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1
关键词:通货膨胀收入消费对外贸易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通货膨胀的定义又可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通货膨胀以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为反映载体。这就是说,通货膨胀要通过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程度来反映,只有流通中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产生通货膨胀;
第二,通货膨胀是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所出现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同时,这一种货币经济现象,是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时才产生的。
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
目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有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GDP平减指数等等。本文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所以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本文中,我们用CPI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目前,中国的CPI构成如下表所示:
虽然看起来中国CPI体系中食品和居住类所占比重一个偏高一个偏低,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消,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居民的居住类支出要远远高于食品支出。所以,现行CPI指数是被低估的。
尽管目前CPI指数存在很多缺陷,但因其构成体系的相对固定性,所以通过纵向对比仍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本文中仍然选取CPI作为通货膨胀水平的衡量指标。
2004-2005年左右,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中国的物价水平和CPI逐渐攀升。2007年全年我国CPI上涨4.8%,2008年全上涨5.9%,创1996年以来新高。不过,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2009年我国全年CPI比上年下降0.7%。
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再度加速。
三、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收入分配效应,二是财富分配效应,三是产量和就业效应,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如果属于平衡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人们可以预知这种变化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通货膨胀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经济效应。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破坏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隐藏法则,它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引发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民众则处在直面通货膨胀的最前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直接。通过微观经济学若干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运用,可以清楚地发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三)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的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四)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参考文献:
[1]黄慧.我国近期通货膨胀面临的形势及对策.经济观察,2011;5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2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
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几次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周期性,周期性的通货膨胀会造成居民收入的变化和波动。我国自从2003年来,投资热、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席卷全球。为应对危机,各国力推经济刺激计划,扩大信贷投资,增发货币。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使得市场中的流动性增加,进而风险增大。此外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国,世界上最大的水泥使用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又进一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剧烈的通货膨胀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物价的急剧上升会使消费者和企业根据价格信号,变更其行为,使需求函数发生扭曲,进而使社会整体福利造成损失。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国家的发展,还关系普通民众的生活。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不合理、三农问题、农村化问题、收入差距大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中,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收入影响将更为深远。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还有住房、医疗、教育的沉重负担,内需乏力都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物价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通货膨胀使得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居民,在收入未跟随物价上涨时,实际工资相对下降,从而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财富将缩水,生活水平也随之降低,他们是利益受损者;而以浮动收入为主的居民则将会获益。而且,通货膨胀也会起到了财富转移的效用。通货膨胀会产生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的作用,即债务人相对获利,债权人相对受损的情况。实际财富持有者获益,而货币持有者和居民受损。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的收入分配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名义收入低于物价上涨时,实际收入将下降。因此,固定收入者受通货膨胀的危害很大。此外,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居民和低收入阶层会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发生通货膨胀时,如果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或至少等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则其个人的福利水平将会下降。
二、通货膨胀会起到潜在税收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讲,通货膨胀还是一种潜在的“税收”。因为社会财富同比例的增加,如果通过多发行货币,则会直接或间接地过多地发行超过了现实市场中所需的流通货币量,由此变相地向货币持有或使用者征收税收。通货膨胀会导致个人税收的实际起征点、免征额的下降和适用税率的爬升,加重个人的税收负担。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工资支付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并非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价上涨、工资未相应增加时,政府对个人收入征收定额税或比例税,税收会对个人的税后收入水平产生附加影响。税收使个人收入缩水,导致个人的生活条件恶化了。
三、通货膨胀对消费者储蓄和消费选择的作用
通货膨胀会改变居民对消费和储蓄的决策,它既能促进消费,也能抑制消费。例如消费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居民预期未来价格上涨趋势不变,为保值或避免今后花更多的代价购买,就会抢先消费,用现期消费来替代储蓄。反之,则会增加储蓄。另外,由于未来的支出与收入存在不确定性,不得不节省开支,增加预防性储蓄。
四、应对通货膨胀增加居民收入的应对措施
要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减小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增加工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标准是增加低收入者劳动收入最直接的措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更多低收入群体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中等收入占多数的社会结构是最为理想的社会关系,资源配置比较合理,有利于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最低收入人员的生活。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较低,应逐步提高,并切实贯彻执行。提高最低标准不会增加失业和提高企业的成本,而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员工收入水平。而且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其次,要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工资提高的的好处,使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等,缩小与城镇社会保障较大的差距。再次,对于高收入群体,应切实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运用政府力量建立剩余利润分享机制。2.运用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的作用,提高劳动收入比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利润都在上升,但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许多缺陷,引发了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发挥国家对收入分配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就要适当减少国家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劳动收入。3.改革并完善资本市场,增加投资回报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投资渠道少,而且资本市场波动性大,受政策影响大,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们未来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使得预防性储蓄增加,投资减少,或者不愿意投资。因此,应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
[2]张权.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形势[J].华东经济管理,2011(06).
