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展营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1
关键词:我国;会员制营销;发展对策;探讨
1科学地研究、运用会员制营销
1.1学术界应更多地关注会员制营销
会员制营销作为一种先进的西方营销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探索并研究中国化的会员制营销的理想模式,给中国的企业家、商人提供更多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指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企业在会员制营销方面的盲从状态,为我国会员制营销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2积极推进会员制营销的本土化进程
会员制营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对于在国外流行的会员制营销在中国却遭遇了“尴尬”,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异于国外,中国本土化的会员制营销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实施会员制营销的企业应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开展适合我国的会员制计划,找到这种营销模式与中国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实现本土化营销。
2以新理念来开展会员制营销
2.1打造专业的会员制营销形象
会员制营销应该是专业的、赋予差异化的,拥有其明确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的一种营销模式。笔者浅意,超市、大卖场等一系列零售业态是不太适合实施会员制营销的。零售业应该是提供大众化的产品与服务、面向所有的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者,这里提供的是一站式的自助消费模式,在这里无所谓忠诚不忠诚。而专业的会员制营销不能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上,价格优惠不应该成为衡量会员制营销的唯一标准,除了价格优惠之外专业的会员制营销应该是能够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使顾客得到满意,获得超值体验,只有这样,顾客对企业形成忠诚才能成为必然!
高尔夫俱乐部的会费贵得惊人,但是专业的高尔夫球场、高档的休闲运动体验让有钱族“趋之若骛”;电子产品、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则是靠着为会员提供技术支持、维修服务等一些专业的增值服务来成功实施会员制营销的。
2.2企业或商家应设有专业化的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日积月累,会员的动态信息、互动信息会不断膨胀,企业只有设有专门的管理信息化手段,才能处理好这些大容量的会员信息,使它们变成财富。
2.3企业或商家应注重员工的选拔及培养
人是开展一切活动的核心因素。企业是否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的优劣。对于实行会员制营销的企业来说,招聘有经验的会员制营销从业人员和对员工进行会员制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人员招聘时应侧重考虑招聘有会员制营销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
2.4规范会员增值服务,加强互动沟通
明确会员将享受到的优惠及增值服务,尤其是增值服务,对会员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因为这些增值服务是增进感情、培养顾客忠诚的绝好“催化剂”。企业应及时向会员传递最新商品和促销信息,介绍商品使用和生活常识;召开会员见面会、征求意见,定期举办旅游、娱乐、联欢等活动;会员生日时,企业及时送上的一份生日“惊喜”;会员遇到麻烦时,企业的一通电话、一项免费的技术支持、维修服务都会令会员顾客感到欣慰。这些都将有助于加强企业与会员之间的互动沟通,培养深厚的感情,稳定长久联系。只有让会员充分体会到会员制营销的价值,会员才会支持会员制营销,企业只有不断地真诚付出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
3提高企业或商家的信誉
诚信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营企业若没有诚信,那么这个企业绝不会有立足之地的。其实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价格的关注度是很高的,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认识、接受会员制营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可以享受到价格折扣“图便宜”,因此,企业或商家在价格折扣这方面必须做到“以诚待客”、“以信为本”,实实在在的低价、真真正正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本企业的信誉,让顾客相信企业、支持企业、忠诚于企业!我国开展会员制营销较成功的商家灿坤3C在企业信誉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灿坤3C承诺“提供持续超低价,买贵差价七日退款”,灿坤3C做到了,正是因为这种较高的信誉度使灿坤3C在大陆赢得了40万的会员顾客。
对于企业承诺过的所有优惠以及增值服务,都应做到100%的履行,应杜绝欺诈行为的出现,不卖产品或服务不要紧,把“牌子”砸了可就难以“翻身”了。对于企业的产品信息、销售动态要及时送达会员顾客手中,真正做到方便顾客购物,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消费资讯。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曾在其专著中指出:“对未来的市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通过帮助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顾客的心理、降低管理费用并做好销售服务等措施赢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本店的信誉。”
企业或商家应主动与消费者订立有关会费的收取、会籍的转让、退会等有关方面的合同,让消费者放心入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保持企业良好的声誉,树立以信为本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会员制营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4建立规范完善的会员制营销制度
企业在实施会员制营销计划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首先应了解行业内实行会员制营销的企业的营销绩效,接着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可行性研究,切不可鲁莽行事。会员制营销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周期性的营销过程,因此整个营销计划应该经过前期周密地计划、宣传,制订详细的会员制章程;实施会员制营销的过程中应切实将会员制营销落实下去,要实干并且要有实效,不能“形同虚设”,“相互扯皮”;后续的增值服务工作是整个会员制营销计划的关键部分,也是规范化的会员制营销的标志,定期的产品或服务资讯、一系列免费服务、定期的会员活动等等,必须付诸实施并且要做得“尽如人意”。
企业应建立、建全规范完善的会员制章程,要保证企业与会员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会员能享受到的优惠会员服务应阐述清楚,会员应尽的义务也要做明确交代。
会员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应尽早出台,国家有关部门也应给予会员制营销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会员制消费有法可依、规范经营,使消费者的利益切实得到维护,有利地推进我国会员制营销的发展。规范完善的会员制营销制度,是我国会员制营销健康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会展企业;创新;营销
一、会展营销创新的认识
会展公司在经营会展项目的时候,营销是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会展营销是指展览会组织者寻找目标市场、研究目标客户需求、设计会展产品和服务、制定营销价格、选择营销渠道以及保持良好客户关系等一系列销售活动的总和。然而如果没有创新理念的指导,营销活动就可能仍然追求传统的、不适应新的环境的模式。展览企业只有把营销创新提上日程,才能使企业在变化中成长。首先,应从服务参展商到服务观众。展览会存在的意义是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服务好观众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大众营销到品牌营销。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展览公司追求的是单纯的人气,而忽视了品牌所蕴涵的巨大的宣传效果。在营销过程中,展览公司必须注重展览会品牌所代表的主题和特色,以品牌为指向,招徕特定的参展商和专业买家。只有具有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会展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会展经济意识不强
在我国,论会展层次北京第一,论会展数量上海居首位,但与巴黎等城市相比,则相差甚远。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会展经济意识较为落后,它们不善于利用会展获取信息、寻找商机、推销产品、展示形象。另外,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会展营销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全球的著名投资商也把目光聚焦在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作为中国朝阳产业――会展营销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竞争,正转向国际化会展市场的竞争,国际展览巨头也纷纷登陆抢占中国会展营销市场。
