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1
一、基本情况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鲁发[2006]3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2006年9月开始在全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678.21万元,其中农民交纳881.36万元,各级政府补助769.85万元,为群众报销40.28万人次,报销金额合计为1444.0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4.25万名,报销金额1105.75万元。2006年9月开始,是我县成为省级试点县的第二运转周期年,全县共有36.3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2%,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800.74元,其中农民交纳363.86万元,县、乡财政补助109.16万元,省财政补助254.72万元,市财政补助73万元。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报销医药费566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9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21267名,报销医药费420.46万元,门诊病人52909人次,报销医药费146.5万元,住院病人中报销达到最高额4000元的有14名。报销比例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中心卫生所(室)、乡镇卫生院就诊,门诊医药费报销10%,各项检查费用报销40%。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总费用的40%,最高报销4000元。在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级医院住院的住院费用1000元至3000元,按2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3001元至5000元,按30%比例报销;住院费用5001元至7000元,按3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7001元至10000元,按40%比例报销;每人每年最高报销支付额4000元。2006年与2006年管理办法相比,有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为群众设立了家庭帐户,群众交纳的10元参加合作医疗资金,5元记入家庭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二是取消了县内转诊制度,同时增加了县级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都可以直接报销,方便了群众就医。三是资金筹集实行乡筹县管,统一使用,以充分体现互助共济。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某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某实际,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为为全县人民办的实事之一,列入了政府的重要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和县委常委会,听取卫生部门的汇报,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分管卫生的副职为副主任,吸收卫生、财政、审计、物价、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会,委员会下设合作医疗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从而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发动,宣传到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关键是让群众认识到加入合作医疗的好处,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推行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宣传措施:一是层层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每年7月初,县政府次召开由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卫生的副乡镇长、卫生院长等有关人员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会后各乡镇、各村也都分别召开会议层层进行传达贯彻。二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年统一印制10万张明白纸,发放到户。录制宣传磁带,出动宣传车辆,深入乡镇集市和村庄,大力宣传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这一新闻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在黄金时段每日连续播出。四是利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人,向周围群众诉说参加合作医疗的受益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真正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完善政策,规范操作。为加强对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在资金筹集方面,规定合作医疗基金由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对农民个人坚持自愿适度但不放任自流的原则,每人每年交纳10元,县乡政府补助3元;在资金管理方面,在县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并做到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在就诊、转诊、费用报销方面,也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并镶挂上墙,交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药费报销方面,坚持随看病,随交款,随报销,在“一交一报”中,使农民现场体会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在资金管理上,继续实行由乡镇统一筹集合作医疗资金,汇入县财政专用帐户,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向县政府呈报计划,经县长批准将全年基金总额平均到十二个月,由县财政局每月25日拨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县合作医疗办公室根据每月26到28日由各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上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严格核查,准确无误后于下月5日前拨付给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另外,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要求各乡镇每月公布一次资金使用情况,账目上墙,定期公示,取信于民。2006年4月底至5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组,开展了对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落实情况的专项调查,对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典型带动,稳妥推进。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自去2006年6月开始在某镇、相衙镇进行了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后,2006年8月在全县推广,经过一年的试行,取得了较好效果,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试点县,2006年9月开始,德州市政府和省政府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元和5元,2006年省政府的补助增加至7元。从下年度开始,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的补助将增加至24元,市财政补助由2元增加至3元,如果加上县乡补助,我县下年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的筹资额将达到40元,报销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50%,封顶线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
我们目前的筹资还是由政府组织引导,通过宣传发动,一次性筹集完下年度的专项基金。一般情况下,从筹集完资金,到下年度运转,时间很短,多则一个月,少则几天。问题是:筹上来的这么多的钱到底是哪村、哪户、哪一个人的?在考核验收时,很多乡镇参合率达到了80%以上或更多,资金也都到位了,可有很多群众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其一;第二,乡镇政府作为筹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几十万元资金,通过农民自愿交纳实现,是不现实的。有的乡镇政府对这项工作虽然很认真,采取先垫付、后筹集的办法,但却付出相当大的工作量,到最后也不可能完全筹齐。也有的乡镇难免存在“拆东墙补西墙”,反过来说,拆了的“东墙”,早晚还得补,至于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补,那是另一个问题。第三,筹资结束、运转开始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患病后,报了销,受了益,没参加的明白了是真事、是好事,想参加但没处去交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门不是每天都开着的。总之,在资金筹集上的问题一是政府统一组织筹资,时间短,筹资快,但很难落实是谁参加的;二是存在先垫付,后筹集,或者先垫付后撤资;三是群众不能随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基金管理
