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1
关键词:洪灾;成因机制分析;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8-2
1 蛟河市“7・28”洪涝灾害情况概述
1.1 雨水情况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蛟河市出现一次强降雨过程。其中:漂河镇累计降水量达230.9mm,松江镇车背沟204.3mm,漂河镇苏尔哈149.8mm,白石山镇琵河167.1mm。
漂河水文站最高水位达6.24m,超出设防水位2.24m,流量850m3/s,超出设防流量700m3/s。
1.2 灾情损失
此次降雨致使全市17个乡(镇、街、区)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截止7月30日8时统计,全市受灾人口6.3198万人,倒塌房屋0.3779万间,转移人口1.4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73千公顷,成灾面积12.586千公顷,绝收面积8.124千公顷。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5.80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942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5934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重点情况说明:公路中断28条;移动公司通讯中断13条;联通公司通讯中断9条;供电中断14条;水利损失情况: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10处76公里、损坏护岸56处、损坏水闸23座、损坏水文站1个、损坏机电井35眼、损坏机电泵站3座。
2 洪涝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2.1 以漂河镇为例进行成因机制分析
漂河镇位于蛟河市区南47公里处,东经127°06′-127°38′,北纬43°12′-43°28′之间,东与白石山镇为邻,西与松江、桦甸市隔江相望,南与桦甸市接壤,北与新农街毗邻,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松花湖。面积6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属威虎岭山脉,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个,最高峰南土顶子海拔1274米。林地77460公顷,水域43370.7公顷,耕地17472公顷,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主要河流漂河、刘家堡河、青背河、冰湖沟河、荒地沟河。沿松花湖有7个村。
2.1.1 多发性 从年内洪水过程来看,蛟河市的大洪涝灾害具有的多发性特点。典型年有1953年、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2年、2010年,发生的频率不等。
2.1.2 重灾性 由于暴雨型山洪破坏性较大,一旦遭灾,沿河农田、村庄、通讯设施往往受到毁灭性冲击,加上洪涝灾害对承载体发生多次破坏作用,所造成的损失过程长,直接经济损失大,尤其是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1.3 季节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季节性很强,由于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的5-8月降雨相对集中,山洪比较普遍,其中主汛期的7-8月洪灾发生的机率最大。如1989年的7・22、2010年的7・28,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点。
2.1.4 地域性 蛟河市洪灾发生的地域性很明显,局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历年汛期洪灾统计情况分析,蛟河市洪灾易发地基本上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一区黄松甸、白石山、漂河、松江;二区乌林、前进;三区拉法、新站;四区庆岭、天岗、天北。
2.2 成因机制分析
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认为,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通过对孕灾环境和受灾体蛟河市漂河镇洪灾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蛟河市的以上洪灾特点是低山丘陵区孕灾环境、强降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受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中山丘陵区孕灾环境 多样的中山丘陵地貌,丰沛的强降雨径流,各类山河溪谷自然形成的水系,构成了具有不稳定性的中山丘区孕灾环境。蛟河市是中山丘陵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森林覆盖率57.78%。本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有张广才岭,南有威虎岭,中有老爷岭斜跨东北、西南,中部形成蛟河盆地,西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山地以张广才岭、威虎岭为最高点,形成弧形地带,逐渐向西低缓;西部山地以老爷岭为最高点,海拔1284.7m,向西南渐缓;中部丘陵以市区为中心,向东西北呈放射状分布,海拔300-350m;西部丘陵由天岗镇向西波状起伏,海拔350-400m。拉法河、蛟河下游的蛟河盆地和松花湖沿岸及天北、天岗西部地势平坦,为河谷平原区,海拔250-280m。地形切变明显,地貌复杂。平均年降水量为719.9mm,其中5-8月降雨占全年的68%左右,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间。各地降水的地域和时间分布均有明显差别。蛟河市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6个土种。主要土壤有灰棕壤、白浆土、冲积土、水稻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灰棕壤土类是一种地带性森林土壤,分布于全市各乡镇;白浆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坡岗地上。这两种同点为土层薄,大部分渗透强度不大,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蛟河市位于松花湖(丰满水库)上游,境内河流都属松花湖流域水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89条,其中四级以上河流7条。发生较大降水时在地貌影响下极易构成牛水汇流,往往在一次持续性的强降雨过程中,水位同步上涨,极易形成陡涨陡落、来势凶猛、快速成灾、极难防御、损失较大的强降雨型山洪。
2.2.2 强降雨型致灾因子 蛟河市的洪涝灾害主要起源于强降雨型山洪,灾害性强降雨的效应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的破坏活动进行了放大,构成了强降雨型致灾因子。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降雨愈呈无规律性,汛期极端性天气和灾害性强降雨增多,且时空分布不均,这是蛟河市强降雨型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直接自然因子。但是强降雨型洪涝成灾不仅仅取决于灾害性强降雨产生的自然过程,人为破坏植被、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和阻塞河道等人类活动对蛟河市强降雨型洪灾风险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漂河镇的情况具有典型作用,在1990年国土部门进行的第一次土地详查时,有林地77460hm2,水域43370.7hm2,耕地17472hm2,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55%。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土地详查时耕地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市国土局土地详查数据显示为现有耕地面积达到29345hm2。耕地来源有很大一部分为超25度坡地、林班地。这是利益驱动所造成的人为破坏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每年防汛期,漂河镇是重灾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
