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医疗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医疗概念

移动医疗概念范文1

[关键词] 依托咪酯;丙泊酚;MECT;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R74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137-03

Effects of etomidate and propofol on the hemodynamics in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ANG Zhijie1 ZHANG Chunping2 HUANG Xiong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Brai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Hui'ai Hospital,Guangzhou 510370,China;2.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eutic Room,Brai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Hui'ai Hospital ,Guangzhou 5103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etomidate and propofol on the hemodynamics in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One hundred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MEC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evided into etomidate group (group E,n=50)and propofol group (group P,n=50).Group E were given etomidate 0.3mg/kg for venae,and group P were given propofol 2mg/kg.MAP and HR were measured of two groups before anesthesia induction(T0),and 1(T1)、3(T2)、8(T3) and 15min(T4) after M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MECT,MAP of two groups increased,and HR increased at T1(P0.05).MAP and HR of group P at T2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ose at T0(P0.05). Conclution Etomidate induced anesthesia in the MECT for elderly patients shows less influence on haemodynamics,and the propofol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aemodynamics.

[Key words] Etomidate;Propofol;Mect;Hemodynamics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将电休克治疗与麻醉相结合,产生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避免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1-2]。老年人对麻醉和MECT的耐受力差,风险较高,常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可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依托咪酯和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静脉。本研究观察比较老年患者行MECT治疗使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麻醉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两种静脉全麻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7月期间接受MECT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所有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患者所患疾病为:抑郁症46例,躁狂症23例,双向情感障碍17例,精神分裂症14例。其中E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5~75岁;抑郁症21例,躁狂症

注:与T0时比较,*t=2.814,#t=2.548,t=2.692,P

13例,双相情感障碍9例,精神分裂症7例。P组50例,男24,女26例;年龄65~75岁;抑郁症25例,躁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8例,精神分裂症7例。排除标准: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既往有重大麻醉手术使。按MECT常规每例患者行MECT治疗6次,共600例次。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构成比及疾病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MECT前禁食水8h,术前无用药,进入治疗室后,开放静脉通道。麻醉诱导:根据组别分别给予依托咪酯(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32022999)0.3mg/kg或丙泊酚(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H20030427)2mg/kg,至麻醉诱导成功后,琥珀胆碱经脉滴注。麻醉成功后,采用面罩给氧,手控呼吸。全身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后,给予电休克治疗,美国思倍通5000Q电休克治疗仪,辅助呼吸,直至手术结束,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送入观察室。麻醉及观察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通电后1分钟(T1)、通电后3 分钟(T2)通电后8分钟(T3)通电后15分钟(T4)的心电图、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通电后即刻E组2名患者出现室性早搏,4名患者出现房性早搏,P组3名患者出现室性早搏,3名患者出现房性早搏,所有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早搏的频率均小于5次/min,12名出现早搏的患者最迟3min后心电图恢复正常。SPO2均在正常范围。

2.2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T1时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加快(P0.05),P组患者T2时间点相比T0时MAP与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见表1,表2)。

3 讨论

电休克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药物耐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常用方法,其机制是采用电流刺激大脑,促使脑细胞放电,诱发癫痫发作,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达到治疗效果[3]。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物,其可缩短癫痫发作的时间,增加发作域值,并且有剂量依赖性[4-5]。而依托咪酯则降低发作阈值,对发作时间无明显的影响。研究显示,电休克治疗时间超过25s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6]。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均为经脉注射,优点为迅速起效,患者在30s内入睡,作用时间维持在3~5min。依托咪酯经肝脏代谢,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小,较少导致心率血压发生波动,对心搏出量、心输出量影响也不明显,不抑制呼吸系统[7]。丙泊酚属于烷基酚类,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其通过导致心输出量的改变而影响血压波动[8]。丙泊酚广泛用于MECT,但其抗癫痫作用影响了电休克的临床疗效[9]。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能安静、顺利的完成麻醉诱导及MECT治疗,治疗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了使用丙泊酚或依托咪酯诱导行MECT治疗后1(T1)、3(T2)、8(T3)和15min(T4)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行MECT治疗后1min,虽然已经使用物,且麻醉效果满意,但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说明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行MECT治疗对患者血压及心率基本无影响。既往有研究[10-12]比较了依托咪酯与异丙酚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依托咪酯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异丙酚。P组患者在MECT治疗后3min时(T2)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依托咪酯及丙泊酚运用于MECT治疗时各有优缺点,丙泊酚半衰期略短于依托咪酯;依托咪酯诱导老年人行MECT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平稳,而丙泊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我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行MECT治疗时选择依托咪酯诱导,以免血压及心率波动太大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邓春继,蔡巧颖,杜波.丙泊酚、依托咪酯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48.