(二)缺少规范的管理
一个展销会的成败不能单一地从成交额和展会规模来下定论,规范有效的管理应该是展销会成败的首要保证,而我们有些区域性的展销会存着多头管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冒名侵权、虚假广告等等,造成这种混乱局面,是因为缺少规范有效的管理。
(三)缺少整体策划的创新
展销会是一个商业舞台,如何使参会的产品在“戏台”上演出得更精彩,更打动观众的心?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策划来支撑,而成功的策划绝不是“千人一面”,需要展销会举办者和参会厂家年年出新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中国的许多展销会就缺少这种整体策划的创新。
三、会展企业营销创新策略
(一)营销手段创新
(1)要积极运用各种新技术和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网络营销、目的地营销、整合营销、一对一营销等。其中,网络营销将在信息时代的展览营销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互联网将被各种展览营销主体广泛应用。
(2)要创造性地运用常见的营销手段。例如,展览公司招徕观众的常用办法是发邀请函给相关专业领域内的人士,或刊登广告吸引普通观众。但是要有所创新,展览公司不妨和旅行社、体育场等合作,以商务旅游作为卖点,在邀请函中附加特别内容,以求抵消远途劳顿的负面效应,从而达到提高观众前来观展的兴趣。
(二)营销主体创新
随着中国展览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内展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从营销主体的角度来看,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随着世界展览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展览业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将出现更多专门的展览营销组织或推广机构,这些机构可采取紧密型的董事形式或采取松散型的联合形式。
(2)大力宣传自身的办展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或展览会,城市甚至全国性的展览整体营销活动将大量涌现。
(3)在营销观念上,人们对展览营销主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即除了传统意义的会议或展览会外,还包括展览城市、展览企业整体和专业媒体等。
(三)营销内容创新
与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相比,营销内容显得更为实在。实施营销内容创新,展览营销主体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强调服务
对于会议和展览会而言,一个定位明确的主题固然重要,但其根本仍然是完善并富有人性化的配套服务。服务是会展业的生命和根本所在,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会展,因此,从立项、招展、办展到会展结束,都必须贯穿良好的服务意识。
2.产品创新
产品是市场营销的核心要素。展览公司的产品是会议或展览会,而要想新办一个会议或展览会,就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因此,展览企业必须精心策划并适时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是营销成功的基本前提。事实证明,创新并关注市场需要的展览会永远都是受欢迎的。世博会成功举办了100多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与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
会展与旅游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会展参加者向来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在新加坡商务和会展为新加坡旅游业带来的旅游收益占旅游总收益的20%。会展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会展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展览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营销策略运用的好坏。任何一种产品需要有效地销售出去,必须运用合适的、有效的营销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宣传自身的产品,尤其是特殊的服务产品。因为服务产品具有多种特性,使得在营销中需要运用相应的服务营销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大可.会展营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0
[2]丁萍萍.会展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邢振超.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会展营销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4]蓝得.中会展业前沿问题研究[M].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3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
收稿日期: 2010-08-02; 修订日期: 2010-11-30
基金项目:
上海市旅游会展教育高地建设项目(JYGD2010024)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资助。
作者简介:
王春雷(1977-),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目的地营销、城市发展与会展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会展本科教育已走过六个年头。在过去几年中,许多院校都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以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活动为平台,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和市场化运作手段,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全程组织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并以此贯通几门核心专业课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依托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以专职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为核心,通过承接会展项目,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借此来培养更高质量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促使各院校积极探索提高本校学生竞争力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业、院校、学生三方对会展人才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培养方向与行业期望的不同,最终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搜,2009)。
另一方面,虽然会展教育方面的文章已不算少,但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以维普资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关键词查询结果为例,如果输入“会展人才”,可获得77条结果;输入“会展教育”,可获得45条结果;但如果输入“会展”然后输入“人才培养”进行二次搜索(选择“在结果中搜索”),只获得15条结果。而且,大多数相关论文还浮在表面上,就培养模式谈模式,有的甚至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产学合作等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系统构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指导会展院校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是会展业发展和会展教育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国内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在中国科技期刊网中,作者搜索到标题中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仅有2篇,绝大多数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散落在会展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系统性的研究属于凤毛麟角。
