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1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48-1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环境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支挡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工程等,这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第一,噪音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无疑会需要很多的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机械声音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第二,尘土污染。施工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尘土,无疑会污染周边环境,尤其是水泥、石灰等施工材料,如果处置不当,遇到大风天气,极易被吹散,容易引起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第三,土壤污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些治理工程,比如护坡工程等,会产生很多的废渣,这些废渣一般都堆放在空闲土地上,无疑会造成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影响土壤的再生产能力,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第四,水污染。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排放很多的废水,造成周边生活用水的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第五,生态影响。施工期主体工程施工将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扰动,诱发水土流失等;临时工程如取土场、弃土场等工程行为,使土壤,局部地貌改变,易产生水蚀。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规划,做好施工计划,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同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单位需要定期检查单位的环境事项,对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工作做好支持。
2.1保护居民的安宁生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能扰乱居民的正常生活,应该采取防治扰民现象的出现。第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正式施工前,要对环境保护措施做好规划,施工的方案要考虑施工地区的居民区情况,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污染。第二,正式开始施工之时,要告知施工地的居民,对可能造成的不便提前告知,与附近居民形成良好的关系。第三,尽量根据当地居民的作息规律进行施工,不得夜间施工,不能扰民。第四,对施工的材料进行专门管理,防止污染物进入河流,污染水资源。第五,对施工所造成的一些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2防止空气污染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施工,要尽量采用凿裂法,防止大气污染。用挖掘机直接将表层土和砂卵石等挖出。对岩石层要尽量采用凿裂法,不能用爆裂方法,否则造成噪音的同时,还会污染大气。对一些容易产生尘埃的施工,尽量加湿,减少粉尘出现。其次,对施工的材料比如水泥和粉煤灰等,要注意采取密封,从运输到装卸都应该做好密闭性检查,定期进行维修。再次,施工的机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维护,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转,不能出现泄漏机油现象。还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运输沙子、石渣等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遗漏到道路的状况,此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清理,防止造成道路不通。施工现场需要在晴天进行加湿作业,防止干燥造成灰尘满天。最后,当需要在施工现场燃烧一些物品时,如果气味有毒,需要报请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同意,不得擅做主张的进行燃烧。
2.3保护水资源
第一,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要进行处理方可进行排放。尽可能的利用废水回收循环利用。一般需要经过沉砂池沉淀,将粗大的颗粒物去掉,再将它们放入反应池,这样能够实现废水的充分再利用。 第二,对机械进行修理产生的油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否则容易造成水体的直接污染,对这些油废水需要经过分离器进行分离,将水中的矿物油去掉,这样剩下的废水可以进行重新利用。第三,施工现场的机械在施工前和施工工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洗,清洗后的水可以经过集水池沉淀处理,在向外界水体排放。第四,防治工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同样也需要进行集水池沉淀处理,使得排出的水能够达标。
2.4防止噪声污染
第一,防治工程中最容易产生噪音的便是施工机械。所以,施工机械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标准进行选用,使用噪声较低的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要提前进行噪声监测。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机械进行维护,保持机械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第二,控制车辆往来于施工现场的时间,要进行车速的限制,禁止进行高音鸣笛,以免造成居民困扰。或者按照周边居民的作息时间,严格禁止晚上进行车辆的运输。第三,施工的现场需要科学合理的布置,比如混凝土搅拌机等大型机械需要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放置,对一些噪音大的机械设备需要安置减震机座。
2.5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
第一,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我国有专门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应该严格按照该法律处理固体废弃物。将产生的废渣等废物送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处理,不能随便堆放。第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综合治理,防止渣场中的废弃渣宰流失而造成污染。将废渣进行处理前,需要进行表土的剥离,而且将剥离的土壤进行保存。第三,工程的后期要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理,保持最后场地的平顺,防止土壤的污染。
2.6生态保护
第一,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规模,减少或避免占用耕地。在工程施工期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要求施工承包商在施工作业带内施工,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主动避让,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等。第二,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方案,按照“先挡后弃”等原则及时实施水土保持的挡护、排水等措施以及施工基地植物恢复措施等。第三,加大管理力度,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各种形式的乱砍乱伐行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
3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目的是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防治工程的施工也需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不能防止了地质灾害反而造成了环境更大的污染。所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防治工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然后才去措施,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彪,刘传深.三峡库区工程建设诱发工程地质问题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2
环境影响评估是加强环境破坏管理,提高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环境影响评估是指根据某一项目的建设计划或者某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科学、全面、客观的预测该项目或者经济发展对当地环境引起的变化,从而针对性的制定环境保护措施,避免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影响评估对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矿山开采中,通过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能有效地避免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由此可见,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工作对矿山资源开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有:评估采矿活动对水环境、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如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污染、地表水漏失、水均衡破坏等;评估采矿活动引起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程度;评估采矿活动对土石环境、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如土石污染、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情况改变等;评估采矿活动对重要工程设施、自然环境等造成的影响;评估矿山工程及设施可能受到的地质灾害;根据各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及矿山土地恢复方案。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
3.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
