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认识

酒文化的认识范文1

论文摘要: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特点、“比德”理论、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三方面入手简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并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的促进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悠久博大的文化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奇迹。在这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学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而审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特征。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艺术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

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将自然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

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还表现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伦理判断的影响,甚至伦理判断还会起到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废字”。司马光《治通鉴》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说,前三位均无疑问,唯独“蔡”,有人认为是蔡襄,有人认为是蔡京。最早对宋四家进行解释的应当是明初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宋徽宗的“瘦金体”,从艺术上来看,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每笔的尾钩都异常锐利、力透纸背,体现出宋徽宗极高的艺术天赋,然而因为徽宗朝奸相辅政,宦官掌兵,徽宗本人又贪恋女色等等原因,竟使得“瘦金体”落有“柔媚轻浮”、“锋芒毕露”的评语。

二.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成因

如果将“美”字进行字源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萌芽时期就与实用性有着关联,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意味。《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补注《说文》日:“羊大则美,故从大。”也就是说羊的体肥毛密不仅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味觉上给人以肥美味甘的味觉感受。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美”字都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人”组成,在甲骨文中,“大”训“人”,汉字的造字是有比类取象原则的,在羊的下部画上“大”象,有一种促进羊繁殖生长的巫术意味。审美最初与实用相联系并不难理解,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又是因何逐步表现出伦理性特点的呢?笔者分析可能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超级秘书网

(一)长期处于宗法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大体上都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

前边已经提到,一种思想既是其文化土壤特征的反映,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文化特征的发展。儒家思想诞生于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下,而且又是主张维护这种文化秩序的。由于学说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在统治者的扶植下,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主张,“三纲五常”的秩序规则,一步步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和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

酒文化的认识范文2

摘要:《结婚十年》,作者苏青以大胆、直率的生活化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大学生苏怀青与丈夫徐崇贤二人一段平淡却不乏辛酸的婚姻。这其实是当时大多数女性婚姻生活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无视、压抑和扭曲,展现了女性困顿的生存境况。然而,这一切的深层因由则是新旧文化冲突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这恰恰也是苏青文学在沧桑巨变五十年里起落沉浮的依傍。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冲突; 率真;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08-02

苏青的作品给人最深刻的感觉是真实,他将目光锁定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注视着眼前的事,身边的人,心中的情。真切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可见其对生活有种特殊的热爱。我们以其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为切入点,来了解苏青文学是如何关注那些特殊时代里的“苏怀青”们的。

一、苏青与苏怀青

酒文化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武术文化;楚人;先秦时期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87-04

Exploration of the Wushu culture of the Chuese in the pre-Qin period

WANG Jia-z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Anhui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Chuese had forged fencing swords by learning metallurgical technologies and sword forging techniques from the states of Wu and Yue. The state of Chu not only had excellent archers with exquisite archery, but also develop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archery theory. “The shrinkage of long weapons, the extension of short weapons” showed the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ve spirit of the Chuese, also made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martial arts more diversified and completed. The unique hostil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such as wars and turmoil in the Jing and Chu regions we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Chuese to worship martial arts. In the early state warring period, the guided fit keeping technique prevailing among upper nobles in the state of Chu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fit keeping ideology of Taoists; the combination of body exercising and fit keeping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Wushu in the states of Jing and Chu. The brave character of the Chuese, as described in “a Chuese killed a flood dragon and cut off its head”, shined out the martial art worshiping spirit of the Chuese. Such national characters of the Chuese as worshipping martial arts, willing to fight and not afraid of death, containe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enriched national sports styles of the states of Jing and Chu. As describ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huese are nimble, so we should not fight with them”.

Key words: Wushu culture;Chuese;pre-Qin period

楚人的祖先从原始部落时代起,就活动在今湖北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在险恶的地理环境中求生存。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朝晚期,楚族首领鬻熊率楚人活动于丹阳(今湖北汉水西、荆山南)一带。商亡周兴,周成王念鬻熊有功于周,封鬻熊曾孙熊铎以子男之田,号称楚子,正式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成为周朝南方诸侯国之一。楚立国之君熊铎,带领楚人开垦荆山(今武当山东南,汉水西),使楚地得到开发。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

1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楚人尚武精神

据专家考证,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江汉地区广大河谷原野上,遍布着类似屈家岭文化的氏族部落。这些远古人类生活过的文化遗址,蕴涵着荆楚武术的源头[1]6。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不断积累狩猎和实战中的格斗经验,从而逐步促进了荆楚武术的形成[1]2。