[2] 苏洁,陈奋莺.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68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2):116.

[3] Madhavan Seshadri.Nadeem Z Mazi-Kotwa1.Response predictors in ECT:A discussion about Seizure Threshold[J].British Journal o Medical Practitioners,2011,4(2):424.

[4] GrundmannU,Schneider SO.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Der Anaesthesist,2013,62(4):311-322.

[5] Michail NA,Mustafa MH,Paul FW.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methohexital,propofol,and etomidate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Anesth Analg,995,81(3):596-602.

[6] Saxby Pridmore,Gaye Batt,Hakuei Fujiyama.ECT seizure duration database information[J].German J Psychiatry,2011,14(1):35-39.

[7] 王强,陈敏,巩固.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26-928.

[8] 赵洪祖,杜好瑞,李红.MECT治疗前后物对血压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10-11.

[9] Madhavan Seshadri,Nadeem Z Mazi-Kotwa1.Response predictors in ECT:A discussion about Seizure Threshold[J].British Journal o Medical Practitioners,2011,4(2):424.

[10] Ivanyi z,Tolna J.Impact of propofol and etomidate on seizure activity during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Anesth Analg,2007,104(1):241-241.

[11] Khalid N,Atkins M.The effects of etomidate on seizure duration and electrical stimulus dose in seizure-resistant patients during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J ECT,2006,22(3):184-188.

[12] Patel AS,Gorst-Unsworth C,Venn RM,et a1.Anesthesia a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A ret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etomidate and propofol[J].J ECT,2006,22(3):179-183.

[13] 周惠芬,何焕钟.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用于高龄患者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手术的麻醉[J].医药导报,2008,27(4):414-415.

[14] Khalid N,Atkins M,Kirov G.The effects of etomidate on seizure duration and electrical stimulus dose in seizure-resistant patients during electroc0nvulsive therapy[J].J ECT,2006,22(3):184-188.

移动医疗概念范文2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研发的康桂霞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融合趋势。2004年底,她从德国留学工作归来,感受到未来更高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同时,也由西门子手机部门等的业务萎缩看到了行业发展的瓶颈。她意识到无线通信一定要与更多行业紧密结合,才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而医疗健康行业一定是未来无线通信可以渗透的领域。

经过深入思索,2005年,康桂霞正式在北京电子健康大会和欧盟ICT大会上提出无线电子健康(Wireless eHealth,WeHealth)概念。如今,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概念在业内已经不胜枚举,但在当时,无线电子健康技术、人才等层面的储备还是很欠缺,康桂霞成为第一批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康桂霞团队从原型概念的验证开始,经历了关键技术研究、试验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商业化验证等几个阶段,创新性地提出了WeHealth医疗物联网技术架构和理论体系。

WeHealth医疗物联网理论体系面对医疗物联网发展初期技术、标准缺失的空白,在时延、接入、能效、智能化等多个维度优化公众无线通信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终端海量连接技术,利用混合多址接入提高单位资源接入容量,使得终端接入能力较传统方式提升了5倍以上。

依托WeHealth技术架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通过了国内第一个医疗物联网标准,国际电联(ITU)通过了首个医疗物联网全球标准,推动了医疗物联网技术向低成本、高效率、增强的体验质量及多样化的智能服务变革。该技术被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评价为“前沿领域的领先技术”。

2008年前后物联网技术广泛兴起。2012年前后,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带来产业发展浪潮。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等产品的大众化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推动,给WeHealth技术发展带来超乎想象的机遇与挑战。

回顾WeHealth十年发展,可以说既符合康桂霞的预期,又超出她的想象。作为技术的持续推动者,她希望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用技术成果更好地推进医疗信息产业的进步。为此,她一直在探索技术与应用的最佳结合点。

