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1

[关键词] 长乐市新区 防洪排涝 对策研究

1 概况

长乐市地处闽江口南岸,东濒东海,北沿闽江,南毗福清,西界闽侯,土地总面积723.56km2,辖12镇、2乡、4街道,2009年底总人口67.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新区位于首占镇和营前街道,北至营前恩顶山,南至京福铁路,东至董奉山山脚,西至营前洞头村和闽江沿岸,规划面积20.38km2,其中建设用地14.99km2,现人口3.45万人,规划人口18万人。上洞江从南面流向新区,并从这里汇入闽江。

2 洪涝水分析

2.1 流域情况

上洞江是闽江的支流,发源于长乐市玉田镇大溪赤岩山,流经玉田、首占、营前等乡镇,于营前水闸汇入闽江下游。上洞江主河道长29.82km,平均坡降2.34‰,流域面积109km2,主要支流有茶山溪、龙玉溪、东渡溪等,中下游区域内河网密布。上洞江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和潮水影响,上洞江流域水系见图1。

图1 上洞江流域水系图

2.2 洪涝情况

上洞江上游支流多,河流短促,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影响,每年5~6月份的雨季以及7~9月份的台风季节,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新区在治理洪涝灾害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新区周边为低山、丘陵,主要洪水来自山洪,上洞江出口处山洪面积占70%,上游河道坡降陡、汇流快,产生的山洪峰高量大,下游新区河道坡降缓,易受闽江洪潮水顶托,造成新区内严重涝灾。

(2)上洞江流域内基本无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流域内现有水库控制集雨面积较小,无法调控上洞江洪水;上洞江河口的营前水闸老化严重,闸顶高程偏低,当闽江水位较高时,洪水会翻越闸顶进入新区。

(3)新区河道过水断面较小,河道宽度较窄,目前排涝标准大都只有1~2年一遇,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排涝标准要求。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单位面积的产流量剧增,同时原作为滞洪区的低洼地区(如池塘、河沟等)被填,使得调蓄能力减小,加重内涝。

(5)长期以来,上洞江流域河道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部分桥梁及违章搭盖等形成卡口,影响河道行洪。

2.3 洪涝水分析计算

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上的溪流采用推理公式法和地区综合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下的溪流(截洪沟)采用推理公式法、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上洞江干流及支流洪水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上洞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设计流量计算成果表

河流名称 控制断面名称 集雨面积

(km2) 不同频率涝水最大流量(m3/s)

P=2% P=5% P=10% P=20% P=50%

上洞江 阡中 40.6 523 424 349 270 167

赤屿 57.2 627 504 413 322 197

洋门码头 88.2 890 715 585 455 280

营前水闸 109 1050 849 694 540 329

茶山溪 汇入上洞江口 15.9 253 208 173 140 89

龙玉溪 汇入上洞江口 14.7 210 171 141 111 68

东渡溪 汇入上洞江口 8.06 126 104 87 69 43

城区各片区涝水采用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设计涝水成果见表2。

表2 新区内河涝水最大流量计算成果(10%)及规划最小河宽表

片区 内河(截洪沟)名称 汇水面积

(km2) 长度

(m) 设计流量(m3/s) 规划最小河宽

(m)

营前片区 洋中厝河 0.288 569 3 5

五涧河 0.414 604 4 5

三落排河 1.110 915 11 8

青兰河 3.890 843 39 13

邹厝河 3.458 1463 35 12

邹厝西河 0.776 658 8 5

邹厝东河 1.469 1136 15 8

长限河 0.887 613 9 5

首占片区 首占河 7.499 3826 76 24

上洋河 0.861 2453 9 5

上洋一支河 0.861 608 9 5

上洋二支河 0.194 505 2 3

勤政河 5.929 1512 60 21

健身河 4.729 1481 48 16

莲心溪 3.39 1126 34 12

岱边溪 2.385 3179 24 10

截洪沟(1) 0.686 1019 7 2(梯形底宽)

截洪沟(2) 0.997 1586 10 2(梯形底宽)

经分析,洪涝水设计成果合理,符合地区暴雨洪水特性。

3 防治对策研究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2

关键词 农业;主要灾害;避灾农业;问题;对策;湖北随州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97-03

农业是露天工厂,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博弈的过程。由于随州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南方的洪涝、高温热害和北方的干旱、低温冻害等灾害在随州市均有发生。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农业设施的防灾避灾能力相对较弱,随州市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随州市不少地方的农民进行了多种避灾农业的栽培实践与探索,现将各地避灾农业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1 随州市农业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州市是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农业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危害重。影响随州市的农业灾害有10余种,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有4种: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和农作物病虫害。近10年来,农业灾害每年都给随州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一般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占总增量的10%左右。

