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介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介现状范文1
【关键词】媒介素养;免费师范生;研究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发展迅猛,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多样化,计算机、手机以及多种移动终端等新媒介成为大学师生获取媒介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和接班人,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如何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寓教于大学课堂内外,设计出适合免费师范生学习和运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为陕西师范大学的2009-2011级免费师范生。本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调查问卷于2012年5月起开始发放,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问卷回收率94%,问卷有效率为91.28%。其中男生占29.4%,女生占70.6%。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陕西师范大学所有师范类年级及专业,且男女比例与现实情况相符,所以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图所示:
访谈从中选取了涵盖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化学、历史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8个专业、3个年级、25人进行个案访谈;专家访谈有3人,1名管理学生工作的学工组辅导员,2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相关教授。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关于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自制半结构式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以单选和多选题为主,另加一道主观题,了解免费师范生对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看法。
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基本信息调查,共7题;
2、媒介接触情况,共15题;
3、选择、解读、利用、判断媒介情况,共22题;
4、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共16题。
(二)访谈法
在结束问卷调查法之后,访谈法用作对问卷调查法的补充,以澄清问卷中模糊的问题,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1、免费师范生个案寻访:通过与免费师范生面对面的直接调查,获得更加生动、直接、具体的信息。以便深入研究分析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
2、相关专家教授专访:与之共同探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媒介对免费师范生学习与生活的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媒介是免费师范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通过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目的调查发现,网络媒介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多以娱乐为主。在“使用电脑上网必做的事项(可多选)”的调查中,选择“使用QQ、飞信聊天交流”的占67.4%,选择“浏览当天新闻”的占30.3%,选择“查阅学习资料”的占58.5%,选择“使用微博、博客、QQ空间记录心情”的占32.2%,选择“看电视剧、看电影”的占37.1%,选择“玩魔兽等网络游戏”的占7.7%,选择“查收邮件”的占43.8%,选择“使用淘宝、当当等网站购买东西”占22.4%,选择“无目的打发时间”的占13.5%。
第二,免费师范生接触媒介的现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媒介接触情况以电脑为主、每天接触时间在1-2小时之间、对传统媒介接触较少。在平时的对媒介的接触情况中, 95.34%的同学喜欢电脑,91.14%的同学会手机,其次有77.16%的同学喜欢书籍。而对传统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的使用率仅占52.91%、49.42%、59%。而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中,电脑以51%占有率成为免费师范生最常用的媒介,其次是手机,占36%,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占5%、3%、3%、2%。免费师范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正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第三,免费师范生对媒介内容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在“是否能够运用媒介熟练地工作学习”问题中,选择“非常熟练”的占16.3%,选择“熟练,但还需要学习”的占57.8%,选择“不熟练”的占24.5%,选择“完全不会”的占1.4%。可见绝大多数师范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媒介来工作学习。在对媒介评估能力的调查中,对“你认为大众媒介对你的性格、价值观及待人处世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多高?”问题的回答中,97.7%的同学选择了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有大有小。仅有2.3%的人认为大众媒介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由此表明,免费师范生对媒介的使用能力较强,在对媒介内容的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第四,媒介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严重。
在问及“是否了解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时,有43%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48%的同学选择了“只听过,但不知其含义”。在对自我媒介素养的认知上,对自身媒介素养的缺失程度,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54.1%,“不很严重”占30.3%,“不严重”占7.7%,“认为不缺失”占0.9%。可见,免费师范生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生疏,对自己的媒介素养不甚满意。可见媒介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严重。
(二)访谈结果分析