林冬和林河(2008)认为,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模糊、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培养机构高度集中、培养层次单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硕博、本科、高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特性培养会展人才,完善会展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育体系,是解决当前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高欣(2007)从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实习基地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提出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例如,邬适融(2009)从“模块式”的课程设计、“开放式”的师资建设、“体验式”的教学组织和“全程式”的职业导航4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搜(2009)以上海为例,深入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要建立有实效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发挥职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行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要根据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科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有提高的意识,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部分研究者还基于国内外会展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国内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王春雷(2005)对德国会展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即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以及实习活动主题化。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徐红罡和罗秋菊(2007)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包括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重点以在会展管理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英国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s University)等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进而就如何调整我国的会展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出了策略建议。
也有研究者侧重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个方面。例如,吴建华(2007)从中德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影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深层原因。她提倡“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实践是从共性教育到个性体现的转变过程”的教育理念。施谊(2009)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推广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会展实务课程教学探讨了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新思路。朱贵平(2008)、赵军红(2009)、顾艺(2010)等对会展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题探讨。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重点从会展外语、会展英语、会展旅游或会展设计等角度,探讨了会展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徐琳和乔向红(2009)从我国高职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探讨了如何建立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新形势的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工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近几年的相关学术会议上,一批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张健康和方玲玲(2008)对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总结了项目驱动的会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实务类课程的进入、学生项目小组的形成、学生的全程性深度参与、学生参与的专业性与研究性,以及中心与专业的一体化互动。
黄彬(2008)深入研究了会展教育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学生的4年学习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以会展专业本科为例)。蒋昕(2009)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会展本科人才三阶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为受教者获得必要的胜任力而服务。另外,建立共识、整合课程、项目驱动三个策略有助于三阶培养模式的实施。蓝星和邹囡囡(2009)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会展教学实践为例,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为中心,“二个体系”为途径,“三大平台”为依托,以“中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践创新”为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相对会展教育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描述性的文章居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性的研究。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部分会展办学起步较早的院校教师围绕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本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鉴。
3 对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教育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其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句话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给“人才培养模式”下了定义。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会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学校的工作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等环节来实现。目前,国内部分会展院校提出来的“按照活动管理的思路来培养会展人才”、“实现国际理念的本土化操作”、“基于项目驱动,培养会展创新性人才”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可能迷失方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国外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荷兰INholland大学等院校的会展专业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具体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等。荷兰INholland大学甚至明确提出,本校的活动管理专业就是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专业(Projectbased Program),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富有创意和拥有一定的社会联系(Social Connection)。这种目标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会展专业而言,培养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本校会展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培养对象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相应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增强未来从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阶段性、计划性、组织性、持续性和效果性等特点,其实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实习过程等。
培养制度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很难和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特别是教学时间安排、培养方式与会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及需求规律之间明显脱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些院校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例如,为推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采用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每学期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参与项目执行。
