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1
一、新古典综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进行调整的一种手段。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阻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进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有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从而获得了相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高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同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领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税负效应理论认为获取税负减免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弥补,因此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进行并购还可以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出路。
二、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其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管理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管理能力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管理能力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管理能力之和。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这种并购本质就是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已。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税收节约和外部融资成本的节约。当两个企业实现并购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税收上的节约;同时企业规模变大,企业就获得了更好的融资条件,在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可以降低,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经营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效应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实现的。实现规模经济其前提条件是该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并且开始时企业在规模经济之下,因此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降低成本,获得经济利益。而范围经济效应则是两个生产不同产品企业通过之间的并购来实现机器设备的充分利用、经营人员和工人的合理分工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三、委托理论
该理论认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与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存在着企业的经营者为自己谋利益而损害企业所有者利益的问题。主要包括自大理论、理论等。自大理论从企业的管理者角度做出解释,认为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肯能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对未来的经营预期过于乐观,很可能会做出企业出现亏损时候还进行并购的错误决策,该理论对企业的过度并购进行了解释。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才能在人力资本方面往往有一定的专用性,并且他们的收入也依靠公司经营方面,如果经过并购可以让企业规模变大,这意味着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晋升更高的职位以及更好的名誉等。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一些企业会选择并购没有收益甚至收益为负的情形。
四、交易费用理论
自1937年科思《企业的性质》发表之后引起了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交易费用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都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当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费用大于在市场上交易的费用时候,企业选择在内部交易。对于一些大的企业其通过并购可以减少在市场上的交易环节,降低交易费用。自科思之后威廉姆森又从资产的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角度对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企业纵向并购行为的发生。
五、企业并购浪潮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最早发生在19世纪末,在这次并购浪潮中主要是横向并购为主,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新的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竞争对手,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企业获得市场势力,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这次并购浪潮中企业为获得垄断利润、规模经济是主要的原因。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初,主要并购方式是以纵向并购为主,其并购目的是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获得垄断利润。同时通过纵向并购克服了一些进入壁垒,进入到了新的产业。因此获得新的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获得垄断利润是这一时期的这一时期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动因。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企业之间的并购多以混合并购为主,多是一些没有业务关联企业的并购,商业、金融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之间进行并购为主。这一时期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实现范围经济,进行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70年代到1980年末期,这一时期的并购的特定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并存。并购的特点是出现了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生产技术和人才,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与前几次并购浪潮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并购动因更加多元化。第五次并购浪潮从1990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并购特点主要是一是以跨国公司的并购为主,二是并购主要集中在大的规模以上企业,另外就是多样化并购,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并存。与其他时期不同的是由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改变对企业并购影响巨大。因此此次并购浪潮的动因主要是政府规制政策的放松和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2
【关键词】 品牌经济学; 企业并购; 宝洁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55-05
一、前言
近年来,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出现,并表现出世界顶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共同控制资源和瓜分市场的格局,其特征是“强强联合,同业并购”。在以宝洁并购吉列为例的众多并购案例中,品牌整合的效果无疑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品牌给企业并购行为带来的经济学效应越来越显著。因此本文以企业并购过程为主线,创新性地运用品牌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宝洁并购吉列的案例,得出了可运用品牌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并购案例特征,为企业并购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
二、品牌经济学与并购理论
(一)品牌经济学