传说以尧舜为首的华夏部落曾与三苗发生过长期战争,多次打败三苗。禹伐三苗的地点在今湖北江汉平原一带。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2]。三苗大部分逃入深山溪峒或向西南山林迁徙,成为后来湖北“荆蛮”、“长沙蛮”和湖南境内以及云贵苗、瑶、侗各民族的祖先,“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3]。湖南长沙在夏、商、西周时为古“三苗国”,春秋中期,楚国政治军事势力进入长沙地区,战国时又在此建造城邑,驻扎军队,从而揭开了长沙政治军事史的第一页,远古楚人主要生活在今湖南和湖北两省[4]。

在“郧县人”、“郧西人”生活过的鄂西北大山区,原始的楚族先民与猛兽的争斗不可避免。初时人们只有用树干、石头等作为武器投掷、劈刺,用拳打、脚踢、撕扯等,配合躲闪、跳跃、滚翻等动作,以求取胜。今天的湖南和湖北地区都传说炎帝神农氏曾经在此生活,“神农之世,削石为兵”(《太白阴经》)[1]4、“廪君,刑天与帝争神”(《山海经》)、“应天杀蚩尤与夸父”[5]307。炎帝、廪君、刑天被楚人尊为祖先。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关于“武”的记载,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今天荆楚大地已是争战之所,这种争战便成为荆楚武术萌芽的契机。 先秦楚人天性劲勇、尚武、喜战、乐斗;楚君是尚武精神的提倡者、培植者和典型的示范者;楚臣如其君,是楚国军事训练和军事体育事务的全面继承者,同时又是经军重武、骁勇善战者。荆楚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争、动乱的历史条件是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楚人尚武,气质刚勇,勇武爱国,乐战轻死的民族性格,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荆楚地区民族体育风格[6]。

从商朝自西周,楚部落、国族一直在强邻秦国、齐国、吴国等国的夹缝中顽强求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楚终于从睢荆山区走向江汉平原并称雄中原。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楚又拓土扩疆,发展成为“地方千里,带甲百万”[7]的泱泱大国。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战争、动乱、政治背景造就先秦楚人“尚武”。尚武是楚人求生自强的武器,争霸称雄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今天“竞技”或“体育”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武娱”,包括某些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和医学健身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某个民族或国家的尚武之风和健身之俗[8]。楚人尚竞技,对楚国人身体素质的增强、军事武艺的提高、国力的强盛,都具有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楚人竞技不仅以项目齐全名扬列国,更以水平高超闻达于诸侯。

2聪明才智使得楚人拥有雄兵利器

史实证明,蚩尤为楚族的祖先,拥有9个部落81个氏族的大联盟,建立了九黎国,“蚩尤造五兵”,依仗刀戟大弩,诛杀无道[9]。楚国长期使用青铜兵器,后期逐渐使用铁兵器,它的武库是最庞大而且最先进的。论质料,可分为铁、铜、木、竹、皮等制品。铁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铜兵器主要有剑、戈、戟、矛、匕首、镞、弩机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杆等;皮兵器有甲、胄等。进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御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

1975年冬,在楚国故都纪南城东门外先后发现墓葬600余座,获得了大量的随葬物,有各种兵器达571件,有各式青铜剑172把、各式铜戈150件、各式铜戟7件、各种青铜矛15件、竹弓25张、木盾17件,另有箭簇、匕首若干。数量巨大、门类齐全,为楚国的兵器宝库。这样集中出土先秦兵器在全国是第1次,为研究古代兵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本[10]。楚墓中出土青铜剑的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皆居列国之首[11]。

春秋战国时期,随车战向步骑战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的积累,戈的形制有很大的改善。增强了戈头的击杀功能,并制造出双头戈或三头戈,更好地发挥戈在步战中的使用和应变能力[1]24,楚国的戈兵器改进走在各国的前列。最早的弩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楚地,世有楚琴氏造弩之说[12]。在江陵楚墓中还发现过双矢并射连发弩,可连续发射,射程约20 m。湖南长沙扫把塘楚墓出土的弩机,全长51.8 cm,各种构件保存完好,系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把全弩[13]。

战国中晚期,出现了铁剑,楚地(湖北大冶)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以及铸造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剑的形制得以变长。秦昭王曾向秦相范雎忧虑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思虑远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秦昭王一面赞扬楚国生产的铁剑锋利,另一方面又担心楚国士兵勇敢,对秦国构成威胁,从中不难看出楚人对武器改进的重视。在南方楚国地区发现的铁器中,兵器居多,其中有戈、矛、剑、刀和匕首等。《荀子•议兵篇》曰:“宛钜、铁,惨如虿”。大刚曰钜,可能是带钢的兵器,是蛇矛,说明楚国兵器锋利,质量较高[14]。

