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1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粮食一直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基础之上。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讲,只要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根。

1994年9月,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长达141页《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布朗预言:中国农耕地减少难以避免,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下降,中国将严重缺粮,到那时,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也没有地方能买到这么多粮食,中国的粮荒将冲击世界,谁来养活中国?

孙政才同志在任农业部长时也曾讲: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如果我们的农业和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

无论是布朗的预言还是政才书记的讲话,我都是深信不疑,为此,笔者拟就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现状及今后我们该怎么办略表肤浅看法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与标准

所谓粮食安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有一个全球公认的定义,这就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定义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有足够多的粮食,二是每个人都有权获得这些粮食。只有这两点均能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安全”,有足够多的粮食即粮食生产能力,这是当前衡量粮食是否安全最常用的标准,他有一系列指标可以量化衡量,粮食自给率,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关于是否每个人都能得到粮食这一点则复杂得多,它涉及异国流通体制,贸易体系,政治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目前发展中国家连饭都吃不上,而发达国家却用粮食喂汽车,就是全球粮食分配不均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粮食安全从静态来看有四条标准:一是粮食自给率不能低于95%,二是基本农田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三是粮食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KG,四是粮食库存消费比率不低于18%,那么从动态来看还包括人口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都会对粮食需求带来大幅度增长。

二、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衡量标准,无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来评判,我国粮食安全都面临重大隐患。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比在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的数据表明:全球人口1804年达到10亿、1927年20亿、1960年30亿、1975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60亿,这一人口增长轨迹清楚地告诉我们,全球人口绝对量每增加10个亿所花的时间越来越短,用人炸来形容目前的地球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口的增长必须带来对粮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难怪马尔萨斯早在1798就称:如果人口达到临界点,人类将面临等危机。要知道马尔萨斯讲这话时全球人口还不到10个亿,要是他生活在今天,还不知道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此外,目前全球的富余粮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那么发达国家在用这些粮食干什么呢?他们在用它造生物燃料喂汽车,例如美国造生物燃料消耗掉的玉米每年达1亿吨以上,欧盟60%的菜籽用于造生物燃料,这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的供需矛盾。

其次从静态粮食安全标准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第一从耕地面积来看,无论是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是领导讲话都一再声称,确保18亿亩耕地是红线,但是现在有谁说的清我国耕地18亿亩红线是否已突破?又有谁说的清我国实际耕地到底是多少?恐怕是没有人说的准,要知道耕地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基础,近些年来,因城镇化,工业化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耕地在不断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最新披露的结果显示:2012年84个重点城市土地质押177015宗,总面积为34.9万公顷(523.5万亩)这里仅涉及84个城市,那么全国一年侵占的土地又将有多少呢?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非常有限,仅及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若照此发展下去,我真不知道我们未来的饭碗在哪儿。

第二,从粮食自给率来看,95%的标准我认为早已突破,因为我们的统计部门在计算粮食自给率时仅统计小麦、大米和玉米,而对我们中国人的一个重要食物种类大豆及豆制品没有统计进来,这一种计算合理吗?1995年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仅这十几年的功夫,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口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12年进口大都5838万吨。进口比例占到总需求量的80%,这意味着只要我们将大豆进口统计到粮食自给率里来,那么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实际已低于90%,我们有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的国民吃饭问题完全依赖国外,这难题不危险吗?对此我真的不敢想。

第三,粮食安全的库存消费比不低于18%,对于这一点我心里根本没底,我只知道我们桃源作为全国有名的产量大县,却没有几座粮仓,仓里更没有粮食,那么全国又当如何?几年前袁隆平院士就建议中央政府把全国粮库好好的查一查,可是今年当中央巡视组到中储粮巡视,中储粮黑龙江的大火就发生了,这让我们怎么想?在此我能想象的是:我们目前的粮食库存量到底有多少?库存消费比是否早就突破18%的红线?

