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1

主题投资正当时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未来勾画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列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同时,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十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一大亮点。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建设“美丽中国”,预示了新市场的开启,中国经济将由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去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对2013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作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各项政策扶持利好的情况下,美丽中国的建设已经加速前进。

在这种背景下,环保行业的一系列政策近期陆续出台,2月18日,被称为“PM2.5”防治纲领的《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正式公布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PM2.5污染的大量措施。3月上旬,国家环境保护部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山西、北京等地方性方案也陆续出台。

在相关的政策在市场发酵的同时,近期一系列的环保事件更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今年以来,十面“霾”伏,PM2.5数值爆表。2月,江苏大部、河南中西部、山西西南部等地雾霾天数超过10天;江苏、河南的平均雾霾天数分别为13.7天、9.9天,均为 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若再不采取行动,空气污染将成为诱发过早死亡的第一大环境因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警示”:“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微小颗粒物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将会增加一倍至360万人,而大多数死亡案例都将发生在中国和印度。”

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但傲人答卷的背后,不堪重负的环境正在对我们发出一次又一次的警告。在分析人士看来,必须要平衡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雾霾笼罩,是危机,也蕴藏商机。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除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社会资本也会将更大比例的目光转向和节能环保有关的产业。如此巨大的蛋糕着实令人对相关板块未来的走势浮想联翩。

关注二大领域投资机会

两会以来,环保股一直是市场上的主流热点板块。分析人士认为,环保行业最大投资机会是大气和水。“只要雾霾天气还在继续出现,对于相关环保概念股的关注就不会结束。”某大型券商分析师表示。业内分析师认为,随着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环保相关政策或将陆续出台,这将给环保企业带来大量订单,推动其在2013年实现业绩增长。此外,去年出台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有力推动国内烟气污染治理的推进实施,因此,中长期来看,环保板块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所有的政策和规划的落地点是订单,订单决定了相关企业的业绩。在环保事件倒逼政策加快加严的预期下,随着订单的快速释放和企业业绩的提升,环保板块的相关个股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2

可行性研究报告架构

第一章 项目投资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情况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项目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第十章 项目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第十一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十二章 项目财务报表

第十三章 附件来分析评价财务指标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项说明

第一章 项目投资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1.1 项目投资背景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1.3 项目主管部门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1.1.6 研究工作依据

1.1.7 研究工作概况

1.2 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2.3 厂址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2.5 环境保护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10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投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4 投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章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2.2 项目发展概况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2.2 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4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3 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3.1.4 替代产品调查

3.1.5 产品价格调查

3.1.6 国外市场调查

3.2 市场预测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2.3 价格预测

3.3 市场推销战略

3.3.1 推销方式

3.3.2 推销措施

3.3.3 促销价格制度

3.3.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4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 产品方案

3.4.2 建设规模

3.5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根据前面部分中关于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的论证与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按建议的产品方案和规模来研究资源、原料、燃料、动力等需求和供应的可靠性,并对可供选择的厂址作进一步技术和经济分析,确定新厂址方案。

4.1 资源和原材料

4.1.1 资源评述

4.1.2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4.1.3 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4.2 建设地区的选择

4.2.1 自然条件

4.2.2 基础设施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2.4 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4.3 厂址选择

4.3.1 厂址多方案比较

4.3.2 厂址推荐方案

第五章 项目工厂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项目应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和工艺流程,重要设备及其相应的总平面布置,主要车间组成及建构筑物型式等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他工程量。在这一部分中,除文字叙述外,还应将一些重要数据和指标列表说明,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5.1 项目组成

5.2 生产技术方案

5.2.1 产品标准

5.2.2 生产方法

5.2.3 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5.2.4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5.2.5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5.2.6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5.3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3.1 总平面布置原则

5.3.2 厂内外运输方案

5.3.3 仓储方案

5.3.4 占地面积及分析

5.4 土建工程

5.4.1 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5.4.2 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5.4.3 建筑材料

5.4.4 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5.5 其他工程

5.5.1 给排水工程

5.5.2 动力及公用工程

5.5.3 地震设防

5.5.4 生活福利设施

第六章 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6.1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6.1.1 项目的地理位置