在基金管理方面,客观上各项财务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如果都遵守这些制度,应该是出不了大问题的。从目前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从乡镇筹集开始,到入县财政专户这条“入”的线,没有问题,“出”这条线,从县财政专户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再到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也没有问题,因为专项基金还处在封闭运行之中。从医疗机构到病人,这个区间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定点医疗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方面总体上是:县级医院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好于村卫生室。难管的根源是合作医疗基金存在“大锅饭”和“憎多粥少”的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个人或是单位负责人,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医疗机构追求的也是经济效益,他们几乎没人考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的问题,有觉悟看大局的负责人能够按制度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觉悟低只看局部或个人利益的,问题就多了。其表现一是医疗机构对病人身份核查不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该报销的也报,只要增加单位收入就行;二是“搭车”收费,对该享受合作医疗报销的病人,开大处方,用贵重药,做重复检查,还有的吃“提成”、拿“回扣”,导致病人医药费用增加;三是故意造假,虚报冒领。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下年度提高后的筹资标准,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民的报销比例,并以宁政发[2006]25号文实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实行家庭帐户制度。2006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争取达到98%以上,继续为农民设立家庭帐户,农民每人交纳的10元记入个人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用不完转下年度使用。同时继续实行县内无转诊制度,群众看病在全县范围内的任何定点医疗机构都可报销。经县级医院会诊同意转市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回县级医院报销。
2、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实行滚动筹资办法。2006年由政府组织,按全县农村人口的100%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9月1日后(即省级试点县第三年度开始运转后),农民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时,从报销的医药费用中预交全家下年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同时签发下年度《就医证》,2007年以后,不再由政府组织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2
一、改革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仍需进一步明晰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金份额的动力。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导致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现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
(三)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
由于长期受“官办”思想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形成了“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痼疾,难以实行有效的正向激励制度,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内控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风险控制力弱等问题。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河南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过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农村,体育教育也不例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明显落后于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他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课标的实施,这意味着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实施新课程,笔者从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够变成老师的教学行为和目标上。
1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1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
目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不容乐观。在农村,体育课的正常开课率在85%左右,也就是说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尚有15%的初级中学的学生尚未享受体育教育[1]。在开课的学校中完全实施教学大纲率和按教案教学率也只是分别占55%和80%。调查发现,学校领导深知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评价一所中学的教学质量往往从升学率下手。从所调查的所有农村中学的课表来看,体育课每周节数随年级上升而逐渐减少。从开设体育课情况来看,体育开课率达90%以上,70%的学校每周每班开设两节体育课。但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城市的开课率明显高于农村且非毕业班的开课率明显高于毕业班。这说明学校还是严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毕业班的体育教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大大缩小体育课时,是毕业班学生整日忙于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毕业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调查中发现农村初级中学中非体育专职教师的比例竞高达35%,平均每个学校不到两名体育教师,尤其是在乡级中学中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用其他学科的老师代上体育课,还有的学校整个学校就只有一个体育教师。另外,在农村初级中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体育教师的相关信息不灵,相对封闭,不能及时获取新知识,此外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水平不高。这让学生们对老师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
1,3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学生人均场地应达到6,8平方米。我国农村中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在2,5―2,8平方米之间,绝大部分不超过4,7平方米,和国家规定的尚有很大的差距[4]。学生活动的空间很有限。城镇和乡村中学比较显示:城镇要比乡村好些。乡村和乡村的条件所差无几,条件相当。在整体上城镇要比乡村的发展水平高。多年来,陈旧的器材设备得不到更换。主要是我国农村学校财力不足,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器材,即使有钱也不会去购置体育器材,而是投入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上。
1,4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育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评价体育教学活动完成质量的好坏,在于学生从体育课上获得的身心健康的多少。在教学中和调查中可以发现95%的中学生都喜欢出来活动,但他们好像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他们喜欢出来自由活动,但不喜欢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
2针对河南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1利用政府及社会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
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好坏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农村学校体育体育工作早日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轻体”的错误思想,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快速发展。
2,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由于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比较大,我国教师待遇地区差别也很突出。工资待遇差别和城乡差异共同作用,就形成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流动的不均衡,二是教师素质差异两极化。体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8]。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镇与农村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其次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再次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文化素质,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
