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1

摘要:阐述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机理及其运用需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生态修复;食藻虫;水生植物群;水生态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B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湖泊、河涌及水库等水体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造成的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废水,使水中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特别是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泛滥成灾,严重污染水质。蓝藻细胞外面被一层厚厚的多糖类物质所包围,这些藻胶和多糖类物质几乎不能被任何高等动物的消化酶所分解,国内外许多工程案例都尝试采用高等动物包括鱼类治理蓝藻污染,均未获得理想的结果,蓝藻几乎成了食物链和生物链的盲端。由于蓝藻的爆发,会造成湖内缺氧,沉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沉水植物灭种,各种水生物缺氧而无法存活,整个水生态系统失衡,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主导物种,最终导致水体变绿变黑。

本文介绍完全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

一、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机理:

1 采用食藻虫处理控制藻类

食藻虫是一种经长期改良驯化的可控制藻类污染的低等甲壳浮游物。

食藻虫能够大量摄取蓝绿藻、腐屑、悬浮物与有害菌类,同时,其本身又是鱼虾蟹贝等水生物所喜爱的食物。这样,处于食物链盲端的蓝绿藻转化成为水产品的途径被有效地打通了,从而使水体的藻类污染得以根治。蓝藻适宜生长在弱碱性的水环境中,经驯化的食藻虫所产生的排泄物具备弱酸性,可有效降低水体的PH值,使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食藻虫消除藻类后,水体透明度大大提高,有益于其它水生物的生长,同时,由于食藻虫的生物特性,可将微生物等带动在水体中的分布和生长,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条件。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净化效果的稳定性好(见图1)。

2 建立水生植物群,恢复物种多样性:

在水体中种植沉水植被、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群落,并通过沉水植被的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带入底泥,使淤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促进底栖生物及微生物的繁衍,进一步促进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多样化。

(1)挺水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部分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光合所需碳源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直接排入大气。

(2)浮叶植物:从根系和浮叶背面吸收水体和淤泥中营养物质,但碳源也主要来自大气,产生具备净化力的氧气通过浮叶大部分进入大气;对上层水体有 一定净化力。

(3)沉水植物:根系和整个叶面直接吸收水体和淤泥中营养物质,所需碳源直接从水体中吸收,产生的氧气直接对自下而上对整个水体产生巨大的净化力。 综上所述,恢复沉水植物――“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是水域生态恢复自净能力的最优化模式。

目前使用较多的边坡驳岸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湿地净化法――这种方法从水域立体造景上意义重大,但从城市景观水体净化意义上来分析,有较大偏差。不同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作用与自身代谢(二次富营养)百分比:(敞开于屋顶的试验,包括空气污染),(见表1)。

在水体中种植沉水植被,如轮藻群落、篦子眼子菜群落、苦草群落、海菜花群落等,使水体产生制氧功能,水体中的有机物被氧化成无机盐而加速结晶下沉。沉水植物根系将有效吸收底泥养分,使底泥中有机物被矿化,形成表面的矿化层覆盖下部淤泥层,减少有机物进入水体,沉水植被替代蓝绿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化物质,能形成水域生态“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自净功能, 也能进一步抑制蓝绿藻。沉水植被恢复后,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有利于水生昆虫和水生底栖生物的大量滋生,在沉水植被共生作用下,“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形成底泥营养物质的封存和生态链自净(物质能量的逐步吸收转化)。食藻虫引导沉水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有利于水体维持高透明度。

3 建立水生动物群,进一步恢复物种多样性:

在水体中投放优选、养殖的水生动物:如鱼、虾、本地螺、贝等水生物,促进水体的微循环,为其它水生物的生长创造更佳条件。水体及底泥中的营养被沉水植物吸收,当植物生长过快时,可以适当收割。同时水体中的鱼虾及螺、贝等水生动物能食用部分植物及食藻虫,当鱼类等过度生长时,可以适当捕捞,从而形成水体养分向水生动植物的转移。通过收获有机水产品把水体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上岸,彻底降低水体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4 完整建立健康的水生态良性循环系统