1、免费师范生个案寻访。在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到了以下几点信息:(1)在问及对盗版图书、软件、音像制品的看法时,所有的同学表示购买过或使用过盗版,并有40%的受访者表示对盗版持支持态度;36%的受访者表示对盗版产品不排斥;另有24%的受访者表示购买或使用盗版产品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还是有购买或使用经历。盗版产品的低廉价格是促使受访者选择购买或使用的主要因素。(2)关于是否参加过媒介制作,有83%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但参与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以制作PPT为主。其他形式的活动参与较少,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希望尝试参加诸如制作DV、参加摄影比赛、制作flas、制作网页等活动,但没有机会参与或者是自己没有掌握相关技能。
2、相关专家教授专访。通过此次对相关专家教授的专访,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最大障碍是系统知识的缺乏,这可能造成一种畸形的媒介素养。比如某些同学可能对于游戏知识非常丰富,对于媒体技术非常精通,但是对于如何写作,不擅长。(2)未来传媒的自媒体化、社交化、参与性质、可视化、平民化是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利用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开放式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媒体知识对自己进行终身教育。
五、对比研究
在对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对非师范生以相同的问卷进行了调查,以形成对比,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一)调查结果
1、媒介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有着相同的影响。通过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来说,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均相似,无显著差异。
2、对于传统媒介而言,非师范生接触多于师范生。在看报纸和杂志的频率中,非师范生明显多于师范生,一周看一次以上的频率师范生的累积百分比为29.6%,而非师范生为40.1%,即非师范生接触到的传统媒介多于师范生。
3、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手机使用的目的存在明显差异。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中,免费师范生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占49.4%,浏览当日新闻占38.2%,而非师范生在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占56.7%,浏览当日新闻占43.9%,说明非师范生利用新媒体了解时事资料高于免费师范生。
(二)原因分析
1、由于选取的仅只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能够接触到相同的媒介,即拥有相同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在同一学校内对师范和非师范生有着相同的影响,所以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形同的媒介环境想受到的影响相同。
2、在数据中发现“对于传统媒介而言,非师范生接触多于师范生”这与预期的“传统媒体接触情况相当”相悖,分析原因发现,在调查过程中,非师范生主要集中在理科,理科比文科约等于6:1(293:52),理科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学素养,故喜欢读写报纸、书刊。
3、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对信息的检索和关注度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毕业后找工作,非师范生就更关注一些社会信息和相关的搜索引擎检索。
4、由于学校对相关的媒介素养类教育甚少,由此导致了非师范生和师范生在媒介素养德育和教育方面缺失严重。
六、调查总结
(一)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总结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免费师范生:
1、媒介接触的不良现状。从媒介接触的类型、时间和目的来看,免费师范生媒介接触的现状可归纳为:①媒介接触以网络媒介为主,且网络媒介接触时间较长。②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时间较少。③接触媒介的目的多以娱乐为主。
2、对媒介影响有较客观的评价,但对媒介内容缺乏客观评价。很大一部分同学认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未能科学地评价媒介信息。事实上媒介本身就具有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的功能。
3、对媒介素养相关内容认识模糊。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同学闻所未闻。在对自身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评价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身媒介素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来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
1、在全校范围内增开媒介素养教育公选课程。开设适合非新闻专业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接收媒介素养教育。
2、建立有关媒体实验室。锻炼免费师范生媒介技能,使免费师范生掌握媒介使用技巧和媒介制作能力,并能够将媒介熟练地运用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3、组织提高媒介素养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免费师范生参观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报社实习等,以深入了解媒介基本知识和媒介运作知识。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校方加强对官方微博、学校论坛和学校公共主页等的建设,创建健康文明的舆论环境。
5、推广媒介素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平台。依托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和学校社团的力量,如校园广播站、学校电视台、相关学生社团等举办校园微电影、多媒体讲课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
参考文献
[1] 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2).
[2] 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2012(01).
[3] 李霞,徐睿.国外媒介素养对我国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5).
[4] 宋娜.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特征与激发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11(09).
