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消费概念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1

Abstract: Facing the inflict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 human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path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ecology, and advoc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following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a few related concepts, inculding, eco-tourism, green tourism, low-carbon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nd relations of them.

关键词: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

Key words: eco-tourism;green tourism;low-carbon tourism;sustainable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08-02

0 引言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者对高质量旅游环境的追求日益明显,“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应运而生。但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内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上的争论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给现实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一些混乱。一些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推广时任意冠以“生态”“绿色”“低碳”等词汇以假乱真,误导旅游者,造成损害旅游者的利益的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从理论上研讨这个问题,对这几个概念加以辨析。

1 几个概念的产生和内涵

1.1 可持续旅游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5年,可持续旅游世界发展大会签署了两个重要文件:《可持续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论述:①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③可持续旅游的目标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

1.2 生态旅游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而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然而,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

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强调了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并且认为生态旅游不是一种普通的旅游产品,而是一项专项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方式,一个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系统。

1.3 绿色旅游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它应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然而其定义却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绿色旅游应该属于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的范畴,绿色旅游是指在旅游消费、生产建设、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倡导和实行的一种保护生态环境、求得生态平衡的原则和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征:

1.3.1 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绿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依托自然资源环境,绿色旅游当然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

1.3.2 运用绿色理念,坚持绿色管理。旅游开发商以及经营商必须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3.3 倡导绿色消费。旅游者要求具有强烈环保意识与较高的环境道德水平,在旅游过程中,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不伤害动植物,严格遵守旅游点的规章制度,不带走旅游点原生态的任何东西,使环境得到保护。

1.3.4 强调“三大和谐”。绿色旅游不仅像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就像郭因先生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保证,人自身的和谐是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4 低碳旅游 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是绿色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2 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

2.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地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可持续旅游是基于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的。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

2.1.1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旅游活动方式,甚至说是一种旅游开发方式;而可持续旅游更确切的说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两者的概念属性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是本质一致。

2.1.2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2.1.3 生态旅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强调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也突出了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教育功能;而可持续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人类和谐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代际公平,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概念的产生原因一致,然而侧重点却又不同。

2.2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本质相同,都是为了实现旅游环境的“绿色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却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2.2.1 产生基础不同。就产生的基础而言,前者是传统大众旅游,后者是一般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人们意识到传统大众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之后提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旅游是建立在一般生态旅游即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大众可以参与的旅游基础之上的,对于旅游者来讲,是一次经历、一种消费方式、一种旅游形式(绿色消费);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种开发方式、一种产品形态(绿色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管理商来讲,是一种管理方法(绿色营销与管理)。

2.2.2 主题内容不同。生态旅游只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旅游则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

2.2.3 出发点不同。生态旅游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视角去认识、以旅游者生态意识的高低为标准来划分的,如把旅游者划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绿色旅游则不仅对旅游者提出要求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对相关的饭店业、交通业、邮电业、公共设施等都做要求。如绿色消费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宾馆、绿色娱乐、绿色商品等等,为了能满足旅游者绿色消费,必须要求相关的行业部门或企业绿色开发、绿色营销与经营。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从概念、内容方面看,绿色旅游应该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它完全超越了传统旅游,并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了生态旅游,从这个角度上说,“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

2.3 绿色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所谓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指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道路中,对生态旅游概念的一种升华的基础上,是重视在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消费、旅游从业人员意识等多层面进行环保的一种旅游方式。

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绿色旅游只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偏重于产业发展,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这种原则方向的具体应用。

2.4 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 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机遇。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是指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旅游。它要求通过旅游要素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与降低污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节约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低碳环保的希望全部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旅游要素当中,低碳饮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游览、低碳购物等。

因此,可以说,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方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绿色旅游的目标下,偏重于旅游过程和旅游活动中节能减排的目标。相比于绿色旅游,实现目标更具体,实现方式更容易量化,实现途径更直接,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其实现的途径或手段,四个概念本质相同,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旅游方式以及旅游开发形式。绿色旅游时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不仅强调自然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个直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稳.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系统认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张林博,张俐俐.浅析绿色旅游及在中国的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65-281.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2

关键词:生态设计;可持续性发展;可再生利用;工业与环境;创新设计;产品生态学;物质规划

1 可持续性和非连续性

近50年来,人类始终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可能,而且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自身处于一种不可预料的状态,例如,我们知道核武器和生态危机不仅仅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而且也可以终结历史。现在就判断会使我们的文化产生多大的变化,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新的状况不会消逝。一旦人类的自我毁灭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一切将无法挽回,一切将结束。人类的历史也将,终结。这一情况没有人能够预见,我们只能对未来充满自信:未来可能出现的自我毁灭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催生出集体智慧来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这种集体智慧即是可持续性。

