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1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ies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Hangzhou is analyzed and the barriers to its coordination with logistics industry are documented, upon which and integrative and coordinating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 杭州
[Key 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gistics industry coordination Hangzhou
本文来源: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B09GL12
一、供应链管理下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意义
供应链是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存储、运输、销售、配送等环节,最终将产品送达消费者的过程,涉及了供应商、制造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和各节点单位之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是具有一定流量,环环相扣的“链”。现代制造企业就是处在从生产采购到加工仓储,再到配送销售的一体化管理的供应链系统中,此时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不能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而必须考虑上下游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贯穿整条链的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顾客交货等活动。其中,由单个企业向外延伸的物流成为链上企业的合作纽带,物流的高效和现代化成为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制造业脱离不了物流业,没有现代物流支撑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物流业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事实上,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渗透、联动发展已被国家列为十大振兴规划中的重点工程。
(一)整合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瓶颈
物流业是制造业的引擎,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急需物流业协同配合。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制造企业的重视,物流既是生产制造的外部必须条件,以原材料、燃料、零部件的采购和产成品的销售等行为为制造企业正常运转提供保障,同时,物流又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组成要素,对生产制造的连续性、衔接性具有重要的支撑保证作用。实践中,大部分的商品在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产出过程中,90%的时间处于仓储、运输、搬运、包装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真正创造产品价值的加工制造时间仅占了10%。而且,80%以上的制造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业务一直保留在企业内部,成为一种隐性成本,无法准确核查,更不用说优化。专业的物流供应商,具有专业的物流管理和运作技术,在物流业务方面甚至以物流为主线的供应链管理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势。显然,制造企业如果能成功地与物流供应商合作联盟,实施主辅分离、物流业务外包,不仅能跨越企业边界合理配置资源,把资源重点用于发展产品的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及新产品的研发等核心业务,还能降低成本和风险、精简部门和人员,增加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转型或升级。
(二)释放需求,推动物流业快速成长
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释放了物流的需求,活跃了物流市场。功能性的简单物流服务需求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最近的第六次全国性物流市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以商贸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物流企业所占比重为77.7%,而以工业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所占比重为74.7%,即在物流企业主要客户群中,商贸企业总体而言略多于工业企业,但在新增客户群中,工业企业略多于商贸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80%和77.8%,这可以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的力度正逐步加大。真正能促使物流业从质和量上快速成长的市场,是由现代制造业发展而释放的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需求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需求创造的。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并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等物流业务,从供应链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但是,目前制造业物流服务水平偏低,运作效率低、成本高,不能与“制造大国”相匹配,物流企业要适应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深入了解制造业的供应链模式,提供优化物流管理方案设计和组织运作等综合服务,向现代物流发展。
二、杭州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及与物流业联动现状
以杭州为例,2009年6月杭州市发改委、市经委、市信息办等部门编制了十大产业的调整振兴行动计划,除了与国家、省规划相衔接,还从杭州的优势、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出发,制定了杭州产业发展的重点和调整方向。特别提到了物流业要坚持现代物流方向,以生产性物流为主,倡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为此,我们选取了杭州市的一些制造行业,主要是医药制造行业、机械行业、家电行业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进行供应链管理及与物流业联动现状的调研。
在此次调研中,私营企业约占企业数量的38.71%,股份公司约占32.26%,这两种企业占了调研企业数量的七成以上,符合私营企业是杭州制造业经济主要力量的现实。
(一)杭州制造业由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供应链管理
调研结果显示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大规模生产方式为主,约占51.61%;其次为定制化生产,约占16.13%,还有部分企业大规模制造与定制化生产以及小批量多品种同时进行,这表明杭州市的制造企业基本还处于大规模制造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转变生产方式,而且正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方式。
1.供应链上下游关系管理受到重视
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生产专业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加剧了企业在生产成本、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乃至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的全方位竞争。制造企业控制库存成本、物流成本、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很难确保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都能保持竞争优势,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杭州市制造企业在回答“是否将供应商视为企业物料规划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有92.5%的被调查企业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价格不再是选择供应商的唯一评价,企业信用、产品质量、产品是否齐全、采购响应速度、货损率和满足紧急采购的能力等因素都成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