品牌经济学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描述、解释品牌为何以及如何影响企业、个体的选择行为,并引导企业、个体进行更好的品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分支。自2006年孙曰瑶、刘华军将品牌引入经济学框架以来,品牌经济学已经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孙曰瑶、刘华军在《品牌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品牌(Brand)是与目标顾客达成了一种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经济学的品牌概念则是将商标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类符号。品牌信用度(Brand Credit Degree)是通过品牌这个排他性的符号向目标顾客作出并做到某种品类承诺的程度。
根据品牌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某个品牌成为单一品类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时,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达到最大。因此,当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就会使得原来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类度的提高为前提的,即某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随着品牌代表的品类数量的减少,该品牌的替代品则越少,进而使得该品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比原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要大,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将更为陡峭(如图1)。
基础需求函数:Q=a-bp品牌修正需求函数:Q=a(1+B)-bBp
(二)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企业理论、经济学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对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按照并购事件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并购动因研究、并购过程研究和并购效应研究。
由于企业并购动因的复杂性,从目前提出的各种理论看,还没有一种理论或模型能够高度概括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并购现象。现阶段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效率理论、信息理论、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过度自信假说、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势力理论、再分配理论等方面。效率理论虽然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并购动因进行了解释,但该理论通常是指管理层业绩的提高或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效率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到底起因于何种意义上的协同效应和效率改进尚需深入讨论。本文认为基于品牌互补性的品牌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
国内外针对并购过程的研究数量繁多,陈健(2005)等人对并购理论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Grossman和Hart(1980)提出了小股东的“搭便车”问题;Baron(1983),Giam marino和Heinkel(1986),Khanna(1987),Fishman(1988)等学者对多个收购者之间的出价竞争进行了分析;Kvle(1985)和Shleifer、Vishny(1986)对要约价格以及期望利润之间的关系作了解释;Bradlev、Desai和Kim(1988)通过实证研究对收购者是否获得被购企业的股份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被购公司的反并购策略作了研究。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策略以及政府政策的选择、国外并购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等方面。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效应分析,主要集中在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变化上。陈健等人指出,Deneckere和Davidson(1985),Salant(1983)等学者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并购效应进行了分析;Matsusake(1993)通过对最新一轮兼并浪潮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企业并购之后利润获取的情况不同的结论。
黄桂萍(2010)指出,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并购给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及并购之后企业之间的财务整合、人员整合、文化整合等方面。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方法选择、整合的模式选择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品牌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的研究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品牌经济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和相关研究仍较少。此外,企业并购过程的复杂性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无法对所有企业并购行为以一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宝洁并购吉列的经典案例,创新性地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并购动因、并购过程、并购效益进行分析,提出观察并评价企业并购的新视角。
三、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2005年1月27日,宝洁与吉列双方公司董事会达成一致,签下了并购合同。根据合同,宝洁以约570亿美元的代价100%收购吉列,包括吉列旗下各种品牌产品和加工、技术以及设施在内的所有业务。并购完成后,吉列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詹姆斯·基尔茨将加入宝洁董事会,任宝洁公司副董事长,负责吉列业务。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换股,以0.975股宝洁普通股换购1股吉列普通股。根据2005年1月27日的股市行情,宝洁纽约收盘价55.32美元,这相当于将吉列的股份定为每股53.94美元,而当天吉列股票的收盘价为每股45.85美元,上升幅度达到18%。同时为了降低交易的稀释效应,宝洁计划未来12—18个月回购大约180—220亿美元的股票。这样看来,这起并购对宝洁的财务影响相当于以60%的换股和40%的现金完成的。按照这两大公司2004年的营业额计算,合并后宝洁将取代联合利华,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业最大的公司。
(二)案例分析
根据品牌经济学基本理论,宝洁并购吉列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品牌互补性的考虑。通过对并购双方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宝洁公司经营的产品品类有洗发护发用品、护肤美容品等8个产品大类,旗下品牌超过300个,而吉列公司是世界刀片和剃刀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同时也生产9种其他消费者产品,旗下品牌超过100个。
通过对二者的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宝洁和吉列的产品覆盖面均较广,但二者品牌并未出现大范围的重叠现象,适合采用品牌互补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孙曰瑶(2005),任晓峰(2011)等人提出,品牌互补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能力互补品牌联合”的概念。“能力互补品牌联合”是指两个强势品牌在能力上具有互补性,它们的合作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中各自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来共同生产一个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本文在能力互补品牌联合的定义基础上,将品牌互补的定义阐释为两个强势品牌基于品牌互补战略,在能力上、方向上具有互补性,企业可以通过品牌之间的联合,实现扩充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阎艳阁(2010)指出,“品牌互补”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顾客价值战略,使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大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是一种超越了零和竞争的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把影响品牌发育的消费市场因子、社会生态因子以及企业生态因子恰当地结合起来,发掘市场潜在需求,建立顾客忠诚,扩大顾客价值。宝洁公司应用品牌互补战略在为顾客提供新的利益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