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先后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中出土,其铸造工艺之精细和锋利为同类兵器无法相比。吴、越原是“宝剑之乡”,在越灭吴、楚灭越之后,原来为越王铸剑的大师干将、莫邪,转而成为楚国的铸剑大师。从此,楚国不仅自己铸造了大量华美的青铜剑,还将吴、越等国的名剑也掳到了楚国,这就是这些稀世剑矛为何出土于楚墓的缘由。

长剑首先出现在楚国。春秋末期,楚国占领吴越地区并吸取了吴越的优秀文化,楚国的长剑是在吸收了吴、越的冶金和铸剑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懂得含锡较低的青铜较为坚韧不易折断,而含锡较高的青铜性刚而锋利,因此生产出脊部和刃部分铸的复合剑,既坚韧抗折又刀口刚劲锋利[15]。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剑长1.4 m,为一般铜剑的3倍,可能为人们所说的“荆楚长剑”。战国时代,楚国的长剑独步于列国,成为天下瞩目的利器[16]。楚人将短剑加长的用法,对后世提出“短兵长用”的武术技法理论打下基础。

春秋末期,在吴楚地区开始出现钢剑,如著名的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的钢剑,长38.4 cm,宽2~2.6 cm,脊厚0.7 cm[17]。系以中碳钢制成并经反复锻打和高温退火,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把钢剑。铁制剑和弩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青铜剑的大量生产及其工艺的改进,以及青铜戈、戟、矛等的演进,表明战国时期楚国兵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和当时争战环境对荆楚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楚人尚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爱美情趣,楚人在兵器的制作上倾注了极大的艺术创作热情,具有实用功能的兵器,从盾牌到弩,有不少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漆器艺术精品。楚国人在制作甲胄时往往要进行髹漆。江陵藤店1号墓出土的皮甲、江陵拍马山5号墓出土皮甲漆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彩绘漆盾等都是楚国皮胎漆器的实物。

3楚人善射的同时总结出武理

楚人善射,历代不乏高手。楚国射手养由基,百发百中[12]。《左传》记载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楚晋鄢林陵之战前,养由基和潘党试射,一箭穿透七层皮甲。战斗中晋将吕绮射中楚共王眼睛,共王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还射吕绮,养由基只发一箭就射中吕绮脖子而毙其命,执另一只箭复命共王。当楚军被晋军逼入险境时,养由基连射连中,阻止了晋军的进攻。楚人伍员,即伍子胥,也是善射之人[18]。熊铎传至熊渠,熊渠素以胆气和勇武见称,尤以射技高超,威震遐迩,有射石而“没金饮羽”之功[1]19。楚国君王历来有习射的传统,而且多练就上乘射技。战国时楚宣王率车骑千乘,游猎于云梦之野,突然间一头犀牛向楚宣王乘车冲撞过来,楚宣王镇定自若,引弓发箭,一箭射倒犀牛,众皆惊服[1]36。

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又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正论篇》)。逢蒙死后,遗有《射法》二卷,《汉书•艺文志》里还收录了《逢门射法》两篇[19],现已亡佚。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推荐楚国的“善射者”陈音训练弩手[16],并向越王论及射箭之道,即射术理论。楚人陈音所言强调动势与气机的有机配合,是对当时射技理论完整的描述和总结。

楚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春秋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楚国古兵器实物的特殊结构进行研究认为,楚人对兵器的构造进行了改进。具有特殊结构的一些楚国古兵器是指装着双头或三头的戈;装着双戈或三戈的戟;装有三角铜刺和铜箍的殳。春秋战国时候,车战逐渐向步战转变,在步战中,戈、戟、殳由于其“长”而隐伏弊端。严酷的战斗技术问题迫使楚人研究对策,楚人运用超常的聪明才智,在长兵器本身结构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发明制造了具有双头或三头的戈、双戈或三戈的戟,在殳头上装上铜刺,又在铜刺之后和殳干的前端装上球形的铜刺箍。这样既可发挥长兵的远击效用,而且可以利用长兵的第2节或第3节截杀身前的敌人。这是根据三头戈和三头戟的特点并融合武术技法原理所作出的改进,为后世提出“长兵短用”的武术技法理论打下基础。总之,武器的改进,长兵的缩短,短兵的延长,显示了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也使武艺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实。

4导引养生与武艺习练结合

战国初期,楚国的导引养生术已经在上层贵族中流传。楚大夫屈原是“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涉江》)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对导引养生有精深研究者,其作品《远游》中的许多词句是养生修炼方法的精髓。如“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指的就是气功所谓“作忘”之象;“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指的是练功时出现幻觉;“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指的是练功时的神清心静,吐故纳新[1]43。

