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低碳农业;温室气体;生物技术;固碳;固氮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15-02
ApplicationsofBiotechnologyintheContextofLow-carbonAgriculture
QIAN Li-na 1ZHOU Zhen 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 221116; 2 School of Min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The urgent affairs are to develop low-carbon agriculture,reduce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Biotechnology could be used to cultivate new varieties of crops. The crop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herbicides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nitrogen fixation ability should be improved.And thus it will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reduce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This paper put forward low carbon agriculture on the ba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s of biotechnology in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low-carbon agriculture;greenhouse gas;biotechnology;garbon sequestration;nitrogen fixation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这就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农业经济已迫在眉睫。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低碳农业系统可以抵消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1]。然而我国的农业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使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来发展低碳农业,以应对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
WMO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公布了各种温室气体增温效应比例,CH4和N2O的影响比例达21%,这两者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2-3];同时,农业是大气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最新数据表明,农业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超过50%。全球气候变暖连带着一系列的气候变化最终又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产量,这将对国民经济造成一定的打击。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极为密切。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就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农业。
2低碳农业
2.1低碳农业内涵
低碳农业应该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收益的一种经营模式;其本质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农业。低碳农业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4]。
2.2低碳农业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低碳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低碳农业的发展;二是强化科学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全面开发与推广低碳农业技术;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合适模式,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产业化;四是破除制度障碍,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5]。其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生物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有效途径。
3生物技术在低碳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常规农业生产严重影响环境,而生物技术能用来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碳农业生产。运用生物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除草能力,固碳和固氮能力,进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降低温室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3.1生物技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除草能力
降低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喷药量,可以长期消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增强防病虫害能力势在必行。由于与病虫害防治有关的各类基因的发现以及植物转基因和微生物重组技术的一系列突破,用于植物保护的基因工程产品首先得到开发,并且有11种作物,100多种转基因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植物品种已在进行商品化生产。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国外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应用,实现了密植和免耕。2006年因杀虫剂和除草剂用量的减少而削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为120万t,相当于50万辆汽车的排放量,通过免耕方法提高了土壤固碳量,二氧化碳固存量达1 360万t,相当于减少了600万辆汽车的排放量[6]。据ISAAA报告,1996―2006年累计减少使用杀虫剂有效成分约30万t,使全球农药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15.5%。
3.2生物技术提高植物固碳能力
生物固碳就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将二氧化碳资源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变废为宝,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生物固碳因其成本低廉、无副作用且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7-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国具有先进的选种育种技术,可借助先进的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为生物固碳提供保障。多年生草本植物中,C4植物的固碳速率比一般C3植物要高,C4植物和豆科植物的功能群组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率5~6倍[9]。近年来,基因工程在固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C4植物玉米和高粱等的C4基因先后被克隆导入C3双子叶植物矮牵牛、烟草、马铃薯。2007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完成转C4光合固碳相关基因水稻的育种研究,转基因疏导使水稻的PEPC活性提高了20倍,光合速率和和羧化效率也分别比原种提高55% 和50%,光饱和点比原种提高200 μmol/(m2・s),其产量提高14%~22%[10]。
3.3生物技术提高作物固氮能力
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中有效氮元素大量增加,氮素作为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底物,其含量增加必然导致N2O排量增加[11]。研究表明,农田土壤N2O排放量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12],生物固氮的发展可替代化肥为农作物提供氮素。
生物固氮是指某些种类的原核生物利用体内的固氮酶,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为植物生长提供氮素。现已从含C 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黍的根际,分离出不同的联合固氮菌。对它们性质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主要侧重从分子遗传角度改造基因,提高固氮效率[13]。有研究表明,铵对西固氮螺菌Yu62菌固氮酶活性的抑制已基本研究清楚,构建成脱铵阻遏的工程菌株UB37,在玉米田间小区试验中达到减少氮肥用量20%的效果[14-15]。根瘤菌对宿主有专一性,在对宿主专一性基因了解的基础上,用基因重组等方法扩大宿主范围,特别是扩大到非豆科植物上结瘤和固氮是始终的愿望[16]。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把带有固氮基因的质粒PRD1从大肠杆菌K12jc5564导入到无固氮能力的水稻根系菌4502Y中,表现出较强的固氮能力[17]。
同时,利用生物技术了解、掌握土壤和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和活动机制,是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PCR-RFLP检测水稻根际土壤及根组织内外固氮微生物的nifH基因,证明了水稻根际土壤和水稻根组织的固氮微生物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也初步显示了土壤中某些固氮微生物能定植于水稻根内或根表[11]。还有研究发现,C4作物比C3作物具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同种作物内不同基因型间的氮肥利用率也有差异,品种的改善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20%~30%[18]。因此,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以及菌种的营养遗传性状,筛选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产物,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在我国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小结
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农业不只是一个时尚的概念,而且还是人类建设低碳优质生活的必然选择。生物技术在低碳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能改善人类生活环境,降低温室效应,而且还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同时还能带动农业产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可以预见,生物技术在今后低碳农业生产发展中将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
5参考文献
[1]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2]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63-67.