品牌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并购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结果。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参考了陈健(2005)等人对国外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的理论综述,参照黄桂萍(2010),李梅泉(2010)等人对国内相关学者关于企业战略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筛选了相关理论,综合考虑张维(2002),黄丽能(2006)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独特的绩效评价体系。童话(2006)从公司溢价并购着手,分析了溢价的理论来源和溢价定价模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不同溢价并购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论证不同溢价并购后的目标公司的实际效果。本文参考了其选取的部分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稀释每股收益等,对不适合宝洁公司并购事实的指标予以剔除和调整。冯海涛(2010)认为,恰当选取财务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价并购效果,应按照并购企业的不同目标选取恰当的财务指标。本文借鉴了他提出的基于经营协同效应和多战略整合目的的企业并购评价指标,结合宝洁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指标做了修正,最终得到了从经营业绩情况、资产营运能力情况、偿债能力改善情况出发的财务效应指标体系。
根据宝洁公司年报,得到了2002年度至2012年度的评价指标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自2004年开始,宝洁公司的营业收入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收购吉列之后的2006年更是达到了20.23%的增长率。但是并购完成之后,其营业收入增长逐渐放缓,2009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各项业务皆出现了萎缩。另一方面,即使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宝洁公司仍一直保持两位数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体现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而不断增长的稀释每股收益和普通股股利也体现了宝洁公司收购吉列公司之后卓越的盈利能力(如图2所示)。
稀释每股收益和普通股每股股利都在并购吉列之后的1—2年时间内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比如2006年每股收益增长了4%,达到每股2.64美元。尽管因为收购吉列造成股权稀释了8%~9%,但这个结果比宝洁在2005年10月完成对吉列收购后预计的值要低。所以有理由相信,并购吉列这一战略为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作出了贡献。
宝洁并购吉列之后,对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在并购初期(2005—2008年)因新构建渠道尚处磨合阶段,相应的存货周转率下降调整,而之后的数据(2008—2012年)体现出渠道整合的长期效应,并保持在6次左右,说明并购后该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较快,流动性较强,偿债能力进一步提高,且表明存货的占用水平较低,存货积压不明显(如图3)。
宝洁公司十年来的流动比率大部分保持在75%~8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2005年流动比率比之前突减,主要是因为2005年对吉列公司的收购支出了大量现金流;2005年并购吉列之后,流动比率大幅增长,达到了120%,主要是由于吉列公司流动资产数额较大,流动负债规模适中。在以后年度,随着各项业务整合的逐步完成,流动比率逐渐恢复到并购前水平,并趋于稳定(如图4)。
2006年之后的资产负债率有了明显下降,从0.6降至0.4左右,之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并购吉列之后的资产大幅增加导致了比率降低,说明宝洁公司拥有较稳定的短期偿债能力。
宝洁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也可通过品牌经济学理论作出合理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对于宝洁产品的认可度都极高,因此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的选择成本几近为零。在考虑品牌选择因素的需求曲线刻画下,宝洁公司能够获得同等程度下更高的消费支持,进而获取更高的营业利润。并购吉列之后,吉列公司原有的重视消费群体并未产生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消费者认可度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其品牌效用度的进一步提高,最终会使宝洁公司持续保持零选择成本,获得更高的消费支持。
由于品牌效用度评价中的市场评价、企业形象等指标的不可计量性,本文根据刘丽芳(2013),钱海波(2006)等人的观点,结合案例实际,选取了商标、专利及技术、客户关系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并购给宝洁带来的市场方面的影响。
由表2可以发现,并购吉列之后,宝洁的商标、专利、技术等品牌的核心组成要素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并购第一年后,其商标价值增幅达到174%,专利技术增幅达到639%,客户关系价值变为原来的6.5倍多,之后一直维持相对稳定。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并购吉列公司对宝洁公司品牌、市场等各方面的显著提升,也对上述基于品牌信用度的评价理论作出了有力的支撑。
四、结论
宝洁公司并购吉列公司的并购动因、并购过程、并购效应等并购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作出合理解释,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至同类企业类似的并购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适合采用品牌经济学分析角度的并购案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并购发生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这是因为此类市场的产品需求量与品牌形象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并且以同行业企业并购为主,由于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成本较高,因此品牌整合较适合于同行业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本身更倾向于以品牌整合为主要目标,通过并购可增强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购双方均是以品牌价值作为经营支撑的企业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互补性,即双方企业的品牌所覆盖的产品类型、目标市场重叠度低,且品牌的发展战略、品牌定位不同,并购双方适合走品牌整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曰瑶,刘华军.品牌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健,席酉民,郭菊娥.国外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5):85-99.
[3] 黄桂萍,姜艳.企业战略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国内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111-113.
[4] 孙曰瑶.品牌经济学的任务、对象和若干基本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11):38-44.
[5] 任晓峰.品牌生态因子与企业“品牌互补”战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5):82-84.
[6] 阎艳阁.企业并购后的品牌资源整合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73-74.
[7] 李梅泉.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1(6):28,45.
[8] 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21-26.
[9] 黄丽能.美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变迁与启示[J].经济师,2006(2):91-93.
