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 石漠化 治理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和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就贵州而言,有助于促进森林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生态补偿机制概述

目前,对于“生态补偿机制”并没有准确而又权威的定义,百度名片的解释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1]。可见。这种观点认为,从目的来看,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评价标准来看,是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环保成本、机会成本等进行参考评价;从调整对象来看,主要是为了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益关系;从性质和表现形式来看,这是一种环境经济政策;最后,从手段或方式来看,主要是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两手来运行。

与百度名片的说法相似,有研究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2]。无论是行政干预、经济政策还是制度安排,都表明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一种政策,也是一种制度安排。

那么,谁才是应该进行生态补偿的责任人呢,一是由生态破坏者向生态受害者进行补偿;二是由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补偿。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并逐步推行下去。

二、贵州石漠化概况

石漠化是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有资料表明,贵州是中国石漠化灾害的主要地区之一,与云南和广西2省区一道,成为我国石漠化灾害最严重的三个地区。

2003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考察后指出:贵州突出的生态灾害是石漠化,应当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石漠化问题。有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底,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4.9%。对此,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认为,这个森林覆盖率尽管是经过了国家和当地大量的投入才获得的,但它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2004年11月22日,《贵州都市报》消息:“截至目前,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的约有45万人。”2004年12月8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在接受《新周报》记者提问时指出,目前,我国贵州省的石漠化灾害是最为严重的,无论是灾害程度还是受灾面积都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2004年12月8日《新周报》消息,据统计,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592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

石漠化灾害不但造成了受灾地区水土流失、森林植被锐减、生态恶化,而且也加剧了当地居民的贫困,甚至直接威胁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建设。2011年上半年来长江流域出现的大旱灾,已向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如果再不注重加快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生态危机将会越演越烈。而贵州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屏障,因而,搞好贵州森林植被建设和石漠化治理,还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三、贵州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是贵州生态环境中最坏最恶劣的一种生态现象,对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贵州石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破坏。就其实质来看,“贵州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3]。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是阳光、空气、水灾和旱灾等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另外,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毁林开荒、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森林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形成了长期的恶性循环。

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石漠化治理

1、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石漠化治理的关系

目前,石漠化治理的对策措施不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对环境的治理和恢复。

从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来看,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森林生态进行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结果。就森林的作用来看,森林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不仅能提供很多的林产品,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功能。可见,要治理与恢复石漠化生态环境,离不开对森林生态进行治理与修复,其中,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对策与措施

2、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就遵循的原则

针对贵州目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石漠化加剧这一现实,在进行治理时,离不开实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搞好这一建设,需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谁开发,谁保护。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双方。按照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进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和谁开发谁负责的原则。

第二、法制化原则。为了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应当将其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履行依法治国方略,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之一。

第三、规范化原则。森林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将补偿标准、实施办法等项目细化和具体化,与国际接轨进行规范化操作,使这一机制得到有效的运作,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治理与恢复。

第四、透明化原则。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进行工作计划以及预决算的公开化、透明化管理,避免出现贪污和腐败。

3、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由于森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贵州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决定了贵州石漠化的治理离不开森林的生态建设。而森林生态建设,离不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在森林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高度重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非常重要,是由于它解决了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受益之间的问题。因而,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加大宣传与教育,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一机制的建设,从长远和整体思维去关注森林生态的建设,形成森林建设,人人关注、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理念。

第二、责、权、利明确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负责的原则,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需要明确各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义务,做到公正公平,共同促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治理与恢复。

第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财政的巨大作用之一是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因而,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比如在贵州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需要转移安置贫困群众,需要对石漠化区域进行治理和修复,都需要巨额的资金,离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外,还应该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筹集资金,促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第四、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区域联动。

贵州各地森林破坏情况不同,因而石漠化灾害情况也存在差别,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面前,只能是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点受灾地区的森林建设,然后以重点带动其他点线面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整体推进。另外,就石漠化的成因分析来看,重点是要大力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就贵州实际来看,一个重点项目就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是生态建设的龙头和核心工程,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实行还林还草,以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 ,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4]。同时,在能源供应困难的地方,要开展沼气工程建设,修建蓄水池等措施,综合发挥整体治理功能。

另外,就贵州周边情况来看,贵州、云南与广西3省区是全国森林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也是石漠化受灾最严重的三个区域,因而,这3个地区在进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进行石漠化治理时,要相互联合起来,共同合作,使资源和经验得到共享,共同促进这三个地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石漠化治理。

