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重点

小学教育重点范文1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小学教育重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实践路径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当然这一切都无法离开教材本身的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习惯培养等在这个阶段能够得到很好地形成,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1 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既然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学科的特性,简单来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也要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就应提高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更要让学生知道《品德与社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何重要作用,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1集体活动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后,几乎所有课程都增加了一种教学方式,既集体活动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合作学习,将集体活动教学方式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品德与社会》这种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来说,集体活动教学方式更适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若讲到了与爱国主义精神过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扫墓活动,并为学生讲述革命先烈奋斗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将《品德与社会》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2.2单独活动教学方式

单独活动教学方式即是自主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单独活动教学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自我道德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较高的问题,如让学生设计一些警示语句,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者将生活中看到过的警示语进行修改,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考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完成度不高的警示语加以修改,完成较好的警示语将其放在校园显眼的位置当中。这样一来,既能帮助学生将实践活动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也能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能力。

2.3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实践当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自然而然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后,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当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图片、影像等,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是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的,这样一来,就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3.1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都会不定时的乘坐公共汽车,那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开展如何遵守公共汽车秩序的教学活动,首先为学生创建一个公共汽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公共汽车上,然后在不讲授有关公共汽车秩序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在起点站上车是否排队、有老年人上车是否让座等,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模拟公共汽车上的场景,这样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使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真实现状。

3.2课外教学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活动,更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为学生增加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在于,既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也要学生在了解社会的万千百态,因此在实际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添加一些社会环境的活动。例如:家庭教育是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Я煅生参与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课外活动,如与父母一起参加校内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等,或者让学生去到敬老院,与老人形成良好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意识,也能让学生了解社会,通过这些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教育重点范文3

但是这并不能遮蔽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探索对比中外教育的优劣。据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进:

一、缺乏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学生的体能差

几天前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是关于韩国中学生军训的。照片中韩国孩子们在雪地里上身,或站立,或呐喊,或匍匐,或往身上搓雪,令人震撼。反思我们的孩子,却感觉像是温室中的花朵。有哪个学校,哪个家庭斗胆或者舍得孩子们在雪地里如此赤身磨练意志?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备受宠爱,宝贝一个;在学校也被呵护有加,过分强调安全第一,不出事就好。我们的孩子除了死读书外,缺乏了意志、体力、品质和挫折承受力。这一代人将来又会怎样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年前上海普陀区的一次中日幼儿友好运动会也很能说明问题。据报道:在一些快速跑、接力等项目中,冲刺最快、最后夺冠的大多数是日本小朋友,日本孩子跑得很快,中国孩子跑得慢悠悠。孩子一跑完,中国的家长就赶紧跑上前给孩子擦汗,递牛奶、饮料,而日本家长则一直在旁默默关注。日本的代表团长介绍说:“在日本,大多数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打架、摔跤、碰伤都是很正常的事。”目前中国的学校,对于一些体育运动,校方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有很多的项目,因为怕出安全问题被取消了。

曾经陪着一位澳洲来的外教上口语课,那是寒假结束后的第一节英语口语课,那位澳洲小伙子问我们的学生:假期里做什么了,去游泳了吗?答:没有。问:去博物馆了吗?答:没有。问:那你们做什么了?答:写作业了。悲哀啊!

永远不要忘记92年8月发生在内蒙古的中日学生夏令营的故事,很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代人,但是今天的这一代,我并不认为比92年的那一代强多少。

二、缺乏责任教育

刚接九年级时候,走进教室,快上课了,而黑板没有擦。我问,谁擦黑板,常常有学生喊,今天是某某同学值日,他上厕所去了,还没有回来。我于是给学生们讲授台湾著名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的故事。在这个学校,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学生会说:对不起,老师,这是我的责任。不是把责任推出去,而是主动地自己承担责任。该校校长高震东在大陆曾经有过一次有名的演讲,要训练“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

对我所教班级责任感的教育还是成功的,如今,教室里的学生会主动地擦黑板,而不是等待值日生。

日本侵略过中国,但是提到他们的教育,我却不得不说,日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久前,有国人去日本某小学,详细地记录了日本小学生的午饭过程,拍了很多照片。整个过程安排得科学条理,每个学生既是被服务者,又是管理的参与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从学校食堂吃完午饭回来,差距还是很大的。

三、我们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独立性培养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美国家庭教育的。故事的背景是:一位中国的留学生,留在美国,娶了一位洋太太苏珊,孩子叫托比,三岁,孩子的中国奶奶来美国探亲。

镜头一:孩子把裤子穿反,奶奶欲帮孙子换,苏珊阻止,理由是:如果孩子觉得不舒服,应该自己换,如果举得舒服,则随他便。最终托比意识到裤子穿反,纠正过来,再没有犯过这个错误。

