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工艺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工艺文化

民族工艺文化范文1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文化价值

在我国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共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而由于我国各地区地形多样、文化背景复杂,使得各少数民族之间在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而少数民族音乐就是其艺术表达中的典型代表。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对音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明确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对于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成就离不开少数民族对音乐的贡献。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一)变异性,即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的不同,各少数民族在表达同一事物时采用的音乐风格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异;(二)即兴性,能歌善舞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特点,而在生产生活中,这些质朴的人们会根据心情的变化对音乐风格进行即兴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创新了音乐形式,也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三)地方性,即少数民族音乐是在其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也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充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大学生接受这些思想的侵蚀,逐渐形成了民族精神、民族责任感淡薄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渗透,成了高等教育中的重点,而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抒发民族情感的独特形式,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品质。音乐文化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音符旋律,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气质。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其精神品质在其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核,如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品格,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或欢快、或苍凉的旋律中真切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在自身品格的塑造中,从而激励着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敢于进取、不断开拓。

三、少数民族音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尊重,而这种在音乐中形成的文化渗透比任何说教式的文化传承都具有感染力。高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渗透引导当地大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外地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多样性的认识。(二)增加了课外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相关联,如广西壮族的歌圩、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音乐与舞蹈、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既体现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同时也为大学生开展课余文化活动提供了资源,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音乐为大学生组织文艺活动,以丰富其在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各民族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内涵,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取国内外音乐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春慧.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大舞台,2015,(05):177-178.

[2]黎瑛.广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探索——以广西布傣壮族群天琴音乐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65+64.

民族工艺文化范文2

一、背带的概述

背带被喻为人背上的摇篮,是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和民间工艺品,至今在广西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地区还广泛流传。背带是劳动妇女为了解决一边劳作,一边看护幼儿的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用具,在劳作强度大,劳动力少的家庭,少不了要有一床背带,因此,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背带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仅是农村,连城市家庭也不例外。

背带的种类很多,主要表现在布料和装饰风格上。按时令的不同可分为冬装和夏装,冬装布料厚重,装饰华美,夏装用料轻薄,装饰简单。同是冬装和夏装亦有不同的装饰,根据当地民俗的不同呈多姿多彩的风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农村有了富余劳动力,城市开始有了保姆,地上的摇篮才开始慢慢地代替了背上的摇篮,背带的制作与使用也因此而不断减少。

背带在古代被称为襁褓,《史记・卫青传》:“襁褓始于三代,而今尚有之,襁,幅八寸,长一丈二尺,以负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粤妇之保抱小儿辄用之”。由此可知,背带的样式已沿用了三百多年,至今仍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是极为少见的。

二、背带的艺术特征

背带工艺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手工布艺美术品,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凝结了壮族妇女的智慧和才干,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

(一)形制特征

背带是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将背带沿着背带芯的纵向对折,左右两边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收背带的时候通常也利用这一对称性特点,将背带先横向对折再纵向对折,然后把系带缠绕在对折的背带芯上即可。背带在完全展开的时候,主体型成倒梯形,一眼望去象一只彩色的大蝴蝶,又象一只飞在天空上的风筝。背带的两根系带是壮族日常生活用品中最长的,上古有“长丈二”的记载,而今最长者可达五米。背带芯的层叠关系也是背带形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一层底布上叠加多层用刺绣装饰过的布片,看起来犹如铠甲或鳞片一般,显得十分厚实而耐看,表现了壮族人民朴实厚重的民族性格。

(二)纹样特征

背带的纹样特征首先体现在剪纸艺术上,背带面上所有的刺绣都是在剪纸的基础上绣起来的。利用丝线本身的厚度,加上挑花等手法使剪纸纹样立体化,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为背带刺绣而设计的剪纸纹样是多种多样的,中间是圆形适合纹样或四方连续纹样,四个角是角隅纹样,四边为二方连续纹样,这说明背带装饰具有多种纹样结合运用的典型特征。图案采用对称式与均衡式构图,在中心线或中心点的上下左右配置同形、同色、同量或不同形色但等量或近似形的纹样,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剪纸(刺绣)的图案内容以花果为主,花的种类形形甚为丰富,牡丹、石榴、、梅花、莲花、桂花、茶花等图案在背带刺绣中比比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水果纹,是以当地特有的柚子、菠萝、荔枝、龙眼为原形的图案。此外,蝴碟纹、鸟纹(特别是凤凰图案)、龙纹和太阳纹等也是壮族背带刺绣喜欢表现的题材。花中套花、图中套图是壮族民间装饰惯用的手法,大花的构图骨架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花中套绣的小花繁密斑斓,花下压花,花下压叶,层层深入,互补重复而又穿插有序,结构严谨,经得起远观近看,让人赞叹不已。