“WeHealth无线健康监护”系统,是康桂霞最早推出的WeHealth应用技术。2012年,这一技术项目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始试点,目前已扎根5年。试点主要针对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以社区医院医生作为专业健康管理者和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由智能可穿戴设备每天采集老年人的血压、心率、血糖等指标,传到社区医生的工作站。医生每天查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给出必要的指导。这一系统应用以来,在慢病控制上起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除上述项目之外,在近年来的发展中,WeHealth技术顺应医疗信息化趋势,先后与中国人民总医院等单位开展了军民融合远程医学救治方面的试点;与慈铭健康体检集团合作,在健康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首次获得慢性疾病综合改善率指标,指标显示:血脂改善率67.66%、超重改善率53%、尿酸改善率56.5%、血糖改善率57.1%。

康桂霞表示,近几年来,大健康、移动医疗、“互联网+”一直是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现有医疗物联网支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医疗传感器、无线传输、可穿戴设备,还是移动互联网,在政策引导、资本推动及企业自身努力之下,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挑战主要在于,老百姓从以医疗为核心的“看病”需求转到以健康为核心的“预防”需求还需要很长期的市场培育过程,移动医疗产业的长期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以百姓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和着力点,强调科研要为产业服务,力争产生社会价值,这是康桂霞一直奉行的研究理念。她说:“理论结合产业实践,这才是团队能够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和战斗力的源泉。”

移动医疗概念范文3

回顾笔者上周推荐品种,互联网平台概念股最为出彩。生意宝本周喜获四涨停、最大涨幅48%。上海钢联,本周涨幅接近32%。此外,生物医药概念股中智飞生物、香雪制药、金花股份也有不错的涨势。

互联网支付概念股是本周市场最美丽的风景。“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消息称央行再发27张支付牌照,其中外资公司的出现是一种行业开放的信号,刺激了本周移动支付、4G概念股、电子商务概念股联袂走强。以腾邦国际、号百控股为龙头的在线旅游概念股、以深圳华强、深赛格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概念股,以中科金财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概念股,以富春通信、日海通讯、邦讯技术为龙头的4G概念股涨幅居前。

移动互联网产业驱动性事件层出不穷。百度宣布将全资收购网龙控股子公司91无线,总价为19亿美元,百度风暴加剧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激战,以天音控股、恒信移动为代表的股票获得市场追捧。Canalys公司最新报告中表示,到2014年包括苹果,谷歌,微软和三星都将推出新一代智能手表,预计出货量将呈爆炸性增长,以九安医疗、丹邦科技、内蒙君正为三剑客的智能穿戴前期龙头股卷土重来,涨势凶猛。此外,阿里巴巴研发互联网电视盒子,华数传媒连续涨停。

移动医疗概念范文4

医院的信息化既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为信息技术提供施展平台,由人提出,人与机进行交流;也要管理信息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机器实现,使得医院管理得到精确保障。

2013年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解释了2010-2014年十大战略性信息技术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云计算。而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于2014年了《上海市信息化白皮书》,计划3年内建成国内最大医疗与健康信息化服务基地,给整个上海市的卫生行业以及信息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大数据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快速的数据流转,海量的数据规模以及多样的数据类型,获取数据价值。物联网概念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建立为人服务的物的基础架构和应用体系,IBM曾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正是基于物联网的基础。而移动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通过移动医疗,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增强患者体验,优化内部管理,实现健康服务。

移动医疗概念范文5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定义移动医疗(mHealth),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因此,移动医疗是一个涵盖极其宽泛的领域。如果以互联网这个概念来划分移动医疗应用领域的话,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医院这个组织为范围,由组织本身主导使用的移动医疗类应用;另外一类则是突破医院等组织边界的移动互联网医疗。

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就有医院开始使用PDA等移动计算终端,辅助医生护士开展移动临床作业,实现床旁医嘱条码扫描执行、床旁信息采集录入、床旁查房信息查询支持等。

而正在引爆移动医疗这个概念的,把移动医疗推到风口的,其实是移动互联网医疗。从2014年至今,移动互联网医疗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钱和热情,已有2000余款App上线,从健康管理到在线咨询、从上门送药到线上挂号、从比价团购到智能硬件无所不包。更有甚者说,2014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元年。

本文拟就应用形态、政策、商业故事等几个角度,对国内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几个主流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对比分析。

