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1
(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推广科技成果,是农业转变之中的必备步骤。经济一体化中,农业领域以内的新颖成果快速被普及,符合进展需求。但同时,农业成果推广也面对了多样的难题。探析了推广成果的路径及手段,整合了公司及农户,加快成果推广。
关键词 公司+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
伴随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成果原有的内涵也渐渐拓展。这种成果融汇了概要的指引、常规生产培训、高科技这样的新颖内涵。农业公司及关联的区域农户应能密切协调,强化彼此沟通;借助农业范畴内的优惠政策来增添推广成效,完成互动双赢。
1 建构长效链条
链条农技推广,把农技成果设定成彼此衔接的桥梁,形成顺畅链条。这类链条串联着农业公司、区域内的农户、各类科研主体。长效链条整合了多类节点,串联成长效的协同配合机制。
具体而言,公司承接了某一农技项目,它被归类为承包主体。农技推广机构及这样的龙头企业要拟定推广协议,公司担负风险。在这之后,公司及农户再去拟定合同,公司应能供应成套的农技成果,农户着手来培植或养殖。公司定期去查验种植状态,保障农户依据设定好的要求来养殖牲畜、培植田间作物,顺利推广成果。查验出来的合格农技产品,公司会统购包销,这就缩减了链条之中的潜藏风险,增添共有收益。
推广步骤中,企业还要紧密配合着区域内的院校、对应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供应着技术层级的指引及支撑;公司投入金额,协助它们来研发。龙头企业购进培植起来的农作物,历经初始加工、后期质量查验,通过物流把它们运送给区域内的农贸市场。如果资金足够,公司还可建构自带的推广终端。例如:建构连锁店以此来衔接消费群体;依托规模运作来获取最优的利润。各方获取最适宜的利润,维持长久配合。
2 增加交易平台
新颖模式之中,农技成果吸引着更广的农户、区域农业公司、区域科研主体。三方协力建构了互动必备的这类平台,依托中介来增添利润。平台有着彼此衔接的推广价值,支撑了推广农技。
依托交易平台,农技成果被变换为市场框架中的可接纳方式,直接面对农户。转化步骤中,企业协调了多样的流程,它熟化了初始的技术,整合多方力量。熟化农技成果,以备后续的长久转让。公司及区段内的科研院所彼此协力,规避了转化进展之中的弊病及漏洞。测试得到的多样成果应能顺畅通过这一步骤,把积淀下来的最佳成果变更为体系化这样的真实生产能力,显示成果价值。
院所测试了某一成果以后,公司把转化得来的新农技运用于平日农业,然后予以转让。这就拓展了生产线,有利于发觉新颖的作物及动物类别、建构更广基地,收获综合成效。这类模式虽潜藏着更高危险,初始投入金额也偏多,但它带有高层级的借鉴价值,拓展市场空间,培育着强烈需求。
3 园区供应支撑
示范推广之中的园区推广常常依托市场的向导,支撑自主创新。它依托了基本政策这样的支持,建构科技园区并把它们设定成载体。推广新颖农技,向农户宣传这一农技独有的特性及优势。这类推广着力于建构长效情形下的土地流转,让园区变得更为规模化,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增添亮点品牌。园区培训农户,拓展了农技覆盖到的总体范畴,传递了必备的农技信息、相关市场信息。
园区推广示范这样的途径整合了农技公司、区域科研高校、专门推广部门。在政府指引下,公司参与平日内的常规经营,融汇了科研动力。园区整合了城区及乡村的珍贵资源,有序拓展售卖市场,维持了周转之中的资金安全。在示范园区之中,农户可观察到将被推广的新颖农技,增添推广信心。经营路径密切衔接着科技特性的农技中心,真正贴近客户,供应了市场架构内的最佳服务。大规模推广时,品牌原有的知名度被快速提升,普及推广成果。最近几年,财政扶持之下建构起来的农技园区超出了300个,获取优良实效。
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这一模式潜藏的弊病。例如:某些园区没能适当去规划,布局不够适宜;严重重复建设,盲目助推精尖农技的推广,忽略了真实情形下的农户要求。还有些园区没能配有先进的平日管理机制,注重显示业绩,忽略总体成效。今后建设中,应紧密结合着区域特有的现存实际,发挥园区多层级的示范及指引价值,采用新颖成果。
4 结语
推广农技成果适宜采用新颖的链条方式,有序串联起公司、中小型农户、下游销售主体。唯有这样,才能推动长效态势下的彼此协作,确保推广顺利。推广链条之中,应当辨别出未来潜藏着的风险,着力予以避免。依据双赢这样的总体思路来消解彼此矛盾,增添共同收益。
参考文献
[1]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02):90-94.
[2]徐彬,里昕,揭筱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多链联动新模式探索[J].甘肃农业,2008(09):41-43.
[3]徐彬,段晓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绩效实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03):1188-1190.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庆先,漆雁斌,王燕.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15-17.
