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药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药物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衍生;荧光衍生;色谱联用技术
1 衍生技术
随着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要求使用通用型的高灵敏检测器,但迄今为止,高效液相色谱还没有一个足以同气相色谱相比拟的通用型检测器。为了扩大高效液相色谱的适用范围,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改善分离效果,采用化学衍生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化学衍生法是借助化学反应给样品化合物接上某个特定基团,从而改善样品混合物的检测性能和分离效果。
高效液相色谱的化学衍生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某种试剂(一般称作化学衍生试剂或标记试剂)与样品组分在色谱分离之前或分离之后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得反应产物有利于色谱检测或分离。简言之,化学衍生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提高对样品的检测灵敏度;
(2)改善样品混合物的分离度;
(3)适合于进一步作结构鉴定,如质谱,红外或核磁共振等。
衍生主要分为紫外和荧光衍生,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两种衍生方法。
1.1 紫外衍生技术
紫外衍生即加入发色团使正常形式下不能被检测的物质能够检测。发色团应具有较大的摩尔吸收系数,使其吸收光谱能尽量提高检测灵敏度,使背景噪音变小。
一般情况下用于紫外衍生的试剂要有两个重要的官能团。第一个用于控制试剂与被测物反应,第二个用于紫外检测,即发色团。
常用的紫外衍生试剂有4-溴甲基-7甲氧基香豆醛、对-(9-葸酰氧基)苯甲酰甲基溴化物、对-硝基苄基-N,N,-二异丙基异脲、3,5-二硝基苄基-N,N’-二异丙基异脲、溴化对-溴苯甲酰甲基、卜氨基萘(1.NA)、3,5-二硝基氯苄,4-二甲基胺偶氮苯-4-亚磺酰基、卜萘异氰酸酯、对-硝基苄基羟胺盐酸盐、3,5-二硝基苄基羟胺盐酸盐、N-琥铂酰亚胺基-对-硝基苯醋酸酯、N-琥铂酰亚胺基-3,5-二硝基苯醋酸酯等。
1.2 荧光衍生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的荧光检测器比紫外检测器灵敏度更高。具有强紫外吸收的化合物检测灵敏度可达ng级水平,而荧光衍生物的检测水平一般为10-12.1044mol/L灵敏度比紫外检测器提高10-100倍。HPLC结合荧光检测方法所具有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以及试样用量少的特性,使得其对各种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分析物测定变得更加灵敏、准确、快速。但荧光检测器要求被检测样品能被激发产生荧光。对于荧光较弱或不产生荧光的样品灵敏度则很低,甚至不能被检测。为了扩大检品范围,提高检测灵敏度,常采用荧光衍生法。
衍生化反应的关键是衍生试剂的选择,从实际分离和检测经验方面考虑,用于荧光衍生化反应的衍生化试剂应具备下列条件:(1)试剂应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2)试剂应具有良好的发光发色性能,与分析物结合后不减弱。(3)衍生试剂对某一官能团的衍生反应具有高度选择性。(4)过量衍生试剂易从反应产物中分离,衍生物应具有好的色谱分离稳定性。(5)在温和条件下能够很快定量地生成衍生物。(6)形成的衍生物的荧光信号应远高于溶剂的背景吸收,对比明显且检测灵敏度高。(7)试剂合成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毒性小。(8)生成的衍生物在甲醇或乙睛溶液中有足够的溶解度。(9)衍生物对光有足够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荧光衍生化试剂有:荧光胺、邻苯二甲醛、丹酰氯、4-氯-7-硝基-2,1,3-苯骈恶二唑等。荧光胺是最常用的荧光衍生化试剂,可同伯胺及大多数氨基酸反应,反应迅速,衍生物具有高的荧光强度,而试剂本身则迅速水解为不发荧光的产物,是一种理想的柱前衍生化试剂;丹酰氯是应用最广的荧光衍生试剂,常用于含氨基药物的测定,同伯胺和仲胺都能反应,也可用于含酚羟基的药物如雌激素的测定;邻苯二甲醛,常用于伯胺类及氨基酸类化合物的荧光分析。胺类化合物的衍生试剂还有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芴代甲氧基酰氯、4-氯-7-硝基.2,1,3.苯骈恶二唑、6-氨基喹啉琥珀酰亚胺碳酸酯等。目前已开发出一些醇和酸的衍生化试剂。醇、酚的衍生试剂有:羰基氯类,芴代甲氧基酰氯;磺酰氯类,丹酰氯,卤代三嗪类,1-乙氧基-4-(二氯.三嗪)萘(EDTN);羧酸类化合物的衍生试剂有:4-溴甲基.7-甲氧基香豆素,7-N-哌嗪-4-二甲氨基苯骈呋喃重氮、9-葸重氮甲烷、4-氨甲基.6,7-二甲基香豆素、9-(2-羟乙基).吖啶酮等。羰基化合物的衍生试剂还有肼类,如DNs.H、CEOC.H;氨基类,如氨基甲基芘等。
衍生化反应从是否形成共价键来说,可分为两种:标记和非标记反应,标记反应是在反应过程中,被分析物与标记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而所有其它类型的反应,如形成离子对、光解、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等都是非标记反应。另一种区分衍生化反应是根据衍生反应的场所,分为柱前衍生化,柱上衍生化和柱后衍生化三种。从是否与仪器联机的角度来分有在线和离线两种。目前在HPLC中以离线的柱前衍生法(简称柱前衍生法)与在线的柱后衍生法(简称柱后衍生法)使用居多。
柱前衍生是在色谱分离前,预先将样品进行衍生,然后根据衍生物性质进行色谱分离并检测的方法,其优点是勿需考虑衍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衍生化试剂、反应条件和反应时间的选择不受色谱系统的限制,不需附加仪器设备。缺点是操作过程较繁琐,容易影响定量分析的准确性,且衍生反应形成的副产物可能对色谱分离造成较大干扰,从而影响分析结果。但使用柱前衍生化方法衍生效率高,所以柱前衍生仍是目前分离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柱后衍生是将混合样品先经色谱柱分离,再进行荧光标记,最后进入检测器检测的方法,是液相色谱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在分离柱和检测器之间连接一个小型反应通道,反应混合物以恒定的速度流过,使得衍生反应的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并且可连续反应,便于实现分析自动化,因此引起了许多分析专家的兴趣。但由于反应是在色谱系统中进行,对衍生试剂、反应时间和其它反应条件均有严格限制,需要通过控制反应通道的尺寸、流动相的流量以及反应通道的温度来实现在特定温度下特定时间内的反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2 色谱联用技术
由于色谱和各种光谱、质谱手段的多样性,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联用方式和技术,包括不同色谱技术之间的联用等。由于对分析要求的日益增高和各种微量、高通龟色谱及光谱、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每种联用均得到较大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色谱与质谱的成功联用与多维色谱技术。
2.1 多维色谱技术