1.环境可持续性的发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制订了一份题为“我们的未来”的报告,首次引入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简单的说,其定义可以表述为:可持续性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报告后,开始了许多重要的国际行动。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仅存在于所有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和文件里,而且在所有的社会、经济、和公共机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交流层面的巨大成功并没有带来许多重大的实质性改变。而且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似乎也失去了原始的动力。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这一概念过多的应用在了事件和情景的氛围中,而这些氛围很少或根本没有与其实际意义相联系。结果,可持续性发展变成了无实际意义的空乏的名词,人们从未真正明白他的真正含义。

2.环境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我们进行讨论的出发点虽然老套,但是这却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事实。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和后代的生活,取决于长期形式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简称其为自然,取决于他们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对我们人类来说,这是最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从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观察,我们可以引入环境可持续性的概念。其意义为:在一个系统环境中,无论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还是最至关重要的地方,人类的活动和影响力不能超过地球的最大的承受的范围,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耗尽那些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的生态资源。这两个基于一个普遍的物理性质的限制将和第三个基于道德规范的限制,即公平的准则结合在一起。

3.生物环与技术环。所有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共同点可以设想为:为了保证人类活动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和避免日益恶化的生态条件,绝对有必要使它们的生态足迹轻于支持系统的适应力,特别是有必要将会使生态系统枯竭的榨取行为,以及所有积累与原物质相比有着不熟悉特征的物质和浓缩物的排放活动降到最低。作为最终原则,这些相互对立的方向是可以达到的。

2 社会学习的过程

向可持续性的过渡将会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像其他学习过程一样,该过程将逐渐通过错误与矛盾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得更好、消费的最少以及如何重建我们的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必须建立并传播幸福的新概念以确保这种可能性。接下来必须有所转变,这种转变必须投资于能使幸福概念实现的生a消费系统,并能让不同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

1.生产消费系统。生产消费系统这个术语指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技术系统,该系统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有效资源,转化为反映特定社会中幸福需求的产品、服务和公共产品。这就是所有人、机构以及国家资源之间组成的巨大互动网络。针对这种复杂性,很自然的要研究如何完成向可持续性过渡所需的系统改变,以及谁将会设计这些东西。必须补充的是,由于其复杂和矛盾的特点,任何特定时间内的生产消费系统都需要不同的发展假设:那些主导今天的假设和能够为新的社会需求提高答案的假设。

2.临界消费。临街消费是一种既有现象,他对于之前提到的关于经济和市场消费的环境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认识以及他们做选择的能力。同时,给他们一个真正的机会去做这些选择,这意味着,必须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消费者很容易的去评估自己的选择。不仅仅是消费方式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逐渐符合幸福的概念,从而认识到环境、社会和生态公共产品的价值。

3 面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

环境限制明确的表示,如果不考虑对自然的影响,任何设计活动都不能真正实现。现在有必要从产品开发一开始就考虑环境的需求,就如同考虑成本、性能、法律、文化和审美需求一样。这样做的益处在于预防,而不是出现了损失再补救。另外,在设计方面这也是更为有效和节能的干预手段,而不是为避免环境影响在进行补救。

1.生命周期设计。生命周期的概念要考虑到与特定的产品相关的每一阶段,从生产准备到最终处置。但是,更准确地讲,过程总和的定义指的是产品所提供的功能,这意味着,就许多产品而言,必须考虑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功能。包装是明显的例子,它是保证产品功能的附属系统。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他也有其相应的随自然变化的输入输出,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2.生命周期设计策略。显然设计好的产品不能仅仅满足环境的需求,即是一个高效的节能产品。产品设计必须满足其他典型需求,如性能、技术、经济、法律、文化和审美需求。策略如下:将产品和能耗消减到最低;选择环境影响低的工艺和资源;优化产品寿命,设计时考虑到材料的回收、堆肥或焚烧,以增加材料处理掉的价值;促进拆卸,设计时以零件的可分离性为目标。其中,减少消耗和选择影响低的资源是生命周期所有阶段的目标。

以上所讲的内容解释了支持生态可持续性的某些方面和理论上能达到可持续性的路标。但还没有提供实现这些方案的实用准则。因此我们必须从仅仅概括的技术论证转向有关问题其他方面。作为这一复杂领域的第一步,应该做下面的观察:环境可持续性的完美实现,必须在转换中预见这种生活状况并付诸实践,而且社会必须认可这种生活与实际生活水平相比是一种成功。事实上,这是催化“自愿”过渡所需要的能量的前提条件:没有人会去选择一个比出发点更糟糕的目的地。因此,构想吸引人的新的生活品质,而且是可持续的生活品质,是顺利实现可持续性进程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经济;绿色消费;消费观教育

