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1
关键词:生态护岸河道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于河道治理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了,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生态护岸在河道治理中也突出了自己的作用。但毕竟作为一种新鲜的处理方式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经验具体探讨下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护岸是如何设计的。
1.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生态型护岸工程以来,根据不同河道特点,配置乔灌草及水生植物,并适当引种推广了水紫树、北美枫香、弗吉尼亚栎等耐水湿树种,种类明显增多,并全部营建成复层生态型防护林。不仅考虑了河道的防护效益,且使河岸整体景观也上了一个台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原有生态林都是纯林带,结构单一,某些林带病虫害严重,如香樟纯林带,几乎每年樟巢螟为害都很严重;②生态护岸林规划设计缺少规范,部分河岸一味追求景观效果,设计品种达数十个,不仅工程造价提高,而且施工困难,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后期管护困难等;③对新品种引种推广认识不足,树种选择及种植部位不当,造成种植后生长不良,甚至大片死亡,很难形成防护效果;④设计种植密度考虑不当,骨干乔木树种种植7年都不能郁闭,防护效益差。
2.生态护岸营造基本原则
2.1规划设计原则
2.1.1稳定性、安全性原则
护岸起着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河床淤积、防洪泄洪等作用,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护岸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是规划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原则。
2.1.2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原则
岸坡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独立生态系统,它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作用。在充分考虑护岸的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维护河道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诸多地区河流众多,河岸结构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都有差异,为此护岸营造要根椐具体河流、河段的不同情况,如承担的作用、河岸现状、沿河群众种植习惯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案。
2.1.3景观性、实效性兼顾原则
水环境景观是城市、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计中对护岸景观的要求不容忽视,要注重河岸原有的人文风貌,注重河道绿化与乡村美化相结合,还必须兼顾景观塑造工程的经济性、实效性。一般性生态护岸植物种类配置不宜过多,3-5种较为适宜。
2.1.4适当密植原则
生态护岸林不同于用材林及其他林种,极早体现最大的防护效益是其建设的重点,营造的生态护岸林一般3-5年能够成林,郁闭度达到0.6-0.7以上较为理想,因此适当密植是关键。
2.2植物选择原则
2.2.1注重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原则
乡土树种能较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体现地方特色,同时适当选用适生性好,功能特性显著的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满足物种多样化的建设要求。
2.2.2注重乔木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
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河岸森林植被的骨架。同时兼顾灌、草及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色叶与观花观果相结合,综合利用,合理配置。
2.2.3注重选择有较强适应性树种的原则
如河岸地下水位高,内侧护坡受水位变化易水淹,为此须选择耐水湿强的树种;为了更好地起到护岸固堤效果,应选择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的树种,如池杉、水紫树等。
2.2.4注重生态、观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兼顾观赏性与经济效益,突出生态公益性。生态护岸应以改善水质为目标,充分考虑水质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有选择性乔、灌、草的配置,有效地提高观赏性;应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适当选择栽培历史悠久的名特优经济树种和生长迅速、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2.3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配置应该:①将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复层林,增加绿量,更好地发挥树冠对降雨的截流作用,减弱降雨对地面的溅击作用;②深根系与浅根系相结合,形成立体的地下根系结构,以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层营养的利用率;③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结合,河坡和堤顶采用阳性树种,林带中间、林下适当配以阴性树种,减少竞争,提高防护能力;④将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种类混交,改善河道的视觉效果;⑤在优先考虑防止河岸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生态护岸植被带的亲水景观效果和提高动物良好栖息地等生态效能。
3.生态护岸植物推荐和种植密度
3.1河岸各部位植物种植的选择
3.1.1坡顶和洪水位以上该区域是河道绿化的亮点
作为河道景观,它具有居高临下的控制作用,因此该区域树种应丰富多彩,常绿树种总量应控制在60%左右,某些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树种也应主要集中在该区域。骨干树种香樟、女贞、深山含笑、广玉兰、红果冬青、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垂柳、枫杨、梓树、榉树、朴树、珊瑚朴、北美枫香、乌桕、合欢、黄山栾树、无患子、黑杨、喜树、榔榆、重阳木等。配置植物夹竹桃、小蜡、桂花、枇杷、大叶栀子、珊瑚树、白玉兰、红玉兰、木芙蓉、红叶李、晚樱、云南黄馨、木槿、美人蕉、麦冬、三叶草等。主要经济树种桑、早园竹等。