6.1.2 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6.1.3 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6.1.4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6.1.5 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6.1.6 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6.1.7 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6.1.8 交通运输情况

6.1.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6.2 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 主要污染源

6.2.2 主要污染物

6.3 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6.4 治理环境的方案

6.4.1 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6.4.2 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6.4.3 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6.4.4 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6.4.5 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6.5 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6.6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6.7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6.8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6.8.1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6.8.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6.8.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6.8.4 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7.1 企业组织

7.1.1 企业组织形式

7.1.2 企业工作制度

7.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7.2.1 劳动定员

7.2.2 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7.2.3 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8.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8.1.1 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8.1.2 资金筹集安排

8.1.3 技术获得与转让

8.1.4 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8.1.5 施工准备

8.1.6 施工和生产准备

8.1.7 竣工验收

8.2 项目实施进度表

8.2.1 横道图

8.2.2 网络图

8.3 项目实施费用

8.3.1 建设单位管理费

8.3.2 生产筹备费

8.3.3 生产职工培训费

8.3.4 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8.3.5 勘察设计费

8.3.6 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九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项目均需计算所需要的投资总额,分析投资的筹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计划。

9.1 项目总投资估算

9.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9.1.2 流动资金估算

9.2 资金筹措

9.2.1 资金来源

9.2.2 项目筹资方案

9.3 投资使用计划

9.3.1 投资使用计划

9.3.2 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章 项目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10.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10.1.1 生产总成本估算

10.1.2 单位成本

10.1.3 销售收入估算

10.2 财务评价

10.3 国民经济评价

10.4 不确定性分析

10.5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10.5.1 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10.5.2 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0.5.3 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0.5.4 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10.5.5 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10.5.6 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10.5.7 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一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与建议

11.1.1 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11.1.2 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11.1.3 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11.1.4 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11.1.5 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11.1.6 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九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92-01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东北与安徽省毗邻,西北接湖北省,西临湖南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011年,全市旅游经济突飞猛进,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86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3.88%;旅游总收入205.68亿元,同比增长43.88%。但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以期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

九江旅游资源品类齐全,共有54类,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230多个,现已开放的有130多处,形成了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和名人古迹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等等,都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具有多重旅游价值。

(二)景点可进入性不断增强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处于长江水运大动脉与京九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上,交通运输便利。境内铁路线总长389公里,主要有沙大、合九、京九等铁路,是南浔铁路终点,并与浙赣、京广和鹰厦铁路连网。公路四通八达,总里程3753公里。九江港是江西唯一对外口岸,年吞吐量超过600万吨。九江机场已开辟了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的航线。九江所有景点以庐山为核心而逐次展开,名山、名江、名湖、名洞、名城、名寺、名楼、名院环绕在庐山周边,全长近80公里的双向四车道环庐山高等级公路恰似庐山的一条美丽项链,将各景点有机串联。从九江市区出发,1个小时内能到达98%以上的景点。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九江旅游配套设施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9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36家,二星级19家;农家星级饭店18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2家。2009年,有9家旅行社通过了全省首批三星级旅行社初评,2家旅行社通过四星级旅行社初评,庐山西海温泉创建4A景区顺利通过省级评定。市内有旅游汽车近500辆,各景区点的通讯、金融、购物等服务设施也基本完备。

(四)九江旅游产业发展机遇难得

1.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机遇。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优势产业,也将获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并带动旅游产品的开发。随着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陆续建设,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主战场,旅游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先发展的产业,九江要抓住这个契机,率先打响旅游品牌。九江是环鄱阳湖城市中的唯一沿江城市,使九江的“要冲”位置更加凸显。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促进九江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九江生态城市建设,并带动九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九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体现

(一)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紊乱

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景区管理粗放,景区盲目开发,致使资源浪费,景点之间恶性竞争,不能共享游客资源。

(二)资源开发不合理

一些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如鄱阳湖、柘林湖以及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县(市)如共青、彭泽、瑞昌、修水等其旅游开发还还不够深入,处在起步阶段。相反,部分著名景点尤其是庐山风景区则过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旅游旺季,牯岭街、含鄱口、仙人洞等人满为患,堵车非常严重,为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差