[3]葛守昆.通货膨胀是价格问题还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概念差异及不同治理策略[J].理论参考,2011(09).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3
关键词:铁路工程 地下管线迁改 总承包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87-03
风险管理在总承包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风险管理的程度决定了总承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关系到该工程的成败和企业的发展。铁路工程建设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的风险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合肥南环铁路线中排水管道迁改总承包工程事例,针对其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总结。
1 铁路工程建设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确定工程量工作难度大。地下管线均都是埋藏在地底下的,有很多管道施工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找到齐全的资料很困难,给前期迁改量调查带来很多不便。(2)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大。管线迁改工作往往与主体施工单位、其他线、杆迁改单位同时施工,且众多单位在一个狭小的施工现场上一起工作,给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和环境等管理带来较大难度。(3)整体施工周期较长,但局部施工进度要求不均匀。由于地下管线迁改主要是为主体铁路工程施工服务,沿线房屋征迁、绿化迁移、场地清理等准备工作是整个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因此完成的周期较长,导致了管道迁改工作总体周期长的特点。另外由于铁路主体工程施工周期通常十分紧迫,因此当主体单位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对管线迁改工作要求的工期也十分紧迫。鉴于铁路工程中地下管线迁改工程以上特点,其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2 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流程
2.2 风险识别
(1)本工程将面临的风险主要有::财务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和其他风险。(2)风险源。本工程的风险源主要有: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对质量的影响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
2.3 风险分析和评价
为方便研究,本文以合肥南环铁路线排水管道迁改总承包工程为例,对工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评价。该工程中采取调查法和评分法来确定风险源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参考类似工程和组织专家评价等,详见风险因素、风险评价调查结果及评分表。
该工程中按照风险系数对风险进行排序的结果是:财务风险>进度风险>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其他风险。
2.4 风险管理实施
针对管线迁改工程的建设特点,我们可以把风险系数大于或等于0.3的危险源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危险源:
(1)合同延误:鉴于本文第1条第3点描述,本工程可能会由于主体施工单位造成合同延误,施工成本上升。
(2)突发安全事故:鉴于本文第1条第2点描述,工程现场管理难度大,现场隐藏着不少的隐患,所以突发事故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3)发生设计变更:鉴于本文第1条第1点描述,地下管线迁改工作量调查难度较大,后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其他管线,造成设计变更;另外由于施工工期较长,施工现场由于其他施工单位的先行介入而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导致管线迁改费用增加。
(4)施工方的管理能力差:施工方管理能力差会造成施工进展缓慢,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增加。
(5)自然灾害:由于本工程整体施工工期较长,因此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6)通货膨胀:由于本工程整体施工工期较长,因此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会增加。
对已经识别出来的关键环节,依靠已经成熟运用的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各管理体系之间相互支持的机制,切实做好进度、安全、投资、质量、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工作,从而顺利完成项目。
(1)“合同延误”的应对措施:作好工程网络计划,明确工作程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作好人力、设备、材料的统一调配工作,避免返工、窝工、怠工;加强过程控制,一旦发生问题要当场解决,不要延误进度;严格执行合同条款。针对由主体施工单位引起的工期延长,可在合同中进行风险转移,由主体施工单位承担,减少管线迁改承包商的风险。
(2)“突发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积极与其他施工单位沟通,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作好安全防护,切实搞好各级安全检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发生设计变更”的应对措施:做好前期调查工作,针对管道资料要与管道产权单位积极沟通,准确了解管径管材、管线位置等资料,并对掌握资料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对施工现场发生不利变化进行预测,避免因后期管线迁改而增加费用。
(4)“施工方的管理能力差”的应对措施:把住资质关,施工单位要有符合要求的施工资质、施工能力、施工业绩、财务状况和良好信誉;对于现场管理混乱的施工方,给予一定惩罚措施,对于长期对现场管理不当的施工单位,要果断的进行更换施工方。
(5)“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首先要尽可能地回避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其次要结合工程地点的客观环境制定应急预案,要时常密切关注,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6)“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积极预测通货膨胀预期,对于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采用劳务总包+材料代购模式,减少因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的成本的上升。
3 结语
风险管理是总承包项目工作的核心,也是反应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好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风险,并给总承包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入方.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5):52-57.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 资产价格泡沫 通货膨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行为的开放,资产价格泡沫膨胀越来越明显,房地产经济泡沫、股市泡沫等的出现给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社会各界当前对资产价格泡沫也非常担忧,针对当前我国资产几个不断上涨的情况,我国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经济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理性应对资产价格泡沫。
一、资产价格泡沫及其影响
资产价格泡沫指的是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且阻碍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现象。因为资产的价值是由产品和劳动的生产、收入等实体经济水平的决定的,当资产价格与内在价值价格不相符的时候就存在泡沫。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资产泡沫的产生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其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资产泡沫的产生与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市场主体的投资带有投机性,他们在投资中重视的不是应力,而是想要获得资产价格的差价,这种投资是一种短期行为,资金的周转比较快,安全性也比较高,银行往往会为了给他们贷款,而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因为其价格与实体经济价值偏离,所以资产价格比较脆弱,在产生的大量的贷款的时候,往往会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另外,“泡沫”伴随着的往往是虚假的经济繁荣现象,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过高,从而导致泡沫不断膨胀。