3.1.2洪水位线至常水位线该区域是水位变化区
每年梅雨及夏季台风季节变化大,属季节性水淹区。因此可选植物较少,上部应以中生但能短时间耐水淹植物为主,下部以湿生植物为主。骨干树种①上部:池杉、水紫树、北美枫香、落羽杉、水杉、枫杨、垂柳、构树、朴树、梓树。②下部:池杉、水紫树。配置植物美人蕉等。
3.1.3常水位以下
该区常年有水,根据调查,可用于生态护岸工程的耐水湿植物品种较少,某些品种在工程上运用要慎重,比如野茭白、芦竹等,运用不当,会使河道堵塞。骨干植物:水葱、菖蒲、水烛、再力花、野茭白、芦竹。
3.2树种种植密度选择
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密度,也是生态护岸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一般以3-5年能基本成林郁闭较为理想。一般冠幅比较大的香樟、榉树等树种种植株距以2-4m为宜,冠幅较窄的池杉、珊瑚等树种株距以1.5-3.0m为宜。
4结语
生态护岸技术融入了水利、土木、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知识,已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应用。生态护岸是既满足河道护岸功能,又有利于恢复河坡系统生态平衡和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要因地制宜,按照“林水有机结合”的自然规律,坚持与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主航道、行洪道一定要在修筑块石护岸和标准圩堤的前提下进行生物修复;原生自然河岸必须加以保护,不宜过多地去进行改建;只有通过调查,合理规划,适合该地区河道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特点的才是理想的生态方案。
参考文献:
[1]罗利民,田伟君,翟金波.生态交错带理论在生态护岸构建中的应用[J].自然生态保护,2004(11):26-30.
[2]李武陵,蔡永立,塔里木河河岸林胡杨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以新疆沙雅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488-1491.
[3]王才良,刘丽月,金建萍,等.嘉兴市河岸绿化初探[J].防护林科技,2007(5):105-107.
[4]汪和木,张东北,周成敏.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565-11566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2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 植被缓冲带 福建省
饮用水水源地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环境功能区划中具有最高使用功能的水域。水源地生态系统在水分调节、水质净化等服务功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水源地生态保护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福建省十分重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近几年先后完成了省级和县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饮用水源地周边及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导致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功能衰退,而且由于企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以及坡地耕作方式不尽合理,施用的化肥、农药和有机物等点源、面源污染也对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研究在对福建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周边不同类型植被缓冲带的生态功能调查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缓冲带进行设计,同时根据福建省县级水源地分布情况及环境现状,提出植被缓冲带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措施。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保护水源地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1、植被缓冲带的定义和主要功能
1.1 植被缓冲带的定义
植被缓冲带,也称植被过滤带、过滤带、保护缓冲带等,主要指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被描述为长的、线状的邻近溪流,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水体的植被带,通称为岸线植被缓冲带或岸线缓冲带。术语众多,目前还没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植被缓冲带作为河岸和湖库周边水陆交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物栖息地、维护河流和湖库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拦截和降解地表径流污染、增强河(湖)岸稳定性和景观美学等多重功能。
1.2 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
1.2.1 减缓侵蚀、拦截沉积物、保持水土
植被缓冲带对河流湖库岸线的保护主要表现在稳固岸线,减少河岸侵蚀和水土保持。同时缓冲带植被的根系渗入土层,改善土壤亚表层的机械强度,增加坡面表层土壤团粒体,使土壤变得结实,抵抗地表径流冲刷能力增强。植被缓冲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能有效拦截来自于农业集水区地表径流中的沉积物。缓冲带植被对地表径流中沉积物的捕获能力受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宽度、植被类型、坡度、径流流速以及沉积物浓度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河岸植被缓冲带拦截地表径流中悬浮沉积物效率均在90%左右。
1.2.2 植被缓冲带对氮消减的功能和机理
植被缓冲带移除氮的机理主要是植被的生长过程中,植物的根系、叶子以及植物根茎需要吸收地表水体和土壤中的溶解态氮,并同化成为自身组织,从而实现对地表径流中氮元素的吸收转换,减少了水体中的氮,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植被移除氮的效率取决于植被、微生物、土壤特性以及水文效应等一系列系统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转换、微生物固氮以及细菌的反硝化作用三种机制来实现氮的移除。反硝化作用是由厌氧性微生物将硝态氮转换成分子态氮,释放到空气中,从而达到永久性的清除岸线植被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过程。
1.2.3 植被缓冲带对磷消减的功能和机理