[5] 李志杰.关于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传统媒介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电视媒体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体的整合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
二、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
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我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充分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由于我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
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
三、媒体融合的机遇
传媒行业进入了多种媒体并存及逐渐相互融合的阶段,尤其是网络与数字化科技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出现了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使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向,媒介消费变得多元,消费心理和行为越来越难以捕捉。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分众传播时代。毫无疑问,其必然给与媒介紧密结合的广告业带来影响。在任何单一的媒体刊播广告就能打响一个产品或品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传统的广告运作已日渐显露出它的弊端。如何以有限的预算“网罗”受众,打动他们的心,使其主动参与进来,不知不觉接受广告信息,成了广告人冥冥苦思的问题。
四、电视媒体的转变
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强势媒体,电视的娱乐功能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形态上的各种变化,仍然在不断发展演绎出新的节目样式和娱乐创意。然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电视娱乐节目生存发展情况堪忧。目前对电视产生直接影响的新媒体,包括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催生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浪潮,强势吸引受众有限注意力资源,分割受众休闲娱乐时间,改变人们娱乐习惯,塑造出新的娱乐文化形态,同时它们也对电视媒体以及电视娱乐节目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
媒介融合需要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这三个条件才能支持它的发展。其实媒介融合这种现象早就有了,只是在互联网出现后,各种媒介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演越烈,而且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衍生出很多新媒体,还挑战了传统媒介的运作,引起了传媒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这个传统媒介迎接挑战,开发、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与各种新媒体合作,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2010年3月22日中国广播影视科技发展主题报告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说,“三网融合对广电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广电要加快市场转型、网络转型和业务转型,走出一条新业态之路。”虽然业界对业态这个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家政策和广播电视变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业态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业务整合,即传统视音频服务的升级;跨屏融合,即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产业整合,即跨行业整合产业链和多元化盈利模式。
传统媒介现状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27-02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仅影响着媒介本身生态系统的重建,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曾概括指出:“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新旧媒体呈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闻信息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这些都决定新的传播环境对“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呼唤“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传媒行业生态;传媒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融合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变在媒介系统内部就体现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从刚开始的被动应对到逐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据信息传播新的阵地上。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没落或者崛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就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屹立不倒。
2.媒体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呼唤“全媒体型”人才。“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指的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甚至还有交叉媒体形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又要具备“全媒体”技术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
3.新闻信息多元化呼唤“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闻信息形态的“碎片化”。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兴起,各种“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体形式使得传统上由报纸、电视、广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新闻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信息及时、迅速传播,但也因为信息者知识结构、新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为受众和社会带来误导;而同时,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众的认知出现片面和偏见。这就要求新闻人才不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理论结合实践,而且要有整合各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本文将以陕西省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几所高校为观察对象,阐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上看,上述几所高校均对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作出了回应,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学就在其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则提出“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除西安石油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皆以传统媒体为教学导向,较少涉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理念。
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为学习场所、多媒体设备等,目前,陕西省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相当充足。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就为学生学习建有“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室、新闻传播综合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媒体资源方面陕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内媒体为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华商网、西部网等。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大学最为雄厚,其次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皆为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而其他院校则多与其他学科混合建制。
3.专业特色。陕西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专业特色见下表。由表可知,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除完成新闻学的通识教育外,各个高校均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只是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在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仅有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新闻的内容层面,并未在新闻技术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理念上有实质性大突破。
高校名称 所在院系 专业特色
西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法制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 英语新闻
延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闻党史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 网络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1.拓宽学科范围,实行跨学科教学,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交汇,新闻人才的培养早就提出来“通才”的说法,“通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则对“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说法,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要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忽略技能或者过度技术化而缺少内核的支撑。
2.在突出自身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上“融合新闻”,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多样化采编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闻人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媒介融合虽然给整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个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而应该积极发挥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和新传播环境相适应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从介质上来说主要是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融合。“融合新闻”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符号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做“全媒体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的采编技能。
3.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闻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闻行业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闻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以下途径:加强与当地、省外甚至国外的媒体合作,根据自身特色与相关媒体对接,建立大量实践基地;打造校媒、校企业务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孵化平台,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创办自媒体,把自媒体作为试验田,提高媒体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 语
人才的培养是新闻行业、新闻专业及新闻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态位产生深刻影响之后,也对处于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源头的高校新闻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从媒介生态系统变化、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新闻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以管窥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所在,即:从办学理念上实行跨学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从专业特色上,发挥自身原有特色,通过“融合新闻”等培养“全媒体型”和“整合型”人才;而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5).