[10] 童话.溢价并购若干财务指标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冯海涛.恰当选取财务指标,科学评价并购效果[J].市场研究,2010(10):52-53.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3
【论文文章摘要】企业并购现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并购进行动因机理和财务分析,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找出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大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并购手段发展起来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企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升级诞生了一批世界航母级企业。
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企业并购的内在动因机理,合理定位财务分析在企业并购过程和并购后的作用,并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财务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力求找到共性的东西。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机理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总称。企业并购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国际上将企业并购称为企业兼并与收购。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机理
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把企业并购看作是出于转移组织资本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某项组织资本而采取的一种理性行为。
财务问题在企业并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一个可以全面反映出组织资本的财务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不仅是企业并购jl~1]完成的关键,也是避免以企业常规运营财务体系代替企业并购财务体系的关键。
(三)企业并购动因的财务表现
1、谋取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是指并购对企业的财务方面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
2、获得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
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资源。通过上市,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一笔数额巨大而无需还本付息的资金,而且上市公司还具有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融资的能力。除了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的特殊地位之外,上市公司的价值还表现在其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和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身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特殊权益。
3、获得低价资产
收购公司的收购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动机在于获得低价资产,当企业股票市值低于其每股账面净资产时,这意味着收购者可以低于企业净资产价值的价格获得一个企业,这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4、一些企业并购的特殊动机的财务表现
(1)政府动机代替了企业动机。
(2)买壳上市。
(3)追求“财务报表”重组。
(四)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
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我国目前主要有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政府方面,主要是政策不完善和不兑现等;企业方面,主要是涉足新行业的风险高,缺乏核bi竞争能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对目标企业调查分析的客观难度大,收购成本高和企业文化冲突的存在等。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并购财务功能
1、并购财务分析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并购财务分析保证了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3、并购财务分析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i、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内容
(i)企业并购可行性财务分析
从经济上分析,企业并购经济上可行的必然条件是企业并购的净收益必须大于零。
(2)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定量分析
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定量模式主要有贴现模式、市盈率模式和市场价值模式三种。
(3)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三)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方式
i、现金并购方式分析
2、股票并购方式分析
三、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不可回避的几个财务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企业并购发展概况
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购买吸收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控股式并购、资产划转式并购、协议授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和买壳上市等形式。
(二)实际操作中企业并购不可回避的几个实际性财务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难于做到非常准确
2、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
3、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正常运作与开展,甚至使企业的资金运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资金周转不灵。
(三)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l、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评估模型,合理确定目标公司的价值。
2、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
3、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
4、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4
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在这里,所谓“以某种条件”通常表现为现金、证券或二者的结合。人们习惯将兼并与收购一起使用,简称并购。有效的并购活动对于克服企业资产存量效率低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所属行业及所生产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将企业并购活动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类。伴随着新并购类型的出现和新并购浪潮的发生,经济学对于并购动因的解释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角度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这种解释主要适用于横向并购,其对纵向并购的解释,则不能让人满意。现代企业理论从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的角度解释并购的动机,但对混合并购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更是愈演愈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事实上,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外部增长的目的。因此,深人研究企业并购问题,在当前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对企业并购的动因及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并购是企业的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动因是隐藏在作为根本动因表现形式的形形的直接动因之下的。引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是多元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决定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可以直接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一角度看,并购可谓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因此,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因相联系,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并购动因。