(1)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水生植物可以显著提高富营养水体的水质,对氮、磷污染也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同时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降低藻类的现存量。因此,恢复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统是净化水质的合理有效措施和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2)。水体彻底消除水体富营养状态,能使修复后的水体具备了自净功能,一般少量污水(每日排入不超过5%修复水体总量)可以通过水体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净化功能自净。沉水植物和水生动物成为水中的主导物种,藻类不再有生存空间,水体可以保持长期清洁(见图2)。

二、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的优点

1 全生态的水质净化技术体系,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净化水质,不使用诸如杀藻制剂、杀草剂等,无任何生物的或者化学的二次污染;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在生态系统稳定后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洁净的水体大大减少蚊蝇滋生,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2 不需要建设水体的净化设备用房(即不需要水域以外的占地)。

3 符合打造节能低碳社会的建设理念水质能持久保持地表水三类标准,终年不需换水,水体本身具有自净功能。修复完毕后,日常使用中不需采用任何电力设备来维持,水生植物本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实现“负碳”。

4 由于水生植被能够固化水底淤泥,吸收底泥中的养分,将底泥中富营养成分彻底转化成水生植物纤维素,所以无需清除水底淤泥,也不需排干水体。

5 景观优美:水底布满水草,鱼虾嬉戏其中,恢复自然优美水景,透明度可以达到2米,水质清澈,水下景观充满生机。

6 效果持久:水体修复后经过合理维护,目前最早完成的项目已长达6年多,仍然保持良好状态。

7 维护简便:运用“食藻虫”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依靠生态系统食物链关系,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建立后,景观得以构建和保持,后期只要加以适当维护,调整物种种类和数量,维持自净的生态,效果即可长期保持。

三、采用此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适用范围及应注意事项

1 仅适合相对封闭的水体,一般补充水量不宜超过总体水量的5%,且水质为一级排放标准的A类。如果总水体量很大,可以适当的加大补水量。

2 水体面积的适合范围不宜小于1000平方米,因为水体总容量太小,建立起来的水生态平衡抗冲击能力较弱,且投资成本较高。

3 对水深的要求,水深宜为为0.8~3米之间,最小水深不得小于0.5米。对于我国的南端如三亚,水深不得小于1米,因三亚的气温常年较高,避免水草热死;我国的北端如长春,水深是冰冻深度加上水草要求的生存水深度。因此各地的气候条件也决定了水深要求也也不同。

4 由于我国地缘辽阔,南北气温相差大,相对应的水草习性也有不同。例如在北方的水沉草就需冬眠,当水结冰后,冰下水温一般在2~3℃左右,冰层融化后,水草又可从冬眠状态苏醒;而南方的水草需选用需耐水草。因此根据不同的气候及水质条件,应选择不同的水草种群进行搭配,同时对投放食藻虫的时间和数量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配。

5 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上可达到数十年,有待项目运行验证,现目前已运行的水域仅为6年(北京圆明园―凤麟洲64000 水深:0.8-2m 竣工时间:2008年)。

6 比传统污水处理方法一次性投资高,建立一套完整水生态体系,所需费用约250元/ m2,但其后期维护费用较低。

7 应注重水生态体系的维护及保养,对于连续水域,一般10000平方米需配置一名专业的水域保管员。

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

施工面积:1300完工时间:2011年5月效果保持至今(见图3-图5,表2)。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积极广泛的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2

关键词:山西省;生态脆弱区;治理

1 山西省生态脆弱区概况

山西省近年来生态状况令人堪忧,主要是由于煤矿的过度开采带来的影响。2013年,山西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而在2014年5月份则是推进了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下面重点对这2种生态脆弱区的治理展开叙述。

2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

2.1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简介及进行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吕梁山区域在山西省相对贫弱,亦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区,经济不够发达,同时又面临着森林绿化不够、生态脆弱的生态环境。虽然山西省通过2014年的林业建设使省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8.03%,对于生态持续恶化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绿色植被依旧稀少。目前,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区宜林地面积78.73万hm2,占据全省的32%,但水土流失面积却也达到292.6万hm2,年输入黄河泥沙量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1/4,是全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这片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一代女皇武则天、唐宋名将郭子仪和狄青、唐代诗人宋之问、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里均在此地,翻阅近代,吕梁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相继涌现了贺昌、刘胡兰等革命代表。此外,吕梁山区是一旅游参观的好地段,游客们来此可观赏宁武关、天龙山石窟、则天庙、乡宁千佛洞等著名景点。但若是吕梁区域的生态一直保持脆弱状态,这些资源又如何能够长而久之地发展下去。