[2]曾志华.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云南农业科技,2006年增刊.21-22.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3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4
当前,农民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需求者和使用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对象。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者的认可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够推广的根本保证。科技成果的推广,需要在农民和农业企业认识、接纳的前提下,然后在推广人员和生产者的共同合作下,经过具体的生产操作,使科技成果的效益发挥出来。否则,农业科技成果只能被排斥在农业生产的系统之外,只作为知识形态的产物和潜在生产力因素存在。
2解决对策
针对成果的质量、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可与需求两个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自身质量、刺激农民(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以及加强农业推广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入手,激发农民(农业企业)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热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1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自身质量
农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是优质的,必须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具体来讲是:第一,课题选择市场化,即在农业科研项目选题立项时,不但要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还要广泛地进行农户调查,确保该项农业科技成果适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第二,要“强化”成果,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并在项目的审批、鉴定环节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成果鉴定、核查审批手续、保证成果质量,进而为成果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2采取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农民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和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具体来说是:第一,想方设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强农业比较利益,从而提高农民或农业企业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第二,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对于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或农业企业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尽可能减少他们接受新技术的“后顾之忧”;第三,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2.3加强农业推广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5
1问题的提出
农业是基础产业,当前形势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从历年的数据来看,近30年来的农民收入却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又下降的趋势。第二,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在逐渐增加,但是收入结构却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主导地位逐渐变为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上面的两个特征做出如下的解释。
第一,1978―1985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率缩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的改革。1985―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不断提高,说明农村已经处于制度均衡期,农业增长率已经在相对下降;2009年以后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率又缩小的原因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
第二,在农业增长率相对下降的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却在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已经进入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大约有25亿人,未来还有大约13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1]这种转移的内在驱动力显然就是“经济利益”。
当青壮年农民在农业增长率相对下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防止因农业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生产滑坡。相关研究表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以及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对实践操作意义最大的还是技术进步,其他三个因素事实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和速度。[2]因此,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创新,而农业科技创新在制度均衡的条件下只能立足于外围条件的改变。
2文献综述
21国际方面
Tugrul Temel(2003)发现中层组织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信息流动困难,资金和人力资源限制组织联系。Andy Hall(2006)提出部门的合作非常困难,制度是重要原因。Charles Staver(2007)提出一个管理创新系统信息流的框架,为加速系统信息流动提供了信息战略及其制度保障。David Doloreux(2007)研究了创新的动力和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Andy Hall(2007)认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系统需要集体学习和创新的网络模式。Spielman,David.J et al(2008)发现教育培训不仅增加了人力资本和科研资本,还在组织和个人传播、信息应用等方面发挥作用。
22国内方面
(1)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研究。路艳娇(2006)、翟振元(2006)分别研究农民技术教育和农业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潘斌(2007)、齐顾波(2007)强调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庞晓鹏(2007)认为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戴小枫(2000)、卢良恕等(2000)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应由农业科技的管理、研发、推广、投入、人才、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构成。黄祖辉,扈映(2005)分析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弱化的原因和对策。高启杰(2004)提出我国多元化合作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3)农业科技创新机理研究。胡瑞法(2007)分析了政府农业科技投资问题;顾淑林(2007)提出需求、流通环节的制度和能力影响创新系统,农业技术服务系统应是公共服务和市场媒介的综合。刘冬梅(2007)强调产学研合作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23评述
上述文献关注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系统性、知识信息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却鲜有文献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进行研究。在目前我国农村基本处于制度均衡期的实际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先改变创新的外围条件。
3模型的构建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必然意味着高的生产力水平,在实际中表现为单位劳动力控制的生产资料的增加。就我国目前的实际而言,农业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就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加。在土地的数量基本不变和农村基本处于制度均衡期的前提下,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加需要资本向农业的投入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资本向农业的投入需要畅通城乡资本流通的渠道、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需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市场和政府的因素――开放的市场为农产品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政府的保障制度可以避免“谷贱伤农”。因此,在上述逻辑下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外围条件模型见下图。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外围条件图
4典型案例
相关研究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业技术发展迅速、土地产出率较高、农业发展走上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3]奥地利圣?吉尔根市的乌尔班农庄有草地45公顷,租用78公顷高山绿地、25公顷森林。农庄养殖约80头奶牛、70只牛犊,每年向牛奶厂提供61万公斤牛奶。但这样的一个农庄却仅仅由农庄主人哈斯夫妇和他们的大儿子经营。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的农业资本技术构成是很高的。
5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外围条件的构建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未来几年还有一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已经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不完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兵弟在解读“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的信息时指出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大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因此,就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言,一是应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应该通过农村社区的职业教育、就业信息的搜寻与公布、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服务等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就完善已经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保障制度而言,主要应以户籍制度的改革为依托逐渐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城乡隔离的保障制度,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教育制度、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已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公平待遇。[4]
(2)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紧张与大量耕地撂荒并存,使用权流转收益倒挂,无偿转包和倒补贴转包现象屡见不鲜。[5]我国农地流转效率仍然较低,已成为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因素。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土地流转市场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沟通,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土地的流转手续和程序,实行规范化、契约化管理,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第二,规范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积极自上而下地进行农地流转制度的设计与施行;第三,积极协调对农地使用权有供给与需求愿望的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变更,并支持和推广他们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的一些可行的创新行为。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6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 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 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 成果,从可操 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 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 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 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 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 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 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 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 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 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 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 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 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 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 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