而且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并购活动是在企业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进行并购的决策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这样才能对并购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企业并购的一般动机为:(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第二,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因为: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2)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可以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并通过规模经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的增强而降低经营风险。而通过混合购并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这样,当某一行业不景气时,可以由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来支撑,从而使企业可以增强抵御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企业能较稳定地发展。(3)获得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并购可以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积累增多时,单位成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劳动熟练程度,使经验—成本曲线效果显著,从而具有成本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购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资产还可以分享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并购还可以在技术、市场、产品、管理,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4)获得规模效益。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同样,这种规模经济也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使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5)实现借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比较短缺。某些并购并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筹集其所需要的更多的资金,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等等。这些恰恰是目前许多企业把目光瞄准上市公司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6)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当企业寻求不断发展和面临所处行业市场萎缩时,都可能将投资转向其他行业或市场。其动机一是可以通过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并购的形式来实现。采用投资新建的方式时,往往会受到原有企业的激烈反应,还可能面临原有企业拥有的专门技术、积累的经验、取得原料的有利途径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等不利因素。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其进入障碍就可以大大降低。因为企业的并购并没有给行业和市场增添新的市场能力,短期内行业和市场内部的竞争结构不变,所以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减少。同时,购并方企业可以获得现成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可沿用目标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和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生产经营走上正轨,获得盈利。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为:(1)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果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2)筹资因素。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但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可以提高职能部门改组可以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应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3)投机因素。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4)企业增值因素。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就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通过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5)财务预期效应因素。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1、一般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从财务决策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财务并购还是战略并购,只有当企业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即并购效益要大于并购成本时才可行。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R)指并购后新企业的价值大于并购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价值之和的差额。假定A公司并购B公司,并购后A公司的价值为VAB,则企业并购的经济效益为:R=VAB-(VAVB)只有当R>0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企业并购成本(C)指并购企业因并购发生的全部支出。并购企业的全部支出包括: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咨询费、谈判费和履行各种法律程序的费用等,记为C1;并购目标企业的应付价款,记为C2;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记为C3。设因企业并购,并购企业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为C,则并购成本可表示为C=C1C2C3。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只有并购收益大于并购成本才可行。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如果C2<VB,于己不利,不会同意被并购。企业并购的净收益(NR)指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减去并购成本后的净额。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是并购活动中产生的全部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要在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对于并购公司来说,来自并购活动的净收益为:NRA=R-C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净收益为:NRB=C2-VB只有在分配后双方的净收益为正时,并购才可能成交。2、会计角度上的并购财务分析(一)现金收购的财务分析假定企业甲拟收购企业乙。设V甲为甲企业的市场价,V乙为乙企业的市场价值,V甲乙为并购后联合企业的市场价值。成功的并购前提条件是:这也就是说,并购后联合企业的现金流量现值应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并购才应进行。就甲企业而言,并购后带来的收益应该高于并购所支付的成本,否则,并购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现金收购是一种由收购者以支付现金取得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收购行为。收购是否经济合理的判定条件为:式中:为企业甲为收购企业乙所支付的成本,由于收购行为常会引起企业乙股票价格上升,所以主要包括企业乙的原市场价值和溢价部分。如果企业乙被收购后,不组成新的联合企业,而是在企业甲的控制下独立经营,那么收购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式中:为企业乙在企业甲控制下的市场价值;为企业乙在被收购前的市场价值;为企业乙因被收购而引起的溢价;为因收购而引起的企业乙的溢价率。显然,对企业甲而言,也存在收购后的市场价值大于其收购前的市场价值。企业甲收购企业乙的最低和最高的价格标准应是:(1)最低收购价———指在既定的投资报酬率的条件下,目标企业(企业乙)可包含溢价的市场价值,即:式中:为目标企业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为目标企业的预测期限;i为既定的投资报酬率;g为目标企业预测期限后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固定增长率;L为目标企业目前的负债。在预测期后,假定目标企业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固定为g,上式才成立。(2)最高收购价———指目标企业(企业乙),在收购企业(企业甲)的控制下,产生协同效应后所能形成的新的市场价值,即:式中:表示目标企业在收购企业控制下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成功的收购应有。(二)股票收购的财务分析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的长期财富。因此采用股票收购方式进行企业并购时,必须兼顾并购双方股东的利益。其衡量的标准是:企业股票的市价是否超过其并购前的水平。因此,在确定调换比率时,并购双方通常关注的是并购对每股收益(EPS)的影响。股东都希望并购使其每股收益得到增加,而不希望被稀释。并购价格AP对EPS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显然,并购后的每股收益随并购价格AP的提高而不断下降。当时,(并购前每股收益);当时;当时,。那末,临界并购价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设:为并购后的收益总额;为并购企业并购前所发股票数;为并购企业的股票市价;为协商的并购价格;为被并购企业(目标企业)并购前所发股票数;为并购企业为实行并购而必须增发的股票数。则并购后每股收益为:其中:并购价格.,X为股票交换率,X*为并购企业为并购目标企业所需增发的股票数。假定:(并购企业并购前的收益)(目标企业并购前的收益)所以,当股票交换率时,则有,此时并购价格即为临界并购价格,即此时的股票交换率也就是临界股票交换率。三、结束语与国外上百年的企业并购历程相比,我国当前企业并购活动仍然十分幼稚,在规模上、方式上、动因及成效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特别的是,有相当数量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均带有明显的投机因素。这些并购事件对广大投资者、投资机构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有损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并购的一般理论认识和并购财务分析的阐述,基本上为我们在评论并购的财务分析上提供了一个框架。
