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1
核心素养理念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升华。该理念摆脱了以往只注重提升学生成绩的观念,更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具备独特的实践性,是核心素养理念实施的有利平台。为此,教师应当从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心理两个方面展开对实验教学的深入研究,并从物理知识、素养能力以及情感观念三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结合教学内容,自主实践运用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学生会不断用到书本上的知识,并将书本上抽象乏味的知识转化为真实发生的场景。这对学生的二次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物理知识及相关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运用意识,教师可以在实验主题的构建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1]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一实验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展示自行车车胎上的花纹以及一些鞋底的花纹,并告诉他们这些花纹是为了帮助使用者增加摩擦力。接着,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疑问,即这些花纹是否真的起了作用。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情境以及产生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这一实验主题。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后续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出来。
二、小组合作完成,注重能力培养
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中,学生之间能形成隐形的影响和监督,在相互的讨论中也能相互启发思维。这对增强学生的实验参与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完成实验,学生之间必须要相互合作。这也是对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师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物理水平能够实现互补。[2]在划分小组后,教师需要引导组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一实验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实验会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科学分工。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负责记录和参与电路的变化操作,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引导整组学生对实验电路进行设计。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当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问题时,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给予解答。这样的合作加深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小组成员都能投入到实验中,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3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应试教学留下的弊端。当前很多初中学校都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在英语教学中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是让学生真正学习一些知识。教师和家长都希望看到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没有重视,这种教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与新课改相关理念是冲突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原有的“重成绩、轻能力”的观念摒弃,革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少课堂互动。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懂得相关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将之用于交际、实践,但是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只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上也缺乏有效地语言交流,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由于学习的压力很大,学生普遍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做题、背单词上,却没有时间和意识将之应用,从而导致“教”的过程和“用”的过程脱节,降低了課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缺乏兴趣。学生作为整个英语课堂的主体,应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行。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这和教师较为枯燥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关键,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适当革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从而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让其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通过兴趣带动学生产生相应的激情。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时要革新教学理念,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沉浸在语言能力的学习中,此外,英语课堂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才课外主动学习知识,并将之用于实践,从而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做到知识学习的有效延伸。
2.生活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源于生活,要能够在教学上回归生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将学习的语言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认识到英语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之后就会更加重视对英语的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热情,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到学习其中,这也是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其中,教学生活化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首先,教学内容要更加趋于生活化。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尽量将教学内容创设的贴近实际生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沉浸在学习当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领略英语语言的奥妙,这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从而营造出更加真实的生活化课堂。
其次,情景创设也要尽量生活化。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更加生活化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新语言,课堂教学过于僵硬,那么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也只是被动的。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出更加生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处于这个环境下也能够对英语知识产生更多的感悟。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时,在七年级的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不同动物的照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英语知识来介绍自己认喜欢的动物的特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课后任务的布置要趋于生活化。因为学习不可能只集中于课堂上,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师布置课后任务时就应该使之更贴近生活,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在课下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一些新的知识,或者通过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课下的学习时间更多,学生也可以自由支配,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中提高其有效性。