传统媒介现状范文4
我国广告创意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广告市场逐渐变化的现状,我国的广告创意教育较落后于现实需求,具体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广告创意教育的重点停留在传统媒介广告的内容创意传统的广告创意课程多针对传统大众媒介广告的内容创意,如电视广告故事情节、平面广告画面构成、广告语等,而对基于新媒体的广告形态创意却很少提及,这与广告运作现实是脱节的。
2.对广告媒介的教学集中在传统媒介投放上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广告业将完成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的转型。②在我国广告创意教育中,对于广告媒介的教学依然集中在对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介绍及投放应用上,缺乏对于新媒体形态的介绍,关于广告创意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使用以及广告媒介的形态创新较少提及。
3.广告内容创意教学与媒介创意教学的割裂我国的广告教育中,通常设置广告策划与创意和广告媒体研究(或类似名称的课程)两门课程来教授广告创意和广告媒体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门课程通常是割裂的,前者单纯地介绍广告内容创意,后者单纯地介绍媒介投放,很少将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融合起来进行讲授。这与当前广告市场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也就导致了广告专业的学生进入业界后,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广告内容创意层面,难以适应广告市场的变化。
我国广告创意教育转型的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教育的变革刻不容缓。
1.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的培养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媒体逐渐成为重要的广告媒体资源,国家对新媒体的管理不如传统大众媒介那样严格,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可以通过专业手段开发新媒体投入市场,例如日本电通公司就设有专门的新媒体开发部门。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一旦被用户广泛接受,就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关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必须融入到广告创意教育中。这类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熟悉新媒体的基本特性,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新的媒体形态,并有效植入广告的能力。
2.导入定量思维,提高媒介整合能力传统广告以内容创意为中心,在投放时必然围绕内容创意进行媒介的选择和整合,常常缺乏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定量控制,这必然导致广告经费的大量浪费。因此,应该在广告创意教育中导入定量思维,强化广告创意目标、方法和效果的量化思维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大众媒介和新媒介的整合能力。
传统媒介现状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 素质 能力 新闻教育 改革
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新闻业界不断发生改革,并其对新闻业界也不断提出新课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关于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学家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显示,新闻教育改革没有建立能够实际操作的新模式。除此之外,传播的新闻传播格局又不能满足当前新闻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显而易见,新闻教育改革的任务势在必行。
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主要是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当前的发展中,媒介融合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媒介融合最早起源于美国,开启了具有全球性媒介融合的新时代。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实现了电视、媒体等多种媒介的融合。但是由于当前新闻业界发展的局限,并没有取得很大的发展,因此,整体上讲,取得的效益并不高。此外,媒介融合严重缺乏一个可以操作的新模式和实践,必须进行有效改善和重建。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老套、课程单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通常情况下主要运用传统化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主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新闻教育改革教学的课程仅仅采用媒体来实现,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新闻教育在专业课程方面内容主要侧重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一广播为主题进行相应的设置,严重缺乏综合性,导致在操作时出现单一状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在新闻教育专业课程中,大都十分重视信息的培养,而非技术,此外,还着重强调文字信息内容的学习,可见,传统的新闻教学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媒介传播的实际需求。
(2)新闻教育与传播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媒介融合的教育改革,对新闻教育的理念和传播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教育改革多元化严格要求新闻教育理念和传播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在高校院校新闻教育过程中,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以及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方面仍不清晰,这样以来,很多学生再就业之后无法适应这种媒体环境。
(3)、新闻教育专业过于细分化。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被不同媒介形式分割,所以,想要使其达到科学、综合以及专业等特性的有效统一十分困难。例如,高校院校内新闻教育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等等)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领域。媒介融合本身的目的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将新闻信息与新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新闻教育专业一旦细分化,便会对新闻教育技能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等等。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问题的新要求
(一)不断优化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