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入口上,一般可以通过高考来选择适合从事会展行业的学生,但应适当增设外语水平、性格等指导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的会展专业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出口方面,设定行业培训证书、毕业论文选题等各种评价标准时,应充分反映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朱晟利,2005)。
综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其中,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培养目标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养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方式及培养手段,培养制度是执行某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环境,培养评价则是对培养模式体系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检验,如图1所示:
4 案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自2002年11月起,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开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下设立会展管理方向;2004年1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迄今已向行业输送了八届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2008年,该校会展管理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办学方向的战略转移,即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同时基于活动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内在联系,倡导并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指标具体描述效果
教育理念2008年6月,在系级层面正式提出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从2005级和2006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近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企业并从事活动管理的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2009年4月,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有明显提升,而且能把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过程修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通过调整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安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推出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或依托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贯通相关理论课程。多次在全国性的策划大赛中获奖;成功举办了4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先后有《中国旅游报》、《中国展会》、《中外会展》等6家媒体报道该校会展专业的教学改革
培养制度严格执行学分制;加强与教务处、学工处之间的沟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
培养评价在课程项目作业的评价上,引入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模型;毕业论文选题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项目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获得“2010年最佳会展人才输出院校奖”(颁奖单位:国际展览产业联盟)
4.1 教育理念: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早在2006年3月,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展览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报告中,课题组就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了一套课程,其基本思想是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大框架下,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专业基础课+主攻方向课”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2008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初步明确了“活动管理”的办学思路: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上述办学思路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不论是会议、展览,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它,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活动管理的一般流程与会展项目管理(以展览会为例)
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阶段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后续工作
(英文)ResearchPlanningCoordinationOperationEvaluation
内容おじ拍罟顾吉な谐〉餮歇た尚行匝芯(初步,深入)ぷ写立项策划书场地规划ぷ试醇苹そ度计划ぶ柿考苹と嗽弊橹计划し缦展芾砑苹ぁ…数据库管理ば传推广ふ姓躬す壑谧橹すι萄癃す愀婧驮拗销售布展は殖》务与管理(开幕式,入场管理与统计,现场管理等)げ鸵/交通等こ氛故据库更新ふ估阑崞拦廓す壑诜治霆て渌善后工作(感谢,总结,新闻报道,催款)ぷ急赶乱唤煺够
工具(举例)调查表SWOT分析し延霉浪WBSす丶路径法じ商赝纪络图ぴ鹑尉卣螵な据挖掘风险管理び愎峭挤
注:与5个工作阶段相对应的英文和内涵均在Goldblatt活动模型基础上有所改动。
4.2 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将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以此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会展项目的运作流程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可以将一个会展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每个部分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其中,项目管理包括从调研、策划到筹备、执行,一直到新的循环开始。为此,该校对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全面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以《项目管理》和《活动管理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平台课,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和会展专业课程(主要是限定性选修课)则依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和安排,这样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与未来操作具体项目的需要一一对应,如表3所示:
市场调研与分析》ぁ断费者行为学》研究
《策划学》ぁ恫莆窆芾硌А藩ぁ恫业经济学》策划
《市场营销学》ぁ豆ι坦芾怼藩ぁ兜缁跋售》组织
《运营管理》ぁ斗缦展芾怼废殖芾
―事后工作
平台课程:ぁ豆芾硌А贰《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
项お 目お 管お 理活ざす塥だ愍ぴだ愍び氇し姜し
《活动市场调研与策划》
《活动营销》ぁ痘疃融资》
《活动现场管理》ぁ痘疃风险管理》
―
方向课程:ぁ痘嵋椴呋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旅游节庆策划与管理》、《婚庆策划与组织》、《公司活动管理》、《参展实务》等
实践性环节