2,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适当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另一方面是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教育资金投入。扭转这种现状,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应采取多渠道的措施筹集资金。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和兴建体育场地。在这里可以采取依靠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其次,争取社会的捐助,即在社会上号召人们关心学校体育、支持学校体育。第三,自力更生,自制部分器材。在目前体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各农村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2,4找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并指出相应对策。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年龄多在11―15之间,身体发育正处于第二高峰期,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等快速发展。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的时间被剥夺,造成学生的体育意识淡漠,几乎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
2,4,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的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不同,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欲,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2,4,2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大拇指教育回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4,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运动实践来体验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兴趣,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4,4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地安排场地、器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体育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2,4,5利用竞赛方法,使学生得到成功体验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4
相对过去历次改革而言,当前中国农村改革面临新经济环境下的新课题,那就是,随着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特别是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时刻的临近,农村怎样实现在“无税时代”的各项改革。
“无税时代”的“三大核心”问题
在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即将推进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也是农村改革中层次最深、环节最多、难度最大的改革,它实际上要解决好三大核心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过去是以乡镇教育为主,在税费改革的过程当中,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现在看来,中央和省已经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方面承担的责任还不是很明确,所以下一阶段义务教育改革实质上是加大省级以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乡镇政府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政权的机构。过去税费改革以前乡镇政府都是收粮收款,现在免征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乡镇政府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突出,通过改革,给农民减负也会给政府消肿。乡镇基层政府及其行政单位,特别是事业机构,确实非常庞大。现在媒体关注的焦点就是怎样推进乡镇基层政权的改革。这几年国家一个大方向的改革就是撤并乡镇。据统计,从1998年开始,全国已有25个省份基本完成乡镇撤并工作,5年撤并7400多个乡镇,平均每天撤并4个。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湖北襄樊经过改革,全市乡镇内设机构由527个减为255个,减幅达51.6%。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税费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的功能会越来越弱,乡镇就没有必要来保留乡财政。因为对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来讲,农业税是其主要税种,取消农业税后乡财政就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此外,中西部地区基层县乡财政现在都非常困难,怎样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移力度,让它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安徽调查时发现,取消农业税后,一些乡镇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持来维持日常工作,制约了乡镇政府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需要协同推进,如: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
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
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上应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还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农村改革从更深层面上就是要解决农村面临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目前的改革越来越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制度问题,尤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也是现阶段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
下一步整个农村改革要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本要求。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标志性地进入反哺农业这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要求在发展上城乡互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乡要进行配套改革,现在的金融改革、征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就必须是城乡配套的,农村内部无法独立完成改革。要构建“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的问题现在非常突出,我国有1.2亿左右的农民工,他们处在非常弱势的地位。进入城里后,我们在经济上是接纳他,在社会上是排斥他,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进得来还留不下。这种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当前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主要原因是: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农民不愿干;技术要求高,农民干不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大幅度增加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
对农民要“多予、少取、放活”。农村改革一定要体现城乡统筹的思路。“多予”,比如在教育方面;“少取”,比如现在不向农民收取农业税,还有在土地征用上给予农民更多的补偿;“放活”,在劳动力、在农村金融方面要有更多的体现。
新阶段改革动力与突破点
1978年以后,我国农村经历了三次变革。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是农村最重要的改革,农民自身是改革的主体,我们尊重了农民自己的选择。税费改革的主体是政府,要改革征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金融制度,农民肯定有这种要求,农民的权利要得到保护,农民要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改革的主体还应该是政府。
从历史上看,农村改革确实是一种超前突破。农村改革对整个中国改革起了一个“率先突破、超前示范”的作用。这是农村对改革的贡献,特别是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贡献。
农村改革有多个突破点,应该是多点突破、整体推进。只讲当前农村改革有哪一个是突破点是不对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包括基层政权的管理体制,这些都是点。应该是全面、整体推进,但是局部地区可以是更超前一些,要具体分析。