第五、完善生态立法

依法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要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运行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5]。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石漠化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总之,搞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搞好贵州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对策与措施,对于促进贵州生态建设和反贫困建设、对于打造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都有着积极、紧迫而又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生态补偿机制[OL]. baike.省略/view/2391788.htm

[2]李文华,李世东,李芬,刘某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3]聂朝俊,罗扬.浅谈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03年8月.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2

关键词 森林公园;景观现状;生态提升;对策;惠安文笔山;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TU98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游人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城郊森林公园是一种生态型郊野公园,可实现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

1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及景观现状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位于惠安县中部,地跨涂寨、螺阳、张坂3个镇,东临文峰村的东园、大宅,西至五音村的前崎坑、后崎坑,南到洋厝、后曾,北到正兜、桥透,地理坐标:东经118°47′00″~118°50′00″,北纬24°56′00″~24°58′30″,东西长3.8 km,南北宽6.4 km,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达1 103.35 hm2。公园属山地、丘陵,花岗岩地貌型的山地生态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是一处极具开发潜力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胜地。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山水交融特色景观为依托,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文笔山文笔峰的文脉及周边区域的森林、湖水、寺庙、妙石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在体现民族风格上,突出闽南地方文化特色,集森林休闲、瞻仰、观光、朝圣为一体的城郊型省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现已经开辟的主要景点有文笔瞻仰、九峰朝觐、五音休闲、文物观光等。但森林公园的旅游目前尚处于粗放无序状态,游客以零星散客为主,尚缺乏知名度。管理上尚缺乏统一机构,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 文笔山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存在的不足

随着惠安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作为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旅游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公园内原有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经演替为人工次生林;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森林公园的进一步拓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形式单一

森林公园景观中园路布局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存在因开挖山体或大量填方形成的山体,不符合生态要求。此外,相配套的水、电、吃、住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2.2 景点缺乏优化,景观功能缺乏定位

根据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文笔山文化瞻仰区、九峰森林休闲区、五音妙石观赏区、南坂温馨游乐区、文物古迹观光专线4个景区和1条文物古迹观光专线。随着公园区位性质的变化,因立地条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公园功能定位和综合性质的改变,各个景点缺乏最优化的利用和开发,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3 公园植物单一,森林景观单调

惠安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其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即亚热带雨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林分总体质量不高,多为由马尾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阔叶绿化树种比较少,林下植被也比较单一,季相缺乏变化,森林层次感比较差。常年以绿色为基调,缺少观叶、观花等观赏树种,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4 公园水体景观单一

园区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有惠女水库干渠道、林辋溪与蔗潭溪。水库、山围塘有数个,其中竹田坑水库、互助水库较大。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互助水库、竹田坑水库的堤坝进行除险加固,对两大溪流进行整治,但工程轻于水库整体生态景观建设。

2.5 对景观建设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

目前,许多人对生B文化建设的认知偏颇,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抓不到位。虽然有的古迹遗址被毁,但遗迹尚存,如将其修复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另外,科普生态教育等生态文化产品也欠丰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 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为指导思想,以文笔山森林景观提升为目标。工程立足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林地现状及“保护文笔山历史风貌特征”的原则,将文笔山打造成“四季皆绿、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3.1 公园功能定位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公园突出了以保护、改造和利用现有森林景观为主,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辅以少量人工造景的规划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始终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色彩常绿与落叶的搭配,挖掘绿色生态、宗教朝觐文化,增加水利工程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等。

3.2 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改造

一是园路布局与生态修复。园路选址和形式设计,需依山就势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构建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设计时要考虑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导,同时又要将其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防火道路和防火隔离带。森林公园内主干道按照道路边坡设计应采用生态化、森林化,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在满足边坡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将绿化与防护相互结合,对不同类型边坡进行生态修复,边坡绿化一般用灌木护坡较佳。二是公共设施改造。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增添环保、节能的生态设施。可以在森林公园的广场、路边、休闲地等适当处摆放仿树桩式垃圾桶;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的更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可以在重要景点增设部分残疾人活动设施。