[3] 张厚.农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15(1):17-22.
[4] 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10(3):10-12.
[5] 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22-23.
[6] 束洪福.农业生物技术最具活力[N].科技日报,2008-04-29(11).
[7] LAL R.Carbon sequestration[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8,363:815-830.
[8] HOPKIN M.The carbon game[J].Nature,2004,432(7015):268-270.
[9] FORNARA D A,TILMAN D.Plant functional composition influences rates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Ecology,2008,96(2):314-322.
[10] 张边江,陈全战,焦德茂.转C4光合固碳相关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8,25(2):161-166.
[11] 陈彬,郑斯平,周莉娟,等.水稻根际土壤及根组织内外固氮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5):841-846.
[12] 周萍,潘根兴,张旭辉,等.氧化铁辅助农业固碳减排的技术探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2):2590-2595.
[13] 张秋磊,林敏,平淑珍.生物固氮及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8(2):1-4.
[14] 慈恩,高明.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25-28.
[15] 田颖,陈萍.联合固氮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1-2133.
[16] 荆玉祥.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和趋势[J].生物工程进展,1989,9(3):29-32.
[17] 蒋明.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0,35(6):14-16.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施工;新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近些年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明显,更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明显,两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每年在逐步升高,很多地方环境在逐步恶化,许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而作为建筑行业,其从建材生产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的使用,整个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要从建筑业施工中寻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现状
随着近些年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大规模进行建设,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规模大小不一,人员素质、施工技术等差距较大,而且很多地方在建设中,还采用较为落后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尤其在广大农村,还是采用实心砖作为建筑材料,实心砖的制作不仅破坏土地资源,还加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低碳模式发展缓慢,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如何在建筑行业开展低碳经济
在建筑行业开展低碳经济,首先得了解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下简称“三低”最终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提倡低碳经济呢?因为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剧增,按照现在消耗趋势,煤炭资源在几十年后将会开采完,石油和天然气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由于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完毕后,人类将面临无资源可用的窘境。而这些年,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大能源的消耗,建筑行业每年消耗大量的钢筋和水泥,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消耗的资源总量还在增加。而这些原材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排放大有毒有害气体,出现了严重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在建筑行业开展低碳经济,消除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旧的经济模式,开展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新模式。
三、在建筑施工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1、加强广大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
要想在建筑施工中发展新技术,提倡低碳经济,首先应该从意识上重视环保意识,要了解以前旧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只有全面了解以后,才能在今后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视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低碳、环保。
2、提高施工质量
提高施工质量也是进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因为只有在施工中提高施工质量,在以后的建设中,才不会出现质量问题,才不会因为返工造成原材料的增加,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成本。虽然近些年施工技术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但是不免存在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建筑防水质量差、外墙保温层和饰面层开裂脱落等质量问题,而任何质量问题都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提高施工质量通病同样是低碳经济时代施工中的重要任务。