1.1 低温灾害

低温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分低温冻害和低温冷害。随州市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低温冷害一般发生在早春3―4月,秋季11月。

2008年1月随州市发生冰冻雪灾,1月11―30日,累计降水量75.3 mm,平均积雪厚度达20 cm,日平均气温-2.4 ℃,极端低温达到-11.6 ℃,全省最低。

持续雨雪和低温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043亿元。全市小麦受灾面积2.81万hm2,成灾面积1.42万hm2;油菜受灾面积9 533.33 hm2,成灾面积5 133.33 hm2;蔬菜受灾面积8 000 hm2,成灾面积4 600 hm2;菜豌豆受灾面积2 400 hm2,成灾面积1 666.67 hm2;马铃薯烂种15%~20%;全市366.67 hm2蔬菜大棚设施遭到破坏,其中倒塌1 500个,损坏4 500余个;全市12万棚袋料香菇约有1.8万棚损毁,第2茬菇的幼蕾大部分冻死,产量下降近30%,品质下降2个等级,每袋损失2~3元,损失1.2亿元;全市约9 333.33 hm2茶叶普遍受冻,严重受冻的占70%,当年减产50%以上,其中完全冻死的约3 333.33 hm2,当年基本绝收。

1.2 干旱灾害

据史料记载,自宋朝以来,随州市发生持续3年以上的干旱达27次之多,连续4年以上的干旱有6次,连续7年以上的干旱1次。1949―1989年41年间,随州市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约4年1次;1990―2007年18年间,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2年1次。

2010―2014年,随州市连续5年大旱,特别是2012年的特大干旱,降雨量蓄水量之少、旱情之重是随州市有水文和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表现为“三个历史罕见”:一是降雨量、蓄水量之少为历史罕见。截至10月10日,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为514.8 mm,比多年同期少40%。全市各类水利设施蓄水只有4.07亿m3,比多年同期少66%。旱情最严重时,全市12.94万口堰塘干涸,占总数的77%;366条河溪断流,占总数的78.5%;4座大型、6座中型、528座小型水库接近死水位或死水位以下,占总数的77%。二是干旱覆盖面之广为历史罕见。高峰期,全市东西南北处处受旱,在田农作物共有11.68万hm2受旱,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9.54%,其中重旱面积4.38万hm2,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6.06%,绝收面积8 360 hm2,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98%。三是干旱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全市连续25个月未发生地表径流的有效降雨,8月以前,累计降雨量仅相当于多年同期降雨量的50%左右。特别是7―8月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在35 ℃以上有23 d,比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2 ℃,“伏天滴雨未下”前所未有。而此时正值水稻、棉花、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需水关键时期,此时缺水受旱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业因干旱造成直接损失12.43亿元。

1.3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某一时段内降水过多,排水不畅,使农田集水成灾,导致农作物产量明显下降以至绝收。随州市洪涝灾害有梅涝(6月至7月中旬)、盛夏涝(7月下旬至8月)、春涝(3―5月)、秋涝(9―10月)。

2010年7月17日,随州市发生特大洪灾,7月16日20:00至7月17日8:00,随州市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伴有阵风5~6级。全市平均降雨量114.2 mm,降雨量50 mm以上的乡镇有33个,降水量100 mm以上的乡镇18个,其中降雨量200 mm以上的乡镇办8个。广水市城区7月16日23:00至17日3:00,4 h内降雨239 mm,是广水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强降雨。7月18―19日随州又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造成了随州市3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157座小型水库溢洪。洪涝灾害对当年农业生产尤其是中稻孕穗造成了巨大影响,直接影响中稻生育进度,间接影响穗数和粒数。据调查统计,全市中稻受灾面积6.33万hm2,占中稻面积的(下同)56%,其中成灾面积1.4万hm2,占12.4%,绝收面积2 333.33 hm2,占2.1%。据测算,7月洪涝灾害造成中稻减产1.8万t,直接经济损失3 600万元。

1.4 农作物病虫害

随州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53.33万公顷次左右,其中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33.33万公顷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3.33万hm2,其他作物6.67万公顷次。随州市危害水稻的主要是“三虫三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穗期综合症;对小麦危害大的主要是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据统计分析,随州市农作物病虫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5%左右,防治病虫害每年能挽回产量损失25万~30万t,2006年随州市第4代稻飞大发生,发生面积达到5.87万hm2,造成中稻产量损失预计近10万t,防治后挽回7万t。

2 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的主要做法

在抵抗自然灾害的实践中,随州市形成了一整套避灾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调整种植业结构

