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绿色设计;垃圾桶;城市街道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and fewer resource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gradually to all circles to "green design" concept came into being. Green design make products to meet the basic functions in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greatest degree of lower product not green phenomenon. Through the green design theory and tools for xiasha city street trash can survey analysis, we use, waste from trash out of trash c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ign performance properties are analyzed, and through the improved design, make the trash can more in line with the green design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garbage can is in the city streets of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 green design; Trash; City stree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街道垃圾桶在现今城乡环境卫生保护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实现储藏垃圾的价值外,垃圾桶更是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表现,它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功能本身,它同样需要参与到资源的保护与再生利用的队伍中来。因此,在垃圾桶的设计上除了实现其基本功能外,还要考虑到垃圾桶使用、废弃以及回收各个阶段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通过以实地调查为主,问卷调查、文献搜集为辅的方式对街道垃圾桶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比绿色设计理念发现研究对象设计的不足之处。我们明确了使用对象对垃圾桶的各种需求和建议,清楚地掌握其在街道的使用情况和自身的设计缺陷,衡量街道垃圾桶是否符合绿色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一种适应性、实用性和环保性强的绿色街道垃圾桶。

二.绿色设计理念及重要性

绿色设计,通常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等,即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质量、经济性、使用寿命等。传统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很少考虑能源、资源再生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粗放型传统设计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绿色设计就是针对传统设计的这种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其核心是“3R”(Reduce、Recycle、Reuse),就是不仅要尽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还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要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关键在于工业设计与制造,不能等产品产生了不良的环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街道垃圾桶绿色设计起到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着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对战略目的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三、下沙高教园区街道垃圾桶的现状调研分析

下沙高教园区是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的新世纪大学城,是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下沙高教园区规划面积为10.91平方公里,现今有15所高校,在校师生的总人数高达20万人,人口密度高,对环境卫生的需求相对较大。以下就下沙高教园区街道垃圾桶的使用现状为例来分析城市街道的垃圾桶使用情况。具体通过垃圾桶的使用、废弃淘汰、回收等方面来对已有的垃圾桶进行调研。

3.1 垃圾桶的投入使用阶段

垃圾桶的投入使用状况主要从其资源性能设计以及环境性能设计来考虑垃圾桶是否被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是否能够有效而便捷地对垃圾进行回收及处理。

3.1.1垃圾桶的资源性能设计

现今的垃圾桶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功能也日益齐全。垃圾桶由原先的独立式垃圾桶变成了分类式垃圾桶,并将垃圾的分类细化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危险物品等,不仅使垃圾的后期回收处理更加便捷,还有助于实现垃圾的二次利用或多次重复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利用人体工学知识,我们了解到视距是指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从人体视觉机能来看,一般的视距范围在38-76cm之间,一般站立时眼睛高度在158cm,而通常垃圾桶的分类标识都画在桶身上,超过了一般的视距范围,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另一方面,回收标志的形似,以及人们对垃圾回收分类的不了解,也导致视觉误区的产生。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分类标志的用色十分不统一,即便是相同形状的垃圾桶也会出现各种不同色彩的标志,在视觉上没有突出两个标志的特点,反而混淆视觉,削弱了人们的分类意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会注意垃圾桶分类的人数却只占到18%(如图3-1-1)这也让我们看到垃圾桶本身在视觉上没有起到一个直接传达的效应。

图3-1-1对街道垃圾桶的关注度调查(调查人数411人)

3.1.2垃圾桶的环境性能设计

在垃圾桶的资源性能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要考虑到垃圾桶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即垃圾桶所处的位置以及垃圾桶在整个城市的网络布局。

人们对垃圾桶的需求因所处功能区域的不同而有差异。人口的流动性越大,环境卫生的保护也愈加值得重视,所以垃圾桶的布局对城市街道垃圾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地调研中看到,下沙四号大街每50米处会安置一个垃圾桶来满足路人扔垃圾的需要。这条街属于商业街,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的场所集聚,人流量大,垃圾桶如此短距离的分布基本上能够使路人便捷地投放垃圾。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某些拐角处未放置垃圾桶或一个点上垃圾桶的数量不均等等问题。

