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对外贸易;货运;风险管理
众所周知,货运是一项重要的国际贸易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货运业取得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对外贸易运输事业的重要力量。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利润与风险同在,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行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和面对的事务越来越复杂,进而滋生出各种风险。如何应对风险,是整个货运行业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货代企业业务操作中的风险问题及其成因
从实务操作的历史经验来看,货代企业遇到的风险有货代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委托人和承运人造成的。
(一)从货代企业自身来看
1.身份界定不清造成风险。实务中货运人的身份常常在“人”和“无船承运人”之间错乱。货运人一方面以“人”的身份为货主办理运输手续,比如为货主企业办理报关、投保、报验等手续,另一方面又毫无原则地签发提单,将自己定位于承运人身份,即货运人充当了“无船承运人”的角色,由此必然要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损失承担责任。也许这是货代企业为了商业竞争的需要而不得已拓展的额外服务,但从法律上讲,这种身份的错乱带来的法律后果可能是货代企业无法承受的。货代企业因此赚取的利润与因货损而承担的赔偿责任相差悬殊,一旦因为身份错置问题而必须承担运输中货损、延迟等责任时,其付出的赔偿代价将远远超过其承受能力。现实中,很多货代企业就因为身份错置问题,在承担巨额损失赔偿责任后陷入发展困境,甚至一蹶不振。2.超越权限造成风险。在业务实践中,货代企业常常出于业务需要,进行一些超越权限的应急操作,如帮助托运人代垫运费、将提单直接转交收货人。这些操作都超越了“”的常规服务范畴。如果出现问题,无论托运人是否知晓,只要托运人坚持否认,则货代企业必然面临法律上的认定责任,比如代垫运费问题。货代企业常出于竞争的需要,提供“代垫运费”服务。这对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其带来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代垫的运费随时可能无法回收。需要“代垫运费”的托运人往往是资金紧张的企业,存在因为经营困难无法偿付货代企业已垫付运费的可能。有些被代垫运费的企业在开始阶段会积极偿付,后期却会或由于财务困难或由于资信缺乏作出逃费的恶劣行径。货代企业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自己的垫款时,常会因为缺乏足够的事实材料证明,或者未得到授权形成事实上的“越权”,致使垫款的受偿存在极大的法律不确定性,蒙受巨大的损失。3.员工缺乏职业操守造成风险。货运企业还常常因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职业操守等问题面临巨大风险。企业的具体业务是通过员工开展的。现实中,常常会有担任重要任务(如领提单、拿支票)的员工离职,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离职后冒充企业在职员工骗取提单和支票等重要票证。另外,在职的员工有时也会利用企业资源揽“私活”,不仅造成企业资源流失,损害企业利益,同时也损害了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影响了业务的发展。4.业务操作不规范造成风险。业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少货代企业却对具体的业务操作缺乏规范和标准,培训跟进不足,致使员工对相关业务的处理较为粗糙,对业务的有效开展造成了阻碍,出现问题难以追查。企业在未来可能产生的纠纷中,会因缺乏足够的佐证材料而陷于被动局面。比如未就往来函件、票据、单证等制定严格的规范交接手续,忽视单据交付时的签收;也没有建立起归档程序,将必要的资料归档备查,导致日后需要时无法提供清楚无误的必要材料。某些货代业务有涉外需要,各方的操作人员在往来函件中多用英文名,不写真名,影响了法律上对函件归属的判断以及证据的效力。
(二)从委托人来看
在外贸实务中,货代企业还会常常面临委托人的欺诈风险。比如委托人会虚报、假报进出口货物的品名以及数量,尤其是在集装箱运输方式下,因货物不便查验,对内装货物进行虚报、漏报等现象更为严重,无形中给货代企业造成了一定风险。货物在进出海关时,海关一旦发现货物数量和种类等与申报不符,就会对货代企业进行处罚。另外在集装箱运输方式下,有的货主也会利用不便开箱查验的机会,故意以低价值货物申报高价值货物,或者伪造发票、信用证、合同等骗取无单放货,继而凭正本提单向货代企业索赔,致使货代企业蒙受无端损失。
(三)从承运人来看
承运人是承担货物运输的直接责任人,对货物负有保管、安全运输等义务。运输实践中,货物发生毁损、灭失或者延迟等现象时有发生,本该由承运人承担的责任却常常转由货运人承担。托运人在向承运人索赔无果或者承运人不能负担巨额损害赔偿责任时,常常以货代企业选择承运人不当为由将赔偿责任转移至货代企业。货代企业会因此蒙受损失,甚至陷于无休无止的纷扰之中。
二、货代企业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货代企业在实务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只有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制度,全方位做好防范措施,才能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充分重视合同的内容约定
合同是货代企业与委托人之间建立业务关系的基石。合同内容应力求明确、具体、全面,以便未来发生纠纷时可以明确划分责任。对货代企业而言,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发展业务关系的关键,应时刻注意在合同中回避承担“承运人责任”的意思表示,自始至终强调自己的“人”角色定位。
(二)坚守业务权限和责任原则
众所周知,提单是海上货物运输中最重要的一种单据,它不仅是货物提取的凭证,也是运输合同的证明。提单的签发确定了双方的法律责任。实务中,货运人深入参与到提单的签发事务中。有时货运人超越了“人”权限,签发自己的提单,这就确定了货运人必须承担承运人责任,由此可能会使货运人承担远超收益的赔偿责任,甚至远超自己的承受能力。我国相关条例对货运人能否签发自己的提单也作了相关权限规定,比如必须向交通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缴纳保证金,取得“无船承运人”资格后才可以签发自己的提单,否则会因违反规定而遭受处罚。建议货代企业在签发提单时坚持自己的“人”身份定位,并签订和认真保存其与承运人之间的签单协议,以确保在可能发生的纠纷中有案可稽。在“代垫运费”问题上,首先应尽量不垫付运费。在货主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货代企业为了争取业务可能迫不得已提供此项服务,在与货主签署委托合同时应约定逾期支付或返还所垫付运费的违约责任,以约束货主行为。要注重与委托企业沟通时形成的相关佐证材料的保存,以确保未来可能的纠纷涉及诉讼时有据可查。
