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路径选择;全球城市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城镇人口急剧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网络信息安全、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然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据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人口达到了6.9亿,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加速融合,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让发展富有创新活力,让城市运行更具"智慧"已成为社会主流。

智慧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相互协调、相互兼容,以实现发展需要及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通过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城市、数字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体系,通过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共聚合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对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进行的全方位革新。

唐山作为河北省省域中心城市和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战略城市,已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当前,我市正在积极贯彻落实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争进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梯队"的战略目标,这些都为唐山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我市而言,智慧唐山城市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渐进式过程。

一 智慧城市的内涵、建设背景及趋势

智慧城市最早缘起于IBM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愿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第一个智慧城市,在一个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水、电、油、公共服务等城市公共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已作出智能化响应,更好的为市民服务、为人类造福。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是对金融危机的响应,着力于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型发展动力。这样的思考逻辑,主要产生于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科技革命"现象的深刻思考(见表1)。因为建设智慧城市要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慧化的方式,打造具有类似人类智慧的新型城市,所以它必须具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特征。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利润将增加2.5~3倍。

智慧城市的概念一经提出,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即将其作为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随后,奥巴马在《经济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宣布,美国计划在未来3年内,为家庭安装4000万个智能电表,同时投资40多亿美元来推动电网现代化建设,作为美国政府推动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支柱之一。另外,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启动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建设;此后,日本、韩国、荷兰、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先后开始推进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至今,国外已有近20个国家的30余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自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实践探索很快被付诸行动,各国、各地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大有不同。根据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和相关研究的总结,并结合我市实际,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4种。

1.产业驱动型。

产业驱动型路径是指以高新信息技术产业为导向,形成以智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路径。智慧产业主要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经智慧化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唐山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置身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唐山尤其面临着充分发挥独有的"环京津"、"环渤海"优势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唐山建设智慧城市的产业驱动发展,旨在形成与周围产业紧密联系,产业联动以及功能互补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另外,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现在的唐山拥有160多个工业门类,已经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食品为主的十大支柱产业,附有开滦股份、河北钢铁、冀东水泥、机车车辆、三友碱业、唐山陶瓷、京唐港、晶源电子和庞大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优势企业和一大批优势民营企业。2011年中国城市GDP排行五十强中,唐山突破5400亿,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和深圳天津一起跨入前19位。这些都为我市建设产业驱动型智慧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积极影响。

2.创新驱动型。

创新驱动型路径是指以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智慧城市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人才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等。创新驱动型路径的核心是用创新技术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提升。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引领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力量。唐山建设创新驱动型智慧城市的基础较好,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渐进式发展,这尤其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所以,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就必须要牢固树立科技思维。科技思维,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鼓励创造,强调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应通过建成研究所、创新研究中心、CDM开发公司以及实验社区开发等,普及最新技术的使用,使之成为全球指挥技术革新、研发以及产品中心。

3.可持续发展型。

可持续发展型路径是指以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等为出发点,形成环境资源的智慧管理以及合理、高效、可重复利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体系与城市发展路径。唐山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水资源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也具有广泛的开发远景。唐山可提出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计划,结合能源资源建立可持续性生活、可持续性工作以及可持续性公共空间的城市体系,通过安装和开发可持久和具有经济规模的专案,减少碳排放量(见表2)。

4.管理服务驱动型。

管理服务驱动型路径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升级、优化等来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使城市公共管理功能更加高效、智能、精准、便民等的城市智慧发展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建设、信息网络的完善、公共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全面提升。该类型建设路径的典型城市代表是中国香港和韩国首尔。香港自2007年开展了以"政府投资、购买服务、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信息化服务全港市民为主要目标。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5.多目标发展型。

多目标发展型路径是指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公共管理服务的提升、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等因素而形成的发展路径。其总体思路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是以上几种类型路径的综合。唐山可以参照深圳的做法,深圳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关键信息,旨在形成生活、产业以及社会管理等的综合模式。

总之,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不久的将来,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和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产业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可持续发展型、管理服务驱动等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分别侧重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各个方面要素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以一点为侧重,也不能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唐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城市长期规划要求,选准发力点,明确适合的发展路径。作为研究者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份子,必须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转变发展观念,在脚踏实学习的同时要敢于创新,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上研究将为以后唐山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路径选择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璐,吴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比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10):35-37