3.2垃圾桶的废弃阶段

下沙街道两旁的垃圾桶分很多类型,在供市民休息娱乐的区域使用的大多是木头或者是塑料两种材料的垃圾桶,而在马路两侧摆放着的则是铁质的垃圾桶。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垃圾桶自身材料应用的不合理以及设计的缺陷,引起了垃圾桶废弃率的提升。铁质的垃圾桶经不起日晒雨淋,容易生锈,而它的经济价值又使垃圾桶屡遭失窃;而塑料和木质的垃圾桶则常常被踢坏、被烟蒂引燃,或者被贴满牛皮癣。总的来说,垃圾桶不断地遭废弃,一个是客观原因,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经受日晒雨淋引起的材质损耗,另一个则是影响最为严重的人为损毁的原因。

从绿色设计的概念出发,我们知道绿色材料是构成绿色产品的基础,绿色设计应该选择绿色材料。下沙街道的垃圾桶在材料选择这一方面,没有切实分析好材料选择的经济性,没有定量化研究其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绿色设计理念。

3.3垃圾桶的回收阶段

环保和节能是绿色设计的根本目标,合理的回收再生方法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对下沙街道垃圾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铁质的垃圾桶在废弃后往往被回收到金属冶炼厂进行再生,而木质的和塑料垃圾桶因为它们再生率低而被焚烧或者填埋。对此,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能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可回收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就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废弃品的再生率,提高材料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综上所述,绿色垃圾桶的设计需要有效的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如何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对材料的使用,减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垃圾桶的改良设计

利用绿色设计理念对现有的下沙街道垃圾桶的分析,我们知道垃圾桶并未满足预期的需求和目标,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针对垃圾桶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改良设计,使之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符合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

4.1 分类回收标志的设计,提高垃圾桶使用价值

从垃圾桶的资源性能设计的角度看,垃圾桶的使用资源没有发挥最大化。对此,我们对垃圾分类标志的色彩不统一、辨识度不高,做出了调整。我们把分类的类别通俗化,方便对象能及时分辨垃圾分类。(如图4-1-1垃圾桶俯视图)

在垃圾桶原标志位置不变的基础上,(见图4-1-2)我们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种类明确地标在垃圾桶的上方。造型简易、大方,给使用对象清楚地视觉说明。

4.2 街道垃圾桶材料的重新选择,延长其生命周期

选用不锈钢材料取代原有的铁、塑料和木头材料,是由不锈钢材质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可以有效降低垃圾桶在户外使用的损坏程度,区别于其他材料,材质在实用性和稳定性方面更加突出。使用不锈钢材料能延长垃圾桶的生命周期,减少材料的使用,提高垃圾桶材料的绿色程度综合评价。下沙街道垃圾桶材料的重新选择充分结合绿色设计理念,实现了绿色垃圾桶设计节约资源这一目的。

4.3 取出方式的设计,最大化发挥垃圾桶的使用资源

现有的城市垃圾桶垃圾的取出方式多为开门式取出内筒、摇摆式取出内筒等。这种拿开外筒――取出内筒――取出垃圾――内筒放回原位――套上外筒的取出方式很不卫生和不便捷,也给清洁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为了克服以上所述的困难,我们设计了一种能便于清理垃圾的推拉式环保垃圾桶。

(图4-2-1)这种推拉式环保垃圾桶,包括垃圾投入口、危险物投入口、 垃圾桶内的容器、 垃圾桶把手、金属扣、危险物取出口。另外,将垃圾桶里面的容器与外观做了一个结合,采用了抽屉式的取出方式,具有坡度的金属扣,使握住把手即可轻松的把装垃圾的容器给拉出来。在两个桶身中间设置危险物投放口,与普通垃圾进行隔离,区分效果更加显著。投放的危险物可以通过危险物取出口取出,也采用了推拉的方式,将垃圾取出。

抽屉式的取出方式给清洁人员减少了工作压力,使清理工作变得既便捷又卫生。

五、结语

绿色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结合绿色设计理念的产品设计不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而是“从摇篮到重现”的过程。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城市街道垃圾桶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概念设计到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通过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将产品非绿色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们的改良设计充分考虑垃圾桶的资源性能设计和环境性能设计,符合绿色设计理念,提高了垃圾桶在城市街道的实用价值。

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2011YJX111)

参考文献:

[1] 刘光复,刘学平,刘志峰. 绿色设计的体系结构及实施策略 [J] .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9),965-968.

[2] 贺志博.基于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研究[J] . 机电技术,2010,(4),136 - 138.

[3] 刘志峰.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6,15(4),531-534.

[4] 薛文凯.公共环境设施[M]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64-70.