(三)建立员工严格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忠诚度是一项宝贵财富。若企业当中有为数不少的员工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忠诚度,势必会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避免因为员工的不忠诚而对企业造成的风险,企业可以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保密条款,并对员工进行竞业限制。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保密管理机制的建立,注重对员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注重各部门与各环节的沟通与协调,以制度提升实务操作质量。
(四)形成业务规范操作机制
货代企业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意识,对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所有操作,必须建立操作规范。比如对相关单据的收存,一定要有复印件备份,且做到复印件和原件等材料分开归档;对于取件签收问题,务必落真名或盖章签收;对于因为员工个人业务素质问题可能导致的单据缮制错误、货物保存不当等,同样需要注重平时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升业务操作水平,以免遭受无谓损失。
(五)严格审查承运人的资格
为了避免承运人给自己带来的风险,货代企业在选择承运人时应注重对其资格的严格审查,确保货物运输的高质完成。我国相关条例对无船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资格的取得都规定了具体的要件,并设定了相应的程序,比如对无船承运人,符合规定要求的会颁发《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格登记证》。货代企业在选择承运人时,应事先要求对方出示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许可证书,对其承运人资质进行认真调查,务必选出具有合法资质的承运人,确保运输事宜安全、高效开展。
(六)作好客户资信的甄别
为了避免由于委托企业的欺诈行为给自己带来的风险,货代企业在接受货主委托时,应认真作好对委托企业信用和其他情况的调查。要建立完善、客观的资信等级划分方法,根据掌握的数据对客户的资信进行正确的等级划分,注重与等级较高的客户发展业务关系,时刻提高警惕性,切实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损害。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2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第二台自主制造,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3
摘 要 2009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世界第一进出口国。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不仅带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而且在全球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透过这些数据,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贸易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长期制约着我国贸易发展的壁垒。
关键词 贸易保护 反倾销 反补贴 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状况
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度过了最为困难的一年,在政府稳定外需政策和广大企业主动应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对外贸易稳住了阵脚。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比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减少34.2%。完成了保市场、保份额的既定任务,在全球市场份额维持在9%左右,进出口额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进出口国。
二、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所遇到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来自多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并呈现出明显针对中国的态势。有研究显示,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99项保护主义措施中包括损害中国商业利益的内容;134项尚未实施的措施中,77项影响中国利益。2009年1月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为100.35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50起,反补贴案件9起,保障措施案件13起,特别保障措施案件7起。与上年同期相比,涉案数量、涉案金额分别增长16.2%和121.2%。
(一)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数量急剧增长
反倾销、反补贴本是世界贸易组织用于维护公平贸易的一个机制,但是近年来,“双反”调查被不少国家滥用,成为贸易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
自199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者。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5-2006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总计532起,占全球反倾销案件的15.5%,特别是入世后的6年,反倾销案件达到了325起。2007年、2008年分别遭受8起、10起,分别占当年世界反补贴立案的72.7%、71.4%。2009年,我国产品依然是各国反倾销调查的重点,其中,反倾销75起。如2009年10月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公告,裁定中国输欧无缝钢管对欧盟产业构成损害威胁,决定征收17.7%至39.2%的最终反倾销税。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三起反补贴调查事件,标志着国外对中国无反补贴调查的时代已经结束。继加拿大对华进行反补贴立案后,使用反倾销最多的美国和欧盟也开始考虑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并搜集和研究我国企业获得补贴的资料。据统计,2007年、2008年分别遭受8起、10起,分别占当年世界反补贴立案的72.7%、71.4%。近年来,双反调查成为个别国家对华调查的又一主要形式,2009年,在国外对华启动13起的反补贴调查中,有12起伴随反倾销调查,这12起“双反”调查中有10起由美国发动。如2009年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钢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发”关税,既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二)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呈现上升态势