[2] 赵四东,欧阳东,钟源.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述评[J].规划师,2013(2):6

[3] 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2011(2):28-29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测绘技术

一、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测绘所得的地理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是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部分。

1、测绘地理信息能促进智慧城市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为了服务于民,那么我们在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之后,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就本文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需要加大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且还需要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便利,例如:当人们需要出行的时候,需要对前往方向的几条路线进行查看,选择合适的路径。测绘地理信息是将许多细小的信息收集在一起,经过计算机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有利的选择。测绘地理信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整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促进城市的平稳发展。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在这个转型的阶段,控制好相关工作的布置。

2、测绘地理信息是拓展智慧城市智能服务的重要工具

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包括很多,其中包括交通、电网、经济等等多个环节。智慧城市是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来的,在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将会建立一个标准的地理信息平台,在建设的时候,如果有数据需要参考,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查询。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宣传,尽可能广泛地应用这个平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便利。智慧城市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加大环保技术的应用,节约资源。测绘地理信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智能化的适应,积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低空摄影测量系统

低空无人机是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和测量系统。这项技术是由地面的人进行控制,在低空利用一些摄像机进行拍摄,根据拍摄的图片进行测量和测绘的工作。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对拍摄机器的分辨率以及拍摄反映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低空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比较受人欢迎,所以广泛应用。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对城市的三维模型进行建设,测绘人员需要对三维空间进行熟悉,能够将拍摄到的数据在三维空间中建立出来。三维空间中我们常用的有可视化技术,这项技术也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查看。低空无人机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2、倾斜摄影技术

倾斜摄影技术也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是对地面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经过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这种技术是我们对地面信息采集技术和航空摄影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对这两种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在多个角度进行拍摄,提升我们拍摄的效果。它能够全面地拍摄我们需要的画面,对拍摄的画面进行整理时,需要我们在地面建立标准的三维模型。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我们需要将地面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3、LIDAR系统

LIDAR系统是对一些传感设备进行应用,这种技术主要是依靠对激光波段进行分析。这些激光回波的信息会经过详细的计算,并按照科学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城市内部的基本情况的分析,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对相关图像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在对影像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光谱的处理和分析,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做好对LIDAR系统的应用,这种技术需要我们做好对新技术的应用和使用,才能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

4、高分辨卫星遥感

遥感技术是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已经广为使用,不仅仅应用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更多的是应用在农业观察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遥感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和了解,能够使人们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控。遥感技术需要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相结合,一起使用。这些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农业、交通等进行指挥和合理的规划。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控和分析,更多是为了提高人们应用的质量。

三、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会加大对数字信息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数字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人们开展建设活动,更能够方便人们开展生活。那么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为了提高对大众的服务水平,需要我们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也方便我们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结束语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依靠先进的技术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相关细节信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实现城市内部的信息化、智能化等。

作者:孙雅思 单位:天津市测绘院

参考文献:

[1]刘利.浅析智慧中国建设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测绘通报,2014,02:128-130+134.

[2]艾朋.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16:200.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9-C2

智慧城市,英译smarter city。在中文理解中智慧城市被强调于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转过程中正确、迅速、灵活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IBM公司最早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时,选用smarter来形容一个城市,所描绘是未来城市的一种状态,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达到一种“智慧”的状态。对于这种能力和状态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解读,使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认知有了差异,但是细小的差异并不影响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对核心内容的侧重与关注。

1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核心内容是城市的数据。为什么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为数据在城市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数据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必要依据

城市运行指的是保障城市正常运作的各项相关事宜,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因此,作为城市的运行与管理而言,要对城市中的各类设施,所承载的各类服务以及城市中的各类资源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切实掌握了各类数据才可以科学、高效的保障城市运行、完善城市管理。由此可见,数据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必要依据。

1.2 数据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依据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科学、严谨、长远并且切合实际的城市规划作为指导,而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对这个城市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制定一个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城市规划,需要的数据是多元的、海量的,需要结合土地、人口、经济、能源、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等多种信息综合考量,从而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现状的合理规划。因此,可以说城市的各类数据是城市规划的关键依据,从而也就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依据。