[5]王昀.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

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2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要求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原理知识的特点: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螺旋发展;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的发展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新课程中不少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不同的模块中逐步提高、深化的。例如,原子结构知识的有关概念在必修1中要求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必修2中要求能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但是到了“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则要求达到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轨道、量子数、电子云图)、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电子跃迁原理的简单应用。

就是在同一模块中有关的化学概念也是逐步发展和深化的。以苏教版《化学1》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为例:在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习化学反应常见分类方法后,指出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专题2第一单元从氯气和溴化碘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入手,变化的原因由于得失电子,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进而在“拓展视野”中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这种设置方法有2个优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呈螺旋上升的特点;有效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应“一步到位”。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原有的概念(前概念),创设条件促使概念转变,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要求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概念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在概念教学中: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

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的已有概念对新概念掌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在此基础上促使新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转化和发展。

设计基于实验探究的化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

概念知识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的描述,而是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加以数据和活动栏目等,共同帮助学生建构认识。即凸显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终态、静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条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基础设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将基础设施划分物质性基础设施(physical infrastructure)和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物质性基础设施包含交通通讯及供水供暖供热等物质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包括科教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因此,从这一划分角度来看,基础设施涵盖了交通、通讯、水电供给、科教文卫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此外,也可以将基础设施划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整体性、不可贸易性及公共物品性或准公共物品性等特点,它们是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城市基础设施

将基础设施按所在地域可以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国情及地区的差异,各国及地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基础设施同样也可以划分为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及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或城市物质性基础设施)。

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行政管理、科技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社会公共福利服务等设施。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内容丰富,各国不尽相同,总的来看,笔者认为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应至少涵盖六个方面的内容(如表1)。

我们通常所讲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本论文所要分析探讨的也主要是指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由表1可见,城市基础设施是由六个独立运作、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并监督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建设和运营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分工管理。

3、安全及公共安全

从古至今,都有关于安全的论述,如汉朝焦赣的《易林·小畜之无妄》中:“道里夷易,安全无恙”;宋朝范仲淹在《答赵元昊书》中有:“有在大王之国者,朝廷不戮其家,安全如故”等,这里的安全都是指没有危险、平安的意思。在古代,安全还有“保护、保全”的意思,如苏轼在《徐州谢上表》中写道:“察孤危之易毁,谅拙直之无他,安全陋躯……”。现代汉语对安全的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英语中,安全对应的有safety和security,都包含有没有危险或免于危险的一种状态。另外,安全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理解,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认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的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实际上是说,客观方面的安全是指外界的现状,主观方面的安全是指社会安全状况在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即安全感。

鉴于此,笔者也认为:安全是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因此,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根据对安全的含义的界定和理解,我们可以对公共安全进行含义界定。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即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及公私财产等处于免于危险或不受威胁的状态,或将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可接受的水平或以下的状态。

4、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

要理解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有必要先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了解。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灾害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所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空间地域系统。

城市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及其人员、财产、城市生命线等重要系统的安全,是城市依法有序开展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生产和经营等所必需的良好的内部秩序和外部环境的保证。由此可见,城市公共安全反映了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和资源供给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城市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影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就是通过调整危险源、防护保卫目标、应急救援力量和设施三者的地理布局,减小危险的影响范围,提高城市灾害发生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达到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的目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城市问题和安全问题的耦合,涉及到城市经济社会一切领域,如公共卫生、城市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

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ACM竞赛;C++教学;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70-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为一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通过编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和软件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C++学习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在前期教育阶段培养出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不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讲授型学习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掌握了C++语法的细节,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偏重考试成绩,动手能力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因畏难、缺乏兴趣、被动学习而掉队;编程时,易陷入局部细节,不能从宏观上把握程序的逻辑而导致思维受阻等。这反映出C++程序设计课程与常规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有不适应之处。

ACM/ICPC项目是由国际计算机协会主办的,公认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水平最高的大学生国际级计算机类竞赛。大赛倡导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解决竞赛问题,展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赛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策略制定和脑力等有极大的挑战性。

该竞赛的机制较为偏向对综合能力的考核,这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将其模式和机制融合到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改进教学效果,改进考核和评测标准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近几年,一些教师也在探索将ACM竞赛与教学相结合。文献[1]探讨了如何将课程教学和ACM竞赛相互促进;文献[2]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教学效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评价机制6个方面着手,探讨如何与ACM竞赛结合;文献[3]以ACM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本文主要从改进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培养主动学习模式、改变考核机制等方面人手,探索如何引入ACM理念。教学实践表明,基于ACM竞赛的教学模式是合理有效的。