注:具体课程名称可以调整,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培养定位对课程进行调整。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4种实习,即三次现场服务实习、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区域会展业考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三上学期的校园综合性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和组织,并且要求具有会议、展示、特殊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借此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议策划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环境设计与布置》以及《会展融资》等几门专业课程贯通。为此,新的会展专业培养方案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提前到大二下学期开设,在这门课上,要确定下一个学期该年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4.4 培养制度:创造实践机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
会展行业的用人特点要求院校为会展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实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把2004’上海国际会展教育与培训论坛、2006’都市旅游国际会议、2009’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年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阿姆斯特丹旅游日等重大活动都交给会展管理系的师生来运作,逐渐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从会展管理系成立起,由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生承办的大型活动已达10余次。
同时,会展管理系快步推行学分制,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使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成为可能。例如,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至少要参加3次以上的现场实习(1个学分),2009年9月以前,这种实习基本上都是零星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后经与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等管理部门沟通,现已采取小班操作、轮流实习,或只承接一次80人以上的现场服务任务等措施来完成实践教学。
4.5 培养评价:实行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多方评价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培养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方面,除了一贯坚持的以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与对话活动,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在专业课程作业以及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的评估方面,借鉴了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从项目本身(团队)、客户、个人和指导老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上司和客户沟通的能力。此外,今后会展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首先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中辨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论文写作也将由业界人士和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5 结束语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因为各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而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就业压力大、会展行业管理尚不规范等大背景下,国内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制度设计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高欣.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184,177.
[2] 黄彬.会展教育创新模式探讨[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年9月15日-18日
[4] 林冬,林河.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6365.
[5] 搜.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 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47148,150.
[7] 施谊.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会展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992.
[8] 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9]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8.
[10]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C]∥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1] 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12] 徐琳,乔向红.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9(25):4748.
[13] 张健康,方玲玲.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4
文献一、《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应用与研究》
[1]曹斌.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模式和要素整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
[2]盛小平.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6)
[3]党延忠.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李彦华(导师:徐继开;郭丕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6]陈跃飞.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7]胡国芳,罗华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知识管理[J].改革与战略,2011,27(1):60-62.
[8]张桂荣.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4(20):177,178.
[9]许晖,李巍,王梁,等.市场知识管理与营销动态能力构建——基于天津奥的斯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1,8(3):323-331.
[10]方园园.现代商业背景下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市场,2014(43).
[11]李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探究[J].中国市场,2014(43).
[12]吴慧.会展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14(52).
[13]杨培.浅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文化创新[J].中国市场,2014(1).
[14]颜雯.高职国贸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4(49)
[15]刘.信息管理概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2).
[16]邱均平.知识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17]李兴森,石勇,张玲玲等.从信息爆炸到智能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18]陈儒,程明译.知识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二、 《知识管理在中国传统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曹立源.知识管理在电信咨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袁浩亮.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A公司营销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3]邱楝清.试析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
[4]江文年.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黄立军.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文峰.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J].现代企业,2005(4)
[9]李映霞.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31-132.
[10]郑双怡.论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9-112.