参考文献:
1:艾青向正军,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第2期双月刊总第143期
2:浅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发展论坛》2003年第6期
3:刘磊,关于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总第74期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5
关键词:企业并购;价值创造;存在问题;对策
一、 当前企业并购在我国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对于企业产权的交易活动逐渐开放,并购活动也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增加。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三次并购重组的浪潮,1984年以后,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开始发展,1987年以后国家明确了国有企业产权的转让,并鼓励企业承包及租赁形式的发展,1992年以后,我国将产权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在随着股票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企业并购的又一浪潮。
根据2011年中国并购年鉴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为2115笔,较2009年上涨了38.5%,交易金额达到了7173.7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了19.8%,这也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企业并购趋势不断增加,虽然并购规模在2008年以及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并购总量也就是交易总额,自2005以来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在这其中,股权交易占到交易总额的78%,占交易数量的88%,可见股权交易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形式。在当前的企业并购中,仍然以企业产权转移作为主要形式,占到交易额总金额的78%。在所有的企业并购中,以小金额的交易为主,其中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金额较大的交易占交易数量的11%,金额小于1000万元的交易占65%。在这些交易中,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华东地区占总交易金额的40%,占交易数量的39%,其次是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占有份额均不足8%。
我国企业并购发展如此迅速,交易金额如此庞大,企业并购能否为企业以及社会带来经济财富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此情况下研究我国企业并购与价值创造非常有意义。
二、 企业并购中价值创造的理论分析
企业并购的含义包括兼并和收购。兼并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有价证券或现金的形式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收购是指企业通过资金等形式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成为被收购方的股东。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存在共同点,都是企业外部扩张的策略之一,并进行企业产权交易,但是兼并与并购的实体结构、风险大小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存在不同。
对于企业并购中价值创造的价值动因一直以来存在多种理论分析。其中交易费用理论与协同效应理论被学者普遍接受。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学者建立的关于并购动机与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企业通过并购减少交易成本,在并购中,企业扩大了生产与经营范围,将原本企业外的业务纳入到公司内部,从而将原先发生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易成本节约,为其带来收益。企业的交易费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首先,企业并购可以减少商标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质量监督问题,当另一企业与无形资产拥有者成为统一企业时,无形资产的使用将会与自身利益挂钩,减少了监督成本与两企业间的时间等成本。其次,企业并购在中间产品的生产、运输、质量控制、生产数量上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因素的沟通协调在企业间均需要以正式合同的法律形式来规范,当企业将中间产品的生产经营纳入自身范围内时,上述因素的调整将会更加灵活,减少由此来带的不确定性。最后,企业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在投资于其他领域耗费的谈判、监督等成本就回增加,企业规模的增加,资产专用性降低,也会减少此项交易成本。
(二)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并购后的企业效益大于并购前两企业效益总和。它包括营运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益以及管理协同效益等。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学者安索夫提出,并成为企业并购动因的一个重要解释因素。
管理协同效应将并购前后的管理效率作为考察指标。管理协同效应是在并购过程中较为容易实现的,如果企业A的管理模式优于企业B,那么在并购后企业B可以通过借鉴企业A的管理模式,从而达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这种并购产生的管理协同效应在横向并购中更容易产生,如果企业并购发生在两个不同的行业,那么管理模式的借鉴比较难以进行。
营运协同效应是从规模经济的理论出发,说明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的规模扩大将会降低评价成本,带来更多的利润。假设两企业所在的行业本身就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例如铁路运输,通信,物流等,那么并购无疑将会减少经营中的重复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在纵向并购中,当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内部化,或者市场销售环节内部化,企业间在合并后减少了交易成本并降低了材料、销售等上下游发生的成本,也会对企业运营产生正面效益。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这种效应的产生途径包括企业兼并后“现金流内部化”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以及兼并后的债务评价等。这种财务协同效应也会在企业间的现金流相关性较低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资金风险分散起到重要作用,以及企业并购后税收的减少对财务状况的改善作用。
三、 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过程
企业的并购动机多种多样,但最终是为了实现并购资金的有效利用,并创造价值,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企业资金带来净现值大于零,那么并购能够为企业获利。企业通过并购执行竞争战略,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的市场势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增值,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是指市场总的竞争力对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当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以及市场占有率时,并购将会被企业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企业在实现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同时,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实现经济价值的创造。当并购能够实现行业的寡头或者垄断时,并购手段将会对整个市场模式造成较大的影响,自身盈利水平将会显著上升获得垄断利润。
通过企业的并购,企业可以对当前产业中的供方、替代品市场、潜在竞争者、消费者以及业内竞争对手造成冲击,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最终通过改变企业价值链实现价值创造。企业的价值链的改变包括加强效应、互补效应、关联效应、转移效应四种。