近几年来,随州市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本着突出地方特色产品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抵抗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2.1.1 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作物在随州市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说明粮食作物最适应随州市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抗灾能力最强。发展粮食的主要措施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深化粮食结构调整,压减中稻、小麦,多种马铃薯、玉米,以粮调粮,增粮增收,加快推广优质品种,迅速提升稻米品质,改变了长期以来随州“务工米”“学生米”的状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1.2 把食用菌产业当作重要避灾产业来抓。5年的大旱,随州市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产业均受到重大损失,但食用菌产业不仅没遭受损失,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在食用菌产业上,坚持“资源转换、品种转型”的原则,以节本、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板块建设、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整合为抓手,促进了全市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快速发展。

2.1.3 发展马铃薯、菜豌豆、大蒜、优质桃等高效产业避灾。通过算经济账发动,办示范样板带动,争项目资金拉动等多种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四大高效农业板块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据统计,2015年全市马铃薯板块达到6 800 hm2,菜豌豆板块达到5 933.33 hm2,大蒜板块达到6 133.33 hm2,优质桃板块达到7 200 hm2,而且效益均十分可观。相同面积下,种马铃薯、大蒜、菜豌豆和油桃的效益分别是种小麦的7、5、3、8倍。

2.2 发展高效种植模式

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生产实践中,随州市创造出了许多粮菜兼作、钱粮双丰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这些高效种植模式,充分遵循自然规律,避害趋利,在灾害年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近年来,随州市常年推广各类高效栽培模式3万hm2。如马铃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这些栽培模式都具有投资少、效益高、风险小、易掌握的优点。马铃薯一般产量26.25~30.00 t/hm2,高的可达60 t/hm2以上,平均产值3万元/hm2左右,纯收入是小麦的5~7倍。马铃薯―中稻、菜豌豆―中稻、大蒜―中稻、泡泡青―中稻一般纯收入比传统麦稻连作增加1.50万~2.25万元/hm2。推广这些高效栽培模式,既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种植业综合效益;既符合国家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产业政策,又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2.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累计建成大小水库699座(大型7座、中型21座、小型571座),堰塘土当坝16.78万口,泵站610座,灌溉干渠逾2 000 km,基本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以堰塘为基础,以泵站为补充,以渠系为纽带,蓄、引、提、灌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

2.4 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生产占用土地少,不与粮争地,产能高,效益好,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幅度增加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耕地和光、温、水、气等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抗灾能力,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随州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截至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9 013.33 hm2。

2.5 推广抗病虫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20世纪80―90年代棉花棉铃虫在我国棉区发生严重,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推广种植抗虫棉品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棉铃虫的危害。此外,中稻旱育秧技术、农作物免耕技术、小麦中稻直播技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料技术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继续大力推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州市农业目前整体防灾意识低、抗灾能力差、避灾措施少,发展避灾农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3.1 对农业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抗灾、避灾意识薄弱

一方面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虽然已达30余年,但却尚未形成生产经营者应当具有的防灾避灾意识,不少农民认为防灾避灾是政府和部门的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能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如在种植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种植轻植保,在畜牧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形成防灾、抗灾、避灾的应急机制和制度,抗灾措施和技术尚未成熟,从而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3.2 现有种植模式超出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避灾能力弱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在种植结构上,水稻种植面积过大,抵抗旱灾能力弱,目前的蓄水量远不能满足随州市常年水稻种植的需求。

3.3 农业避灾抗灾的作物品种较少、技术储备不足

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不强。如小麦的条锈病、水稻的稻瘟病在全省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不过是受灾的程度不同而已,这其中既与当年的气候、植保等因素有关,也与小麦、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同时,对避灾抗灾的技术缺少研究、储备和推广,造成一旦灾害来临,缺少相应的应对技术措施。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3

近年来,社会经济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着对于供电的要求,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对于用电的需求,就必须要保证变电站的正常的运行。而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变电站自身设备故障问题,还有积水问题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变电站的积水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排涝装置的安装步骤,深入分析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变电站 水位监测系统 自动排涝装置

变电站顾名思义就是改变电压的地方。有时候,为了能够将电能输送到更远的地方,首先要先将电压升高,再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电压,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使用,可是,如果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电能的传输以及人民群众的供电情况,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经常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维修与护理是非常必要的,除了需要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以外,就是要注意对于积水的防治,及时处理变电站的积水问题,防止有开关室进水并造成停电事故的现象发生。

1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作用

由于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每年的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并且雨量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变化程度也非常的剧烈,这些现象就是造成洪涝现象的罪魁祸首。汛情对于植物、土地、河流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洪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当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受到波及的除了植物、土地、河流等,还有就是对变电站的影响。由于洪涝灾害的冲击使得很多积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放,积水就会在变电站内部泛滥,造成严重的停电事故。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科研专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去改善这种情况,开始在变电站内安装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变电站的积水问题,但是能够将事故信息及时通知给有关人员,就能在第一时间派出维修人员进行解决,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2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安装