(1)针对现有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提出第一个新要求就是:积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新闻教育传播课程。在目前所有的高校园内现有的新闻课程中进行新闻资源整合和有机融合,逐渐模糊课程之间已经存在的界限,并将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方式,重新将新闻教育内容与设备进行融合,促使其形成一种全新的新闻课程体系等。例如,开设新的音频、视频内容制作课程,为学生积极拓展新的媒体传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从而迎合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2)拓宽新闻学科内容,创新专业特色。伴随着媒介融合脚步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逐渐优化教学课程。例如,中国xx所新闻大学早在07年就已经开设新闻数字化传播的专业,以数字化网络技术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加丰富的学习领域。并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专业和新的新闻专业都将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必须保证新闻教育专业自身的开放、兼容等特性。此外,由于传统的新闻教育专业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媒体需要,那么,建立专业化体系来增强实践教学十分必要。高校必须综合自身的能力来创造新闻专业特色,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技术等。除此之外,还必须提升新闻专业的综合素养,逐渐增强新闻教育设施的建设,为学生们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积极整合师资,引进国外合作
媒介融合背景下,师资力量不仅是进行新闻教育的主力军队,还是连接新闻教育传播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整合力度。把具有不同新闻专业背景、传播学科的师资整合在一起,并在坚守新闻教育核心任务的前提下,对他们内部的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技术手段与传播能力的队伍。另一方面,还必须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外合作,吸取他国经验。或者高薪聘请国外新闻媒体传播讲师传授经验,逐渐与国外形成一种“互动”的良好模式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大对新闻教育专业传播改革的力度,前提必须综合新闻教育专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另外,积极改善和创建新的媒体设施,为媒体传播奠定“硬件”基础,以便新闻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
[2]尚京华.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J].现代传播,2010年.
传统媒介现状范文6
摘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不断被分化,广告产业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现状,利用融合化的营销手段发展地方媒体,并且树立大广告意识、利用大数据营销革新广告公司以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广告产业 发展策略
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等日益融合,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同时技术推动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以前的广播、电视、手机发展到现在的智能电视、手机、平板等各类移动终端,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力被发掘出来,个人的传播能力经由互联网的传播被急剧放大。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介入,媒介形态已经在向融合化的产业形态转变。融合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形态的变化,促使依托于媒介生存的广告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促使广告产业的主体、客体以及载体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广告时期。
一、媒介融合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①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融合、内容融合以及渠道融合,而以网络、内容、渠道为生的广告产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1、网络融合使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步深入,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了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告经营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开始向互联网延伸,从而使得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 亿,与2012 年底相比增长了1.12 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②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各类媒介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广告人能够恰当分析和巧妙选取适宜的传播渠道,使广告能够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
2、内容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广告中的文字、影像、语音等不仅仅能转换为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技术的革新使得各类媒介形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媒介需要更多的依赖新媒介的助力,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最终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由此,同一个品牌需要在各类媒介上有着主题相同而表现形式各异的广告。例如服饰品牌除了商场拥有实体店外,也在购物网站上设有品牌旗舰店,综合购物网站的活动内容推广不同的主题和优惠活动。内容融合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媒介的分众定位,也要使多个媒介的广告自成系列,实现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3、渠道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受众更加分化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是在扩大我们接触信息的空间,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广告开发的机会。微信、微博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进行开发和推广,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能够使我们随时随地掌握所需的信息,媒介的分化和受众的分化相互影响,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传统营销传播行为受到很大影响。对于新媒介而言,也不得不面对单一应用无法占据绝对地位的现实,例如微信虽然在近两年内快速累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用户入口,但也无法完全替代新浪微博等产品。在媒介步入深度碎片化的时代,受众注意力被分化,这对广告的有效传播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产业发展策略
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永远超乎想象,但是在这样一场媒介融合的变革之中,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带来的大环境的骤变,选择顺应融合的势头顺势而为,主动选择来一场自我革命,培育面向媒介融合这个潮流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以媒介为主,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强媒体、弱公司”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使强媒体更强以造势,弱公司变强以助力,取长补短以赢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1、精准营销与效果导向并重
