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力学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力学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oncrete structure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After analyzing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surrounds the target of train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nhancing practice teaching.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is course’s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actual effect.
Key words: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 Concrete structure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Course construction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高等教育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已成为了共同的选择和普遍趋势。为此,我国专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优势明显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61所首批入选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满足企业所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内容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下属的建筑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承接专业知识启迪实践应用的功能,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其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3]。但从太原理工大学及全国其他高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急需根据《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的认知规律,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其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导课程,以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内容为基础,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实验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基本理论涵盖了材料性能、结构设计方法、构件承载能力计算及裂缝、变形与耐久性的验算,还涉及到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跨度广、难度大,存在着“七多”,即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符号多、构造规定多、教学环节多,且其文字内容叙述多[4,5]。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很难,做题时难以入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缺陷。由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味地被灌输知识。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极大的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资源匮乏。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涉及到很多的规范和工程实践,难度比较大。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大多数教师是博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锻炼机会,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教学方式单一,直接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授课效果。
(3)教学考核落后。由于考试方式主要采用闭卷形式,考核内容大多围绕课本知识,套用各种公式。而学生多以“应试”为学习目的,只是在短时间内集中强化式记忆,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显然,这种类型的考核方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明确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后,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土木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根据知识的结构体系和认知规律,既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手段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这几个基本方面着手,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探讨,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贯穿“授之以渔”的思想,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体描述如下:
(一)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教学内容以混凝土结构中的基本构件(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受扭构件、偏心受力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截面设计为主线,每部分都划分成“原理、设计、验证”三部分,让学生系统掌握它的受力破坏机理、计算基本假定、计算模型、计算公式以及构造设计要求。通过这样的讲解模式使学生思路清晰,搭建起易于掌握的可塑性知识框架,构建了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能力。
(2)试验部分:改变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演示试验模式,即教师对已浇筑好的构件进行加载,通过破坏现象来分析其原因。采用让学生直接动手参与,记录现象并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梁的抗弯试验,对于方案的设计、构件的浇注、以及从加载到破坏的过程,学生来参与,最后验证试验结果和现象是否与预期相同。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创造性思维方法,进一步认识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给学生摆明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来回答疑问。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更愿意接受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上入手,全面调动其参与性,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力争达到实现融会贯通。具体如下:
(1)将工程案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工程现场录像,都是很好的素材。把解决工程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明白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在什么场合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此外,在教学时教师应先提出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和总结知识内容的特点,设置疑问、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漫无目的,耗费大量时间却效果不佳。
(2)该部分教学内容多且与现行规范、规程等联系比较强,应在分析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等后,确定有哪些适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引入大量的图片、动画、工程现场录像等到课堂中来,如清楚直观地展示梁、柱、楼盖等构件的钢筋形式、位置、数量、搭接方式,甚至还可以采用视频跟踪,让学生了解并熟悉一栋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这样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亲切感和亲临感,有利于掌握基本概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此外,随着工程建设的需求和发展其内容和知识还在不断地更新。教师要及时将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自己的科研成果来不断填充教学内容,使所授课的知识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
(3)考核方式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减少其仅靠考试前快速突击就可取得好成绩的弊端,以更加真实合理的方式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如综合考量到平时作业、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课程设计和笔试环节,真正激励学生平时的认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论
通过作者自身的教学钻研与经验探讨体会,深刻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的学科,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涉及专业学科面的范围非常广。教师应从本课程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求知特点来寻找突破口,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方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紧贴实践,缩小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找到学生易于接受的最佳方式,将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的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达到既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又拓展了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东南大学等. 混凝土结构上册,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3] 刘素梅, 徐礼华.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总结[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3):112-116.