在目前,保障措施虽然没有频繁出现,但是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他WTO成员为了防止我国产品在入世后较低的关税水平条件下冲击其国内产业,会不断的发起保障措施。而且除了受一般的保障措施限制之外,还受到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的限制。由于特殊保障措施作为一个新的贸易救济工具,其中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极易产生歧义,对企业的出口产生困难。此外,特保措施在损害方面门槛较低:只要满足了进口数量增加的要求,特保措施可以基于实质损害而作出肯定性的裁决,这无疑为采取特保措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009年涉华保障措施23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涉华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激增。案件总数占同期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比重为25.4%,比2008年同期的15.7%上升了9.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特保调查由于立案门槛低、调查程序简便、限制措施快捷,近年来被个别国家(尤其是印度)所广泛使用。2009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记在未来3年内分别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35%、30%和25%的从价特别关税。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既反倾销之后制约我国出口贸易最主要的因素。中国近期所遭遇到的欧盟反倾销诉讼,更多是由于技术和环境标准引起的。例如,近来西方试图实行“碳关税”,设置“绿色铁幕”打压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讹诈。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影响我国越来越多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仅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就遭遇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名列世界第一。农产品和食品受到影响最大,欧盟对我国出口的100多种动物源性食品实施禁令,使我国对其20多种农产品的出口减少4亿多美元。纺织品和服装对欧盟的出口因其实施偶氮染料禁令和生态纺织品服装规定而面临新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替代纺织品配额的趋势。欧盟生态纺织品和服装规定成为了2005年后替代配额管理的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欧盟全面实施这一规定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面估计达到30%,相当于损失18亿美元。
三、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国际上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多,对我国的产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总体来看,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中国出口出现大幅度负增长。
2.致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我国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涉及两类商品: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资源型、高耗能型和高污染型产品,对“两高一资”出口商品的调整压力,基本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但劳动密集型的下调压力加大,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
3.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包括食品、纸制品、动物产品、鞋帽伞、木制品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抬头。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是我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和威胁,出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纷纷采取各种贸易壁垒限制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点围堵的对象,未来中外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将是必然趋势,对此我们没有退路,只能主动适应,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国彦兵.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第1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3]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薛荣久,樊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关云.金融危机或催生新贸易保护主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07.省略
[6]今日观察:警惕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2.04.省略
[7]崔正强.灵活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财政.2008(3).
