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改革的优势

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21-02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各项学科建设始终都是围绕着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的进行的。而所谓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则指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面向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同样,这也就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面向21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高师实践性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各种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落于实际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传统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观念中实践教学,甚至是油画专业课程中必要的实践和实验环节,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从属性位置。

一、目前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高师油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和其它专业有所区别,有着自己的特点。高校实践性教学的主要阵地是长期以来依附于各个专业的教研室、研究室而设立的实验室。而油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则更多的依靠的是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经验和学生个人专业特点来进行选择学习的。

一般来说,高校的实验课教学是依据理论课的要求而开设并的辅助手段,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实验方法都是围绕着理论课程教学而定。大部分实验的目的基本上就只是验证教材上的观点和例题。而油画专业课程由于其本身就是实践性专业,其课程教学虽然有部分理论课程,可更多的则是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自我实践发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只是依据理论课程的需要,更多的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爱好,发挥自我的专业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但是,油画专业实践和实验的步骤与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较多,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够。例如油画颜色的配置和调和实验就是单纯的颜色的研磨和调色实验,实践指导老师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完成全部过程。而颜料的调和实验的最终目的――油画材料语言的表现与技法实践,则由于实践教学环节、油画专业课程教学和油画艺术创作的三个学习教学部分的分离,理论与实践(实际)情况的脱节,而导致油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就目前而言,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这些弊端,不但严重地制约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正常教学发展提高。就是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由于缺少关键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培养积淀,在毕业初踏入社会后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师油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高师油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是油画专业学生发挥自我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实践平台,更反映了高师油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更是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发挥自我创造力和能动力的实践基地。

要充分发挥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教学观念。很多高校的油画实践教学仍然是较为机械的按照既定的照本宣科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践课程,即理论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去实践。忽略了实践教学中指导老师的个人专业经验和实践指导作用。油画专业最为重要的就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老师也多是既有理论实际又有实践能力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往往比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来的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正视实践教师的重要作用,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实践教学,以实际经验和实践需要来制定实践计划,并围之开展。而且油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不一定要局限于实验室或者工作室内,因为油画专业注重的是实践创作,不一定需要严格按照实验理论来进行,可以根据实际创作案例的具体要求,来完成油画专业技法和材料方面的实践。

其次,应该加强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教学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油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理论基础知识仅仅只是一部分,而且还是较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实践中的实际操作和自我创作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占有主要的指导作用。很多教学环节和实际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围绕着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变化发展来展开的。而且教师应该加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因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和细节,教师往往都是最先了解和知道的,而且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再开展和发展,教师也最有发言权。

最后,高师油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室从建立起,就是一项需投入且消耗高的工程。实验室里实践所需的设备价格昂贵,虽不及理科和工科花费高,但是多数设备皆需进口,价格高昂。而且高师院校油画课程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并不如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充裕,所以,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验室本就紧张的资金,通过最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资源的有效使用,以保证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最佳完善效果。通过对油画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教学的方式手段,促进实验室建设的科学规范化及合理使用,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自我规范、完善和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的自身学习和自我进步

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和高校其他专业实验室教师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那就是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更多的需要的是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经验。

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在实验室里保证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实验用品的安全、完整、正常运行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或者纠正学生的实验错误。虽然在大多数时候指导教师是实践进行的主导者,但是不同的指导教师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赏标准不同,相同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在不同的指导教师的眼中会产生一定差异。而且,参与实践的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角度也可能与指导教师之间有着差异。例如同样是油画材料技法的实践,分别从古典主义艺术欣赏角度和从现代主义艺术欣赏角度来看的话,同样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必然迥然不同。当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上述问题时,就需要指导教师能够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和整体的方面来看待和处理上述问题,不能够只从教师自身的艺术实践修养和欣赏角度来武断地评判学生的实践结果。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抓好自身的学术修养和提高自身的学术高度,实现不断的自我进步。油画专业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导的艺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够仅仅只是简单的按照理论教学大纲来进行。如果指导教师能够有实际实践案例,让学生加入参与进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指定的要求下,开展油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结合。有了具体的实际案例和实际标准要求,在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案例的具体要求中,学习进步。学生可以暂时的放下自我的艺术理念和追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语言和技法的学习和表现中,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过于片面的追求自我,过早的束缚了艺术视角和艺术思维的全面拓展与能力提升。