近年来,蛟河市虽然落实了退耕还林奖励补贴政策,通过在超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植树造林等措施,部分植被逐渐得到了恢复,部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远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方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榆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性建设项目增多,不同程度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导致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大大增多。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大量开垦耕地,有的农民把地种到了河堤里,种到了水库的淹没线以内,对河道行洪造成了人为障碍;严重破坏了水库的蓄水、调洪能力。由于流失土体的增加,加速了水库、河道淤积,致使水库库容逐年减小,调洪和行洪能力下降,河床不断淤塞抬高、断面变窄、变小,一旦遭遇强降雨,便会形成灾害性洪水发生,甚至出现小水量、高水位、大灾情局面。
2.2.3 脆弱性承灾体 单一落后的农业格局、部分低质临危的人居条件、脆弱的防洪系统、薄弱的抗灾系统构成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承灾体。因为农业是蛟河的支柱产业,蛟河洪灾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农业,而蛟河传统农业比重高,对土地依赖性大。因此在降雨季节,一旦发生洪涝,农业受害首当其,80年代以来,农业几乎逢洪必灾;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聚集体,因洪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部分来自于房屋倒塌。除了洪水强度大的影响之外,村落选址不当,房屋结构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蛟河市洪涝灾害的灾情程度。在各乡镇的山区,许多房屋离河道太近,一旦发生大洪水,实难幸免。蛟河市现有的防洪设施工程大部分存在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抗洪能力差等问题。现有各类蓄水工程19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Ⅰ型水库14座,小Ⅱ型水库80座,塘坝102座。总库容6586.95万m3,仅占境内地表水量的3.2%,3座中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小Ⅰ型水库出险加固已经完成5座,其余的水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水库的拦蓄洪水能力差,本身防洪标准低。此外,组织抗洪的管理支持系统薄弱,市乡两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够,指挥监控硬件、通讯设施简陋,防洪抢险物资器材储备不足,防洪抢险队伍应急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均加大了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削弱了其灾后的恢复能力。
3 减灾对策
3.1 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发挥生态防洪功能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森林的生态减灾功能。绝对不可以只顾眼前既得利益,而肆意毁林开地,破坏现有的森林植被资源,蛟河2010年“7・28”大洪水是由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其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进一步表明生态平衡不容破坏,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以封山育林含水保土;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水土保持林的固风沙,保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通过蓄积和蒸腾作用可削减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防风固沙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种植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种见效快、成绩显著的技术措施,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按照相关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
3.2 建设水利工程,做到兴利除害
水利工程措施是蛟河流域防洪除涝的主要措施。正在计划建设的团山子水库就是重点防洪工程,它的建成将有效地调洪削峰,减轻下游洪灾损失。同时在水利条件差或无水利设施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小型骨干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标准。要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和加快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作,提高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彻底根除隐患,提高工程本身的安全系数和防洪抗灾能力。通过在坡地打埂,调整垄向,等高作业等田间工程措施,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流量。新建一批桥、涵、闸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农田内涝排水顺畅。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暴发,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农田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
3.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2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3
1.暴雨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短。每年汛期,午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雨,丝毫没有前兆,一次暴雨过程一般不超过1h,而降雨量可达40~70mm,降雨范围在10km2以内。
2.暴雨与冰雹经常同时出现。尤其是7月的暴雨,往往是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先降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冰雹,紧接着倾盆大雨随之而来,集水迅速汇流,2~3h后下游遭受洪灾。