3、多方面推行低碳新技术
我们知道建筑行业生产的所需的原材料、例如钢筋、水泥等,都是经过生产加工出来的,在进行加工和生产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矿山资源、煤、电等,因此在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的时候,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从广义的角度讲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就是低碳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重视在“三低”基础上发展经济开展了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执行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使有限资源提高利用率取得很大成效。
在这些生产企业里,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使用,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可以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不断出现了一些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屋顶绿化等新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也会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以便适应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作为广大建设科技人员来说,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是时代的需要,是走向低碳经济的需要,我们要认清形势,积极行动,多多了解新技术的动态和信息,结合项目积极推广应用。
四、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方向
1、隔热技术
在以前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的隔热性能不是很重视,建筑的顶部往往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一方面大量使用混凝土,消耗钢筋和水泥等原材料;另一方面混凝土的使用,不能很好进行隔热效果,容易出现夏天热、冬天冷的问题。现在更多地方在进行屋顶处理的时候,采取设置通风层来实现隔热,对于平顶建筑,可以做好屋顶的防水措施后,进行绿色植物种植;农村可以种植蔬菜,即美化了环境,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很好的取得了隔热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城市可以在平顶进行绿化,打造“空中花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多了一个休闲的地方,同时也取得良好的隔热效果,实用又环保。
2、保温技术
以前的平层或者多层建筑,外墙几乎没有保温措施,这样在夏天的时候,阳光照射墙壁,导致室内温度增高,利用空调或者电扇降温的时候,势必消耗更多电量,发电是靠消耗资源产生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环境的污染。而到冬天的时候,由于墙壁极易散热,室内的热量无形中就消耗,造成热能的浪费,而冬天暖气是靠消耗资源实现的,浪费热能,等于加大资源消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在墙面砖和墙面之间加一层高效隔热的玻璃棉或矿棉,这会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
3. 新能源利用技术
以上说到资源的消耗,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污染环境,但是进行一些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利用,就不会导致一些污染问题的出现,例如太阳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对新资源的利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主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和生产热能,或者生产太阳能汽车用以运输,而且干净无污染,不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而地源热能,主要是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热泵系统。地源热泵冬季供暖时,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同时向地下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开空调时,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表中,向地下蓄存热量,以备冬用。这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大大减少了日常能源的使用,这些新能源可谓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经济有效、对环境的保护效益明显、应用范围广泛,如果能够大面积进行普及,那么带给人们舒适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真正实现低碳生活。
五、总结
建筑行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要想再施工中进行低碳经济,就必须在施工材料、施工新技术开发和使用上下工夫,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势必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模式,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强烈的节能减排环保意识,为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坚梅.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3期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地质找矿;地质勘探;应用技术;分析
人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勘探技术的应用性则决定着找矿的速度。因此,为了发现不同地质环境中的矿产资源,则应该对地层中的矿床和矿点进行分析,选择一些重点的区域进行勘查,关注勘查技术的有效方法,为矿产的勘查提供有利条件[1]。
1地质勘探的技术概述