四、结语

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项系统的涉及到基本的教学基础工程,其发展和改革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油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不单单是美术专业和系部的独立事项,同时更离不开高师院校各个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有效配合。高师油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美术院系油画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不断的改进,向更加规范、合理、有效、有序的方面不断发展进步,以达到当代社会对高师美术教学的最终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为衡阳师范学院教研课题《高师油画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探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KT201316。

参考文献:

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32-02

0 引言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一门独立且重要的必修课,是训练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验证有机化学中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定的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1]。同时他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①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认为实验考试好过关,在上实验课时常因参加学院或系上的各种活动请假缺课;②实验课教学照本宣科、学生“照方抓药”,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对实验过程及现象不认真分析思考、只投完成任务走过程;③认为有机实验课耗时间、毒性大、即使来做实验,也是慌慌张张草率完成;④由于在中学大部分学校给学生不做实验而是应付高考背实验,因此学生本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经验缺乏;⑤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时报学校的公选课,为了上公选课而放弃实验课。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探索和实践了对有机化学实验课考核的新办法,以求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有机化学实验课考核必须与时俱进

以前的实验课考核是在期末出一个合成实验题目一次完成,即让学生在4h内完成一个未做过的有机物的合成实验,该实验题目提前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每个学生的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给其操作分,根据产品的产率和质量给效果分,根据随机口头提问给回答问题分,再加上实验报告的批改分和操作安全问题最终给一个综合分。这样做虽能检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但只能检查一个实验的,平时不认真实验的学生充分准备一个考试实验可能会取得好成绩,而平时认真实验的学生可能由于偶然失误反倒不及格,因之这种方法有片面性和偶然性,会使认真学的学生和不认真学的学生成绩颠倒,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考核不公正、不全面、不科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故实验考试改革势在必行[2]。

2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我们打破了以往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为主进行成绩评定的旧体系,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首先我们从源头上遏制了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应付偷懒现象,将原来的平时实验和考试2人一组进行实验均改成单人单做,这样避免了在2人一组实验中一主一副,副手可以不动手甚至离开的现象,制度强迫每个学生必须单人单做,使每个学生学到了实验操作的真本领。其次,新的实验考核方法是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即平时对每次学生实验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出勤、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经常损坏仪器、实验台面整洁及值日等。再次期末组织专家组再进行操作技能与基本理论知识考试。期末考试由3-5名教授组成专家组全面考察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并随时提问学生相关实验的理论知识。这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学生平时重视实验做好实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中不断训练。因之教师必须在平时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大胆管理,而期末考试只是一种检验手段。平时实验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重视实验,促进学生掌握娴熟的实验技能,训练学生的的基本功。平时实验成绩以实验预习报告及实验记录报告、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报告等来进行评分。实验过程考核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安排的合理性、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等。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试占40%。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也避免了最后一次实验考试的偶然失误。实践证明,多方位多角度的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它彰显了学生对参与实验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实验预习和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自身技能的提高,同时其积极性、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3 重视平时实验预习考核,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能力

学生在每次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实验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进行实验进行实验,并依据实验预习报告的要求和口头提问合理评定成绩。为了使实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做充分的预习和准备,预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实验内容,领会实验原理,有关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外,还需查阅所用药品试剂的理化性质,写出预习提纲。其预习提纲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含主副反应方程式)、原料产物和副产物的物理常数、正确美观的装置图、用图表形式表示实验步骤、挖掘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做好每个实验奠定基础。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口头提问,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热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化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理化性质、解释实验现象、预测实验结果和选择正确的合成方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科研方向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并使学生掌握了文献查阅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4 加强实验过程考核,培养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过去学生的期末实验总成绩一度时间也实行过主要由平时实验成绩决定,平时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操作、结果、报告及出勤决定,由于在整个实验成绩的评定中考试环节,使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只要马马虎虎完成平时实验就能过关。为此我们实行了平时严格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给学生期末总成绩。