3.上游受雹灾,下游受洪涝灾害,即在暴雨笼罩范围内成雹灾,而下游地区有时滴水未降,却易遭受洪涝灾害。
4.洪水造成财产损失大。山区洪水峰高量小,洪水历时短。由于洪峰流量大,所到之处,河水猛涨,冲毁农田、房屋、桥梁、堤坝,使水库漫溢、决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县共决口小型水库13座,塘坝近60座。
二、防洪措施
1.注重坝群建设,层层设防,削减洪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园河流域建成了“五库一坝”工程,即张湾、碱泉口两座中型水库,园河小(1)型水库,刘湾顺坝,阳山、赵壁山水保骨干坝。控制流域面积687.15km2,总库容达4000多万m3,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总调蓄量2900万m3。
汛期运行方式是:上游的阳山、赵壁山两座水保坝拦泥排清水,轮流冲刷张湾水库库区泥沙,中游碱泉口水库调洪淤泥压碱泉,下游的张湾水库是中型调洪骨干水库,起拦洪调蓄、补给园河清水库水源之作用,刘湾顺坝分洪导清,将洪水导入排洪渠入原河道,园河水库利用张湾水库“澄浑排清”的水量灌溉西安乡1333hm2水地。“五库一坝”联合运用,有效地拦洪滞洪,调洪蓄水,确保了下游2333hm2农田,西安、罗山两乡近3万名群众,3条公路干线及京呼银兰通信光缆的度汛安全。
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4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水系统;流量参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温室效应的加剧,降水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导致城市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经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城市防洪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一、城市防洪现状
1.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集中
由于城市的人口集中,产业聚集,保护区域相对来说不大且较集中。所以通常情况下城市防洪体系可以进行集中防护,同时对城市防洪进行分区防护提高实施可行性。对城市的核心区域要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对非核心区域则可以采取相应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的效益。
2.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对象价值巨大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通常在城市中都会建有一些重要的部门和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进行特别保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大部分的固定资产都集中到了城市,人口密集,因而城市的防洪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出现问题,将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3.盲目侵占城区河道,破坏生态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工业蓬勃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忽视,导致城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随意的侵占河道,兴建街道和商城等,使城市水面积不断减少,天然调蓄功能缺失,导致内河排水受阻,堵塞洪水通道。遇到暴雨时,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4.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对于非农业人口超过150万城市的防洪标准要采用大于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万~150万和20万~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分别达到100~200年一遇和50~100年一遇。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在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仅有236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的防洪标准,63%的城市都没有达标。而防洪标准偏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5.城市防洪存在二元结构与多方管理并存现象
目前我国的城市防洪体系大致分为内外两部分,两者的关系应该高度统一,但国内大多数城市在防洪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在城市内部除了河道部分归水利部门管辖外,防洪排涝工程主要归城建部门管辖,而城市外周边的防洪则归水利部门管辖。这种管理不统一的模式很容易导致城里城外在河道管理和防汛对接上出现问题,影响城市防洪的整体规划建设。
6.城市防洪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防洪的传统一直集中于对大江大河的整治,而对于城市的防洪工作一直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很多城市根本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防洪建设中,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的专项工作人员,导致我国城市整体防洪能力普遍较低。
二、我国城市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伴随着城市用地的过度开采使用,城市中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在规划中为了配合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随意的更改排水系统。这样一旦出现极端降雨天气,地面径流量大大增加,而排水系统无法满足通排要求,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增加。
2.现有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
很多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没有实行管道改建,仍然沿用上世纪留下的管道,这些管道因修建年代久远、内径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日常排水需求。并且城市的一部分排水管道布局不合理,使新建管道和旧管道无法在运行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共同抵御洪涝灾害的作用。此外,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各种自然水体的利用,例如不能合理利用湖泊等这些自身就可作为一个蓄水池功能的天然水体来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大的作用。
3.排水管网养护管理缺乏
无论是主管道还是支线管道,每年都必须定期的进行养护管理。清除管道中的污泥等障碍物和杂质,及时修复损坏的排水设施。保证管道的正常排水功能,否则就很难发挥排出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
三、城市防洪对策措施
1. 保护环境,控制热岛效应
严格控制城市的能耗排热,倡导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防止因城市热岛效应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暴雨频发。