二、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应对策略
在当前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应不应该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学术界大部分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对资产价格进行干预,他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难以识别的,货币政策只能在事后采取应对措施,这也是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而欧洲的学术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进行关注。
通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货币政策可以应对资产泡沫。
第一,利用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管理。在国家经济中货币的供给过多,但是经济增长对国家货币的吸纳力比较低,那么资产价格就会不断上涨产生泡沫。在这个事实市场中就已经有了通货膨胀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央行要着手管理通货膨胀,因为一旦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预期,给整个金融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国家当局就应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干预。
第二,货币政策要对房地产泡沫采取超前应对措施。当前房地产行业房价居高不下,国家虽然从行角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从货币政策中来说,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超前应对房地产泡沫,致力于构建抑制投机和支持消费的信贷政策,因为住房从其本质上来说其定位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所以银行在信贷政策制定中要在你好消费品的属性进行,采用立法的形式对投资性购房信贷进行限制,采取紧缩型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一致房地产泡沫膨胀。
第三,货币政策要积极因对过度投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时刻盯紧资产价格,对正常的市场波动进行干预,其根本的措施还是需要对过度投机行为进行抑制。因为如果时时盯紧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其进行干预,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对正常市场的扭曲,而管理手段的不成熟很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干预失效。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就应该财务利率调整等手段进行干预,这也是对资产泡沫的事前干预,对于有效减小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房地产泡沫,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控制货币供给的措施,这样能抑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扩大。而对于股市,货币政策应该对泡沫信息的流动性进行评估,然后采取紧缩调整的政策。
第四,在国际视野下,适当调整利率。当期我国经济环境比较特殊,汇率升值面临的环境也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我国的利率政策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针对当前我国资本流入严重,国家在对国际经济周期深入考了的基础上,对国家利率的变动趋势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的利率合理调整,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低利率对资本流入的控制力日益下降,国家货币政策中应该合理提升利率,从而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有效的遏制。
三、结论
总之,当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给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资产价格泡沫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当前经济中资产价格泡沫也是普遍存在的,要有效遏制泡沫的产生,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资产价格泡沫的事前控制,政府可以利用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资产价格泡沫。
参考文献
[1] 张浩.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肖才林.我国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2007(06).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5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特征;差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成为了各大学者研究的焦点。虽然二者是相对概念,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何有效的规避经济风险是经济学中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了物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这样纸币就会不值钱,而物价也会随之上涨,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因为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时代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时代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要判断是不是通货膨胀现象,首先要看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就只是个别物品的供求情况;如果只是一时的物价上涨,也不能说明这是通货膨胀现象。只有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纸币持续贬值时才断定为通货膨胀现象。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其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财政的投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得过于持久,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货膨胀现象一旦爆发,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固定收入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那些收入不固定的人员却可以从中受益。而债权人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相反,债务人就会从中受利。
3.通货膨胀的成因
社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大概分为四点。
(1)需求扩张成因
在社会供求关系中,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话,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势必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造成社会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可能是因为货币的发行。如果货币大量发行,流通在市面上的纸币不值钱,那么势必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总供给服务却在增加,那么供需矛盾紧张也势必会爆发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成因
当人们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资,那么企业的雇佣成本提高,势必会让商品的价格提高,如此一来,物价上涨也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还有可能市场出现了垄断行为,一些利益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就会垄断商品的价格,当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其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时,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3)结构性原因