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企业对供应商的重视程度。与供应商长时间合作不仅是企业对供应商的信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长时间合作可以使供应商更加紧密地配合企业的生产节拍,从而增加供应链成本的可控性,提升供应链反应速度。杭州目前有58.06%的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时间超过5年,其中与供应商签订年度合同和长期合同的企业约占78%,还有部分企业依据采购商品的特点,以及新供应商考核期的因素,同时采用临时合同做为补充。显然这些企业充分认识到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且有很好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以及有继续合作的期望。
2.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深度和广度在逐步扩展
最能体现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指标是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据对杭州制造业原材料平均库存周期与采购范围的调研,原材料库存约30天左右的企业超过四成左右,其中又以全国范围内采购的企业为多;其次是原材料库存在10天以下的企业,约占23%,库存周期在三个月的企业也有10%左右。
杭州制造企业的产成品平均库存周期与销售范围的情况与原材料情况类似,杭州制造业成品库存约30天左右的企业将近一半左右,其中又以全国范围内销售的企业为多;其次是成品库存在10天以下的企业,占22.58%,库存周期在三个月的企业只有3.23%。部分企业的销售物流业务,尤其是反应时间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降低企业成品库存周转时间。
以上调研结果表明整个供应链环节中依然存有超额库存,远未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一体化,说明供应链上的物流还未得到整合优化。
(二) 物流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供应链上的成员不仅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业也逐渐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第三方物流的专业性、低成本性及其日益提高的服务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而只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经调研,60%的杭州制造企业外包了物流业务,同时也有40%的企业拥有自营物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还没有形成一种氛围,或是两者联动缺乏有效的机制来释放需求潜能;也有部分制造企业还没有面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虽然他们也认同可以适当地采用外包方式。
在已将物流外包的企业中,外包的程度不断加深。有31.58%的企业外包了80%以上的物流业务,而外包10%以下物流业务的企业仅占10.53%,这表明物流供应商已经逐渐融入杭州市的制造业。
三、杭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中的障碍
(一)制造企业从物流自营到物流外包都需要假以时日
制造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物流部门和一定数量的自营物流基础设施,习惯于自己采购、自己库存、自己销售,物流功能分散在各个环节,如果实施物流外包,企业的前期投入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同时面临工作流程改变重新适应的风险,和安置原物流人员的困难,为此,高额退出成本成为企业在决策是否外包时最为担忧的问题。
另外,制造企业在寻求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成本,还有物流供应商的能力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杭州市制造企业没有将物流业外包的主原因:其一外包服务质量差,其二外包服务费用高,还有一个是物流服务的绩效难以考核。
(二)物流社会化程度依然较低
已经进行物流外包的制造企业多数仅停留在运输等供应链末端环节,而不愿意外包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的高端物流,导致物流企业都挤在运输环节恶性竞争。根据调研数据,杭州制造业物流外包项目中有36.77%的企业将专线运输项目外包,因为专线运输是最初始的物流功能,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物流业务项目,所以是外包最多的项目,随后依次是门到门运输为24.52%、仓储保管为18.39%、包装与流通加工为12.26%,退货回收物流为3.06%,这表明杭州制造业物流的开发程度依然有待提到。
(三)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尚未成熟
杭州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关系正在形成,但还需要时日进行磨合。本次调研主要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形式以及合同期限来衡量两者关系的稳固程度。结果表明杭州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签订合同,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的仅占4.55%,而与物流企业互相参股的形式没有,这种现象是由于目前物流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参股或没有达到战略联盟的规模,也可能是制造企业需要时间来了解物流企业。合同期限也说明了这一点,杭州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签订的合同主要是年度合同,占到85.71%,长期合同(一年期以上的合同)只有9.52%,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长期服务的稳定性有一定担心,这与当前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有关,杭州市也不例外。
四、杭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
有效地促进杭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政府层面要创造并优化能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市场机制的政策环境,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加强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沟通;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管理,为物流业发展培育坚实的需求主体;物流企业要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满足生产性物流的要求。在联动过程中,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探索联动的新型模式,建立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一)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制造业要树立与物流业“双赢共享”的观念。制造业在获取物流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寻求“第三方利润源”就是不断地压低物流企业价格,把原本属于物流企业的应得利润变成制造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这是对物流是“第三方利润源”的一种曲解。同样情况也出现在供应链管理中对“零库存”的认识,很多制造企业所谓实现 “零库存”是强势企业向上下企业转嫁库存风险而实现的 ,这是对供应链“双赢”原则的违背。在联动过程中倡导、探索的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共赢合作模式,并非“你赚我亏,我让你赚”的博弈状态。合作共赢模式是物流企业通过向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真正融入供应链的管理中,为制造企业节约了一部分成本或者帮助企业找回失去的利润,物流企业因此获得相应的赢利。
(二)探索联动的新型模式
根据本土制造业的物流特点,建立新型的联动模式。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物流模式比较成熟,引入到我国的主要有自营物流模式、双赢物流模式和物流业务外包模式,实践结果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制造业物流的发展。新型的联动模式需要考虑到制造业自身的状况,要避免不加判断地将物流业务外包,丧失控制权,带来经营风险,因此,需要通过重组、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物流运作模式。新型的联动模式包括物流战略联盟模式、物流托管模式、合资模式、物流集成外包模式、物流交易所模式。物流战略联盟模式是制造业与物流业因物流供需而建立的一种有计划的持久合作关系。可以使双方紧密地结合成一体,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同样可以有多种合作形式:签订长期合作伙伴协议、股权参与、物流系统接管、共同投资建立专用性的资产。物流托管又叫物流业务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拥有物流设施的产权,将管理职能外包出去,即将物流设施出租。这种方式解决了很多大中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后面临的体制和市场经营方面的困难,通过物流托管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双赢。合资模式是制造企业整合内部的物流资源,与外方、国内的物流业法人实体组建中外合资或国内的股份制物流公司,可以获得长期高效的服务,物流业可以获得可靠的客户源。集成外包模式适合于更多的小型制造企业,小型制造企业没有能力成为供应链的核心成员来进行供应链集成,而物流企业恰恰可以做到把若干物流需求相近或相同的小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成外包。物流交易所模式是为物流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公开行业信息与信息共享。