(三)色彩特征

壮族背带的色彩基调为黑色和红色两种,这也是壮族日常生活所惯用的两种主要颜色。壮族背带的色彩突出地反映在丰富的刺绣色彩上,刺绣的色彩可谓是五彩缤纷,尤其是红色和浅绿色在黑色的底子上显出了原始的黑、红、白装饰风格。丰富的刺绣色彩是壮族妇女利用购买到现成的多色丝线,根据表现对象而随类赋彩的结果。无论是植物的花色还是动物的色彩都能绣出微妙的变化,有栩栩如生,呼之若出之感,显示了绣女们特有的色彩审美情趣和一定程度的色彩搭配能力。刺绣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平绣、挑绣、十字绣、绒绣、打仔绣等,在一种色线底子上加另一种色线,使色彩表现得更加丰富,变有限的色线于无限的色彩,是刺绣色彩调配的一大特色,与绘画体系中的色彩调和规律相一致。

三、壮族背带的民俗文化

(一)古老的习俗

在广西壮族山村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送背带。在壮族的生存与精神世界中, 容纳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古老的文化方式, 这种外婆送花背带的做法, 正是母系氏族以女性为基础, 缔结家族根系古老习俗的留痕。

送背带在壮族地区被称为“定婚”礼,是订婚――结婚――定婚三部曲中重要的一部。新婚夫妇要以生儿育女为标志来说明一门亲事终成定局,否则,人们都在牵挂着,等待着。如果经过两三年没有“开花结果”,按照壮族的旧习俗,郎家要把媳妇送回娘家去,一门亲事就由此而结束。送背带是在新婚夫妇初次生育儿女满月之时,由娘家把经过精心制作的花背带送到郎家去,以示庆贺。一般由新生儿的外婆带队,一行少则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届时郎家大摆宴席,欢迎各方宾客,其场面虽然没有象结婚时那么宏大,但人们愉悦的心情不会减少,有放歌一天一夜的惯例。郎家和娘家双方实力歌手对垒,阵容庞大,难分高低。山歌内容以祝幸福、贺子孙、保平安为主,也包括对老年人的祝寿和对年轻人婚姻、爱情的美好祝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背带工艺的赞赏和对送背带的感谢。山歌按上述内容分篇对唱,顺势展开,有严谨的章节层次,山歌曲调高雅,词义贴切。背带作为这场活动的主体,引来众多的观赏者。有民间刺绣行家、剪纸高手和其他针线手工艺人,此外还有众多的普通观众。由于存在这种观众效应,所以娘家在制作背带的时候往往都高度重视,精益求精,这一民间工艺也就因此而得以广泛流传。背带一般由外婆亲手缝制,同时还要邀请一两个针线艺人参加,一床绣花背带一般要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与背带一起送去的还有制作精美的童帽、围兜和童鞋等。

(二)宇宙与生命

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在古时描述为椭圆的鸡蛋。面对复杂的世界,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用针针线线绣出了宇宙大观,剖开了混沌。围绕着中心的八卦图形,四周八个花瓣形,五个绣有结着两个圆形花果的树,花树居中直上,然后分两杈垂下,这就是代表日月的花树。代表混沌的花背带,在背心是一个椭圆形,倒探下来的花须探向花蕊的瓣,两边有些像眼睛的东西,一个立体的空间展示在我们面前。体现了对天地的一种敬仰的心态,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花神崇拜

传说壮族创世女神米洛甲是从花朵中出生的,因此壮人祈求生育的方式就是祭祀花神,或是在床头插花,背带绣花也是这种精神表达的方式之一。壮族对米洛甲的崇拜,渐渐演变成对百花的钟情,因此,在壮族的小孩背带上,花的形象被极其恭敬地摆放在最为显著的位置,而且花开之多令人炫目,整个背带心或是满地开花,或是花中套花,而中心部位的那朵大花,据说就是花神米洛甲。

