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检验 质量控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而且要求安全、健康。微生物指标作为评价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室应怎么控制好微生物检验就尤为重要了。目前,控制食品质量的微生物检验项目主要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等。
一、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概述
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质量控制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室间质量评价是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二、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是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以下方面:
1.人员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所需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检测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经验和高度的主观判断力。微生物检验人员应经常参加内部比对活动和能力验证工作,定期对上岗人员进行考核,对新的检测技术进行培训等。
2.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属于特殊实验环境,也是实验结果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具备进行微生物检验所需的适宜、充分的实施条件,包括检验设施和辅助设施。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程序,并对其记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室所涉及微生物检验的种类和GB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确定实验室属于何种防护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其基本配置是否满足该等级微生物检验的要求和生物安全要求。
3.检测设备要求
实验室应具备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设备/仪器,并制定和实施相关设备/仪器的维护、校准和性能验证的程序。以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根据使用频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维护和性能验证,并保存相关记录。
4.培养基及试剂等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中的基础物质,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GB/T 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解与实施》中明确指出了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培养基进行评估。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对每次购进的培养基必须采用标准质控菌株或生化反应等措施来进行必要的技术验证,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
5.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方法: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对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检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要设立阳性、阴性对照,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对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也是对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培养基、以及环境的设施的间接控制。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排除。
6.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实验室应通过标准培养物来验收培养基、验证方法和评估实验操作。因此,必须采用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典型和稳定的标准菌株。标准菌株应来源于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目前,标准菌株的保存常采用冷冻干燥法、冰冻保存法和培养基保存法。
7.实验室安全防护
实验室应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相关防护屏障要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为确保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受危害,应规定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检验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微生物实验室应有警示标识,以警示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了解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进行相关防护后才能进入。加强检验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确保相关人员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一定的灭菌处理后才能废弃。
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是对质量控制的评价,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进行的评价。
实验室应参加外部的质量控制活动,对其开展的每一项检测均应参加相应的室间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的一般性检查项目包括:
1、仪器设备的操作书,使用、保养、维修记录。
2、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记录、培养基的保存方法、灭菌质量、有效期。
3、室内全面质量控制的建立,工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考核和盲样试验的进行情况,检验操作手册及操作规范性。
工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考核用模拟食品标本做质量评价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主要评价实验室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试验等方面的工作情况。由质控管理机构发放模拟标本或菌种,实验室按照日常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应的分离鉴定试验。实验室完成鉴定后在规定时间内将结果反馈至参考实验室,进行评价。
质控管理机构对每次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一实验室的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发回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不仅可评定检验结果的偏差,还可以检查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由许多因素构成,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设备、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各种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菌株的质量控制、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等活动。只有认真开展上述每项工作,最终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准确。
参考文献:
[1]GB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微生物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检验环境;思考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我国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问题与矛盾。本文将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进行有效性研究。
1关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多种致病的病毒与病菌的质量检验,其中主要检验的病菌有:李斯特氏菌、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孤菌、小肠结肠炎的耶尔森氏菌以及霍乱孤菌等。但在正式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的检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病菌检验的质量。
其次是对于食品污染程度的指标菌的实验检验,其主要需要检验的病菌有大肠菌群与细菌总数两个方面。对于大肠菌群的检验,首先要了解大肠菌群的定义,所谓大肠菌群,就是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联的细菌,其种类包括枸橼酸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检验大肠菌群的方法是按照检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定义检验,其特征是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状态下可以分解乳糖并产酸与产气。大肠菌群多被用于日常饮用水与评估食品的质量时所用。对于细菌总群的检验,所用到的方法是将日常的饮用水与食品放置在非常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中,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环境中,经过二十四个小时的培养,一毫升水中所产生的细菌菌落的数量。对细菌总群的检查,有助于为对食品与饮用水的卫生评估提供作为科学的数据资料。
2针对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研究
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食品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设备质量、食品检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实验室中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控制、食品检验实验室中检验质量的管理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等。这些因素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要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提升检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流程进行操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与水平。
3针对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研究
3.1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要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办公区与操作区要隔离开,尽可能地降低对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危害与对样本的污染;二是要根据每一个检验环节的特征设置专门的空间,比如说,消毒室、无菌室、培养室等;三是作为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要做好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卫生保持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操作设备与环境进行消毒清理,并及时地将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专门处理,禁止将垃圾胡乱丢弃。
3.2措施之二——采取措施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提升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讲座与座谈会,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安排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分批参与新检验技术与新知识的培训活动,并共同学习党和政府新颁布的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法律法规与标准;三是食品安全检验部门要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培训,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他们的检验水平。
3.3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要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了解并掌握食品微生物样品的特性与作用,将样品采集好后,将其放入专门的容器内并进行封口,贴上专门的标签,做好样品数据记录,但同时要注意样品的采集数量要超过需检验物品的三倍;二是要定期将进行采样的容器与工具进行清洗,这些器物的材料性质是耐消毒与灭菌的,在清洗与干燥以及灭菌处理之后放置在专门的储藏室内。
3.4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的控制要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严格区分实验室操作区域与办公区域之间的界限,并定期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要根据实验室运行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机制,对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并利用无害化技术进行处理,严防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二是要要采取措施安全使用与保养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并定期对其进行强制性检定,在经过计量部门的校准合格之后,才可以投入下一轮的使用;三是对于实验室内的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检验,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采购,把好质量关,实验室内的试剂与培养基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严防强光的直射。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在提升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因此,在新时期强化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研究,将有助于净化食品供应市场,提升市场上的食品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翁文川,王志强,易敏英,高东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9(04).