所谓结构性原因,不是因为供求矛盾和成本推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例如,一种关键性的商品由于供求比例失调,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这样一来,该种商品的价格势必会大幅度上涨,由于关键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那些发展较快的部门的工资也会上调,而其他部门为了赶超其步伐也同样上调工资比例。但是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生产率却没有提高,物价水平也会随着增加,经济结构失衡最终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4)货币供给量过多
在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持现代货币主义通货膨胀理论,该种观点认为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话,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这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市场运行的规律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概述
1.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指的是流通货币减少,而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却普遍降低。对于通货紧缩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各执己见,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即流通货币减少,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且物价也随之下跌,经济衰退;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降;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主要就是指物价的全面下降。无论哪种观点,总之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人们并没有像通货膨胀那样重视,认为该种经济现象的危害较小,实则不然,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同样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由于物价全面下降,各种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势必会让各大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会让很多商品停产,长此下去很多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很多人员失业,企业倒闭,必然会遣散一些员工,造成人员闲置。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降,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也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债务负担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投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可能还会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
3.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比,其成因较为简单,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引发的不正常经济现象,大致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供给方面
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物价下降,商品价格严重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企业生产的产品被闲置,人们对此的需求与产业生产的供给发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供给过剩势必会导致物价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尤其在2002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的现象,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和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长期下去,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开放起来。但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消费角度分析,大多数居民都将目光放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仍然比较保守。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商品的供求不成正比,也势必会引发通货紧缩的现象。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减少其投资需求,商品大幅度降价会让很多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其经济利益不能很好的实现,势必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
笔者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均做了上述的相关阐述,虽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个特殊的经济现象,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二者的含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理念,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大于社会商品所需的数量,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由于物价持续下降,导致的货币升值的现象。
(2)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通货紧缩则恰恰相反,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3)表现不同
二者的表现明显不同,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相对来说升值。
(4)产生的原因不同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社会需求方面出现变化,供不应求时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各种成本增加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上调,物价也会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均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而通货紧缩的发生原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主要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因而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此外,国外经济危机以及货币的供应量增长乏力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5)危害性不同
二者的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增长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其实际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自然下降;而债务人从中得利,债权人损失严重。通货紧缩发生时,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物品价格下降,人们购买力也就增加。但长此下去,就会大大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需求,生产投资减少,社会经济也不会发展,对社会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影响。而此时,债务人负担加重,债权人从中受利。
(6)解决方法不同
由于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性质不同,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必须要实行相应的从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控制信贷规模。而对于通货紧缩,国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①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