再次,从动态指标来看,尽管我们多年来把计划生育当作国策执行,但由于我们人口基数太大,目前我国人口绝对量仍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多一张嘴多一份消耗,这是“刚需”啊,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仍须升级,这样,即使人口总量没有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鉴于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为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我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

第一,提高认识,充分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政府决策者来讲,要真正把农业当作制造业和商业基础,要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从资金、技术、农副产品的储存,销售等给予大力支持,尽量避免“践仿农”

第二,严控人口增长,目前我国人口总量仍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因此,计划生育的国策绝不能放松,那怕我们现在过早进入高龄化社会也要一如既往。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2

《环球财经》:面对世界粮食危机的存在,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与核安全一样重要,中国如何正确对待粮食进口问题?

白益民: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在大量的进口粮食了,只不过很大一部分是隐形的进口。我们在定义粮食概念的时候,更多是把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物定义为粮食。而实际上,如果翻开中国的《农业年鉴》,大豆也归在粮食一类。什么意思呢?目前国际上的看法,大豆是榨油用的,但其实大豆作用除了榨油以外,更大一部分是剩下大量的豆粕被应用于饲料业,属于饲料用粮。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来,谷物类的粮食并不缺乏,缺少的是植物蛋白质资源,而蛋白质资源的缺乏,就会影响到你的饲料业,以及畜牧业的生产、发展。

所以我们要看到,中国在过去几年当中,每年从国外进口几千万吨的大豆,2009年进口量达到4255万吨。大豆的进口其实是在填补我们蛋白质粮食的一个缺口。因为大豆的蛋白含量是很高的,平均达到百分之四十几的蛋白质含量,而一般普通的谷物蛋白质含量只有8%~10%左右,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是谷物的5倍。所以从蛋白质的角度核算的话,进口4000吨的大豆实际上相当于进口了2亿吨的粮食,所以中国人总认为自己不进口粮食,要靠自己的粮食,其实反过来仔细看一下,中国每年有将近2亿吨的类似粮食的进口,就是以进口大豆的方式进来的,但是我们一直把它看成是榨油的原料,其实它应该是粮食。

《环球财经》:粮食进口是否与保障粮食安全有冲突呢?

白益民:我们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强调粮食要自给自足,意识中就认为粮食只有自给自足才是最安全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一定的错误。要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稳定性都需要多方面支撑,如果完全靠国内粮食的保障“单脚支撑”的话,一旦国内出现大的灾害或者其他不可预知情况,实际上是有风险的。

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我们需要多方位的支撑,特别是在当前面临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粮食来源多元化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即按照一定比例进口粮食,而且是稳定的进口。并不是今天国内粮食短缺了,就进口一点,明天国内粮食多了就少进一点,应该从一个分配比例的角度,长期、稳定的从海外进口粮食,保证粮食供应。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中国是一定要进口粮食,来保证中国粮食需求。问题在于中国怎样稳定地保证这样的供给,从海外获得这样的资源,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环球财经》:进口粮食是否会跟中国农民的利益发生冲突呢,如何保证一个稳定的粮食价格?

白益民:这个问题完全在于政府有效的调整及制度的安排,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学习日本和韩国。日、韩的粮食价格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几倍,他们在进口粮食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商社作为统一进口的窗口,与各个国家有一个粮食进口的配额,就是跟每个国家每年要进多少,都是让这些国家给他们一定的配额来做,不是完全放开的自由市场。

我们在进入WTO的时候,“超额”的答应了很多条件,超出了我们应该承担的义务,甚至超出了其他的国家,其他很多国家都没有这样做,我们却答应了粮食可以完全放开,不需要配额,自由进口,这种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粮食进口,务必要在可控的情况下,而且要在每年有一定的分配比例,这样才不会引起市场的大涨大跌。

如果每年稳定的进口,比如是4000万吨或者是几千万吨,数量一旦固定下来以后,市场就已经把它认为是一个稳定因素,市场的涨跌跟这个因素是没有较大关系的。而如果每年的进口量是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变动,到底进口多少没有把握,处于一个不稳定因素的时候,对整个的价格,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是不利于中国国内粮食的种植和生产的,所以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们要通过对粮价的保护,来保证中国农民的利益不会因为进口粮食而受到太大的损害,这是我们要做的。日本的“海外屯田”经验值得借鉴

《环球财经》:要在海外获得粮食资源,我们的政府、企业可有哪些作为?