2.1 安装主机

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的主机尺寸都是310mm×300mm×125mm,为了能够方便的连接到交流电源,所以,都会在交流电源的周围选择位置,采用壁挂式或捆绑式进行安装。具体的安装情况如图1所示。

2.2 安装水位传感器

在主机安装结束后,就要进行水位传感器的安装了。首先,在电缆沟壁上面将水位传感器固定好;然后,为了防止固定的不牢固,还要使用膨胀螺丝做进一步的加固。水位传感器是由304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其测量的范围在一米之内,精度精确到1cm,具体的样式如图2所示。

2.3 主机与水位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每一台主机与每一根水位传感器通过2芯多股屏蔽电源线进行连接,2芯多股屏蔽电源线要通过包塑金属软管保护,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积水渗透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4 主机与水泵之间的连接

主机与水泵之间的连接与主机与水位传感器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但是使用的电源线却不尽相同,主机与水位传感器之间使用的是2芯多股屏蔽电源线进行连接,而主机与水泵之间是使用2芯单股电源线进行连接,但是不管是哪一张电源线都是由包塑金属软管保护,防止积水渗透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3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应用价值

3.1 能够像维修人员发送警报

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最主要的应用价值就是能够自主的向维修人员发送警报。当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变电站可以通过水位监测系统进行检测,在发现危险之后,第一时间向维修人员发出警报,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及时的到达现场进行维护,防止变电站事故的扩大。在维修人员没能到达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自动排涝装置进行积水的排放,能够将变电站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

3.2 能够设置多级水位警报

不同级别的积水危险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来进行维修,但是,当面临危险的时候如何决定哪一个级别的维修人员前往现场也是非常难决定的,如果派出去的维修人员不足以应对高级别的积水情况,就会给变电站造成更大的损失,将事故的范围扩大。而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能够设置多级水位警报,就不会出现笔者之前提到的危险。

4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对于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安装过程的了解,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变电站的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涝装置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价值。当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变电站可以通过水位监测系统进行检测,在发现危险之后,第一时间向维修人员发出警报,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及时的到达现场进行维护,防止变电站事故的扩大。在维修人员没能到达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自动排涝装置进行积水的排放,能够将变电站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建议在我局所属范围内先行试点,特别是近几年有被水淹的变电站和开关站,积累运行经验后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季克强.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在丽江坝区地下水实时监测中的应用[A].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06).

[2]何嘉莉.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设计及监测点优化布置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白云华.基于Zigbee与GPRS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黄河河道断面冰水情多点自蛹嗖庀低成杓朴胗τ[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4]张玉鹏.基于雨水管理理念的城市排水规划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4

今年入汛以来,陕西省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虽然相对较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但是局地暴雨却接连不断,并造成17人死亡、11人失踪,伤亡人数仅次于2013年延安特大暴雨的那次灾害。汛情与灾害严重不符的结果,发人深省。

小水大灾 损失惨重谁之过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横贯而过,将全省分成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大区域。气候的差异、地域的区别,让陕西省的降雨量从南至北递减。一江(汉江)两河(黄河、渭河)是陕西省每年的防汛重点。

雨,对于陕西省来说,既弥足珍贵,又多而不益,稍有不慎便会给当地带来灾害。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今年入汛以来(5―8月),陕西省降雨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少,其中陕北和关中东部偏少50%以上,其他地区偏少10%~50%,较大的降雨过程仅有4次,而分散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却频繁出现,多达1395次,且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其中,长安区大峪站、西乡县两河口站1小时降雨量分别达90.2毫米和83.6毫米,佛坪县栗子坝站24小时降雨量有214毫米。

“局地暴雨呈现出高度分散、雨区范围小、局地强度大等特点。”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强,陕西省“头顶太阳、脚下洪水”的现象屡次发生,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麻痹性、致灾性极强。8月3日15时左右,原本艳阳高照的西安市蓝田县突然出现高强度降雨,九间房镇短时间内降雨量达111毫米。高强度降雨使得平日只有一条溪水的铜鹅沟暴发山洪,4位躲在桥下野炊的游客和当地1位放牛的村民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全部遇难。同时,紧邻的长安区王莽乡小峪河也遭遇山洪,致使正在河岸农家乐用餐的游客被冲进了河道,8人遇难……

为什么汛期陕西省降雨量总体偏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的情况下,仍有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呢?接二连三的洪灾伤亡事件,引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陕西省防指)的高度重视,并要求相关单位彻查伤亡原因。水文、防汛等多个部门更是多次书写报告,汇报在几次伤亡事件中所负的责任。小水大灾,损失惨重究竟谁之过?

