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1
注: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12003A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并实现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已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是弱势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衡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分析:
1.发展基础良好
衡水市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品资源优势与产业比较优势明显。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衡水法帖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2.基础设施完善
衡水市的交通设施完备,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大广高速开通,衡水已经融入环京津2小时经济圈,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3.政府政策支持
衡水市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政府从税收、人才、资金等各方面对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政策扶持,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完善规划,培育龙头,这些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成果供给不足。
2.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机构或部门,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文化单位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市场范围还处于行政分割状态。
3.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政策环境: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资金、重点企业等方面尚需专门的政策。市场环境:缺乏行业自律,中介服务不足。知识产权观念较为淡薄,创意、创新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
4.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并且竞争力不强
衡水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处于规模小、水平低的初步产业化阶段,缺乏国际和国内市场拓展能力,这成为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肋”。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复合型人才匮乏。
据初步统计.衡水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讲,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二、加快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点带面,发展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衡水市文化产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文化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的情况下,依靠优势企业,培养文化产业龙头。内画博物馆、金音乐器、生态农业采摘园、武强年画等项目都具有进一步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潜力。鼓励优势企业深挖文化因子和产业特色,引入创意思维,建立完整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衍生品,增强文化集聚能力,采用与国内外创意、出版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文化项目、文化团队、增加与国内外同行的文化交流,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多元经营,发展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产业的集群,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存在高端与低端的类别设定。不管是哪类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存在改革、升级的问题。衡水文化产业也存在升级的问题,应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寻找发展机会,扩充文化内涵与产业内容,推动衡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集思广益,用创意凸显衡水特色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脑子”,缺少创意人才是制约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国内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新力不够,运营形式相似、内容单一。
(四)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产业集团
在衡水推行文化创意产业园要着眼市场、研究消费者,不断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和发展园区,努力形成自身特色和经济增长点。在衡水,老白干、鼻烟壶内画在国内外名声最响,衡水湖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最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要围绕这三种关键产业做文章。
(五)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强化产业智力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有效利用衡水市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对文化创意人员的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通过举办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创意文化节、博览会,开展“优秀文化产业园(企业)”、“优秀文化产品”评选活动等,激发创意人才的激情和动力。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消费;SPSS
[DOI]10.13939/ki.zgsc.2016.40.034
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本身的复杂性,其内涵仍然充满争议,行业分类也较为模糊,不同国家各有不同的标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留意到,尽管国内学术界、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作为大众的文化消费者对于何为文化/创意产业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而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因而本研究拟从文化消费者的角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传播程度,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研究假设
根据心理学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认知态度的外在表现,但是行为与态度有时也会出现偏差。由于文化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态度难以直接测量,因此研究者通过测量文化消费行为来间接衡量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态度。刘平(2014)提出文化消费空间日益多样化,“微传播”“微内容”能创意地与体验消费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有趣的创造性的文化体验,使人们享受文化创意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进而产生对创意的喜好。[1]据以上提出假设1如下。
H 1:日常浏览新闻偏好、去公共文化场所的频率、使用社交软件关注文创信息的程度与文化消费者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的评价正相关。
资树荣(2013)在梳理国外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时发现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层次等对文化消费有显著影响。[2]姚永玲、郑国楠(2012)认为创意产品不存在收入歧视,证明了创意聚集区的消费阶层不存在收入歧视的论断。[3]因而提出假设2如下。
H2:日常浏览新闻偏好、去公共文化场所的频率、使用社交软件关注文创信息的程度与文化消费者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的评价这4个变量与收入水平无关,但与年龄、文化程度相关。
Hesmondhalgh(2002)提出文化产业主要生产具有社会意义的文本和象征物,包含影视广播、出版、音乐、广告和行为艺术。[4]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是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个部门。[5]Reese(2010)等借助产业和职业分类法,认为创意产业不仅包括艺术、音乐和写作,还应纳入教育和高科技产业。[6]可以看出尽管学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仍有争议,但是媒体艺术被基本认可,网络信息相关也日渐被接受,但设计相关的争议较大,基于此提出假设3如下。
H3:文化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行业分类中媒体、艺术业的认可度最高,网络信息业其次,工业、建筑设计的认可度最低。
2 样本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10份,回收210份。剔除一些填写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问卷,此次有效问卷共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由于问卷中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量皆为分类变量,因此只做简单的频率统计,并不涉及均值、方差等。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男性占35.5%,女性占64.5%;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两个层次,20~30岁的占47.5%,20岁以下的占25%;职业以学生为主,占54.5%,其次是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分别占14%、10%;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占50%,其次是硕士,占24%;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000元以下,占57.5%,其次是2000~5000元,占28.5%,这可能与被调查者多数为学生有关。