为了使学生重视平时实验,掌握娴熟的实验技能和基础知识,我们对实验考核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平时实验考核中,预习报告和提问占20%,实验操作过程占60%,实验报告占20%。在平时的实验操作考核中,教师在讲授后主要考核学生的仪器安装使用操作是否规范正确、操作的熟练程度、仪器安装是否合理美观、实验过程是否有序安全、产品的产率和质量、实验是否按时完成等。在考核操作过程的同时还要对每个学生口头提问2-3个问题。并要求学生对固体产品测熔点,液体产品测折光率,以检验产品质量。通过平时对每个学生的每个实验进行严格考核,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娴熟的实验技能和基本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 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规范的编写实验报告是完成整个实验教学的结束语,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整个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实验报告的编写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要求、反应式、主要试剂药品的规格、用量、理化性质、毒性、实验步骤和现象、产率计算、讨论等。要求实事求是填写实验报告,文字要精练、装置图要准确美观,讨论要认真。在报告中必须对实验进行总结,总结该实验的重点难点及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出现的问题,整理归纳实验数据等。关于实验步骤的描述不得照抄书本,要求对所做的内容作概要描述,这样也是把各种实验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步骤,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6 组织专家进行期末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有机化学实验期末综合考试中,我们组织以3-5名教授组成的实验课考试专家组,通过专家组的考试,每个学生班总会有5个左右的学生考试不及格,这样对学生产生压力,迫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课中不得不认真学习。期末综合实验考试内容包括实验基本理论与实验基本操作,采取笔试、口试、实验操作三种方式先后进行。笔试是在1h内完成一张考卷,着重考核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包括一般知识、安全自救、实验技术、实验原理、问题解答等基础理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原理等有关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是在所开设的实验内容中;每个学生各自抽一个不同的合成实验内容,单人单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合成实验,实验过程中专家组在一旁仔细观察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就学生实验选材是否合理,仪器安装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细节处理、现象观察、问题解决、实验是否按规定时间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口试是专家组教师在实验前和操作过程中,随机提出的包括操作和实验装置方面的理论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问题,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随机回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性、熟练程度、灵活运用能力进行综合打分。进行这样的实验考试,避免了给人情分,将原来的全及格变成每个学生班总有5人左右不及格,对平时实验不认真的学生进行了准确地鉴别和显现,其中不及格者多为平时实验不认真的学生。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考试,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全面的检查,学生学习优劣和成绩的差距明显加大和显现。在创新方面的差距也清楚地反映出来,分出好坏优劣。这样的考核形式虽然费时费力,但对部分不重视实验课的学生是鞭策,对好学生是鼓励。促进了教风学风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急需人才,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才能与时俱进。正由于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行了大量的改革,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使我系学生考研率由原来一直持续的20%以上猛增为41%,有机化学课程(含有机化学实验)还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孟庆祥.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4:23-25.

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3

专家怎么说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M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来自理念的挑战。新高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也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课堂教学和应试复习。这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知识自身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熟能生巧的机械训练。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形势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偏差,其中之一就是不考虑新的高考模式理念的转变,在重大的变革中依然如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依然依靠知识点和习题训练讲解打天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新高考中“死”得很惨。

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2.21亿,受到异地高考问题直接、间接影响的人不在少数。一边是随迁子女家长群体越来越高的放开异地高考的呼声;另一边,则是在北京、上海这些热点地区本地户籍家长的担忧与反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各地要把这些矛盾处理好,在准入门槛上仔细测算好才能确定。

京沪本地人的一个普遍担心是,一旦实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是否会造成大量的“高考移民”,从而导致侵犯本地学生权益的问题。但知名时评人童大焕称,这仅是为了解决随迁子女与父母一起的权利,而非为了高考洼地的教育资源。

需要厘清的问题是,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和人们担心的“高考移民”是不同的。所谓的异地高考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不在这个地方上学却在这里参加高考。目前中国的高考移民,主要集中流向青海、海南等“高考录取率高,教育水平低”的省份。譬如有向、海南等地的“高考移民”,进行“高考移民”的人,一般并没有在这些省区接受过超过2年的教育,甚至有人接受教育的年限不过几个月,是利用其在其它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所取得的优势来与欠发达地区考生竞争。

而“异地高考”问题,主要发生在发达省份,最集中的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异地高考”是指由于父母向发达地区迁移,子女跟着父母去一个地方,并在这个地方长期生活,要求“异地高考”者的学籍没有问题,他们可能整个中学都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接受教育,所以受的是和京沪子弟完全一样的教育,他们并不依靠在其它的应试教育压力更大的省的教育经历在和京沪本地人子弟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分析人士认为,杜玉波之所以强调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高考现状中,存在着高考“高地”和高考“洼地”。北京、上海等地属于“录取率高,教育水平高”的高考“洼地”。这两个地区正是目前要求解决随迁子女高考呼声最高的地方。

另一个问题是,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权益来自于目前不平等的高考招生制度。据《北京日报》报道,2011年北京仅本科录取率就高达58.2%,比高考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高出10多个百分点,比湖南、安徽等高出20多个百分点。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权尤其体现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上。以2005年为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配给北京的指标就有851个,分配给河南省的指标只有171个,如果以当年人口的占比而言,北京和河南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机会相差30倍。