(三)建立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在物流介入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的服务过程中,存在绩效无法界定的难点。供应链优化管理涉及到整个跨企业的合作伙伴,不仅是要说服企业自身的决策者,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整个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理解供应链网络优化的整合举措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用量化的结果来告诉合作伙伴的利益所在就很有说服力。同样,物流的运作效果也不能单一地将某个项目的成本降低作为衡量标准,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准时发货率、准时交付率、提货准确率、订货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缺货损失等,还应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供应链反应时间、供应链总成本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
参考文献:
[1]汪金燕.制造业供应链共享信息模型运用过程分析―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构建[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
[2]赵松岭,吴限.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
[3]李舜萱,陈海燕,常连玉.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 物流技术,2009,(7)
[4]王茂林,刘秉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 2009,(3)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2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协同;环境监督;环境绩效;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1-0111-06
一、引 言
富国皮革的供应链环境投诉,Sony公司因供应商零组件问题使外销品不符欧盟指令而遭致退货,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对苹果公司供应链环境污染的报道等事件,使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从某一主体来研究环境管理不足以全面解决制造业与环境冲突的问题。为缓解企业市场价值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KhooH.H.,2001),满足更有效率和更具社会与环境责任(SER,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的商业需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废弃物减量化以及生命周期成本会计等(Berry&Rondinelli,1998),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sup>[1]</sup>。GSCM最早由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制造协会提出,他们认为GSCM通过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等环节的绿色经营实践,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协同运作与互相监督,能提升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M.H.Nagel(2000)、Zsidisin(2001)、马世华(2005)等认为,GSCM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及所形成的关系协同,实现减少环境负影响、提高企业绩效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的主要特征。还有一些学者对GSCM在环境负影响大、受消费者、政府与环保组织高度关注的特定行业运营展开研究。如GiannisT.Tsoulfas(2002)利用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建立了集成电路板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与标准;Remko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GSCM的问题;MetinT.(2004)以电力和水蒸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能源生产供应链内的协调机制。这些文献均强调集成(Integration)管理是GSCM的重要支柱,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某一产业GSCM的过程,而从理论上阐述GSCM的运营管理,以及研究GSCM对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影响的成果相对较少,而这正是从成本效益视角研究企业积极实施GSCM驱动作用的核心所在(Pratima&Roth2000;Khana,2001)。为此,本文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实践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量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环境协同、环境监督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为GSCM科学决策实现环境效率与财务绩效的持续改善提供支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相关学者从供应链组成部分[2,3](Components),从竞争优势视角研究了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sup>[4]</sup>。Armistead和 Mapes(1993)通过对英国制造业的调查,发现供应链的整合程度对产品质量和运营绩效有改进作用。Brian(2005)研究了链上成员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Collaboration)关系对制造商动态绩效的影响。Suhong Li(2006)则将供应链协同量化成5类协调行为,即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信息共享水平、信息共享质量和延迟制造,并研究了上述协调行为与竞争优势、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sup>[5]</sup>。孙晓静(2008)设计了涵盖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信息共享和供应链整合4个研究变量,实证表明由这4个维度组成的供应链运营实践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戚依南(2008)发现企业内部整合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与顾客的整合,与供应商的整合、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对降低成本有影响但不显著<sup>[6]</sup>。叶飞(2010)、Kristie Mclntyre(1998)等国内外学者还从供应链管理源头的绿色设计、绿色采购及绿色营销等环节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上述文献主要研究了设计、采购、内部运营管理、销售、信息集成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对企业环境与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完整的制造企业GSCM运营除对以上环节的管理之外,还应包括对核心企业与流动的参与者(上游供应商及下游企业)的动态关系(环境协同与环境监督)管理。环境协同包括企业与供应商的环境协同(ECS,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on with Suppliers)以及企业与顾客的环境协同(ECC,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on with Customers)。环境监督包括企业对供应商的环境监督(EM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Suppliers),顾客对企业的环境监督(EMC,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by Customers)。制造企业GSCM内容见图1。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总第193期)谢志明, 谢青青等: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