一、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建设“两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1]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系统能否协调运行,社会能否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领域的子系统,消费领域也必须贯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体现社会公平,注重消费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使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消费责任,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绿色消费理念。科学的消费理念,个人的消费水平要符合一国国情国力,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约束下的选择科学环保的消费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建设两型社会,就必须实现在全社会中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构建绿色消费的模式。绿色消费的发展可以促进保护生态和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 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经济发展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我们必须要立足国情,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绿色消费。政府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构建良好绿色消费环境,推广绿色消费的观念,才能构建和谐的绿色消费模式,最终实现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二、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近百年来,人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这迫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通过对过去各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深思和反省,一些国家的环境专家和经济学专家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是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2002 年,中国政府向可持续发展世纪首脑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阐述了我国今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着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正向着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文明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目标而奋进。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就包括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就是可以帮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这种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生态化改进而促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所以绿色消费的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进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绿色消费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并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他们需要树立绿色消费观

年轻代表着希望,青年主宰着未来,青年是社会阶层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富有活力,充满力量,对世界发展和国家建设充满了激情,他们正处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对青年进行绿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大学生更是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他们将是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最重要的制定者、决策者和执行者, 他们对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将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未来将要承担起国家发展建设主力军责任的青年群体他们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通过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促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未来更好更健康的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所以,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绿色消费观,让青年大学生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耗能,合理消费、反对浪费,节制无限制的物欲追求,杜绝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减少自己的各种行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环境秩序,将遵守环境纪律,文明生产、文明生活视为自己重要的行为规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3]

当代大学生还要认识并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要在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自然财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能对后代的发展需求的满足造成危害,我们应该在利用大自然带来的资源的同时也要爱护自然,促进自然环境和谐、良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动力,他们的行为和观念能够在整个群体中快速传播并且会影响到各个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社会群体。所以我们要让绿色消费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增强全体大学生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培育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文化氛围,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心中去,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而深远的战略意义。[4]

四、学生作为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传播者需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应成为关注环保、致力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典型和杰出榜样,在社会生活中起表率和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其他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群体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大学生本身不仅自己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成为全社会的良好榜样,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深刻地指出:“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自觉地树立科学的绿色消费观,同时要承担起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传播者的责任,将绿色消费的观念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去。

中国大学生数量已超2 000万,是个庞大社会群体,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年龄、知识等优势,总体上看对绿色消费的概念接受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出现绿色消费意愿和绿色消费倾向。如果大学生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培育,成为具备较高的绿色消费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并有强信息流动性的青年群体,那么未来他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限量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通过学校或家庭的载体将绿色消费科学的观念传递给亲人、同学和朋友;同时大学生是预期的社会人,他们所拥有的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随着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将会被社会群体接受和发扬,能较快的转变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所以,大学生是绿色消费的重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们科学绿色消费观的树立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对于普及绿色消费观念,提高人民消费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程宇航.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及其支持体系[J]. 江西社会科学,2006,(5).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生态社区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84-02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危害的出现使这个世界正在接近不可持续的边缘。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提出的可持续设计力图通过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等手段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它的概念兴起于布伦特兰会议后,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在此期间,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战略迅速崛起,它将设计从只关注“物化产品”转变为“系统解决方案”,并着重关注环境问题。

1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可持续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低环境影响的“绿色设计”、以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思考为主的“生态设计”、二十一世纪后的基于生态效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和为社会公平和谐的“社会创新设计”。其中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念近几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System,PSS)关键思想是:从单一的设计和销售“物质化产品”转向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PSSD主要针对PSS涉及的战略、概念、产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管理、流程、服务、使用和回收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不同的是,它以解决根本问题为出发点,应用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来提出用户满意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中,服务与产品共同成为了设计的重点。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无形的活动过程都可称之为服务,它是无处不在的、无形的、非物质化的。目前,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从“产品竞争”逐渐转化为“服务竞争”。服务设计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战略是服务经济与设计结合的产物,它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推动服务向前发展。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转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应用服务设计特点创造“可持续解决方案”,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P55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国外的发展较成熟,国内起步较晚。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设计提案两方面,理论研究关注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方法的研究,设计提案主要涉及现实案例和工作坊提案。目前成功的现实案例有汽车租赁服务、洗衣共享服务、供暖和供电服务等,工作坊提案主要集中在解决居民生活遇到的难题或改善现有不可持续生活方式等方面。从目前现有文献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研究和提案仅仅针对解决单一问题点,缺乏一定范围内完整的体系构建方案。