九江市内星级饭店很少,四星级饭店10个,五星级饭店只有1个。在旅游交通方面,各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等级状况较差,市内高级公路通车里程少,通往部分景点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车站设施老化,车况较差;管理服务不到位,宰客、超载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旅游市场开拓滞后

由于市内各景区在经营开发方面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行动的市场联合宣传和促销。作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旅游局,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和相关因素的制约,无法将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后进行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更谈不上对全市旅游业的开发进行统一的对外宣传和市场促销。

(五)旅游人才缺乏

九江旅游的专业队伍人数少,质量不高,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紧缺。在宾馆饭店业,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普通服务岗位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在导游业,导游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水准参差不齐。

三、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政府应把理顺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旅游景区应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协调体制,进行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客源、市场共享,取得区域旅游生产力的效应最大化。保障九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旅游产业

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准确地把握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九江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开发,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切实改善景区景点的路、讯、水、电等设施水平,拉近重要景区景点的时空距离,形成“1小时旅游圈”,继续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速建设,配套完善。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保护;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西部地区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祁连山位于我国甘肃省内,是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祁连山生态环境对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区面临草原退化、林木减少、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旅游经济,不断促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

(一)林草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林草制备退化、恶化,天然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不断下降。祁连山草原“三化”面积已经增长至45%,还受到严重的虫鼠危害,大约三分之一的天然原始森林发生过病虫害。近些年来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祁连山上、中、下游的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沙化现象不断严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也在逐年增多。

(二)林牧、林农矛盾突出

由于祁连山地区土地权属不清,造成多数地方存在一地两证现象,即林权证和草原证。林地与草地相互重叠,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祁连山地区人口逐年增多,随着经济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毁林毁草以及开荒现象不断增多,不利于祁连山地区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二、祁连山地区发展林业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

祁连山生态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60.7万公顷,其中林地16.7万公顷,疏林1.2万公顷,灌木林地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1%。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复杂独特,资源丰富,已经开发出许多著名旅游景点。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祁连山地区发展绿色林业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二)人文资源丰富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祁连山还拥有发展旅游业的人文资源。祁连山是我国藏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各个少数民族拥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习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生活习惯、音乐、舞蹈必然会吸引我国乃至世界游客的喜爱,因此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三、祁连山地区发展林业旅游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减少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祁连山地区林业旅游必须针对本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祁连山地区旅游市场分析、森林资源分析、市场营销、经济与财政状况分析、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等。要根据祁连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和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林业旅游的开发建设。在制定具有的林业旅游开发规划之前,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以便针对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准备。

(二)建立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就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祁连山林业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坚持森林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祁连山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科学的判定,将发展林业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发展祁连山林业旅游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的原则,既要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又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在发展林业旅游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切实搞好祁连山地区封山育林,绿化造林,将生态环境保护、林业旅游风景区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等相互结合起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统一的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预防旅游资源边开发边破坏污染的现象,促进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丰富林业生态旅游活动

打破传统的林业旅游形式,创新祁连山生态林业旅游的活动和项目,不断吸引游客的目光,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森林教育游、植物园生态游、森林休闲沐浴游、科学考察游等。可以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树木园内建立具有特色的植物园,为游客提供原始、舒适、优惠的小木屋、小农舍等体验式的服务,使游客在自然中享受生态资源带来的乐趣,增加旅游的吸引力。也可以开展科学考察游活动,引导游客参观生态保护区的植物树木、地形地貌,体会自然的奇特景观,形成科普与教育性质的旅游活动。开发具有环保理念的林业旅游形式,不仅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力度

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祁连山地区的旅游业以及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城市与生态景区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阻碍了祁连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祁连山地区的资金投入,扩大筹资渠道,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旅游产业。除此以外,还要加强祁连山生态林业旅游的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品牌,扩大祁连山生态林业旅游的知名度,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带动祁连山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祁连山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建立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丰富林业生态旅游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力度,不断发展生态林业旅游经济,促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富贵.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

[2]张晓龙.浅论祁连山北麓张掖段生态保护与治理现状及对策[J].甘肃林业,2014(01):29-31.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5

摘要:

该文初步介绍了我国工业污染土壤修复的现状与市场、工业污染土壤修复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和我国土壤修复企业的状况,详细分析了土壤修复项目的成本与收益,从经济价值方面讨论了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土壤修复市场良性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工业污染土壤修复;收益;成本;经济价值

随着我国近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环境污染已从显性的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发展成为隐性的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已广泛地被国民所关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已成为各届政府管理的重要任务,“十”更是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污染(水、大气、土壤)治理等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对它的重视上升到空前的高度。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用地采取“退二进三”,对工业污染场地的再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系列文件《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1]、国家环保部(原环保总局)于2004年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对于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外迁工业区域,要尽快制定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勘探、监测方案,对施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清理工作计划和土壤功能恢复实施方案,尽快消除土壤环境污染”,国家环保部的污染场地管理系列文件(征求意见稿)等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近期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国发[2016]31号)[2]更是将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如此多的政策驱动着污染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本文从另一角度土壤修复市场的价值驱动讨论了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1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现状与市场

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最先受到重视,其根本原因是“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大量环境危害和健康风险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崛起,导致大中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工业企业搬迁行动,在对企业迁出土地进行再开发利用过程中,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危害也逐步地显现出来。在工业污染场地方面,可分为污染企业工业用地以及工业废弃地等类型,以工业废弃地的污染影响最为明显。按最低技术成本估算,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资金需求下限最低1.06万亿,而上限达到9.50万亿[3]。表1给出了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容量的预测情况。[表中小括号内的数据为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公顷(hm2)后的数值”]根据中国环境年鉴,我国关停转迁的企业数量从2001年的6611家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22488家,增速为每年1984家,共计约10万家。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我国北京、重庆、广州、上海以及江浙等地陆续完成数十个污染场地的调查与修复工作,总投资额近百亿。预计近几年内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市场规模可达数百乃至千亿元级别[4]。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项目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了67%,土壤修复市场发展势头迅猛[5]。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从2014年至2020年,国内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可达6856亿元,市场修复资金预测情况见图1。

2工业污染土壤修复市场各参与主体

工业污染土壤修复市场各参与主体包括:污染土壤修复出资方(原工业生产企业,政府,PPP模式和地产开发商等)、调查评估企业、分析检测企业、修复方案设计企业、修复工程实施企业、修复环境监理企业以及修复验收单位。污染土壤修复出资方负责整个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分析检测、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工程的实施,修复环境监理、修复验收各个环节的沟通与协调,将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作按预期到环保局备案,以达到再开发利用的要求。调查评估企业负责组织调查场地污染物来源、场地环境调查布点,利用分析检测企业给出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分析数据通过场地概念模型结合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物的迁移情况详细精确地分析污染范围及深度。分析检测企业按检测方案设计的污染物指标分析各指标的浓度。修复方案设计企业根据调查评估企业的评估报告设计出修复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修复范围以及各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修复工程实施企业按修复设计方案进行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修复环境监理企业负责监督修复工程实施企业的施工方案与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以及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环保措施,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及扰民。修复验收单位负责对修复工程效果进行验收,以期达到再开发利用的要求。

3我国土壤修复企业的状况

《2014—2019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土壤修复企业已达300多家。土壤修复产业链从上至下包括:前期的调查评估、中期的咨询和修复,以及后期的验收工作。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既有综合性企业,也有专注于修复咨询、技术支持、调查评估、修复工程、第三方检测,甚至学术研究、地质矿山、土壤肥料、土方工程和植物营养等某一方面的企业和机构。土壤修复行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有环保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的环保事业单位,环保企业中多为大型国有企业或有地方背景的民营企业,而外资企业则通过合资路径积极进入国内市场。从企业规模上看,规模相对较大、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较少,除了已上市的湖南永清环保(注册资本2亿元,国企)外,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注册资本500万,国企)、北京金隅红树林(注册资本500万,国企)、江苏大地益源(注册资本5000万,民企)以及中节能大地等属于该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他企业均规模较小并缺少项目经验;而除以上本土企业外,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如美国ESD和日本同和)凭借其技术与经验优势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从区域分布上来看,各地区的资金充裕情况首先决定了其土壤修复项目的多寡,如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和湖北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开展的土壤修复项目数量基本位于前列,可见经济发达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市其土壤修复项目也较为密集。表2汇总了2013年公布的16个土壤修复项目中标企业及修复资金情况。