加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扩大了自身的生产规模,将并购企业的价值链整合加强,例如双方企业的生产环节合并后,增加生产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利用并购企业的品牌效应巩固消费者的忠实度,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在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互补效应是指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进行优势互补,例如百度公司虽然业务涉及互联网多个行业,但是在音乐播放器、网络电视等方面并不擅长,在收购PPS以及千千静听公司后,利用互补效应,拓展并补充了百度公司的产业价值链,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平台,创造更多企业价值。关联效应以企业的多元化业务为基础,通过介入新的行业,利用行业间的关联性实现价值链的多环节共享,为企业带来企业价值。例如新希望集团最初涉及饲料生产,通过企业并购以后将业务扩展到上游的肥料、种植业以及下游的养殖业、食品、乳业以及零售业,实现了上下游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的资源共享,提升企业价值。转移效应是指通并购实现一个企业的知识、经验、品牌多方面价值向另一企业转移。例如在汽车行业收购中,吉利收购沃尔沃,借鉴沃尔沃的品牌、设计和销售经验以及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价值链的成功转移,创造企业价值。
四、我国企业并购与价值创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并购目标的选取
选择正确的企业并购目标将会对价值创造有决定性作用,盲目的并购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评级、生产经营造成不良影响。在企业并购的目标选取上,应该对并购企业双方的财务状况、战略发展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做出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分析财务状况有助于并购双方未来的财务状况改善,如果企业是为了降低资金成本进行并购,那么应该对双方的债券状况了解后,选择合适的杠杆水平进行并购。如果被并购企业的现金流不足且流动性较差,那么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的财务状况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并购后举债的成本可能会由于投资者的信心不足或者债务评级下降导致筹资成本的上升。但是如果被并购企业的财务困境只是暂时的,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通过管理层控制以及产品研发可以实现财务状况的改善,这种情况在私募股权中较为常见,那么并购以后的财务状况较为明显改善,企业发展前景也会较为明朗。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并购企业的并购目的,例如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减少交易成本或者通过多元化经营业务降低经营风险。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并购目标的选取都有所不同。横向并购通常是为了提高市场份额或多元化业务结构,而纵向并购则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最后,了解并购目标的规模,如果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无法控制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和管理,尤其是无法适应其生产与管理模式,将会对双方造成损失。与此同时,企业规模的大小对并购以后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也会产生影响。
(二)企业评估方法的确定
对并购的价值创造需要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不同的评估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收益法适合于公司的价值主要来自生产经营、公司具有正的现金流以及营业收入、并拥有较多无形资产的情况;市场法适应于被评估公司的竞争环境类似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交易双方的公司环境类似,有较多类似公司数据的情况;成本法适用于公司拥有较多有形资产、经营产生价值较少、无形资产占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总之,不同的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对并购过程进行评估考察。
(三)并购交易方支付式的选择
企业并购交易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两种。根据交易双方的交易方式,可分为现金收购资产、现金收购股票、股票收购资产、股票收购股票四种形式,不同的支付方式将会影响并购双方的经济利益。对于并购企业,股票支付有利于其现金流的充足性,同时也可以利用杠杆收购,通过举债,例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的形式获得资金。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减少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使资金的使用水平达到最优化。如果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股等方式筹资,也将会影响到其股东的权益,股权稀释以后,原股东的股权比例降低。同时,支付方式将会影响投资者对并购双方的发展预期,从而影响到其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影响并购双方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
五、结语
我国资本市场相比产品市场发展较晚,目前并不成熟,企业并购涉及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的制度规范并不完善,在企业的战略制定中,通常被中小企业所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企业并购将给各行各业公司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提供机遇,创造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星,吴雪姣.政府干预、行业特征与并购价值创造——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6).
[2]刘莹.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基于能力观的视角[J].北京:中国流通经济,2011(1).
[3]陈泽侯,俊东,肖人彬.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价值创造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2(12).
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效应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从委托理论的角度,对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进行分析。结论是,两权分离导致委托关系的形成,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理人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所有者产生了效用函教的不一致,经理人共有扩张企业规模的内在冲动,并在对并购的收益与风险权衡基础上具有提出并购建议的内在冲动,而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股东代表的黄事会以及股东会批准该并购建议,企业并购行为因此产生。
对于企业并购的动因,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分析,可以按其归属的理论范畴,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如市场势力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二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三是管理学理论,如效率差异理论、自负假说等。各种理论对企业并购给予了某种解释,但要想以一种理论对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全面解释将十分困难。我们不禁要问,各种企业并购理论解释力完全相同吗?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从根源上说明企业并购的原因?
我们知道,是企业中的人在做决策,而不是企业这一组织在做决策。这一区别在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情况下,体现得还不明显,因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不匹配问题,并购行为的根本原因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使我们认为,企业做出并购决策的目标是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由于问题的存在,在没有完全解决委托问题前提下,该决策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完全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因此,要找出企业并购行为的根本原因.应该从委托理论中寻找答案。
一、经理人提出并购建议的原因
本文认为经理人确实存在扩张企业规模的内在冲动,但这与他实际上向董事会提出并购建议不同,提出并购建议是一种结果,只有动机还不行,动机如何能够转化为结果的呢?下面,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强调两点,1、我们是对已经形成事实的企业并购行为动因的分析。2、尽管实施一次并购涉及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双方.但本文只从并购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假设并购企业决定并购即意味着并购会成为现实)。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1)发生并购行为的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2)企业并购的发生需要履行如下程序:经理人提出并购建议,董事会根据建议拟订并购方案,股东大会批准后实施(由于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因此,本文将后两个程序视为一个环节)。股东与董事会不会不经过经理人提出建议而直接决定实行并购。
(3)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两种办法:一是内部积累,二是并购。我们假定并购能够迅速实现扩大规模的目标,因此,经理人更乐于采取并购这种形式。
(4)如果经理人向董事会提出并购建议,则董事会以及股东会批准,因此,我们将提出并购建议与实际发生并购等同。
(5)将经理人视为一个整体,不考虑在向董事会提出并购建议时,经理人内部可能发生的行为差异.