民族工艺文化范文3

[关键词]现代文化 跨界民族 公民意识

[作者简介]王志刚(1972- ),男,河南息县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安晓平(1960- ),男,陕西西安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屯垦文化和民族文化。(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ZD099,项目主持人:安晓平)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成效跟踪调查研究”(项目编号:BTYB03,项目主持人:王志刚)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41-03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民族成分众多,宗教氛围浓厚,周边局势复杂。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又是典型的跨界民族,与邻国同源民族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部族认同。处理好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有利于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跨界民族的大学生作为该民族中的精英群体和活跃分子,既代表着该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又可以帮助公民在国家建设和边疆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素养如何,直接引领着该民族的国家认同。因此,加强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典型跨界民族的新疆塔吉克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他们与邻国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似性以及地缘政治的特殊性造成其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复杂性,这具体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与对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认同和伊斯兰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等。跨界民族文化认同的这种复杂性增添了多民族学生汇集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复杂性。为此,必须加强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以此为重要突破口来增强其国家认同,构建和谐精神校园。

1.公民意识是增进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精神动力。处理跨界民族各种复杂认同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好其对本民族认同和对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牢固树立起公民意识不失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黏合剂’。”①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尽管生活在同一国家里,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跨界民族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上存在一定的错位,牢固树立起公民意识可以促进彼此认同一致性的实现。“不分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尊重所有成员平等权利的多民族公民国家,需要一种更高的认同,所有公民共同拥有的认同。”②对跨界民族而言,强化包括国家认同在内的公民意识,比单纯强调国家认同会产生更为有效的结果,因为公民意识的教育就是将国家认同社会化的过程,它有利于实现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统一。

2.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进新疆高校大学生跨民族的和谐关系。塔吉克、柯尔克孜、哈萨克等跨界民族都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前更是对国家高度感恩和认同的。但新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优良传统在年青一代人身上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即认同的代际转化问题,近些年来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中受到挑战的突出问题。新一代跨界民族大学生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他们没有经过革命时代的磨炼,对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和阶级压迫的历史记忆较为模糊。一方面他们在原先相对封闭状态下的古朴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受到一定冲击;一方面,他们在环境变化、民族间接触频繁形势下对民利和利益的诉求势在必行。要想既能保证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不会削弱,又要使新生代跨界民族大学生积极地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就必须改变思想教育的方向,把公民意识教育提到突出位置上来。举例来说,生把哈萨克斯坦看成是自己的“祖国”,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与其他民族大学生的和谐交流,因此,要去除狭隘的部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的感悟。总之,柯尔克孜和哈萨克等民族的大学生,大多来源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牧区,在走出封闭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公民意识的教育是克服他们同其他民族交往障碍的关键环节。

二、现代文化为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指明了方向

1.现代文化是一种“公民文化”。一般认为,现代文化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的,但又是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包容、开拓、创新、科学、理性的文化,是对封闭、落后、保守、愚昧、极端思想的否定。培育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因为“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③从全世界范围看,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现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公民文化”,它应该是一种力图摆脱狭隘部族意识的先进文化。跨界民族大学生因为受先进文化影响较深,现代文化为其公民意识的成长提供了长远动力。

2.跨界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成长的特点。总体来看,新疆的几个跨界民族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我们在看到他们保持着高度的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他们对民利追求、法制观念等现代公民意识的欠缺。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则是本民族中接受现代文化较多、民主法治观念较强的一个群体。而且,在进入大学后,他们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视野的开阔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跨界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在当前呈现出两种同时并存的倾向:作为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感的强化;作为本民族成员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话语权的感悟。前者充分体现了跨界民族大学生在现代文化引领下国家认同感的上升,后者则体现了他们对民利和自身利益的关注。在公民意识增长的同时,对本民族权利和利益的过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本民族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内聚和排外情绪。特别是近几年来,新疆周边国家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使得跨越国界的民族主义思潮有所升温,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力量也不断加强。对于跨界民族大学生来说,这种文化的因素如果缺乏及时的引导,或许会对其政治认同产生不利于国家的影响。