从地质勘探的技术上来看,它主要是指根据某一地区的地层、地质构造等内容进行勘查,并对不同的工作类型进行划分。由于勘探的目的不同,所体现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地质勘探手段是矿产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同时地质遥感技术、物化探技术也都是矿产地质勘探中的重要方式。合理地将各种地质探勘技术综合应用在找矿中不仅能够提升工作的精准性,还可以体现技术的有效布局,提高工作效率,使人力成本降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制约找矿的因素
2.1矿床成矿
在地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地质构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矿床的形成方式,并促进矿床的形成。同时,成矿原因能够促进不同性质矿产间的结合,并使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在找矿工作中,相关人员将成矿的基本理念作为重要的勘探依据,并按照相应的指导方式规划组合框架。因此,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成矿系列、成矿组合系列是互不相同的两个重要内容。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将其与矿床结合起来,则能够对找矿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深部流体作用理论
在矿藏的产生过程中,地壳的流体运行模式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研究表明,地质找矿中的探测活动与深部流体的位置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通常情况下,流体的活动处就是藏矿的地点。如果流体的活动范围非常大,也会给找矿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二,实践显示:流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则说明矿产资源越珍贵。因此,从以上角度来看,想要得到矿藏的基本信息,就要设定地壳的实际活动范围,这样才能够为找矿工作奠定基础,促进地质勘探的发展[2]。
3地质勘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3.1地质找矿布置创新方法
地质找矿中的布置创新方法能够使工作人员挖掘出更多的矿产,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相关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突出方法的创新。第一,要以创新型团队的组建为主,成立找矿技术小组。管理者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工作认真负责的员工作为组长,对矿产勘查的情况进行监督,并为每位人员分配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下来。对不同小组的勘探内容应该是不同的,其中一组工作者要对目前的矿产市场进行调查,了解人们的需求,并以国际销售情况作为出发点,制定一份具体的找矿计划。而另一组的成员则需要了解勘探的实际情况,并对基本情况进行复验。第二,制定统一的矿产勘察规划,并依照具体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要根据不同省份的矿藏地点进行分析,避免重复找矿的现象出现。其次,每一小组都要集合组员的想法,制定出一份创新性预案,并在会议中就勘探优势进行陈述。以投票的方式选择执行措施,如果得到了成效,则要对该名员工进行奖励。第三,选择一些较为重点的勘探地区。工作人员应该将方向放在开发潜力比较大的区域,例如一些成矿区。这样会提升矿产的开采数量。
3.2提升地质勘探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地质勘探中的现代化水平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目前的找矿技术非常多,并且应用性也比较强[3]。但为了保证资源的勘查效率,工作人员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以地层深度作为基点,通过先进的技术优化预测结果。例如: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勘探方式中,系统能够在勘探区域采集数据,并在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成矿方案。另外,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系统也会将汇总的结果报送到服务终端,并绘制成一个图表。工作人员只需要对应具体的位置,就可以找到矿产的分布地点。最重要的是,在地质找矿中,工作者还可以利用地质遥感技术进行勘探。遥感系统会对探测点进行布控,并将数据计算结果传达到监控中心,供相关人员参考。如果勘探的位置中具有大量的矿产资源,系统会对地点进行追踪,通过发射信号波幅的方式传达信息。
3.3创新找矿的整体部署
创新找矿的整体部署是地质勘探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首先,组建优秀的找矿团队。相关企业在选择工作者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选拔。不仅在专业性、相关技能、找矿经验上要有着一定的突出表现,还要有着较强的体力,能够承受高负荷的工作量。其次,在工作期间对人员进行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为工作者讲解找矿的技巧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布控点等等。在实践上,聘请专业的勘探人员带领找矿团队进行部署,并以模拟典型的勘探方式,以勘探背景为主,结合成矿地质分析勘查信息。例如:可以将矿产资源的物探方式与找矿活动联系在一起。先利用重磁系统对矿产的成像区域进行分析,通过CT技术查验资源的布控点。而工作人员则可以利用磁体系统中矿产的占有率分析来进行寻找。这样既节省了找矿的时间,也体现了工作部署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团队一旦形成则不宜变动,否则会使工作受到阻碍。最后,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总结整体部署经验,形成新的发展规律,为技术的延伸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地质勘测技术进行概述。第二,分析了制约找矿的因素。第三,对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为了最大程度上挖掘矿产资源,确保找矿工作的有效性,相关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勘探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管理平台。同时,也要创新找矿的整体布局,突出应用方式的合理化,为勘探效率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赖伟文,覃远翔.刍议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6).