当前城乡失衡明显,是改革最大的一个动力;寻求改革的核心动力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而如何发挥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地区,是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精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一、高度重视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央在新形势下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因此,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公共财政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所肩负的历史职能和作用。
(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公共财政发展的责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分治财政体制的存在,造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入不足,并由此带来了城乡差距增大、农业基础结构薄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以提升民生质量、缩小城乡差别为重点,必须发挥公共财政在其中“有形的手”的作用,按照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特点和要求,切实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水平,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畴,构建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
(二)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农村公共财政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县乡两级政府依存的财政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与农村公共产品支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形成了激烈的矛盾,为此需要将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当前启动内需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将对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带来深刻的变化,将直接刺激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兴旺,并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累进增长。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目标
重点财政总量有限的前提决定了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明确目标、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发挥财力的最大效益。为此,要紧紧抓住当前宁波“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确保财政资金“有的放矢”。
(一)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把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投入作为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主要着力点。抓好农产品市场的升级换代,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到位,支持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和储备粮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工作。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支持各类贩销户、贩销组织销售农产品,规范发展订单农业。继续抓好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销售渠道。
(二)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助农增收项目,努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就业、转业能力。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财政扶贫政策,通过结对帮扶、定点联系等方式,切实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三)积极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百万农民饮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联网,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饮用水工程资金的补助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和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通讯事业,基本实现全市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乡村康庄道路”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初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四)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筹措资金,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全面落实,积极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乡镇卫生院改造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统筹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和建设,整合农村文化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体制
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是发挥财政支农作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宁波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完善以国家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三农”投入机制,建立起了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长效机制,推动了财政支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覆盖领域的逐年增多。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应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全力确保财政支农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财政均衡保障机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快构建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均衡财力保障机制。从层级上看,应逐步改变市县乡财力水平差异过大状况,使各级政府都能获得履行基本职能所必需的财力保障。从区域上看,要逐步缩小市与县、北三县(市)与南三县(市)、富裕乡镇与贫困乡镇之间的财政悬殊的状况,缓解因费税改革而带来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从城乡关系上看,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供给差距,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温暖农民。
(二)建立健全多元参与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农民、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积极因素,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投身农村改革发展大潮的热情和主动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形式,形成以农民自身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财政支农新模式。再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奖励、税收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的有效配置。最后,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特殊作用。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跨行政区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特殊作用,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p#分页标题#e#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6