3 数据分析
3.1 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检验日常生活中文化消费相关的行为、文化消费者关于文化产业涵盖行业的理解或接受度这些问题是否存在潜在变量。由表1可知,KMO值为0.691>0.5,此处样本量基本可以接受;X2=217.738,P
3.2 信度检验
因子分析后,再进行信度检验。分别对已得到的4个因子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只有因子1的α值为0.734,0.7
3.3 Spearman的rho相关系数显著性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3
1文化创意产业综述
1.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英国、新西兰、加拿大、芬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蒙特利尔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产业做出的如下解释,“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纵观这些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1.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改造
北京的南锣鼓巷和798艺术工厂、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新天地,均是我国基于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案例。南锣鼓巷基于老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将老北京的民俗、工艺、生活方式作为创意素材,将其形象定位为“大都之心、原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宽窄巷子依托于仅存的南方胡同的文化布局,将成都的井肆文化例如茶馆、曲艺、评书与名人、艺术家留下的雅士之风结合,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又不脱离群众保留着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成为成都的城市名片;798艺术工厂开我国创意工业园区之先河,将旧厂房的低价租金与创意产业的低成本、低投入、小企业的特点结合,厂房的现代工业建筑元素和大尺度的空间又能孵化出更多的创意产业,掀起我国创意工业园区潮流;上海新天地则充分利用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结合历史街区建筑中西结合的特有魅力,将新天地打造成为城市名片。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入驻前后历史街区的变迁研究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从而寻求一种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共生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昙华林街区现状
自2005年武汉市对昙华林一带进行了重新的保护和利用规划设计。该项设计将整个昙华林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风貌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区三个保护层次,制定了街区规划道路网,同时对用地的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一期改造后形成了昙华林路的中西文化街区(中部:从十四中至瑞典教区)、市井文化街区(西部:从瑞典教区至得胜桥),改造后在市井文化街段形成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街区。
3案例调查
调研对象是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m的路段(图1)。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2013年4月,笔者在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预调研,对街区内的老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走访了粮道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整个昙华林街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2013年5月,对街区交通等问题作了全天候的实地观测,对环境空间作了全面勘查。5月9日,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走访相关部门得到大量的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过程中,分别对街区居民,街区从商者以及过往的路人进行调研,对街区居民采用按年龄层次抽样调研,对于从商者和过往的游客均采用随机抽样调研,考虑到各类调研对象的数量和调研的可操作性,居民问卷发放50份,经营者问卷40份,过路者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居民90%,经营者85%,过路者92%。
4调查结果
4.1用地演变
(1)历史文化基因显著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地处城区城墙内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偏南的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在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民国政府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区域并入后统称为昙华林,其街名一直沿用至今(图2)。昔日的昙华林是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地。街区内有集中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中西建筑华洋杂处比邻而居,同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也展现了武昌旧城原汁原味的风貌特色,其文化积蕴深厚且具有多元性特点(表1)。(2)文化创意产业植入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神产业。昙华林地区改造后,依托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的艺术专业优势和昙华林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积蕴,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入驻该地区。这些产业集聚在昙华林路中段及西段,形成以湖北当代书画、雕塑、陶艺、创意设计、经销展览为一体的文化创意街区(图3)。在调研中我们统计了街区内店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图4)。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来看,昙华林文化产业的类别比较集中单一,均属于文化传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范畴。调查发现,如果严格的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来说,部分有文化创意和特色的休闲饮品店、餐饮店并不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但是它们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灵感,带来了客源,丰富了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于它们而生成。因此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创意核心层、创意依托层、文脉基底层等三类。创意核心层是指,直接从事创意文化产品的创作与销售工作的店铺,它们是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昙华林街区的创意礼品、手工艺品、艺术工作室均属于创意核心层,占比达到46%,它们是昙华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部分(图5~6),创意依托层是指,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发展起来的相关餐饮、休闲文化配套设施。表现在昙华林的具体业态为休闲饮品店、餐饮等店铺,占比达到54%。由此可见,昙华林的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从产业类型和占比来说,创意核心层仍稍显薄弱。文脉基底层为创意核心层和创意依托层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文脉。一方面,昙华林独特的历史建筑与悠久的地域文脉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场所、氛围与灵感来源;另一方面其历史价值又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与文化创意产业一起,形成“昙华林”的品牌。文脉基底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来源和核心特色,使得昙华林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3)用地结构的演变昙华林历史街区用地演变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图7)。如图7所示在文化创意产业进驻后,昙华林街区的用地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之前的以居住为主发展成为居商结合的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其用地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商业用地增加——昙华林街区改造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得到修缮,沿昙华林路两侧的居民大多将修缮后的房屋出租给商户,沿街居住房屋的变为商业门面。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进驻后,昙华林地区的一批新的为解决游客和购物者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增多,尤其显著的是街区内的配套卫生设施增加。③绿化用地增加——昙华林街区改造前,街区内公共绿地较少,改造中拆除了一些建筑,退出场地建设绿地与广场。例如在昙华林路与胭脂路交叉路口有一块较大的公共绿地,位于花园山北侧,是由拆迁民居后改建的。同时在整个街区的改造中,也有部分建筑拆除,退让出街旁绿地。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入驻,街区内的用地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沿街面房屋的一层空间,人流主要交通线的地方逐渐都成为商业用地,并且有逐渐向街区后的住区延伸的趋势。街区内的居住用地逐渐转为商业用地和绿化用地,各类用地比例向更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演进。
4.2交往空间
(1)外来空间主体入侵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和经济价值早已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所认知,在文化创意产业入驻后,多种多样的主体也开始进入街区内部,并改变了街区旧有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而新的空间主体在对空间进行消费的同时也开始影响着空间的生产。