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时,要对矿区存在的土地资源破坏、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污染、地表水漏失、水均衡破坏等各种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些地质问题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在评估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时,要充分掌握当地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水文环境、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相关资料,从而对矿区的地质环境问题种类、特征、规模、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分析相邻矿山在采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情况。由于不同的地质因素在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保证评估结果的精准度,可以将评估区域划分为几个子单元,相同的评价单元其地质环境一致,这样就能保证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具有对比性。根据各个评价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赋予评价单元不同的属性,最后根据这些属性对各区域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保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坚持简明性、针对性、普适性、指标量化性、数据易取性、动静结合性的原则。选取好评价指标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评估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并预测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3.2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的类型、开发方案等确定矿山的开采深度、开采范围、废弃物治理方案,并预测接下来的采矿活动可能引起或者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评估矿山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发展趋势、治理难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评估采矿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种类、原因、规模、危害程度;分析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难度等。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
4.1矿山废弃物治理
矿山废弃物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矿山废渣、弃土、废石等对矿山的地质环境有很大的影响,矿山废弃物的长期堆积很容易对矿山周围的植被、土地造成破坏,对矿山原来的地形地貌及水文环境造成影响。同时重金属的废弃物经过长期的雨林、曝晒,会逐渐析出重金属元素,从而对矿山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加强矿山废弃物治理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废弃物回填矿坑,同时还可以配制废气矿石和砂石混合物,进行矿坑回填,这样不仅能减少矿坑回填的成本,还能达到矿山废弃物治理的目的,对矿山地质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4.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在以往的矿山开采中,很少对矿坑进行回填处理,极容易引起地质坍塌等现象,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快慢程度,可以将矿山地质灾害分为突变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两种情况,突变性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包括地裂缝、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在采矿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会发生变化,岩石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加上矿山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当外力诱发时,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崩塌等灾害。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首先应先查明该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采取相对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其次要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速度,可以采用移植树木的方式恢复矿山周围的植被,从而减少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发生。土地沙漠化也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一种,引起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在采矿过程中,水资源逐渐减少,河流干枯,植被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植被逐渐减少,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缓慢恢复矿山周边的土壤水分和植被。为保证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加快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矿山环境治理,这不仅能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效率,还能减少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5总结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防治体系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32-01
前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又不至于造成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矿山地质环境概述
以岩石圈为依托,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和岩石圈自然平衡状态的地质环境,也是一个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地质灾害较突出的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采、选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矿渣,废水,粉尘等,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且给矿区周围的大气、水质、土壤造成危害;废石堆、尾矿库挤占大量土地、农田;污水和烟尘的排放,污染水源、江河和大气,也破坏了景观和植被;露天矿边坡崩落,井下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矿井突水、矿山疏干排水引起邻近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疏干涸干或形成海水入侵;采矿剥土等造成水土Y源平衡失调,易诱发和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有这些环境地质问题,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和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几个关键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体系
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防治体系。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矿产资源的分布存在着严重不均匀现象,矿山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环境破坏与保护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标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应当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体系,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做好三废防治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与控制,明确和细化生态环保指标与要求,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进行综合管理,全面分析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措施有的放矢。
2、编制落实科学的矿山环境保护规划
委托地质部门对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将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对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
由于矿山的地理环境不同,在保护与治理的时候需要进行不同等级划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自然规律以及经济规律进行研究,找到符合规律的方式,再结合国家所制定的矿山整合措施研究出可以循环使用的开采方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矿山的基本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貌、所处地理环境、矿山的规模、矿山的种类以及开采方式的不同,对矿山进行划分,然后对不同级别的矿山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治理方法;其次,需要了解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的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的等级划分。一般情况相下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比较严重、严重、特别严重4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矿山环境制定不同的治理恢复措施。制定相应的等级划分指南,以此来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进行指导。
4、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综合治理方案
对需要进行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矿区,进行开采中各项开采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合治理矿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就各种开采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环境问题、矿山建设中所受到的来至地质灾害的影响等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危害的发展趋势、综合防治的难度等进行分析评估。依据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分析结果,制定出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所需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就治理工程部署中涉及到的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工程部署施工中需要的技术方法以及措施等进行详细的落实。