在分析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难以破局的原因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呼吁,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一直在参与高考制度改革。他透露,地方政府在利用户籍手段回避问题。“但是,如何影响了本地考生的权益,地方政府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调研数据支撑。”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的争论,都是建立在立场和理念层面上,并没有具体数据来支撑。

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课程结构;高考改革;机遇与困境

2003年4月,教育部推出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2004年9月,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高一新生开始使用课改教材,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由此全面启动。2007年6月,4省(区)率先进行新课程高考。笔者以为:高考改革是一次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的重大事件,悠关公平、科学地选才以及课程改革的走向。要保持新课程高考的活力,必须对已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变革和完善,积极稳妥地进行第二次论证。本文仅从课程结构变革的角度对高考做初步的探讨。

一、课程结构变革给高考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为师生选择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鲜有改革,少有的变革也较多地停留在课程结构的形式化上,而且,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变革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高中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从而为师生的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下,学生能够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依据自己的志趣、潜能状况以及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种相对集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等得到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多样性、选择化的高中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结构还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体验和探究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潜能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性地重点研究某些学科和某几个模块课程的教学。这不仅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思路,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

(二)为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了条件

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现行的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存在较大的反差。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潜能特长的多样化都在新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两者需要通过高考实现对接。但是,高考的单一性和高招的简单化,使社会需要与学校培养难以实现对接。[1]

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问题在于:选修Ⅰ有100多个模块,这些模块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的,不同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乃至同一个学校学生选修的模块都不一样。对选修课的考核是新高考的一个难点。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考核中,4省(区)高考设计的改革方案是:1)用科目组的“X”实现基础性与选择性、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2)在选修模块上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策略,以方便选修模块开设多的学校和学习不同模块的学生进行选择。

(三)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现代科学正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之中,如何根据学科的发展成果替换或增减课程内容一直是课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递进式课程结构和顺序性的课程组织方式要求课程内容的调整必须兼顾课程的各个方面,这就使课程内容的变革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很难实施。新课程结构中的大部分课程模块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模块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或课程专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的进展等及时、适度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费时少、效率高,而且不会对整个课程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使学科的结构有了新突破,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

新的高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新课程删除了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增设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对必修课的课程做了进一步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调整,对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正式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体系之中,充实了现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课程内容的变革为高考的根本性改革——内容改革提供了便利。

(四)为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创造了条件

过去,会考是一个毕业门槛,是一张高考准入通行证。随着高考招生报名制度的改革,这个“门槛”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从课程结构入手,利用课程结构改革条件将必修课程内容纳入录取标准。广东省的“文科基础”中体现了理科知识,“理科基础”中体现了文科知识;海南省“基础会考”体现了文理互补,是海南省统一命题的一种水平考试,“基础会考”考试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 涉及7门学科,且等级分决定学生高考录取结果。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考生大面积偏科,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说,这种“水平考试”是对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探索和完善,它对各省区开展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为高考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可能

世界各国大学入学考试都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呈现多样选择、多次考试、分层测验、综合评价等相似动态。本次课程改革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4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4省(区)都根据课改的精神,积极建立了高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有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探索。中学学科水平考试类似于过去的“会考”,但不像过去那样由各校出题,流于形式,而是由全省统考、统一出题,相当于“另一种高考”。 高职、高专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可以直接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而民办专科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制度。这种因材施考、分层考试以及分层、分类录取的改革,促进了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了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了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向。

二、由课程结构引发的高考改革发展问题

(一)高考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从考试科目的设置看。一般来说,进入考试的课程领域完整要比缺失更公平。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国家的高考制度应该对能够学好各门课程的考生一视同仁。高考对科目的偏向即是对相应科目具有学习优势和课程选择学生的偏向。高考在客观上是代表着社会对高中质量进行具有高利害关系的检测。高考对科目、内容及其目标指向要求的畸轻畸重,即便考试区分度和信度很高,也包含着不公平。[2]

其次,从考试选择看。考题是学习内容的样本,一般来说,考试多样本选择的公平性要优于少样本选择。高中新课程高考通过超量给题、限量做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样本,让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有利于避免因为样本的偏差而造成的不公平。就试卷中选修内容编制的选做题而言,要编制出难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选做题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会引起评价的不公正。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测试中不存在,它是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