[2]热孜燕木·穆特力甫.关于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
[3]周建新.略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8(03).
[4]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8(02).
微生物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水质检测 微生物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用水质量决定生活质量,对水质控制与监测就显得很有必要。水质检测是一种保证水质安全可靠的方式,检测过程必须注意对质量做好管理。作为水质微生物进行检验的实验室,做好质量管理就是保证了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建立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体系
1.编制质量体系文件
实验室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首先应使之文件化,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在充足的资料和大量、有效的培训基础上,实验室就可以组织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通常考虑:
(一)质量手册的编写
质量手册是一份说明实验室质量方针以及实验室为保证实施该方针而采用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的文件,是质量体系的一级文件。以书面形式制定的手册,不仅是实验室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实验室实现其质量承诺的基本保证。制定质量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运作制度,而非纸上谈兵。编制手册时应使实验室全体人员参加。
(二)程序文件的编写
程序文件又称为书面程序或文件化的体系程序,属于质量体系的二级文件。体系程序的文件化程度,取决于执行该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和所需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有关人员所接受的培训情况。它应能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恰当而连续的控制,并应重视避免问题发生的预防措施。
(三)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作业指导书为管理体系的三级文件,主要是指检验方法、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玻璃器皿洗涤与保存、标准物质以及试剂的配制与保存、实验室用水、实验室安全、废液处理、原始记录表格、质量记录和其他不宜放入第一、二级文件但又是体系必不可少的管理文件。
2.质量体系试运行与修改完善
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完成批准后,需要试运行质量体系,试运行期间一方面广泛征求实验室全体人员的意见,进一步查找质量体系文件中的不符合指导手册或不合理之处,以及在编写时考虑不到或考虑不周的问题,在运行期间也会一一暴露出来,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使之趋于完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质量体系运行的有关记录,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人员培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质量保证等记录,在以后的认可评审时可以作为质量体系运行状况的证据。
三、实验室水质微生物的检测的几个注意事项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质检测是我国进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水质检测提供的水质信息十分重要。微生物检测是水质检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对于微生物检测的精确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提高微生物检测准确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严格用具的清洗消毒
保证检测用具的真正清洁、无菌是保证检测精度的第一步。因此必须保证用具包括采样瓶、平皿、吸管等消毒符合要求,及时更换消毒液,使之达到一定浓度,用具清洗必须彻底无残留,湿法干法灭菌必须确保温度、压力及消毒时间达到规定要求。消毒后物品必须按规定要求存放防止二次污染。
2.加强实验室无菌环境的控制
大量细菌能够附着在空气中的粉尘中,因此必须保持检测室、尤其是无菌室四壁及地面光洁,空气清洁,无菌室内还要尽量少放置物品,便于消毒杀菌。无菌室湿度要达到要求,潮湿也是细菌滋生的一大因素。
3.合理存放及使用培养基
大家使用的合成培养基,一般为粉末状,避光、干燥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若培养基粉末变黄、变粘,则很可能变质。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在冰箱保存,并尽快使用。使用时,应将培养基均匀加热,使之熔化。若使用电炉加热,应避免热糊。待其冷却后,方可进行接种。培养基以其基体均一,色泽光亮、透明为优质培养基。
4.定期杀菌、标准接种
每次接种前,需将无菌室紫外灯打开消毒30分钟,关闭紫外灯需要等待30分钟后才能进入无菌室。进入无菌室后打开超净工作台方可工作。工作完毕后,再将紫外灯打开杀菌。经常用酒精或来苏尔进行器具灭菌。另外,微生物检测室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出入,减少空气流动,避免不洁空气的带入。在样品移至无菌室前,先将采样瓶体外壁连同盛装样品的容器一同用酒精棉擦拭,然后换上无菌工作服、拖鞋、手套、口罩等,再将其移至无菌室内。接种时,动作准确,迅速,不要让样品洒落,造成交叉污染。