关于古代导引,不仅有各种传说和文字记载做根据,而且还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导引图像。导引在汉代有较大的发展。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书,其中《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汉代及汉以前的导引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长约1 m、宽0.3 m的帛上的《导引图》,引起了医学史界和体育史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导引图》彩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不同导引动作,图侧并有文字说明,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导引图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图谱。总之,同先秦导引术势相比,西汉初年导引术发展较快,术势大量增加,重视动作幅度,以及导引与行气相互渗透与交融,标志着以疗疾治病的单势导引术已趋于成熟。

《导引图》上绘有各种不同操练姿态的男女,并标着“熊经”、“鸟仲”、“爰(猿)”、“沐猴灌”等名称,及它们主治的病症名。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为研究我国独特“引导”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这幅《导引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导引术的发展,到了汉初已逐步形成为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同时也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在医疗体育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不论是导引养生还是日常养生,与武术一样,特别重视人体各机能器官之间、人的精气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只有和谐、协调,才能持续发展。这是中华文化之真谛,社会进步之根本,也是身体健康之秘诀[20]。

道家的鼻祖老子即为楚人,其丰富的养生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武术习练中。武当武术是道家以及道教与武术结合的典范和明证。故此,荆楚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练养相结合,在练习的时候不但重视身体外部的强壮,更加注重身体内部功能的提高。

人类文明的进展,由于生产劳动和狩猎工具的使用,不断积累狩猎和部落战争中的格斗经验,从而逐步促进了荆楚武术的形成。炎帝、廪君,刑天为楚人祖先,在廪君、刑天与帝争神”、“应天杀蚩尤与夸父”等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关于荆楚先民的武术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先进的铸造技艺,生产的兵器锋利,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荆楚长剑”。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使武艺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和充实。楚人善于改进武器,造出比弓箭威力更大的弩。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对箭术理论也进行了总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深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练养结合是荆楚武术的特点,在练习武术的同时,不但重视身体外部的强壮,更加注重身体内部功能的提高,重视人体各机能器官之间、人的精气神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湖北武术史. 湖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编[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 甘毅臻,蔡仲林. 禹伐三苗之战对武当山武术形成的影响[J]. 武术科学,2006(1):48.

[3] 赵炳清. 楚人先民溯源略论[J]. 民族研究,2005(1):51-54.

[4] 郑佳明. 长沙历史风云[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5] 刘向. 山海经[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47.

[6] 杨爱华,陈恳,李英. 先秦楚人“尚武”成因探析[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5-8.

[7] 左丘明.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14.

[8] 刘玉堂. 浅议楚人的竞技项目及其水平[J]. 江汉考古,2003(3):65-69.

[9] 吴荣臻. 苗族武功[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4.

[10] 张传玺. 简明中国古代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9.

[11] 徐才. 武术学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9.

[12]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6.

[13] 郑佳明. 长沙历史风云[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12.

[14] 楚文化网. 军事[EB/OL]. HB.省略,2005-03-04.

[15] 余水清. 中国武术史概要[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6-27.

[16] 赵晔. 吴越春秋[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28.

[17] 顾德荣,朱顺龙. 春秋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24.

[18] 易卫华. 伍子胥[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19.

酒文化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员工视角;酒店文化认同;提升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4402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酒店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趋势,酒店新常态、互联网+等逐渐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新热点,全球酒店业经营开始下滑,中国酒店业经营进入特殊的调整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竞争。为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各酒店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吸引顾客,争夺更大的市场占有额。而酒店品牌文化成为酒店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提高酒店文化认同度则成为了酒店发展的新战略。对酒店而言,员工是否认同本酒店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绩效,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酒店文化建设的现状。因此,以员工为研究视角来提升酒店文化认同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 调查分析

首先查找和分析了大量相关的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本研究对象的实际内容,制作出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员工基本信息,在这一部分可以获得被调查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和岗位等信息;态度量表部分借鉴了由陈致中提出的组织文化认同测量量表,包括酒店文化认同和酒店文化认同的结果两大部分。该量表将酒店文化认同划分成认知层认同、情感层认同和行为层认同3个部分,酒店文化认同的结果由我是本酒店的忠实员工、我对本酒店非常满意、我会积极主动拥护本酒店利益、我不愿意离开本酒店、我不太相信本酒店的负面报道5个题项组成。量表的题项均以 5 分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让酒店员工进行评判打分。

通过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出酒店文化认同的三个维度:认知层认同、情感层认同以及行为层认同与酒店文化认同的结果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并且,认知层认同、情感层认同、行为层认同对酒店文化认同的结果都有较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要提升员工的酒店文化认同度,需要考虑到员工对酒店文化的认知层认同、情感层认同以及行为层认同。此外,要重点提高员工的情感层认同,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达到增强酒店竞争力的目的。