植被缓冲带移除磷的机制取决于地表径流中磷的形态:悬浮态磷和溶解态磷,可溶性磷进入植被缓冲带主要是被植物、微生物同化吸收,土壤腐殖质吸收以及经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中;而固态磷则可以通过沉积作用与地表径流中其他悬浮态固体颗粒物沉积在植被缓冲带中,也可以被植物根茎叶的吸附作用而拦截吸收以达到去除地表径流中的磷的目的。根据缓冲带内植被类型与河岸带立地条件的不同,植被缓冲带移除磷的效果在60%~90%之间。
1.2.4 植被缓冲区对其他污染物的截留
其他导致水质恶化的污染物包括各种有毒物质及致病菌。植被缓冲区可减缓污染物进入河流或湖库的速度,增加污染物被有机质吸附或被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分解的可能性。
1.2.5 缓解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影响
植被缓冲带不仅能缓解自然变化对河流和湖库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能缓解人类因为自身发展需要而对河流和湖库生态系统的干扰,这对饮用水源地保护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对河流和湖库及其周边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靠近乡镇和城市的河流、水库等,其滨水区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最为强烈的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防止河流、湖库及其滨水区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2、饮用水源地周边植被类型
福建省县级水源地周边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因森林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原始林已少见,出现了许多天然次生以及人工营造的各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
闽东南沿海地区县级饮用水源地周边以人工植被为主,主要有马尾松中幼林、台湾相思林、木麻黄林和少量的杉木和黑松林等,该区域大多为低山丘陵地带或沿海平原,山体土壤较贫瘠,基岩,以乌饭、木、桃金娘、映山红、山芝麻、五节芒、芒萁、野古草等为主的灌草丛分布较多,此外还分布有较大范围的果园、水田、菜地等人工植被。
闽西地区的县级饮用水源地周边植被主要以马尾松林为主、局部地区有小片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福建柏林和以栲属树种为主的阔叶林,近年来巨尾桉种植面积较大。马尾松林分布最广,林木稀疏,生长高大,林中常混生长甜槠、木荷、枫香、细柄蕈树等,其它树种有樟树、润楠、杜英、猴欢喜、少叶黄杞、黑壳楠、山矾、大花枇杷、罗浮柿、笔罗子、赤杨叶等;林下灌木主要有桃金娘、木、乌饭、盐肤木、野漆、小叶赤楠等;草本层以五节芒和芒萁为优势种。
闽中和闽北地区的县级饮用水源地周边有出现较多的以壳斗科树种为建群种的中亚热带照叶林,其中闽北地区县级饮用水源地周边以栲树、苦槠、甜槠和青冈为主,闽中地区以苦槠、甜槠和栲树为主,但马尾松和杉木仍有较大面积的分布,林下植被以木、乌饭和短尾越桔为主。福建省县级饮用水源地周边植被类型分布情况详见图1。
3、植被缓冲带类型划分
从福建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的分布来看,河流型和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在划定的保护区范围的陆域部分,其土地利用类型是以植被覆盖为主。根据现场调查和GIS分析,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植被缓冲带,按其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原生植被缓冲带
主要位于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干扰很小的山区河流段和库区,河岸和库区滩地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的状态,原生植被类型较多,群落结构完整。在福建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陆域保护区属于原生植被缓冲带的很少,主要分布在靠近自然保护区的水源地。如武夷山市三菇水厂水源保护区(河流型)、屏南县城区供水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湖库型)等。
3.2 人工植被缓冲带
人工植被缓冲带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周边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形式。人工植被缓冲带主要包括森林缓冲带、林农复合缓冲带、农田缓冲带和草地缓冲带等几种形式。
3.2.1 森林缓冲带
主要是以自然生长或人工营造的林地为主。次类植被缓冲带在我省饮用水源地周边为山区段河流段和库区最为常见,森林植被的种类一般以耐水湿树种为主,多为人工营造纯林或混交林,间有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如乌桕、枫杨及水杉等,林下灌草较为丰富,在林种属性上多划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除了有少量间伐等,基本上没有施肥等耕作活动,森林覆盏率和植被覆盖率都较高,如南靖县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河流型)、宁德市金涵水库水源保护区(湖库型)。
3.2.2 林农复合缓冲带
这是我省最为常见的形式,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河岸和湖库沿岸的土地,多有不同程度的农业开发,或为农田,或栽种果树等,有一定的耕作和施肥、喷撒农药等农作活动,如闽清县白石坑水厂、塔山水厂水源保护区(河流型),福州市敖江(塘坂)水源保护区(河流型),云霄县风吹岭自来水厂峰头水库水源保护区(湖库型)等;农田缓冲带和草地缓冲带相对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较少。
4、植被缓冲带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措施
4.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都制定有详细的法律条款,其中规定,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其他建设项目,禁止在滩地、堤坡种植农作物。而饮用水源地植被缓冲带的建设是一项人工活动,虽然其建设可以列入保护水源的项目范畴,但在缓冲带各类植被的栽种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水体,因此,要求在植被重建中,首先应做好水陆交界带的水土流失防护,避免在植被栽种过程中,因挖穴或地表疏松,大量的泥沙流入水体;其次,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植被,并保留一定的根系附土,以保证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前提下,植被能健康成活,从而避免植被缓冲带的建设中,因施用化肥、农药污染水体。