首先,国家应积极调解和控制社会的总需求。其中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只有合理的调解,以达到供求关系平衡,才能很好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合理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收支平衡,控制货币的投放,让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量相适应,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其次,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国家在相应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一味的控制需求量,而减少供给量,这样治标不治本,还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和相关企业都要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②抑制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针对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积极促进居民的正当消费。还要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目前我国是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有效地实行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对于那些损失惨重的企业积极扶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减轻其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完善我国各项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居民可以正当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2.联系
二者虽然含义不同,性质不同,危害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转化。首先,二者都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都与货币发行量息息相关。其次,二者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均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下去,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需尽快抑制。
虽然二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周期的两个阶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化是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升转化为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价格下降的过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美国工业开始了飞快的发展,经济进入了繁荣期,直到1929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股市暴跌,物价也全面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化的过程也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一旦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各国政府会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抑制形态的恶性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复苏经济,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到来。
因此,二者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现象,但是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互相转化,联系密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二者是在供求关系不平衡条件下出现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本文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相关概述、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分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很多因素不受控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任何苗头,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避免其严重危害社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齐晓安,李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2~23.
[2]杨林.中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性循环研究――基于经济制度扭曲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2011(22):55~56.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6
通货膨胀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剧烈的上涨。通货膨胀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影响到消费者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的实际效用,并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货膨胀一直是学者和消费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保险消费的特殊性,即保费以货币支付,并持续到未来某一时期;保险保障也以货币形式兑付,并且发生在未来,因此,保险消费以及保险业的发展无疑将受到通货膨胀的更大影响。而通胀预期是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通胀预期将直接影响保险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影响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投资决策和资产负债管理等经营管理行为;影响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等。因此,研究通货膨胀与通胀预期对保险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由于保险消费具有明显的跨时期性,通货膨胀将会对保险消费及保险业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规划个人及家庭的保险投资,从保障结构和保障数量两方面满足保险需求,获得全面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从保险经营者的角度,掌握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机制能促进保险公司开发合理的保险产品,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保证充足偿付能力,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发展。
有关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通货膨胀对寿险需求的分析;二是通货膨胀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及经营结果的影响;三是通货膨胀对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影响。等等。综上研究,学界和实务界有关通货膨胀会对保险需求和保险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还存在分歧,对影响机制的探究还不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影响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当前持续走高的物价指数加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使得经济刺激计划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不仅资产市场陷入低迷,对保险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保险消费领域,一方面,居民购买保险特别是投资长期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居民又面临在通货膨胀时期如何安排合理的保险保障的困惑。因此,进一步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使保险业在通胀条件下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研究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的关系。着重从历史的角度掌握我国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的变化规律,理清影响通货膨胀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特点的历史分析;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保险定价、准备金、资金运用及相关政策的评析,提出保险业应对通货膨胀的关键制度体系。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特点的历史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周期特征