5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改造分析
5.1昙华林街区改造要素分析
(1)营造有活力的交往空间①在规划调整中建议在保持原有的街区肌理的基础之上,整合建筑形体,同时在街巷内重点开辟一些供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空间,补偿街区居民被挤占的交往空间。②规范道路两侧停车,防止路旁停放车辆占据居民宅前的交往空间。(2)梳理层次性的交通结构①加强昙华林历史街区内部道路的交通管理:将昙华林路段调整为限时通行,在人流量较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或者将其设为单向交通,以消除狭窄道路上的对向交通冲突。②充分利用街区的停车设施,同时规范道路两侧停车,避免阻挡周边社区的消防出入口以及内部步行路与外部车行路段的交叉口。同时可考虑在非历史风貌区增设停车设施。(3)改善街区的环境质量①加强街区垃圾的管理,集中规划垃圾收购存贮点的位置。建议将临近主街的垃圾站移至街区远端。②适当拆除文化价值低的危旧建筑,增加主要街道的街旁绿化。(4)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①加强社区居委会对街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防范流动人口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和不规范行为。②增加街区安全基础设施的配置,如设置电子眼等以加强街区安全的监控,同时加大宣传提高街区居民的防范意识。
5.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昙华林提升改造
昙华林历史街区通过2005年的改造后,街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但通过调研发现,昙华林街区的创意核心层稍显薄弱,提供的创意产品没有根据昙华林街区的特点和老武汉的历史人文要素进行本土化的提炼和推广;针对年轻群体的“泊来”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而本土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退。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昙华林提升改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完善动态保护机制计划经济时代,历史街区保护往往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存在着资金匮乏的问题。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街区的互动机制,历史街区成为了孕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土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又能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首先,昙华林街区的历史建筑虽不乏精品,但是如果不注入新的活力,大部分一般性历史建筑将无法得到法规保护,它们将逐渐衰败。其次,昙华林作为历史街区的价值,是其作为反映武昌城百年发展的历史老街,同时承载着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它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演绎,进行新的诠释,才能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延续文化的承载。历史在不断往前推进,今日将成为昨日,将创意产业引入历史街区,实现了历史性建筑的多样化价值,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注入了新的生命,挖掘出昙华林的文化特色,才能让历史街区不再定格于某个历史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久弥新。(2)提炼特色文化创意资源,挖掘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域特色”,打造整个昙华林地区的创意产业品牌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积蕴深厚且具有多元性特点,它承载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融合了中西方的宗教文化,记录着近现代教育卫生史。这样丰厚的资源本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绝佳前提,但昙华林的文化创意产业所缺失的恰恰是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调研发现,创意产品多是拾人牙慧,看不到当地特色文化,同样的产品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具体来说,首先,充分挖掘出本地文化的特色,并将这种本地特色文化与新的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品牌。在这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人才优势,与当地大学师生进行一些交流。其次,是品牌的推广。政府可以给予相当的倾斜,制作官方宣传片与武汉的城市形象一起推广,建立官方网站,通过借助各种新媒体、新平台进行品牌传播而扩大影响力。发展创意产业的立足点在于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如好莱坞代表着美国大片、巴黎代表着浪漫时尚之都,文化品牌展示了城市别具特色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4
关键词:重庆市;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需求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65-03
一、重庆创意产业发展的“66503”目标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长沙、成都等各大城市均依托各自人才、区位以及产业优势,将创意产业视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纷纷出台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设立各种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欲抢占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在这样的形势下,重庆市政府于2006年决定,“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扶持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六类创意产业子项,使之成为重庆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重庆市政府制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66503”目标,即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6%,形成6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建成50个以上的市级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其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基地(园区)3个,创造一批有重庆风格和国内外影响的创意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师,具备举办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的能力。于2010年,实现该发展目标。到202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10%左右,形成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步入“文化长入经济,经济体现文化”融入互动的高级发展阶段。重庆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政策推动,逐步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重庆发展创意产业将立足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创意为核心,创新为动力,基地(园区)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引导及推动下,努力消除影响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保护,创造财富、增加就业,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科学合理、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格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功能,提升重庆形象。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第一个动漫企业的诞生标志着创意产业的萌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以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为支撑,以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集聚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在重庆已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同比增长40%。其中,软件设计创意行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70%,文化传媒创意行业实现增加值74.6亿元,同比增长12%。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高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重庆创意产业发展对营销策划人才的需求
实现重庆创意产业的“66503”发展目标,需要若干支撑条件,包括政策、法律、制度、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其中,人才条件是最重要的,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增量,是发展该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创意产业的根本属性就是依赖人的创造力,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交易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活动中,绝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人力资本即专业人才来完成的。可见,专业人才在创意产业发展中有何等重要的作用。营销策划人才在创意产业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人才,他们是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对创意活动、创意企业进而创意产业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其次,营销策划人才是连接创意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及预测,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发现市场愿意、喜爱的创意产品;再次,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产品开发的具体实现者,要把创意变成产品,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才可能实现,通过他们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形成达到消费者手中的现实商品。