3.现代文化引领跨界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合理性。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产物,跨界民族大学生对公民权利和本民族利益诉求的增长会导致他们过于关注本民族利益和话语权而淡化公民义务观。在此情况下,要想把他们的公民意识强化在国家认同层面,必须用现代文化对跨界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阔视野,把视线转移到国家这个大家庭上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政策实际上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几千年以来处理民族关系“文化化”的思想传统,把少数民族(包括跨界民族)更多地看成是一个“文化群体”,增强政治上的国民意识,淡化族群观念。④我们要从过去威权社会转变成真正成熟的民主社会,不只是制度的改变,人民的心灵也要经过一个彻底转变。所以当前我们真正需要的公民教育不是公民权利义务的知识性教育,而是一种文化改造工程,它主要是心灵的、更是道德的。⑤现代文化正是为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和公民身份公共合理性的认识提供心灵和道德标准。现代文化引领下的公民意识教育,能增强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帮助学生从“自在”走向“自觉”,也就是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容忍异己,塑造起理性的民族自豪感。

三、现代文化引领下加强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1.普及高等教育层面的“国民”权利和义务观的教育。当前,新疆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中都高度重视“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调研中发现,“国民”权利和义务观的教育严重不足。“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同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⑥如果跨界民族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领会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对国家的高度政治认同,同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也就有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当然,这一过程需要现代文化的引领。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文化的集中精神体现。不管跨界民族的大学生来自哪个地区,同国外同源民族有着怎样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是各族学生共同信仰的理论体系,是公民教育的强大理论武器。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前多流于形式,且停留在理论和应试层面,真正深入各民族学生心目之中还任重道远。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普及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课中。新疆许多高校已形成校领导、行政人员、辅导员、“两课”教师和各族大学生共同倡导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举例来说,有些高校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活动,受到各族学生的普遍好评,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操修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感染作用。知荣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美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各族大学生判断是非真假、领悟善恶美丑的精神坐标。尽管风俗习惯和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的各族大学生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但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言:“人性是相通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同他们的接触使我受益匪浅。”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深化,是把各族学生培育成高素质的现代公民的良好途径,同时,也通过校风引领了社会风尚。

3.推行以“大国学”为理念的大学校园多元文化教育。在多民族汇聚的大学校园里,作为中国公民共同接受教育的各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诉求,这就要采取多元文化的教育,现代文化为其指明了方向。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将其纳入“国学”的范围则有利于提升跨界民族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⑧如果把《玛纳斯》和哈萨克英雄史诗等也纳入“大国学”的视野,鼓励其他民族学生也加强学习,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必然为自己民族文化地位的提升而自豪,这必将有利于各民族共同探讨现代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当然,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国家为了保护族群文化就不要在少数族群聚居区做任何现代化的努力,或者是每一种文化在各自群体内独立发展而其他文化包括先进文化不能过多介入。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新疆跨界民族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对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作为公民教育重地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育更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不同民族学生以公民身份进行相互学习。

4.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改善新疆高校的双语教育。对跨界民族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语言是一个重要环节。新疆多年来探索出了一条成功有效的高校双语教育路径,为各民族消除隔阂、增进交流和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少数民族接受现代文化减少了障碍。但是,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新疆当前双语教育的文化因素还远远不够。在加快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各民族交流的进一步频繁,不仅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得到提升,其作为文化载体促进不同民族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作用也会慢慢显现。新疆目前的双语教育一方面难以适应跨越式发展对文化交际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难以应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和教育水平多层次性的现实,好多基层双语教育片面强调语言之间的翻译和转换,忽视了文化因素。跨界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文化之间文化做到相互理解,才能为双语教育提供更好的学习动机。对异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有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参照系,就能更好地反省作为大中华文化之一的本民族文化。

5.以现代文化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新疆的三个跨界民族同其邻国主体民族一样,都信仰伊斯兰教,这给公民意识教育增加了难度。虽然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以及各级全日制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从事宗教活动,但跨界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宗教氛围浓厚的农牧区,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大学阶段还需要加强正确宗教观的教育。新疆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有时候就利用跨界民族同族而且信仰同一种宗教的 “文化氛围”,误导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淡化和削弱中华民族认同感。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要使学生明白,民族和宗教是不同的社会范畴,伊斯兰教并非是他们民族文化认同的归宿。从历史上看,他们都曾受到过多种宗教的影响,不仅其民族文化史和宗教文化史比他们的伊斯兰教史悠久,即使其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各具特色。他们各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史,在共同的问题上也必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与时俱进,形成现代宗教观,才能保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变着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现代的大学生多以世俗性的民族文化作为认同的基础。因此,要以现代文化引领他们的思维方式,开阔眼界,做更自由和理性的文化选择,使文化认同上升到一个更高境界。