2 生态社区规划

“社区”(Commun.ty) -词源于拉丁语,是指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的生活区域。20世纪6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的概念。生态社区又被称为绿色社区(green community)、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宜居社区(Livable community)、生态邻里(Ecological Neighborhood)、全球生态社区网(GEN)等。它的主要特点是达到社区生态平衡,目标是构建节约能源、经济高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区。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它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与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居民社会福利。通常社区建设以住宅建设为主,基础设施配套与区内规划为辅。生态社区概念强调社区在原本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从方方面面入手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性。除了现有的住宅与园区规划,如何通过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帮助居民享受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生态住宅设计同样重要。目前生态社区规划设计主要由建筑设计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来完成,并且主要关注建筑与社区整体规划的设计,很少关注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等问题。在此需要工业设计师的介入,并借由他们所具有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专业知识,重新构建生态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系统,从而从恨本上达到生态社区的目标。

3 案例分析

生态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英国、德国、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最成熟,如英国最著名的贝丁顿(BedZED)零耗能小区、丹麦的Beden低碳社区、德国的弗莱堡(Vauban)社区以及瑞典的维克舍社区等。这些社区均以低碳可持续为理念,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生态社区典范。

3.1 英国贝丁顿(BedZED)零耗能小区

英国贝丁顿零耗能小区是英国首个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可持续社区,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设计,于2002年建造完成。其生态理念的实践表现在零碳排放、可持续交通、可持续材料、可持续食物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该小区居民享受着生态社区带来的设计和服务,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能源、交通出行、公共设施等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其中,小区内的汽车俱乐部实行的汽车租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PSS案例,居民通过汽车的共享减少汽车闲置和个人汽车保有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环境的保护(见图1)。

3.2 德国弗莱堡弗班(Vauban)社区

Vauban社区(见图2)是德国著名的“零汽车社区”,坐落于德国西南方素有“欧洲太阳能之都”的弗莱堡,人口约为5500人。该社区在节能减排、减少交通、社会整合以及创造可持续邻里单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社区内建筑的规划以及对居民可持续的引导为产品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民众可以共享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等设备,如16户居民可以共享三台洗衣机及两台冰箱。这些共享服务为社区的可持续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 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比低碳社区(Hammarby Community)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的哈马比低碳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典范生态社区。该地方曾经是一处污染严重的小型废弃工业港口,经过高度的社区规划,如今已变成瑞典的典范生态社区。生活在社区中的民众使用再生能源;居住在低碳建筑;通行在电动交通系统中,他们了解垃圾分类、掌握资源回收再利用等。该社区以环境建设为基础,创建了一个集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运输、回收再利用、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同样,这个复杂的系统可视为一个大的产品服务系统,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见图3)。

从以上生态社区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生态社区的规划理念以使用再生能源(太阳能和生物能)、绿色交通(汽车租赁、自行车、电动公共交通)、节能减排、回收再利用等为主要特点。生态社区中可以明显地发现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实例,但这些仅仅是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生态社区中应用的冰山一角,在生态社区下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PSS方向。

4 生态社区规划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通常传统生态社区的建设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仅仅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然而引导和构建居民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必须关注居民生活行为、生活理念、生活质量等,构建合理的行为与消费模式。社区内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简单归纳为:住房、服装、食品、医疗、教育、能源、交通和休闲等。目前,在生态社区中,住房、能源和交通的设计最为普遍和深入,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但通过PSSD的介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如果将PSSD引入到生态社区中,对于生态社区来说,更有利于解决社区居民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问题。首先,PSSD可以对社区居民生活进行系统规划;其次,正确引导居民行为和消费模式,将居民行为与消费严格控制在环境可控制范围内同时又不损害居民利益;最后,PSSD的推广有助于从根本上达到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PSSD来说,生态社区可以为PSS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PSS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利益者的协作完成。如政府相关部门、生产商与服务商、物流商、设计师、用户、废物处置商等。生态社区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下推行的,同时社区内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PSSD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代价却是污染的日益加剧、资源消耗的加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589.7亿吨、617.3亿吨、659.2亿吨、684.8亿吨和695.4亿吨,呈逐年递升趋势;2009-201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214.4万吨、2 185.1万吨、2 217.9万吨、2 117.6万吨和2 043.9万吨,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1-1吨、2 337.8万吨和2 227.4万吨,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注:2011年之前未统计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2009-2013年废气中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为847.7万吨、829.1万吨、1278.8万吨、1234.3万吨和1 278.1万吨,呈较快增长趋势,且近三年增长迅速加快;2009-201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20.4亿吨、24.1亿吨、32.3亿吨、32.9亿吨和32.8亿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