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性,电视、互联网、移动端的竞相发展,每个终端的媒介受众都要遭受着被其他移动端分离的威胁,在这样一种“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抓住碎片化的受众才是重中之重。
(1)内容营销: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广告传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适应多终端的优质内容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和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优化媒体的内容制作,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有针对性地播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跨媒介平台的自由顺畅流动。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就在于内容选择的革新,考虑到受众的真情实感,然后精心制作、贴近生活,真正让观众在心底产生“惦记”,从而形成口碑效应并促进了广告的传播。
(2)新媒体营销:广告注重与受众互动。所谓新媒体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③一则好的广告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引人入胜,也需要便捷的渠道能够让受众随时接触。新媒体营销平台,提供了更广范围的渠道,并且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包括与传统媒介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纵观各大卫视的热门节目,都借助微博、微信、网络客户端,将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不断外推,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线上开播推送内容,线下也加大活动力度,黄磊、吴镇宇等明星在微博上的讨论,同样带动了收视率的提升。
(3)文化营销: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击空洞的消费主义。文化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动营销,在商品之中赋予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产品诉求,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满足了其某种程度的文化需求。媒体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去关注受众内心的真实所需,关注受众的情感,去反击那种惯用的消费主义。例如湖南卫视认识到受众追求快乐的情愫,从而提出“快乐中国”的理念,此后所有的栏目制作都围绕着给受众一种快乐的体验。用不同类型的栏目制作来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层的注意和观看。如热播的《一年级》关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将亲子、家庭和师生关系搬上荧幕而且收视蝉联全国网同时段第一,启蒙教育的话题也被全民热议。
2、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齐行
于地方广告产业而言,改变自身落后的现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融入到媒介融合的信息圈中,就要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大数据营销模式,同时转变旧的广告运作观念,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通过自身的革命实现地方广告产业的长远发展。
(1)政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政府应该给予地方广告公司一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引导加强广告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推动广告企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大中型广告企业与传媒机构等投资组建综合服务型龙头广告企业,进行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与引导作用。对优秀广告界人才进行鼓励,聘任业界导师,让人才与行业接轨,单位提供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广告企业或公司可以到高校举办讲座或者展览,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2)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大数据营销。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终端增多,消费者对媒体的应用要求变得多样、复杂,互动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建立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充分掌握消费者的信息,才能实现广告的精准营销,这是广告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增长点。大数据采用的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个体、喜好而进行的“点对点”的宣传。通过为每一个客户建档、存档并实时更新数据内容,然后直观分析出客户真正的、最新的要求和需求。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用户媒介接触习惯,制定出符合受众习惯的媒体组合推荐;通过分析广告活动中的效果数据,得出媒介广告效果分析模型,指导日后的广告投放,帮助品牌主轻松实现针对性投放、一对一营销,提升广告ROI。④
(3)转变广告运作观念:大广告理念。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广告运作观念,要有一种大广告意识,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进行广告传播。例如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天可能接触到的有户外广告媒体、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等媒介,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广告载体与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匹配。
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要明确融合化的社会形态下,受众需要的是随时随地能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确立一种以受众为主的营销思维,既要抓住新技术新规律,积极壮大综合实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又要主动思考、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带动地方广告企业转型,共同开创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湘潭大学2014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湘潭市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①宋月静,《美国广电媒介融合分析及启示》[J]《. 新闻实践》,2013(4):10
②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③李娜、康佳,《越网络越营销》[J]《. 民营视界》,2010(2):18
④潘婉,《营销革命3.0——虚拟世界的营销成就现实世界的价值》[J]《. 中国新闻周刊》,20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