防汛抗洪 岂能完全凭预警

汛前,为了做好今年的防汛预警预报工作,根据气候预测,按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要求,结合全省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陕西省水文局分两次共下达2026个站报汛任务。其中,安排布置常年水情站447处、汛期水情站1538处、墒情站41处;委托外省和流域机构报汛任务56处。在受洪水威胁的县(市)、水利风景区设置预警预报站100处。同时,编制出台了《陕西省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应急预案》,修编了《省水文局水情信息制度》等3项制度,规范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为提高全省水文应急测报能力和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汛期虽然降雨量偏少,江河水势平稳,但中小河流洪水情势尤为突出。”陕西省水文局水情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汛期以来,陕西省境内共有42条河流61站出现洪峰162次,其中有9条河流9站出现超警戒洪峰13次,2条河流2站出现超保证洪峰流量。为了切实做好水情预警预报工作,陕西省水文局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密切监视雨水情发展,及时水情信息,充分发挥防汛哨兵和参谋作用,共制作水情预警预报31期,编发水情快报40期、水情简报16期,发送水雨情手机短信3万余条,收转水雨情信息1018.6万余条。成功测报了三华石、子午河、大峪河等中小河流超警戒或超保证洪水流量,其中,汉江支流冷水河三华石站6月28日15时30分洪峰流量为184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800立方米每秒),是该站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流量,重现期相当于50年一遇;喜神坝河江西营站6月28日洪峰流量为425立方米每秒(洪水警戒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30年一遇;子午河两河口站6月29日8时30分洪峰流量为406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20年一遇。调查金水河洪峰流量为195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超50年一遇。大峪河大峪站8月3日18时50分出现超警戒洪峰流量102立方米每秒,为1952年该站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重现期超30年一遇。

科学的预警为沿河政府组织防汛抗洪和人员撤离赢得了时间和数据支撑,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防汛抗洪完全依赖气象水文部门的预警预报。可是,一般局地暴雨较为分散,同一地区不同区域降雨情况可能不同,这便会产生监测盲点,加之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一些局地暴雨气象水文部门难以准确监测。例如,蓝田县九间房镇铜鹅沟就是一个监测盲点。因为没有监测站点,无法预警,当地相关部门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洪灾来时手忙脚乱,仓促应战,伤亡不可避免。

麻痹大意 洪涝灾害的元凶

为了弄清今年洪水的致灾原因,陕西省防指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综合分析几次伤亡事件,都有一个共同原因。除自然灾害无力抗拒之外,麻痹大意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陕西省防指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提高防汛应对能力,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强江河堤防治理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水文监测设施等建设,使得全省主要江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预警预报精确性显著提高。同时,对危险区域的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使群众尽量远离地质灾害区域。防汛抗洪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陕西省每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但同时,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产生了一种惰性,并将防洪精力放在大江大河和大面积降雨上,认为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长此以往,这种思想使得一些部门在防汛工作中产生了麻痹和侥幸心理。特别是在防汛最后一公里的基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在8月3日的暴雨发生前,陕西省防指就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涉河涉库旅游景区防汛安全管理,全力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8月4日10时30分,陕西省防指再次向西安、宝鸡、渭南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防汛预警信息,要求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全力确保人员生命安全。陕西省水文局对旅游风景区的暴雨山洪做了提前预警,但以文件传文件的贯彻落实并没有让基层部门切实重视起这场局地暴雨的防范工作。

事后,据陕西省防指调查:一些乡镇、村组的山洪防御责任落实有死角,预警仅满足于放广播、发短信,不能确保到户到人;一些基层的山洪防御预案实用性不强,演练不经常,结合实际不紧密,群众对预案内容熟悉不够;峪口管理不严格,夏季进山休闲纳凉人员多,造成峪内河道人满为患,而且监管不力,大多处于“挂空挡”状态;对山洪危险区的划定不够精确,佛坪县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点就在监测区域内,小峪河村就是因为农家乐建在沟口泄洪的平台上造成了人员伤亡。

相关部门对防汛最后一公里的松懈和片面认识,也间接地传递给群众,让群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对局地暴雨洪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汛避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这也是今年陕西省汛期洪灾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

在洪水到来时,蓝田县九间房镇4名游客竟然钻到桥洞下进行避雨,长安区王莽乡竟然让游客坐在泄洪平台上吃饭,这种低级的错误怎能有效避险。

狼来了 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洪涝灾害如影随形。从大禹治水起,人类与洪水就在不停地战斗。人不一定要胜天,也不一定能胜天,但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总是向着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前进。面对防汛抗洪工作,我们只能坚信,“狼来了,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因为稍有懈怠,“狼”就在不经意间突然而来。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局地突发性高强度降雨的出现概率也将不断增加。