图1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环境协同与环境监督。
GSCM运营建立在传统要素如劳动力、产品或服务、技术等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集成了诸如环境经营知识、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的价值观等,从而实现供应链内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最大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最小化以及消费者以最低价格消费绿色产品的三维目标。因此,环境协同与环境监督是GSCM运营的重要环节。环境协同体现在集成要素之间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文化与价值观念、经营理论等方面的协同,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运作协调等,在降低供应链内部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以及提高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曾文杰(2011)从效益角度出发,认为环境协同通过明确的环境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提高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从而获得“1+1>2”的效果<sup>[7]</sup>。Zhu和Sarkis(2006)认为上下游企业相互间的合作是中国制造企业实施GSCM极其重要的前提。随着绿色消费热潮的兴起,环境监督逐渐被视作一种达成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实践的机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ISO14000绿色体系认证及通过独立第三方的环境审计报告已成为环境监督机制的内容所在。实现环境友好要求从整体上采取有效的环境预防与控制手段,即需要强调多个主体全过程的相互监督。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环境协同对环境监督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H1a:企业与供应商的环境协同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对供应商的环境监督;
Hb:企业与顾客的环境协同直接正向影响顾客对企业的环境监督。
2.环境监督与环境绩效。
随着监管法规等制度压力升级,为避免遭受环境违规处罚,制造企业通过GSCM对各节点的环境监督,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排放、能耗检测及再利用程度评估等使整个供应链环境负荷最小化。Kenneth W. Green等(2012)认为,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监督是保障产品绿色的先决条件 <sup>[8]</sup> ,而是否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已经成为不少大型跨国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之一,因为这可以减少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公众环保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乐于选择积极履行社会与环境责任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并愿意放松价格敏感度,为环保差异性产品支付溢价(Arora,1995;Sarkis,2006)。在强制机制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渗透至GSCM每一环节实施环境监督,促使环境绩效(ENP,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持续改善,是制造企业塑造品牌、提升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等管理决策的最佳选择<sup>[9]</sup>。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2:环境监督对环境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H2a:企业对供应商的环境监督直接正向影响环境绩效;
H2b:顾客对企业的环境监督直接正向影响环境绩效。
3.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
环境问题长期以来被视作增加成本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总认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是相互矛盾的,环境与利润之间的冲突要大于它们之间的协调<sup>[10]</sup>,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企业带来足以弥补其成本的收益(Walleyn&Whitehead,1994;Garyand,1995;Khanna&Damon,1999)。但仍有大量研究表明,基于环境友好的GSCM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2005)定性地归纳了GSCM在扩大市场边界,满足环境意识消费者的需要,强化顾客忠诚度,从而提升公司财务价值等方面的影响。Sharfman(2008)从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FIP,Financial Performance)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认为通过降低可感知到的环境风险可以降低企业债务成本,进而改善企业整体的财务绩效。Tuwaijri、 Christensen和Hughes II(2004)研究认为,对有关特别环境事项披露更加详细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显著相关。陈劲等人(2002)从造纸、包装、印染、水泥等行业选取55家企业样本数据,研究了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相互影响,其结论是“环境绩效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大于“经济绩效对环境绩效的影响”<sup>[11]</sup>。陈璇、淳伟德(2010)用回归方程模型验证了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在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结论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存在差异<sup>[12]</sup>。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GSCM对制造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概念模型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GSCM影响制造企业绩效的概念模型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20个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和13个与制造企业绩效有关的题项组成。其中,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题项参考了Vachon和Klassen<sup>[13]</sup>的文献;制造企业绩效有关的题项包括环境和财务两方面,环境绩效题项的设计主要参考Zhu et al. [14]的研究,财务绩效题项则参考Green和Inman [15]的研究成果。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题项回答采用三个计分等级,即1=“从来没有参与”;3=“适当参与”;5=“经常参与”。企业绩效题项的回答是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后企业整体绩效水平,企业绩效结构包括环境维度的ENP,财务维度的FIP等方面的评价。由于GSCM是一个较复杂的运营过程,无论从成本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企业绩效的变化程度都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同一时间段内,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改善程度有深有浅,因此题项评分等级也不一样。随着环境投资的增加,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愈加明显,程度显著高于财务绩效。因此,评分等级较多:1=“根本没有”;2=“一般”;3=“中等”;4=“好”;5=“非常好”。而财务绩效题项评分等级仅为1= “严重低”和5=“非常高”两个等级。企业积极的环境战略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环境战略披露后的感知引起的,存在较长的时滞性,因此,评级数相对于环境绩效等级数较少,符合实际情况。(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制造企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熟悉供应链业务活动的中、高层管理者或是熟悉供应链管理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7~8月在广州、深圳两地展开,通过实地走访、网络调研等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302份。考虑入职年限长短、职务层级以及问卷的完整性等因素,对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236份,占总回收量的78.15%,占总发放量的47.2%。调查对象行业分布为:机械(56家,占23.7%)、化工(54家,占22.9%)、IT/电子(73家,占30.9%)、制药(30家,占14.7%)、其他(23家,占7.8%)。96%的被访者在现企业工作年限超过2年,其中,具有部门主管及以上职务的占比52.2%,我们相信,他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及其实践经验为问卷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章运用SPSS16.0和AMOS7.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及假设检验,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为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