3 基于员工情感层的酒店文化认同提升

情感层认同是提升酒店员工文化认同的关键。在该层面上,员工在充分理解酒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会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与酒店文化相符合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会加深员工对酒店文化的依存性,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自发的推动酒店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逐步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和酒店经营效率,增强酒店生存发展力和竞争力。

3.1 制度认同

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酒店的奖惩制度就是对符合酒店文化理念的典型事例和人加大表扬与宣传,而对有违反酒店经营理念行为的员工进行惩罚,以此来强化酒店文化,提升员工对酒店文化的认同。酒店应根据自身的酒店文化理念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更加强调奖惩的公平公正,对在酒店文化建设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应如实加大表扬力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奖励制度,由金钱奖励向员工个人发展方向转移,起到榜样的宣传及带动作用。对违反酒店管理制度的员工应加大惩治力度,而对一些不愿意认同本酒店文化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剔除。

3.2 管理认同

(1)保障员工的权益。员工只有有了更多的权益保障,才会把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地位,才会对酒店有更深的情感。酒店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完善酒店薪酬机制,使员工的法定权益得到保障。比如通过举办酒店文化宣传周、对体现酒店文化的典型人物给予表彰奖励、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等方式来提升酒店员工的文化认同;通过“我为酒店发展献言献计”、意见反馈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属感,鼓励酒店员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酒店管理的各项事务中去,成为酒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以此深化员工对酒店文化的情感认同。

(2)领导者关心员工。员工是酒店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酒店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应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使酒店的文化更容易被广大员工接受和认可,使酒店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酒店领导者应该充分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将酒店文化与员工的自身特点结合起来,给员工安排适合的岗位,使员工能够最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上获得成就感。此外,领导者应该借助各种节假日、年会、酒店周年庆、每周例会、培训会等方式多与员工交流,使每一位员工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感受到自己对酒店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对酒店文化的认同。

(3)提高酒店的名声与地位。员工只有真正了解感受到酒店文化在酒店发展进程中应对发展危机、提升酒店知名度的作用,才会加深对酒店文化发自内心情感的认同,为自己的酒店文化感动光荣与自豪。因此,管理层应在成功运用酒店文化打造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典型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本酒店发展中酒店文化在酒店建设发展、应对危机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提升员工对酒店文化的情感认同。

3.3 业认同

职业认同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酒店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拥有一定的自豪感、成就感以及归属感,有利于员工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酒店文化认同,使员工更愿意在公司长期发展,自觉践行酒店文化理念。酒店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安排员工交流学习、经验交流会、各部门各岗位交流学习等途径帮助酒店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掌握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技能,制定出与酒店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目标,从而获得酒店与员工自身的双向发展。

4 基于员工认知层认同和行为层的酒店文化认同提升

4.1 建O有特色的酒店文化

要使全体员工更好地理解和认同酒店的文化,酒店要做到几下几点。

(1)要听取员工的心声。员工是酒店发展运作的主体,对酒店来而言,能够塑造员工认同的酒店文化,并且可以引导员工去践行酒店文化,进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就是酒店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只有建立在听取员工心声基础上的酒店文化才更容易被员工接受和认可,并转化为行为。因此,酒店应拓宽员工提议渠道,集思广益,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设立奖励制度,鼓励更多员工为酒店文化建设献策献力。

(2)酒店文化建设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体现文化特色。因地理位置、服务对象、城市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酒店的酒店文化必然也有区别。酒店在文化建设时就应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在酒店定位、服务理念、设施设备、员工服务等方面体现酒店的特色。

(3)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文化创新。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酒店要想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酒店文化建设中,酒店必须加大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及酒店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服务理念,从而增强酒店的竞争力。

4.2 完善酒店培训制度

通过形式多样的酒店知识与服务技巧培训,一方面可以促进员工对酒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对他们的重视,在提高员工认知水平的过程中也增强了酒店的内部实力;另一方面是进一步让员工形成重视酒店文化的意识,使员工提高对酒店文化的认同。酒店在员工培训方面,首先,需要合理安排员工的培训时间,确保员工可以做到工作与培训在时间上不冲突,保障员工权益;其次,改善酒店的培训环境,使员工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敞、安静的环境中接受培训;然后,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不仅应该包括酒店文化的各方面知识,也应包括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巧,尤其应该重视对实习员工或新招聘的员工的培训,同时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检测员工对酒店文化的掌握程度;最后,改变培训方式,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员工与培训人员之间的互动,活跃培训氛围,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4.3 完善酒店的激励机制