2013年,国内外环境专家对中国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大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的估算相当于国内GDP的1.2%,基于支付意愿的估算则高达国内GDP的3.8%.报告列举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在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以牺牲环境、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着实使现代人享受到了各种产品物美价廉的实惠,但环境故障成本的发生也使人们逐步意识到这种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吃子孙粮、断子孙路的不归之路,更可能是导致人类很多重大疾病的重要诱因,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着名经济学家樊纲(2004) 提出了环境成本合理承担原则,探讨了环保付费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并提出了环保利益相关者应当共同参与环保付费,由政府对环境利益进行协调等重要观点[2];聂倩(2014)分析了国外生态补偿实践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我国对国外生态管理付费方式的政策借鉴[3];李国平和石涵予(2015) 对国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目标、要素与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系统可以分为政府支付与使用者付费两种机制,并分析了每种机制的运行机理[4].社会公众作为重要的资源与环境利益相关者,既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也是资源与环境破坏的最终受害者,理应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中承担重要角色。

要求资源与环境实现有利于人类的良性结果,主动防止、发现或纠正环境故障的发生,必然需要付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预防成本,这是经济领域的不变规律。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权益的最终承担者,其态度与行为决定了环境与资源结果发生的方向--付出环境预防成本,收获环境利益;透支资源与环境,则收获环境污染。为此,本文提出通过环保付费形式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环保付费是指特定主体为获取环境权益而付出的成本,是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终实现方式。当政府作为环保付费的主体时,可能的付费方式包括对企业等资源与环境使用主体进行的奖励支出、政府对企业进行的环境保护投资支出、政府对企业与公众进行环境教育支出、政府为了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基础设施投入支出、政府提高资源与环境价格,等等。但无论政府发生何种形式的环保付费,其本质上都属于财政支出,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是这些支出的最终承担者;企业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必须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并取得环境管理认证等相关的环境友好型标志,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管理费用都可能会因此上升,并要求通过产品的销售价格得到补偿,社会公众将通过选择购买环境责任履行企业的产品而进行环保付费;社会公众作为环境费用的最终承担者,其可能的环保付费方式除了承担资源与环境税负的提高等被动方式,还包括购买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品、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捐款主动方式。研究社会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实现方式的了解以及公众当前能够接受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方式,关乎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与政策出台后的可行性。

社会公众作为环境保护的最终受益者,是否愿意为环保事业付费,如果必要,能够接受何种形式的付费方式?本研究小组以合肥市为例,对社会公众关于环保付费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政府针对环保付费的应对措施。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特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调查问卷方法,随机选取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等共265位公众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252份,回收率达95.09%.本次调查从被调查者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及环保付费的认知两个方面进行,问卷编制了12个题目,具体见表1所列。

(二)样本特征

表2显示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性别比例为男性42.06%、女性57.93%,比例适中。由于问卷的发放主要在高校进行,因而,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19~30岁的被调查者占比为63.10%.文化程度方面,77.77%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城市市区

、城乡交接区和农村地区占被调查者的比例分别为71.03%、14.29%和14.68%.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调研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三、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公众对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

本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如表1所示,分别用于了解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概念的理解、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观念的认同、公众对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环境利益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3所列。

对于第一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1.03%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这说明随着目前我国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的大力宣传,很多社会公众已经了解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这是我国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国策的基本前提。

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4.54%的被调查者选择“希望资源与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这说明,社会公众非常认同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概念,且这个比例高过了表示了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概念的人群。这也充分说明如果能够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其支持环保的观念就很可能会变成行动。

对于第三个问题即“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环境权益之间的关系”,问卷设置了三个选项,分别是“为了后代的利益,经济可以放缓速度”、“后代人有后代的生活,现在不必考虑未来”、“希望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处理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资源使用之间的矛盾”.仅有4.76%的被调查者选择“后代人有后代人的生活,现在不必考虑未来”,选择“为了后代的利益,经济可以放缓速度”的占30.95%,“希望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处理当代经济发展后代资源使用之间的矛盾”占比最高,为64.29%.这说明绝大多数社会公众能够从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理性角度认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有相当大比例的社会公众认为政府在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应当充当主要角色。