常规的以一维色谱为核心的分析方法由于峰容量的限制,样品分析时要么采用繁琐的预处理方法,要么采用选择性的检测器,否则色谱峰重叠不可避免。为了解决这方面的共性问题,建立多维分离方法十分必要。多维色谱分离技术是将样品注入呈正交分布的多个分离体系中,样品中各组分以进样点为原点在多维的分离方向上展开。多维液相色谱在不同的分离阶段采用不同的分离模式,而分离阶段的数日多少被称为维度。对于柱串联色谱系统而言,其维度依据所连接分离模式的数目可以是2.3,或更多。因此,多维分离系统提供了比一维系统更多的分离空间,允许组分峰沿着各分离维的坐标方向展开,从而减少了峰重叠。
多维色谱实现的关键技术在于样品在两种分离模式之间的转换,接口与控制技术是该项技术应用的瓶颈。Ste-ven[91]综述了多维液相色谱分离在生物医学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指出在多维色谱法中样品使用的不仅仅是一种分离机制,任何一种分离机制都被看成是独立的分离维数,被测物的分析可以通过离线收集或直接在线完成。
2.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GC/MS)是开发最早的色谱联用仪器,现已广泛用于药物滥用监测、兴奋剂检测、临床疾病诊断、药动学研究等体内药物分析。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HP I-C/MS)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液相色谱通过各种连接口与各种质谱的联用上。目前,大气压下的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接口主要是电喷雾接口(ESI)和大气压下化学电离接口(APCI),其原理是利用气体辅助(或加高压)下流动相进行喷雾,将溶剂挥发掉,同时,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在大气压下进行电离。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使用LC/MS时对流动相的限制问题,灵敏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HPLC/MS技术可以用来对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整体分析,并测定和评价这些新的化学实体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此外,一系列的药物代谢和药动学实验需要测定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征,以及分析药动学(PK)参数。药物代谢研究是LC/MS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方面,LC/MS除了可确定分子量以外,还可以根据特异性断裂规律推导出部分结构共至是完整的结构。LC/MS鉴定药物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测定原形药物的质谱;选择准分子离子、加合离子和主要的碎片离子进行多级质谱分析;选择原形药物的主要中性丢失,测定生物样品的中性丢失谱,图谱中的离子即为原形药物和可能的代谢物的分子离子;选择主要的子离子测定生物样品的母离子谱,所得母离子即为各个代谢物;测定生物样品中所有可能代谢物的子离子谱,解谱得到代谢物的结构。串联质谱(MS/MS)是将一个质量选择的操作接到另一个质量选择的后面,在单极质谱给出化合物相对分子量的信息后,对准分子离子进行多极裂解,进而获得丰富的化合物碎片信息,确认目标化合物,对目标化合物定量。HPLC/MS/MS联用技术在新药研发和药物研究方面已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应用技术。大部分的候选药物的分析方法都是以GC或HPLC为基础的,并且这种技术已经使药物代谢并入药物的研发过程中。MS/MS与单级MS相比,能明显改善信号的信躁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其检测水平可以达到pg级,其高灵敏度和宽选择性使得血浆中的药物分析发展成为快速、定量的分析。当前,CE的检测通常由紫外、二极管阵列或激光诱导荧光等检测器来完成。近年来,由于MS能提供更为丰富的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的信息,已经成为CE的最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CE/MS联用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CE/MS联用中,主要离子化手段有快原子轰击(FAB)和电喷雾电离(ESI)离子化;而CE的分离模式则主要集中在CZE,MEKC,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和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等。CE/MS联用的关键问题是CE和MS的接口技术。当前主要采用无鞘接口、液体接界和鞘式液体接界等接口技术。CE/MS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现阶段,该技术的应用广度离常规定量检测还有很大距离。主要问题是:较低的样品利用率以及由此产生的较弱的浓度灵敏度;与LC/MS相比有更大的检测波动性;分离灵敏度过于依赖样品基底离子强度等,解决这些问题必将是未来CE/MS联用技术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俊德,高振华,郁蕴璐,等.高效液相色谱法[M].中国石化出版社,1992.
现代药物分析范文2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跨界服务演化 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15-02
一、引言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此背景下,科技服务业的跨界发展被看作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主要从价值主张与价值链等多方面创新实现业务、行业与功能等多方面的跨界,不断调整其资源组织方式与组织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基于实践调研,考虑网络环境,对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转型演化的影响要素研究可分为产业外部影响因素和企业内部动力机理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扩散效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与政策等因素属于外部影响要素,而企业或产业的效益追求、竞争与合作压力及企业能力等方面则属于内部影响要素。外部因素是跨界演化产生的前提与环境,是跨界演化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真正的动力因素;内部因素即企业主体互动行为才是服务跨界演化实现的真正动力。本文在分析这些影响要素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进一步确认了这些要素对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的影响。
二、产业外部影响要素分析
产业的变革与创新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外部环境分析,选用经典的PEST分析,将分别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1.政治环境。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的关键动因是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促进。在特定的条件下,政府管制的放松使得不同的产业、企业或机构之间进行合作提供服务,逐渐走向跨界融合。当前,中国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明确其重点发展方向。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结合实际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成为科技服务业跨界发展的外在主要动力之一。