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可以划分为三类: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管理人才是创意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者,专门技术人才是产品研发、软件、建筑、文化传媒等构思的技术实现者,而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的提出、构思和谋划者,从具体作用讲,营销策划人才大致可分为如下:(1)咨询策划人才,直接在咨询策划业中从事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进行信息咨询、分析研究,提供专业性、项目性策划等。(2)企业营销策划人才,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企业中从事设计策划、文化传媒策划、时尚消费策划等。(3)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企业中从事营销策划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不难看出,营销策划人才在创意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离开了营销策划人才的创意产业是不可想象的。
要实现重庆创意产业的“66503”发展目标,就必须有大量的咨询策划人才、企业营销策划人才、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据测算,目前,在整个创意企业的就业总人数中企业真正营销策划人才仅占1/20,其中主要是咨询策划人才,而企业营销策划人才、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则是少之又少。按照营销策划人才占1/5来计算,重庆创意产业的“66503”发展目标中6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就需要1.2万营销策划人才。
三、重庆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重庆要重点扶持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六大类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与之匹配的营销策划人才,这六类创意产业才具现实的人才基础,得到真正的发展。重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营销策划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但是,营销策划人才的供给却远远不足,缺口估计在0.9万人左右。产生这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庆高校培养的营销策划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质量不高。目前,重庆高校中开设营销策划专业的仅有几所,每年培养的学生不到0.1万人。与此同时,这些高校营销策划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如创意产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营销策划人才适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第二是课程模式和课程设置不能想当然,需要调查与分析从事这一类岗位群的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岗位能力;第三是教学设计,需要研究和分析课程教学在职业能力培训里起的作用和担负的任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完成这样的任务;第四是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营销策划人才培养。
2.重庆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建设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目前,重庆营销策划人才的紧缺表现出重庆在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战略规划上存在问题。战略人才观念的缺位使得人才引进的思路、手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没有对营销策划人才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主体专业人才进行战略化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引进人才的动机,没有形成引进主体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3.重庆创意产业开发基础环境建设滞后,使人才引进困难。重庆创意产业企业在当地区域范围内属于高收入行业,但与全国同行业企业比较待遇相对较差。满足不了高素质人才的心理预期。
四、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针对重庆营销策划人才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必须优先、超前性地解决营销策划人才短缺问题,从而保证重庆创意产业发展有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扩展重庆高校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市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六大类创意产业,为营销策划人才提供了确定的岗位群,依据这些岗位群的岗位能力要求去进行课程的设置、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我们培养的营销策划人才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特别是构建特色企校合作开发人才新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企校合作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一是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来源;二是可以供求对应,专业对口;三是可以有效地缓解相应专业的就业压力。这是一个企业与高等院校共赢的模式。企校合作开发人才这种模式不是新鲜的概念,在重庆创意产业型企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解决紧缺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缓解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2.建立具有重庆特色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可以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还可以为创意产业开发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同时,可以发挥出多产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效益。具体的措施是:首先,以重庆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创意企业的结合,形成工学一体的营销策划人才基地,让各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职)各有侧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其次,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产业导向,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教师队伍必须精强能干,时刻能够走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前列,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保持领先的水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及创新能力、理论应用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再次,加强基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坚持理想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择业趋向,尤其是要积极投身重庆经济建设。通过各种途径,要让毕业生充分了解重庆,了解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生产、科研第一线去。同时,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去以及自主创业。
3.制定重庆创意产业的人才战略规划。
制定中长期营销策划人才。由市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全面的调查研究,以确定未来人才的需求量、人才规格,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重庆高校营销策划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等计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4.开发创意产业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开发人力资源。首先,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校合作开发人才提供支持,以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的问题。通过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缩短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周期,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很快适应角色。其次,提高员工的认识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创意产业开发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创意产业开发的重要对象,他们是人力创意产业开发的代表者、企业文化的构建者、企业精神的体现者、企业发展目标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再次,创意产业开发型企业要积极实施人才储备。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开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创意产业开发企业不重视后续人才的储备工作,过度地依靠行业优势,不是主动地引进人才,存在很强的保守性。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流失与人才的压制,使就业人员缺乏积极创新的激励心理,造成了人才创造能力的闭合。重庆市创意产业企业在人才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人才的潜能,从战略高度做好人才开发利用工作、人才后续储备利用工作。最后,合理使用现有营销策划人才。企业应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专业人员,以发挥最佳人才效能,而不应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和浪费。
参考文献:
[1]胡小武.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J].城市问题,2006,(5).