[2]张明华,谢瑞华,温文渊.探讨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6(36).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工业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 导语
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都达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若是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将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互换的情况。而绿色低碳施工技术的应用就极好的缓解了这一问题。这种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能够促进建筑施工的环保和绿色化,能够有效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鉴于当前我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此技术的探究、发展和推广已迫在眉睫。
2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准和相关原则
2.1 绿色工业建筑
在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方案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设计标准:首先,要坚持环保、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建筑施工和保护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灯能源降低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其次,要根据建筑的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用途来对绿色工业建筑进行设计,要保证绿色工业建筑的适用性、灵活性,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绿色、节能和低碳。最后,绿色工业建筑的建筑外形应该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具有绿色、自然等设计特点,将生态自然、人文气息以及现代化特色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提高绿色工业建筑的外形设计特色。
2.2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原则
具体的设计原则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要站在自然和建筑统一的观点上去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建筑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是统一的整体,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环境保护的原则上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环保性,还能提高建筑设计的特色性。其次,要坚持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建材资源和能源在建筑施工过程的消耗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资源消耗巨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此处的节约是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提高对建材和能源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只有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才能保证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以及绿色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最后,要坚持建筑的适用性原则。建筑的根本目的是用来使用的,只有保证其使用的价值才能实现建筑的真正价值。
3 关于绿色低碳工业建筑技术
要做到减少工业建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营造出绿色工业建筑的整体形象,必须要做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有效地运用各种自然资源,让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尽量的减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持工业建筑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到对建筑地域环境的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所以绿色工业建筑在营造中必须要从以下几个进行:
3.1 注重选址
绿色工业建筑在进行选址时,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位置,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减至最低,进一步地让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到保障。确保城市的健康与安全。而一般情况下绿色建筑的选址除要考虑到常规情况下的因素外,还需注意以下原则:
(l)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例如水体、森林、自然保护区等。
(2)要保持建筑场地生态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在设计时尽量保留与利用地形、地貌,植被以及自然水系。
(3)注意尽量减少建筑场地水土的流失。防止因工业建设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3.2 优化布局结构
工厂总图设计要对厂区总体的布局、室内环境条件以及厂房的布置等进行深入的统筹与考虑、让设计方案不但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又做到节能节地。同时在总规划阶段,要重要考虑如何将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结合,增加建筑的采光度,确保室内具有一定的温度、温度,建立立体的绿化系统净化环境。工厂总图按照产品的特性考虑生产工艺区划布局,按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备类厂房,厂房间设机械运输通廊,做到物料运输效率尽可能的高、物流路线尽可能的短、运行能耗尽可能的低。合理优选能源种类,保障经济供给、降低综合能耗。
3.3 节能与能源利用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工艺生产特性,采取多种的节能措施。做好在建筑体形、建筑布局、朝向等方面的设计,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对东西朝向采取多种形式的建筑遮阳系统,即取到建筑装饰的效果,又减少夏季太阳的热辐射;外墙面采用低能耗的保温隔热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节能空调系统可采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的利用。
3.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加强节水和对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不影响施工进展的情况下减少用水。其次,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减少消耗。最后,对施工用过的废水要严格排放,不能随意的排放到水源或者土地中,要对其进行质检,达标后再进行排放。在一个建筑项目施工开展之前,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质量检查,确定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在建筑施工结束后,还需要再进行一次检查,并与之前的水质数据进行对比,若是出现污染现象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3.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一项建筑项目的开展对建材的消耗是巨大的,而且由于对建材的利用率较低,往往造成大量的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对建材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材使用量。在建筑项目的施工中可以提高对钢结构建材的使用,因为这种建材不仅便于使用,具有较大的可造性,而且钢结构还能够循环使用,能够极大的减少对其他建材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结语