[8]刘军红.应对金融危机扼制贸易保护主义.人民日报.2008.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对外贸易会计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对外贸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和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大市场对对外贸易企业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对外贸易企业一定要自强本领,不断完善外贸体制机制,完善会计管理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了解清楚现实中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够找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
一、 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会计缺少完善的法规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立法水平和等级来看,存在着法律条文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从法条分布来看,存在着法条分布分散,缺少系统性的问题;从立法类型上来看,带有较多的行政色彩。对外贸易会计立法存在用样的问题,对外贸易会计立法政策中存在的专业性不强、适应性弱的缺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逐渐暴露出来。
(二)会计资料通用性不强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建立的会计准则是相对独立的,与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此一来,当出现两个不同的价格以及两个不同的市场时,外贸会计就无法有效统一财务报表,且相关的核算工作以及编制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资料通用性不强,还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所产生的会计资料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别国通常会质疑定价以及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致使正常的国际贸易受到影响。
(三)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工作并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企业性质决定了需要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了专业会计知识技术,还要熟练操作会计实务,既要坚持会计原则,又要注重灵活性;
(四)对外贸易企业会计的外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对外贸易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会计理论和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企业会计外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贸易企业对国际反倾销措施应对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与国际通用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应对国际市场、国际规则时存在着事先准备不足、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第二,对外贸易企业会计结算制度不健全。面对着对外贸易市场情况复杂、多种货币使用等情况,企业会计结算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 对外贸易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会计法规政策
相关职权部门要对外贸法规进行整理汇编,对条纹简单、操作性差、不符合实际的法律条文进行删除;整合分布过于分散的的法律条文,形成对外贸易会计纲领性的指导法规;制定符合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会计政策,避免因法规和政策问题造成的贸易摩擦和企业利益受损。
(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完善对外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财务管控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对企业财产的监督效力,保障企业财产得到正确、规范、合理的使用;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各种手段,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会计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利用协会的力量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整合集体的力量,保证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维权。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外贸易企业要解决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着手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一,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其会计思维模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从传统狭隘的会计思考模式中走出来,接受国际先进的会计思维模式。促使其树立不断学习的正确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第二,企业要给予会计人员实务培训的机会,锻炼其实践能力。企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务培训,可以加速他们吸收理论知识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促进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完善;第三,要注重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其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
(四)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会计外部市场形势优化
企业要从内外两个层面上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外部市场形势。从内部讲,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健全的会计制度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管理,解决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和容易出现的核算问题和贸易风险;从外部讲要建立反倾销会计系统,充分利用国际规则,解决涉及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对企业国际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适应复杂条件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同时,时代给予的机遇也越来越多。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与企业决策和经营密切的会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会计管理的不利情况,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的快速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影响;问题;策略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其交易额逐渐增多,但自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困难重重,由于我国商品具有低附加值、低成本、低利润的特点,因此,极易造成贸易摩擦,而外国商品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为了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发展,急需打造中国品牌,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需求。