白益民:我们谈到要从海外进口粮食,跟煤炭、石油、矿石等有相似之处。过去我们认为资源能源什么的都要靠自己,结果把自己的东西都挖完了。经济突然发展以后,发现缺石油,甚至现在也缺煤炭了,还缺很多的有色金属,突然去海外抢购这些东西,一下把国际市场的价格抬高了,如果当初我们有远见的话,早在大规模进口能源和资源之前,就已经在海外购买了他们的矿山、八股,那么现在这些矿山都升值了很多,而且还能给我们提供稳定的保障,我们现在也不会被外国的资本敲诈。

从这个角度来看,粮食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我们也需要提早做好布局的准备,提早在海外获得粮食种植方面的权利,也许当地不允许买卖土地,哪怕是租赁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有一些作为,要在海外获得粮食保障的一些基地,我们也要想法进行投资,这个是我们应该看到的问题,也是用来平抑一旦国际市场粮价高涨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和压力。

但是在海外屯田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特别是很多不发达国家都有政治风险,再加上气候、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管理、控制这样的土地资源来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能够获得,或者获得这些土地资源存在风险,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在运输系统、物流系统上进行投资。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非常好,他们在很多港口的筒仓以及运输系统上做了一些投资,这样虽然不是直接生产粮食,但是他们也可以对粮食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这一经验我们要借鉴。

《环球财经》:日韩两国在海外粮食资源获取上似乎早已有所作为,是这样吗?

白益民:是的,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日本综合商社正积极进军海外农产品市场,以维护日本粮食安全。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进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日本政府认为,以与本国商社和其它公司合营的方式来扩大粮食生产,将有助于降低未来的风险,并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向商社企业提供贷款,收购或租赁海外耕地。政府还利用海外援助资金,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贮存及港口等基础设施。此举旨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

在日本几大综合商社中,三井物产、伊藤忠和丸红正进军大豆、棕榈

油、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领域,尤其是投资谷仓和出口码头等资产。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伊藤忠已与中粮结盟,丸红去年也与中储粮组建了合资公司。三井物产正投资海外农田,包括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保障自己的农产品来源。伊藤忠在美国太平洋海岸的一个出口码头落成后,要将其谷物和油籽的处理量从目前的1100万至1200万吨在2011年提升一倍,至2000万吨。

而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日本的食品企业于2006到2008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

其实日本海外屯田的历史很长,其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值得借鉴。日本在美洲的土地开发很早就被人关注,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至今在巴西、秘鲁等地还有许多日本移民后代。19世纪末,为了解决日本农业贫民的出路问题,日本当局与墨西哥政府签订协议,让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早期的日本“农业殖民”。1899年,一家日本公司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开了类似活动。之后,日本东棉株式会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组织合作,在亚马逊河河谷和圣保罗建起了农业聚居区。20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亚建了农场,80年代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现在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

日本的“海外屯田”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当地人合营,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联合经营。外国提供土地,日本商社提供资本和技术。在投资比例上,外国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

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农场种植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而是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来确保供应。由于直接经营农场收益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日本全国农协联合会和综合商社为中心,在当地购买谷物然后直接出口到日本。这种方式其实与日本确保海外石油供应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日本石油公司就是与中东产油大国签订共同开发协议,获得油田的部分股权,掌握上流油源,保障日本国内的能源供应。可以说,无论是在石油、金属还是在粮食这些重要战略物资上,日本采取的手法都是相似的。发展转基因产品不应盲目跟风

《环球财经》:转基因产品已经在中国出现,在转基因作物横行世界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中国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白益民: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食品之所以会出现与美国国情有关。美国是大农场,一个农庄有很多耕地需要耕作,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无法对农场进行除草、杀虫。用杀虫剂又会存在较高的成本和污染残留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发了转基因作物品种。很多转基因的功能都是用来杀虫或者除草,对其他的植被有破坏,阻止它生长,只有自己能生长,当然,也存在一些对粮食作物营养价值上的改良,但大部分的都是保证它除草、杀虫的作用。