1.3 数据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及智慧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化与信息化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而数据则是数字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数据,是基础中的基础。

2 数据建设需要分层次开展

数据,其核心地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毋庸置疑。数据建设,是实际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参与智慧城市数据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建设大概分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共建、数据挖掘。

2.1 数据采集

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数据是多元、海量的,必然数据采集工作同样复杂、庞大。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就需要考虑,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数据采集到什么程度来作为我们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数据。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数据建设首先需要采集的是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优先采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相对稳定,数据时效性相对较长,在短时间内不易失效。(2)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体现的是城市的现状现貌,结合数据更新机制,可以很快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3)依托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可以搭建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于承载智慧城市的其他数据,有利于建设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服务平台。

2.2 数据更新

数据更新是保证已采集数据准确性、现势性的重要工作,甚至可以说没有如果完善数据更新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则事倍功半。结合数据采集工作中优先采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数据更新工作需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建设:

(1)明确数据更新工作实施主体。笔者认为,以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为核心的数据更新工作实施主体应由城市的建设单位负责。例如,由城市规划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更新工作的实施,可以保证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及时、有效更新。因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所有的城市建设项目都需要经过规划审批才可以进行建设,所以由城市规划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更新工作能够减少数据流转环节,从而更好的实现数据更新。

(2)制定数据更新工作相关制度、规范。由于智慧城市数据复杂多样,涉及到全市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而数据更新又是一项要求时效性的持久工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开展数据更新工作的重要保障。

(3)加强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由于数据更新工作夸行业、夸部门,制定的制度、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数据更新工作开展不畅,所以必须加强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应由政府牵头,并且纳入到考核、管理机制中,从而保障数据更新工作行之有效。

2.3 数据共享共建

数据共享共建是建立在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的基础之上,同时如果数据不进行共享共建就失去了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的意义。智慧城市的数据是复杂、海量的,初期的数据采集只能够解决城市基础数据问题,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体系必须依靠各个单位的共同建设。数据共享可以算作是智慧城市成果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数据建设的目的,因为只有实现了充分的数据共享,才能够实现数据应用和数据发掘。而为什么是数据共享共建,却不是数据共建共享,笔者认为是存在逻辑关系的。

建设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是实现数据共享共建的关键。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工作应该是在数据采集和制定数据更新机制工作前进行的。只有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采集的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才有安身之所;只有明确了共享平台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制定数据更新机制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上,才有可能实现不同单位的数据共建。因此,在数据共享共建工作上,只能是先共享,再共建。

2.4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数据应用的升华。对于智慧城市概念而言,无论是理解为一个城市的能力或是一个城市的状态,都是建立在对于数据的掌握和应用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如果要赋予一个城市以智慧,就要赋予城市以“知识”,同时要教会城市“思考”,知识就是数据,思考就数据挖掘。搜索隐藏在城市海量数据中的特殊关系,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进而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就是数据发掘的意义所在。数据挖掘的建设工作是随着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共建工作逐步完善而水到渠成的,当海量的、全面的数据摆在数据使用者面前,对数据的分析、分类、加工、使用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主要工作。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政府主导,需要技术支持,需要多方面配合,但是我们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一定要牢记一点,那就是,时刻不要忘记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聂丹妮.基于中间件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2]许旻.浅谈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4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市发展 信息化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投资巨大、运营成本高、涉及范围广泛、系统构成复杂以及安全要求高的项目,因此,政府要制定正确的战略设计,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来建设智慧城市,避免投资失误,避免浪费巨额资金,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高效建设智慧城市。

1 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1.1 智慧城市的定义

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加深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通过对数据的管理和对信息的处理,实现全面网络化、产业高端化和高端智能化,实现对城市的高效控制就是智慧城市。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慧城市需要运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营造健康积极的运营环境;第二,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效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物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第三,建设智慧城市要积极借鉴外来经验,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实现智慧政府、智慧经济、智慧教育和智慧环保以及智慧旅游等领域的高效应用;第四,为实现人民群众生活的舒适感、幸福感、和谐感,智慧城市侧重于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1.3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感知化、智能化和互联化是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存在宽带经济、知识劳动力、广泛整合、协同运行和激励创新5个特征。