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统计结果看,公众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有较强的认同,并能够从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角度,理性接受资源与环境可1会公众参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基础。

(二)公众对环保付费的认知

环保付费是公众参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既期望得到环境利益,又不愿意支付任何形式的环境预防成本的社会公众不是成熟的环境行为参与者,更不会成为真正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政策的支持者,如果政府不对环境管理政策进行社会调查,则即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也会因为政策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支持而增加政策的执行成本,甚至会使政策无效。

为了调查公众对环保付费的认知,本研究设计了9个问题(问题4至问题12),如表1所示,了解公众作为消费者身份(问题4至问题9)、纳税人身份(问题10和11)与捐赠者身份(问题12)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支持的程度,调查结果见表4所列。

第4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后,其产品售价会提高并转嫁给消费者”的公众占比为65.87%.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于促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环境责任后果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不够。不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后果的消费者难以以消费者身份进行环保付费。第5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6.06%的被调查者不关心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与我们前期其他调查的结果是相吻合的。说明我国社会公众的环保觉悟不高,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产品售价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在我国尚未有效形成。

第6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5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ISO14000等环境质量认证,69.44%的被调查者则表示自己并不了解环境质量认证,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企业环境质量认证,但该结果显示部分消费者对环境质量认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调查结果远高于调查组之前在对超市产品销量进行调查时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普遍接受到高等教育的缘故。事实上,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认证的认知可能会远远低于这个结果。

对第7个问题即“您购买商品时最主要考虑产品的哪一方面特征”,问卷设计了6种选择,分别是:售价、质量、性价比、是否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13.8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售价因素,这说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部分消费者依然会进行低价消费,如果企业履行了环境责任由此提高了产品售价,消费者的购买欲会下降,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会萎缩;30.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质量,38.8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性价比,两者之和占被调查者的69.84%,说明人们能够从产品质量与性价比的角度理性消费,但这种消费往往也只是出于对自我利益的关注;5.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否名牌产品;只有3.17%选择了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结合第5个问题即“购买商品时,您是否关注企业的1定程度上可能会关注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但如果由于这种履行提高了产品的售价,消费者还是不会购买。这说明,社会公众对于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环保付费的方式缺乏支持。

对第8个问题即”在产品质量相似的前提下,您更关心产品的哪方面特征“,主要考察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之外特征的关注,共设计了5个选项:是否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是否本地产品、广告宣传和其他。结果显示,43.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是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因素。这说明,现阶段社会公众在心理上对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持支持态度,之所以很多情况下选择将产品售价、性价比等因素作为消费时的首选因素,可能是由于其收入水平不高、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低价消费惯性等。结合问题7的调查结果,公众作为消费者身份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可能还处于潜在状态,公众消费行为中的环付责任意识需要唤醒。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对公众进行环境责任教育、对公众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参与行为进行奖励等形式促进公众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承担更多实质性责任。

对第9个问题即”您认为谁应当为企业的环境友好行为买单“,设计了六个选项,分别是:政府财政支出、消费者、企业自身、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筹集的专项资金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由企业自身承担的比例最高,占47.62%;选择由政府财政支出和由地方政府筹集的专项资金分别占21.43%和10.71%,说明公众对政府抱有较强的希望;而选择由消费者承担的仅占12.70%;选择社会性公益组织与其他的占比最少,分别为4.76%和2.78%.对问题10即”您是否认为我国现有的财政收入能够满足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成本补偿“,问卷设计了”是“和”否“两个选项,51.59%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财力足够维持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成本补偿,而48.41%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说明,对于政府是否有财力支持企业的环境友好型行为方面,社会公众存在较大的分歧。

第11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61.9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有必要提高资源环境税收。这与我们其他调查的结果不相符合。调查组曾进行过口头询问,发现大多数公众对于提高资源环境税收持排斥态度,但这次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赞成提高资源环境税收。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多数是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社会公众,其环境觉悟较高所致。

对于问题12即”您是否愿意进行环境捐款表达您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及对子孙利益的维护“,问卷设计了”是“和”否“两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58.73%的被调查者选择”是“,但仍有41.27%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这也说明公众对于环保捐款的分歧是较大的。

四、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研究发现:①多数公众对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有较强烈的积极态度;②公众能够