总之,民族边界和政治边界的错位性导致了新疆跨界民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多重性和异常复杂性,培育跨界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正确的公民意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等类似宣传即能在跨界民族大学生中牢固地树立起国家认同观念。为此,必须从深层次上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而这又必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注释]

①李崇林.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0(4):42.

②(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M].王建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2.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④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l6-22.

⑤王可.两岸四地公民教育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研究,2007(11):151.

⑥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36.

民族工艺文化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音乐教育 文化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音乐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其它民族音乐文化的长处,让我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氛围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并有回、瑶、侗、白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湘西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其音乐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当地人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珍贵的音乐文化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状态。湘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面临着被冲击、渗透、同化的危险。面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要尽快、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富有特色的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成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补充,通过实施其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弘扬、创造、发展拓宽思路。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的主要任务。但是,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伴随着世界音乐教育的正规化而出现,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当前乃至今后民族音乐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积淀

现行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西方音乐语言或音乐形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等构成了以“西方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由于西方音乐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文化深沉背景上的不同,在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中,必然会使少数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被掩盖,不仅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也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丧失,最终带来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所生成的文化积淀仅是针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灾难性后果。

多元的文化使得各民族相互学习交融,也使人们更加强调各自文化的民族化特征。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将民族音乐纳入其中,给予其主体的地位,确立以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学科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民族音乐保存、发展的目的。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递

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和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融为一体的结构特征和传承方式的口头特征,使我们无法从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去认识、熟悉它。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递都是靠其独特环境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方式进行的。在湘西自治州,各民族中口传音乐的传递方式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口传音乐通常是一种非正规的、即兴的文化信息表达,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而是自然生成的,通过在与长辈、同伴、环境等诸多交流形式中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民族音乐传递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也与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是相吻合的,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音乐固有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随之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给少数民族音乐在民间的自然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各少数民族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更多的与学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平台,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成为一种理性化、系统化的习得行为。

当然,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牺牲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为代价,恰恰相反,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应尽可能维护民族音乐的“正宗性”,将其文化中的精髓完整的传递下去,只不过传递方式可多样化,既可以是专业性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深入到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非专业性的文化实践活动等等。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相互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内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一次空前的全球化的文化整合正在悄然进行。正是在这种文化态势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却陷入了“自我中心论”的狭隘的价值观当中,“自我中心论”是一种以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忽视、否定和排斥相关联事物价值,它与全球化的整体性、依存性相悖。这种缺乏世界眼光、排斥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闭关自守、自我满足的文化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停滞落后。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危机,唯有通过开放的、系统的当代音乐教育来完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既得天独厚的拥有当地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又能从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度俯瞰这些资源。因此它能根据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方面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不能简单采取“利用”和“发掘”的方式,而要把民族音乐已具有的独特个性和完整音乐素质的那部分音乐精华筛选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平等的音乐艺术来看待,才能使它们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湘西苗族音乐的特点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一个“b3”音,“画龙点睛”的一个音恰恰展现了与其它民族音乐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民族的音乐特色,然后在结合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音乐内在的节律和韵味,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准”或是“莫名其妙”的音响,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异域音乐文化的交流、吸收。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无论从完整性、规范性上来看,都是值得我国音乐教育借鉴、学习的。所以,对少数民族音乐不断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实现本土音乐与异域音乐的多元共存,将是今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长期奋斗的目标。

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创新

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存发展确实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笔者始终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在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中还只是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强调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看到其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这样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也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确实责任重大,但创新才是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比如:吉首大学舞蹈专业的教学正是不断的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特色中提取舞蹈元素,大胆地对民间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如《猴儿鼓》、《扯、扯、扯》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民间音乐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一份承载,而对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资源、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是简单“保留”、“维持”,而是一种不断赋予民族音乐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总之,唯有利用民族音乐教育推动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才能使之艺术长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