3.3 发掘公园的文化内涵

文笔山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公园内已有许多具代表性的古代、现代文化建筑,如文笔峰、九峰寺、安固石亭、蓝飞鹤烈士纪念碑等,将它们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增进森林生态文化的科普教育宣传,增加科普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可增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垂钓区、生态植物园、水上游乐园。同时,开发广大文艺艺术爱好者、艺术家的写生、创作基地等,形成形式多样的文化宣教基地。

3.4 水体景观提升

利用溪渠纵横交错、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在沿溪两岸及水库周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提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与水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所设施。沿溪绿化树种,以香樟、重阳木、柳树、桂花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双夹槐、红花继木、大王龙船花等灌木和毛杜鹃、鸭脚木、金边假连翘、百喜草等草本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生态群落,给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

文笔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是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3.5.1 多样性。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和不同景区建设主题,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藤草、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安固石亭和纪念碑是重要文化景点,树种选择考虑以乔木树种和球冠状的灌木配植[1]。

3.5.2 自然性。森林生态之美贵在自然性,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设计要求采用“见缝插针”自然式混植。尽量保护好原有天然阔叶树,尤其在立地l件极差或岩石地、稀疏林地,采用自然式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利于形成自然绿化景观[2]。

3.5.3 文化性。榕树枝干壮实,傲然挺立,不畏寒暑,象征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惠安人精神,是惠安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文笔山森林公园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亟待挖掘的人文景观,公园内的文笔峰、灵瑞山、九峰寺、安固石亭等广植榕树,形成崇榕文化[3]。

3.5.4 乡土性。根据文笔峰建设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岩石地的原生态地域特色,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树种为主基调。公园内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桉树等等,杂灌比较多。在保留原有主要植被的前提下,通过间伐或斑块改造,种植观赏价值比较高的地带性植被以及当地乡土树种,例如桂花、大花紫薇、槐树、枫香等等,进行林相改造[4]。

3.6 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

3.6.1 生态园林的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植物的种植、造型、修剪,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培训[5]。

3.6.2 实施生态型的植保。根据生态学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用或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采取措施保护各种有益生物,发挥生物防治作用[6]。并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树种,合理计算栽植密度,增强林木的抗虫能力。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7]。

3.6.3 生态园林的宣传和参与。通过图片展览、科教普及、媒体宣传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可以让社区参与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不断提高公众爱绿、护绿意识,掌握并调整生态的进展和影响[8-10]。

4 结语

文笔山森林公园的实施有利于于进一步优化惠安县森林生态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协调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直接以人为主体进行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5 参考文献

[1] 王韧.福鼎市大洋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78-281.

[2] 廖思平.百丈峰森林公园景观现状及保护提升对策[J].现代园艺,2014(19):73-74.

[3] 尹承勇,王之颖.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保护及提升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3(2):32-35.

[4] 独军.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小陇山麦积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2012(2):60-64.

[5] 程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4):90-91.

[6] 杨贤均,邓云叶,申学成.武冈云山森林公园硬质景观规划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210-12211.

[7] 唐文煜.规范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景观资源对策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6(4):95-97.

[8] 刘继龙,黄远清,庄永红.惠安科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重塑[J].林业勘察设计,2014(1):134-137.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3

【关键词】营林生产;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林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滥砍滥伐以及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继续严重下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必须加强有关生态问题的保护,加强营林的相关生产与管理工作,同时林业工作者也需要对造林规划设计以及造林技术加以改进与创新。林业工作者应当根据具体的问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造林规划,同时学习与创新相关造林技术,从而改善与提高立地条件,优化种植空间结构,造林方式的创新可以根据林木种植种类和数量的差异而进行分类与布置,以此来提高营林的质量,促进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营林规划设计以及造林技术的问题

1.1苗木基地建设的欠缺

要做好营林工程建设,林木种苗是关键。就我国目前林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地区采取的都是借助大面积大田育苗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来适应造林的目的,然而此种种植方式培育的苗木结构单一,成林时间迟缓,这就会带来难以适应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阻碍经济以及生态的和谐进步,因此必须加快树苗结构的改变,形成小、中、大多级种苗。借助建设苗木基地的好处就可以体现出来,培育的树种不仅在结构和质量上有优势,在造林和成林速度上更是惊人,培育之后再借助移植栽种,通过此种方式来弥补常规造林成林时间长的缺点,就可以成功解决快速生态修复的问题。