[2]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5
0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并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链以及广泛的产业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物质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同于传统的工厂或技术园区,是集工作与生活、消费与生产于一体的综合体。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自然风光,文化底蕴深厚、创意特色突出,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欲望,开始成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为其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1-2]。英国、美国作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意识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美国的SOHU艺术区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氛围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如今,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模式也被我国许多地区所采用,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深圳的大芬油画村、上海的田子坊、成都的东郊记忆公园等,数不胜数。在此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也逐渐成为旅游业和旅游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性?尤其在游客的旅游体验中,这种差异性以何种程度存在,成为文化创意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融合在旅游实践领域悄然生长,已引起了旅游学界关注与研究兴趣。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多集中于融合作用、游客旅游体验及影响因素等方面[3-8]。Strauss和 Lord研究发现个性鲜明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中贡献越来越大;Ooi研究了创意产业园区在新加坡旅游发展中的作用;Goede以库拉索岛上的Scharloo和Pietermaai创意区为例,分析了旅游是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以上学者都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阐明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必要性和作用。还有部分国外学者对游客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体验及影响因素给予了重点关注。Prentice深入研究了工业遗产公园不同尺度的游客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Pappalespore等以东伦敦?槔?,采用定性访谈法,研究了创意城市地区游客的特征、动机和旅游体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创意集群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Chena等以台北的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采用现场抽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游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忠诚度的决定因素。
与国外学者的关注点不同,我国的旅游研究者在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逐渐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开发和利用研究。樊小兰等借鉴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经验,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旅游开发提供方法和对策[9];郑斌等从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体验”的视角分析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可采取的旅游开发模式[1];梁福兴依托桂林山水文化,提出了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产业景观园区的开发构想[10];刘成以成都东郊音乐公园为例,研究了文化创意园区的旅游运营模式[11]。同西方研究趋势类似,近两年游客的旅游体验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涌现出一批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高淑娟基于体验视角,提出针对上海创意产业园旅游开发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12];赵良成等选择成都东郊记忆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游客的旅游质量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13];黄妍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游客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动机和旅游消费行为,进而提出杭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营销建议[14]。
通过对以上文献综述和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大多采用案例研究,通过对某一地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选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或旅游者访谈、问卷调查,以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科学实证的定量分析,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的融合作用、旅游体验以及旅游开发设计等。总的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较为局限;实证研究方面,欠缺从更宏观的全国视角上对两者融合情况的对比分析,没有达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高度。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国内典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游客评论,对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与旅游业的融合效果差异,以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体系,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对采集到的游客在线网络评论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把不系统的、定性的文献材料转化为系统的、定量的数据,并据此对文本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15]。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市场营销研究等众多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旅游活动与网络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不仅成为旅游信息的重要获取途径,也成为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发表旅游评论的交流平台。这些游客兼网友评论的内容往往真实、客观、量大,使得网络内容日渐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数据来源方式。基于此,本文利用专业的游客点评网收集网络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友评论进行分析来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效果。
1.2 研究数据遴选
1.2.1 样本城市的选取
本文选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文化创意旅游活动频繁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综合考虑到地区分布平衡问题,最后选取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武汉、成都7个样本城市。
1.2.2 样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选取
首先,根据样本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排名、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名称在百度的搜索量(搜索量超过40万),在每个样本城市选择5个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其次,每个样本城市虽然有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但是只选取网友兼游客评论数量足够多(至少10条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样本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后,通过筛选,在7个样本城市共?x择了28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具体见表1。
1.2.3 样本评论的选取
结合本研究的特点,通过TripAdvisor、蚂蜂窝、携程网、驴妈妈、大众点评网、去哪儿网等旅游类专业网站,收集游客对各样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评论。为了保证评论样本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每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至少一个完整自然年的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情况,我们从游客评论中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一年时间周期内的25条评论(不足25条的则从2015年1月以前不早于2014年1月的评论中选取)作为本研究的样本评论,共获得评论样本700条。