4.2 加强缓冲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福建省的许多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植被缓冲带,现状为耕作农田或经济林地(马尾松、杉木、巨尾桉或果树),作为农作物和商品林,在栽种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施用化肥和喷撒农药,为保证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保护,在这类植被缓冲带的修复和重建中,应加强缓冲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将缓冲带内植被的商品属性改变成以保护水源地水质为目的的生态公益林草地,对农田可改为植草或其它乔灌木,对人工纯林,应在林种结构上进行改造,增加其它数种,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种植,林下栽种灌木和草皮,并禁止施用化肥和农药,以保障植被缓冲带保护饮用水源地功能的发挥。
4.3 加强植被管护及时修复
要保证修复或重建后的植被缓冲带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必须加强其植被的管护,应加强对各饮用水源地的巡查,建立巡查制度,制止新污染源出现和对植被缓冲带的破坏。对受损的植被应及时修复,通过观察缓冲带主要物种的种群结构及它们生长情况的动态变化,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等,从改善立地条件、完善管护制度、责任落实到位、杜绝前栽后毁等途径,并对受损害的缓冲带进行补植补造,提高植被缓冲带的生态环境质量。
4.4 加强污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
尽管植被修复带对非点源环境污染物的截留和消减有很好的效果,但主要适用于环境污染负荷较小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消减或去除,而对点源或高浓度污染的去除能力有限。因此,修复和重建植被缓冲区作为一个有效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措施,必须与综合的流域或湖库的管理措施以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保证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有效防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就必须控制现有的污染源,保障饮用水源水质;要减少饮用水源地周围地表迳流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负荷,就必须通过点源收集,加强市政管理来消除;要减少农村畜禽养殖和农田耕地地表迳流等非点源污染,就必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倡导科学种田,做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因土种植、合理布局;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采用农田径流控制技术。
4.5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维护植被缓冲带,保护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是影响饮用水源地植被缓冲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公众在饮用水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意识到保护好饮用水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饮水安全,在植被缓冲带范围内不进行农业和林业等需要施肥的栽培活动,对现有的农田或人工经济林,应改变其使用功能,改为种植草皮或乔灌木,对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林、巨尾桉林等,应禁止施肥,改变其商品属性,补植其他阔叶树和灌草,完善其林种结构;不在饮用水源地和植被缓冲带从事旅游、放养家禽、临时搭盖等,保护缓冲带环境,让缓冲带植被自然生长演替,更好发挥其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功能。地方政府部门在水源保护区的上下游均应设置饮用水源保护界碑,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植被缓冲带建设围栏,以防止外部因素对植被缓冲带的破坏和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3
有这样一则很新鲜的见闻,听后令人深思――
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的两旁,一片片的柿子园映入眼帘。每当采摘季节结束后,总会有一些熟透了的柿子留在树上,构成了当地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路过此地的游人很奇怪,觉得不把这些又大又红的果实摘下来真是太可惜了。在得知这些柿子是留给喜鹊作食物时,他们变得更加地迷惑不解。然而听了导游讲的一个故事之后,人们才懂得了用柿子喂喜鹊的缘由,纷纷对果农的睿智翘起拇指,赞叹不已。
原来,柿子园在当地已成为喜鹊的栖息地。每年秋去冬来,它们都在柿子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的冬季特别寒冷,鹅毛大雪下了几天几夜,无法寻觅到食物的几百只喜鹊一夜之间全被活活饿死冻死。第二年秋天,当柿子树上的果实快要长熟时,竟被一种不知名的小虫糟蹋得精光,结果“颗粒无收”。在寻找原因时,果农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喜鹊。如果头年冬天喜鹊没有饿死冻死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虫灾了。自那以后,人们每年秋天收获时都会留下一些柿子,给喜鹊作为过冬之食。鲜红的果实吸引着大批喜鹊来到柿子园,这些善解人意的小鸟仿佛心存感激,即使春天来了也不急走,而是忙着把柿子树上的害虫捕捉得干干净净。喜鹊就是这样来表示感恩,从而确保了柿子的丰收。
“留”是一种境界,在收获的季节,给喜鹊留点柿子在枝头,等于给大自然留一点,其实也就是给人类自己留一点。懂得报谢自然,无异于“留”下了青山绿水,“留”下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对自然的开发中,人类更应该坚持多留一点。掠夺式的开发只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实亦即无所“留”。当代人虽然能得一时之利,但留给子孙后代的就只有害而无利了。
尽管不同的民族思维习惯各异,然而有一种心却不分国度、种族和肤色,那就是感恩之心;有一种共同的感情不分动植物和人类而扎根于全世界,那就是纯真之爱。它们铸就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出共同的守望和期盼。
天灾频发触目惊心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大约有76亿公顷左右;进入19世纪中期后,减少到56亿公顷;到20世纪末,锐减至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以上数字向我们发出警示,亮起“红灯”。
一般来说,有生命的生物比无生命的物体好。然而,现在有些事情总是颠倒过来。可不是吗?在有些人看来,活着的森林就不如死去的树木受宠,活着的野生动物也不如死去后剩下的毛皮和骨肉那样值钱。