2.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段
对于有些城区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者低洼积水区域的,需要采用相应措施加高加固河道堤防,增加铺设泄洪量大的排水管道,建设抗洪排涝泵站。如果情况允许,进行局部搬迁。此外还要大力开发湿地,共同防御洪水。
3. 保护良好的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要保证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协调发展,保护好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拓宽河道,疏浚河流通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加强对河流堤防的建设,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
4.建设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加强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建设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对于排涝设施应当留有一定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要积极开拓和开发新的防洪体系,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同时提高设计排涝泵站的能力。由于老城区道路比较窄,可以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因地下管线复杂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的开发则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建设配套完善的防洪排涝设施,合理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此外,例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并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排涝设施正常工作。
5.增大渗水地面面积,减缓径流速度
扩大绿地面积,倡导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增大渗水地面面积,使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减缓地面的雨水径流速度,减少雨水的聚集。同时,在绿地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防止周边街区被淹。
6.科学合理处理城区地面标高
对于老城区中一些因地面标高过低而导致常年受淹的地方,可选择在地势最低处开发建设绿地,开挖河池水面,纳水蓄洪,改善城区的绿化环境。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如果高于老城区的标高,应当在新老城区结合处集中开挖河渠,截断新建区的雨水流向老城区。系统有效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7.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应采用国家标准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基本保障标准,据此结合各省市区的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规范作为各自城市的标准。特殊地区可视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在编制过程别要注意的是防洪排涝标准一定要相互匹配,适当的提高排涝标准。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的快速推进, 城市规模和要求不断提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考验,城市防洪体系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必须要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在规划设计时, 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计排水管网体制和标准进行规划布局。要切实加强管网的养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城市防洪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还要改造旧管网,建设更多新管网,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充分发挥城市排水管网防洪排涝的作用,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我国城市洪水灾害发生频繁,要不断加强我国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工作,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建设力度,使人人爱护堤防建设,有效提高城市防涝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问题研究.江苏南京.灾害学.2008.9.23.3
[2]伊学农,刘遂庆,张敬光.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4)
[3]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
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辩证关系
1 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状况
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的发生。2012年7月2日内蒙巴彦淖尔洪灾、7月22日北京房山区、河北涞水野三坡、7月23日四川泸州水灾、7月26日天津水灾、7月28日新疆和静、8月4日大连水灾、8月4日湖北十堰等地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
2 水土流失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多地多时段发生水旱灾害,虽有气候异常、降雨集中等“天灾”因素,最关键的是河流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增加了洪水中含沙、含泥量,加快了洪水下泄的速度,减少了洪水汇集的时间,增加了洪水的破坏力。
水土流失使河床升高、库容萎缩、湖泊变浅,河湖库等危害,水工程的分洪、延洪、蓄洪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暴雨一来,瞬间汇积成流,洪水泛滥;雨水一过,无可用之水,旱象连续,田地干裂。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旱涝等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超过两个三峡水库的静态投资。据资料报道,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有50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泊。
3 水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
水土损失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是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四项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特别是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状态下,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