如上所述,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正如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所说:“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缓慢地但不可避免地从人民生活中被抹去,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拦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现在,接受传统、保持传统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积极的部分,这是受过教育阶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民族工艺文化范文5

[关键词] 常州;文化街区;传统手工艺;传承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西直街,原名西直门街,地处常州城西,其历史悠久,人才星列,文化荟萃,胜迹遍地。西直街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常州段唯一市中心沿着运河而建的历史文化老街,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的今天,其因政府的有意保护,依然保留出原有风貌。西直街自东篦箕巷向西至圆通寺1800米,东端与著名历史老街“常州青果巷”毗邻,西端南与常州艺术园地“运河五号”相望,现有建筑保持着历史江南特色,质朴复古、生态自然。以“大运河”为主轴,青果巷、西直街、运河五号为依托,将其建设成常州“大运河”旅游开发区,打造富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具有天然的地利和天时优势。

常州手工艺文化丰富,受市级以上保护的手工艺名录众多,如国家级的金坛刻纸、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以及金坛封缸酒酿制技艺;省级的常州乱针绣、象牙浅刻、掐丝珐琅以及龙泉印尼、萝卜干腌制技艺;市级的常州雕庄竹工艺、劈石盆景及堆花糕技艺等,还有许多久负盛名、富有特色的诸如风筝、高跷、民俗灯艺、各种糕点及酒酿等传统制作手艺。(1)这些手工艺文化哺育着江南常州人,为常州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那么如何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仅是手工艺传承人的重任,而应是每一位身为常州人应有的民族意识。当前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自然建设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老街、文化街、主题街区形式来传承与发展地方经济与文化,且有许多成功之举,如苏州山塘街和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无锡南长街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杭州清河坊和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等。常州西直街区域宽广、隐涵的历史典故众多,地域文化特色明显,以此文化街区建设为依托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其中进行合理的传承与开发,是当前值得深思、行之有效的现实手段。

一、在文化街区中传承手工艺的价值意义

传统手工艺,顾名思义,首先是与我们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手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讯息,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手工艺不同于历史上延续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复制化时代的大众文化有别,体现着民族的、民众的创造力。(2)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生活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人的生产、审美观念作用下的产物。当然,它不仅与我们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它从传统延续至今,还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种种效用,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手工艺,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失去这种根文化社会也将进入毫无生机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也正在经历的全球化、都市化的发展过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且呼声还在持续高涨,千方百计的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保护与传承。其中以开发、建设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式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文化是广为采取的方式。

常州西直街是继青果巷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有建筑风貌,是现代都市中心少有的生态自然地,“大运河”世界级文化遗产依傍而过。西直街曾为常州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大小历史典故有二十之多,如文亨穿月、毗陵驿站、豆市码头、可庵弄、西仓桥等,曾经的繁荣景象依然能令常州人可圈可点,因为它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场景覆盖着这片老街。当前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已对钢筋混泥土式灰冷的高楼大厦疲惫厌倦,内心即便对自然、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滋生渴望,也就不断呈现出以时展的视野看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由此,一方面注重保护历史传统风貌,尊重地域特色文脉,建造与修复出质朴、凝古的自然文化老街;另一方面在体现时展的特点与要求,植入新的功能,推动历史街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健康向前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给地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构建起健康积极的平台。

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将零散或频临遗失的传统手工艺得到集中的保护与开发,为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老街的建造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且能合理的开发和继承传统手工艺。其价值意义主要可体现在:首先,有利于地方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新或某种新工艺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工艺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也有不少是在异族、异地工艺文化基础上或是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同样坚持民族的、地方的文化传统才能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工艺文化,工艺文化便如此得到延续发展。其次,有利于地方政府机构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开发,政府对其能够主导介入和诱导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根据工艺保护工程的大方向进行指导和规范,建立完善保护体系,对那些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传统工艺给予资金的支持与投入开发,从而促进传统工艺的现展。(3)另外,利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开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区,结合“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从而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增长常州的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经济,并逐步扩大和提升常州历史名城形象。

二、在文化街区中传承手工艺的方法

利用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然成为当今时尚。就利用常州西直街建设来传承手工艺文化,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通过政府的主导性介入,对西直街区实施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为传统手工艺搭建一个良性的平台。