所以,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从实验数据上来说没有问题,科学家在对它进行论证。但仔细思考一下,虫子吃了转基因的食品以后就活不了,既然转基因能把虫子杀死,它对人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也许对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影响,但是对下一代有没有影响,下几代有没有影响?这方面不能消除人们的担忧。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3

一、我州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我州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适宜粮食、棉花、甜菜、番茄、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十年代以前,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粮食作物面积始终保持在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以上。九十年代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计划经济的取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这也是我州农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特色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同期粮食面积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率低于50%,20__年下降为30.13%,20__年为23.73%,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20__–20__年,全州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1、粮食生产缓慢下降阶段。20__–20__年,自治州提出了特色产业上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加大特色林果业、棉花和“菜蓝子”等优势产品的发展力度。同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市场行情看好,农民在比较效益驱动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为保障粮食安全,20__年自治州开始建立州级粮食储备制度,当年储备粮食6.8万吨。

2、粮食生产恢复上升阶段。20__–20__年,在国家实行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农业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调控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恢复性的提高。同时,我州也实行了粮食每亩补贴20元的政策,20__、20__两年州财政共发放地方粮食种植补贴2054万元,粮食生产效益明显提高。20__年,全州粮食面积和产量回升到99.89万亩、40万吨,其中地方粮食面积和产量为75.86万亩、31万吨。

3、粮食生产快速下滑阶段。20__年,自治州对粮食的补贴政策由每亩20元下调为每亩10元,20__收购时按每公斤补贴0.07元,州财政两年实际发放地方粮食种植补贴共640万元(其中20__年发放补贴210万元),较20__、20__年降低了1414万元。同期,由于农用生产资料、水费等出现较大幅度的涨价,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棉花等经济作物市场价格快速拉升,粮经作物比较效益明显拉大,而粮食收购价格一直维持20__年水平(1.30元/公斤),粮食生产又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20__年,全州地方粮食面积仅为40.06万亩,总产16.43万吨,其中小麦25.26万亩,总产9.65万吨,成为粮食生产的低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总体上来说收益偏低,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粮食生产也难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我州小麦平均亩产414公斤,亩收入648.5元,亩成本453.8元,每亩利润为194.7元;棉花平均亩产籽棉317公斤,亩收入1489.9元,亩成本989元,每亩利润为500.9元。棉花每亩地利润比小麦多306.2元,是小麦的2.6倍,也就是说种一亩棉花相当于二亩半的小麦。同样,工业番茄、辣椒每亩地利润比分别比小麦高出360元、1038.2元,小麦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经济作物的效益。尽管如此,20__年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仍呈上升趋势,而小麦的经济效益每亩下降32.3%,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粮食生产责任不明确,储备制度不完善。

建立粮食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粮食储备,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州境内粮食储备已经形成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多级储备,较好地发挥了以丰补歉、调剂余缺等功能,但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安全“县市长”负责制不明确。州上对粮食生产的总体要求是做到“区域平衡、略有结余”,对每个县市下达的只是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而农民种不种粮食是根据粮食生产效益决定。各县市在不能使用行政命令落实粮食生产计划的情况下,可以把希望寄托于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粮食储备上,并不承担什么风险,最后责任实际上由州委、政府来保大区域平衡。二是粮食风险基金筹措缺乏长效机制。我州粮食风险基金从20__年设立以来,在资金筹措上主要是根据粮食部门对当年粮食供求状况分析后,按照需要储备粮食的数量和运费补贴,提出具体筹集资金的数额,经领导讨论决定。这种粮食风险基金的筹措方式表现出很强的临时性、短期性,常常因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而波动,粮食储备规模不确定,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粮食市场长期供求平衡不利。三是储备粮轮换机制不够完善。在粮食市场超常波动时期,由于粮食储备预警和应急体系不健全,不能在粮价过度上涨时大量抛售,在粮价低迷时及时补库或增储,不能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

3、垄断格局未被打破,粮食市场化建设滞后。

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是促进粮食流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全州粮食购销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渠道,其他所有制粮食经营形式为补充,共同参与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目前粮食市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发育成熟的粮食市场体系。我州粮食生产量小,流出量几乎为零,从粮食市场的现状看,尚未形成规模粮食交易市场,所以在市场的集散作用、价格导向、交易份额和规模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粮食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完善,服务功能和自律作用有待加强。