(一)数据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量表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α系数检验研究变量的信度。根据所设计的量表,我们计算各研究变量的信度系数值都在0.8以上,具体结果见表2,表明问卷样本可信度比较高。为保证所设计问卷的内容效度,我们借鉴了Christina W.Y.(2012)、Vachon, S., Klassen, R.D.(2007)等学者的结构式量表。但考虑到中国制造企业GSCM的背景,如跨组织的融合现状、商业伦理认知程度等特殊因素,本文通过CFA(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方法验证各研究变量的结构效度,软件运行结果见表3、表4。由表可知,各题项因子载荷数值都在0.5以上。此外,1
2.相关性分析。本文相关性分析对象由环境协同、环境监督及制造企业绩效三个维度构成,具体由ECS、ECC、EMS、EMC、ENP、FIP等六个变量组成,变量之间相关性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1)环境协同与环境监督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中ECC与EMC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了0.706;(2)环境监督与环境绩效存在着显著相关性,系数最高的是EMS对ENP,相关系数为0.839;(3)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6。
(二)实证结果
1.理论分析模型的检验。
基于以上数据处理,使用AMOS7.0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模型检验结果显示:X2/df=1.148,RMSEA为0.05。其他拟合指数NFI、NNFI、CFI等均在0.9以上(见表6),均为满意或可接受。总体上,理论模型拟合度较好。
2.假设检验。
与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相同,假设检验的工具软件也采用了结构方程建模软件,表7为模型拟合分析后的标准路径输出结果。
从表6可知:(1)环境协同对环境监督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假设H1a、H1b得到验证。其中ECCEMC的路径系数为0.685,高于ECSEMS的路径系数0.493。原因在于消费者环境友好需求已成为制造企业外部最主要压力,企业与顾客协同合作,能促进企业快速响应其监督结果,对制造企业进一步改善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有着积极影响。(2)环境监督对环境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假设H2a、H2b得到验证。其中EMCENP的路径系数为0.208,远小于EMSENP的路径系数0.839。鉴于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综合和动态交叉的系统,消费者出于绿色需求而对制造企业的监督真正转化为环境绩效,在经销商、各级别供应商等中间较多节点企业的反馈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相反,制造企业可以直接通过对供应商的严格挑选与环境监测,能在较短时间取得较好环境绩效。(3)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ENPFIP的路径系数为0.815,假设H3得以验证。
五、结 论
制造企业GSCM运营将经济与社会环境责任统一到过程管理中,为应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以及竞争或市场变化的挑战,实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双赢奠定了基础。本文界定了制造企业GSCM运营的两个环节,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环境协同,以及企业对供应商和顾客对企业的环境监督;构建了GSCM对制造企业绩效(包括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广、深等地236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环境协同、环境监督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在要素集成基础上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环境协同直接正向显著影响环境监督,核心企业对供应商、顾客对企业的环境监督直接正向显著影响企业的环境绩效(ENP),ENP对财务绩效(FIP)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制造企业通过GSCM运营提升环境友好程度和企业绩效水平提供了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Berry, M.A., Rondinelli, D.A.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 1998,12(2):38-50.
[2]Scannell, T V, Vickery, S K and Droge, C L. Upstrea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 the automotive supply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21(1):23-48.
[3]Tan K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Concerns, and Performance issue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2,38(1):42-53.
[4]廖成林, 刘学明, 李忆, 仇明全. 供应链管理实施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实证分析[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1):89-93.
[5]Suhong Li, Bhanu RaguNathan, T.S. RaguNathan, S. Subba Rao.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Omega, 2006,34(2):107-124.
[6]周杰,李平.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13,(3):1-14.
[7]曾文杰, 马士华. 制造行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及运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 2010,7(8):1221-1227.
[8]Kenneth W. Green, Jr, PamelaJ. Zelbst, Vikram S.Bhadauria, Jeramy Meacham. Do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on and monitoring enhanc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2,112(2):186-205.
[9]周鲜成, 贺彩虹. 可持续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推进机制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35(2):128-131.
[10]张亚连, 张卫枚, 邓德胜. 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现状及其对策――基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33(1):55-58.
[11]陈劲, 刘景江, 杨发明. 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2,20(1):107-112.
[12]陈璇, 淳伟德. 企业环境绩效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沪、津、渝三地百强企业的考察[J]. 经济体制改革, 2010,(4):77-80.
[13]Vachon, S., Klassen, R.D. Extending green practice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teg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26(7):795-821.