2.2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区林业建设

本次山西省将吕梁山区的3个市、23个县作为“两山”造林绿化的重点,做出新的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山西。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是6大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展可带动山西省在生态建设上迈上新台阶,由此,省委、省政府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作为了贯彻十精神的具体行动工程,在加强林业建设的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改善区域生态状况,进一步提高人民居住环境质量,关注民生,兴林富民,建设干果经济林经济,并将其作为6大工程中的最重要环节。《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重点工程总体规划》指出,此项工程涉及3市、23县、4个林局、44个林场。工程规划从2013年起至2020年,实现工程49.07万hm2,其中,至2015年3年期间,实现每年8万hm2,而2015~2020年,则按照每年4.67万hm2或5.3万hm2的进度进行,实现其绿化率在工程完成后可以达到62%,森林覆盖率达到26.5%,工程最终目标要实现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遏制和对生态环境的显著提高。

为了更好地执行该项规划,省林业厅针对工程建设的组织和技术两方面提出了4个注意点。首先是要注重县级规划设计,其次是对工程组织实施的注重,第三是对工程技术服务的重视,最后是要注意对于抗旱技术的应用。

3 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

3.1 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水生态状况

据悉,每开采1t煤,将会消耗2.48t水资源,若我们将山西煤矿年产按照5亿t计算,那么,每年将会有12亿t水资源遭到破坏,这12亿t水资源几乎相当于山西省整个引黄工程的总饮水量。2010年,山西曾公布环境状况,结果显示全省地表水水质近一半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近年在不断治理的状态下虽有好转,但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水生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山西地区水生态系统处理不好,将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用水需求,还会给农业、工业等生存之本带来严重影响,进一步恶化人们生活质量。

3.2 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规划

为了进一步修复生态脆弱区水生态,山西省政府要求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尤其要加强对于省内重要生态保护区如水源涵养区、河湖源头和湿地的保护,对于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则要进行水生态修复,整治内源污染。为此,山西省正不断开展多项保护水域和修复水生态工程,对于地下水的管理,山西省正预计实行地下水取用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定出严格化凿井审批和加强地下水保护等相关文件,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使用地下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期盼山西省推出的这些治理生态脆弱区的方式能够起到效用,也期盼全国其他生态脆弱区亦能获得重视,实现有效治理,但我们更期望,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不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3

发展:科学定位奠定基础

“资金短缺、技术人员不足、办公场所紧张!”谈起环科院成立之初的情形,院长叶向东提到。作为新生的环境科研机构,环科院发展之初不仅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力量。

面对困难与挑战,环科院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用前瞻性的眼光、开拓性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五年来的默默耕耘,如今的环科院,环境规划、标准的编制,得到了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规划环评工作,已经在业界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污泥处理、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土壤修复、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等工作,也均有不俗的表现。环科院业已成为广东省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

在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环科院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科研水平提升为导向、以咨询服务为保障,积极开展人才的内培外引,狠抓平台建设和内部管理,逐步建成了一支人才架构完备、学科覆盖全面、业务水平优良的技术队伍。目前,环科院共设有环境科研中心、低碳与生态研究中心、咨询研究中心、辐射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环科院公司等共10个机构。此外,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处、广东省环境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清洁生产促进中心、中英低碳合作研究中心、广东省区域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等区域性环境技术服务平台均落户于环科院。

回首建院之初的艰难处境,如今环科院不仅机构健全,而且人才队伍建设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大气、生态、规划与政策、标准、环境咨询、环境工程等方向上的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全面,结构日趋合理。全院现有在职人员160人,其中正高级人才5名、副高级19名、各类中级22名,各类注册专业技术人员接近30人,全院博士以上学历人才16名,硕士48名,硕士及以上人才占全院人员比例达58.7 %,本科以上比例达93%。