实验室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决定于检测过程完成的质量,过程存在质量缺陷,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正确和不合理,因此,实验室操作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尽量避免误差。
四、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作为一名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1. 微生物的识别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微生物的识别和判断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表型、生化反应、及特殊试验,综合分析、判定。操作过程标准、规范、思路清晰,根据微生物表象特点,选择相应检查程序,以迅速准确判定微生物的品种。同行之间应广泛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2.方法的选择
化验室技术人员,可视检测物的需要而选择方法,认真仔细,以免判断错误。只有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提高微生物鉴定的工作效率。在选取适当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做平行和空白对照组,用阴性、阳性标准菌株做确证试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防止污染引起的结果不准确。
3.鉴定的程序
为了迅速诊断,我们要判定微生物所属类别,然后进行生化细分。对于球菌的判定较为方便,可以通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作出初步判定,然后送生化检验。对于杆菌的判定,用于区大肠杆菌、非发酵菌和弧菌科细菌,可选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和氧化酶试验。分科后,选用生化试验分类、分属。
总之,微生物检验要密切联系实际,平时工作要仔细认真,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经验,提高工作熟练度和技术水平。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察、指导下,检验科室质量管理工作会进一步完善。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保证检测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是水质化验室管理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
五、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1.实验室环境控制
(一)实验室要求有良好的通风而且能够避免灰尘、通堂风和温度和变化,最终好能要用集中式空调,这样一来即能减少杂菌污染,又能保证培养箱的稳定操作和减轻培养基、分析天平的受潮问题。
(二)设计实验室,以要工作时使往来通行和访客的影响能减少到最小程序为原则,并要具专门的区域供配制培养基和无菌操作用。
(三)用光滑的最后一道漆覆盖墙壁,使之易于清洗和消毒,地面要求使指定的材料,做到放渗水、光滑、易于清洁;工作台高宽适当、台面要做到防止透水、抗腐蚀、光滑无逢。
2.主要实验设备控制
(一)温度计或七其它温度计量一起每半年校对一次,以保证培养箱、冰箱、冷冻箱和干燥箱都能连续准确的反映操作温度。
(二)天平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检定。
(三)使用PH计,至少要配制两种标准缓冲液(PH4.0,PH7.0或PH10)来校准PH计。
(四)分析用水最好采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反对使用渗透水。
(五)电热灭菌箱应定期(三个月)采用孢子试条或孢子悬浮液来测试其性能,确保操作准确显在160~C~18O℃之间,己灭菌的器皿应有标志区分。
3.对制成的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每次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记录有配制人,配制日期,培养基名称和配制批次、数量、灭菌温度和所使用时问、PH值以及培养基中是否配有不稳定成分等。并进行无菌检验及阳性的阴性对照培养检查。
结果评价系统的质量控制:
每做一次试验,就必须用灭菌水为水样,检查培养基、滤膜、稀释水、冲洗用水、玻璃器皿和器具的无菌性,如果有杂菌侵染,则用该材料做试验所得的数据应该否定。
每次试验至少要对一个水样做重复分析,原则上要对10%的水样做出重复分析。
培养基配置要按使用量控制配置数量,防止长期存放。
4.操作方法的精密度的度量
(一)从某一特种型式的一批水样中,选出最先l5个阳性水样,做双样分析。
(二)计算每个数据的对数,如果在任何一双样结果中有任一者为零,则都加1然后算对数值。
(三)计算每个一双对数的差城(用R表示),并且计算出这些差城的平均值(R)。
六、结束语
对于水质检测微生物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做好控制工作可以保证检测部门检测结果准确,为将要开展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东卫 水质监测微生物实验室样品的检测与管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8期23页
[2]于春霞 水质检测微生物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9期58页
微生物的知识范文4
【摘要】:通过基于护理职业岗位开展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实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课,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具备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训基本技能。增强无菌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展好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9):64-65.