2 存在的问题

2.1 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标准与重点缺失

规范标准对建设智慧城市来讲非常重要,我国目前建设智慧城市处于摸索阶段,针对软件、接口、标准化体系的规范需要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这有利于避免智慧城市在推进的过程中产生信息孤立点,降低建设智慧城市的风险。首先,建设智慧城市缺乏对数据采集利用的统一规范标准体系,导致产生的数据不规范,各部门执行的标准随意性比较大,数据的利用价值不大,缺乏对数据采取的明确规定,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其次,没有在各部门之间建立数据分享机制,使各部门的数据不能共享,不利于充分利用信息,同时也缺乏数据共享的依据和规范,不利于保护数据的安全,也不利于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海量数据;最后,建设主体和责任单位依赖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不利于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容易使不同单位因认知差异而造成建设标准良莠不齐,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使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描述性目标无法有效引导建设主体制定以及落实建设计划,也不利于对责任单位进行量化考核;此外,覆盖面太广、重点不突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大缺点,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政府投入巨资,政府应当有选择地推进项目,而不是让所有项目并排齐上,这不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建设智慧城市。

2.2 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

第一,政府各部门无法深入合作的根源就是资源不能共享,由于数据资源负责人担心数据的安全而封闭数据,然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数据,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基础,就无法更好地开展合作;第二,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通常会明确一个主导部门,以及若干个协作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繁琐,各个部门选择单打独斗的责任田,大大降低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

2.3 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

第一,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政府部门很少针对公共服务优惠、产业项目优惠制定相关政策,来表示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部分智慧产业相关政策语义模糊,难以理解,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明确财政资金的安排;第三,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政府在指导公共政策时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利于提高政策质量。

2.4 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分散且不明确

职责不明确不利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顺利进行,在责任分工方面缺乏整体设计和硬性规定。

3 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

3.1 两化进一步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要牢牢把握两化的进一步融合,把握高度协同的信息建设新机遇,努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能服务高效发展,智能技术进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3.2 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呈现出了泛在融合的趋势

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提升了市民生活的品质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光纤网络、无线局域内外、移动网络等呈现融合趋势,进入业务创新变革和终端智能集成的新时期。

3.3 新型智能信息应用逐渐改变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和市民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智能互联的移动设备不断增多,互联技术逐渐成熟,更好地促进了城市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幸福的生活环境。

4 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

4.1 出于战略考虑,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目前,世界各国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积极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因此,我国也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应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重视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增强我国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4.2 出于政府运营考虑,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促使我国城市发展朝着生态、绿色和环保的方向前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4.3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的产业体系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逐渐产生,进一步应用、融合、渗透和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产业升级。

5 结语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针对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找到对策,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科学策略,改变建设智慧城市的现状,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朱占峰.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4(2):61-65.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意义

1、引言

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初步预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将超过7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将达到数万亿。仅在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就将达250亿元,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近百万个知识型就业岗位。而这些人的消费,又可以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工作岗位。

2、智慧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地存在。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互联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由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高度发达演变而来的。

3、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通过构建智慧城市,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城市越来越聪明,比如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以精准的识别区分每一个垃圾,各种垃圾废料经过处理系统循环加工成新的原料,而不是简单的埋掉。每一个废料就是一个新的材料来源,实现城市系统的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实现节能环保,缓解人类生产生活给环境带来的超额负担。

在智慧城市中,大规模的破坏性工厂变成大规模的废物利用的供给者,重新设计的废水处理系统可实行再灌溉,光控太阳能路灯可自行开启和关闭,驾车经过智能收费站不用排队直接通过就能自动缴费。当每一个城市均与其周边城市和整体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不再成为单一的需求者,而成为物质的供给者,同时自给自足时,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将不复存在。

智慧城市是人类在技术领域的革新,是经济层面的飞跃,它将引发人类生活的一场革命,影响各个国家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但最深刻的改变,恐怕还是会在环境保护方面。