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根据发展实践可知,外贸企业的品牌营销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偏低的品牌化水平。据统计可知,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仅有35%标有我国品牌,其余商品基本无品牌或标有外商品牌。在国外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通常情况下,其价格低廉,但难以发现标有中国品牌的商品。对于商品而言,品牌是其作为关键的部分,如果缺少品牌支持,则会降低商品的竞争力,进而不利于占领国际市场。当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外贸易商品唯有拥有品牌,其发展才能够拥有稳定性与有效性,如果一味采用外商品牌,此时,我国企业扮演着外商加工厂的角色,不仅收益甚微,还影响发展。
2.欠缺的保护意识。在对外贸易中,商标抢注问题十分严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由于缺少长远投资战略,导致其未能关注商标注册,即便少数企业对其给予了关注,但由于抢注者所要商标转让费过高,或者企业过于关注眼前利益,从而丧失了品牌注册机会。例如:中华牙膏由联合利华控股,大宝由强生公司控股,乐百氏由达能收购等。
3.较低的附加值。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低端地位,其中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导致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偏低,而低端、低价格产品,难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任何商品而言,其均可借助品牌力量,增加了自身的附加值,品牌作为无形价值,可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体验,从而满足了其消费需求。例如:LV、卡地亚、爱马仕等品牌,其经典款产品均成为奢华的象征,因此,品牌增加了产品附加值。4.单一的营销方法。当前,我国企业营销主要以价格、广告、服务等方式为主,上述手段可让企业迅速壮大,但传统营销方式,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品牌营销的方式日渐丰富与多元,如:网络营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但我国外贸企业不具备品牌营销意识,未能综合运用不同的营销方法,在此情况下,其难以适应激烈国际市场竞争发展需求,其品牌也会丧失全球化与现代化特点。5.偏失的品牌定位。外贸企业在确定品牌时,应对相关的影响因素给予全面关注,如:产品、消费者等。但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品牌定位存在明显的模糊与偏失问题,常见羊群效应问题,即:企业过于关注潮流,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展开市场调研与生产评估,紧随潮流趋势,此时其营销方案具有暂时性与临时性,难以适应企业长期发展需要,一旦企业频繁调整营销战略,则会使消费者逐渐丧失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策略
在明确我国对外贸易品中品牌营销问题基础上,应采取如下对策:
1.注重质量。任何品牌的树立,均要以质量为基石,为了增强品牌生命力,各企业应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借助优质产品,以此逐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在打造自我品牌时,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要求,如:IS09000标准,并且要通过第三方认证,此后,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外贸企业应加强产品创新与优化,待树立品牌后,将其用于国际市场,并销售适合出口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此发展战略在转移无形资产的同时,增加了产品生命力,延长了企业品牌寿命。在品牌延伸策略运用过程汇总,外贸企业应关注商标注册问题,为了防止恶意抢注问题的出现,各企业应树立品牌保护理念,充分发挥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以此有效保护我国品牌及产品。
2.细化市场。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企业均难以独占整个市场,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的出口市场,并结合出口国消费者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与针对性的产品,通过合理选取与不断创新,以此保证品牌营销成效。以海尔企业为例,它对海外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欧美冰箱市场发展趋于成熟,但在学生消费者方面,缺少适合的冰箱产品,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海尔企业出口了适合学生使用的小型冰箱,从而迅速占领了欧美学生市场。同时,在细化市场过程中,外贸企业还应关注多品牌战略,此手段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灵活性,通过主次要品牌的联合运用,特别是在恶意竞争方面,不仅可有效维护主要品牌,还可限制、打击竞争对手,同时,还可控制营销成本,进而利于增加企业效益。
3.丰富营销。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应积极探索品牌营销方法,以此巩固与拓展市场份额。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点,企业应充分发挥既有营销方法的作用,特别是国际展销会或国际博览会;第二点,企业应创新新型营销手段,特别是网络营销,借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广泛的覆盖范围,促进品牌的有效建设,该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低成本、高收益,因此,各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第三点,企业应综合运用不同营销,传统营销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体验,让其对企业及产品的了解更加直观与深入,网络营销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先进的平台,以此满足了其网络购买的需求,同时也会全面掌握企业与产品信息。
4.明确定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品牌创新是必要的,特比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多样的消费群体,为了适应时展需求,满足新时期消费者需求,外贸企业应借助市场调研结果,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在实际更新过程中,应从多角度出发,如:形象、管理与技术等,品牌形象、管理体系及技术创新等均要结合竞争需求与环境变化,通过逐步的修正,才能够保证品牌定位的清晰性与准确性,同时要不断挖掘产品特点,借助再定位,以此增强品牌生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制约着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影响了民族品牌产品推广,本文分析了品牌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基础上,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效将更加显著,各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度提高。
作者:武旭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吕超琦.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商,2015,49:98.