1.2市场供应关系信息不到位

在我国,林木的培育也是与经济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对其培育过程中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将市场的需求量加以充分考虑。林木种苗在市场上的持续供应对于营林建设来说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结合,结合市场所需木材的数量来加以种植。充分利用林业部门的组织结构的政务信息公开和“互联网+”模式,引导我国林业管理人员正确分析市场的供求量,有目的的规划引导社会生产,防止盲目跟风带来苗木供应量极度不平衡。

1.3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意识的缺乏

由于营林生产是一项既需要专业技能又需要一定的管理技术的工作,这就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育过程中,各种树木的品种不同,其生长环境以及生长习性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培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引种、合理配置的原则,然而实践中的部分技术人员缺乏营林建设的有关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意识,在培育过程中只是行简单的重复性栽种,造成森林结构单一,生态功能退化的大面积人工纯林,不仅会降低森林的生态功能,也不利天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浪费了营林建设的资本,也阻碍了生态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营林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营林生产规划设计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遵循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原则。

(1)选种、选址的原则①因地制宜,以地选种选种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土壤、水分、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选、育、引种。②种园的选址种园的选址对于能否顺利繁育出优质的种子非常重要,种子的成长环境对其选种的影响较大。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应选址在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宽敞、土壤深厚肥沃、光照条件优越、排水良好和有适当的天然隔离地带或便于人为布置隔离带的地方。③建圃原则建圃应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固定圃与临时圃相结合、中心圃与林间圃(分散圃)相结合、主要树种圃与次要树种圃相结合。

(2)森林更新应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按先迹地、后荒山,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更新和造林工作;采伐后做到当年或次年更新,确保更新跟上采伐;造林树种一般应以速生优质乡土树种为主,积极慎重地引进经过试验证明的优良速生树种,重视速生珍贵阔叶树的发展;选择对立地条件有同一适应性,种间又可共生的树种进行混交,以保护原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

(3)选挥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和经过试验与鉴定、在当地能速生丰产且抗灾性强的树种,在土壤肥沃、地势平缓、排水良好、交通较方便的采伐迹地或荒山荒地建立速生丰产林。

(4)用材林抚育间伐,必须贯彻“以抚育为主,抚育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难易结合,远近兼顾,先人工林后天然林,先速生林后一般林。特种用途林的抚育必须区别对待:母树林应按留优去劣、照顾距离的原则进行;防护林应以调整林分结构、改善卫生状况、增强防护效能为目的。

(5)对残次林、多伐萌生无培育前途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以及低产劣质的林分应进行改造。改造应与更新密切配合,防止单纯取材和不利于更新、水土保持的作法。

(6)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要因害设防,使森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7)对珍贵、稀有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而濒于灭绝的动物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应根据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有关规定,划出保护范围。每个林业局应保留占有林地总面积1/1000~5/1000生长良好的各种林分,作为基因库。

(8)按设计3年内的年平均营林工作量的要求,以林班为单位划定林地范围,以确定局、场建成时营林道路应建的数量。

3营林造林技术方法

3.1营林规划设计内容

(1)确定更新方式并计算其比例;编制造林类型表或按立地类型确定林种、树种、混交比例、造林方法和救植密度(或直播穴数);提出整地、营造、抚育管理、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提出择伐迹地促进成林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2)根据适地适树适种源、自采自育、留有贮备、以丰补歉的原则和对本地采种的要求(如场间调剂、支援外地)。

(3)确定种子园的位置和面积,提出种子园的总平面设计;按苗圃插条育苗数量的1/10设置采穗圃;按生产用地(播种、移植、插条、育大苗等)面积和辅助用地面积汇总计算苗曰面积。

(4)根据当地的规定指标确定速生丰产林的比重,论证所选造林地速生丰产的可靠性;选定树种,确定混交比例和栽植密度;提出整地、营造、抚育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5)确定用材林抚育间伐的对象、种类、强度、次数和间隔期,提出抚育间伐的主要技术措施;确定母树林、防护林的抚育强度,开始期和次数,提出母树林、防护林抚育的技术措施;竹林、经济林等的抚育根据培育目的。

(6)确定林分改造对象、方法、措施和引进的目的树种;确定土壤改良的类型和顺序,提出土壤改良的方式和措施。

(7)确定森林保护的原则,提出预防、消灭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8)选择营林机械类型,确定营林作业的机械化比例。