现状:技术创新打开市场

国内首个面向城市群区域的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计划――《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0-2012年)》;国内首个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珠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国内首批制定并实施的地方排放标准(广东省印刷、制鞋、家具、汽车行业VOC排放标准);“污泥深度脱水与干馏碳化集成技术”;制革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五年来,环科院立足于为广东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体,技术服务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为突破口”为核心战略,在各个环境技术服务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高质高量地完成了众多环境科研项目,为广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科学依据。

五年来,环科院紧密围绕广东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广东环境保护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前瞻性思考和研究,组织相关技术团队在规划引导、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等多个层面开展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并积极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国家级高层次科研项目比例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当前环科院共承担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环保部公益项目或标准5项,广东省科技厅重大课题4项。

通过项目、课题研究,又进一步带动了环科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如今,环科院在区域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标准制定、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凸显。例如:2012年5月,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广东省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7)正式落户环科院,全面负责广东全省环境管理标准化的技术归口工作。2012年底,环科院通过公开竞聘,获得国家《印刷包装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项目,这标志着环科院在VOCs排放标准制定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环科院目前还作为第一编制单位正在编制我国《电镀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为我国电镀工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建立规范,这表明环科院在电镀工业上的污染防治研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环科院的“污泥深度脱水与干馏碳化集成技术”,为日益突出的城市污泥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该技术已获得了广东省科学进步奖的一等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技术服务方面,环科院围绕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十二五”环保规划、珠三角环保一体化、全省污染减排等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思路,注重服务质量,加快服务进度,优化服务费用。目前,战略、规划环评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成绩斐然,环境工程研发战果频传……整体服务效能稳步提高,综合信誉不断提升。

展望:提升档次做出品牌

五年来,环科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不过,叶向东也坦言:“目前环科院人才队伍相对年轻化,科研上还缺乏领军人物。能力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与省内外一些老牌研究机构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未来的环科院仍需继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苦练内功、提升档次、树立品牌。

在科研机制创新方面,为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环科院制定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自主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基金的方式,对具有市场前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项目,投入资金扶持发展。首期工作中,环科院共投入150万元支持了四个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项目,内容涵盖了规划环评、大气治理、土壤修复、污染损害评估等当前热点难点问题。

在人才管理方面,按照“公开选聘,择优录用;特需人才,特殊政策”的选才方针选拔人才,并设立专家委员会,对每个岗位的人才选拔严格把关。在人才使用方面,环科院则设立了一套人性化的方式,即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行高聘低聘等模式,只要工作能力过硬,即使没有很高的职称,也同样可以享受高待遇,这大大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研发动力。此外,环科院还积极打造员工成长平台,逐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员工设立了各类专项培训基金,确保岗位技能培训,并积极推动人才“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技术骨干赴欧美及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类考察交流近十余批次,港澳地区项目合作更加频繁,大大开拓了科技人员的国际视野。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4

一、修复土壤:以育种鸡场纯鸡粪、蛋壳为有机质载体,将高能生物菌提纯培养,经二次高温发酵而成。活性有机质含量高达47%~56%,当季即可被吸收利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修复土壤,破除土壤板结。

二、养护根系:EM复合菌和根际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群在土壤中迅速扩大繁殖,在植株根际形成优势菌群,使作物形成良好的根际微生态环境,提高作物抗病、防病能力。促进根系延伸,根系发育和新根生成,护根壮根。高抗重茬,治根腐,抗病毒,防花脸。

三、平衡养分:内含植物高能生物质—谷黄素(由鱼骨粉经酵素菌、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等复合菌群深度发酵后的内源高活性物质)和多种功能性调节剂,富含土壤活化因子,分解并转化前茬作物所产生的毒素,加速养分的吸收和转化,合理分配根系和枝叶、花果的养分,平衡树势,促使作物健壮。

本品使用后可使植株健壮、叶片增厚;明显提高作物品质,含糖量提高0.5%~1%;果面靓丽,提早成熟上市,产量提高10%~20%。

使用技术:

本产品适宜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使用,采用穴施或沟施效果最佳。

果树:苹果、梨、桃、葡萄、冬枣、猕猴桃等每亩120~200kg。

经济作物:蔬菜、瓜果、草莓等大棚作物每亩80~160kg。

大田作物:每亩40~80kg。

特异优护根际生物功能肥村级惠农联络点招聘:

为了加快特异优护根际生物功能肥在陕西市场的推广进度,加强公司与基础用户的联系和沟通,从即日起,面向广大农户招聘村级惠农联络点和示范点,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农业行业和农资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思想先进,对科技兴农有充分认识;

3.有一定的施肥、修剪、植保等相关农业知识,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4.积极、主动,有远见,有耐心,服从组织和安排;

5.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推广能力。

凡是符合以上要求的农民朋友均可报名参加,具体薪酬待遇面议或致电咨询。

特异优护值得拥护伴你丰收每一季!