[11]陈伟,张旭梅,但斌,李俊.面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1):72-77.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伴随河南会展行业的发展,郑州各高校近几年来纷纷建立起会展专业,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专业也逐渐走热。但是,从人才需求角度看,随着河南高层次的会展活动的不断增加,会展专业人才十分短缺。从人才供给角度看,学生、教师和学校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均存在许多问题。结合郑州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创新会展教育教学模式可从创新会展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等三方面展开。
我国会展业作为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其辐射带动效应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极大提升了我国许多一线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在会展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良好发展势头也催生了高校的会展教育。2004年,我国会展学历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高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
一、郑州会展教育教学的现状
郑州曾经是我国流动展的摇篮,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诸如糖酒会、农机会、汽配展、医疗器械会等都是从郑州走向全国的。2005年底,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郑州市会展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进。根据郑州市会展办提供的数据,自2005年10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运营,2006年以来,全市会展业平均每年的直接收入在7亿元左右,每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70亿元以上。2009年全年举办展会100场,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00亿元。2010年共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各类活动193场次,其中展览项目40个,会议项目105个,演出类21个,大型宴会27个,全市展览总面积132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增长8%,参会客商220万人次,会展业带动经济社会效益110亿元左右。目前,郑州会展业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郑州展馆的硬件设施、举办展会的数量、展览面积等方面都位于中部六省首位。
伴随河南会展行业的发展,郑州各高校近几年来纷纷建立起会展专业,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专业也逐渐走热。2011年,就郑州各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情况来说,本科院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所,大专院校五所分别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中州大学,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可见,目前在河南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人才培养的规模也还有限,无论是高校还是中职校在这个专业上都处于摸索阶段,既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也没有成熟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人才评价标准。整体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与社会的要求都有相当的差距,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对本专业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整。
二、郑州会展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各类会展活动十分普遍,如安阳的殷商文化旅游节、新乡卫辉的中药材订货会、焦作温县太极文化经贸洽谈会、少林武术节、南阳玉雕节、信阳茶叶节、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菊展、新郑拜祖大典等,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河南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提升了河南会展的整体形象。
从人才需求角度看,随着河南高层次的会展活动的不断增加,会展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河南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河南众多会展公司中,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办展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真正掌握外语、精通精通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从业人员中,公司管理层领导大多从广告、旅游或酒店等行业半路出家,而且许多有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几乎都由政府的领导挂帅,展览公司在其中只是“打工者”的角色。专业规范的会展策划服务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设计人员也是从其他专业如平面设计、广告策划、装潢等专业转道而来,展会项目的招展营销人员、工程、制作、施工人员更是来自各行各业。
从人才供给角度看,会展活动作为我国经贸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作为一种以信息交流和贸易促进等为核心功能的社会经济活动,通常情况下只有的专业人士才有机会参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少有人去过展会现场,对会展活动几乎没有任何的经验性感受。因此,教师在讲授会展课程的时候,很难与他们的日常体验结合起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常常是一知半解。其次,会展业实践性极强,各高校也纷纷与一些会展公司签订校外实训基地,但是从企业方角度来说,常常由于学生项目运作经验及上课时间的限制,也很难十分有效地将学生带入真正的会展项目运作中去。
三、创新会展教育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根据郑州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创新会展教育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创新会展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为会展企业输送合适人才。会展教育要完善与大力推行“订单式”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为会展企业“量身定做”会展人才。在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广泛参与会展企业的工作实践,使会展教学管理变成动态的过程,到会展企业后迅速融入企业文化,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直接为会展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会展教学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
其次,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会展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每年组织专业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会展企业一线参与会展运营实践和技术革新,让专职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选派优秀教师到会展发达国家院校对口考察与培训。同时,选聘学科带头人,重奖在会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吸纳优秀人才,以此推动整个会展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最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会展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率。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和技术优势,为参与会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改造提供条件。