2.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是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的外在直接推动因素。新经济环境下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使得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服务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压力,这成为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科技服务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并且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资金渠道等因素均为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社会与文化环境。伴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习性和偏好的转变乃至居民价值观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科技服盏目缃缱型产生了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往往追求更加快捷方便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消费方式。网络效应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即产品价值会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效应是一种消费者规模经济。在这种效应的带动下,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提升了互联网产业和传统科技服务业的融合速度,不同科技产业内的企业不断进行业务与运营方式的创新,促成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科技服务业的相关业务也随之变化,最终实现跨界演变。
4.技术环境。技术创新是跨界演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创新逐渐打破行业壁垒,使得产业边界逐步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跨界融合现象的发生。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及技术的扩散效应为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带来了机会与挑战,也对现代科技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科技服务企业寻求新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创新与创业服务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服务的跨界融合。
三、企业内部影响要素分析
企业内部动力机理是其实现跨界演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竞争合作压力、效益追求、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五方面分析科技服务型企业跨界服务的内部动力。
1.竞争合作压力。当互联网技术逐步开始向传统科技服务业渗透时,由于对互联网领域的熟知程度较低,再加上成本最低化的内在驱动,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这种稳定的交易关系有助于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组织效率,科技企业间的资源互补以及知识传播更是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最终实现共赢局面。企业对利润及竞争优势的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是科技服务交叉融合兴起的主要动力。
2.效益追求。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以往大批量、标准化的经营方式将被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方式所取代。因此,在企业战略中,范围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再加上范围经济本身就意味着采取生产或销售多种相关联产品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同科技产业中的企业为追求效益而通过研发与开发的扩散效应分摊生产成本,通过提品的多样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引导顾客消费习惯实现行业跨界转型,最终对整个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起到推动作用。
3.企业资源。企业资源是传统企业战略决策的物质基础,将其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总和,又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科技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其主要表现为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例如处于垄断地位的科技企业便是很好的证明。科技服务型企业依靠其本身的科技资源基础,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为其跨界演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科技服务型企业的人才储备往往也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对于科技金融企业来说,现有资金是其重要的企业资源。