根据上述可知,虽然我国绿色低碳施工技术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此技术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和起步阶段,其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都不够成熟,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此技术进行积极的探究,将其作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推行的关键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认可和推广。争取提高绿色工业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所占的比例,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是为了给所有建筑用户提供一个更加自然化、自由化以及健康的居住环境,是为了使环境、人文以及经济发展这三者达成一种统一。
参考文献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GPS技术; 大地测量; 应用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71-01
1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创新,迫切的要求用新的技术来促进发展。大地测量的主要目的是对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一门对精确度要求非常严格的学科。GPS又称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高效简洁的特点。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方式,为其提供了有力的工作支持。本文从GPS技术出发,对GPS技术的测量原理、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大地测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GPS技术的介绍
2.1GPS技术的测量原理
对于位置已知的空间目标,在利用GPS技术进行测量时,主要是通过卫星进行观察形成后方交会,继而通过接收数据来计算目标点的经纬坐标;如果有多台接收机同时进行数据的接收,就会形成很多个三角网形参与平差解算,继而计算出经纬坐标。在测量过程中,一般选用4台以上的GPS接收机作为一套设备,再选两台分为一组布设GPS点。
2.2GPS技术的特点
2.2.1定位精度高
GPS技术具备定位精度高的特点。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各个点可以直接从GPS卫星发射出的讯号获得三维信息,不但精度达到了0.1-0.01ppm,而且GPS技术可以满足不同作业方式和处理方法对不同精度的要求。
2.2.2布点比较灵活
将GPS技术应用到大地测量中,提高了其设计和布点的灵活性。在布点方面,只要保证观察站点上空的视野开阔即可,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增加了布点的灵活性。此外,将GPS技术应用到大地测量中,即使观测站点之间不通视也可以进行测量,有利于控制网的选点和测量设计。
2.2.3适应性较强
将GPS技术应用到大地测量过程中,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性,因为GPS技术有很高的适应性,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很低。大地测量的工作环境不定,有可能在干燥的沙漠中,有可能在冰天雪地的山顶,还有可能在潮湿阴暗的孤岛,对测量技术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而GPS技术的适应性很强,恰好满足大地测量工作环境变化莫测的特性,无论在多么恶劣的工作环境中,GPS技术都具有较高的观测效率、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很好解决了大地测量中环境因素的限制。
2.2.4操作简便
将GPS技术应用到大地测量中,不仅减轻了观测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大地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操作非常简便。测量人员只需要调整好机器并调整好仪器的高度和角度进行开机,即可在旁边对仪器的工作进行监视,只要没有什么异常现象出现,仪器就可以自动完成测绘工作。另外,一套完整的GPS定位仪是由天线、电池和主机构成,携带非常方便。
3 增强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应用的策略
3.1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
在大地测量工作中,公路的选线大多数是在比例为1:1000或者是1:2000的带状地形图上进行的。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整个测区控制网点分布情况,必须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测区控制网略图。
3.2公路中线及横、纵断面放样
将GPS技术应用到公路中线放样方面,在进行测量时,设计人员只需要将桩点坐标输入到GPS电子手簿中,采用GPS实时测量,GPS软件就可以自动定位出放样点;在公路的横面放样时,先要确定横断面的放样形式,然后把相关数据输入到GPS电子手簿中,生成施工测设放样点文件,并把其保存起来,这样就可以随时到现场进行放样测设;在公路纵断面进行放样时亦是如此。
3.3桥梁结构放样
桥梁结构放样的工作难度较高,在江河上修建大跨径桥梁时,常常由于江面的雾气过大以及江面宽度较大的因素,导致测量仪器存在读数误差、观测浮标位置漂浮不定,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测量定位的精度。将GPS技术应用到桥梁结构放样中,改变了传统的定位方法,采用全新的空间三点后方距离交会定位法进行定位,既符合桥梁平面坐标定位的精确度要求,,又能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4对原有的GPS网络进行补充,增加其完整性
对于一些地面上已经存在的控制网络,无法大密度的对处理本身的观测点进行要求,甚至有时还会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为了解决这些城市以及地区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要对原有的GPS网络进行补充和加密。采用GPS技术对重点地区的控制点进行那个监控和测量,从而促进大地测量在地区级的应用。
3.5对现有网络的有效性进行检测
传统的观测手段和定位分布已经跟不上当前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步伐,应该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的网络有效性进行检测,即利用GPS技术对原有地区的网络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合理的GPS网点,对GPS数据和原有的网络系统进行并联和平差处理,从而提高网络的有效性和服务能力。
4 结论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对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充分发挥GPS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从而促进大地测量高效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应用
Abstract: total checked out the national land use status, grasps the real land based data, and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and survey, statistics system and registration system,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land macro-control and the need of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one of important topics.