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这些活着的东西造福的是整个人类,其价值太抽象,或者可望而不可及。而在它们死去之后,受益的却是具体的个人,可以中饱私囊,大发横财。
就这样,受既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有些人便不顾一切,大举刀斧,将一片片活森林变成一堆堆死木头;肆无忌惮,弄枪弄刀,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一张张皮,一块块肉。
一片树林没有了,一块草地不见了。其损失决不是几棵树、几棵草的问题,而是毁坏了价值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
近年来,环境压力正逼近我们的生活。美国加州近年就出现过持续近半个月的热浪,已造成141人死亡。据悉,如此持续的高温在美国气象史上实属罕见,很可能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干旱天气持续超过两年以上,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破坏。随着这一生态系统的崩溃,原本由热带雨林“消化”的大量二氧化碳将被释放出来,从而导致“极端天气”的蔓延,引发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大灾难。而过度的砍伐,则是“扼杀”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恶性循环绝非危言耸听: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气候恶化起来;极恶劣的气候又“反戈一击”,摧残已经出现断裂的生态链,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走向崩溃的步伐。
由于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旅游开发等,鸟类灭绝的速度十分惊人。全球1万种鸟类中,大约2000种鸟类的生存面临危机。仅2005年,就有175种鸟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亚洲、北美及热带雨林地区,鸟类灭绝的形势尤为严重。
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设定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三种情况及其后果。第一种为气温上升少于2℃时,欧洲、亚洲、中美洲和亚马逊河热带森林将失去30%。研究人员指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即使全球立即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在2100年也会上升2℃。第二种情况指气温升高2℃~3℃时,西非、中美洲、欧洲南部和美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的概率上升,可利用的淡水减少;而在非洲和南美洲,却会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增大发生洪水的危险。第三种情况是到本世纪末气温上升高于3℃时,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以及欧洲、亚洲、加拿大和中美洲的森林将锐减60%。全球淡水大幅度减少,有30亿人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却无饮用水可喝。粮食产量减少2000万至4亿吨,面临饥饿的人数达到4亿人之多。
遵守法则才能双赢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自然对人的回馈关系。人类不管如何进化,仍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约束。
人类要想做到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与此同时又远离自然的报复,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融洽相处。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不光是从自然界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千万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
近年来生态破坏所引起的自然报应,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精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永续利用自然,受益于自然。从一个以征服自然为荣的“主人”,到一个自觉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智选择,是人类意识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也是人类角色的一次深刻转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社会目标,使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森林枝繁叶茂,绿色长存,让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前不久,澳大利亚一项投资6.5亿澳元的大型纸浆厂工程被政府紧急“叫停”。究其原因,在于建厂要砍掉6棵红桉树,而树上栖息着一种名叫“红尾黑凤头鹦鹉”的鸟类。因为它们非常“恋家”,不会轻易乔迁,砍树无异于间接地将其置于死地,因此属于违法行为。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澳洲政府的决策者十分明智。他们知道,在面对经济建设和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这一对矛盾时,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力求“双赢”,但有时应该给一方“让路”。
在我国江西省星子县白鹿镇的万杉村,有一个詹家崖村小组。村民们拒卖古树的故事传遍匡庐,声名远扬。詹家崖村小组位于庐山南麓,村头有一株古罗汉松,高大的树身古朴雄伟,十分壮观。据考证,这棵古树植于东晋初期,迄今已有1600余年,树高20米,胸径5.6米。自从2005年以来,一位深谙其商业价值的商人先后以150万元、200万元、250万元的高价欲加以收购。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村民们不为所动,断然拒绝。为了保护好这株古罗汉松,他们已自动地将树周围的一些牛栏猪舍拆去,准备建造护栏。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4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建设和谐家园的进程中,如没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则只能是一盘没有杂乱无章的散沙,更谈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了。人们往往赞美具有特色风格的建筑是奏响时代旋律的音符,但若没有规划严谨的总谱,这些音符将变得毫无生命力。因此,规划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大至整个国家,小至区域建设,都离不开统筹规划,这已被无数的实例所证明。上海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的建设,浦东开发的高速发展,世博园建设的有序进行等,它们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无不显示了规划设计在重塑山河、建设和谐家园方面的重要性。为此,人们对在城市规划中颇有建树的规划设计单位及规划设计人员,油然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在规划设计领域颇有建树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行业佼佼者。