[14]Zhu, Q., Sarkis, J. and Kee-hung, L.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111(2):261-273.
[15]Inman, R.A., Sale, M.L. and Green, K.W. Jr.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OC use, TOC outcom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9,29(4):341-356.
The Impact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XIE Zhiming1,XIE Qingqing1,YI Xu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China;
2.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3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采购;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Measures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Procurement Manage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ang Ligang Chi Hongjuan
(school of traffic, Ludong universit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procurement of materials is very important link. This paper uses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procurement management that exists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curement information database; Integrated procurement costs to consider; Procurement of goods from the right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of vend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It gives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procurem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urement ;Measures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发展呈现连续增长势头,但是其优势主要在于凭借低成本进行市场开拓,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的每个产品的设计过程都存在着大量的变化因素,直接影响到物料的计划采购、生产准备和加工制造。制造企业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供应链群,与其关系密切的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供应商数目较多,那么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水平?本文从制造企业的特点出发,总结制造企业在供应链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期望能对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提供借鉴价值。
一、制造企业的基本特点
制造企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典型的大型或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它不仅种类多、批量小、工程量大、生产周期长,而且具有技术含量高、资金占用大、劳动强度大、财务活动复杂等特点。
1.制造企业是典型的流程型工业。制造企业难以先试制产品或模型来确定制造成本、制造方法和性能,一般只能根据订单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设计、采购、建造。
2.占用流动资金大,交货期有严格的时间限定。通常情况下,从签订合同到交货短则几天,长则几年,这期间,可能会出现原材料供应市场、汇率、气象等诸多不可测因素的影响。
3.有些制造项目结构复杂,专业众多。企业中不同的制造项目,其生产组织过程不同,编制生产计划只有在完成产品工艺设计后才能进行。企业运作过程中各部门间协作工作量大,技术、生产、物资质量等各种功能不同的部门以不同的时空坐标交织在一起,制定计划不易,监督计划的实施更难[1]。
4.设计周期长,信息量大,产品结构较复杂,采用流水线设备生产或其他方式生产。大型制造设备几乎要按客户的需求单独设计。为了保证交货期,企业在设计尚未全部结束之前,已开始制造,发现问题,再修改设计。
5.原材料、设备等采购成本要占总成本的50%以上,因此配套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缺少统一的物资、物流管理系统,无法将正确的零部件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导致对物资采购、仓储配送的时间、位置及数量难以有效地控制。
6.手工作业比重较大,自动化程度低。特别是信息采集手段落后,收集生产数据管理困难。由于信息共享度低,且多为手工输入,反馈速度慢,难以分类汇总及迅速检索[2]。
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及难点
供应链管理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供应链存在以下难点:
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困难。在传统管理上,供应链中的企业是各自为政的,管理是以职能部门为基础也存在协调关系不可能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传统管理包括职能功能业务界定不清、业务流程未完善或不规范、部门间的情绪化倾向等。企业内部职能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与各功能部门接口的外部各关联企业,在运作上失去了整体的协调性。
2.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管理的困难。由制造企业为核心构成的供应链,其上游及下游企业较多,传统的企业管理其立足点是单一企业,管理上是以封闭、分散和追求有排他性,一是企业追求自我利益为特征。表现在信息的管理只注重信息的输入而忽略信息输出,常常将本应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的信息当作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加以保密,造成信息流人为的流失;二是企业在信息流的运作上,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将需求的信息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逐级放大造成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失度高,供应链上的库存远大于实际需用,以防备突发的市场需求或生产中断,总成本居高不下。
3.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原则实现的困难,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中不可动摇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利益上是讨价还价的,议价的结果要看双方的,若核心企业的实力强于供应商,则核心企业要求尽可能低的供应价格,供应商又期望获得更有利的售价,反之亦然。在供应链中损失大的企业因为丧失自我强壮的机会使其能力削弱,从而导致供应链竞争力的削弱,通过交易使一方过度获利而另一方过度损失,并不能使供应链整体带来更大的竞争力。
三、制造企业供应链采购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企业之间会形成一条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的工业生产“链”,相邻节点之间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一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所谓的供应链[3]。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内部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外部供应链系统。内部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指在企业内部,从原材料购入至交货全过程包括订单处理、订单出货、生产计划、材料需求计划等各种信息的传输和互通。外部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指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与船舶建造企业进行物料供应和信息交流的所有相关企业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合约、准时供料、客户关系管理等各种信息的传输和交互[4]。由于原材料以及配套设备的采购费用在总成本中比例很高,因此原料采购是一个战略性的环节。实践证明,要在销售环节取得一个百分点的利润率很难,但在采购环节要成就利润的空间则相对容易,所以在供应链中将采购与生产建造的各个“链节”高效连接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原料采购部门与设计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间进行大量的信息传输和互通,形成高效合理的采购供应链系统。但是,往往会有一些问题造成供应链无法有效运行。
1.原材料到位不及时。原料采购部门在进行采购时,对于每一个对象产品,在签订采购合同后,就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对此采购项目负责,在采购部门和原料供应商之间进行协调,一旦原材料的采购不能及时到位,势必会影响船舶的建造周期,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2.原材料到位过早。有时候采购部门在制造之前已经进行相关原材料的购买,从而保证生产时有备无患,殊不知这同样使库存管理成本和金融成本提高[5]。
3.原材料准备时间没有考虑。即原材料虽然到位时间合适,但是材料必须经过预处理才能使用,如果在采购供应链系统中没有考虑原材料所需的预处理时间,也会影响整体进度。
四、供应链采购管理的策略
制造过程与各种配套设备、原材料的采购密切相关,需要供应链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各个生产任务执行部门的生产任务状态和原料需求信息,并将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到采购部门,以便协调各个生产任务的进度以及原材料的采购计划,使之形成完善合理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合理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对于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效率有着显著作用,是实现现代制造模式的重要环节。