三、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能够抓住风向标,其中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兴趣的条件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对于整个初中的英语知识形成较为明确的架构。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有很大帮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4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它们在英语学习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必须靠其余三方面的助推,进而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提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教师可利用英语语言的美感(如诗歌和歌曲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英语语言的社会价值等途径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以此启动他们学习英语的附属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加大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活动障碍等途径都可以被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但是盲目地提高学习目标可能会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挫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锻炼意志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受挫时,教师需不断鼓励他们、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分??他们的困难等来进行弥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手”而“不放心”。只要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就绝不干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就及时提供帮助,但不是代替他们。“不放心”也不是指不相信学生,而是不放弃关注。最后,合作学习助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后盾。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合作与共享。文化品格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更需要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提高学生开放、包容和共处的意识。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主动探究、不断创新,还要引导他们大胆尝试、不断反思、积极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学习者同时又是高效的学习者。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石,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必须要有语言知识的铺垫。语言技能是形成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是语言能力的载体。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际活动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情境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搭建桥梁,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实际情境下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创设情境(如互动交流活动和表演展示活动等)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八上Unit6 Birdwatching Reading的教学中,可以创设A role play的情境来复述故事。以三人一组为单元,分别扮演a reporter、a bird、a student。通过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展开对话和表演。A reporter: in Northeast China、the most important wetlands、a special place、all year round、go there for a short stay; A bird: make the wetlands smaller、less and less space、fishermen keep fishing、do not have enough food; A student: make laws、study the birds in Zhanglong、need more people、hope、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通过这样创设真实语境的方式,既让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运用课本中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又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辨析、分类和概括;建构新概念从而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围绕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不管是文章的导入还是处理文章的细节都可从精心设计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8下U5 Good manners Reading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本课主题的视频进行导入。教师可提问“What good manners 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通过这样的问题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进入课文后,教师可提问“How many good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通过浏览文章,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在处理文本细节内容后,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Just as the saying goe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提出“Can you list as many good manners as possible?”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进一步深层挖掘了文本内涵。学生可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入乡随俗”的概念,活化教材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发表见解,既能达成学习目标,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深刻性。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需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习题课;物理核心素养
习题课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贯穿于整个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为顺应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由单一的学科知识结为中心向以个人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目标转化,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习题课——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片段为例,谈如何在习题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物理观念形成
问题1:两个互成角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你能不能用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有图钉、直尺、细线、小球等实验器材。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同学二人配合,一边沿水平方向的尺子移动铅笔,一边推动尺子上移;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设计出如图1所示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展示。展示的两名同学互相配合,其中一人将手中握笔沿着尺子向右匀速移动,另外一人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小球所在位置,这样就描绘出了合运动的轨迹。受此方案启发,立即有同学将刻度尺倾斜,如图2所示,构建出两个分运动所成的角度为任意值,由刚才两分运动互相垂直拓展到一般形式。这样,研究形式就不仅仅局限于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况,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问题2:两个互成角度的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仍利用上述方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只是将笔沿尺子变速运动,仍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小球所在位置。结果仍为直线运动。问题3:为什么两次观察到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是直线?