微生物的知识范文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系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我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来的不足,制作了一套供学生实验时学习和实习时参考的系列教学视频短片,收到良好的成效。
1 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一样,一般是先通过任课教师对以下内容的讲解,如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结果的观察、实验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示教,接下来由学生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多次实验课程的综合,使学生学会微生物从分离、培养、观察、测定到菌种选育、分类鉴定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在目前教学形式下成在的不足和我们的改进方法
大家都知道,由于微生物生长缓慢,一般需要24—48小时,实验慢长,教师的示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示教实验的全过程,这就给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加了难度。我们利用计算机和数字摄像、摄影的结合,制作了一系列示教视频短片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方法,提前预知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与学生实验所得结果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的目的、内容、主要特色和解决的问题
3.1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的目的 系列教学视频短片的制作目的是为了通过图片和图象资料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三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的感性认识,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
3.2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的内容 我们制作的系列教学视频短片的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包括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悬滴法、压滴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法、墨汁负染色法、荚膜染色法、潘本汉氏抗酸染色法、芽胞染色法和异柒颗粒染色法等)。第二部分是细菌培养方法、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包括①各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②细菌接种方法(分区划线法、连续划线法、斜面接种法、倾注培养法、穿刺接种法、液体接种法等)。③细菌编码鉴定法(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非发酵菌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等)。④革兰阳性球菌鉴定的重要试验方法(触酶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Optochin和杆菌肽敏感试验、CAMP试验、胆汁—七叶苷和高盐试验等)。⑤革兰阴性球菌鉴定(氧化酶试验、DNA酶试验等)。⑥血清学鉴定在细菌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⑦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计数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⑧用于细菌鉴定的动物试验方法。⑨用于真菌检查的芽管形成试验。⑩用于嗜血杆菌鉴定的“卫星”试验。11用于药敏试验的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β—内酰胺酶检测法等。
3.3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的主要特色 通过视频短片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从未做个的实验步骤、方法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已的实验结果充满着期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3.4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解决的问题 制作视屏短片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外,还可解决一些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中一时难以找到的稀有菌种的教学问题,弥补资源不足的遗憾。同时已可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经验不足的补充。
4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的实践运用情况及效果评价
微生物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教学模式;开发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1]。是高职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现就高职《食品微生物》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开发做如下论述。
1. 食品微生物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过程,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就不能充分的开发,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更重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就能达到这个目的。项目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核心,以案例为核心,而项目和案例都是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因此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这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为核心,由于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所以有时学生很难理解各个知识点[2]。而项目教学模式强调了项目的真实性,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项目实训中,我们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学生小组讨论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我们让学生视项目实训是一个在建的系统,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工程的进度学习和思考,课程快结束时,教师再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感。
随着当今食品行业的发展,行业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对行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食品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微生物》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基础课,与后续的食品检验、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果蔬加工工艺、食品发酵与酿造等课程联系密切。虽然近几年全国各地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程度不同的在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改革,收到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学生对知识的利用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不能灵活地将学过的食品微生物知识与实践课程及生产实践相联系。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过分强调教师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的后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本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并对这一观点进行研究、实验,在本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以便达到提高课程教学工作质量,满足专业、行业、企业人才要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教育承担直接向食品相关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致使实际教育目标与原定教育目标出现偏差,与基础教育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那么在我们的研究中就将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教学中。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与教学实践,来推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更好的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2. 具体的教学模式设计
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开展专业工作必备的特殊技能。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从生产实践工作的要求出发。教学中,遵循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依据学习目标、岗位任职需要、职业资格标准、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培养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以项目引领任务,对原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开发与构建。
在整个设计中将教材划分为4个大项目:项目1认识微生物,项目2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项目3食品(微生物起作用) 加工,项目4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在4个大项目下附带10个子项目,并且每个项目下会引领相关的具体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任务为依据,使学生在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知识,加上教师的适当解说,这样就将技能与知识很好的融会在一起。具体设计模式列表见表1-1。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完成这些典型任务时,通过设计检测方案、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完成任务,并经过对完成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其特殊就业能力及一般就业能均得到良好的培养,特别是在要求时间内按学习小组完成的各检测方案及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可充分调动、展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工作的能力,保护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条件;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具有不定性,也会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的方式,起到了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人际交往、交流表达能力的目的。
3. 进行实践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2008年起就大力提倡教育教学改革,学习领域《食品微生物》已经实施了一轮的项目化教学,目前已初见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教师团队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反复探讨、调查并实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3.1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任务的质量较差。项目化教学中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或组内讨论完成项目任务。虽然老师在布置任务时会提供一定的资讯和引导,甚至在考核方案里也有相应的体现。但一个班级40名左右的同学,在课前这一环节老师不可能全程引导或监控,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这个环节取得的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采用小班导师制度,组织引导课外的讨论。教师的加入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思路和把握讨论方向,同时可以跟学生更直接的沟通,了解其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看项目化教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工作过程的学习。
3.2 课堂内节奏不够紧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项目化教学通常会有学生汇报环节,但存在几个小组汇报的内容相似且缺乏深度等情况。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如何组织和实施、如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些细节还需进一步探索。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布置时每组任务最好稍有不同,防止学生应付和相似的答案。另外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职业技术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