5、加强监管,依法开采
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好坏,需要有严格的监测、监督检查等制度的支持,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手段作为保障。矿山建设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保证各项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措施不落实、设施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矿山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对强行生产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在矿山企业年检中加强矿山环境的年检内容,对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并依法处罚。
6、发挥科技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作用
矿山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治理好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应着重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同时,要努力学习各国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和改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7、地质环境检测
地质环境监测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构成地质环境的各种要素的变化进行的专门性测量。地质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地质灾害、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地区的地表水水质监测及这些地区的酸性降雨监测。地质环境监测是一向长期的工作,只有做到早预防,才能把握好环境保护与治理主动权。
8、健全和完善环境整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针对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农、林、地矿以及生物和环保等部门的作用,在环境整治技术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各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矿业权人在进行恢复治理时随意性很强,管理者进行督查无标准判定恢复治理是否达到要求的现状。
三、结语
综上,实际中首先要掌握和解决地质灾害发生和治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题。通过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尽量避免矿山环境破坏或将其消除于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4
关键词:道路工程 环境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37-02
当今社会,国民经济发展迅猛,道路建设工程规模逐日扩大。在满通、承载能力等适用性要求的基础上,道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道路工程建设需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以防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失调引发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造成地质灾害。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坚持“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工作方针,尽力做好道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这将是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现阶段发展的一项重大艰巨任务。
1 道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道路的建设都要以一定的环境要素为支撑点,道路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道路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含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水和大气环境、声音环境、水土流失等情况。
1.1 道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快速恶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道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路基工程对沿线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型的切割,致使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2)路基、站场的压占将破坏植物物种和施工处的地表植被覆盖,造成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下降。
(3)取土场、弃土场等通过开挖取土、弃土,土壤的结构与地表植被受到严重地破坏,植物的覆盖率及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随着工程的结束,物种多样性、地表植被将进行缓慢的自然修复。
(4)隧道、桥涵工程的植被破坏和地表土壤结构变化程度相对小些,工程结束后,地表植被、物种多样性的自然恢复更快些。
(5)运输机械碾压施工通道,破坏其土壤物理结构及地表植被,物种多样性与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伴随工程活动结束,施工通道的物种多样性与地表植被进入自然恢复过程,其恢复速度随植被与土壤的受破坏程度不同而不同。
(6)由于机械的碾压、场地的占用与及人员的活动等情况,施工营地的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工程活动结束后,施工营地的物种多样性与地表植被的自然恢复较快。
1.2 道路工程施工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道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密切相关,道路建设扰动了地质环境系统,造成地质环境中因子能量的增减变化。下面是道路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作用的几种典型方式如表1。
道路工程同样也易引发道路滑坡、道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道路施工中的植被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削弱了植被对坡面的水土调控作用,坡面易被侵蚀,在降雨过程中有极易形成泥石流;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开挖坡脚、阻滑段、破坏了的土壤表层结构及施工的时序不合理等都易引起道路滑坡情况的发生。
1.3 道路工程施工对声环境的影响
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噪声控制不当将对周围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噪声污染,甚至干扰施工场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施工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用于运输施工材料的载重型机械设备和施工自有的重型机械设备。调查发现,施工设备中搅拌机的噪声级达75~88 dB,拖土机的噪声级也在78~96 dB,某些重型运载汽车在加速时噪声级高达88~93 dB等。施工噪声及振动污染对附近居民、医院、学校等场所造成很大危害,主要表现为干扰工作、学习、交谈、思考,损害听力,影响睡眠,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振动污染还将直接危害人、仪器设备、建筑物等。
1.4 道路工程施工对水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道路工程施工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水质、改变地下径流、改变地表水流等方面。施工期的生活污水、施工材料及车辆的清洗废水、施工机械的油料遗漏、工业废水、施工材料沥青等都将污染附近的水环境,甚至威胁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源。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源自施工中的扬尘、路面铺设沥青时产生的烟气、运输车辆与施工机械的尾气等。车辆与机械尾气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如CO、SO2等,气体扩散到道路两侧污染环境。扬尘污染主要包含施工材料的搅拌、混合、加工中产生的粉尘和扬尘;露天场地的风力扬尘;机械与车辆产生的粉尘和扬尘等。
2 道路施工中的环保措施探讨
根据《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参建方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要能体现环保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控制特征,环保目标的控制要落实相应的制度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2]。根据道路建设工程的具体特征,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控制的重点是生态环境影响、地质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水和大气环境影响。
2.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道路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1)植物与植被的保护。道路工程施工中需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合理利用施工现场,减少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合理安排施工的现场,区分临时工程施工期与永久工程施工区,最大限度地保护施工区域范围外的天然植被,并在工程完成后,尽可能地恢复施工区的植被。
(2)土地占用控制。道路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临时占地,禁止侵占非施工场地,合理设置机械车辆存放、用料堆积、设营、便道等场地;施工中要增强耕地的保护意识;道路工程的改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土地,减少不必要的土地占用。
(3)野生动植物保护。施工单位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限制施工人员及车辆的活动范围,严禁施工人员采挖野生植被或猎杀野生动物。
2.2 噪声污染的防护措施