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10年来,以他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和雄厚的实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风景区规划等十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完成了千余项规划设计和科研项目,确立了大规划、大环境、大手笔的新的规划思路。这一规划思路,在2006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及“上海世博会世博村项目国际方案”中,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江山重塑 和谐共鸣兴中华
神州大地,长江就象一条腾飞的巨龙,孕育了深厚的华夏文化。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缚住这条苍龙,让她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治理与防患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而出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正逐步地在变为现实,主席当年“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憧憬,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逐步建成,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夏南凯教授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完工,不但能大大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危害,改善航运条件,同时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巨大的电力能源,而且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会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旅游业发展。所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是立足三峡,放眼整个长江流域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本着把长江的地势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把左岸的特色和自然地理结合在一起的宗旨,设计研究院形成了“天地一筑,高峡平湖,人文山水,时空明珠”的规划理念。夏南凯教授指出,整个长江流域,上游山势陡峻,气势雄伟,这一段应以自然保护为主;中游即从武汉到下游平原一段,这一段由于地势落差大,受长江的危害也就大,因而人文治理的痕迹也最重、最多;从南京一带至出海口是以平原为主的下游段,这儿是给中国带来最大财富的地方,因而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若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按走向划分,则左岸体现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右岸则体现了长江的治理文化和人文概念。基于对长江流域整体的这种认识,所以整个规划设计方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从大禹庙到三峡大坝及其下游,分成若干小段,每个小段都有自己特色的主题,这些不同的主题,对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大坝建成后周边怎么管理及怎样发挥它的特色和功能等,――进行了探索。为此,整个规划按不同功能类型分为:三峡管理区域发展专题;三峡坝区生态修复导引规划研究专题;三峡管理区场地及设施改造功能规划;三峡大坝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设性研究;三峡管理区旅游专题。
透过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我们不仅可了解三峡管理区的现状,对周边的影响、幅射功能等,还能认识到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所产生的影响。整个规划方案,既具有高瞻远瞩的广度和深度,又可使原有的长江文化得到保护和提升。例如大禹庙,原是一般历史保护建筑,但和整个三峡旅游开发联系在一起,大禹庙则就可以提升到世界级保护建筑了。
和谐城市 演绎以人为本“世博村”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来,已走过了155年历程了。由于世博会是展示科技、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舞台,因而被誉为经济领域的奥运会。在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极大地提高举办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所以,对世博会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特别是世博村的规划,要求就非常高,竞争的激烈程度更是空前。
夏南凯教授告诉我们,在2004年的世博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以同济大学为主体,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AS&P建筑设计公司、日本日建株式会社共同完成的方案,在包括世界顶尖10家设计机构在内的40多个投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优秀方案之一,而且是国内参赛单位的唯一入选方案。方案对世博会的未来、上海的未来、城市的未来将如何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城市的先进理念。在世博会规划项目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众多国内外同行一道并肩作战,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思想。
交谈中,夏南凯教授说在2006年同济规划院也参与了世博村项目方案的国际竞赛,并请研究院六所副所长俞静硕士作进一步介绍。通过俞静小姐的介绍,我们进一步感悟了“和谐城市”理念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真谛。