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的角度理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概念;③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其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担当缺乏了解;④公众对于通过自身的环保付费参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体上持消极态度;⑤更多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与企业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贡献;⑥公众对于企业等经济组织承担环境责任的知识储备不够,社会公众不了解企业环境质量认证等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有关的常识。 (二)启示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愿望或者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而要求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共同做出各自应有的努力。随着技术的改进、社会的进步,资源与环境的改善存在着零成本付出的可能性,但通过环保付费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则更会是大概率事件。况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不断开发使用,很多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会越来越少,其价值量会越来越高,无论公众愿意与否,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而发生环保付费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不同的是,如果环境利益相关者能够早日意识到通过预防性环保付费、在遵循资源与环境使用规律的前提下控制资源与环境使用的速度与节奏,则将来可能发生的环保付费会大大降低;相反,如果资源与环境利益相关者不能够早日觉悟,并按照可持续利用的规律使用资源与环境,则将来会发生更大金额的环保付费,且这种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资源可用、无环境可生存的悲惨局面。基于此,本文以合肥市为例调查了我国公众对通过环保付费方式来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接受程度,根据样本调研结果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我国应逐步完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对于公众缺乏环境责任承担心理等问题以及资源环境外部性特点,国家可通过逐步完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制度,约束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齐超认为,要实现对事物的系统管理则必须建立健全制度[5],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也不应当例外。目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尚不够健全,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实施,此虽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但正式制度出台后还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进行保障,与之相关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够健全,无法与现行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响应。我国应当重视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非正式制度,形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文化氛围,并加强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组织管理,以有效保障正式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渐进式推进资源与环境提价制度和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对于公众对环保付费承受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应采取渐进式推进资源与环境提价制度和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从制度产生的原因看,制度分为诱致性制度与强制性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必须推行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的观点,这就要求对制度的社会基础进行调查了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环保付费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多数社会公众暂不能接受较大程度的环保付费,如果政府目前加速推进资源环境提价制度并出台大范围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则有可能使政策推进困难,导致政策的执行成本提高,甚至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对抗心理,更有甚者还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倾向[6].因此,本文提出缓慢地、渐进式地推进资源与环境提价制度和资源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其目的是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在环保付费方式的承受能力,随着公众对环保付费承受能力的提高,政府可以逐步提升资源与环境的价格,扩大资源与环境税收的范围,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对于公众对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应当承担的角色了解不够、公众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储备不够、公众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缺乏担当、公众不了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方式以及不了解企业的环境质量认证等问题,本文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公众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机理的认识,使公众明确其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调查,公众对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心态并不成熟,一方面,非常希望资源与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身发生环保付费,这种矛盾的心理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应当对公众进行教育,使公众明确要想得到环保收益,则必须进行环保投入,这种投入不光政府有责任、企业有责任,公众个人也有责任。而且,政府的投入资金也源自于公众缴纳的税费,企业的投入必然要求从产品的售价上得到补偿,因此,公众才是最终的环境责任承担者。通过对公众的教育,使公众调整心态,明确其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促使其通过环保付费的方式自愿承担环境责任[7].

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公众生态文明观念的调整,使公众能够真正从整体视角理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并自愿通过环保付费的形式实现自身的角色承担。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能够在思想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理想与目标,以民族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履行环境责任的力量源泉,主动、自觉地以环保付费的形式履行资源与环境责任[7-8].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6

关键词:企业;绿色管理;特点;建议

一、绿色管理

1.绿色管理的意义

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其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而这种环保意识也深入发展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例如人们会关系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是绿色产品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保护环境,构建绿色经营体系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现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和谐环保的,绿色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所以,什么是绿色管理,如何实现绿色经营和管理是现在企业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只有真正的实现了绿色经营管理,我国企业才能够在长远的竞争和发展中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绿色管理是在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绿色管理的概念

关于绿色管理,主要有这么几个概念即绿色论证,绿色观念,绿色生产和绿色设计。(1)绿色论证-主要是指环境管理的一种宏观机制,主要是用于检验企业生产经营或者管理是否是预防环境污染的或者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需要积极的得到绿色论证,这样企业才能向外显示出企业想要积极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2)绿色观念-主要是指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绿色经营管理概念运用企业的每个一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有效的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文化。(3) 绿色生产-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绿色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减低能源消耗,节约国家和企业的资源,同时防止或减少污染为目的进行企业生产活动。因此,绿色生产也可以称作为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实现绿色生产,可以在节能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防止污染,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4)绿色设计-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的前提,它是以一种技术形式存在的。绿色设计的核心就是在进行企业商品设计的时候,将绿色环保元素或者绿色环保概念融入进去,从而保障企业生产的商品是绿色商品或者具有绿色商品的性质。由于将绿色设计概念融入到企业商品设计中,这个时候商品的选材,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商品完后废弃材料的处理等都需要考虑到绿色设计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绿色管理。