针对道路工程中的噪声污染问题的具体防护措施有:施工场地及运输通道应远离居民区;施工操作人员应携带必要的隔声屏障如耳塞、头盔等;施工机械应优选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并采用低振动、低噪声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噪声敏感处的施工时应采取避免夜间施工等相应的防治措施。
2.3 水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
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和大气的污染防治主要措施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钻孔工序产生的污泥要沉淀并利用干化设备进行必要处理;施工机械应选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设备类型;车辆输运时谨防超限运输,避免沿途的遗漏及粉尘污染;施工场地配备洒水车,经常对场地进行洒水;严禁在施工场地燃烧有毒废料及废弃物等。
3 总结
道路工程的顺利建设离不开周围环境要素的支撑。本文对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道路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声环境、水和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并针对这些不良影响提出了必要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今后的道路工程建设中的环保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5
[关键词]地质勘探;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21-01
引言
地质勘探是矿物能源发掘利用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地质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勘探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在新时期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地质勘探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从可持续的发展角度来看,对勘探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要及时地进行处理,把可能形成的后期危害从源头上消除。
1 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的影响。由于在地质勘探初期需要众多的人员以及设备机械进入到施工现场中,再加上勘探地点具有不确定性,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和布置临时公路以及垃圾存放点,同时对于需要进行勘测的土地及时开展平整处理欧诺个只,以使之前的土地类型得到优化。若是施工现场的土地坡度相对较大,则在突遇暴雨之后会发生大范围的水土流失情况,导致其附近水库含泥量有所增加,另外在资源开采后若不及时处理,则现场会留下若干个深坑,从而造成土地的正常使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对地下水的影响。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要想对整个地质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就需要在地质勘探时使用相应的地下钻探设备,这些地下钻探的穿透力可以穿过地下水表层,而且在勘探过程中还会使用到相应的炸药,这就说明在这两种情况同时进行的时候会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一些地下水资源充沛的地方,采用这种地质勘探方法还会发生地下水越流补给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下水环境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
(3)对生物的影响。地质勘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由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多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生物植被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它们的生存环境也十分险峻。地质勘探施工必然会对其生存环境造成二次威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本来就稀少的动植物数量因此而减少,而且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对珍稀动植物的破坏猎杀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往往与勘探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珍稀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会使一些素质不高的勘探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动物进行捕杀,这也是影响动植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4)对农业的影响。一些地质类勘探需要在进农田位置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作物的破坏。特别是勘探在农作物生长季节进行,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严重的还会造成绝收。勘探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泥浆排出,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种植面积,勘探完成后留下的深坑如果不及时进行填埋也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1)科学制定勘探方案,正确选择勘探路线。地质勘探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户外进行的,而且地形较为辽阔,人烟稀少,勘探点地区的自然环境受人为破坏少,因此,在前往勘探点的过程中,会临时修建行车路线,因此,考虑到对勘探区自然环境的保护,需要在勘探初期对勘探点周围进行详细的考察,尽可能地接近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事前进行规划,保C不会对植被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可以不应修建就不修建,与此同时,也要对行车司机进行责任心的强化,遇到山坡行驶的话要尽可能沿等高线行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车辆往返时要按照一条路线,尽量避免多条线路的使用。
(2)妥善安放勘探垃圾。在进行地质勘探作业时,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垃圾,比如说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等,这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若是垃圾在爱施工现场过多的存放,会造成土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环境失去再生能力。尤其是在雨季,垃圾特别是一些含有化学成分的垃圾在受到雨水的冲刷和浸泡之后,化学成分可能会进入到地下,造成土层的质量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一定要妥善的处理各方面的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在使用处理办法时还应当考虑到垃圾是否会对周围的土地、大气以及水源等因素产生不良影响。在结束勘测作业之后,应当尽最大努力恢复勘测区域的自然环境。
(3)对油料的正确管理。地质勘探过程中,所用的车辆和钻探设备等需要油料做支撑,油料是其正常运行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勘探的驻地会有大量的油料储存,这些油料的长期存放会对土地造成污染,也会对周围生物的正常生存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对油料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例如,在油罐的底部进行吸油毯或者是海绵的铺设,这样可以防止油料深入到土壤中,同时对于车辆在使用中形成的废气污染也要加大防治措施,做好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降低能耗,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4)恢复破坏土地的地形、地貌。勘探完成后要对已经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处理,如将深坑进行填埋,将地面进行平整等等。另外还要根据原有土地的特点,在恢复后的土地上种植合适的植物,使其跟当地环境相一致,特别是对破坏的农田,植物的种植能够快速帮助土地恢复原有的肥力和PH值,尽快满足庄稼生长的需求。地面恢复后还要进行洒水处理或者喷洒适应的表面盖剂,防止地面上灰尘的飘扬,总之要尽快恢复土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5)提供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持与保证。在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政策体系得以完善的前提下,还需要对技术支持加以强化,如此才能够面对开采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出针对性、预防性的治理措施。因此,建立出一支拥有高水平、高水准、设备精良的专业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对于全方位的调查与监督矿区的地质灾害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全面系统的调查地质灾害,做好建设与开采过程中地质问题的预测与评估处理,并且实行动态式、连续性的检测;其次,对于煤层瓦斯存量、具体分布、来源等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掌握其抽放地质条件,从而进行针对性改良,以此来降低瓦斯的危害程度。通过这样的技术支持与保证,也有利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
(6)建立其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勘探开发涉及到国家工作建造的方方面面,一起也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疑问,在石油勘探开发的过程中,石油公司往往会因为治理环境疑问的本钱高、技术很难到达、效益不太明显而逃避社会责任,只顾及本身的利益。因而,国家政府、公司、有关法律的有用配合才能非常好的装备资源,治理好石油勘探开发作业中的环境疑问,树立其完善的资源环保系统,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3 结语
在工程勘探开发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不能忽视,我国在近几年一直贯彻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程勘探开发作业的过程中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控制污染实现资源的再创造、再利用;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从而实现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忠群.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J].科技传播,2014,(19).