政府是地方一种权利机构,具有对地方建设与发展的决策力,在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与继承传统手工艺方式上具有主导性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可指导和协调相关机构、组织,对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考察,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地域环境、人文风貌、历史文化的特点,将西直街进行修补、改造与仿造,整理规划、开辟出具有原生态风貌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就地方传统手工艺及相关节会与民俗中工艺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提出开发策略,尤其对那些具有代表性手工艺,如梳篦、乱针绣等实施开发。并在西直街区内以引导和招商开店手段,集聚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性的传统手工艺,运用商业经营模式开展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力职能手段,以指导、协商的途径强化对西直街的保护开发建设,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构筑起良好的平台基础。

2.依据西直老街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分区对传统手工艺继承与开发

西直街东西绵长,东面开发已成熟,西面古建筑保存完好,中间为一空置地,以此为基础可以实施东面、中间、西面的分片区式手工艺开发管理模式。东面自西赢门至篦箕巷建设完好,地处相对中心,有古毗陵驿、文亨桥、鼻梁灯火等历史典故。常州自古以篦箕、木梳制作名扬天下,梳篦选材考究,工艺精良,素负“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以制作梳篦为业。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来常州均从这里登岸进城,他见此处沿街尽是生产、销售梳篦的作坊和店铺,便将其赐为“篦梳巷”。在此开展以“梳篦”传统手工艺为龙头,实施引导“乱针绣”“金坛刻纸”“留青竹刻”等具代表性手工艺融入,极力打造出常州品牌文化老街,弘扬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中间部分原为“豆市码头”,因历史原因古建筑已毁,可以通过仿古建造方式,将东西连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曾为常州豆类、农副产品、饮食一条街,盛极一时,在仿古街造好后以招商引资形式,规划将传统豆制品工艺、常州糕点工艺、酒酿工艺等进行保护与开发建设。诸如“常州大麻糕”“常州萝卜干”“金坛封缸酿酒制作”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手工艺代表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并能将其它特色的手工艺进行连带挖掘与开发。自此往西至圆通寺区间,现有古建筑保存尚好,且具历史价值的特色景点众多,如博灵望宅、仓桥古肆、可庵弄、吴钩铁铺及名望大宅多处等。只要对其稍加修复、改造,以引导方式将常州地方民间中的铁艺、竹艺、园林盆栽技艺以及民俗中灯艺、风筝与高跷等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凝聚起来,结合开展传统节日风俗活动形式使这些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传承。

3.在西直街区中建立健全常州传统手工艺促进发展组织,加强保护与研发力度,扩大对外交流

可以考虑由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各种市场组织一起成立专门保护与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管理传统手工艺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推动传统手工艺高效、健康发展。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可通过建立一套以政府扶持和指导、能代表和维护特定传统手工艺群体利益的团体、协会或其他各种管理机构网络体系,作为民间手工艺权利主体是可行的选择。并在各种组织、协会的管理下在街区中设立传统手工艺展示陈列馆、民俗博物馆、民间手工艺人工作室等,提升传统手工艺研发力度,增强对外的手工艺发展交流。同时,要积极发动民众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参与,特别要加强“民间手工艺产业合作社”等基层协作组织建设,发展龙头手工艺企业和民众间的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手工艺现代经济的发展。

4.加大传统手工艺宣传,与地方专业教育开展合作与交流,做好传承工作

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开展西直街旅游资源建设,从中做好手工艺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并对那些具代表性传统手工艺进行宣传教育,引起民众对其的重视。还要持续推进代表性手工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这不仅要对传承人在经费资助、给予荣誉、提高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上进行支持,还要保护好手工艺原生态的特点,开展个人家族传承与村落民众集体传承结合方式,完善集体传承的规定。同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形式,在专业学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层次手工艺理论研究人才和创意研发实践人才,充实提高地方手工艺人才队伍水平,做好地方手工艺的传习与推广。同时,让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手工艺企业主要技艺人走入校园,通过讲座、手工艺展览等活动,面向学生开展普及教育。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代表为传习主体,实施短期与长期传习计划,通过相关博物馆、民俗馆、民间机构等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采取举办主题工艺、名人名作品展览及现场传习活动,利用参与性教育方法以及游戏、见习培训等实用方法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教育,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

三、结语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进程发展,传统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确立可行的方案和举措。然而,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依托,既可以合理的继承和开发传统手工艺,又能缔造一座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街,让人们在此鉴赏传统历史,体验老街的同时,享受一种淳朴而悠然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 http: // .