力学基本原理范文2
荆楚理工学院介绍
荆楚理工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有30余年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学校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学校一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4万册,采用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Ⅲ),拥有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14个。
荆楚理工学院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
1、化学工程与技术
2、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力学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环境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38-02
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工程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动能量损失及有压管流和明渠流等。由于该课程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较为困难。流体力学课程一般在第4学期开设,开设在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之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针对流体力学抽象概念多、数学分量重、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授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针对专业特色和课时量,优选教材
流体力学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前者适用理科专业方向,偏重理论;后者适用工科专业方向,着重于工程应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选用偏重于工程应用的工程流体力学作为教学内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尤其是侧重于水处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其流体力学的知识主要用于解决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的流体力学问题,课时量被压缩到50个课时左右。因此,要选用适用于较短学时,并且侧重于水力学知识的教材。教材要能够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能够涵盖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有压管流、明渠流等基本内容。教材要有一定的例题和课后思考、复习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能附有实验演示的光盘。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普遍反映流体力学很难,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W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肯花时间去钻研。确实,流体力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绪论课时,要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任务以及在专业及后续课程中的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流体力学提出明确要求,如哪些内容需要掌握,哪些内容需要了解,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自信心。[1]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重点
流体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公式的推导和理论的理解,以及用理论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流体静力学这一章中,关于流体平衡微分方程的推导,就涉及高等数学中的连续函数和泰勒展开式等,这是一个难点,对学生的高数基础要求比较高。而求解作用在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解析法,一种是图解法。解析法要求学生有工程力学的静力矩和惯性矩的知识以及基本的几何知识,此法的压力中心在受压面的形心的下面,与形心不重合;而在图解法中,静水总压力的压力中心与压强分布图的形心重合。虽然课上教师反复强调两种方法的区别,但基础差和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仍然一头雾水,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应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最好还能结合模型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借助一块平板,将其置于水下,标注其形心和压力中心的位置,再将平板与一棱柱体结合,分析压强分布图的形心位置。这种形象地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充分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录像将教学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学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学生知识面。[2]但多媒体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一晃而过,当时学生感觉很好, 但真正留在脑海里能掌握的内容却很少,这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因此,流体力学的教学要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在进行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讲解时,最好使用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增加记忆的时间;而在讲解流线和迹线等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动画形式,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流体力学的学习讲究系统性,各章之间又相对独立。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应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并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上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一章节开始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每学完一章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对于重要的内容,教师在课上讲解的时候要明确指出,回顾的时候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问,在一章讲完归纳总结的时候,要再次强调这部分内容,相信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四、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
流体力学往往有0.5个学分的实验课。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验结束后,应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总结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发现其中的规律,这非常重要。[3]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理论课全部讲完了,再集中上实验课,这种做法有利有弊。优点是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在实验课上教师再讲解一遍实验原理,可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弊端是上理论课时,教师不能形象地讲解,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上实验课时,教师再讲解一遍,费时费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工作。尤其在总课时量被压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实验课的时间,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流体力学中的很多内容,例如雷诺实验,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讲解,一边讲解,一边实验演示。还可以在流体力学实验室中增加多媒体设备或者其他可视化设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讲解完理论,直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课后处理实验数据。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一举数得。
五、加作业环节,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4]当然,布置作业不等于搞题海战术。例如,关于典型的三大方程,即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的应用,有三种类型的典型题目,即弯管内水流对管壁的作用力,水流对建筑物的作用力和射流对平面壁的冲击力,每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布置1~2道作业题。而关于求解作用在平面上和曲面上静水总压力的计算,题目形式多样,压力体的形状灵活多变,可以适当多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尽可能多掌握各种类型的题目。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专门安排习题课。这样一方面可对学生所做作业进行点评,剖析典型例题,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这也可给学生提供了课堂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能对学生思维进行锻炼,让学生触类旁通。[5]除了典型的计算题以外,习题课上还可以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避免学生重计算,轻概念。