诚征区域商,欢迎各区域客户、合作社、协会咨询参观

陕西联合利农有限公司办公地址:西安市习武园39号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5

今天,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科技扶贫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项目实施工作情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强化措施,扎实抓好项目的实施。县委王书记在百忙中亲临今天的会议指导工作,将会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明确工作目标,促进工作迅速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回去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草地生态畜牧业与*模式

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必须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快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就是实现“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一条有效途径。

围绕建立“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总体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模式”加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年,把石漠化较为严重的20个县作为科技扶贫示范性,实施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每县每年补助资金500万元,从次年起为600万元,连续支持五年,发展种草养羊。今年,在原来20个县的基础上,又新增13个县,通过滚动发展,从而逐步形成黔东、黔南、黔西、黔北和黔中五大片区种草养畜规模,逐步形成畜牧大省。同时,林树森省长要求在各片区建立加工生产线和技术服务体系,发展好实施好这一扶贫产业,并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延续问题,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我县在王富玉书记的亲自关心、亲自过问下,得到省政府的许可,成为今年新增的13个项目县之一。

所谓*模式就是:一是“基地带动模式”。即成立草地畜牧业中心,配备技术干部,建立能繁母羊良种示范基地,带动其它农户共同发展。二是“滚动发展模式”。即“中心+养羊协会+农户”模式。利用省扶贫办支持睛隆的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资金,由县扶贫部门牵头,县草地中心实施项目和技术服务、销售,由农民出土地、出劳力,自己建草场,在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放牧、守牧和草地管理,增加的羊群,中心与农户按比例分成,每年结算一次。同时,草地中心负责帮助项目实施村建立养羊协会,由协会负责协调解决农户之间的矛盾、搞好草场以及羊群的日常管理,参与中心的销售,并提取日常管理费用。三是“集体转产模式”。即整村推进,彻底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形式。选择比较边远、贫困程度较深、基础设施薄弱,但土地面积较大、荒山较多的地区,发动农民将土地全部拿出来统一规划、统一种草、分片管理、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引导农民由种植业转向养殖业,由农民向牧民转变。四是“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由中心向银行担保,为每户农户贷款5000-6000元发展种草养羊。五是“自我发展模式”。

即以土地入股或被中心吸收的农户,经过3-5年的发展后,对羊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草地管理都能熟练掌握,并有一定数量的自有羊群后,凡不想隶属于中心,要求自己饲养的农户,中心每年无偿负责春秋两季疫苗注射,8个月更换一次种公羊,并负责商品羊的销售,提取农户利润的1成作为技术服务费,其余9成归农户。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探索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探索了促进农村就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探索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探索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有效做法。这既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整合,又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被中国工程院概括为“*模式”,并在全国推广。他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二是科技支撑,服务保障;三是建好基地,多极辐射,做到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方案,统一技术要求(包括品种、圈舍布局及技术服务)”,达到四配套“每个示范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技术人员、生产设施及技术设备相配套、相适应、资源共享”,节省投资,提高生产力;四是整合资源,强化管理,除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外,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大力支持,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任务不变,集中使用,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用出好效益。

可以说,“*模式”的成功,政府主导是根本,龙头带动是关键,协会组织是基础,多方支持是保证。它较好地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拉开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序幕,充分体现了生态修复与扶贫开展、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思路雏形,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羸,形成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协会组织,多方支持”的良好运作模式。我们要结合我县的实际,充分加以借鉴和运用,努力促进我县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项目启动以来的基本情况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到位。3月15日,我县接受任务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听取汇报,并在3月21日的县委第五次常委会议上进行了专题研究,初步确定在*、*、*、*、*5个乡镇实施种草养畜项目(后经深入考察、调研,确定在*、*、*3个乡镇实施种草养羊项目,在*镇建立良种繁殖场一个),并由县财政解决种草养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0万元。同时,决定在县扶贫办设立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2名,并抽专人负责项目实施。