经过对两个运动过程的比较和思考,并借助于作出的速度矢量示意图,学生会发现,无论分方向的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由于合运动的速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合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问题4:怎样判断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经过问题3的铺垫,至此这种问题研究方法呼之欲出:即只要判断合运动的速度方向有无变化即可知其轨迹是曲是直。设计思路:学科活动是形成素养的途径。物理观念并不是概念和规律本身,而是在学习概念和规律基础上知识的内化;物理观念是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全面而深刻的物理观念,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三个方面。而所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蕴含在精心设计和踏踏实实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以优质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支撑,即使学生知道了一些概念与规律,也不能形成全面、深刻而正确的物理观念,更不能将其自觉应用于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当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实验器材,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了情境在转化为素养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采用何种方案才能达到解决目的,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经历了独立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的自主学习过程,加深了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规律的理解,丰富了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组成部分,内化与升华了概念体系。同时,四个问题螺旋上升,为学生思考搭建合理台阶,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凸显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学科特点,使学生感悟到一个结论的得出,不能仅靠主观臆测,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得出非特殊情况中如何确定合运动性质。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6
基于此,作为“语”、“文”融合体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应包括听、说、读、写、思等五个方面,换而言之,就是应注重语言、语用、文化、文学、思想等素养培养,教师教学行为应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文言文已成为现行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的重要素材。文言词语,则是文本与学生学习的桥梁,但文言文成文久远,学生难以习得其法。
如何达成,教学中不妨尝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三重境界。
一、语法:认知规律,自主理解
文言词语,是表意体系,形象相连、音义相生,采取特定的语法结构而组句成篇。这样,使得我们在文言词语教学,有章可循,教学中做到了“授之于渔”,学习者自然会在阅读积累中学会自主理解。
1.以音解词:文言文的最小语法结构,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我们习惯上翻译成双音节词。这样,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教学中可采取词前词后添加法,如《童趣》里的“必细察其纹理”中的“细”可译成“仔细”,“驱之别院”中的“驱”可译为“驱赶”。如此,既符合学生初学时的认知规律,而且简单可行。
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学生一个单音节词可以组成多个双音节词,也可能出现多音词,翻译完后连词成句,根据句子语境来判断是否通顺为基本准则,通则正确,反之再推敲。这样反复训练学生自会自主理解浅显的文言文。
2.以法析词:一种语言,连词成句都是依据约定成俗的习惯和特定的语法结构而成。为此,文言词语的理解,可以探寻基本的语法结构、使用习惯与规律,使得学生有章可循。
据性辩词 同一词语,词义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其在句中充当成分也不同。这样,我们可以据文言词语的语法意义去理解词意。像常见多义词“之”,多为动词、代词、助词三类,其中作为动词时多解释为“去、到、往”,如“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皆为此意,从句子的角度来看它充当谓语。以此类推解读“之”关于代词、助词的用法,在学习渐进过程中,学生养成定性的思维方式,自会突破关于“之”类似虚词用法这一难点。
借句理词 文言文,因以单音节为主,较之现在词汇单一,词类活用现象成了文言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教学中再学生直译句子整体把握句意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并且在文本解读、练习过程中归纳常见规律。比如《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西南”译为“向西南”、“斗”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译为“像蛇一样”,它们都是用在动词的前面,从句子角度来看都充当的是状语,我们便可点拨学生归纳出方位名词的翻译法:“向+方位词”,其他的可译为“像…一样”,其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
用件释词 文言文,有些词语由于时代的变迁,词义与我们现实生活迥然不同,可是在一些成语中依旧沿用。为此,教学时可旁征博引,用学生熟悉的成语来印证其意义。像《夸父逐日》中的“未至,道渴而死”,理解“渴”时,适时“用件”,也就是援引“望梅止渴”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 ,学生会在故事中定格“口渴”的意思,而且可从曹操的智慧中提升情商。同时可激发学生的学情,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归类识词 即考虑词语的文化背景,依类而整理,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制度文化、器皿文化、礼仪文化等。比如“酒杯”,初中文言文中有“白”、“杯”、“樽”、“觥”、“鼎”等说法,教学前后关联,学生自然养成积累类似词语词义,避免因远离古代文化生活,使得词义理解上产生偏差。
二、语用:文本勾联,感悟理解
文言文词语,不是静态化的,往往是动态化的,在不同文本、语境中呈现或同或异的义项。因此,文言词语,可采取课内外文本勾联,以此加深学生的感悟理解。
同文关照 也就是同一文本内的关联。像《出师表》中“以”,有如下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两句中的“以”字均为连词,一表目的,一表结果,在对比讲解中引导归类,便于学生理解。
异文勾联 也就是不同文本间的关联。如“绝”,在《口技》中“群响毕绝”意为“消失”,而在《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也为此意,这样教学时可联系助读理解,在反复勾联中巩固。
语境联想 即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情境。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句,简单的八个字,描写对象却多样化的,有水、有山、有树、有草,更有作者的感悟。感悟是显而易见的,而山水、草树从文本描写的主体是山水,山中常有花草树木之属。这样的语境之下,点拨学生联系生活现实、文本写作对象。学生很容易想到清的对象是水、荣的对象是树、峻的对象是山、茂的对象是草。如此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理解会自然而成。
三、语言:文化密码,延伸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入课本文言文文本,皆是当时社会向上精神文化的再现,是德行高尚的优秀人物精神文化的外显。
因此,我们要在整体理解文言词语意思基础上,品味其语言的诗性、哲思、韵味,读懂其背后的文化意象,解读其文化密码,以此实现文言文独特的艺术价值、思想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人文修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解读行文词,滋生写作素养 文言文的艺术性,常以关键词语串联文章的行文思路,表现作者架构文本的艺术力。
比如《曹刿论战》一文首段用“何以战”为线,引发了曹刿和鲁庄公战前的对话,鲁庄公在曹刿追问下层层思索:“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以”字牵动全文,两个人物形象境界高下在对比中清晰可见。为之,教学时可以在理解四个“以”的对象:战―人―信―情,引导学生在论述问题时合理分解不同角度,增强文章论证力度。再有《醉翁亭记》中的“也”字,每一个“也”字便是一段叙事,亦或是写景、抒情的分界,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脉。
品读文化味,滋养人文情怀 古语云: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品读经典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与优秀历史人物精神交流,滋养人文情怀、行为之范,达成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如《曹刿论战》一文,开篇“公将战,曹刿请见”,一“将”一“请”,便见曹刿的爱国情怀、高雅之行。面对质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坦然回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足见曹刿参与的决绝之情,远见卓识。后文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想法、“鼓之”、“驰之”时机的选择,皆可读到其中之味。至于曹刿的情怀,从他关于战争凭借的最重要条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即取信于民才是取胜之本,更是国之根本,便见一斑窥全豹。“战则请从”,更见其为国置个人安危不顾,大义凌然之气毅然立于天地之间。“未可”两次频现,更见其珍惜将士生命的意念。
如此品读核心文言词语,读懂曹刿之属情怀、精神境界,学生人文情怀、文本解读能力自会潜滋暗长,精神营养源泉会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