二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虽然,我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遗留问题。还没有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企业仍然存在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是私营、个体等其他非国有粮食企业比重低。非国有粮食流通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市场中的份额很低,显得势单力薄。特别是缺少一批大型的、有竞争能力的粮食企业集团。

二、关于粮食直补方式的看法

1、关于粮食直补 方式。

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20__年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其目的就是让粮农在市场销售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项政府补贴,以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保证粮食安全。我国目前实行的粮食直补方式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按农民实际粮食种植面积进行粮食直补;第二种,按预计粮食产量计算粮食直补;第三种,按农民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售粮量,实行价差直接补贴(目前仅新疆采用这一方式);第四种,按农民耕地面积计算粮食直补。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可说是与粮食生产挂钩的直补,不种粮食即不予补贴,对保持粮田种植面积,多种粮,多产粮起到利益驱动导向作用,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了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缺点是操作难度大(面积、产量核定难度大)。第三种方式,国家付出直补资金时,可保留收购做为调控资源、掌握粮源的权利,且补贴兑付工作易于操作;缺点是对促进粮食生产作用不大(后面将专门分析这一问题)。第四种方式,已和粮食生产和销售完全脱钩,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补贴而非粮食补贴。

2、关于粮食直补政策的受益问题。

自20__年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新疆一直采取按商品量补贴的方式,且仅限于向国有粮食企业交粮才给予补贴,造成政策杠杆作用不明显。这样粮农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即粮食销售款和政府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即政府一方面实施按农民交粮数量给予补贴,粮食收购企业却可能从另一方面压低粮食收购价格,造成粮农收益不能有效增长。如农民按比较效益认为每公斤粮食收益达1.80元就值得种粮、售粮,若政府没有补贴,粮食企业只有支付1.80元才能收购1公斤粮食,农民交售每公斤粮食收益是1.80元;现在政府补贴0.20元时粮食企业则可以按1.60元价格收粮;进一步推理,如果政府补贴达0.80元时则粮食企业就可以按1.00元收粮;政府若按1.80元补贴时则粮食企业不需付款也可收到粮食,粮农交售每公斤粮食后收益始终是1.8元。这样看来,政府对粮农的补贴资金,又通过销收价格再次调整,可以说农民并没有得到这项收益。

那么政府对农民补贴的这0.20元到哪去了呢?去向有两处。一种情况是:如果粮食收购企业按粮食收购成本,加发生的费用,再加按行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按此三项之和确定价格进行销售,则这0.20元补贴利益是粮食消费者得到了。如,粮食收购成本1.60元,发生的费用0.10元,按不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是0.10元,三项之和1.80元,如果企业按1.80元销售粮食,这对售粮农民0.20元补贴利益,实际上是粮食消费者受益。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粮食收购企业按粮食收购成本,加发生的费用,再加按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按此三项之和确定价格销售,则这0.20元补贴利益是粮食企业得到了。如,粮食企业将每公斤粮食销售利润由0.10元调为0.30元,销售价格就是2.00元,这时0.20元补贴利益就是粮食企业受益,也就是粮食企业获取垄断利润。

现行粮食直补政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民向国有粮食企业交售粮食给予每公斤0.20元补贴,不交售粮食或不向国有企业交售粮食是得不到补贴的。粮农出售粮食后得到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出国家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消费者感觉不到国家补贴的实惠,政府仍然不能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直补政策的实际目的没有达到。

二是在实际执行中占粮食收购主渠道的国有粮食企业,常常把粮食收购指导价变成了“最高限价”,其他没有获得粮食补贴权的非国有粮食企业,也要围绕着这个价格才能收购到粮食。这就引发了粮食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既不利于粮食市场的发育,也不利于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三是粮食补贴导致个体、私企在市场竞争中趋于劣势。新疆对粮农的粮食直补是按商品量补贴的,即农民向国有粮食企业交售粮食给予每公斤0.2元补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农民可得到0.20元直补资金,民营粮食企业收购粮食必须比国有企业高出0.20元才能收到粮食,因此,民营企业收购成本就比国企高出0.20元。因有这0.2元利差就迫使其他企业不得不退出粮食收购环节,形成国企垄断经营的局面,破坏了市场公平性,限制了粮食经营市场化。