4、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4、1经济发展方面:从资源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具体体现在:(1)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现代很多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借助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能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和敏捷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未来的智慧产业中,通过建立一批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基地,直接推广一批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此外,借助于智慧治理,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关键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型城市,通过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由此将形成市场大、范围广、关联多、链条长的智慧产业链和产业群,并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以物联网为例,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其中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高经济的知识含量和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4、2引发积极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助于带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撑,而每种技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就物联网而言,它涉及的技术就非常多:感知层包括RFID信息编码标准、数据采集、传感器中间件、中高速短距离信息传递等关键技术;网络层涉及有线网络、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是重中之重;应用层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与不同行业的应用结合需要不同的技术,数量非常庞大。此外,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这些智慧产业集聚。可以预计,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浪潮。(2)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渐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都非常重视,在国家层面做出战略布局和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4、3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以及治理城市病,保障民生

(1)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可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2006年,玄武区采用IBM提供的以SOA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等共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需要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2)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的现实严峻,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城市病更加突出: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这些问题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贯彻“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智慧城市理念,借助于全面的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可以说,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良好民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增长;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2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解读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使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逐渐丰富起来。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已经演变为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的比拼,而“智慧”正是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于良好的商业环境、友好的生活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这三个要素,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具备了非差异性的、协同一致的特点,即公众从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普遍且有实效的收益。而这种收益获取的难度,客观上已成为城市是否“智慧”及其程度的根本标准。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打造智慧城市”已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拓宽发展空间,也成为了不少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公众有着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诉求,这也是城市向着智慧方向演进的内生动力。

当前正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旧动能充分释放的协同迸发期。这也将进一步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建立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技术体系、端计算技术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只有有了足够坚实的技术基础、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有可能与智慧化的城市功能系统无缝对接。而完成这种对接的,则是各类参与营造智慧城市的组织。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方显得至关重要。从国内来看,智慧城市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已经有了原则性的界定。相对而言,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建设智慧城市的模式,更有利于整合相关的资源。两者关系的辨析,目前多见于政府机关的政策性文件之中,政策导向普遍支持丰富多元的社会力量,凭借新方式、新手段、新思路广泛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中,以期符合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基于这一背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机构广泛协同参与,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企业发挥了积极性和灵活性,而政府管理也在与企业互动的不断加强中得到完善。

作为市场的主要力量,企业无疑将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城市向智慧演变的过程,正是相关技术不断演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市场的驱动力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即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天然具备敏锐捕捉用户信息、洞察用户需求信息,并把各种用户诉求有序整合的动机和能力。

2 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效能阈值

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路径基本有四条,即参与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践技术创新、提品及解决方案。从当前实践来看,政府吸纳企业的力量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综合运营的事务,已被证实是可以创造正向效益的。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目标、出台政策、提供空间,企业则实施基于技术选型和技术趋势的实践性设计。从已有的实践来看,这种规划模式相对比较成功。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企业,既有电信运营商、城市运营商,也有很多善于灵活运作且经验丰富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因其特有的灵活性和对微观领域的敏感度,能够细致入微地覆盖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它们善于展开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更善于将技术应用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创新型商业模式的广泛应用,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必须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多方共赢,否则将陷入“整体无效”的不利局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往往有以下几类企业深入参与,包括电信运营商、IT技术开发商、城市发展综合企业以及各类投资机构等。这些企业基本涵盖了一座城市赖以成形的主要业务领域。

应运智慧城市而发起成立,或者业务跟进的企业,其效能也只能由建设成果进行衡量。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部分城市为把握电子商务兴起而出现的机遇,大力营建以商贸、物流和互联网服务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客观上促成了该领域新兴企业的诞生。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企业还将扮演更具关键作用的角色,并不断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嵌入至智慧城市系统工程中。伴随这一趋势,更多的企业将着力把握智慧城市的机遇,发掘和拓展市场,以取得长足发展。

3 市场导向的战略分解和组织绩效机制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营造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以及高效率的政府管理。这需要企业内部有足够有力的运作体系c之对接。特别是将组织资源的分配与获得利润密切挂钩,同时将利润的获取导入企业在智慧城市中所发挥效能的轨道中。坚持资源投入一定要有增量产出,建立起基于开放式预、核算体系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并以此作为牵引公司全面改善综合绩效的根本保障。该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以费用为核心的各项资源与所完成任务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费用包占比和超额奖励制度设计双管齐下,鼓励各组成单元关注有效产出。比如,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清晰地界定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贡献,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的过程,也就是将贡献落实为各级组织的任务、层层细化为具体产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任务目标制定预算。在公司层面,必须着重加强业务与职能管理部门的组织绩效管理,将智慧业务占比、主业经营等经营目标在管理部门分解落实,牵引企业的各项资源,形成常态化的整合机制,并汇聚为公司的总体盈利。