――迫切需要了解掌握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知识。问卷调查显示,有66.9%的农民不够理解“城乡统筹发展”概念;有65.7%的农民不能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因而,做好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及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等在内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知识的宣传引导迫在眉捷。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组建小分队下乡、编制文艺节目、召开座谈会议等多种方式方法,深入农家院坝开展宣传讲解,引导、帮助农民认识、了解、理解、掌握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方针政策的基本概念、主要精神、核心内容等方面的知识,激励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迫切需要强化农村方针政策执行力度。问卷调查显示,有71.4%的农民认为中央的农村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落实了大部分农村政策)到位。例如农民负担减免政策,有75.9%的农民认为现在的经济负担确实比过去大大减轻;有52.3%的农民担心再增加新的经济负担;有61.3%的农民担心现行的农村政策不稳定、怕变化。因而,必须增强农村政策的执行力度,督促农村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位。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增强农村政策执行能力放在抓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战略位置,当成是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把强化农村政策执行能力作为考核、考察、考评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勤政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同时,加大农村政策贯彻执行的督查力度,确保农村政策的及时、有效、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到位。
――迫切需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问卷调查显示,有67.9%的农民家庭主要劳力在外打工;有49.1%的农民家庭耕地是请人或者承包他人耕作。如果市场价格合理,有72.1%的农民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老百姓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以及尽快落实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配套的相关政策。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确保农村土地现有面积总量不减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身份”、有“牌照”。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广应用。三是市区县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指导基层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四是做好土地流转改革稳定工作,引导农民在保证自己家庭收入来源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流转改革,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也增收。
――迫切需要加快改善农民居住生存环境。问卷调查显示,有78.7%的农民希望在农村建设城市化的农民公寓,实行集中居住。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优化农民生存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城市化的农民公寓建设试点探索,在试点探索成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住房环境建设工程,以实现“三赢”(一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优化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二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村土地面积总量,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水平与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保障机制。问卷调查显示,有46.2%的农民需要加强畜牧养殖业防疫及保险工作;有79.5%的农民最害怕生病住院及老无所养;有66.6%的农民最害怕发生自然灾害;有52.9%的农民最害怕大面积的疫情发生;有58.7%的农民希望农村子女入学读书条件得到改善。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当成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生产保险体系建设;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保险机构;加强文卫事业建设,改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加强畜牧防疫治理,强化卫生防疫建设,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同城市人一样的公共事业保障服务,营造城乡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迫切需要大力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问卷调查显示,67.3%的农民表示生产经营最需要的是资金投入;有62.5%的农民需要贷款帮助支持,并且农民户均每年需要贷款31118元。因而,迫切需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对此,建议中央银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资金准备金率,让更多的贷款资金投向农村地区;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取消对涉及农村改革发展与城乡统筹试验地区的贷款规模限制政策;加大涉农金融服务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加大奖励力度,以鼓励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银行工作者。建议银监部门再次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建立同农村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满足“三农”发展需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建立互助资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金融补充功能作用。建议财政部门出台政策,降低涉农贷款税赋。建议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农村专业担保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为农村贷款提供担保,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迫切需要调整优化农村购销价格体系。问卷调查显示,有30.2%的农民认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太高;有38.7%的农民感到农副产品“卖难”;有48.7%的农民认为农产品销售价格不尽合理;有46.9%的农民担忧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因而,迫切需要改革农村购销价格体系,并要贯彻落实倾斜“三农”发展的方针。
对此,建议国家要从宏观方面入手,加大农村购销价格宏观调整、调节、调控力度,转变农村购销价格调控方式,强化财政补贴政策力度,适当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水平,调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优化农村购销价格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学知识与职业技能培训。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1000户农民户均收入27267.14元、支出18747.44元,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68.75%;有51.7%的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占比在60%以上。有57.9%的农民认为增加农业收入最急需的是科学技术。目前,纯农业收入占比低,非农业收入占比高的农业经济发展新特点已经呈现,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加速转变,农民增收渠道正在不断增多。因而,农民的科技知识与就业技能水平迫切需要强化和提高。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目标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学习力度,强化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农民学习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非农产业职业技能本领,为“农”转“非”创造良好条件,为增加“新市民”提供可靠基础,以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迫切需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卷调查显示,有28.5%的农民表示现在农村交通不方便;有50.5%的农民表示现有的农村塘库蓄水能力难以满足农田灌溉需要,有27.3%的农民表示现有农村塘库畜水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59.3%的农民表示遇到重大旱灾后人畜饮水困难。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成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农村交通道路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加强改善农村交通道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危塘库的整治力度,加快建设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业生产水利设施,进一步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为农村粮食生产、农民经济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力基础设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