2015年陕西省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对此,陕西省防指有关专家表示,应对局地暴雨洪水,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重点做好大范围强降雨防范工作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局地短历时暴雨的防范工作。各级水利防汛部门要改变以往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片面认识,把防汛形势考虑更严峻一些,把致灾性考虑更严重一些,加强应急值守,即使天气预报没有明显的降雨过程,也要时刻做好突发短历时暴雨防范的各项准备,并要跟踪防范措施落实,做到及时预警、果断撤离,警戒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在切实强化主汛期防汛应急值守的同时,必须突出解决好社区村组防汛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进一步夯实乡镇、社区、村组等基层的防汛责任,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要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落实村组群测群防责任人,责任人在主汛期必须坚守防汛岗位,确保把预警信息传递责任、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责任具体到户到人,真正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

三是在大力提高短历时暴雨预报预警能力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涉河涉库区流动人员防汛监管“挂空挡”的问题。气象水文部门要在突发局地短历时暴雨预报的预见期、预报精度上下功夫,第一时间向防汛部门传递预警信息,为基层预警避险赢得足够时间。要按照防汛责任属地化的原则,尽快制定完善游客迁安避险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对外来游客有序预警信息,及时组织撤离避险,有效确保人员安全。

四是在大力加强涉河涉水旅游景区管理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对秦岭峪口等人员密集区的综合整治。沿秦岭各县区要针对峪口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由当地政府牵头,增设报汛预警站点和移动通信基站,增加防汛预警手段,及时向峪口内人员预警信息;要进一步明确峪口管理责任,对游客集中的峪口,建议成立综合执法队伍进行联合执法,对峪内的违规农家乐、河道内违章建筑、涉河旅游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消除防汛安全隐患。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区域 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3-02

目前,国际灾害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很多国家致力于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而我国对灾害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的防灾减灾素养较差。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中南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地貌类型复杂,河网密度大,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台风、旱涝、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尤为突出。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区域灾害教育应成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提供了优势和可行性,而结合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渗透教学、开发本地区的区域灾害教育校本课程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地区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增强本区域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体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只有少数文献中有提到区域性灾害教育、乡土灾害教育等说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概念。

(一)区域。区域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地理学,指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拓展,区域的概念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1.地理区域。地理学家哈特向认为,“区域”客观存在的实体。他提出,一个“区域”是一个具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刘俊杰认为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各要素间内在本质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且具备一定功能的可度量实体。盛叙功认为区域是包括自然和人文在一定地域上相结合的表现,即地域性或地区性。

2.经济区域。经济学家熊义杰将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的定义为:“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文化的积累和居民机器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Hoover E M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中国经济学家程必定认为,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政治区域。政治学家崔功豪认为区域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即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行政标准划分的地区,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或国家之下的行政单元,也包括几个国家组成的地区范围。政治区域是有政治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地理区域三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综上,笔者认为区域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可以是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也可以是过渡性的边界,如干湿区。本文界定的区域主要为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区域,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灾害教育。

(二)区域灾害教育。结合上述界定的区域和灾害教育概念,笔者尝试提出:区域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具有区域灾害意识、区域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正确看待本区域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一定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和备灾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救灾和备灾活动。

二、高中地理区域灾害教育研究现状

研究者谭秀华、王民、张英通过对国外地理课程中学习的灾害类型进行比较后指出,各国要求学习的灾害类型中,根据其本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对灾害类型的选择有不同的侧重,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李景霞、张英指出,实施灾害教育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把感情转变为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丁运超认为区域性灾害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他指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进行区域性灾害教育能较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包括选择性地选取本地区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引用本区域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并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区域性灾害教育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终极目标最好诠释。

综上可以看出,高中地理区域灾害教育是灾害教育的有效补充,结合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地区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增强本区域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

三、高中地理如何落实区域灾害教育

由于灾害教育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各个方面还有待完善,无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标准,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更是让教师力不从心。以下提出三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一线教师些许启发。

(一)运用渗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选用渗透式教学法来落实区域灾害教育,既能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新课标理念,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

例如,在讲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结合2014年7月18日9号台风“威马逊”的案例进行渗透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乡土案例了解台风“威马逊”使广西332.9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6.46亿元,共有11市52个县(市、区)出现严重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201.64千公顷,倒塌农房2388间,农业损失达33.59亿元。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学生深刻体会台风对广西的影响,加深了对台风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区域灾害的重视。又如,在解释“风暴潮”这一水文灾害时,由于学生较少接触而难以理解和重视。但广西属沿海省份,风暴潮灾害对广西沿海地区破坏巨大,仅2005年至2007 年风暴潮就造成受灾人口为116.59万,农作物受灾面积 2.08 万公顷,海水养殖受灾面积7.66 万公顷,损毁房屋2260间,损毁海塘、海堤为 75.5千米,直接经济损失为 8.17 亿元。运用乡土案例能更为直观让学生理解这一水文灾害,同时能让学生对本区域常发生的灾害给予重视。