3、关于改革粮食直补方式的几点建议。

(1)取消按商品量补贴的方式,统一按粮食实际播种面积进行补贴。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中,补贴依据各不相同,有的是对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有的是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计税面积进行补贴,还有的是采用商品粮系数等进行补贴。从保证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实行对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的办法,执行这种办法的好处:一是直接客观,充分体现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谁种粮,谁享受补贴”;二是虽然粮食种植面积核实工作较繁琐,但较之计税面积和计算商品粮数量等更易让老百姓接受。

(2)补贴标准应适当稳定,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能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具体标准可按过去三年平均粮食种植面积及商品量,以及前三年粮食平均保护价与市场价差额计算,补贴标准水平应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现有的直补标准可稳定两至三年,待粮食生产供需趋势转变时,再确定直补标准。允许适当对种粮大户予以倾斜,按土地种植面积实行累进补贴政策标准,以更好地支持种粮大户的生产。

(3)严格补贴程序,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补贴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如果按实际面积补贴实行粮食直补,就必须逐年对粮食种植面积进行核实,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原则,进行阳光操作,对粮食种植面积实行公示,经核实后,将补贴计算到户,并编制好补贴清单和到户的直补卡或补贴通知书。在资金操作过程中,应由财政所、农发行、基层信用社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三、建议完善粮食直补的相关配套措施

1、推行农作物保险计划。即通过政府补贴,对主产区的大宗粮食作物提供作物保险计划,特别是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保险,避免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为种粮农民提供收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选择市县扩大试点范围。

2、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改进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财力的可能,逐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水平,不断扩大和完善粮食补贴的范围与内容,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达到整体上的优质高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扶贫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粮食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4

一、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许多仓储设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加之改制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前几年经营困难,一般不会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仓储设施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不少基层粮库仓储设施老化、仓房条件差、仓容紧张,出现了有仓不能收粮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的需要。有的企业只好打露天囤满足农民售粮,安全储粮存在问题。

(二)农发行系统“库、贷分离”的问题

2008年由市级农发行向中储粮直属库承贷,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然后再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根据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拨付收购资金;延伸收购企业逐期结报收购实绩,库存随之划转到中储粮直属库管理,这一模式看似合理,但是贷款人毕竟是市级分行,库存监管人却是县级支行,造成贷款、库存分别由上、下两级行管理,库、贷分离,难以实施有效的库贷挂钩管理。

(三)在途资金利息成本的分摊问题

由于收购辅底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按预计收购量向市农发行一次性贷款全额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其利息按农发行同期贷款利息计算。而延伸收购基层企业的收购辅底资金是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为强化信贷资金管理,根据各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先预付部分然后再按入库进度陆续拨付的,其利息只能按同样方法计算。对于未能全额下划仍停留在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账上的收购资金期间利息无着落,造成资金利息难以分摊。

(四)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在2008年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到收购点售粮除农民外,还有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这样就有可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受益于农民。究其原因,目前在农村,家中男劳力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一般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出售粮食时,因家中缺乏壮劳力,往往图省事售给“粮食经纪人”,坑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现象。

(五)最低价粮食收购质量、价格难监控的问题

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它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的。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几年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农村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加之2008年收割期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购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执行的主体是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预案》过程中,购销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个别企业以质量标准为借口,对需整晒入库的粮食,变相压级压价的现象,而且点多面广,价格监管难度较大。

(六)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还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至少应包括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机构,才能保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还有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对象还不够明确、执法外部环境还不宽松、执法行为还不规范等等。

二、对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单位应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就我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业务。

(一)加大投入,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最低收购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除新建一批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仓。同时,还要立足现有仓库资源,给予专项仓储维修、建设费用,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延长现有仓储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和县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起专门用于承担最低价粮食收储任务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方面的基金。另外,中储粮总公司还应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现状,适时开展移库调运、拍卖销售。可采取提前上市拍卖或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定定向合作协议,消化吸纳一部分最低收购价粮食,以此解决当前仓容不足而影响秋粮收购的问题。