[2] 刘洋.浅析野外地质勘探工作中的环境保护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4).
[3] 刘建国.野外地质勘探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新疆有色金属,2012,(5).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范文6
——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全省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到位;
——运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基本查明全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演化规律,有重点地建立适合我省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完成庆元等40个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50个-100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治理,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预报、治理、风险性评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完成沿海平原和重要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积极做好地下水、热矿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力争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勘查取得突破;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建立6处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
——完成生产矿山和主要闭坑矿山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加强信息技术工作,建立起全省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和服务系统,实现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
——扩大环境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使环境地质工作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
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是:
——在完成前五年目标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地质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地质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
——完成全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完善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矿山环境污染普遍得到治理,水土、矿山等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建立并完善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动态、地面沉降、突发性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监测网络,基本实现自动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实行监测成果定期;
——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化工程,建立起现代化、全方位、开放式的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环境信息网络,为政府部门快速决策和实施准确而有效的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各项基础资料的提供更加及时、主动,贡献更加突出。
二、地质环境保护区划
(十)区划原则。按照全省不同地区地质环境的特点、保护要求和重点,对全省地质环境保护进行区划,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区划原则如下:
具有类同的地质环境特点;
保持县(市、区)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人类工程活动类型相似;
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接近。
据此,将全省分为以下六个区进行规划。
(十一)各区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浙北平原地面沉降和水土污染防治区。本区地处浙东北部,包括*、*、*、*、*等市17个沿海平原县(市、区),面积约17*6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40—300余米。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海拔高程一般2—3米。地表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污染严重;土地肥沃,但耕地质量有待提高。本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度高,城市化进程快,城镇密集,经济建设规模大、发展迅速,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国土开发强度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强烈。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大量排放,生活和其它固体废弃物数量猛增,污水灌溉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土污染;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采补严重失衡,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诱发地面沉降,加剧洪涝灾害和耕地渍害,危害城市市政及航道交通设施;*、*、*等岩溶水分布区因地下水开采不当,发生多起岩溶塌陷;某些工程建设施工不当造成局部边坡失稳,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该区地质环境保护重点是控制地面沉降和防治水土污染。科学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和完善区域及城市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加强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建立*、*等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开展城市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的规划、选址和环境地质研究,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地质环境监测;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使本区地质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城市地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浙西北山地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区。本区地处浙西北,包括*、*、*的部分县(市、区),面积约21771平方公里。区内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地形地貌受北东向构造制约。沉积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煤、石灰岩、建筑材料等。本区水系多,坡地分布面积广,竹木植被发育,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地质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区面积列各区之首,拥有天目山、清凉峰和古田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省级自然保护区,长兴和常山国际“金钉子”标准剖面,长兴扬子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两江一湖”,“浙西大峡谷”等景区(点)。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山区及乡村相对较慢,但建材业、旅游业发达,采矿十分普遍。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采石、开矿、修路、垦植以及旅游景点建设等。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大量的煤、石煤及其他闭坑矿山因历史原因,均没有进行复垦还绿,遗留了较多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一些老矿山和正在开发的矿山严重破坏地质景观,常引发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生滑坡84处、泥石流8处、崩塌7处、岩溶塌陷15处,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本区地质环境保护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主要内容。开展闭坑矿山,尤其是石煤矿山的全面调查,对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正在开采矿山复垦还绿率达40%以上;完成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重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长期监测,对可能发生且危及人生安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对区内常山*纪国家地质公园和长兴灰岩金钉子剖面的保护。严格规划管理,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两江一湖”等旅游资源地质生态环境保护。
——浙西南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本区地处浙南,包括丽水市全部及*市的永嘉、文成、泰顺共12个县(市、区),面积22880多平方公里。区内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地形地貌变化复杂,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省内最高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即位于本区,是多条水系的发源地。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植被发育,森林覆盖率达70%,我省面积最大的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区内。区内火山碎屑岩系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主要矿产有非金属矿叶腊石和萤石,金属矿铜、金、银、钼、铅、锌等。本区经济欠发达,是我省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人口密度小,城镇少而小。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道路建设、采矿、垦植等。在建的金丽温高速公路纵贯全区。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以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严重,主要是堆积层滑坡,次为泥石流、崩塌。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420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潜在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食用菌生产破坏植被、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也较严重;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相当艰巨,青田、永嘉县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500平方公里。区内金温铁路沿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段,给铁路运输留下严重隐患。