2 基于ACM竞赛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目标,采用以实例为主的C++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CM竞赛的题目以问题描述的形式出现,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答案不是现成的或固定的,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扩充现有知识和思路创新的过程。参与者需要经历理解问题、分析和查找资料、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和编程调试等环节。该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参与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宏观思维,锻炼其对实际问题抽象、总结、描述和解决的能力。

常规的C++教学方式,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实践环节,都过于注重细节、语法。教学目标只在于能否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而忽略了内在的思想和方法。我们以数组部分的一道上机实践题目为例:编写一个排序函数sort(),该函数实现将一个数组中的n个整型数据按升序排序。该排序函数有2个形参,一个是数组形参,一个是表示数组大小的整型形参。在主函数中调用编好的排序函数,并输出排序后的数组数据。可以看到,该题目的需求非常明确,具体的功能要求罗列详细,从数据结构到实现细节均有明确的说明,学生需要动脑筋的部分很少。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类题目只培养了学生实现编程过程的能力,而问题的分析和抽象能力并未得到培养。

但在现实的项目中,客户能够提供的往往是比较模糊的一些需求描述。这就要求程序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抽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规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覆盖这些方面的锻炼。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多数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编程解决时,仍不知如何去处理。

为此,我们引入ACM竞赛的培养理念,更新教学目标,不再以具体的C++语法及细节的讲授为教学重点,而是采用问题驱动和案例式教学的模式。每个案例从引导学生分析需求开始,启发学生思考,再抽象出合理的数据结构,最终编程实现要求,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其知识利用能力。具体的语法在案例讲解中自然引入,学生对语法更完整的掌握过程,是在实践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查阅教材、自然学习的过程。

与课堂实例授课方式相对应,在课后,我们要求学生将实践而非做题作为学习的主导,鼓励学生解放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题目以贴近实际为主,不规定细节,注重创新性。

实践证明,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期末的课程设计中,与之前采用常规教学方式的学生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能很自然的对课题做出需求描述并设计好数据结构,再编程实现。

同时,与常规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的教学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课后以实践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也进一步延伸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教学效果。

2)更新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协作式学习模式。

协作式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组内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该模式的好处在于个人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资料和心得等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教师负责控制学习的组织和进展,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和协作学习的效果。

在ACM竞赛的赛制中,参赛者需以团队的形式参赛。每队由3名队员组成。他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解决7~10个问题。我们将这种形式引入到C++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改进。为了讨论方便,小组主要按照寝室划分,每组3~4人。上机实践和课后竞赛均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促进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班级集体讨论的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弱竞争的关系,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组内成员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但对于个体,各成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职责,如分别负责一部分的C++编程实现。个体的努力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从而激发了个体的责任心,有效地克服了个别学生的畏难和偷懒情绪。对于小组,结果是由组内各位成员共同实现的,最终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倡。而组内面对面的相互式促进也使得每个人的学习收益最大化。组与组之间,以班级的形式共同讨论,互相点评程序质量、思路好坏,从而达到激发竞争力、相互学习的效果。

3)结合ACM竞赛,培养主动式学习模式,激发兴趣,建立竞争机制。

主动式学习模式是指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通过行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该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在主动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是着重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以往的填鸭式学习和被动学习,转化为兴趣式驱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并能让学生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运用此策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探索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主动式学习模式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ACM竞赛设计了完善的竞争机制,并采用Online Judge系统来进行评定。该系统对用户提交的程序在运行时间、内存使用和安全等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最终给出通过、答案错误、超时、超过输出限制、超内存、运行时错误、格式错误或无法编译等各种状态,并能返回程序使用的内存、运行时间等信息,从而能较好地评判出程序的质量。

我们将该系统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此系统来评判学生编程的质量,并设计了各种竞争和激励机制,如:综合排名、日冠军、周冠军等,给学习带来了更多乐趣和挑战,并将其与成绩、各种计算机类竞赛的参赛资格等挂钩,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欲望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良性互动局面。