(二)开发校本课程。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堂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地理课程中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与充分挖掘灾害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而地理课程改革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地方及学校开发适合本地区或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包括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积极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更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广西是全国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区之一,其自然灾害特点包括类型多、分布广、频率高,且常出现几种灾害同步迭加、连续重复发生的情况。其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显著,这里笔者尝试以广西气象灾害为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广西气象灾害校本课程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广西台风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极端天气(热浪、寒潮)、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和高科技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3S”技术、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其中每部分内容分别从灾害的特点、灾害的影响和危害、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进行补充,使该校本课程更为系统化。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区域灾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例如,开展“拿什么来应对你:区域气象灾害――南宁市气象灾害教育科技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南宁市气象局,围绕着南宁市洪涝灾害和寒潮灾害的主要成因、南宁市洪涝灾害和寒潮灾害的发展历史、时空分布规律及特点、在农业方面和经济方面对人类造成的影响、防洪涝和防寒潮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防御工作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收集相应数据和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讨论,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自己对家乡防灾减灾的观点和看法,提出相应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通过班会、海报、黑板报、演讲等形式展示成果,同时向其他学生和教师科普区域灾害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和教师防灾减灾意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8-144

[2]刘俊杰.区域地理学学科价值与体系建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3]盛叙功.泛论区域地理学的复兴与改造[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2)

[4]熊义杰.区域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5-17

[5] Hoover E M.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220-226

[6]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7]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3

[8]谭秀华,王民,张英.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中灾害教育目标浅析[J]. 地理教育,2013(S2)

[9]李景霞,张英. 中学的灾害教育[J]. 城市与减灾,2008(2)

[10]丁运超. 区域性灾害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J]. 教学与管理,2009(1)

[11]陈宪云,刘晖,董德信,等. 广西主要海洋灾害风险分析[J]. 广西科学,2013(3)

洪涝灾害防治建议范文6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切实做好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辖区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市城市防洪抢险预案》编制本预案。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暴雨、洪水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理。

第四条: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的原则。

第二章城市概况

第一条:自然地理

*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最北部,东面紧邻魏家庄办事处、西面与槐荫区搭界、北倚天桥、南接杆石桥街道办事处,地势南高北低;辖区总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辖区主要道路有经一路、经二路、经四路、纬一路、大纬二路等。

第二条:气候特征

*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平均在4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七月、八月两个月。全市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每逢有大到暴雨时,短时间内大量雨水经过市区,而下游小清河排水不及时,导致易形成涝灾。

第三条:洪涝水险分析

暴雨、洪水主要特征:因地势南高北低并且落差较大,南部山区洪水向市区快速流动,且夹带沙石,危害较大;市区内河道较少,排水设施老化,泻洪速度慢,洪水滞留时间较长,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辖区经一路纬三至纬五路路段暴雨期间积水严重,达110公分,经四路、小纬四路、大纬二路路段积水达30至40公分。

第四条:重点保护对象

辖区居民群众,重点是经一路路段的居民群众和市政府、电力、通讯、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及城市公共设施。

第三章组织体系与职责

第一条:指挥机构

*街道办事处防汛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城市防汛救灾的指挥与调度。街道办事处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事处各科室、社区居委会、派出所、执法中队、房管所、交警中队、环卫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第二条:成员单位职责

城管科:负责城市防汛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各单位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协调筹备及监督检查各项防汛物资的供应。组织协调重要防汛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开展各项工作,负责组织医疗救护、抢救伤员,加强饮用水、食品的卫生检查,防止瘟疫,确保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和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负责辖区污染源的监控防治,确保人畜饮水不受污染,力保不污染河道。负责防汛抢险道路的抢修维护,确保防汛道路畅通;负责城区防洪工程的行业管理;组织城区抗洪抢险及水毁工程的修复。负责防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协调工作。

行政办公室:负责制订防汛值班表,负责筹集落实防汛抢险经费、物资用品。

社会事务科:负责洪涝灾害调查,做好救济救灾工作,搞好灾情统计;管理、分配救助受灾群众的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捐赠等工作。