4.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指通过整合配置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涉及到财务、生产运营、营销、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显然,企业能力是科技服务型企业实现跨界转型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是科技服务型企业实现跨界演化的前提,良好的运营水平、劳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是企业跨界演化的基础。而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则是科技服务型企业跨界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且也是决定科技服务型企业选择演化途径的重要参考因素。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环境下,整合资源的能力成为业务交叉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如科技金融企业融合资金与使用资金的能力对于其跨界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企业家精神。科技服务型企业商业模式跨界演化是一个高风险和具有挑战性的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远见和魄力、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包含创新精神、洞察力、协作精神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决策的最主要动力,而协作精神则能很好地统一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为演化成功保驾护航。只有企业家具备以上精神,企业才能不断发展,这一因素也是科技服务型企业实现跨界演化的必要条件。
四、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演化的影响要素,选取了科技服务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员等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61份,其中有效问卷145份。问卷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年龄、行业、学历及职称或服务分布比较均匀,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全面检验每个要素的被重视程度,根据文献综述,共设计了15个问题,并采用了7级量表来衡量(1表示非常不赞成,7表示非常赞成)。针对科技企业外部与内部影响要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中所提炼的四大产业外部影响要素和五大企业内部影响要素均得到了调查者的基本认可,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影响因素为现代科技服务业的演化提供了前提与保障,企业面临的竞争合作压力和对效益的不断追求是其采取商I模式跨界演化的主要动力,企业的关键资源、关键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更是整个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的先导和决定性因素。
五、总结
服务需求等外部要素及产业自身发展等方面因素直接影响科技服务业的跨界模式及路径,科技服务型企业跨界服务的成功转型与政策、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部因素为跨界演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机会与环境,是跨界演化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真正的动力因素,内部因素即企业主体互动行为才是服务跨界演化实现的真正动力。在互联网经济下,科技服务业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树立跨界的理念,提高跨界整合的能力,推动整个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2015BAH18F00/2015BAH18F01,2015BAH18F01-03)。]
参考文献:
[1] 陈立枢.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0):95-98
[2] 刘开云.科技服务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149-153
[3] 夏毓婷.服务业跨界融合的特征和形成机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3-128
[4] 谢泗薪,张志博.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攻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6(3): 55-61
[5] 张清正,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5(7):75-93
现代药物分析范文3
关键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作物 ;科研 ;优势领域
科技文献在国际权威检索系统中收录情况是各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综合体现,目前,SCI-EXPANDED、EI数据库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本文以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为依据,进行2015年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收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相关文献检索分析,研究分析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科研发展优势领域及存在问题,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今后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橡胶、木薯、香蕉3个主要热带作物方面进行较多研究,在国内外研究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椰子、咖啡、胡椒、油棕、芒果、荔枝、龙眼、香草兰、菠萝等研究较少,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未具优势。
橡胶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遗传、聚合物科学、林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园艺,但在国内外已进行的新型改性天然橡胶与壳聚糖纳米纤维制备及性能、农用工业废渣天然橡胶填料、天然橡胶接枝苯乙烯、纳米氧化镁固化剂制备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天然胶乳硫化胶氨和戊二醛含量、橡胶多胚苗遗传衍生、橡胶粒子蛋白同源物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影响、基因测序进行高密度集成橡胶树遗传连锁图谱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木薯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聚合物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能源燃料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木薯发酵、木薯淀粉颗粒性能、木薯淀粉抗氧化剂和增塑剂、木薯花叶病分子流行病学、木薯褐条斑病、微卫星标记木薯基因组序列、木薯茎生物量、木薯生物能源潜力评价、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木薯干废料燃料、木薯胚性愈伤组织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香蕉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香蕉花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