1.3 内容分析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的内容分析体系由一个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为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总体评价;二级指标共10个;三级指标共24个(表2)。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法对游客评论文本进行编码,用1到5分分别表示游客评论中的“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总体评价中的旅游总体满意度指标数据直接来自于游客在线评分,其他数据则是由对网络评论进行文本分析,然后再对评分数据进行比较。在正式评分前,选取了小样本的评论进行评分试验,以使两位研究者的评分标准能相对统一。之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评价时,采用专家征询法确定评判阈值:优秀的阈值是4、良好的阈值是3.75、一般的阈值是3.5、较差的阈值是3。
2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对比分析
2.1 总体评价
表3结果显示,首先,从旅游总体满意度评价上看,深圳(4.08)、北京(4.02)的游客体验评价远高于其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游客体验评价。其次,从旅游情感体验来看,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游客情感体验得分(3.2)最低,深圳得分(4.06)最高,并且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情感体验评价在标准差和低分率上都大大低于其他地区。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在积极与旅游业融合互动,但融合效果参差不齐,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已取得了良好的融合效果,而武汉、杭州、成都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互动融合还有待提升。
2.2 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评价
表4结果显示,首先,从各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总评上看,北京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总评平均分为4.12,且各分项得分均值均大于4,处于很满意的水平上,说明文化创意旅游已成为北京旅游的新亮点;而武汉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总评平均分仅为3.28,各分项评价只有创意景观知名度在3.5分以上,其他分项得分均值均低于3.5分,反映了游客对武汉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的开况满意度不高。其次,从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各分项指标评价上看,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艺术氛围、创意景观知名度、景观特色方面,得分在3.75分以上,均处于良好水平之上;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景观规模方面,只有北京(4.09)、深圳(3.91)的得分在3.75分以上,其他地区满意水平较低;在景观美感方面,游客对北京(4.02)、广州(3.76)、深圳(4.01)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给予了较高评价,对武汉(3.3)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满意度水平较低。总体来看,我国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的规划设计上普遍规格高、特色突出,游客满意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文化创意旅游景观设计和软性旅游环境(如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创意内涵)建设等方面都亟待加强。
2.3 接待服务评价
表5显示,首先,在关注度方面,游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购物服务和餐饮服务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园区管理的关注度。其次,在满意度方面,游客对北京(3.81)、深圳(3.98)、成都(3.79)三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购物服务满意度高,得分均大于3.75,而对武汉(3.16)、上海(3.21)的旅游购物满意度低,认为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所售卖的旅游商品或特色不强,或价格贵得离谱;在餐饮服务上,游客除了对成都(3.81)评价处于良好的水平上,对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餐饮服务均评价一般,不满意原因诸如价格高、吃饭地方少、档次低等;在园区管理上,游客对深圳(4.11)、广州(4)、成都(3.96)、北京(3.94)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园区管理认可度高,得分在4分左右,对其他地区的园区管理满意度一般,不满意原因包括停车位不多、停车费贵和旅游咨询服务不足等。最后,游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各项接待服务的关注度和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较为明显的规律是游客对北京、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购物服务最为关注,满意度也较高;对成都、杭州、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餐饮服务最为关注,满意度评价也是各项中最高的一项;而游客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餐饮服务最为关注,满意度却最低。
2.4 基础设施和环境评价
表6显示,首先,在关注度方面,游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环境感知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各项指标,对园区的旅游标志和指示性解说关注度最低。其次,在满意度方面,除上海的交通可达性评价得分均值,处于良好水平上外(3.76分),其他地区交通可达性满意度得分较低,介于3.14~3.69之间,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位置偏远、路上耗费时间长;在园区环境卫生上,游客对上海(4.43)、广州(3.77)、北京(3.76)、杭州(3.8)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厕所卫生和环境整洁度满意度高,而对深圳(3.5)、武汉(3.29)、成都(3.66)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园区环境卫生评价一般,不满意原因诸如蚊虫多、厕所脏、周边环境差等;在园区标志和指示性解说上,除了深圳处于满意度一般的水平上,其他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该项得分介于2.17~2.75之间,均处于不满意的水平上,说明我国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互动融合过程中,普遍忽视了旅游指示标志和解说标志等硬件设施建设,存在旅游指示和解说标志数量少、解说效果差等问题;在旅游环境感知上,北京、深圳、广州三个地区的得分均值均在4左右,而杭州、武汉、上海三个地区的旅游环境感知满意度得分较低,介于3.03~3.45之?g。从游客评论来看,游客对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环境感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地区的文化创意园(如武汉、杭州)人气不足、冷清萧条,而有些地区(如上海)又人流过大、过于拥挤。
3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游客网络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的地区差异性,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总体评价上看,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参差不齐,深圳、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最好,上海、广州融合效果良好,成都、杭州地区融合效果一般,武汉融合效果较差。第二,对于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互动融合时,文化创意景观的规划设计规格高、特色突出、艺术氛围浓厚,游客满意度较高,文化创意旅游已成为当地旅游(如:北京、上海、深圳)的新亮点;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无论在旅游硬件环境(创意景观设计、景观美感),还是在旅游软性环境(文化艺术活动、文化创意内涵)建设上,都亟待提升和加强。第三,对于接待服务及基础设施和环境,游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购物服务、餐饮服务、旅游环境感知等关注度高。其中,游客对北京、深圳、成都三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购物服务满意度高;在餐饮服务上,只有成都处于较满意的水平,游客对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餐饮服务均不太满意;在旅游环境感知上,游客对北京、深圳、广州三个地区的旅游环境非常满意,而杭州、武汉、上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由于人气不足或过于拥挤,游客对旅游环境感知满意度低;在园区环境卫生上,游客对深圳、武汉、成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园区环境卫生评价一般,不满意原因诸如蚊虫多、厕所脏、周边环境差等。另外,游客对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标志和指示性解说设施普遍不满意。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效果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存在明显差异,而导致融合效果差异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各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意氛围营造、文化创意旅游宣传力度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重视程度的差异。
3.2 对策建议
要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质量,实现文化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针对各地区融合中的薄弱环节,重点从文化创意旅游地域特色的凸显、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文化创意旅游的宣传四个方面付诸努力,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3.2.1 凸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地域性,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