派出所:负责组织防汛抢险现场封闭警戒、维护秩序、疏散群众,及时侦破破坏防洪工程、水文测报和通信设施及盗窃防汛物资的案件。

环卫所:负责灾后道路洒水冲洗,切实防治雨后道路扬尘污染。

房管所:负责对所管辖的危房进行普查、修缮,制定紧急疏散预案,组织灾后房屋重建。

市中交警大队:负责组织防汛抢险道路管制和疏导交通,及时疏散群众。

执法中队:负责辖区低洼路段乱搭乱建的拆除工作。

各社区居委会负责本辖区内“三查”(查设施、查漏洞、查隐患)工作和防汛抢险工作。

第三条:办事机构

设立*街道办事处城市防汛办公室,由城管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城市防汛办公室负责贯彻国家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执行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指下达的各项指令。

第四章预防与预警

第一条:汛前预防

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于每年6月1日起进行24小时的防汛值班制度。办事处城管科联同各社区居委会对辖区进行全面普查、登记,采取以下措施:

1、对辖区进行详细的查设施、查隐患、查漏洞“三查”工作,及时通知各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

2、根据辖区危漏房屋产权单位(房管、单位、私人)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加固。

3、对暂时无法落实产权单位的危漏房屋上报城管科后由城管科继续联系、落实。

4、对经一纬四路低洼路段上的95、97、101、110、108、106、104号院7个院进行再次摸底,现有16家住户,人员36人。这部分人员是重点保护对象。

由办事处34名工作人员组成防汛抢险队伍,同时抽取26精干力量参加防汛突击队。备足备好防汛物资、确定*铁路工人文化宫(联系人:王国庆;联系电话:1365541177682426099;转移人员:经一路南面纬四路附近低洼路段上的住户与行人)、海悦商务宾馆(联系人:马经理;联系电:1396918600081772222;转移人员:经一路97-105号12户32人与行人)、省人民银行*分行培训中心(联系人:于经理;联系电话;86167286;转移人员:经一路110号10户20人与行人)为防汛转移地点,暴雨期间辖区低洼路段上的住户与被困行人将转移至安全地点。抢险队伍划分3组,其中转移组10人,由张务民同志负责。负责转移辖区低洼地区人员,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抢险组20人,由闫勇同志负责。负责转移居民贵重物品降低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保障组4人,由徐建柱同志负责。负责转移出的居民日常生活保障。

第二条:预防预警信息

在经一纬四路口标划水位标志,以便雨天随时查看水位,掌握汛情。发生灾情后,立即将灾情范围、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等情况上报区城市防汛办公室。

第三条: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降雨量等级(见附表2),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4个预警级别向公众。

1、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为五年一遇。

2、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个别低洼地区及部分道路有积水,为十年一遇,轻度超标准洪水。

3、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城区积水面积较大,低洼地区形成灾害,为二十年一遇,超标准洪水。

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

第四条:预防预警行动

1、蓝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防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上报雨情、水情、险情,并加强与区有关部门的联系,

2、黄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和居委会及时派出人员对辖区内的危漏房屋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按照低洼地区转移方案组织受灾群众转移。

3、橙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主要领导现场指挥,保持与上级和各单位防汛值班室联络;各社区居委会主任在社区居委会待命,随时准备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办事处34名抢险队员将全部到岗,并分成三组在辖区水流较急得三个路口坚守岗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一组15人设在经一纬四路路口,负责监看水位和转移群众。第二组10人设在经五小纬四路路口,负责辖区群众的转移。第三组9人设在经四大纬二路路口,负责堵塞车辆的疏通工作。

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办事处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社区居委会主任、防汛抢险队伍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发动组织人员投入抢险救灾,指挥低洼地区的群众疏散转移。

第五章应急响应

第一条:应急响应体制

1、防汛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与抗洪抢险的义务。

2、汛期,各级防汛机构应根据灾情的发展,认真做好社会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洪抢险工作。

3、在严重灾害期间,各级防汛责任部门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解决防汛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第二条:社会动员保障

按照市中区防汛预案的规定,*街道办事处辖区属*市口腔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保障范围,当发生暴雨渍涝时,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就近便利的原则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

第六章应急保障

第一条:各责任单位防汛值班专用电话及分管负责人电话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

第二条:按照市中区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的要求,指挥配合各社区居委会进行工作,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居民生活稳定。

第七章后期处置

第一条:灾后救助

发生重大灾情时,按照区相关部门的要求,负责辖区灾害救助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第二条:水毁工程修复

对影响防洪安全的水毁工程,联系相关部门立即修复,力争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恢复主体功能;遭到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以及防汛专用通信设施,立即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第三条:灾后重建

各相关部门应当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提高标准重建。

第四条:汇总与上报

办事处对灾情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人员伤亡、受灾面积、财产损失等。

第六条:调查与总结

防汛领导小组对防汛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做好防汛工作。

第八章附则

第一条: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在防汛抗旱工作中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公务员管理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条: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街道办事处防汛领导小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