旱灾害发生时,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墒情不足以维持植被生长的需要,植被、作物等等因旱导致死亡、腐烂。洪涝灾害发生时,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周围水分过多,不能生长甚至死亡。遇到强降雨径流,随水移动,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加剧了流失强度,土壤养分降低甚至丧失,植被生长不良,植被生长不良又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强度加强,形成恶性循环后,最后植被不再存在,形成剧烈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破坏性强。但如果那个地方植被比较好,树根扎下去了,就能固定住,水不容易下来,下来也不容易带走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4 减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措施建议
国家对水患治理高度重视,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调“中上游地区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行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是治水与治土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坡地耕种问题。陡坡开垦坚决停下来,以退耕为契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农、林、牧结合,果、茶、药并重,产、加、销一体,山、江、湖齐治。大力发展坡改梯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产量和复种指数,不能实行退耕和坡改梯的地方,要限期改顺坡耕作为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研究和推广有利于蓄水保土的农艺、农耕措施。
其次治水与兴林相结合,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以天然林保护为契机,推动我国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促进有林地区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健全森林功能,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增强防护林体系的投入力度和管护措施,科学布局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沙防护林、公园景观林、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薪炭林,在江河的源头、两岸、库周、湖畔建立永久禁伐区或有限禁伐区;要改善林种结构,实行乔、灌、草立体种植,多树种混合交叉,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稳定、长期、永续的森林资源体系。
再次,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干支流上游拦蓄工程建设的力度。一头是把住洪水和泥沙的来源一关,在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齐上,山上植树种草“戴帽子”,山坡改梯修渠“系带子”,山沟修库建坝“穿鞋子”,使水下山而土不下山,水出沟而泥不出沟。特别是要把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山地灾害切实重视起来,列入水土治理的重点工程。
洪涝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6
关键词:防洪工程经济分析评价
1.工程概况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境内,由淡水河和淡澳河两岸堤防和穿堤建筑物组成,全流域集水面积为ll72km2,河床平均坡降为0.57‰,全河长95km。
惠阳区是惠州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州市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商住、旅游、教育、商贸全面发展的格局,区内现有企业近80家,投资总额近100亿元,第三产业占CDP比重居全市各区县之首,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并在惠阳区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税收和出口总额和实际吸收外资在广东省91个开发区中排名25位左右。惠阳区各种设施基本完善,公用配套设施基本齐备,已成为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良好的城市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大后方。
该工程的主要效益为防洪治涝效盎和社会公益效益,它保护着惠阳区1184 km2土地、55.80万人口免受洪涝灾害,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堤防及水闸采用防御外江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评价依据
该工程是兼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评价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4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和《已建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 SL206-98)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社会折现率选用12%和8%,对该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初步分析。
3.财务评价
水利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是在拟定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借款计划与偿还条件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采用现行财务价格,考察工程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提出工程在财务上可行的条件和非工程措施。
3.1 工程投资
根据工程投资估算,加固工程投资(见表1)。
3.2 年运行费以及其他费用
年运行费包括:工资、福利费、维修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及其他费用。
1)工资、福利费:根据相关规范定编为91人,人均年工资按14400元,人,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并计入住房基金10%,劳保统筹费17010,人均年工资及福利费2.0304万元,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为184.77万元。
2)工程维修费及其他费用:取工程投资的1%进行计算,即为688.74万元。
3)材料、燃料及动力费:根据工程运行资料分析,类比拟定按维护费的15%计,为103.31万元。
4)其他费用:按以卜三项的200/0计,为195.36万元。
年运行费共计1172.18万元。
3.3 财务分析