(二)加强对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1.要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2.要严格把好收购质量入库关。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笔者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的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同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成立粮食质量检测小组,对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要求在入库量达1/3、1/2及满仓时不少于三次抽查质量,出具书面质量检查报告,对一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对二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资金投放,待整改到位后再行投放;对三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收回已发放的资金,取消其承储和贷款资格。

(三)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障政策效果不偏离

中储粮是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而承担最低价粮食收购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成为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责任主体。在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中,为了严格执行政策,不打“白条”,直接向中储粮直属库申请收购辅底资金,这辅底资金与粮食收购入库存在时间差,期间利息则由收购企业承担。而最低价收购的粮食粮权在中央,企业除去微薄的收购费用,没有任何收益,不仅谈不上效益,还要为执行政策而背负沉重的利息债务,势必严重阻碍购销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目前粮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加上最低价粮食收购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与地方粮食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各条款,清晰地界定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配套服务主体的权、责、利,明确财政各项补贴费用的分配方式、在途时间、利息分摊合理方式。

(四)采取措施,方便农民,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农民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粮食主管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等途径来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移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等措施,使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惠及到每一位种粮农民。200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不畅压库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到秋粮收购工作,影响到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多方配合,着力抓好最低价粮食环节管理

1.在收购上,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通力协作,实行“联手”管理。建立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管理联合督查小组,实行分片督查,通过明查暗访、核实收购码单等措施,监控企业收购期间是否有“压质压价”等欺诈行为。如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保证托市粮收购正常有序进行,从源头上防范因价格而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于“质”和“量”环节上的监管,要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按入库的进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最低收购价粮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要求企业缴纳一定的质量保证金,落实好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经营风险。2.在储粮保管上,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了获得30元/吨(在预案中规定50元/吨)的收购费用,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使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无利润可谈。为争取每年70元/吨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从上至下都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在此,笔者建议中储粮总公司根据2008年的实际情况,应补足20元/吨的收购费用,用以弥补承储企业正常的费用支出。在库存管理上,中储粮直属库、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协调一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库存检查,做到既节约费用,又杜绝信贷风险。3.在粮食销售上,中储粮总公司要建立季节性、稳定性、可控性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多元化销售机制。国家指定的托市粮食拍卖交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的交易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在保证交易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要优先在网上挂牌销售,最大限度地方便客商,提高拍卖成交率,扩大销售量。承储企业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地执行出库计划,并对出库费作出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

(六)制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措施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5

本周开初,期货日报统计七成投资者和分析师看空,倒令笔者不敢大呼看弱了,价格事实上之后也出现了反弹,我们知道,很多次投资失误皆源自集体思考,因为当人人想法一样,便就跟没有想法一样。2007年明知泡沫形成,但谁敢看空?今年开初股市弱到奄奄一息,但谁又敢看好?事实上,价格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

在商品价格判断方面,供求规律虽并不如教科书中说的那样完美,但却是商品价格长期最有效的调节方法。这几年因有流动性参合其中,价格过分偏离供求,变得激进甚至癫狂,这并非供求规律出了问题,而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缺乏监管、滥用金融工具造成的。

泡沫爆破后调整期有长有短,只要商品仍有使用价值,最终有一天会让价格重归价值,只是这个时间段很难测算罢了。

近日,部分外媒报道中国发改委专家在最近的记者招待会中指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但也承认了中国近年来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从09年开始至今分别为99.6%,99.1%,99.2%到2012年的97.7%,同时该官员指出在2013年中国仍然会常规性的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这与此前中国政府对于粮食进口的态度有明显的改观,中国的需求再度被市场炒作,消息刺激了更多买单进场,买单大量出现,这也是农产品价格始终无法下跌的原因。

德意志银行最新公布的2012/13年巴西大豆产量预测是7900-8000万吨,玉米在7000-7100万吨,低于农业部的预测(分别是8350万和7250万吨)。目前巴西大豆的丰收进度已经接近了30%。有消息指出随着丰收的幅度加大,单产水平稳定,大多达到业界的预期,而质量也有提升。但现今主要的问题还是运输,如果3月后南美大豆无法及时起运,出口需求会进一步加重美国的需求压力。因美国供应能力目前已经十分有限,指望巴西在3-8月能及时填补供应空白,到时价格的升跌便主要取决于供应增长的情况与运输速度的快慢了。