综上,加快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素质高、实用型会展专业人才,解决会展人才匮乏应将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会展的教育体系,这样才是确保会展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会展营销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形式,已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大力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国内学术理论界有关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的研究尚不系统,概念仍不明确,基本理论还需深入。笔者以会展旅游品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从1990年到2008年4月为止,只有相关文章26篇,且许多研究文献只把会展旅游品牌建设作为发展会展旅游的一个策略,没有对会展旅游品牌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对会展旅游品牌建设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大。本文尝试对会展旅游、会展旅游品牌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会展旅游品牌的特征、意义及塑造原则进行初步理论探讨。
一、会展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要说明会展旅游品牌,首先必须弄清楚会展旅游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此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类是广义定义,参照国际上的标准MICE,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包括举办各种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如周春发;第二类是对会展旅游的内涵持有疑义,认为国外的定义包含过于宽泛,如许峰等;第三类是对会展旅游与会展业、会展产业、会展经济等概念未加区分,如朱承蓉等。本文认为,会展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举办会展活动,吸引人们前来会展活动举办地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并同时附带游览当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会展活动是会展旅游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会议、展览、博览会、交易会、节庆活动等。旅游活动可发生在会展活动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
首先,会展旅游并不等于举办会展活动。虽然会展旅游的核心是会展活动,它吸引着与会者、展参者和观展者来到会展活动的举办地。但是,只有依托举办地的旅游资源,将参展者和观展者转换成旅游者,实现会展和旅游者两个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姻,才能最终形成会展旅游。简单地讲,就是会展旅游者一定是参会(展)者,而参会(展)者不一定都是旅游者。会展旅游者是旅游者中的一部分,是旅游行为中的一类,是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者。
其次,现代意义的会展,已经完全不是孤立的会议或会展。其一,会议和展览虽然内涵不同,但相容相通,会中有展,展中有会,只是起的具体作用不同。其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会展活动都与各种节日庆典和赛事活动交织在一起,提高整体吸引力。如,一次大型的会议或展览,通常由一系列的庆典仪式和文化活动组成,文艺表演和各种比赛交织其中。很多节庆活动也开始在节日期间组织专业性的会展来提高层次,举办相应的展览来表现其主题。在实践中,著名的会展旅游品牌――西湖之旅的核心部分杭州西湖博览会是一个由数目众多的各种展览、会议和活动组成的庞大会展体系。因此,会展已不是单纯的会议和会展,而是会议、展览、节庆穿插的综合体。
再次,奖励旅游、体育旅游不应包含在会展旅游之内。奖励旅游是指企业为表达对优秀员工的突出成绩或表现的肯定所给予的物质性奖励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为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加强团队建设,进而促进业务发展、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奖励旅游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以参观游览、休闲度假为主,还附带有公司年会、颁奖典礼、主题宴会等总结表彰性质的会议等。尽管奖励旅游中通常也包括会议的召开,但由于会议并不是奖励旅游的主题内容,所以奖励旅游不属于会展旅游。而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旅游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他们在活动的动机、内容、特征等方面与会展旅游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同样不属于会展旅游。
(二)会展旅游品牌的概念。要理解会展旅游品牌还需要了解品牌的一般含义。品牌的代表性定义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符号说。营销大师Philip Kotler的定义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第二种是综合说。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奥格威对品牌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第三种是关系说。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这种定义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品牌的认可最终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第四种是资源说。这种定义主要是从品牌价值来考虑,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综上所述,品牌是一种综合体现产品(服务)核心价值的符号、标志,它的实质是维系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对品牌拥有者来讲是一种资源。
根据会展旅游的定义和品牌的一般含义,笔者认为会展旅游品牌是会展旅游经营者在其产品及服务上确立的代表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使之区别于竞争对手。具体来说,会展旅游品牌是建立在地方旅游资源相对优势和独特性的基础上,是由具有该地区特色的会展形成的精粹,是品牌会展与其他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从层次和表现形式上看,包括了会展旅游地品牌、会展旅游企业品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三种。其中会展旅游地品牌是公共品牌,不为某一特定的会展旅游企业所有,而是为某地区政府和所有的会展旅游企业所共享。由于具体会展旅游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不能或不愿直接为会展旅游地品牌的培育投入资金和人力,故政府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创建和管理的重要主体,但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是旅游地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因此也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创建和管理的主体。会展旅游企业品牌是会展旅游企业拥有的品牌,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则是会展旅游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的经营主体都是会展旅游企业。
二、会展旅游品牌的特征
与非旅游品牌及其他旅游品牌相比,会展旅游品牌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主要有:
(一)地域性。会展旅游品牌是在会展举办地形成的,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自然背景、历史文脉、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会展旅游即以政府性会议居多,集中了全国各类政治学术会议的50%,“红色会议”是北京会展旅游品牌的重中之重。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一半落户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性会议展览众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等品牌会展,影响深远。
(二)文化性。会展旅游地品牌构成要素中最具竞争力、冲击力、生命力的部分是文化底蕴,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是最具吸引力并且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所固有的特色,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永恒的魅力。以广州为例,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筑番禺城2000多年以来,广州城的中心一直未变,这种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在全国城市中都是罕见的。所以,一些专家指出,改革开放给广州这座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机,用“不老的广州”来形容它最为贴切,它既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正是由于这种古老与现代的融合,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
(三)层次性。会展旅游品牌要实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会展旅游地必须有明确的品牌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通过会展旅游品牌企业创建和推广具体的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来支持会展旅游地的品牌。如,亚洲著名会展地新加坡,在2004年推出了“非常新加坡”的会展旅游地品牌,并通过推出“商界精英汇聚新加坡Make it Singapore”活动很好地推动了其品牌的发展。