创意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各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以酒吧、餐饮企业入驻为主,辅以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创意氛围,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非文化性日益凸显、娱乐性日益严重,使得旅游者在此无法获得满意的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因此,未来我国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时,应注意打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承载当地城市的记忆和现代时尚文化艺术气息,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的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3.2.2 提升园区文化创意氛围,加强创意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时要充分营造园区的创意文化氛围,开发设计富有体验性的创意旅游产品。在具体创意体验旅游产品设计时,一方面要贴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创意文化,另一方面要强调参与性、知识性和体验性。如以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在创意产品制作环节加强与游客的互动,如让游客参与版画创作、陶瓷制作、广告设计等,自由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并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体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带走;动漫和影视制作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让游客观摩动漫影视作品的诞生过程、学习动漫游戏的制作,进行动漫影视人物的角色扮演等。此外,园区还应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文化创意艺术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创意产品创作大赛等,以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浓厚的创意文化氛围,提升园区文化创意内涵。
3.2.3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园区功能分区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是由农民房或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以前并不是旅游场所,往往存在格局混乱、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在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在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时应注意有针对性地优化园区功能分区,提高园区的旅游硬件条件。首先,依据园区具体实际,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如划分为办公区、交易展示区、餐饮娱乐区、创意艺术体验区等,避免杂乱无章的商业影响艺术气息,更好地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需要;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不影响文化创意园内门店经营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品牌餐饮服务、创意衍生型旅游购物、洗手间、旅游指引和解说标志等旅游配套设施,同时加强与园区文化创意元素相吻合的创意景观的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产业融合;北京CBD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43 -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不同产业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CBD即中央商务区,是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商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产业集聚的城市核心功能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平台和重要载体。北京CBD作为首都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不仅对北京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就业作出卓越贡献,同时北京CBD作为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区,更在中国特色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北京CBD是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之地,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分支,近几年产业成长势头迅猛。2014年前11个月,北京CBD功能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收入达2534亿元,与上期相比增长达9.3%。① 同时将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作为代表,2014年底聚集文化创意相关企业超17000家,年收入超1600亿元,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5年间快速增长2.3倍。北京CBD重视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以及内部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并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作为北京CBD冉冉升起的新兴服务业,研究两产业之间的融合途径,对于北京CBD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高端服务业极具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的融合基础
融合基础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各自的内涵以及内在特征是两产业相互融合的内在动力,也是融合基础产生的源泉。
(一)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经济全球化作为时代背景产生的,是具备创造力和文化底蕴的新兴服务业。创意产业最早在1998年公开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里给出解释,指由个人或团体通过运用创造力、天分、技术等开发出成长动力,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增加财富和增添就业机会的企业及其活动。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高附加值性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是从业人员将智力、灵感、技术等创新体现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创意人员通过不断缔造新理念,开发新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创意产品。这种创新型思维、技术和产品使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并极具经济价值,更充分体现出其高附加值的特点。
2.可持续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绿色环保理念的增强,国家和社会更加倡导实行低碳经济和强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员,和传统制造业高能耗、高污染不同,以文化、科技、教育资源为主体,呈现出较低的能源损耗和较少的碳排放,具有新兴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文化创意产业其低污染高产值的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轨道相吻合,有助于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高渗透融合性
作为由知识、文化与信息科技相互融合而生的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拥有极高的渗透力和融合能力。其充满艺术性、智能性的创新思想和技术,不仅可以使创意产品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好的创意还会通过信息技术渗透到其他行业,延伸出大量衍生产品,创造新的财富。文化创意更会融入到其他产业的价值链中,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并增强文化附加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二)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业的一个主要分支,最早在1958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1.0》中提出,并将其作为45个主组之一。通常指企业和市场管理以及市场中介等相关组织开展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向商务活动和商业活动等提供直接辅助服务的产业群。商务服务业的特征如下:
1.知识密集性
商务服务业主要提供以知识和信息技术为基本要素所生产的专业服务,是专业性强、人力资本密集的服务行业。商务服务业为其他企业提供商务及商业活动的辅助服务,对于不同的商业活动和不同的企业,服务具有定制式的特点。商业服务业运用高端信息技术,是创新的引领者,其高科技和知识密集的特点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务服务业的高附加值性。以北京数据为例,2014年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资产总计93529.8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341.8亿元,发展水平仅列于金融业之后,成为高附加值产业的代表之一。