民族工艺文化范文6

【关键词】ZAKKA 手工艺 创意生活

“ZAKKA”一词源于日语“ざっか(雑货)”的英文音译,译成中文的意思为“创意杂货”或“各种生活品的设计”,它涵盖了所有能够改善日常生活的各类物品。“ZAKKA”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道具”契合了现代创意生活的理念,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ZAKKA”现象萌芽于20世纪中叶的日本,继而席卷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逐渐衍生成为一种引领时尚生活潮流的设计现象,被称为“在普通和世俗中体现智慧的艺术”。要深入研究、分析“ZAKKA”现象的形成以及对现代手工艺设计的启示,一方面可以从手工艺文化的特征入手,它的形成与传播蕴含于手工艺内在的发展规律之中。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更以理性态度注入了时代的审美精神;另一方面,“ZAKKA”现象具有其他艺术现象所不具备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它引导了生活和消费的潮流,触及了人类的自我表现和内心情感,体现出手工艺设计所崇尚的生活美学。来自美国波士顿的玩具设计师Chelsea Bloxsom用各种毛绒、布料手工缝制的玩偶,具有十足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色彩,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样,更有趣的是这些如精灵般的玩偶和人之间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让人们享受着创意和手工制作给生活带来的愉悦(图1)。当今世界以“创意产业化”为发展主题不再只是一个口号或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欧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成为了创意产业的典范,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ZAKKA”现象的形成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创意为先导,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手工艺设计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ZAKKA”现象:体现着民族性格与对待传统的态度

(一)吸纳与包容的民族性格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传说中的“徐福东渡”以来,日本便与中国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的手工艺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这从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可以得到印证。特别是奈良时代以后,随着不断派往中国唐代的“遣唐使”,日本的寺院建筑、佛像造型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都受到唐文化的影响①,带有明显的唐代装饰风格。可以说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手工艺设计是在吸纳与包容中国手工艺文化,并与本民族的审美气质相交融,形成了日本手工艺设计严谨、细腻、精巧的整体风格(图2、图3)。

日本吸纳与包容的民族性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又将视角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等科技发达的国家学习,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生活习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努力改造落后的社会现状,确立了“国民皆学”的发展方针,这一系列改革使其在亚洲迅速崛起。②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得到了美国科学技术和资金上的扶持,使电子、机械、汽车、纺织等行业迅速成为战后日本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于20世纪60年代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定以快节奏、满负荷的状态为代价,现代西方科技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也使日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经历了短期阵痛,但日本民族对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特有的情感,使之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将视角重新转回传统手工艺,并不断地消融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因此,日本的手工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这也为“ZAKKA”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打下了广泛和坚实的基础。在吸纳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日本的民族手工艺沿着一个特有的脉络不断地发展,而且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日本民族性格的庇护下进行着融合与创新,逐渐形成了享誉世界的“日本风格”。

(二)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钟情体现在日本民族对待手工艺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责任感。在日本手工艺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手工技艺被完整地保留并传承着,尤其是精湛的制作工艺,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微小的部件都被做得精致完美,“技艺美”成为日本手工艺重要的风格特征之一。诞生于1865年茨城县水户市的水府提灯老铺“铃木茂兵卫商店”的灯笼工艺,便是对日本传统手工技艺坚守与创新的代表。茨城县水户市出产据说是全日本最结实的纸,所以灯笼的质量也比其他地方的要好,在日本享有盛誉。MIC*ITAYA的灯笼从制作材料到工具、技法等都严格遵循着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在保持传统灯笼造型对称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实践,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加入了一些不规则的变化,丰富了灯笼的样式和造型以适应当今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消费趋势。在实用功能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如利用LED光源代替传统的蜡烛、用音传感器控制灯的开关、注重安全性以适应高龄者使用,等等,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现代科技的影响(图4)。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因此,日本的手工艺文化保留着传统的印记而又体现着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科技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日本倡导了旨在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开发、传承的“一町一品”运动,向全体国民宣传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手工艺与工业文明并存互利的重要性,鼓励国民从事手工艺创作,这也是“ZAKKA”现象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