干燥香蕉片特性及理化性质、香蕉改性淀粉体外消化率、转基因香蕉生产及转化、香蕉条斑病、香蕉象甲、1-MCP和乙烯组合处理香蕉果实、香蕉货架寿命、一氧化氮延缓香蕉果实叶绿素降解、香蕉根结线虫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芒果仅进行芒果理化性状、抗氧化能力和矿物质含量评价、芒果转录组测序标记发展研究,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营养饮食、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芒果皮果胶特性、鲜切芒果品质、芒果苷与芒果羽扇豆醇、芒果腐病、芒果细菌性溃疡病、缓解芒果果实冷害、芒果果实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菠萝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医药学、聚合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菠萝酶法脱胶、菠萝生物乙醇废料、菠萝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菠萝黑腐病、菠萝体外培养生根与驯化、菠萝叶提取苯丙素苷、菠萝提取物中香豆酸与咖啡酸吸收机制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香草兰仅在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化学进行香气分析、抗氧化活性、芽孢杆菌、土壤微生物研究,在植物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园艺等国外研究较多学科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外已进行香草根腐病与枯萎病、香草兰植株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生化特性、香草冰淇淋、采后生理特性、内生真菌、香草兰经济、离体保存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荔枝仅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进行采后荔枝酶促褐变和抗氧化活性、荔枝蝽若虫]发性成分研究,在植物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荔枝细胞提取物、荔枝果皮褐变防治、荔枝种子淀粉、荔枝荧光碳纳米、荔枝汁、发病预测、生物活性、果皮磁性吸附、检测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荔枝酚类物质、果实脱落候选基因鉴定、果实产量与质量和耐贮性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胡椒仅在植物科学、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在食品科学、医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外已进行胡椒精油、胡椒碱衍生物、胡椒提取物、胡椒生物碱类成分和抗炎活性、胡椒油树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胡椒乙醇提取物与埃及伊蚊幼虫、黑胡椒治疗气道疾病、黑胡椒胡椒碱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胡椒物种比较研究、黑胡椒接种病原菌和腐败菌消毒处理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油棕仅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科学进行研究,在能源燃料、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棕榈油生物酶水解、棕榈油酯交换反应、油棕榈空果串纤维性能、生物多样性影响、棕榈生物质炼制、可持续发展、棕榈油生产垃圾、棕榈油乳液膜、分子防御反应、种质遗传多样性、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分析、防御基因、种植园气候、土壤碳平衡、复合材料、固体废弃物、生物柴油、废水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椰子仅在椰子果皮干燥特性和热要求领域研究,在植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能源燃料、环境科学、材料学、聚合物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椰子水饮料、椰子油、新鲜椰子杀菌、罐装椰乳、椰奶热处理、天然椰子粉、椰子糖、椰子厂废水、椰子树农药残留、椰子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椰园杂草、椰子生物柴油燃料、椰壳活性炭、寄生椰心叶甲RNA序列分析、椰壳活性炭系离子液体、椰子胚乳、氢化椰子油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现代药物分析范文4
中图分类号: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44-03
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民间传统用药经验升华到传统医药文化,又发展成为一门具较高技术含量的传统医药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药现代化研究是应用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成果,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学。中药现代化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现代药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将现代药物筛选的最新技术应用到中药学的研究中,将对中药现代化研究起到极大的作用。
1 高通量药物筛选
高通量药物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就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对大量的被筛选样品就生物学活性或药理活性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寻找新药的高新技术,由于该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特点,受到国际药物研究机构的极大重视,在短短数年内,就成为新药发现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手段,被国际大多数医药研究机构广泛采用,并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
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是采用药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体内、体外的多种实验方法,评价药用样品的药理活性。但是,由于传统的药理实验方法需要消耗大量样品,使用大量实验动物,参加实验的技术人员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筛选样品量有限。劳动强度大,不能适应大量样品的同时筛选。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在传统的筛选技术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建立的一套更适合于药物筛选的技术体系。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将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它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同一时间内对数以千、万计的样品进行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个技术体系的正常运转。