二是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措施具体。项目启动后,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县种草养羊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实施方案》。3个项目乡镇也相应成立了草地生态畜牧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规划、实施、协调、后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明确了专人分管。项目开始实施后,县草地中心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并组织实施种草养羊项目,采取定人分片责任制的方式,进驻项目乡镇开展督促、检查、指导。3个乡镇分别采取集中喂养、集中与分散喂养相结合、分散喂养等方式,落实了项目实施农户,并与农户签订了种养合同。

三是项目宣传发动到位。县人民政府于3月24日召开了项目乡镇启动工作会议。各乡镇也分别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群众大会,大力宣传国家、省、地有关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的政策、法规,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种养。通过广泛地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养积极性,262户农户与县草地中心签订了种养合同。

四是项目教育培训到位。项目启动后,县人民政府于4月29日召开了全县草地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动员暨技术培训会,对所有项目实施乡镇分管领导及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了项目政策和技术培训。同时,县草地中心还聘请省草科所的专家深入项目乡镇,采取集中和分散等形式,分别对养殖户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了项目实施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五是认真开展督促检查。项目启动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非常关注,多次过问项目实施情况。县扶贫办、县畜牧局、县草地中心多次深入项目实施乡镇督促、检查、指导工作,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5月29日、6月5日,县人民政府分管县长率县政府督查室、县扶贫办、县畜牧局及县草地中心办公室人员等,采取一听(听取汇报)、二看(看相关资料和实地查看)、三走访(走访种草养羊户)的方式,对胡家湾、亭子坝、瓮溪3个项目实施乡镇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并对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加大了项目的实施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期的工作督查发现,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的乡镇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够具体,特别是对以物投放的项目实施方式认识不够,导致后劲不足,极个别地方侧重于发展养殖大户,违背了扶贫项目资金必须用于贫困农户,户均20亩草、20只羊的规定和二者必须统筹兼顾,带动多数农户滚动发展的方针。

二是有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实际到位不够,项目前期宣传发动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不够,种养积极性不高。

三是种草面积不足,尤其是连片种植面积不大。种草土地多是耕种多年的熟土,没有充分利用荒山草坡,再加上播撒不均匀,管理不及时,导致种草质量不高。截止6月5日,全县共发放草种4200亩;发放肥料160吨;实际完成种草面积2670亩,仅完成发放数的63.6%,完成全年任务数10000亩的26.7%。

四是羊舍建设进度缓慢,建成的羊舍相对较少,且部分羊舍建设不规范。截止6月5日,全县共有建成和在建羊舍4105m2,占任务数的82.1%。

五是由于是第一年启动实施,经验不足,有的乡镇对项目的规划不够合理,存在区域性整体规划不够、分散发展的现象。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草地生态畜牧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建生态畜牧业大省、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县生态植被较好,在养殖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实施草地生态畜业种草养羊项目的33个县之一。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今后五年该项目在我县的连续实施、滚动发展。因此,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畜牧业,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项目乡镇要高度认识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对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挂帅,明确专人分管;要结合本辖区实际,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同时,要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加强对项目有关政策的学习、领会和掌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推动项目健康发展。

(二)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县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资源等优势,抢抓国家在西南省区实施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机遇,因地制宜,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深入发动群众,充分利用荒山草坡和部分高坡地种植牧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重点抓好养羊、养牛、养猪、养禽等项目的实施,增加牛、羊、猪及禽的存、出栏量,通过实施滚动发展,在今后几年不断扩大项目乡镇和种养农户,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县发展实际的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的以“种草养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产业发展路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三)扎实抓好“种草养羊”项目实施工作。各项目乡镇要结合本辖区实际,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抓好项目实施工作。一是要认真抓好已种牧草的田间管理,严格按规范要求搞好羊圈建设,协助、指导农户抓好养羊协会组建及后续服务工作。二是要扎实抓好秋播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完成10000亩的种养任务。6月底,县人民政府将对3个项目乡镇进行再次督查。三是要切实抓好防疫工作。目前,首批基础母羊近800只已入栏,各项目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羊群的防疫工作。要组织畜牧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户及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的“防疫”工作,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落实责任,加强疫情监测及防疫工作,力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切实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严防各种疫情发生,确保项目实施的安全性。