本区地质环境保护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重点治理。完成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使地质灾害发生率和人员伤亡、灾害损失有明显降低;加强金温铁路及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监测和治理,保障交通运输安全运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对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治理,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实现改善地质环境质量的目标。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2个,示范点3—5个。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旅游、生物资源,做到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浙中丘陵盆地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区。本区位于浙中,包括*市的大部及*市、*市、*市的部分县(市、区),面积约23*0平方公里。本区以丘陵盆地为特征,盆地内广布陆相碎屑岩,河谷发育;盆地周围则由火山岩系组成低山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壤以红、黄壤为特色。矿产主要是萤石、硅藻土、硫铁矿及石材等。红层孔隙裂隙水、河谷潜水等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河谷潜水易受污染。有多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有开发前景。本区交通比较发达,近年来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形成*、**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有杭金衢、金丽温、上三线、甬金、金台等多条在建和即将建设的高速公路贯穿本区。经济活动主要是道路建设、采矿、垦植、城镇建设等。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矿山开采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泥石流;矿坑水的不合理排放,引起水、土污染,造成农田减产、饮水困难。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区内有记录的各类地质灾害共110处,尤其是新昌、嵊县玄武岩台地地区岩层滑坡,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虞—三门高速公路途经嵊州、新昌、天台段,建设中已诱发多起滑坡和崩塌;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其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新昌硅化木、天台盆地内的恐龙蛋和龙骨化石严重流失和被破坏,地质遗迹保护形势严峻。
本区地质环境保护以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内容。完成全区15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整顿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严格控制矿山废水的排放,控制其他污染源和排放量,使水土及生态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对上三线嵊州—天台段沿线地质灾害进行重点调查与治理,切实做好各类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开展金衢盆地及主要河谷平原以水质保护为重点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以治山为本,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涵养水源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建立天台恐龙蛋及龙骨化石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示范点1—2个。
——浙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地质灾害和水土污染防治区。本区位于浙东沿海,包括*市部分、*市和*市的沿海县(市、区),面积约15570平方公里,该区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相间分布为特征,海岸线蜿蜒曲折,形成象*、*、*等三大港湾。丘陵山区主要为火山岩系,平原区为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雁荡山等风景名胜区。有明矾石、高岭土、铅锌矿及石材等矿产。本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进程快,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城市网络群,局部地区城镇密度很高甚至连片,区内国土资源开发强度大,各种工程活动频繁,甬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三门核电站、金台高速公路、东海油气上岸等重大工程即将兴建,地质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
区内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均有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边岸侵蚀等70多起。采石等破坏自然景观;丘陵坡地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沿海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温岭、路桥一带发生地面沉降;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大量工业、生活污水和各类垃圾严重污染环境和地表水,导致水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并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区地质环境保护重点是地质灾害和水土污染防治。通过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研究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使之相互协调。主要措施是:开展平原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重点治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开展交通沿线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加强交通、能源、油气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认真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并完善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温椒黄、温瑞平原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县)1—2个,示范点2—3处。
——*群岛及沿海岛屿港湾地质环境整治区。本区位于浙东沿海,包括*本岛、岱山、嵊泗及*玉环和*洞头等海岛县,面积1640多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3061个。由海岛、海湾平原和丘陵山地组成。丘陵山地为火山岩系和花岗岩类,海湾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1—3米。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城镇建设、港口建设、石料开采等,东海油气开发、*半岛(连岛)工程将对本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海岸码头粘性土层滑坡及边坡失稳,造成严重的灾害;建筑石料开采破坏海岛自然景观,海岸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较严重;海岛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匮乏,供水紧张,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海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本区地质环境保护重点是岛屿港湾地质环境整治及海岛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管理及保护。研究海岛蓄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途径,进行海岛小型地下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选址,在地下水库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供蓄水能力;遏制采石破坏自然景观;做好港口码头、民用设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岱山县长途岛海滩岩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四、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十二)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针对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为实现规划的近期目标,20*年前安排以下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综合调查评价工程。完成全省县级以上城镇为重点的1:50万环境地质遥感综合调查评价,为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及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完成*、*、*等重点地区环境地质图系,综合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完成*、*、*、*等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1:5万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共10—12个图幅,面积约4440—5330平方公里。提交城市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化进程中急需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国土开发和整治等基础资料;