二、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优势

1.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环保意识,绿色经营等是我国企业现在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唯有主动积极的接受绿色经营的概念,进行绿色管理,才能更好的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另外,企业进行的有效的绿色管理,还可以促使企业建立绿色经营文化,从而树立正面的企业绿色形象,因而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同时企业进行绿色管理,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减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因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绿色管理的同时,需要做的新技术的引入和新技术的创新,因为绿色管理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而企业在技术上的革命创新,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符合环保法规和法律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我国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都有严格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需要积极的开展绿色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积极的配合我国对企业生产环保方面的规定,做到减少污染,不随意浪费资源,生产绿色产品,可以向社会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支持。

3.适应绿色消费趋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态度等也在不断的改变,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或者天然无公害的产品,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绿色消费模式。在我国,绿色消费的概念已经贯彻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在超市里面,很多人不再单单关注商品性能和价格等,而是更加关注商品是否是无污染绿色商品。所以企业为了建立良好的客观关系网,保持和扩展企业客户的数量,企业需要尽可能快速的实现绿色管理,制造和销售绿色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三、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措施

1.企业实施绿色生产

企业要真正实现绿色管理,其核心是实现绿色产品的的生产,这样才能建立起绿色企业的形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支持。绿色生产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处处体现绿色管理的概念。首先企业要实现绿色采购,即在给产品选择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时候,需要考虑使用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同时也需要考虑选择那种生产完后产生的废物污染少的原材料。然后企业要实现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使得产品再使用完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即把可以变废为宝,增强产品资源的可利用性。在产品生产工艺上,要实现绿色工艺,即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减少废气,废水排放,实现环境污染最小的工艺生产,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加工。在产品的包装上要尽可能是实现绿色包装,即包装材料最好使用那种污染染,无毒并且容易降解的材料,这样可以进一步做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实现企业绿色理财

绿色管理概念也需要贯彻融入到企业的利润计算,成本核算等相关的财务计算活动中,将企业的效益和成本的绿色化概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实现企业的绿色核算,绿色审计以及相应的绿色会计。这里所说的实现企业绿色会计,不仅仅包括企业在会计计算时考虑到企业资源,产品,材料等核算上实现绿色经济,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其他资源如废弃物等也要加入的会计计算中,实现企业循环经济,做到不浪费,不污染,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的绿色循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环境相关的设备,组织等进行客观的审查和评估。特别是在企业审计方面,需要实施绿色审计,通过政策借鉴手段判断企业是否遵守了环境保护的规范,实现了保护环境的客观目标等。

3.推广企业绿色营销

营销活动是指企业为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或提升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等而开展的一系列宣传企业文化,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市场研究,市场调查和市场促销以及广告传播等,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和品牌等。而绿色营销,则是指在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如企业在进行产品促销时,其宣传用的工具,促销的商品等都需要采用绿色可以再生材料,使用绿色包装如环保袋等。并且营销活动需要的成本核算等也需要进行绿色计算,将环保的成本加入到整个营销活动成本计算中,制度促销产品的绿色价格。另外还需要鼓励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同时企业本身也需要提供绿色售后服务等。总而言之,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产品定价,市场调研,促销活动和产品研制等营销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以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 为指导,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4.建立绿色的企业文化

要让企业内部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到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绿色文化。建立了绿色的企业文化,其管理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制度上,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绿色管理 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执行绿色管理的职能,包括设立绿色认证部门,负责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的认证工作,并且负责企业 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塑造者,要树立 绿色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树立绿色员工形象。企业管理人员应先提升自身环保 意识,与员工充分沟通,将清洁生产理念纳入企业经营文化,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绿色就是品质"的观念,以绿色的文化 氛围来塑造企业。

5.积极申请绿色认证, 建立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

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还需要积极的申请相关的绿色认证例如ISO系统认证,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或者标准的绿色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保障企业绿色管理的长久有效的实施。一方面,ISO系统认证是一种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这种认证可以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能量消耗从而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因而得到了ISO认证,就说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的符合环境质量检测的,而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该产品是否有ISO认证标志。因此,一个企业要实现绿色管理并且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需要尽可能的得到ISO认证。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系统,也是实现企业绿色管理的必要措施。通过建立该系统,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具有相应的参考标准和规范,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个绿色管理可以有效的实施和完善。并且通过系统中的各环节审查和不断改进,该绿色管理系统就会越来越完善,因而整个企业的绿色管理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四、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做的绿色管理。从管理观念上开始创新,将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企业只有积极及时的实现绿色管理,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的绿色管理,我国企业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