移动互联网医疗连接的各种关系

互联网本质是互联。在这一轮“互联网+医疗”浪潮到来之际,移动互联网医疗到底在连接着那些关系呢?透过形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其背后不外乎连接着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连接,除了信息的连接,还有服务的连接。

连接医患关系的轻问诊

连接医患关系是所有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最容易找到的关系,因为医生和患者是看病过程两个最为重要的主体。于是移动互联网医疗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开始了很多的探索。

该类产品是医患之间线上或移动端的问诊与沟通。其为陌生人拜访陌生医生的模式,因为用户与回答问题的医生之间都是素不相识的,所以他们的提问与回答主要遵循的是一种“轻问诊”的模式,比较适合体检报告阅读、健康养生、日常感冒、怀孕和育儿的一般性问题,妇科、皮肤、美容、性病类的简单咨询。在进入“重科室”或“重患者”问答环节,医生无论如何也不敢做有担当的干预建议,一定是回答“请去正规医院就诊”之类的话,以避免医疗风险。

“轻问诊从源头上就不成立。”中日友好医院的一位主任医生认为,没有病例、数据,仅通过线上简单的咨询或检查资料上传,就开始给患者诊断甚至开药并不靠谱。他认为,这种模式必然很难持续。另外,轻问诊只适合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的人群,但这类人群并不是移动医疗用户的众多对象。

网络问诊的收费比较困难。因为看病是一个低频的场景,用户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才会打开App应用,所以几率很低,另外医保和网络问诊还无法相互配合,所以向用户收费比较困难。

其实,有一个很严重的法律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中国医生目前只允许多点执业,所以医生是不能以个人身份给患者提供任何诊疗服务的。

连接医生关系的线上医生集团

线上的医生集团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来构建医生和医生的关系,是互联网思维在医疗领域的积极尝试,其核心内容在于弱化医院的角色,搭建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随时为全国的患者提供服务;医生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集团则通过管理收取费用。

在线医生集团模式中,集团担任的角色是一个信息的整合平台。医生在平台上信息,患者在平台上寻找资源,尽可能地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促使资源合理分配。应用互联网O2O模式,提供挂号、加号以及转诊服务。对于患者,可就近就医,减少异地就医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于医生,借助平台对多学科的整合,有效的分诊,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

不过,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连接医生和医生的关系,无非两种,同专科和不同专科的。同专科的目前好像还没有,因为各个同专科大佬之间是互相不服的,很难在一起合作,所以估计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不同专科的专家构成的医生集团就是一个综合性医院的技术班底,只要配上地产、低级医生、护士(这些社会上很多)就是一家医院了。理论上,会有很好的市场空间,比如同一些小医院长期合作等等,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医疗互联网+医生的这种模式前所未有,双方能不能联姻、未来能不能成功,只有拭目以待了。

连接院患关系的掌上医院

掌上医院做的是典型的院患关系,患者通过APP,开展医院相关业务。

三种业务深度的掌上医院

按业务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三大类:

(1)预约类

这类App应用相对而言最为普遍,渠道众多。通过App应用,对医院专家进行提前预约,可以避免半夜在医院排队抢号的悲惨场面,并且通过实名预约、分时段预约等技术手段,可避免黄牛倒号的同时,也极大地缩短老百姓的就医时间。通过App预约只要携带身份证和预约成功短信等即可在窗口或医院的自助机上取号。

(2)深度接入型

深度接入型的移动应用,通常和医院的业务系统,有较大、较为深入的关联。除了能完成预约功能之外,还可以支付费用,从而实现手机挂号。利用手机还可以查看每个医生当前排队的患者数量,从而实现居家候诊。另外检查化验报告,也可以通过手机查询。

如果接入了住院系统,则还可以实现住院押金缴纳、每日住院费用查询、住院报告查询等各种丰富功能,全面覆盖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就医过程。

(3)远程诊疗类

该类应用,也常常被称作“网络医院”。这种互联网医院通常以某个实体医院为依托,由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患者可以在网点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医生在线交流,完成问诊,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后,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即可直接拿药。已经有不少省份,希望通过建立网络医院,以远程医疗的模式,提升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破解基层医院“有病不能医”的困境。

据国家卫计委的定义,所谓远程医疗,是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同时,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也属于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等等。

2015年8月底,国家卫计委在在《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三种掌上医院实现形态

按实现形态分类:

(1)单独实现类App

单独实现类App是指由医院发起,独立开发App应用,对接医院业务系统,从而实现医院向移动互联网的延伸。这类App通常能实现一些医院的定制化需求,完成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覆盖。不便之处,便是患者每换一个医院就医,就要重新下载医院App,个人诊疗信息也不能完整保存在一个账户体系之下。

(2)平台寄宿类

以支付宝未来医院服务窗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平台寄宿类移动互联网医疗形态,也成为互联网巨头BAT这些重量级玩家们开始参与互联网医疗的一种形态。用户通过已有的支付宝或者微信App,通过查找或者扫描关注,即可开展对应医院的相关业务。对新用户而言,不需要下载和安装相关的App软件,开始使用业务比较便捷。

(3)独立平台类

这种形态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是由专门从事该类App开发运营的厂商,搭建一个统一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由该平台与各医院的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完成各类医院业务,如趣医网。

这种形态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通过单个App,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所有医院开展业务,而且统一形态,统一维护,保持系统可用性,功能可实现持续升级,患者在多个医院就诊记录,统一在个人账户下维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不足之处在于前期投入多,每个医院的服务器都要实现稳定互联,系统技术要求高。

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和导向

(1)宏观层面支持移动互联网医疗业务发展

宏观层面来看,较为明确的指导,当属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2)分级诊疗政策促进移动互联网医疗业务开展

2015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会议指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会议确定,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移动互联网医疗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机会?

首先,分级诊疗制度是要突破地域限制,拉近医患关系。移动医疗可以为医院的医生和患者建立更方便的双向联系,不少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这类App还能满足慢性病护理的需要。

其次,平台类的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方便实现分级诊疗。分级诊疗最重要的是患者信息共享,患者无论在哪个机构就诊,医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合服务。在这个环节,互联网恰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它能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最后,通过移动互联网医疗手段,可以方便基层医生学习沟通。远程医疗、医生社区、医生集团等方式,拉近了医生与医生之间的距离,低年资医生可以便捷地向高年资医生学习、取经,共同探讨病例。

商业模式的变化

(1)线下引流

“轻问诊最终需要靠线下执行,线上只是导流。”艾瑞移动医疗互联网分析师认为。因此,一些轻问诊平台如春雨医生等开始转向服务型医药电商,即健康咨询服务,针对用户推荐药品或健康产品。

此外,包括好大夫、快速问医生等轻问诊平台在百度医生的冲击下也开始涌向问诊的后端,包括康复、慢性管理等。

(2)商保支付

商业保险公司正在日益成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支付方之一,众多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通过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使得企业及整个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控制成本是进入移动医疗的主要考虑方面。

移动医疗概念范文6

高磊深知这一点,这次展示,与其说是推广,不如说是验证用户认可度。

在收集人体数据、做交互功能上,高磊展示的手环确与Fitbit 等健康手环类似,区别在于,游戏手环不再将人体数据、数字罗列到手机App上,而是为用户在游戏中设置相对应的动漫形象,并提供游戏界面的App与手环对接。

更特别之处在于,它会实时收集用户运动数据并通过蓝牙传送给手机,系统会据此分析用户目前的身体状态,并直接在屏幕上以动漫形象的“血槽量”展示—坐久了,血槽会下降,有效运动后血槽会补满。同时,用户可在App里的“社区功能”中随时查看好友健康状态,若发现对方状态欠佳,戳一下动画小人,对方的手环就会震动,起到互动的效果。

基于情感的互动功能使这款健康手环备受关注。在Demo展示后的嘉宾点评环节中,网秦副总裁直言问道:你们的团队目前需要钱吗?我们可以帮你。“要”,高磊回答。但在演讲结束后,网秦副总裁主动找到高磊私下详谈,后者的答案却变成“暂且让我想想。”

事实上,今年3月,包括IDG、红杉等VC、独立投资人为代表的天使创投慕名在深圳柴火空间找到高磊,其中一名日本创投团队人员在得知项目进展后直接开出价码。高磊给出的也是这个答案。