(四)积极开展农民产业化技术培训。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积累人力资本。而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活力的因素,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和稳定,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文化、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对农民实施产业化技术培训是实现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建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县生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抓好扶贫贴息贷款及后续服务工作。“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扶贫贴息贷款是政府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的帮助贫困农户解决温饱、增加收入。各项目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对那种有一定养殖基础、种养积极性高,又确实有困难的农户,要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帮助农户解决资金困难和问题,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种养,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同时,要加强生态畜牧产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县草地中心要严格实行“中心与农户利益联动”机制,把中心技术人员的工资、资金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农户的经济效益情况挂钩,加强对种养户的技术指导。同时帮助项目实施村建立养羊协会,负责协调解决农户之间的矛盾,协调搞好草场及羊群的日常管理,参与羊的销售,帮助农民增收。

生态修复技术服务范文6

关键词:香榧产业;发展;经验做法;成效;柯桥区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74-02

1 香榧产业发展情况

(1)累计完成新造示范林100hm2,完成计划的100%;完成香榧―茶叶复合生态经营177.8hm2,完成计划的100%;完成林道建设127.5km,完成计划的12.8%;主干道7.5km,完成计划的150%,辅助道120km,完成计划的111.1%。蓄水池11口计345m2,完成计划的183.3%,其中山塘蓄水池5口。铺设输水管道8.5km,完成计划的85%。

(2)认真做好技术培训。推广生态修复技术、香榧―茶叶复合经营、香榧早实丰产3项经营技术。针对白蚁危害面积的增加,做好生态修复,利用低洼地、小溪流等有利资源,挖掘生态池,供蛙类、蜥蜴等有益生物繁衍生息,加大生物防治力度。针对人多地少、香榧投产周期长、前期生长慢的实际,在茶园中套种的香榧幽林,通过补植、加强肥水管理,推广香榧―茶叶复合经营技术,实行长短结合。为确保省级香榧基地项目的早日投产,早出成效,围绕造林、嫁接管理等内容积极推广香榧早实丰产技术,累计培训农户1 300人。

(3)组建香榧专业合作社8个,其中今年新组建1个,即柯桥区山娃子香榧合作社、柯桥区天恒香榧专业合作社、柯桥区石岙香榧育苗合作社、柯桥区稽东名山香榧种植合作社、柯桥区龙西香榧育苗合作社、柯桥区焦坞香榧合作社、柯桥区古月香榧合作社、柯桥区龙香铭香榧专业合作社。培育联系科技示范户50户,并按要求做好生产档案记录,加大示范户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

(4)分区建设、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环境条件确定建设重点。在龙峰香榧主产区提升老产区生产经营水平、积极推广香榧―茶叶复合经营做为建设重点;在峰秀榧香观光区,努力吧发展休闲旅游业融入到香榧产业项目中,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在镇中新区、镇北新区,重点做好示范带动,做到基地辐射文章。各项目实施单位因地制宜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如新上王村、营口村等结合新农村发展规划,硬化水泥作业道,大桥村、尉村、裘村为提高成活率,促进香榧早日投产早出成效,采用“土球大苗+保护框”模式,顺利村突破传统造林方式,采用移动喷灌,进行节本浇灌,保证成活率,促进香榧快速成林。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示范区认定后,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确定以柯桥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为该项目的建设领导小组,县林业局、财政局、稽东镇分管领导和特产科、农财科、林技站职能科室组成实施小组,并聘请林学院专家为顾问,开展项目的实施,稽东镇也成立了香榧产业生产发展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和专家顾问组建立后都能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为示范区建设服务,并请教授、专家多次到示范区现场,帮助修订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榧农传授香榧良种选育、早实丰产、产后管理等实用技术,具体解答榧农提出的每一个生产实际问题。此外,还通过香榧育苗基地、香榧研究所等积极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部门进行科技对接活动,帮助建立标准样地,开展土壤肥力监测及参与式技术推广等工作,切实提高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水平。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有关规划、资金等问题,提出发展思路,确保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2.2 强化项目管理 把示范区建设列入全县林业工作的重点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科学研究制定了年度实施方案,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给有关实施单位,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县林业局会同县财政局检查年度实施方案,审定建设项目,配套安排项目资金,并联合下发年度实施项目通知,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年初有计划任务、年中有检查督促、年末有考核验收。对完成任务好的镇村进行表彰奖励、兑现扶持资金,以确保示范区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位。加强项目资金运用,由镇三资办统一建账立科,并设立了项目资金监督领导小组,重点对财务资产、项目进度、项目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做到项目资金及时发放到位、专款专用。