(6)经理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包括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效用函数类型为风险厌恶型VNM效用函数。
(7)由于并购能否最终成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认为,经理人在准备提出并购建议时,在对各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其对并购成功的概率不确定,因此,经理人认为并购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均为50,0re.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我们开始分析。 并购的成功与否对经理人效用函数中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均有影响。经济因素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工资、奖金为代表的劳动报酬收人(以下用W表示),另一部分是以在职消费为代表的非劳动报酬收人(以下用e表示)。非经济因素包括管理者对事业成功与否的自我感觉、社会地位的变化、个人的舒适程度、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带来的控制权的变化等(以下用S表示)。
我们假设w是企业并购后盈利水平变化的线性单调增函数(盈利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因为并购而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率提高以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购成功,企业盈利增加,W上升,并购不成功,企业盈利减少,W下降。
假设C是企业规模的线性单调增函数,即不论并购是否成功,C都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
假设S是企业规模的线性单调增函数,即不论并购是否成功,s都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其原困如下:
(1)从数量关系看,如果并购成功,经理人享有S中的每一项,如果并购失败,S中的控制权收益等并不减少,社会地位、事业成就感等因素虽然减少,但绝对值要比从并购成功享有的收益要小.其原因是并购失败的责任无法进行细分与确认。
(2)并购开始后,经理人即享有正的S,而并购失败后,经理人才承担负的S.而从并购开始到确定并购失败往往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所以,从承担的时间来看,享有收益在前,承担风险在后。
(3)从承担的可能性来看,经理人对并购收益从一开始就肯定享有.而并购失败后承担呱‘险的可能性却相对较低,这主要因为—一从并购发生到确定并购行为失败,这需要一个过程,而经理人在此期间完全有可能已经不在原岗位或原企业工作,因此.就不用承担或不用完全承担负的S;(2)并购是一项复杂工作,包括拟定方案、融资并购、管理整合等多方面,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经理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从并购失败的后果中单独分离出来,这将十分困难。如果可能的话,也就不存在所谓间题了。在上述分析过程中,经理人享有收益的期间从并购开始到确定并购失败,但经理人承担风险的期间从确定并购失败开始,在此,我们不考虑这两个期间长度的不同而可能造成的差异。
综上所述,并购对经理人的S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OS=期望收益总额一期望风险总额=收益50%并购成功概率,享有收益的概率,享有收益期间
一风险,50%并购失败概率,承担风险的概率,承担风险期间
除并购成功或失败的概率相同外,其余三个变量均是前者大于后者,因此,S大于零.即不论并购是否成功,S都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
因此,一项并购建议对经理人效用函数的影响为:W的期望值为O,C和S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为正值。因此,我们得出,经理人在对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并购可以带来正的效用,即净收益为正。因此,经理人将提出并购建议。
结论1:企业经理人从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出发,通过对并购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收益与风险的比较分析.发现净收益为正,因此,经理人提出并购建议。
二、经理人提出并购建议后,所有者批准的原因
我们认为,所有者知晓以下信息:经理人提出并购建议是因为其通过并购而享有正效用,企业并购的绩效不确定。在此条件下,所有者仍会认为并购会增加企业价值,因而会批准并购建议,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虽然实证研究关于企业并购效率的结论是不确定的,但也未证明并购完全不利。
(2)在实证研究结论不确定的前提下,众多企业并购案例的不断发生,部分企业并购案例的成功经验,起到了较强的示范作用。
(3)经理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对并购行为给予了过高的评价,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有者对此无法正确有效识别。
(4)部分股东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或足够的意愿,存在搭便车行为。
(5)所有者在对各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认为并购能够成功。
结论2:经理人提出并购建议后,所有者会批准并购。
在上述两个结论基础上,关于企业并购的根本原因,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并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权分离导致委托关系的形成,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跳经理人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所有者效用函数不一致,经理人具有扩张企业规模的内在冲动,并将在对并购的收益与风险权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购建议,而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股东代表的董事会以及股东会批准该并购建议,企业并购行为因此产生,并最终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市场势力等效应。
补充一点,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市场型企业并购,而政主导型并购或者政府强制型并购,也可以用相似方法进行分析,只需要在经营者的效用函数中增加新变量。如果政府可以强制企业并购行为发生,说明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按政府意愿进行并购,也必将增加经营者的效用。
三、单个企业并晌的边界
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解释,企业是对市场机制的一利替代,其原因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的组织成本与节约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就达到了敖模边界。这一分析适用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悄况下,斗适合对古典企业的分析。所有者就是经营者的条件下,企业的规模是受到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经济条件约束,所有者不会过分扩大企业的规模,因此,对并购这种形式的采用会有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