4)改变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以往的考核方法是单一的,通常是期末试卷或者大作业的形式。试卷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做题,易导致高分低能,考核的重点也容易陷入对编程细节的考查而非整体思路的把握。大作业要求学生提交C++程序和报告,由教师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根据代码或书面报告给出成绩,评判标准有局限性,学生也难以展示创新思想和观点,容易雷同。另外考核多集中于期末,导致平时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考核方式采用多次的形式,按照每3周一个周期,一个学期共组织5次小组竞赛,进行打分和排名,并综合每次的成绩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每次竞赛针对本周期正在讲授的知识点和之前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分周期进行多次竞赛可以综合地考核学生的水平,避免了因某次发挥失常而导致的成绩异常,又避免了大学中经常见到的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象。

每次考核结合ACM竞赛所采用的Online Judge系统,将所学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放到在线系统上,并由系统给出得分作为本次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成绩由演讲报告获得: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解决问题思路、演示C++程序并运行结果。该部分成绩由全班和教师共同评判、讨论决定,以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由2部分成绩组成的考核设计既兼顾了程序质量的考核,又可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路得以充分的展示。

3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基于ACM理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主要改进如下:教学目标从只关注编程能力扩展到对编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查找资料能和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由侧重对语法和规则的掌握转移到侧重对编程思路的掌握;改变以授课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到以实践为主、课堂实例讲解为引导的方式;更新组织形式为协作学习、集体讨论;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以Online Judge在线判题系统为辅助,多次考核、综合评判成绩。

4 结语

从我们对近两届学生的实施情况来看,多数同学学习模式从被动变为主动,以往生搬硬套例题程序、网上查找代码的现象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查找资料、研究算法、互相讨论并亲自编程实现。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合理有效的,能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紧密结合ACM竞赛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尚晓丽,包向辉,樊守芳,等,如何实现C/C++课程教学和ACM/ICPC竞赛的相互促进[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4):191-192。

[2]朱月秀,基于ACM竞赛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96-99。

[3]芍生平,杨鹏,汪小平,等,以ACM/ICPC竞赛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lO(7):71-73。

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5

Make Urban Design Working

Abstract: Concerned with the practical necessity as to how to make urban design wor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 guarantee system, motive power and process for urban design practice.

Key words: City design, Operation, Design, Management, Practice

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和1998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会议中所交流的众多城市设计方案和论文,也表明了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设计活动已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展开。但从总体而言,对城市设计如何实施或如何发挥其作用这个运作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最近,深圳市、唐山市已逐步推出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这对于促进城市设计的合理有效运作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目前尚无专门阐述城市设计的地方法规,但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的过程则很好地例证了城市设计是如何运作这样一个现实性课题。本文即是在这样的城市设计发展背景下,讨论关于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一些问题。

1 城市设计的运作组织

同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设计的运作一般存在着设计、管理、实施三个方面的组织要素。在这里,设计意味着城市设计方案的概念提出乃至设计导则的编制,管理意味着对设计的评价、修改意见和法定认可,实施则是保证设计提出的导则及其政策是否能成为后续建筑设计、景园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以及市政工程设计等具体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和指导。从一般的设计过程来看,从委托、设计、管理及至实施,基本是一个线型过程(见图1)。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程序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中,城市设计尚不是一个独立的设计阶段,而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之中;同时,城市设计面临的又往往是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众多的潜在使用者。因而,政府规划部门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主管机构也就自然成为城市设计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同时,它又是以业主的身份制定设计任务,并在实施中起着监督的机能,因而实际上扮演着委托设计、评价设计和监督实施等多重身份(见图2)。

在日本OBP(OSAKA BUSINESS PARK)地区,开发建设一开始就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入手,以利益团体(如鹿岛建设株式会社等)、专家、政府官员和市民代表参与到管理层,从而很好地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保证了城市设计从概念设计到实施的良性运作。美国曼哈顿贝特里公园地区(世界金融大厦),是由开发公司(Olympia & York Properties)组织作为特别区加以开发建设,规划部门则作为相对单纯的管理者来参与,上海的陆家嘴地区之开发与后者有类似之处。上述几种国内外的运作组织方式监督或分解了管理方在城市设计中的三重身份,避免了组织内部的混乱状况,使城市规划设计之运作具备良好的组织关系。这几种方式也可以成为我国城市设计地区加以借鉴的良策之一。