只有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员工才会在工作中更加努力,才会对酒店更加信任。酒店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及危机激励相结合,而又要以物质激励为主,让员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保障,以此来激发员工。酒店可以将员工行为纳入酒店干部选拔、考核、晋升的标准体系中,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鼓励员工进步,使员工能更有效地认同本酒店的文化。

4.4 注重发挥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在构建和宣传酒店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需要做好带头作用,倡导和践行酒店文化,用其强大的示范效应、吸引力与人格魅力来影响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态度,通过多种方式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用行为引导员工从心里认同酒店文化,提升员工的酒店文化认同。此外,领导者要多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最新、最具创新的思想文化传播给员工,积极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推动酒店内部形成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要使员工认识到酒店文化不仅体现酒店的价值,也与员工价值息息相关,使员工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提升酒店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刘晓军.企业员工文化认同的过程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09~310.

[2]尹 波,鲁若愚,刘明理.酒店文化认同分布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9):1303~1307.

[3]唐 伟,谢春山,李芷逸.认同――酒店文化构建的新视角[J].饭店现代化,2013(10):56~60.

[4]唐 伟,李 磊.酒店文化认同产生的原因[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3):16~74.

[5]唐 伟.基于顾客视角的酒店文化认同及其实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6]丁越兰,骆 娜.组织文化认同内在层次与情绪工作的关联性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2(4):38~42.

酒文化的认识范文5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地方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地方文献本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则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

在国家标准中,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中的一切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一切馆藏。这种定义将文献从历史所言的典籍与贤人的概念中加以拓展,扩大到了更广义的范畴,涵盖了知识与信息承传的各种领域。这是随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赋予文献以新的更加广泛的内涵时,演变出的新的观念,所以作为今天文献的概念,其必然包含四个要求:

1、文献内容,记录知识信息;

2、用于记录信息和知识的符号;

3、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4、用于记录信息,知识的方式及手段。

从这种意义上讲,只要是承载、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无论是作为历史的典籍,熟悉掌故的人,或是有历史价值的被视作文物的“镂之金石”,诸如竹简、木犊、刻石、青铜器、甲骨,或有着书画或符号的“书于竹帛”以及各种印刷制品、手稿、图片、甚至文告、传单,票据……亦或记录现代文明的缩微胶片、音像磁带、光盘、机读制品等,均统筹于文献的范畴。文献概念随着发展而扩充,延伸,被赋予新的历史含义与生命力,它用各种载体不仅将尘封于历史的知识和信息承传于今天,也将今大的信息与知识传递于未来,同时也为文献本身的研究、整序以及开发利用带来新的生机、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广博的多面性。

地方文献则是文献研究与整序中重要的“传承”部分。顾名思义,地力文献是关于一个地域范畴的文献资源,记录着有关某一地域的知识与信息的一切载体,早在50年代,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就提出“地方文献是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槁、簿籍等等”,在杜先生的定义中,将地方文献分为三部分,即史料;著书立说地方人物;地方出版物。这三部分包括了除涉及有关本地域“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资料”或“有可以传世行远参考价值的资料”外,还有地方人士的著述,包括文集、专著、论文、文稿、札记、日记等等以及为当地作出贡献之人的林林总总;还包括了当地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统统划作为地方文献的范畴。被后人研究定义为“广义”地方文献概念。

相对于此,还有一种所谓“狭义”地方文献的定义,它是以地方文献的内容,而并非以出版形式、著作人或出版地作为地方文献内涵和收集时的界定范围。它要求:

1、文献内容必须是反映本省(区)地域社会发展与现实基本状况的出版物,或其它载体,无论是记述自然科学,还是记述社会科学;无论是记述大区域还是小范畴,或是记述某一行业、系统的基本状态;无论是全方位还是一个侧面,只要是这一地域历史,地理自然资料、生态环境或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政治制度、行政区划、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俗等均列入地方文献;

2、凡是结合本省(区)地方实际所作的有关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战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知识信息载体,也列入地方文献范畴;而并不论其载体形式或出版所在地;

3、凡是涉及本地与外地区关系,以及外部地域对本地的反映、评论、报道等,其内容无论涉及本地的自然还是社会科技教育、地理人文环境,只要是有利于认识和了解本地状况的图书、报刊或其它文献资源,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资料,均应视作地方文献。

尽管这种狭义的定义,并不把当地出版物划归地方文献的范畴,然而在文献资源的实际收集与整理的运作中,地方版本仍旧是被作为地方文献重要的一部分而加以收藏,因为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依据本地出版物的出版状况,仍是可以观照出地域的人文,思想倾向,不能不说是地域状况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方面。