世博村是世博会的重要配套项目,它不但要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解决参展人员的住宿问题,还要解决世博会后该项目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问题。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与德国HPP公司和法国AS公司组成联合团队参与了上海世博园区世博村国际方案征集,并分获第一名和第二名。
与法国AS公司的合作方案,实现了基地与城市和融合,基地与黄浦江的融合,既体现了法国浪漫唯美的设计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山水文化和精神,还很好地满足了本土的居住习惯。方案令人信服,得到评委的充分肯定。
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德国HPP公司的合作方案,主要是打造一个世博会期间及未来的国际性生活街区。为此,对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科学而大胆的规划设计,例如:如何演绎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共融?如何将历史单一的工业基地改造复兴成未来上海城市新中心区内的国际街区?如何让不同国籍不同层次的各级人士都住得称心如意?世博会后,如何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等等。整个方案既有前瞻性,又考虑细致周到。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范文5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发展现状;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P331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发展现状
1,水利在当今社会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的先进度对于水文水利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其信息的获取渠道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有所增多,具体从水文方面、水资源利用方面、水环境信息以及水旱灾害程度相关的信息,包括水土保持方面的信息与节水灌溉信息等都有涉猎。可以说,近年来,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断发展,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科技的研究主要以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技术为依托。
通过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当前我国的水利研究逐渐发展成可持续发展及现代化水利工程,其目的主要是针对民生水利而言。水利部门也相应开展多种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来推动水文水资源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通过研究,我国先后在水文信息监测技术、水文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监控技术、重点地区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水文监控及预报的发展。
监测技术与先进设备的出现,为研究新型雨量的蒸发、流量及其观测水文水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形成了集水文信息收集、传输、分析、监控、预警和管理于一体的流域水文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新型技术和设备,流域水文预报已从单一的预报方案向多个模型和综合方法组成的功能较强的预报系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技术的革新及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成功预防预测洪涝等自然灾害,雨量旱情的及时预报,为科学调度拦蓄洪水,保护群众财产安全,及时营救受困群众,提供了便利和重要的指挥决策前提。通过应用新型水文预测预警体系,在洪汛方面同样成绩显著,在抵抗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3)水文水资源调控技术应用。
我国河流总体规划及河流流域的总体改造是我国现代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利用及规划方面的一里程碑,同时也为我国对水资源调控和配置提供依据。初步完成的水资源监控系统,不但提高了对水利方面的监控能力,更合理优化配置。新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形成了以服务民生,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的理念。有利于流域地区的灌溉由传统式向全自动化式的合理转变。使我国水资源利用,合理调配提供有力依据,近年来的,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以及引黄济淀等浩大工程都以此作为前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资源的合理调控与配置也为城市安全用水提供保障。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流域安全用水等研究,并形成了以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的技术层面的管理模式,此举为解决全国不同地区用水难,水资源不丰沛等现象提供便利。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先后建设咸水淡化的等工程,为缓解我国用水压力等现实问题作出新的贡献。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和谐型用水模式,水资源的合理调控与配置发挥了巨大带头作用。
二,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
通过上文阐述的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对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更新提出新的要求,在大量研究总结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应用,可以把水文水资源的技术应用与推广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概述,主要包括:
(1)水文水资源领域信息的监测及传输技术的推广
在我国,水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已逐渐趋于成熟,在推广应用中具有高灵敏度、操作方便等性能。对于水情、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通过技术监控可以达到及时预防的作用,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抗旱减灾目标的需求。在此,重点的推广技术中包括新型的水环境监测遥感技术、水质信息的及时采集、远程水环境监控的传输、重点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在管理上的设备与技术。与此同时,水文技术也包括地下水水位及温度的自动监测,河湖水质在线自动监测,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大范围土壤监测等设备及先进技术。