而工业品中,支撑商品多年的金融属性推手流动性已经老生常谈,虽然开年又是资金大量投放的时期,但这个因素已经支撑价格很长一段时间,放缓迹象也在逐步呈现。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国家;临储玉米;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92-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已明确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工作。除了在数量上要保证安全,在粮食质量上更要确保安全。按照〔2013〕265号文件精神规定,国家在东北三省制定了临储玉米的相关政策、方法标准和实施步骤,现已入库完毕,验收工作基本完成。作为基础粮食质检工作的监管者结合我地情况就国家临储玉米的质量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临储玉米的现状

1.1企业的基本情况

有一家中储粮旗下企业和两家租赁承包企业取得了存储资格,但都是通过第三方企业(异地企业)取得资格后代储的;其囤垛形态有库房、砖仓、简易罩棚,还有在铁路雨中临储;储存条件基本是在自然条件下储存(中储粮旗下企业有机械通风设备)。

1.2验收情况

通过粮食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联合验收,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国家临储玉米的各项规定,符合临储玉米的条件,具备临储资格,现已验收完毕。

2在粮食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验收发现两家租赁承包企业在粮食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承包企业领导没有粮食管理方面的经验,对国家临储粮的储存重视不够,只是想获取经济方面的利益,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国家临储粮的重要意义。同时,没有长期储存玉米的先例;二是存储企业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企业的实际能力,对玉米的储存特性也不是很了解,没有留有多余的库房和场地用做腾挪周转,已备粮情发生变化时进行处理之用;三是异地代储存在一定的弊端。两家租赁承包企业都是通过第三方取得的玉米临储资格,在收购、储存、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主动性,都要通过第三方的支持才能完成各项任务,第三方不会为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派人员长期住寨,付出的精力必定有限。所以,承包企业的管理人员又不专业,要想完成好长期的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四是承包企业不具备完整的保管和化验队伍。没有相对独立的质量检验场所,检验仪器的配备不齐全,检验人员有的不具备检验资格临时上岗,都是临时性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完成这项工作任务,常规化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会对今后的安全储粮带来隐患;五是承包企业的储存条件不理想,还有部分粮食储存在60、70年代建设的砖仓和简易罩棚中,也没有机械通风设备,现已到夏季,气温一天比一天搞,有时还是连雨天气,一旦粮情发生变化没有应急的办法,对玉米质量安全十分不利。

3粮食质量管理上的解决对策

3.1代储企业方面

增强企业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临储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来完成。时刻提醒自己临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质量安全,甚至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同时,把经济利益方到第二位,多学储粮方面的知识,知人善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从心里上做好能完成国家临储玉米这项工作准备。

不断完善保管、化验所需的各项要求,建立科学的储粮体系。作为异地代储企业不应只按第三方的指导意见进行工作,不能他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今后的长期保管工作还要靠自己,应建设好自己的队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配齐安全储粮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时掌握粮食质量的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处理。

主动及时向当地粮食主管部门报告粮食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经常向当地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变化情况,及时沟通、协调、掌握和处理在储粮过程中需要粮食主管部门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3.2监管方面

帮助指导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储粮体系。承包企业大多不具备完善的储粮体系,监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企业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储粮体系,确保国家临储玉米的质量安全。

加强粮食质量的检查、抽查力度,杜绝坏粮事故发生。粮食质量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检查、抽查力度,尤其在夏季更应该加强排查频次,让企业时刻保持在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状态,认识安全储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克服自然条件不利因素,防止坏粮事故的发生。

协调代储企业与第三方的业务关系。代储企业对具体业务应该怎么去做并不是十分清楚,那些事情是他们必须做的,那些事情是第三方必须做的都需要我们监管部门给予帮助协调,理清两家在粮食储存期间的各方面责任和利益关系,以确保国家临储玉米的质量安全。

4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