最后,从录取分数线的确定看。高招录取分数线的确定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一般实行的文科、理科分数线的划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复杂的划分方式。考试内容和分数的区别,决定了不同录取分数的存在,即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一系列的重点线、本科线、专科线等。那么,在调剂录取时如何处理不同科目组之间的成绩转换呢?从过去招生实践看,利用测量理论中的等值理论对考生成绩进行转换,其结果并不理想。从高校的录取工作来讲,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考试要求,在录取时如何体现科学与公平,既不违反统一的划分要求,又能找到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考生高考成本增加

一旦各个科目的选修课程进入高考,那么,可以预见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选修课程种类复杂繁多而导致的从命题、阅卷到组织管理一系列投入的增长,会使得高考成本显著增加。减少试卷种类的可行做法是提供多种课程模块选做试题的组合试卷,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回答相应试题。但是,命题与阅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的增加是肯定的。[3] 此外,高考出题权下放,成本从中央分散到地方,从全国一家变为省(市)或院(校)多家,成本增加的幅度会更大。

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6

在中国,高考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认定与评价制度,不仅仅意味着一次考试,而且其结果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且唯一的依据,决定着诸多学子的前途命运,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因而,高考制度任何细微的调整与改革,都将产生轩然大波,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纵观2013年,北京等地区出台的高考改革措施,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这些高考改革措施将产生怎样的教育影响呢?

一、高考科目分值调整的积极意义

高考分值比例中提高语文科目的分值,降低英语科目的分值比重,已经成为各地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共识,而高考科目分值比例的变化,也必将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考科目分值调整有利于摆正外语与母语的关系。英语是外语,属于第二语言;国语是母语,属于第一语言。英语与国语的关系,不言而喻。任何一个国家,都必然要将母语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外语的学习,仅仅只是母语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纵观我国当前语言科的学习状况,不难发现,英语的地位却被拔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几乎从娃娃起便开始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中小学生花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语文学习的时间。这绝对是语言教学的严重误区。母语不仅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轻视母语的学习,无论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调整高考英语与母语的比重,正是摆正外语与母语关系的重要杠杆,对于厘清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科目分值调整有利于提高国民语文综合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推进,国民文字书写能力日渐退化,语文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途径是多方面的,从高考制度下手,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可谓是重要的形式。因此,用高考提高语文学科的分值比例方式,来强化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推动中小学校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考科目分值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的负担。语言学科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实践运用,仅靠脱离语言环境的应试性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科学习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需要靠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同样英语学科的学习,也绝不能仅仅靠“课外补习”。现如今,大量“英语补习班”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应试性英语的变种,只能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高考对英语科目分值的降低,也从某一程度上降低学生参加“英语补习班”学习的热度,这也将大大减轻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负担。

高考科目分值调整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覆盖面。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智能,一些优秀的学生,虽然各科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但是,却常常在英语学科上出现短板,从而与心仪的高校绝缘。而事实上除了一些从事英语专业的人士,以及现代化程度较高、与国际交往过密的行业,英语能力无比重要,而大部分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普通的人才,英语能力并不影响他们开展工作以及专业发展的进程。因而,高考科目分值调整英语学科的比重,更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覆盖面,让一批虽然英语学科不是很优秀,但是,其他学科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学习,这也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和科学性。

二、高考制度改革更要触及录取制度

高考科目分值调整走出了高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然而,高考制度改革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学科分值的调整仅仅停留于“考什么”层面,而至于“怎么样考”更应当是高考制度改革必须触及的问题,只有从录取制度上入手,彻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高考制度潜在的缺陷与弊端。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考改革的方向:推行考试、招生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模式。由此,可见高考制度改革仍需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由“一考定音”转变为“多次高考”。高考是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的工具,可以从某种层面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一次性高考所反映的成绩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偶然性,这对于一部分因情绪因素,或者偶然性因素,造成失常发挥的考生是不公平的。因而,高考制度需要从“一年一考”转变为“一年多考”。考生可以从多次考试成绩中选择最佳成绩,作为申请高校的学业成绩依据,如此,不仅可能缓解考生的高考压力,而且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

由“统一招考”转变为“双向选择”。现行高考制度,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权有限,虽然作为高考制度有益补充的“自主招生”提高了考生的选择面,但是这种选择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的高考制度应当充分给予高校招生的自,以及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权,可以实行考生自主投档制度,考生将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以及发展状况,向合适的高校投递档案,高校对心仪的投档考生予以录取,实施相对公平的“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