[2]刘泽毅.论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策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119.
[3]邢芮.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3,7(29):23-24.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6
一、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企业懂得了如何去有效地利用国际平台,如国际电影节,国际书展、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国际化商业推广平台来展示自己。文化贸易出口方式已经从简单的劳务和产品输出,转向更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版权输出。中国完美时空等网络游戏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在国外销售的产品逐年递增,国产网络游戏产品在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在电影和电视剧方面,国际合拍是一种较好的商业策略,通过与美国、德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公司合作,内地公司在项目策划和市场把控方面的不足逐步得到弥补。中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愈发频繁,法兰克福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柏林国际电影节等各种国际影展、法国里昂国际动画电影节等动漫展会上,均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不再简单地追求成交额的增长,而开始放眼长远,逐步借助这些国际平台,增进中外了解,力争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二、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我国文化贸易的增幅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核心文化产品贸易绝大部分呈逆差状况。在图书版权方面,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的逆差约为10:1。在演出方面,我国的表演艺术团体和人员数量堪称世界之最,而国外商演的年收入不及1亿美元。在电影方面:我国电影出口主要集中在功夫片,其他能体现我国文化特色的各种影片出口极少。在电视节目和电视剧方面,我国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差距很大。在动漫方面,“洋卡通”称霸国内市场。
(2)缺乏优秀的品牌文化产品
目前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绝大部分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等硬件,而文化服务和文化内容的软件贸易是我国文化贸易的薄弱环节。我国文化贸易出口缺乏缺乏品牌效应,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缺乏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使得我国文化贸易整体竞争力不足。
(3)文化贸易缺乏有效的营销模式
我国的文化贸易对世界文化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国际营销意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方式。我国的文化产品大都是以粗加工的面貌出现,包装不精良,宣传不到位,缺乏专门针对国际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文化产品和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律运作的文化中介机构,使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此外,我国文化产品在国外的营销主要靠政府在主导,推广形式简单,大多以展览、演出的形式,不能从战略高度规划整个宣传进程。
(4)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将我国列为假冒知识产权和侵权的重点国家,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执法力度较弱,缺乏应有的效力,现行法律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司法诉讼渠道不畅,原告举证的责任太重,缺乏知识产权管理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合作与协调不够,执法中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三、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支持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应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文化产业,这将有利于活跃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政府应进一步对现有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支持非公有制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市场准入程度应扩大。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强化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和程度,加大市场机制对社会文化资源的调配作用。
(2)注重品牌效应
我国文化企业应重视创建自己的优秀品牌,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我国文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因此在文化贸易战略中要实行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 现今的国际文化市场已进入了一个文化品牌的竞争格局,品牌已经成为一种产品,甚至已成为一个企业打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根本保障,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比文化产品的销售更为重要。
(3)重视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运作
要想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形式,就必须重视和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大力发展和扶持文化经济机构和营销机构,吸引国外优秀的经纪机构进驻中国市场。鼓励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组建演出中介机构,或在境外实行跨境合作。另外,人才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也应大力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营销能力的管理人才。
(4)加强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