物价水平的上升和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在名义货币数量给定的情况下,二者即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宏观经济研究中常以不同价格指数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这些价格指数包括批发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生活成本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虽然这些指数在构造上所包含的具体商品范围和权重不同,但在变动趋势上往往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指数构造时所包含的商品和权重的不同,不同价格指数对实际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有关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被认为很可能是最能表示经济整体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指标①。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
将中国1969-2011年间CPI年度同比增长率曲线表示在图1中,由于采用的是年度CPI指数,因此曲线的光滑性较差,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出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正像对通货膨胀的严格界定存在分歧一样,学界对通货膨胀周期的划分也不一致。Artis等人(1995)利用状态空间计量方法对英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对利用通货膨胀时间序列进行周期划分的标准提出了建议。张成思(2009)根据Artis等人(1995)对通货膨胀周期划分的建议,对我国1978-2008年通货膨胀的周期进行了统计描述,并依据“低—高—低”为一个周期的基本定义,将其划分为通胀周期。但这种对通胀周期的划分可能会忽略一些值得关注的因素,比如通货膨胀并非完全由CPI的绝对大小决定,例如美国长期处于2%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而新型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水平普遍较高。再比如推动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没有变化,如果连续两次的通货膨胀率走高是源于同一个主要因素,则倾向于将其划入同一个通胀周期。
图1 1969-2011年中国CPI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三年移动平均曲线比较
注:2011年通货膨胀率为1~8月平均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出版的《经济景气月报》。
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图1中引入CPI三年移动平均曲线。移动平均曲线是将相邻三年CPI增长率进行平均后得到,通过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原数据中由于偶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更好地显示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的基本发展趋势。根据CPI增长率的三年移动平均曲线显示,1986年CPI增长率的低点是通货膨胀上行过程中的一个暂时低点,不构成一个通胀周期的临界点。根据周期划分中习惯使用的“低—高—低”划分法,我们将我国1969-2011年的通货膨胀周期波动划分为如下四个完整的通货膨胀周期:
第一个通货膨胀周期为1969-1982年,时间跨度为14年;
第二个通货膨胀周期为1983-1990年,时间跨度为8年;
第三个通货膨胀周期为1992-1999年,时间跨度为8年;
第四个通货膨胀周期为2000-2009年,时间跨度为10年。
另外,从2010年开始,中国可能已进入了下一个通货膨胀周期,该周期会持续多久,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
我国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0年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年保费收入4.6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10年底已有保险公司146家,保费收入14 527.97亿元,年均保费增长率达31.76%,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使得人均保险资源快速提高,1980-2010年,保险密度 从0.47元增长到1 092.75元;保险深度也从0.1%提高到了3.7%,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三十年来,我国保险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图2 1980-2010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受宏观经济条件以及保险业自身发展因素变动的影响,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波动性,了解和掌握其周期性特征及影响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把握保险发展同通货膨胀周期波动之间的联系,对于制定保险业发展政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以1980-2010年保费收入作为反映保险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析其随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从年保费规模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如图2所示)。但增长速度反映出一定的波动性,最小的增速为2000年的10.74%,最大增速为1981年的69.57%。同GDP增长率的变化相比较,我们并未发现明显的顺周期性或逆周期性,(如图3所示)。而GDP增长率与保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68 7)显示,保费收入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但相对较弱。
图3 中国1981-2010年GDP、保费收入和CPI增长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GDP增长率、CPI增长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出版的《经济景气月报》。保费增长率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保费收入数据计算。
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波动程度比较大,总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1981-2010年保费增长率的标准离差为16.4%,相对于平均增速的变异系数为0.517。同期GDP增长率的标准差为2.83%,变异系数为0.281。较大的波动性主要是因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市场不尽完善,市场化经营能力较为薄弱等。将这三十年等分为三个十年,期间保费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4.93%、25.19%和25.15%,保费增长率的平稳降低,可以部分解释为我国保险业已逐步从简单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三、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在本节中,我们可能将通货膨胀所界定的物价上涨条件放宽,即包括温和的物价上涨的情况。温和的物价上涨往往不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若累积较长的时期,对保险业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不能忽视的。本节主要分析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以及通货膨胀与通胀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短期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的长期影响
货币数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但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另外,现实经济中货币往往是非中性的,通货膨胀往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通货膨胀率较高,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对于寿险来说,将会导致固定保额保险的实际保障能力下降,从而降低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导致保险需求下降。对产险公司来说,由于未来价格的上涨,将导致保险公司赔付压力的增加。