与此对应,企业应确立明确的资源协调,即预核算机制,按产出单元承诺的结果做预算,按实际的结果做核算。对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搭建、应用开发等成熟的业务,应设置存量任务和增量任务。各业务单元能够使用的业务资源,要等于实际完成的存量任务费用和增量任务费用之和,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存量效率,鼓励增量发展。并以此激励适应智慧城市需求的产出,尽可能充沛而快速的实现。

与组织绩效机制相匹配的,是促进业务单元保持纵向和横向张力的业务运行机制。在组织绩效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企业要加大力度推动业务单元积极申领任务,横向明确主业分工,聚焦既定的轨道优化产出;纵向树立挑战目标、努力在增量中实现经营的价值。公司KPI的设置,也应配备兼顾长短的经营指标,既追求当期利润的达成,又有明确的中长期布局要求;对于业务运作过程中的短板,要坚决从管理上集中资源,将各业务单元自身存在的问题各个击破、彻底根治。只有在组织层面明确智慧城市的总体愿景,并分解为各业务单元的经营目标,企业才能形成资源聚焦、重点突出的格局,提升适应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斗力。

4 旨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开发

伴随着信息化的浪潮,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共识。在国内,“宽带中国”战略正在走向纵深,“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热潮方兴未艾,加之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海量的政企行业应用市场,信息通信网络国产化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ICT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人类生活深度融合,使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多样化、灵活化的业务需求也层出不穷。IDC的调研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ICT市场增长率预计超过50%,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技术被认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

企业不仅要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更要将这些需求与顺应技术演进、契合人类沟通方式的演进、助力客户持续实现价值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为检验研发项目成败的唯一标准,用市场的反馈刺激自身不断成长。着重增强产品线,提高研发人员向市场承诺产出的能力。产品线、项目团队和专项技术人员之间,要坚持产品线对客户负责,根据客户需求组织开发立项;项目团队对产品线负责,要根据产品线要求拉动专项技术;专项人员对项目负责,要根据项目要求输出技术成果,并扎实推进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强化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做好项目的分级、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产品CBB管理规范和制度。

谷歌模式正是技术驱动智慧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成熟模式。该模式鼓励以实验室等创新主体为单元,致力于先进技术及产品研发,多元化地开发智能产品,聚焦、解决机场运行、交通疏导等当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将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污染、能耗过大、交通拥堵、通信困难以及生活成本上升等公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下,智慧产品将逐步向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演变,进而形成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IPD的产品开发理念,注重以投资回报的视角审视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创新,必须以市场需求和竞争分析的结论为基础,从一开始就沿着满足客户需求的轨迹推进。在IPD机制中,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是促进有效沟通、加强协同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的常态化组织形式。在跨部门团队的大力推进下,产品的开发过程往往是异步并行的,即以敏捷的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的衔接,更为高效地安排产品开发各环节的进度和交付要求,必要冒“经过计算的风险”,从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由此可见,IPD开发模式具备了对内聚合资源高效交付、对外适应需求敏捷响应的特点。

企业要能够敏锐地识别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并适时推动业务转型。既要致力于形成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在统一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分层实现。因此,软件对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尝试通过并购、对外合作等方式,补齐自身在产品组合、解决方案方面的短板,特别是在操作平台、应用系统等方面,布局软件、资源管理和运营分析类技术。芯片对于智慧型企业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企业要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加快芯片研发进度和保证芯片质量的激励政策、措施。加快关键技术为己所用,尽快摆脱关键芯片的供应链风险。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的历程投入多、周期长、收益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单一主体能够独立承担起相关的任务和责任。各类企业需要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同时,努力融入产业生态,共同发掘机遇、协同分工合作,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发展。为此,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需要立足优势行业,打造行业品牌,从市场推展、产品技术开发、管理优化多个方面,将企业实力转化为城市所需要的服务。与此同时,在生态圈中要创造合作共赢的机会,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大胆与其他企业共享愿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相P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标准化,这也将成为企业提升运作效能,创造独特价值,进而更为有力地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冰之,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美]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