二、地方文献的类型

地方文献类型多种多样,其划分尚无统一标准。以笔者之见,以时间区分有历史文献(包括历史典籍文物和革命历史特种文献)、当代文献;以内容区分,有自然科学文献、社会科学文献,更多的则为综合性文献;作为载体,有可作为文物的甲骨、金石、竹简、木牍,帛等,也有印刷品、写本、抄本、刻印材料、书画;有感光制品影片、胶片、缩微感光制品,还有诸如磁带、光盘等电子载体制品等等;从编纂形式上看,有地方志、地方史、党史、谱谍,档案、图书、报刊、地方年鉴,会议论文及资料、地方情况通报、汇编等等形式;从出版方式界定,有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出版物(或称为灰色文献)。

三、地方文献的特征

1、由于强调其内容是以一个省(区)地域内的自然、社会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所以它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这一地域历史与现实的基本状况,反映这一地域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风貌,经济发展,民族民俗风情等,使得地方文献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2、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是这一省(区)地域人民实践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这一地区人民对自身自然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认知及总结。由于这些内容均为以实?,数据、史料为依据,其中的知识、信息、理论、观念、方法、技能均从实践中获得,所以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3、地方文献内容多样,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研究对象包罗万象,记录知识信息广博,载体纷繁,出版形式多样,编辑方式各异,层面丰富,致使地方文献具有绚丽多彩的广博性和资料性特点;

4、地方文献从纵向上沿袭于各个时代及其各个时期,从横向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载体因时代的不同而形式各异。地方文献将动态的历史发展,保存于静态的文献载体之中,传承于后人,其丰富的内容和千姿百态的载体均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

5、地方文献内容丰富而广泛,所包含的地方史料具有时代的连续性和社会不同方面的相关性,地方文献的这种动态性和整体性特征,使地方文献具有特别重要的使用价值。

地方文献这种鲜明的特征,必然为其构架出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广阔的利用价值和研究课题。对这种特定内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正是今天市场经济下,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现代课题,也是图书文献部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于社会,创造出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为确立自身社会地位所必须担当的角色的责任。

四、地方文献研究的现代课题

(一)研究开发地方文献的现实意义

1、地方文献是认识地方社情,提高各级领导决策水平的重要信息源

由于地方文献是关于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知识信息集合,所以它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氛围中,各地区各级领导的政策决定无不受到本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情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这也是地区对外开放,吸引投资与合作,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建立在认识地方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地情数据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究,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处地域的特点、优势和潜力,才有可能在宏观上因地制宜,把握本地区发展战略,确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方针、政策、规划、法规,为优化本地社会、经济环境作出切实可行的努力。

2、地方文献是地方科研部门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地方科研部门除担任部分全国性科研任务外,更多的是依据本地区的学科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关于地方生态状况、气候,地埋环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对策性研究方面,地方文献往往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一手科研依据。

3、地方文献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地方文献涵盖了地方历史与现实状态的各个领域,全心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进程,社会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民风、民情、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等地域特点,地方文献对地方特色所作出的历史性的系统展示,对外界全面立体地认识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而确定合作建设投资方向,有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4,地方文献是学习历史经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编纂地方史志、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的重要信息来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和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开发地方文献,不但能够对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同时可激发人们对故土,对国家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以民族的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在发展地方经济,作出有益的贡献。

5、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是深化图书文献工作职能,提高图书文献情报工作者索质的重要方式。

地方文献的资料性与广博性特征,还表现在其出版发行的无规律性和整理存藏部门的散乱性。除公开出版者外,极大部分的地方文献往往是以内部资料的方式,由相关组织、机构或个人自行整理,在存藏形式上,往往依据整理人的认识水准和物质能力,以内部出版、电子存储,绘制图表、拍摄图片、手抄、传单、书信、书画等形式保存,载体各异,形式多样,追溯年代久远。地方文献具有这种非正式出版物(非卖品)多的特点,使大量地方文献基本上是在本地区相关系统内散发,且多是一次性刊印,不会再版,这不仅突出了地方文献的珍贵性,同时也确定了地方文献的收集难度,图书文献情报部门特别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对不可再现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及时收集,抢救文献遗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当地方文献资料形成统一的科学的系统时,地方文献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才能够显现出来。显然,图书文献情报部门在实现地方文献社会的和经济的巨大价值中的职能作用,正是在于构架这种统一科学有序的系统,从而实现地方文献从零散到“大于部分之和”的质的飞跃。图书文献工作者应当更新观念,改变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依靠单一渠道,坐等资料上门的文献资料收集方式,通过细致的规划和主动深入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散在于各出版社,各系统、行业、单位、民间机构乃至个人手中的地方文献收集起来,通过科学的考证、分类、加工整理,使地方文献系统化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图书文献情报部门一项极具时代特色的重要工作。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整体构架,不仅将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同时也为图书文献情报部门形成自身服务特色,改变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锻炼和提高服务人员水平,使图书文献情报部门担负起新时期的社会责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地方文献的研究和收集整理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地方文献是社会认知地方情报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图书文献借阅中占有较高的比率。有资料表明,地方文献借阅率约占整个文献借阅率的40%-50%,特别是在整个文献阅览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图书馆工作中的采购,分类编目.藏书建设,读者工作、检索提供、自动化技术等诸多环节,直接关系到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与利用。但由于目前对地方文献的特殊性质普遍缺乏科学的认知,使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 在文献技术处理中的许多工作环节上受到不应有的忽视。