2.3 强化科技服务 为切实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科技水平,我们致力于做好技术推广服务,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工作。在技术提高上,我们与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科技协作关系,努力跟上香榧生产技术发展步伐。加强横向联系学习取经,组织项目单位前往东阳考察取经,取其之长,因地制宜做好示范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技术服务上,重点推广了香榧生态修复技术、香榧早实丰产、香榧―茶叶符合经营3项技术,并在香榧良种选用、高枝嫁接技术、科学施肥等方面加大了培训力度。以稽东香榧研究所为平台,构建了“技术专家+镇责任农技人员+科技师范户+农户”高效快速的技术与信息传播机制。积极推行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规定技术专家对科技示范户上门服务,1a不得少于3次。镇责任农技人员上门服务,1a不得少于10次。加强科技示范户建设,并以科技示范户带动千家万户。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科技示范户50户,示范区所在的村,每村平均建有3个以上的科技示范户。在行业管理上,依托浙江省香榧协会副会长单位―柯桥区山娃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带头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2.4 强化产业化经营 目前已培育香榧龙头企业2家,香榧贩销大户20家,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1个,培育专业合作社8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现全县共有香榧商标6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国家级绿色食品2个,国家级无公害香榧产地2个,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4个。在充分加大香榧产业发展的同时,以现有读透的连片千年榧林、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为基础,大力开发会稽山千年香榧林园区,已投入1 000余万元,建成了休闲亭22处,大型停车场1个,绿化带6km,观光步行道12km,宣传指引牌32块,生态公厕7座,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30户,休闲装饰灯3km,建立会议中心,休息室、农副产品采购区等。成功举办2届中国香榧旅游节,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家货、享农家乐成为了都市生活新时尚,带动农户1 500余户,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道路。会稽山千年香榧林无疑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块美丽瑰宝,现园区已被评委省级林业观光园、绍兴市森林公园,目前正在省报省级森林公园。

2.5 强化资金投入 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以强化资金投入。首先对示范区列入省、市、县“兴林富民”和“水土保持”项目及“一镇一品”、小农水、土地开发等项目进行必要的整合,集腋成裘、集约使用,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其次,注重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大限度地改善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

2.6 强化生态保护 在示范区建设中,严格遵循分类经营的原则,全面贯彻生态经营理念。在核心示范区,综合兴林富民工程、土地开发、山塘水库修建、石砌护坡、建设水泥排水沟等工程设施,防治水土流失。在经营管理上,提倡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科学合理开展授粉等。在示范区开展香榧―茶叶复合经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在古树保护上,对386棵1 000a以上的香榧树进行调查建档、挂牌,对重点香榧树实施复壮,使千年香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3 主要成效

3.1 经济效益 通过本次的试验,峰秀榧香林业观光园区、龙峰香榧主产区172hm2的核心示范区和镇中新区、镇北新区105.8hm2发展区,5a后榧蒲可新增产100kg/667m2,新增产值1 200万元,预计2020年香榧青蒲产量可达到800t,新增产值2 400万元。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会稽山千年香榧林景区的旅游产业,2009年观光休闲收入380万元,到2020年观光休闲收入可达到590万元,远期每年可达1 930万元。

3.2 社会效益 加快技术普及,推动香榧产业的发展。1a来,通过推广香榧早实丰产、香榧―茶叶复合经营、生态修复技术,开展各类香榧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香榧休闲产业的兴起,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 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