通货膨胀将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造成较大压力。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产(保险资金)主要以货币资产和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为主,实物资产比重较低,资产贬值压力大。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主要基础宏观经济变量和货币市场工具的变动较大且频繁,比如税收的调整、利率的调整等,一方面给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增加了经营决策的难度。
通货膨胀将导致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推动工资上涨,而工资下调具有一定的刚性,使得保险公司在较长时期内面临人力成本的增加。其他经营费用如场地租金等也会上涨。而对于财产保险业务和寿险中以费用赔付为主的业务,会因为价格上涨造成赔付成本的提高,降低保险公司利润。
(二)通货膨胀与通胀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短期影响
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影响保险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是通过改变人们对未来的盈利预期,从而改变人们当前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因此,倾向于更多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可以促进保险需求。保险需求的增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险的直接消费的增加,二是由于消费其他产品而产生的互补型保险消费,比如汽车保险消费、家庭财产消费的增加等。通货膨胀也是导致退保率升高的原因之一。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被保险人会对所缴保费与未来的保障从购买力角度进行权衡,会认为持续缴费将损失更多的购买力,从而可能选择退保。
四、保险定价、准备金、资金运用及相关政策评析
保险公司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产品的定价,二是保险资金运用。对于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在这两个方面还面临较为严格的监管。这种监管在规范保险企业行为,控制防范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和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可能由于政策方面的约束,使得保险公司经营不能对随时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做出及时的调整,造成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分析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和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面临的政策约束,并加以完善,将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保险定价的基本要素包括标的损失率、利率、费用率以及定价模型等。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率和费用率都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利率的变化规律,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往往表现为利率的逐步降低,这主要是受较为宽松的投资政策影响;而在通货膨胀高企阶段,货币当局往往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表现为利率的逐步提高。保险定价中如对两种方向的变动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都可能给保险经营造成不利影响。银行降息可能使保险公司产生“利差损”,而银行加息可能使保险产品特别是投资类产品相对其他理财产品失去优势,从而降低保险需求。费用率在通货膨胀时期会因为工资、办公费用等成本的上升而提高,调整或控制不及时将使保险公司的利润率下降。损失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损失发生的频率,二是损失的程度。通货膨胀主要影响以货币衡量的标的的损失程度,使得平均损失程度增加。例如,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上涨导致健康保险赔付额增加,汽车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的上涨导致车险事故赔付增加等。因此,在保险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应建立通货膨胀与损失率、利率和费用率之间的量化关系,间接将通胀因素作为定价要素,建立扩展的精算定价模型,提高定价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
保险准备金是对未来可能发 生的保险赔付的准备,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体现。准备金可能因为利率、索赔膨胀等因素与最终的偿付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在建立准备金时将利率和索赔膨胀作为动态因素加以考虑,可以提高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和管理的准确性,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保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增加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复杂性和风险。导致通胀、通胀后果以及治理通胀的因素互相交织,相互影响,使得投资决策更加困难。目前,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及公司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等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上,使得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险资金面临较大风险,投资管理技术薄弱,综合投资收益率低。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低。
从监管的角度,在注重控制保险经验风险、保障偿付能力的前提下,开始逐步放宽产品条款费率和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将财产保险险种分为主要险种和其他险种两类。主要险种的非基本条款和费率及其他险种的条款和费率由保险机构拟订,报保监会或其省级派出机构备案②。逐步扩大备案制人身保险产品的范围,缩小审批范围。实行多年的车险统一条款也在酝酿市场化改革,赋予保险公司更多根据自身经营数据进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开发的自主权。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优化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特别是逐步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商业银行等股权,间接投资基础设施。2010年并实施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明确保险资金可以进行不动产投资,包括土地、建筑物及其他附着于土地上的定着物。使得保险资金通过有效地投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对我国通货膨胀周期性特征以及保险业发展特点的分析,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将可能涉及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影响机制也较为复杂。全面应对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险业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发展:
一是加强保险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由于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较为复杂,涉及因素较多,保险业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通胀因素进行有效监控,做到及时感知、有效防控、增强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还要借助于信息系统对保险经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获得定价、营销、管理及风险控制决策的充分信息。
二是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复合性的,保险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应从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出发,否则可能造成措施之间的互相冲突,不仅降低管理效果,还可能引发更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