1.完善信息网络,建立采购信息数据库。由于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须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畅。将各部门的信息输入到统一的采购信息数据库,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可以保证各个部门之间对计划的变更等一些不确定性情况做出最快的反应,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发挥最大的作用。由于信息交换的重要性,如果供应链中信息不畅通,企业必须加大库存来应付一些不确定性情况。良好的信息接口和信息平台是供应链运行的基本条件,如果供应链中实现各成员信息共享,就可以降低供应链中的库存,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2.重视采购成本的综合考虑。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是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是采购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如果一味追求价格最低的,而不去顾及质量、服务、地域、物流条件等,结果使最后的采购成本并没有降低。所以许多制造企业从单纯的价格战略已上升到成本战略。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或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订单为中心的采购供应链管理观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完成各项采购任务,使原材料采购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保护客户利益,力争零缺陷供应商。采购方应及时把质量、服务、交货期的信息传给供方,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品与服务。供方参与到生产过程,了解所供商品的使用情况并提出调整意见。与原料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所提品的特性、价格以及服务水平等,对于企业的运行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给企业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或以同样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根据以上分析,为了保证原材料采购的及时性、有效性,应该针对具体某一企业的现状和影响考核供应链管理的阻力,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企业内部的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建立合理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庆丰,马晓平,朱骏.建造管理系统设计的探讨[C].上海:华东船院. 1999.15-48.
[2]孙玲芳,许金波,孔令海,葛世伦.造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策略研究[J]. 造船技术,2007,3:9-15.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125-156.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4
【关键词】 供应链 制造业 管理问题分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研究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供应链管理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发生的与物流信息流相关的所有活动。在制造业中,制造商是位于中间商的上游企业,它在供应链中向下游中间商提品,而自身又根据中间商的订单向原料供应商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料。所以,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应以最终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方式,制造产品,对整个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还应注意减少库存、采购和物流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将设计、制造和物流的流程连接起来,从而应使企业的制造流程和物流流程完全同步。
就我国目前制造业的运作方式来看,观念落后,企业难以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资源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致使企业有限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国际上许多优秀的企业都设法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供应链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远的领先地位。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国际上著名的大型制造业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戴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都成功地运用了供应链管理理论,极大地降低了总制造成本、库存成本,缩短了从客户发出订单到获取满意交货的整个供应链的总周期,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二、 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应环节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仍处于“重下游,轻上游”的传统观念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企业只重视下游客户,倾向于与供应链下游伙伴保持密切关系,但对供应链上游伙伴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和供应商结成双赢的合作关系,从而造成上游采购成本增加,原材料库存费用增大,供货不及时,难以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这种情况必将对下游的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造成巨大影响。
2.企业之间竞争意识较重,合作意识淡薄
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组成的复杂混合系统,然而很多企业把供应链上下环节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依然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谈判中,许多企业将对方完全看作竞争的对手,买卖双方以价格为中心你争我夺,迫使对方最大限度的让利。实际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是在供赢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效管理,失去合作的基础谈竞争,最终受损的还是个企业自身。
3.供应链运作效率较低
目前我国对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还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要求,制造业还不能根据各类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按时交货率相对不足,产成品存货比例较高,物流停滞时间长,造成较高的供应成本,企业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到实施配送,最后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中的总体反应能力较弱,花费时间较长。
4.缺乏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较少,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中,大部分都是物流管理方向的,供应链管理方向特别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方向的人才寥寥无几,企业中也很少有人进行过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培训,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三、 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1. 注重供应物流管理,提高物资供应效率
供应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运输等内容。对于大型制造业来说,如何将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数量,送往适当的地点是致关重要的。供应链前提下的企业供应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消耗、最大的可靠性与适应性来进行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因此企业应准确预测物流需求,合理制定采购计划,注重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好库存管理与控制工作,提高物资供应的效率与柔性。
2. 大力发展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
由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要求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进行有效配合与协作,因此必须构筑标准化与信息化平台,制定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
物流标准化就是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系统能够进行有效衔接与协调。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如供应链伙伴信息、产品信息、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标准化、名词术语标准化以及制定相关的技术、法律标准规范等,这是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整体优势的前提。
实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信息平台,来处理供应商、企业、客户以及配送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这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关键,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3. 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协调管理
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这一全部过程,供应链管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更强调供应链下的相关企业整体的集成与协调,制造业在实行供应链管理之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若使其在竞争中取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调管理,以取得最大收益,进而实现柔性的与稳定的供需关系。
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制造业都在创建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结为战略同盟,如戴尔公司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分与其供应商合作,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动时,及时地做出反应;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于1989年开始对其供应链关系进行改革,不断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关系,采取可减少供应商数量,稳定供应商的利益关系,甚至允许供应商参与整个价值链的改造等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大型制造业也应充分注意这一点,与其供应链上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以至于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的分销商,进行充分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协商,优化整个供应链,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林零玲.《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皱辉下.《供应链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3]徐剑,方晓昌.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4]李龙洙.制造业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探讨.现代管理,2002.5.