计算营林活动各阶段的工作量(总工作量、每年平均工作量———面积、蓄积量及出材量)、职工人数、土建工程量、设备、油脂燃料需要量、营林成本和投资额。一般来说,进行完有关造林规划的设计之后,就需要立即展开有关营林造林的相关工作。造林的技术对于整片林区的林业的今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其技术很有必要,下面就将针对其具体技术的改进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3.2营林整地

①有关营地的清理问题。在整地之前彻底清除土地上的杂物。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先行土地整治,在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分配中,一般都是在荒山和退耕还林区域,这样的好处是既能够有效利用荒山林地等自然资源,又可以使得当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整地技术的应用在种植初期就需要加以应用,具体包括当清除林区中的生活垃圾时,可以通过采用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和填埋等物理处理技术来进行清除,同时如果种植有需求还需要进行土地的翻新。

②关于营林整地的方式,根据造林的不同要求一般将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以及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指的是通过对营林土地开展一定的整块翻耕工作同时伴有播种栽种的特点,一般应用于平原地区,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林木根系的发展;而局部整地就是借助一定的翻垦工作来处理局部土壤,局部整地在进行过程中会因为土质结构以及种植面积的不同会分为带状整地、块状整地等形式。这两种整地方法的共同的特性就是在于改良当地的种植环境,提高营林质量。

3.3种苗的预处理与方法

植苗造林的方法就是将培育好的苗木再移植至造林地完成造林。在选择苗木时应当选取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树苗,选择树种时需要依据因地制宜的方法,主要种植树木应当为本土树种,此外还需要配合种植其它树种,这样可以改善种植树木的科学性,获更大的经济收益。种苗的预处理问题在营林工程中十分关键,只有进行了合理的预处理才能够保证树木的成活率。预处理的方式一般来说比较简单,针对根部只要进行一定湿度和完整度的保护即可,有条件也可用生长素对根部进行预处理,更能够保证树苗在土壤环境中出苗整齐,生长期最为适宜。播种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土地的特点所进行选择,比如撒播指的是在播种时要均匀地撒播种子。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程序简便并且成本较低,然而其缺点在于其属于粗放型的作业,种子很容易被风吹走或者被水冲走,当然还包括被鸟类叼走,因而撒播适用的地理条件主要在交通不便利以及劳动力缺乏的地区。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前人们忽略了对于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保护,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目前已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资源,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变成林业工作的重点,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造林规划设计以及造林技术的提高,同时林业部门也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可靠手段来进行问题的预防,以此来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宏斌,陶洪涛.浅谈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09).

[3]刘雪涛.营林生产质量的控制[J].生物技术世界,2012(12).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4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楚雄市

0 前言

森林对生态环境维持和改善方面有重要作用。比如,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制,万能的消灭环境污染的净化器,它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森林对自然过程或生态平衡所做出的以经济为指标评价的贡献,代表着地球经济的一部分[10]。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源、保护培育土壤、二氧化碳的固定、释放氧气、林木营养物质的积累、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的旅游憩息和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所以森林的盛衰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着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1)研究的意义

楚雄市位于滇中云贵高原,鉴于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森林在生态和经济建设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楚雄市森林资源总的特点是次生林多、林分质量差、人工林树种组成较少,结构简单[8]。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比如乱砍滥伐,引起了部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比如水土流失等等。科学客观研究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服务价值,以期为核算楚雄市森林资源资产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为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楚雄市经济核算体系而实现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基础,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能促进对楚雄市自然资本开发的合理决策,为楚雄市制定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市民意识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并最终促进楚雄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且研究的类型也最多。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划分和价值评价。许多研究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分别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研究[3-5]。Pimentel等[2]研究报道称,仅因水土流失在全球导致的水库淤积所造成的损失就约60亿美元;但Opschoor等[6]认为该评估结果难以服众。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就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专门进行了讨论;Constanza等人[1]综合了国际上已经出版的各种不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结果,在世界上首先开展了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1997年,由Costanza等创立了较完整的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在世界上最先开展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随后,国际学术界围绕Costanza等(1997)创立的评估方法展开了激烈争论,许多学者和专家等对Costanza的这种评估数据、方法、结果提出过质疑,尽管学者们观点各执己见,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仍被国际社会及专家学者们广泛接受。Constanza为大区域范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今后的研究仍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2001年启动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则是生态系统评估确是最大规模的实践及尝试[3]。近年来,Serkan[4]、Troy和Wilson[5]等利用GIS技术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和领域在不断在扩大,使评估生态系统的方法更为合理、有效、实用,并且为实际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服务。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开展较晚,自80年代末开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工作,而研究方法多数是借鉴国外的。许多研究者选择不同尺度和角度开展了许多区域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工作。20 世纪末,中国的一些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者对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理论、 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米锋等[8],2003;余新晓等[30],2005;张岑等[12],2007;靳芳等[16],2007;李文华[14],2008;韩素芸等[23]2009;王兵等[17],2009;唐佳[13],2010;陈屹[29],2010)。侯元兆等人第一次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3个指标对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估,王兵等[17](2011)2009 年估算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 10.01万亿元,并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下简称规范)(LY/T1721-2008)[7],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对不同尺度、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开展了大量工作 (李文华等[14],2008、2009),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正确认识各种生态系统服务资产、 积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楚雄州林业局营业站的施庭有在1999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对楚雄州森林生态效益做了初步估算[11]。