2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2.1中药分类研究 传统中药学根据药物的性、味、寒、热等性质分类,作为药物应用的依据。根据传统的药物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筛选,研究不同类别的药物作用的共性和特点,对于深入认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别的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各个类别药物的差异所在.由此验证中药分类方法,深入认识各种中药的作用特点和药效,使中药的应用更准确、更合理,将会使中药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和科学。
2.2药材鉴别及炮制前后的成分和药效变化研究 中药材种类繁多,地域差异大,各地名称和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形状相似。鉴别特征不明显而不易辨认,特别是对同科属的种类及中药复方制剂中组成药物的鉴别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大多数中药材的鉴定还是通过形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或者应用薄层扫描、高效液相的方法做单位药材的指纹图谱。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日益成熟,它的高效,高通量等特点可对中药材快速进行鉴别。
为符合中药的辨证论治的特点,增加疗效,减小毒副作用,传统中药学根据药物的性味等性质分类,作为药物应用的依据。根据传统的药物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筛选,研究不同类别的药物作用的共性和特点,对于深入认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别的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各个类别药物的差异所在,由此验证中药分类方法,深入认识各种中药的作用特点和药效,使中药的应用更准确、更合理,将会使中药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和科学,有利于中药炮制标准的制定。
2.3中药有效性大规模筛选 根据文献记载,中药品种有10000余种,而在现有文献中详细描述其主治、功能的也仅限于常用的数百种药物。实际上,许多中药虽然在文献上有了记载,但由于发现较晚,临床资料相对不足,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再认识和验证,面对大量的中药,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2.4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发现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药含有的有效成分,特别是对大量的中药进行活性成分的研究,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研究速度和效率。高通量药物筛选需要大量的样品,也可以借助新的样品制备方法和设备,提取不同的样品,包括单一化合物,提取组分或部位。同时积累各种中药样品,建立样品库,供不同的筛选模型使用,提高样品的利用率。
对中药单一化合物成分的活性筛选,可以根据获得的结果直接评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对于含有多种成分的提取物或部位,则可以根据活性结果进行跟踪提取分离,最终发现活性化合物或确定活性组分。
2.5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可以对中药作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不同的药物筛选模型研究中药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另一方面是根据分子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获得的结果,得到研究中药学的实验基础,丰富中药学的知识和内容,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发展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实验模型的研究,可以采取不同水平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各种水平的筛选模型之问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适合于中药作用特点的筛选模型。由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可以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模型的检测,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可以得到同一样品在不同模型上的活性结果,应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多种生物活性进行分析,更符合中药多靶点作用的特点,由此可以深入认识中药的作用机理,丰富中药药理学内容。
2.6中药复方研究 中药复方研究的难点就在于中药组成和作用的复杂性,在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中药复方过程中,对拆方和不同组合获得的大量样品,常常受到药效研究以及巨大的劳动强度所限制。而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筛选,这一特点恰恰适应中药复方研究的要求,采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可以对中药复方的配伍、比例、活性部位进行筛选.根据筛选结果,分析复方的组方原理,决定最佳复方组成,提高复方治疗效果。同时还有可能得到效果更加理想的活性组分。开发出新型的复方药物。
现代药物分析范文5
[关键词]药物分析;流程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90-01
药物分析即药品检验,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程序一般分为取样、外观性状观察、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并写出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书。药物分析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样品分析,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对分析的过程也有特别的规定。药品行业是属于食品药品框架下的一个分类,它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应付而来的。本研究的目的介绍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再造,以减轻排药人员劳动强度,降低排药差错和药品破损率、方法,结合计算机功能,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比较流程再造前后平均药品破损率和平均排药差错率。