众所周知,对投资者说“不”的年轻创业者是少数派。不过,从前后矛盾的说法来看,高磊也不无犹豫。

“如果现在我们拿了钱,就要对投资人负责,就可能会被更多的要求和约束。”高磊对《时间线》说:“我们目前不确定我们能承担这个责任。”高磊行事谨慎。创业团队成员之一、前IBM软件工程师、imlab的CTO 欧阳国栋对高磊的印象是“思维活跃,态度严谨。”

这位谨慎的创业者已经力图使自己的产品差异化。不过,自从Fitbit等公司的健康手环成功抢到第一批用户,一年来,智能手环呈爆发之势,高磊及其团队的最大挑战是游戏手环市场、用户上的拓展。因此,高磊坦言,自己并非一直拒绝投资,8月预售后,他会根据市场反响决定是否引入天使投资。毕竟,竞争激烈,留给这款游戏手环的时间着实不多。

轻医疗

2011年,高磊从日本Keio Media Desgin毕业回国,在深交会上注意到一类医疗设备公司的热门产品:用于自我测量的电子血压仪、触感心率记录器。而且是当时的研发重点。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热潮已蔓延到医疗领域。高磊在日本攻读的是交互设计专业研究生,他了解,交互设备统计人体数据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瓶颈,但“移动医疗设备”的目标人群、商业模式均不清晰。

几乎同一时期,刚退休的父亲慢性病并发症发作,全身抖动。高磊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花时间关心身边的亲人。为预防再次发病,父亲的各项身体指标需做日常监测。

这两个经历,促使高磊萌发出一个创业想法:做一个可量化人体数据的手环。从亲友那里募集可启动资金后,高磊进行了一个微型“消费者调查”。他曾佩戴 Fitbit 、Fuelbond 手环,但两个月后就弃之不用了,他试着从用户角度分析其中原因。之后发现,这两款硬件之所以缺乏用户粘度,是因为没找到切实的需求。

高磊决定,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定义为高用户“粘”度的健康概念手环—把身体数据整合为对用户“有价值”的医疗信息。高磊本不熟悉医疗领域收集数据、匹配用户的方法。2012年1月,他和一个朋友跑到上海虹口一家社区医疗点观察了一周。他们发现,普通人的确难于理解那布满化学分子符号及各类术语的诊断结果。“医院那些昂贵的检测机器不能随时为人们提供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高磊对《时间线》说。

移动医疗的市场确有空白点,令这位创业者高兴,但数据如何转化为人们所需,并依此制造出日常使用的设备?高磊并无解决方法。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在收拾屋子时,突然发现了多年前玩过的迷你电子宠物—灵感来了。

游戏还是社交

高磊从小就是游戏迷。“近视的很大原因是玩《吞食天地3》太废寝忘食了。”高扶了下眼镜,对《时间线》说。

作为深度游戏玩家的高磊看到电子宠物,萌发的第一灵感是做个游戏,把老爸老妈像“宠物”一样养起来,以便随时观察其身体状况。

这想法并非凭空得来。在日本念书时,高磊的导师奥出直人曾要求他在设计上通过自己的认知解决人们的切身问题。他们合作设计的课题Media Furniture包含智能插座、地震预防地图等等。从中,高磊发现交互设备中拟人化的情感是增加用户乐趣及粘度的最好方式之一,“人的本能是第一生产力。”高磊说,“情感的寄托就是人的本能。”

高磊以自己多年的“宅男”经验判断,游戏化界面移植到手环上是不错的选择。为此,他找来香港大学的IOS开发者和电子工程师来杰共同创业,后者“觉得我们的项目好玩、靠谱。”

在来杰看来,由人—家庭—社区“社交平台”构成的界面独具吸引力。用户可以申请把亲友“加入”自己的账户界面中,通过能量槽了解对方的运动信息,同时,他们在硬件上为用户提供震动提醒、室外紫外线度测试,通过匹配个人信息直接提出解决方法。“比如今天紫外线太强烈,那就不适合皮肤相对敏感的人出行。”高磊说,“女孩都怕晒,这个功能她们会喜欢。”

高磊相信,直接告诉用户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容易增强用户对手环的粘度。由此,他打算将营销策略定位在社交游戏概念设备,而不是计步器装置。这一想法得到了深圳创客空间Seed Studio潘浩的认可,后者愿意利用自由渠道为高磊的游戏手环提供小批量的生产。

随着项目运作进入正轨,高磊的想法逐步明确—在游戏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健康管理用户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为三者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