(2)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在现代水文预测预报技术上的推广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应用,水文预测预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应用,其核心在于延长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警及预报期,提高预测的准确度,目的在于为避免大型自然灾害服务。因此,应加强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预报预警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推进定量水文数值准确性预报在水文预报中的作用,提高防汛、抗旱、水环境变化的监测水平。通过水文水资源监测可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见性,包括特大雨晴、旱情的预测。其中,水文的推广技术包括结合一定的水文数值预测、水文与天气系统相结合的降雨量预报技术,基于天气雷达遥感技术的测雨信息和分布式水文模式的实时洪涝监测技术以及新技术和新途径的水文预测预报技术。
(3)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配置和调控监督中推广
对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关键主要是加强对水质监测、防洪抗灾以及水源地的供水与生态目标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控监督。水文技术的推广应该建立和完善水文监测监督体系,充分调度水资源,实现从单一水利工程调度到全流域或跨流域多水源的统一调度技术。
三,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应用
(1)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在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应用
在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技术在防洪抗灾方面成效是显著的,对于水文及环境的监测和预测技术上的推广应用技术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加强与研究水文水资源技术对于我国地质复杂多变,山区较多的情况来说,抗御洪涝等自然灾害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此,水文技术可以作为防汛抗洪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电脑应用,远程操控的基础上进行灾情评估和洪涝灾害风险具体研究。我国重要领域的科研部门和水管理部门都以发展创新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更新为重点技术,在应用于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和洪水灾情评估系统的开发上取得突出贡献,除此之外,一些山体较多、洪水泛滥的南方省份和城市也相应建立了基于水文技术的城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值得提到的是基于新型技术的水环境检测技术在洪水演进模拟上已在我国许多单位研制成功,其技术也在不断成熟着。
(2)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对水环境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的应用
新型的水文技术为水循环监测和区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方便、直观和科学的工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实时的数据分析便可知道水质水环境等相关问题,比如在某地水污染时,可通过水文监测得出污染路径及分布,从而为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在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技术对水环境监测在80年代便有应用记录,早前对水污染过程模拟及取水口水环境管理功能已经有快速预测分析和预报的能力。可以说在技术层面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作出了突出贡献。
(3)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的应用
对水源地区实行重点保护,防止水源地区的污染。通过先进用水测试技术对水源地区加强水体保护,及时发现水质变化,使新型遥感技术不断深入,在重点地区得到应用。
四,结语
1,通过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支持对水文水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也不断更新。
2,阐述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具体为:1,水文水资源领域在信息的监测及传输技术的推广。2,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在现代水文预测预报技术上的推广。3,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配置和调控监督中推广。
3,阐述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应用。具体为:1,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在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应用。2,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对水环境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的应用。3,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银堂,袁小勇.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分析及推广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0(11)
[2] 王海荣.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09)
[3] 肖长来.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2012(06)
[4] 张静,郭玉芳.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分类体系研究[J].测绘标准化.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