1.药物分析流程综述
药物分析习惯上称为药品检验,既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药品上市前的检验。传统意义上指的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一般的流程包括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等。
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逐渐成为分析化学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代谢、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分析化学迅猛发展并已经进入分析科学这一崭新的领域, 药物分析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尤其在新药研发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药物分析流程之取样
要想对药品进行分析,前期就必须对被试验药品进行取样。取样时要考虑的影响因数很多,要考虑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与代表性。下面就对取样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2.1 取样的样品性质
一般情况下,药品检验要考虑诸多因数,首先要进行考虑的就是样品的性质。不同的样品形态应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药品的形态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其中气体和液体因为其本身就是性质均匀的单一体,取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固体由于性质不均匀,取样相对来说比较难。而取样的最终目的在于局部替代整体,得到整体的分析结论。因此就要求所取的样品可以涵盖整体的全部情况,组织成分必须与母体保持一致。取样时要重点考虑样品组分、颗粒大小、比重等所有影响分析准确性的因数。
2.2 取样量
取样量根据样品总数的变化而变化。设样品总件数小于3时,每件样品都需要进行取样;当样品总件数大于3件时,则按随机取样进行分配。1公斤以下的药品包装应原装抽样。检验后剩余样品除留样备查外,退回报验单位。
2.3 抽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样之前,要对样品进行启封。启封时要核对外包装号,启封后要核对小包装品名、厂名和批号等。药品开封后,取样时要在不同的部分分别抽取,尽量将误差降到最低。抽样完成后要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标记,然后将启封包装还原。抽样时对环境也是有要求的,这是因为空气中本身就含有不少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对药品是有害的。因此要保证抽样环境干净卫生,抽样工具事先要进行消毒处理。抽样过程应迅速完成,以防止药品富氧变质。特别注意的是,含有结晶的物体要先溶化在抽样。
3.药物分析流程的确定方案
药物分析是原药上市前确定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这里将它分为三大阶段:合成工艺待确定期,合成工艺确定期,稳定性试验考察时期。下面笔者就对这三个阶段分别作论述。
3.1 合成工艺待确定期
一个原料药首先由药物合成并进行合成工艺的确定,在其进行工艺确定期间,就已经与药分部门有了密切的联系。而前期的工作的确定,也需要协助合成部门共同完成工作。确定反应结束的终点、反应生成物的纯度、以及能提供的纯度色谱、熔点、沸点等。待确定时,应事先进行准备工作。事前就需要对被检验药品进行资料收集,比如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熔点、沸点、光粒二象性、紫外管普线等)、检查项、含量的测定、以及药物稳定性。
3.2 合成工艺确定期
合成工艺准备好以后,后续的工作就需要合成部门来进行。一般来说合成部门会提供试制的三批样品来供质监部门进行药物分析。分析之前已确定该药物结构,一般来说,要求所提供三批样品是成熟的工艺条件下的成品。得到样品以后,药物分析工作正式开始。分析的内容包括理化常数:性状(外观、臭、味)、溶解度、熔点、比旋度、紫外吸收系数;检查:酸碱度、溶液澄清度与颜色、干燥失重或水分、炽灼残渣、重金属、无机盐、无菌、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有机溶剂残留 、有关物质;主要的鉴别方法有:化学法、色谱法、光谱法等。
3.3 稳定性试验考察期
这个时期的药品性质已经趋于稳定,和日后的用药环境比较像。这个时期研究药物的稳定性,根据中国药典的规定主要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三个部分。考查时,样品形状、组分含量、催化物质这三项必须检验,另外一些需要特殊检验的比如熔点、溶液颜色与澄清度、pH值等项目则根据各药物的性质而具体制定。
上面将原药分析工作分三大块做了简单讨论,大多只是根据试验得到的一些常规经验和注意事项,但药物分析这样一个严肃的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要根据中国药典和相关的法规准则进行相应的补充。
4.药物分析之稳定性试验
药品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稳定性试验。之所以在结尾特别强调是因为稳定性是衡量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数。其中经常检查的就是有关物质。有关物质是关乎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包括未完全反应的原料、化学反应副产物以及药品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两部分,检查方法首选HPLC检查,该方法亦是现在最常用的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结语:
药物分析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它不仅对整个药品行业起到监督作用,更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药品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使得药品分析没有准确的法律法规可以依赖,加大了药品分析的难度,从而对整个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就有必要对药物分析的流程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定,已解决目前我国药物分析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希望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现代药物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28-02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临床用药数量与品种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ADR)也时有发生。笔者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集的10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临床医、护、药人员对ADR的重视,进一步推进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在我院的开展,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反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105例ADR报告为分析对象。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分别按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报告来源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05例ADR报告中,男43例,女6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8岁,其中以>60岁年龄组ADR发生率最高。各年龄组的ADR分布情况见表1。