一般工程财务评价的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财务净现值(PNPV)、投资回收期(Pt),该工程主要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本身并无财务收入,要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除收取堤围防护费外,必须由政府补贴运行费,所以不对其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价。
4.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是计算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时间流量表,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费用和净效益,计算项目的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1 基本数据及依据
4.1.1工程投资
该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是根据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2月颁发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进行编制的,总投资为68873.58万元。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投资为总投资扣除利润和税金,扣除后总投资为66073.63万元。工程每年度投资分配按施工组织计划的施工期进行安排(见表2)。
4.1.2年运行费
1)工资、福利费:根据相关规范定编为91人,人均年工资按14400元/人,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并计入住房基金10%,劳保统筹费17%,人均年工资及福利费2.0304万元,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为207.1万元。转贴于
2)工程维修费及其他费用:取工程投资的l%进行计算,即为184.77万元。
3)材料、燃料及动力费:根据工程运行资料分析,类比拟定按维护费的15%计,为163.15万元。
4)其他费用:按以上三项的20%计,为188.92万元。
所以工程每年年运行费共计1133.53万元。
4.1.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要购买的燃料、材料、备品、备件和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按照本工程实际情况并参照同类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按年运行费的10%考虑,为113.35万元。
4.2工程效益
该工程是一项结合防洪减灾、河道整治和环境美化于一体的防洪项目,按照外防内排的工程总布置,本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治水思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社会条件、人文景观、土地开发利用等因素,使堤防工程既能满足防护区内不受洪水淹没,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同时与沿河市政规划、城市交通道路、沿河公园建设、居住小区建设相结合。项目的实施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
4.2.1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效益直接反映为工程实施完成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该工程保护惠阳区总面积ll84Km2,城区建成面积已达30Km(2),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达35.33万人,常住人口55.80万人;2008年度,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为11.01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为301.89亿元,第三产业总值为106.23亿元。
淡水河为惠阳区的主要河流,多年洪涝灾害直接损失按工农业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0.5%计为20956.5万元,经分析估算,如发生洪灾,将冲毁工厂企业、公路以及市政设施,造成生命死亡、疾病流行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失。惠阳区淡水河流域洪涝灾害直接损失约占全区的70%左右,淡水河流域现状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多年平均值为14669.55万元。间接损失按直接损失的10%进行估算,现状洪涝灾害间接损失多年平均值为16136.51万元,运行期按每年增长5%计。
4.2.2土地增值效益
根据城市规划,防洪工程完成后,沿河两岸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必将带动两岸土地的增值。本工程堤线长54.69km.土地增值面积约为8200亩,经测算,工程完工后可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为10万元/亩,土地开发承包时间按70年计,则每年可增加的总土地利用价值为1171.92万元。
4.2.3生态环境效益
从长远效益分析,防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新建堤防、水闸及泵站的同时亦大大的改善了交通条件,整治了沿江违章建筑,改善淡水河的行洪条件及城市排水,美化环境,改善了投资环境。
4.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项目属新建项目,所以国民经济评价按新建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规范进行,计算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提出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3.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O时的折现率表示,计算公式(见式1):评价准则:EBCR≥1,即项目可行;反之,项目不可行。其它经济评价指标(见表3)。
5.综合评价
经过进行国民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工程完成后,将使惠阳区防洪堤围整体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工程的建设,使惠阳区免受洪涝灾害,确保堤围内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对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明,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64%>8%,国民经济揩标内部收益率符合规范要求,经济净现值大于零,该工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经济评价合理,技术可行。
6.结语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惠阳段)防洪排涝工程通过对防洪堤的整治,将使淡水河沿岸违章建筑,特别是部分影响堤围安全和正常运用的建筑物得到全面的清拆,同时通过对沿堤水闸泵站的新建,提高了排涝标准,能更好的解决内涝对围内威胁,缩短雨污水滞留时间,减免因污水积留而滋生的传染病影响环境卫生,并减少内涝损失,洪涝兼治,改善了城区的排水,美化了城市环境。综上所述,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较优,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指标内部收益率符合规范要求,项目经济评价可行。
参考文献:
[1]温续宝.引洮一期安定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经济评价[J].甘肃农业,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