4工业污染土壤修复的价值

驱动对一块已被污染的场地进行的污染土壤修复,由于政策性的驱动,该场地需进行修复。场地修复的出资方受资金和对修复市场的不甚了解,实施过程进展缓慢。随着土壤修复市场相关标准、法律和法规的逐渐完善,项目开展筹集资金的多样化以及投资风险可控性的增强,必将引导资本进入土壤修复市场,从而引领污染土壤修复市场的蓬勃发展[6]。GP=P-C(1)P=∑Pi(2)C=∑Ci(3)上述各式中:GP为项目利润;P为项目收益;C为项目成本;Pi为项目子收益;Ci为项目子成本。项目收益包括:资产销售P1(销售实体产品所有权)、使用收费P2(通过特定的服务收费)、授权收费P3(知识产权授权使用)、服务收费P4、租赁收费(暂时性排他使用权授权)、经济收费P5(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佣金)和效果收费P6(提供服务效果价值收费)等。项目成本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费用C1、分析检测费用C2、修复方案设计费用C3、修复工程实施费用C4、修复工程实施环境监理费用C5以及修复工程竣工验收费用C。其中项目成本中耗资最大的是修复工程实施费用。工程实施前期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分析检测做得越详细,修复工程的污染面积及污染深度就越小,修复工程的土方量就越小,即随着C1和C2投入的加大(凭借调查的详细程度和经验判断有无必要加大,加大后是否能够减少土方量),C4是呈几何级别的降低,相应的C3、C5和C6亦呈算术级别的降低。项目收益中各个子收益与其成本投入密不可分,整个修复工程做得好,为其各个子收益的预期提供了保证并降低了出资方的风险。项目出资方依其收益与成本的平衡合理地选取项目实施的整个程序,做到工程合理合规,技术可行,政策可行,外加考虑整个实施周期的时间成本和大众关心的环境问题造成的舆情,做好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有序地推动土壤修复市场向着政府、民众、出资方以及参与单位多者共赢的方向良性发展,从而以价值驱动整个土壤修复产业的蓬勃发展。

5结语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土壤修复的标准[7]与法规也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30%以上。从各届政府的工作报告及“十”的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支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工业用地的搬迁再利用势必加快土壤修复产业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势必导致政府环保决策更加关注民生,对污染土地的再开发利用不断提出新的环保要求。政策驱动、价值驱动,多方合力,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就不再是一纸空文。土壤修复产业是一项新产业,其发展过程必须解决技术力量的提升,科技人才的培养,装备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政策、标准、法律、法规的完善[8]等几个环节的问题,为环保从业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环保从业企业面临着挑战。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A].2012-11-27.

[2]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A].2015-08-03.[3]2016年中国环保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4-15].

[4]黄润秋.迎接环保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EB/OL].中国环境保护网,[2016-06-30].

[5]候宇轩,盘雨宏.2016—2020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DB/OL].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投资咨询网,[2016-06-13].

[6]袁建霞,张薇,董瑜,等.土壤污染修复国际发展态势分析: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78.

[7]徐应明.污染土壤修复、诊断与标准体系建立的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413-418.

生态治理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geopolitical conne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deep histor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an be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ace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high industrial proportion, low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bei in the context of joint development, Hebei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o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vigorously exp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novat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dilute the administrative col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Key words: joint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ebei,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一、前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跨步前进,可以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发展则显得有些畸形,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管理和产业结构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却没有真正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导致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前进的局面。因此,只有进行相应地微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不论发展到哪一种阶段,都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基础。从国家环保部门的74个城市在2014年的空气质量来看,污染最为严重的其实就是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有时候可以说是污染数天。在京津冀三地当中,河北的重工业行业比重过大,所带来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高耗能行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河北省长期依靠重工业拉动GDP的增长,无法清除一些产业落后的重工业,直接导致河北省的污染情况不断加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14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对比图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随着京津冀的迅猛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则可以帮助首都功能的疏解,而加强河北的基础建设,可以使服务更加健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繁荣,也能承接北京的相关高端产业。这样可以给河北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保护城市。