目前,在考核方式上,一般是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兼顾了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但也存在弊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平时作业做得不错,但期末卷面成绩非常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平常作业存在抄袭现象,上课虽然出勤率高,但课上听讲不认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例如平时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另一方面,实验成绩单独计算,而在理论考试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练就“火眼金睛”,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一是对作业雷同的现象,一律给予当次作业不及格;二是要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回答问题的情况、课上表现等都要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总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流体力学的教学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相结合。应在总课时量不增加的前提下,优选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研发、设计小型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羽,张仙娥.环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的教学探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4):156-157.
[2] 宿程远,张建昆,陈孟林.师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17-118.
[3] 王伟.土木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8(21):182-183.
力学基本原理范文4
2、《理论力学教程》作者:周衍柏;
3、《俄罗斯数学教材选译—理论力学》作者:玛尔契夫;
4、《流体动力学导论》作者:Georgek.Batchdor;
5、《算力学进展及应用》作者:王有成;
6、《弹性力学内容精要与典型题解》作者:刘章军;
7、《工程力学》作者:宋本超、卞西文;
8、《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的新进展》作者:张伟 ;
9、《材料强度力学》作者:熊有德 ;
力学基本原理范文5
1.系统的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系统,也可以把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客观事物看成是一个系统。大到银河系、太阳系,小到一个原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体、一个细胞,我们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去认识它们。我们对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所有的系统其历史发展过程都能很明显地分成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混沌发展阶段。正象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的那样: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混沌的本质是自由,是物质的彻底的自由运动状态。系统之所以能成为系统还必须有一个整体约束力存在。这个整体约束力就是一种聚合运动势力,比如象宇宙系统中的万有引力。自由运动与聚合运动两种势力相互作用,相互抗衡使整个系统处于自由运动的混沌状态。
在混沌状态的系统内部,多层次的、多股势力的自由作用导致部分物质和能量的大聚集;大聚集引发大膨胀,膨胀运动势力就从自由运动势力中产生出来。膨胀运动势力把多股自由运动的小势力集中起来,分别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和聚合运动两种势力相抗衡,并在整个系统中占居主导地位,使整个系统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在系统的高级发展阶段,系统在膨胀运动势力的主导下处于持续的膨胀过程之中。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在膨胀运动势力的引导、冲击下进入旋转运动状态。旋转运动进一步衍生出循环运动,所以在高度复杂的系统中还表现为循环运动状态。初级系统内部的基础矛盾是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两种势力对立统一的关系;高级系统内部的基础矛盾是膨胀运动、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三种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初级系统都处于自由运动的混沌状态;高级系统都表现为多层次的旋转运动和循环运动状态。
上述系统历史发展规律是我们从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包括国家、家庭、企业等系统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系统观察法。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把整个论证过程逐步展示给大家。
2.宏观物理学的宇宙观
当我们运用上述规律去认识整个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时,一个清晰可见的宇宙观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我们的宇宙正处在一种持续的膨胀过程之中,现代科学认为它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我们暂且也把宇宙膨胀之初看作是一次大爆炸,那么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就应该是一种混沌状态。我们按照中国哲学的“元气”理论,可以说初级阶段的宇宙就处在一种元气状态。我们根据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说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处于“暗物质”状态。显物质是大爆炸之后才出现的,由于现代科学对暗物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才会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之说。实际上,大爆炸只是宇宙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分界线。
在初级阶段的宇宙中,自由运动势力与万有引力直接抗衡。当某一局部自由运动势力较强时,这一局部就处于膨胀状态;当某一局部自由运动势力较弱时,这一局部就处于收缩状态。就整个宇宙而言,大致上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暗物质的世界里,物质也不是均匀分布的,也存在着紧密和稀疏的巨大差异;存在着多层次的多股势力的自由运动。
万有引力是一种聚合运动势力,也是宇宙系统存在的基础。它贯穿于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其后,既存在于暗物质世界也存在于显物质世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只能运用万有引力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而电磁波和暗物质似乎一点关系也没有。万有引力的存在对整个宇宙是一个约束,它的作用必然使整个宇宙走向聚合和集中,或者说走向收缩和寂静。而自由运动势力的活动是需要一个活动空间的,它就与万有引力形成了一个直接的对抗。对抗双方势力旗鼓相当,所以整个宇宙处于大致平衡状态。但是,与万有引力形成直接对抗的是自由运动内部各种运动势力的一个综合势力,各种不同的运动势力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内耗,所以说在自由运动势力内部蕴藏着远远超过万有引力的巨大能量。一旦在某一时刻自由运动势力内部出现协调统一的状态,一场巨大的膨胀运动就要爆发了。
自由运动的过程使物质和能量走向聚合和集中。但是,这种聚合和集中与万有引力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是一个逐渐消除内耗的过程;一个扩大暗物质世界中紧密和稀疏之间差距的过程;就象在经济社会中,自由市场经济总是导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资本走向集中,但是它绝不是导致整个经济社会走向萎缩。所以自由运动虽然能使物质和能量走向聚合和集中,但是它并不象万有引力那样促进整个宇宙走向聚合和收缩。与此相反,它在整体上仍然是和万有引力直接抗衡的一种基础势力。
万有引力引起的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把物质、能量集中起来的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协调,把多股自由运动势力在某一局部聚集成一股巨大的势力,大爆炸不可避免地就要发生了,新产生的膨胀运动势力统帅着整个宇宙由此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膨胀运动势力实际上是从自由运动势力中分离出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众多弱小的自由运动势力依旧存在。现代科学证明:暗物质占整个宇宙质量的90%左右。
一股势不可挡的膨胀运动势力对自由运动的物质世界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自由运动的物质世界中出现了多层次的旋转运动。基本粒子的旋转、原子的旋转、太阳系的旋转都是自由运动的物质在膨胀运动的冲击下形成的。任何一个旋转体都是由离心力、向心力和垂直方向的力这样三种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这刚好与整个宇宙的三种势力相对应。离心力代表膨胀运动势力;向心力代表聚合运动势力;垂直方向的力代表自由运动势力。因此,我们说:现宇宙中所有的显物质都是旋转运动的产物;没有旋转运动就没有显物质的存在;显物质的实质是物质的旋转。而旋转运动又是膨胀运动、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三种势力相互抗衡形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在现宇宙中,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任何物体(包括: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处在三种势力相互抗衡之中,任何一种势力的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该物体的毁灭。当膨胀运动势力过强时,它会化作射线离我而去;当万有引力过强时,它会化为黑洞而深不可及;当自由运动势力过强时,它会由显物质即刻转化为暗物质,瞬间若逝。现宇宙持续的膨胀使我们能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世界。而随着膨胀势力的不断扩张,膨胀势力在整个宇宙中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当它对自由运动势力和万有引力不能构成一个统领之势的话,整个宇宙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显物质世界转化成暗物质世界。不会象有些人说的那样:膨胀运动结束后,宇宙会截然相反地开始作收缩运动。
3.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基本格局
我们生活在一个发育成熟的宇宙之中。膨胀运动、自由运动和万有引力三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现宇宙内部基础矛盾的基本格局。在现宇宙之中,任何一个发育基本成熟的客观事物其内部基础矛盾也都是这样一种基本格局。
力学基本原理范文6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定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