依照传统的观念,地方文献的重点是历史文献,而历史文献又多局限于古籍收藏,由于古籍日见减少,收集不易,因而成为重点收集对象。但实际上,当代地方文献的社会存量远比历史文献更为广泛和丰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更加巨大。因此,在图书馆文献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轻自然状况资料和经济资料;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及非印刷品等等的传统观念,必须要加以更新。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中,对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整理,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加强。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其中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学校、科研部门.学术团体编撰,汇总的内部资料、图书和期刊,以及会议论文、文件等。这些文献极为快捷地反映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动态,且出版周期短,时效强,对政府决策,科研立项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出于不同的因素,这类文献一般出版不定期且印刷数量少,发行范围有限,一次印刷,往往不可再现。由于其散在社会不同地域、单位和个人手中,加之体制、规章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传播面窄,收集难度大,对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阵线长、范围广、数量大的矛盾将十分明显,因而仅仅依靠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单方面努力往往难以奏效,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有组织的进行。

酒文化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小城市城市建设对策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认为,一个合乎标准的中小城市规格,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首先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中小城市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发展的产业结构特征,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结构特点,使其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区别开,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道路,同时通过城市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其次保证城市合理化的规模效益:我们说规划一座城市,必须首先衡量该城市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有什么需求,在规划设计中位城市的下一步规划留有余地,增强应变能力,使得该城市能正常运作。而在生产生活方面,中小城市中的大企业不应无限制发展,应该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企业为辅,从而保持城市的合理化规模效益。

再次发挥区域宏观决策作用:一般中小城市的兴起都处于城乡结合带,这是时下中小城市规划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因此协调好中小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和配合问题,力求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中小城市规划应立足于本市的发展需求,认真研究产业布局的特征和辐射范围,对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统一部署和规划,充分发挥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最后要彰显城市文化底蕴:虽然中小城市规划的诸多方面均滞后于大城市的规划发展,但是由于其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物古迹,成为了中小城市规划设计的亮点。所以,中小城市规划应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从而彰显中小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

一、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管理很好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缘乎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

由于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致使规划管理部门不仅是规划编制与审批单位,而且还是规划决策与执行机构。规划管理职能的划分不明确直接导致政府与规划之间缺乏双向交流,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城市居民对规划的知之甚少,使规划工作丧失了群众的支持与参与。

2.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问题严重

时下,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徒弟的规划和对环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首先,商业区内中小城市密集地,受到了房屋建筑、就业人口、交通拥堵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中心区混乱,使得城市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绿地面积减小,导致生态严重失衡;再次,大多数城市坚持走工业带动经济之路,导致环境质量远远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害。

3.对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够

许多中小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忽略了这些文物古迹,甚至导致诸多文物古迹已经彻底消失。在城市规划时,一旦城市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开发产生了矛盾,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文物管理部门会服从于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安排,从而放弃对历史见证的保护,导致随意破坏、拆迁历史遗存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完善中小城市规划的对策分析

1.强化城市规划意识

中小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并将整合原则有效地应用到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当中,以达到强化城市规划意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作用的目的。首先,在规划过程中,应使各项建设标准、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其次,应处理好城市整体建设和局部建设的关系,运用的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城市中各个区域,借此来体现城市的整体性;最后,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近期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因经济建设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

2.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在中小城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对该城市的空间布局应给与重点关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城市历史资源和特色环境,借此将城市设计落实都规划层面上。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上应以整体的协调性设计为主,既要符合空间分布及景观组织要求,又要不影响城市整体效果。同时,可将山水、湖泊、人文历史等资源充分地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在进行具体规划过程中,应处理好山、水、城市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3.健全城市规划决策机制

构建科学而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努力通过建立城市规划协会、规划委员会等机构或专家咨询委员会,从而提高政府决策能力。与此同时应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并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布局,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使经济得到和谐、有序、快速的发展。

综上,如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得每一项目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对项目的检查过程中,要检查项目建设是否具有“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以及其他要求提供的相关证件,并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城市的建设就会越来越趋近完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