近十年来,河北的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5.4:49:35变成了2014年的13:53:34,但是相应的从业人员却是49:28:23变成了35:34:30。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还是相对比较突出。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比重过高

河北省是工业占据比重较高的省市,其产业产值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直接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北的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粗钢的生产在全国的比重是四分之一,而轻工业以及精加工工业的比重却比较少。由于对粗工业的管理不善,导致河北省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河北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每天的排污情况严重超标。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导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

(二)产业效益较低

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效益较低,而且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京津,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根据调查农牧渔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比重,只占10%。因此,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直接导致第一产业的结构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受限,产业效益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十年来,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虽然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体现了河北省的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反映农业低效、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没有得到相应地分配,直接影响到河北经济的发展。其次,河北省的农业结构还处于传统阶段,农业和牧业加起来也直接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林业、农牧业、渔业服务却发展非常落后,渔业没有真正利用到渤海的优势。最后,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增幅也相对比较有限,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由于河北省因为没有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前绿色农产品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滞后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相对偏高,而金融保险等现代产业发展却略显不足,层次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直接导致河北省的GDP的水平是全国的高地,而工资人均水平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才能给河北省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强国,河北省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调整结构,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路线。这样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把农业的生产模式符合绿色生态目标。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发展多功能性的绿化产业和花卉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去改善河北省的农业结构,充分发挥河北毗邻北京的区位,在环京当地带发展郊区现代农业,把河北地区建成是北京的生态蔬菜等副食产品的基地。最后,好的农业产品如果进行相应地转化,进行科学化经营,就可以建设出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部门优势。

(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减能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不断地提升河北省环境质量,才能真正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由于河北的燃煤生产占据了排放量的85%。因此,改变粗放发展的模式,发展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了河北省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河北省要想走新型工业发展路线,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采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的替代技术,真正实现产业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河北省是一个新能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它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量等。比如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风能就非常丰富,它具有开发风力发电的天然优势。

对于一些高污染的行业,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其内部的结构,保证生产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排放物。比如,钢铁行业如果减少一些落后工艺的产品,走高端、精加工的特色化发展路线,加快钢铁行业的优化,就可以建立一个适合河北钢铁业发展路线的体系。

(三)大力拓展第三产业

要想实现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及优化,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吸纳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地扶持,同时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体系,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中的比重。首先,一定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行业,全面拓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社会化和家庭信息化城市。其次,建设一个“一带、两通道以及三类集聚区”,打造专属于河北的“一带、两通道、三类聚集区”,打造专属于环京津的产业地带。

(四)创新监管发展机制,鼓励银行为区域中小企业“走出去”

河北省是一个重工业的发展省市,但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不能忽视。根据河北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明显不足,如果银行可以按照国家政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落实存贷比的扣除、风险权重的相关优惠”。这就可以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区域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处理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区域中小企业的专项金融贷款,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规定、审慎地使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不断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容忍度,并提高银行的监管技术和有效性。同时也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灵活高效的融资、汇兑以及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相关城市跨市金融服务的优势,鼓励并且支持民营企业在跨境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的结算,为区域中小企业的结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创新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于河北省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河北省要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不断地淡化行政色彩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打破部门和地域方面的界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真正推动城市间和地区间的联动。河北省虽然不是京都,但是离北京也是非常近,河北省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整合区域资源,慢慢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从而以较低成本真正促进产业优势的慢慢形成,整合相关的资源需要不断地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权力结构,应把握好由上而下的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力度,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去约束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从管理方面慢慢地走向服务,从全能慢慢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去克服各个行政区域经济所存在的弊端。

六、结论

河北省是一个与京津相依相存的生态系统,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生态支撑。如果不把生态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那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不会是长久的。现在京津冀已经开始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在治的同时,也要有防的手段,对污染环境的生产模式说不,这样才能对山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让河北重见蓝天白云。

[参 考 文 献]

[1]李章.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4(3)

[2]崔玲.国内京津冀市场分析[J].中国教育期刊,2014(20)

[3]李铭.我国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方式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3

[4]郭克莎,等.加入WTO后的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