Key Words: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随着高科技测绘技术的应用,地籍测绘成果已经是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使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资料之一。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与计算机发展相适应的新技术,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白纸成图的作业模式,以方便、快捷、精确、高效的特点有力地推动了测绘生产的科学化、 自动化发展, 适应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要求。
2、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先经过数据采集、编码、传输与存储,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 图像处理、 最后完成显示及打印的工作。目前数字化测量技术已成为高精度、高效率、实时测量及自动控制的最佳手段和可靠保证。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是使用经纬仪配合平板仪、量角器的图解方法,其界址点、地物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主要受到测量、展点、视距、方向等误差的影响。而数字化地籍测图使野外测量达到自动记录、自动解算处理、自动成图,自动化程度高,出错的概率小,而且可以自动提取坐标、距离、方位和面积等,绘出的地籍图精确、规范、美观。数字化地籍测绘产品更加多样化,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更高。数字化地籍测绘及产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1 可以满足客户对数字化地籍图的要求,增强了在地籍测绘市场的竞争能力。省去了手工制图中图廓整饰、展点、草绘、修改、清绘、验收、最终提交成果资料等复杂的工作流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避免了多工序所出现的积累误差,缩短了成图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数字化地籍图可以通过计算机按类别和要求分层储存、分层显示,一目了然。真正体现了地籍图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2.3 数字化地籍图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同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通过对地籍测绘产品的各种要素及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
2.4 利用数字化地籍测绘成果作为底图,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在计算机技术的帮支持下,大大提高了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
2.5 数字化地籍图可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源,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的与采集、存储、管理、 描述及分析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已在规划、管理、监测、建设和决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
3、数字化地籍测绘的作业方法
3.1 控制测量。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基础,使用精密测量方法得到具有精确平面坐标值的平面控制点。随着GPS 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全站仪的普及,传统的三角测量方法逐渐被高精度的静态GPS 控制和灵活简便的导线网控制所代替,这无疑大大地减轻了控制测量工作的强度,去掉了三角测量的繁琐和限制。首级控制测量可用静态GPS技术测定,并用随机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外业细部点的采集如果采用RTK 技术无需做图根控制点,如果采用全站仪,需要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做图根控制点,也可采用RTK技术直接加密,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和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进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所采集的界址点、地物点的精度,使测图的精度控制在规程和用户允许的精度范围内。
3.2界址点、地物点等细部点的测量。外业数据采集的方法有:GPSRTK技术、全站仪、扫描数字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3.2.1 RTK 技术。对于无障碍、无遮拦的开阔地,一般建筑物的房角和较容易到达顶部的高大建筑,应用RTK 技术进行测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野外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内存中,并在现场绘制地籍草图。RTK 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其优势在于: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强大;降低了作业条件要求,RTK 技术不要求两点间满足光学通视,只要求满足“电磁波通视”和对天基本通视;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作业效率高,操作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
3.2.2 使用全站仪进行外业测量。对于高大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界址点和地物点,则首先利用RTK 测设一组图根点,使用全站仪利用图根点进行界址点和地物点测量,全站仪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和地物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测量过程中注意绘制宗地草图。由于全站仪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尤其是免棱镜全站仪的出现,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方便,所以使用全站仪测量是数字化测图最主要方法。
3.2.3 扫描数字化作业。对于已有的地籍图、地形图,可采用将原图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得到栅格图形后,再利用专业的扫描矢量化软件将栅格图形转换成矢量图形,从而实现原测地籍图、地形图的数字化。利用该方法所获得的数字地图其精度因受原图精度的影响,加上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误差,因而它的精度要比原图的精度差;可以通过采取修测、补测等方法,实测一部分界址点或地物点的精确坐标,再用这些点的坐标代替原来的坐标,通过调整纠正,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原图的精度。
3.2.4 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它是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内业通过专门的航测软件,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 可以说, 这将是我们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适合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
4 、结束语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结果不仅能提供一份图形资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含有各宗地数据信息的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包含宗地属性信息、宗地数据信息、界址点坐标、地物点坐标、宗地面积、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利用已制作的数字化地籍图,经过适当的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属性及相应的拓扑关系的建立),就可方便地入库,为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