为配合“杭、宁、温”城市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是搞好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与供水途径、地质灾害调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水土污染状况、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与地质处置及地质环境保护对策等。
配合*湾大桥、三门核电站、东海油气上岸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环境地质调查为主的综合调查评价及地质环境保护监管。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与保护工程。开展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编制*省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图;开展金衢盆地及主要河谷地区以水质保护为重点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在山前河谷及其他缺水地区,利用地下含水层的广阔空间,开展建造地下水库的调查研究,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调蓄水资源;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促使采补平衡;继续探索和开辟新的地下水水源地,在海域、海岛、滨海地区寻找地下水,以满足城市及缺水地区发展的需要;改革用水结构,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使有限而清洁的地下水资源主要用于生活饮用。
加强动态监测,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地下水资源,调整优化以城市为中心、沿海平原及金衢盆地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20*年区域网控制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扩大城市网涵盖面,基本控制地下水主要开采县(市、区)约40个,并逐步扩大重点河谷潜水区及金衢盆地红层孔隙裂隙水的监测,建立各类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约1000个,其中国家级点达到50—60个,省级点180个。加快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网建设,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实行监测成果公告制度,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管理,有效保护地下水环境。
——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程。完善*市、*市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加密所属重要县(市、区)的监测;完善杭嘉湖平原、宁奉平原的区域监测网,2003年实现GPS监测;新建温黄、温瑞平原区域地面沉降GPS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的控制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在*市建设一组地面沉降监测标;20*年前地面沉降均实现GPS监测。
研究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水位动态与地质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规律,结合海平面变化,深入分析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的危害。建立城市和区域地面沉降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提出地面沉降防治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切实有效对策,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在建立区域地质、地理和地球物理数据库基础上,应用3S技术建立沿海平原地区地面沉降预测预警系统,同时开发地面沉降灾害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仿真模拟系统,为政府制定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预测预警与防治工程。在认真总结试点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并完成我省40个地质灾害多发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而编制县(市、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勘查、风险性评估、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水平。每年治理具潜在危害的重大地质灾害点10—20处。重点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100—200个。
初步建立以GIS为基础,综合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因素的滑坡灾害预报预警和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灾害点的临灾预报,对灾情发展态势进行快速评价,为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开展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预防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完成生产矿山和主要闭坑矿山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提出治理对策和方案,并逐步进行治理,完成20—30处矿山的治理工作,使矿山地质环境污染及地质环境恶化的状况基本得到控制,主要交通干线、江河流域自然景观得到全面恢复;加强正在开发矿山的地质环境管理,矿山废渣合理堆放、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在“十五”期间关闭的矿山、坑口地质环境复垦、还绿率达到40%以上;新建矿山实行地质环境保护与矿山设计同步进行,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确保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修复治理。
建立并坚决实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土地复垦、露天台阶开采、环境治理达标、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冶炼技术标准等项制度。严格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钼矿、硫铁矿及土法炼矾,控制石煤开采,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及交通干线、江河可视范围内的采矿、采石、采砂活动。
——地热和天然矿泉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积极进行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勘查的综合研究和前期论证工作,在此基础上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在20*年取得突破;研究杭嘉湖平原等地低温热矿水的综合利用;对已开发利用的泰顺承天温泉、宁海南溪温泉、武义塔山地热,完善并实施综合利用规划,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加快开发利用步伐;加强开发利用中的科学研究、监测和环境保护;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地热资源重新勘查评价,扩大地下热水开采量,以满足进一步开发的需要。
加强大型和特殊类型及城市、风景区附近矿泉水水源地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加大矿泉水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监管力度。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矿泉水行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能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系列化产品,提高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程。全面调查农业地质环境背景,深入分析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加强保护的对策措施。安排浙北平原、浙中盆地和浙东南沿海约3.5万平方公里以服务农业为目的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为政府部门农业区划、合理开发农业资源、防治农业地质灾害、扶持生态型农业产业化、耕地资源适应性评价、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和宏观决策的基本依据;选择重点区段及城市附近,初步建立包括浅层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及其数据库。
——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建设工程。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加快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使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20*年前建成6处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分别是:将长兴县二叠系长兴灰岩国际标准剖面和*、*—*系国际标准界线剖面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天台白垩纪恐龙蛋及龙骨化石产地、岱山县长涂全新世海滩岩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和临海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公园及常山*纪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保护信息网络工程。加快地质环境保护信息网络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省,集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水土污染监测以及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等于一体的,由部、省、市三级网络组成的地质环境保护信息网络;初步实现对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实现地质环境动态变化与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预报预警,达到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全面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信息工程建设的投资,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套硬件设施,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运用,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重点建设*、*、*和*、*、*等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动态分析系统和预测评价系统等。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地质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逐步建立早期预警制度。