2.高增长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商贸活动的活跃,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业的新兴力量,产业发展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点。以北京为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关企业的从业人数由2011年的57.8万上升至2014年的79.2万,3年间增长达37%。资产总值由2011年的74189.7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93529.8亿元,3年间增长26.1%,发展势头迅猛。①
3.高辐射性
商务服务业通常集聚在国际城市中心区,服务辐射到周边城市乃至全国的相关工业企业,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以北京为例,以普华永道、麦肯锡等为代表的超200个世界一流的高端服务业相关企业集聚在北京CBD功能区,其服务辐射范围不仅包含北京及周边地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务服务业其服务蔓延全国并进一步影响世界。
(三)产业融合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高渗透性和富含创造力等特征是促进二者融合的基本动力。根据两产业的内在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的融合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技术融合。对于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来说,技术的创新与跨界融合,成为两者相互渗透完成融合的主要动力。对于信息的处理、设计与咨询等相关技术,二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创意灵感和商务服务业的服务创新都会使双方共同受益。
其次,人才融合。人才是创意灵感的来源,也是商务服务的主力军,是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对于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咨询人才,以及具备专业服务意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具有共通性。人才的互通促进了作为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
第三,功能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功能和创意资源等在商务服务业中的应用,以及商务服务业的辅助服务功能和管理资源等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二者相互渗透进而达到功能和产品的融合,例如产生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文化商务服务等。
第四,市场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的市场拓展具有互补性,带动彼此之间的发展。例如文化创意的产生与成熟,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等相关商务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同时会展的举办与兴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为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市场。
三、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商务服务的文化创意和科技研发工作,营造首都特有的商务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型首都文化商务服务体系,已成为北京产业的发展规划之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融合所产生的双赢效应更促进了二者的相互交叉和有机融合。对于商务服务业来说,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理念和创新技术应用在商务服务业相关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中,有助于提升商务服务业产业链文化价值,增加相关环节文化附加值。同时,创意思维的运用有助于商务服务业进行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商务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提供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拓展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增加其价值链服务附加值。产业融合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价值,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实现双赢。
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途径大致可分成产业渗透、产业延伸和产业重组三个类型。其中产业渗透主要指高科技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间经由技术等的相互渗透逐步融合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不同产业的边界处。产业延伸主要指高科技服务业之间随着相互交叉和互补,进而逐步融合的过程,大多发生在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处。产业重组主要是指产业内部各环节重组的过程,发生融合的产业彼此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关联,通常发生在同一大产业类别底下的不同分支产业间。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间的融合路径可分成以下三种。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之间的渗透型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根基、创造力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具备强渗透性的特点,拥有深厚的产业渗透融合基础。商务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同时也是高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和创新的引领者,研发、设计以及人力资本的运用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术通过渗透到商务服务业的相关环节中,进一步推动商务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有利于提升商务服务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意和人力资本作为重要优势,将促进商务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之间的延伸型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通过彼此之间产业链的拓展、价值链的延伸,进一步推动二者间的互补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围绕创意展开,主要分为创意生成、文化产品开发制作、品牌和知识产权管理、商业推广与消费等部分,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业的主要代表之一,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各环节提供服务,与之具有紧密的关联,两产业价值链在各环节间延伸、互补,促使产业链拓宽,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产业的延伸与融合。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之间的重组型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同属于现代服务业旗下,彼此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通过产业价值链间的解构与重组进而相互融合。商务服务业价值链主要包含信息搜集、定制服务生产、品牌管理与营销等,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创意生成、品牌和知识产权管理等环节紧密关联,具有很好的相融性。随着通用技术和共有市场的推动,价值链间各环节深入交叉、解构再重组,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融合随之发生,具体表现为广告会展业、文化商务服务业等具有两产业融合特点的新兴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与商务服务业融合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北京CBD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北京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推动北京CBD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积极运用商务服务业的人力资本密集性,促进两产业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之间价值链的交叉互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二者价值链间的延伸融合。除此之外,还应通过运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强关联性,推动价值链的解构与重组,促进二者的重组型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弘,蒋三庚等.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2]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解小娟.北京CBD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3).
[4]郭怀英.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特性与驱动机制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7).
[5]周刚,王翔.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途径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
[6]赵弘.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09,(09).
[7]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8).
[8]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经济纵横,2013,(07).
[9]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朝阳调查队,北京市朝阳区经济社会调查队.朝阳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gb2312/sjgbw/.
[10]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