2 城市设计运作的保障

城市设计运作的保障,是指城市设计的设计成果,以何种方式确定其法律地位,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在我国,除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要运用城市设计方法这一个总体原则以及深圳市、唐山市最近以较为明确的地方性法规对城市设计的编制加以确定,其它地方尚无明确的法律形式予以规定。当然,在国外对城市设计的运作保障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在美国,一部分城市设计的概念以融合在区划(Zoning)这种法律条文中的方式发挥着作用,而其它的部分则只能作为指导性的设计建议,不具备任何法律意义。在英国除了少数的城市(如city of stoke on-trent)制定了专门的城市设计条例,大多数城市都在沿袭传统的包含部分城市设计概念的规划体系,并以个案评析的方式加以实施(美国和英国的城市设计概念不完全相同,本文限于主题和篇幅,不展开论述);在日本,城市设计尚无特定的法律用语,但内容相关(近)的“城市创造”活动,则多以民间组织的形式为主展开,对“城市创造”的有关内容也是以非正式的审议方式进行的。从上述可见,国外的城市设计运作之保障基本可以分为:成文法方式、个案审查方式和非正式方式三种。目前,我国逐步进入城市大规模建设开发之后相应的调整阶段,宜根据各地特点,对城市设计的运作保障予以明确,有效地控制建设开发,改善城市环境。

3 城市设计运作的动力

虽然城市设计考虑的是体型环境的综合设计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代表着各种利益和价值取向的集合。正如M.索斯沃斯在考察美国80年代城市设计方案之后得出的结论,当代城市设计的目标首先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其次是与城市环境品质的改善息息相关。

在我国从原先的以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之际,城市规划中的价值观、设计方法和决策方法都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而在国内尚未广泛确定法律地位的城市设计则应抓住这种契机,真实地体现出城市设计运作动力的本质,才能对城市经济的推动和环境品质的改善起到作用。

城市设计运作的根本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权利和市场的作用,其二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作用。虽然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交融和共生的,但对此加以区分,则便于在决策中正确客观地分析其中真实的利害关系。

权利和市场的动力作用,在我国的城市设计运作中体现得尤为清晰,不少城市设计方案从目标确定之初,就受到权力机构的左右,相当一部分却不能为市场(规律)所认可,使其设计概念到实施都成为空想。实际上,权力和市场对城市设计的动力作用是相辅相承的。在民主的社会体制环境中,当权利层能充分意识到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往往能借市场发展的规律达到目标,使城市设计的运作顺乎自然,当然,城市设计又如同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和先导性,有“预先设计”的意识,而不宜为短期市场利益所完全左右,在这一意义上,权力的指导作用才会真正体现。

人们往往认为政府权利就能代表着公共利益,这种认识应该是正常和理所当然的,但在我国转制的实际情况中,政府部门有时又会身不由己地代表着一定的团体利益,这样有失偏颇之权利作用就会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运作起到不同的效果。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动力作用,在城市设计之运作中也是极其明显,美国Zoning法规中的发展制空权转移(Transfer Development Right)、特别目的区(Special Purpose District)等一系列技术策略都深刻地反映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协调关系。事实上,一个好的城市设计是在恰当地反映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较好地协调了公共和私人的利益。既能保证城市环境品质的追求,也充分开发和建设了城市。近年来,城市设计中所确定的关于公共开放空间、史迹保护、步行街区和绿化质量等一系列指导原则和纲要都代表着公共权益,也或多或少地对城市土地开发商造成了限制和利润损失。协调两种利益,有时甚至是多种利益团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已是当代城市设计运作得以保证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城市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对体型环境的综合处理,更需要具备在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能力。

4 城市设计运作的过程

城市设计运作的过程是与其组织机制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为设计、管理和实施三个主要阶段,这里所论及的管理阶段则是指前述组织关系中管理方所承担的委托、评价、监督实施中评价的一部分。三大阶段也可以分为十项分阶段,即:调查分析/设计目标的形成/概念设计/设计评价与决策/管理设计/管理设计审查/修改补充与政策制定/城市设计实施的交流与审核制度/后续设计实施的监督与评价/意见反馈与城市设计修正(见图3)。城市设计由于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多重的业主及利益团体,因而它的运作过程不是一个直线流程,而应是一个较长的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D. Porte.Toronto.An Urban Design Approach Urban Design Quarterly,No.66.

2 J. Barnett.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Architectural Record Books.1974.

3 黄富厢著.上海21世纪CBD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的深化完善.上海规划建设, 1992(2).

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城市设计;创作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TB48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14-02

1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1]。

2 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3 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3.1 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3.2 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3 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