——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工程。开展杭、甬、温等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现状调查和地质处置场址选址规划,并对场址选址开展可行性调查论证。调查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垃圾填埋的地质环境效应;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方法、标准及指标体系;填埋场专项调查内容、方法及手段;渗滤液在场地水、土系统中渗透、迁移、扩散规律;场址适宜性及科学优选的原则;场址勘查方法和提供满足场址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的资料及参数;以及服务期满和正在运营填埋场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等,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评价工程。开展水致疾病及改水的调查评价,研究天然水环境引起的地方病及水污染导致的疾病;从环境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研究评价水土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土及空间环境天然有害物质(如氡、砷、铅、铀等)、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评价;垃圾堆场、废物处置场及集中污染源地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开展用水文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及原位微生物污染治理防治地方病和流行病的研究;水土岩宏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背景)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优化生存环境、最佳生活区与疗养地的研究与开发等。
——地质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庆元、永嘉、淳安县等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示范县(市、区)3—5个;建设上三线高速公路新昌段上岩乡及天台段、甬金公路嵊州段、金温铁路丽水—青田段等重点地质环境治理示范线5—10条;永嘉县瓯北镇屿塘山、淳安县威坪镇道鹰山、安吉县天荒坪等地质灾害治理示范点5—8处;新昌县回山镇下山村、庆元县左溪镇竹坪村、东阳市千祥镇五度山滑坡等群专结合示范点5—10处;*市、*市地面沉降监测示范区;龙游县溪口黄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示范点;常山县黄泥塘达瑞威尔“金钉子”界线层型和长兴县二叠系长兴灰岩国际标准剖面等地质遗迹保护示范区。通过以上面、线和点的示范工程建设,为全面整治地质环境提供经验,并借此推动全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确定的地质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的指导和管理,全面推广示范工程的经验,带动整个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列入示范工程的项目,各地各部门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要优先给予支持。地质灾害治理示范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划立项、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监测,并切实抓好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已建成的示范工程,要加强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使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五、主要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地质环境。认真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土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尽快研究制定《*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省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鉴定、监督管理规定》和《*省地热资源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政性文件,逐步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始终以法律为依据,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和依法保护的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监管。各级地方政府和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本地区地质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的力度。
(十四)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省、市、县(市、区)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职能延伸到县(市、区)和重点乡镇,地质环境保护实行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要逐步形成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责任制度,推进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遗迹等保护地质环境管理职能的全面到位。认真做好省、市、县(市、区)三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对违规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的,通过依法监督,及时纠正,并促使其承担治理和恢复责任及费用。通过政策、法规和规划,理顺关系,明确各部门管理的职责,形成监测评价、监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的国土整治、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规划制定、项目审批的参与度,履行监测、监督责任。
加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勘查评价、施工等单位进行以上工作都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逐步建立并实行地质环境保护评估师、注册工程师制度。
(十五)改革地质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多渠道保证资金投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公益性、商业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性评估工作分体运行。国家重点做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保护的调查评价,同时通过引导、鼓励,多渠道投资,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地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以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环境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十五”期间各项重点工程估算所需资金1.675亿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地质环境保护的经费纳入工程预算。根据“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入”、“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界定保护、治理责任和费用。
积极争取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资助和个人捐赠等形式,筹集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做好环境治理备用金的管理,确保矿山环境的治理和恢复。
(十六)加强协调配合,做好全方位合作。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研讨交流、合作攻关,探讨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一个共同保护地质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与江苏、上海合作开展长江三角洲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并争取与国外科研部门合作。各地计委、国土资源、城建、水利、环保、农林、交通、气象、卫生等部门要横向联合,协同实施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等;加强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水土污染调查评价与监测治理等工作的合作。
(十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地质环境保护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工作,要确立科技创新在地质环境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将科学技术研究贯穿于地质环境保护的全过程。广泛引进新思路,应用和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并建立地质环境各类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地质环境保护各个层面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使地质环境保护有突破性进展。加强计算机、3S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地球化学技术等,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强产学研结合,形成互补型科技支撑与创新体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在地质环境保护经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全面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地质环境保护数据库,及其应用、操作、管理和预测预报系统,形成完整的、服务社会的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