(四)整体性。会展旅游品牌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由会展旅游地品牌、品牌会展、旅游资源组成的复杂的、有序的动态系统,是多方面的综合体。整体性是对会展旅游地多种资源的整合与提炼,从而凝聚成会展旅游品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塑造会展旅游品牌的意义
(一)提升会展旅游地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旅游是一种以无形产品为主的购买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往往成为促进旅游者购买的关键影响因素。会展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会展,举办时的轰动效应通过现代传媒记忆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会使举办地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此外,通过会展旅游品牌的建设,还可以优化旅游环境,改善会展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准,使会展地在游客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如,瑞士达沃斯、法国戛纳、中国博鳌、亚布力、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在发展会展旅游之前,或是名不经传的小镇,或只是风景秀美的普通旅游城市,影响面有限,通过会展的举办,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
(二)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贡献率,让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良好的会展旅游品牌带来的旅游住宿、餐饮和消费的经济效益是长远而巨大的。如,2002年杭州推出以西湖博览会为核心的“西湖之旅”会展旅游品牌。据统计,直接参加2002年西博会的人数达到631.7万人次,同比增长4.2%,实现贸易成交额81.59亿元,同比增长10.1%;西博会项目门票收入1,675.39万元,同比增长7.9%;协议外资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引进内资6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西博之旅”观光团组织国内外游客86,365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5,204人次;区(县)市引进内资签约项目60.14亿元。西博会期间,市区商场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8.7%,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30.2%,公园景点门票收入增长13.2%,旅游业收入增长55.4%。因此,努力创建会展旅游品牌,开发有特色、高品位、高效益的会展旅游产品,提升会展旅游的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有助于充分发挥会展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其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增强会展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以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由于会展旅游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把会展旅游列入重点发展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的城市已超过30个,会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果会展旅游地能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定位、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拓展会展旅游市场、推进市场化、形成自身特色、创造出名牌会展旅游产品,就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四、塑造会展旅游品牌的原则
根据会展旅游品牌的特点、品牌塑造的一般过程以及会展旅游形成的基础,笔者认为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会展旅游品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会展旅游地的独特个性,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因此在塑造会展旅游品牌时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会展旅游品牌创建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特有的区位、文化、会展活动、旅游资源等的特色性,尽量避免与相邻地区产品的雷同,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尤其在具体的会展旅游品牌开发中,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典型特征,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会展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学时提出的,是指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尽管之后国内外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有三项是普遍、本质的: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组成;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与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任何品牌的创建和发展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准确进行主题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特色,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战略、品牌管理等相关问题。对于会展旅游来说,会展旅游地的发展现状分析是前提;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会展品牌发展现状分析是会展旅游地品牌定位和会展旅游具体品牌建设的依据;相关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会展旅游品牌发展的基础;会展旅游发展软硬环境的改进和完善是会展旅游品牌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互动性原则。作为会展旅游形成的基础,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耦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旅游业是会展业的条件相关产业,会展业是旅游业的动力相关产业;没有会展就没有会展旅游,没有旅游业也无法开展会展活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因此,只有当会展与旅游充分地互动、有机地结合,才可真正形成会展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同样,也只有当优秀的旅游资源和知名的品牌会展相结合,才会产生共振效应,使旅游与会展的潜力得以完全释放,最终产生会展旅游品牌。因此,在创建会展旅游品牌的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会展与旅游的互动,让旅游企业也能加入到会展活动的策划、宣传、接待工作之中,使会展与旅游真正融合。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旅游定义的界定以及对品牌定义的了解,笔者从品牌的角度对会展旅游品牌的定义做了概括:(1)会展旅游品牌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层次性、整体性特点。(2)会展旅游品牌具有提升会展旅游地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贡献率,让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增强会展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三大意义。(3)塑造会展旅游品牌时要遵循特色性、系统性和互动性原则。但由于会展旅游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课题,难免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希望会展旅游品牌的理论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春发.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进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3]朱承蓉.会展与旅游[J].中国(2002)会展旅游研讨会论文资料.
[4]余明阳.品牌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5.
[5]胡小武.传承与升华-城市旅游开发与营销策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
[6]肖艳淑.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以西博之旅为例[J].科技信息,2007.24.
[7]唐业芳.会展的旅游性及相关策划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庆师范大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