[5]夏春玉.《绿色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库存问题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问题的焦点。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库存所占用资本比重最大,一般约占企业运营资本的30%左右,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超过了机器设备、厂房、人力等其他资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意味着供应链库存水平的优化,因此其充分说明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如今供应链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中,但大部分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运用没有抓住其精髓,很难从根本上控制企业库存成本。因此本文对于这一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节点的相关运营活动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它们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较大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供应链管理库存问题主要集成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观念不足。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应该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全局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库存管理的局部优化为重点。供应链管理绩效不应只采取库存管理周转率为基本指标,对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也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2.信息传递效率低。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的数据,如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不能做到有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其信息传递慢,常导致库存与需求量的不对等,对零库存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牛鞭效应对库存的影响。在供应链中,如企业之间衔接不确定和企业内因组织缺乏有效控制机制导致运作不确定性等,其都可能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库存控制应能保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和保证不确定性需求。在现实企业中,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库存控制策略,没有面向不同企业库存的不同特点,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观念。
三、基于以上不足提出库存解决方法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除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之外,应从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绩效等方面出发,从根源解决此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信息实时共享。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加强供应链基础信息技术的建设,充分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决策的误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健全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不确定性。
2.优化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节点过多,结构复杂是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供应链库存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由金字塔形式向扁平式组织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合并功能相同部分环节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从而信息传递的协调性扫清障碍。
3.建立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PFR是应用一系列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模型技术,提高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链之间的计划协调性,提高预测精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为目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其优势是建立在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上,能准确预测需求,降低上游的原材料成本和库存积压,同时能快速响应下游用户需求。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经营理念,其始终以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兼顾各方面的整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因此它为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互利友好的合作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建立健全的供应链绩效衡量与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首先应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做出评价,其主要包括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和撤销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次针对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应涉及供应链整体库存绩效评价,同时考虑单个企业库存绩效,做到单个企业绩效指标和整体的一致性。最后,要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产品多样化,人们对产品需求多元化发展,这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不断进步来响应客户需求。供应链库存管理为提高物流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J].江苏商论,2010(9):138-139
[3]蒋永忠.简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观察思考,2004(30):37-38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范文6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如扩大内需、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等,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将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城镇城市化、扩大内需、自主创新、产业国际化”等领域发力,这为各个行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更高更明确的发展期望与要求。
甲骨文公司大中华区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总监叶天禄表示,针对“十二五”规划和市场变化的要求,Oracle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将全面支持中国企业把握“十二五”机遇,首先,针对“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在绿色制造领域,Oracle SCM帮助制造业实时监控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提供从设计到生产到物流到管理的端到端绿色方案,降低成本,降低碳排量。
第二,针对“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Oracle SCM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集团整体供应链管控、外包及供应链整合,增强集团供应链计划、执行和管控力度,从采购、生产、仓储和物流配送端到端地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增大生产产量和成本的可控性,进而实现纵向企业运作整合和横向的供应链整合,促进制造商、装配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联合重组。
第三,针对“自主创新”发展目标,Oracle SCM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加快概念到市场的速度,提升设计的协同效率,提高研发投入回报率,进而创建国际化品牌,提高销售额、利润率和客户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帮助客户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复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商转移到面向消费市场之服务性经营模式。
第四,针对“扩大内需、城镇城市化”发展目标,Oracle SCM可帮助企业以客户为中心进行高精准需求管理,包括需求预测、需求分析和制定需求计划,还能进行市场细分、消费市场高端化升级,扩大销售渠道覆盖度至二/三线城市,并创建高效物流配送,通过物流计划和执行提升物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