镜头二:托比闹情绪,不吃午饭。苏珊说:“如果不想吃饭,从现在到明天早晨什么都不能吃。”托比说好。晚饭的时候,奶奶特地做了美味的中国饭,当孩子想吃的时候,苏珊却坚决禁止,既是孩子哭,也不允许,让他饿着肚子看大人就餐。

中国的孩子,父母无微不至,长辈疼爱有加,过分溺爱。我们很多人没有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和习惯,没有很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的实践的能力。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某小学生暑假参加夏令营,父母该孩子准备了几个煮鸡蛋,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剥皮,因为在家,每天父母都帮孩子把鸡蛋皮剥掉。还有报道:大学生的儿子寄给父母一个包裹,一看却是一堆脏衣服……这就是中外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差异。

四、数学的侧重点不同,英语教学方法落后

我曾经读过几个国家的英文版的中小学数学课本,澳洲的,加拿大的,新加坡的,英国的,美国的,读得不全,但总体上可以看出一些特点:一是课程结构不同,象国外倾向于代数部分,几何部分较轻,很难见到我们经常做的那些复杂的几何证明题。二是和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象加拿大初中数学的毕业复习题,常常是先给出你一个真实的事例或科学考察事实,然后根据事例给出几道数学题,因为题中的数据往往很真实,结果常常要取近似值。我国的数学教育也开始向此方向发展,但很多事例是为了题而特意编的情景,数据也是为了计算而特意设置的。三是国外的英语课本很重视人文、道德、自然等教育。看看新加坡的小学英文课本,里面有很多如何友爱互助的故事和问题,也融合很多生物、地理方面的知识。四是我们的英语教育落后,别看轰轰烈烈地全国学习英语,但我们学的是语法英语、考试英语。韩国已经要求英语老师必须用英文授课了。

针对以上的前三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最值得借鉴和急需引进的是国外的童子军运动。

童子军为Boy Scout的译名,应该说童子军的活动是最好的素质教育。这个运动,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具体了应该达到的实践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基本的做人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的孩子所急需的。我们只是注重了功课,却忽视了一点:除了功课,孩子们还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学习要提高。

小学教育重点范文4

关键词:衔接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8-01

多年来,中小学衔接教育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这个问题,深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认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该找准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衔接"进行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对引导小学生实现顺利过渡,使他们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1.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实践表明,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可以说,这是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学课程教研交流,注重教师衔接意识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但却同是义务教育阶段。同为基础教育,其间必然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1版的新课标把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标编写在一块儿;不难想象,那就是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学习、了解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然而,我们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甚少,小学教师不管初中培养目标,中学教师也不读小学教材及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教学脱节现象。各类教学活动,中小学之间少有联系。小学教师不知中学课堂教学形式,中学教师也对小学课堂也没有观察和体验。加强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培养,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加强中小学之间教研交流,是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2.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各学科《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知识、能力、在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使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理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状的知识,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说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3.面对学生现状,根据中小学课程的变化,为衔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作为教师为学生进行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教师应该多了解初中教科书内容。事先做到有的放矢,为以后的知识衔接打下伏笔。初中教师应该研究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了解小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扩展和深化,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灵活的知识。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性和冲突性。也能使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衔接在一起。尤其是初一年级老师更需要比较系统地钻研小学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学生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掌握小学毕业生在知识上应达到的标准;同时了解小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实际掌握了哪些知识,以达到自然衔接。以便在初一年级着力推进课改,提倡已学定教,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选择和研制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老师再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时候的学生处在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十字路口,学生会用心琢磨所有任课老师,对任课老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

5.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衔接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较肤浅,使用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总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观上虽然都存在着一种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采用根据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期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来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尤为重要,对搞好中小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6.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小学教育重点范文5

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结束语

小学教育重点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电化教育;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感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各个领域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大幅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电化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轻松

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能力,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并且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课文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宿建德江》,其中有这样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小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便采用了投影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他们依据投影画面所显示的意境,很快就明白了所谓“天低树”,并非指天空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浮动的景象,也很快的想到:因为江水很清,月亮倒映在江水中,所以月亮似乎与人接近了。通过这样一投影,学生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原野空旷、天清、水碧、月亮沉江的美妙动人的夜景,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去讲,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意境,因此,电化教学能更好地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课上使用电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战线的重视,并且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它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从而扩大了教育教学的功能,既可以使教学易于从具体到抽象,又易于从抽象到具体。电化教育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兴趣问题,从而可能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便采用了电化教育。例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了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的鱼群、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有负担、厌烦、甚至走神,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电化教育可以把学生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从而发展了智力。

四、电化教育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电化教学不仅可以把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中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便使用多功能教学设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情景。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可以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五、电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