表 1 各年龄组病例数及构成比
2.2 105例ADR涉及药品及用药情况
105例ADR中,静脉滴注84例(80.00%),口服18例(17.14%),外用3例(2.86%);共涉及药品7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59.05%(共62例,其中氟喹诺酮类最多,为29例,占总例数的27.62%),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有20例,占总例数的19.05%。具体见表2。
表 2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2.3 105例ADR报告人身份和报告来源科室分布情况
105例ADR报告中,由医师发现并上报的49例(46.67%),由护士发现并上报的18例(17.14%),由药师发现并上报的38例(36.19%)。其中,ADR报告来源于门诊的63例(60.00%),来源于病房的42例(40.00%),共涉及12个科室。
2.4 105例ADR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根据ADR报告,药物所致的系统、器官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及全身性反应等。见表3。
表 3 ADR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105例ADR发生率在>60岁年龄组最高,这可能与老年人体质较差,抵抗力下降,多种器官功能减退,使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发生改变等因素有关。再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疾病,用药复杂,这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从105例ADR报告人身份分布情况看,医师报告者将近一半,其次是药师。医师报告的ADR中80%以上是被动的,是在门诊退药时由药师发现要求医师填写的。因此,从我院的ADR报告情况可以看出,我院药师在ADR报告中具有重要地位。从ADR报告来源看,60%以上来源于门诊,这也是门诊药房药师努力的结果。结果基本与文献报道的相同,文献[1]报道,医师和药师是ADR报告的主要人员。这是因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ADR时,会首先向医师反映,而患者由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发生的退药时,必须由药师来处理。
由表2可知,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59.05%。其中氟喹诺酮类占总例数的27.62%(29例),这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院的广泛应用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皮肤黏膜症状多与过敏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有关,消化系统症状多与剂量有关,尤其是静脉滴注给药时与滴速密切相关,一般在减少剂量或放慢滴速后,其消化系统症状很快缓解。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9.05%(20例),这与我院是一所中医院,中药制剂应用较多有关。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大多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产生的,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发热、寒战等反应,这与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情况相似[2-3],主要因为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含有致敏成分或精制时纯度没有达到要求所致,因此选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慎重。
105例ADR报告中,80%的为静脉滴注给药,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9]。主要是因为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系统,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及ADR较其他给药途径迅速强烈。因此,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
从ADR的临床表现看,ADR发生以消化道反应和皮肤反应发生比例最高,分别占30.48%和28.57%,主要是因为消化道反应及皮肤反应易观察,患者也易感觉。
ADR监测工作的成功进行与临床医生的配合有密切关系,资料填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ADR报告的质量。虽然ADR监测工作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这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医、护、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菁,朱令元,章光文,等.119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统计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2006,6(12):335-337.
[2]刘世峰,薛新民.32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10(4):106-107.
[3]高丽君,孔立.23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9,2(6):929-930.
[4]丁海燕,樊瑞芳.我院4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105-106.
[5]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6.
[6]王智颖,徐雪荣.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3-144.
[7]张万智.9819张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86.
[8]梁少琼,廖朝峰,刘桂珍.2007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