当前,大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占据首要地位,特别以全球和国家尺度为多,基于区县等行政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研究较少。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功能分类研究方法,对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浅析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现状。

1 研究区概括

1.1 自然地理概况

楚雄市位于滇中云贵高原,金沙江水系和元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跨北纬24°30′~25°15′,东经100°35′~101°48′之间。东邻禄丰县,西与南华县和思茅市景东县接壤,南邻双柏县,北同牟定县毗邻。楚雄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倾斜葫芦形。市境山脉皆隶属哀牢山系东麓支平余脉,多呈东南、西北走向。市境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冬干夏湿,雨季集中,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冬季降水量偏少,年平均气温15.6℃[35]。全市土壤类型多为水稻土和红壤土[35]。

1.2 森林资源概况

楚雄市地处云南省中部,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5乡14镇,国土总面积4433[3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7207.1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8.32%,森林覆盖率76.9%,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2008年楚雄市活立木蓄积2001.1860万m3[20],森林资源总的特点是次生林多,阔叶林少,森林成分质量差,人工林树种组成较少,群落结构简单。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评估采用的数据及来源为: 国家林业局的社会公共数据(表1[7])、2008年楚雄市林业局完成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2)。

表1 社会公共资源数据[7]

注:居民生活用水价格采用楚雄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

2.2 评估体系的建立

在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各种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背景特征,参考相关文献数据资料,构建适合云南省楚雄市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见表3),主要包括7个指标类别13项指标因子,此次考虑到楚雄市森林的主导利用方向及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与可靠性,并且由于气候调节等服务功能评估指标尚难以找到合适的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12],在此不列入评估范围。

2.3 评估方法及过程

该研究采用影子价格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及条件价值法等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营养积累、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与科研文化7个方面,一共涉及13项指标,对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估算。

2.3.1 涵养水源

1)调节水量价值

3 结果与讨论

3.1 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

根据以上评价方法,得出云南省楚雄市7个方面13个指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如表9。

3.2 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所提供的价值量比较

在7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之中(详见图1和图2),其大小顺序依次均为: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林木营养积累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净化大气环境价值>蓄养水源价值>固碳和释氧价值>森林游憩与科研文化价值。

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2843790493.2元・a-1:其中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价值最大为8414425185.66元・a-1,占36.83%,占生态服务价值的十分之三多一点;其次是林木营养积累功能,为7558404944.00元・a-1,占33.09%;所占比例最小的是森林游隙与科研文化功能,为93677564.38元・a-1,占0.41%。

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并且生态服务价值远远超过实物生产价值,在生态服务功能中,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林木营养积累、保育土壤最为重要。楚雄市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森林游憩与科研文化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差,价值亦较低。因此,楚雄市森林有待进行培育、改造提升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以期更好地发展其优势在维系楚雄市今后在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认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一个由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特别以对其价值的定量评估,由于受学科背景、技术方法、研究区域资料收集等因素限制,测定各种有利评估参数其要在小区域内,更深入地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工作还仍存在一些困难,涉及森林还有多方面价值的定量评估目前还难以进行,相关研究还有待加强。此次研究仅涉及森林诸多价值中的几个方面,而森林产生负离子、降低噪音、滞尘、森林防护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尚未计入。

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的准确性,还要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研究很有必要。由于时间限制,本次研究是按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的统一标准进行的,并未考虑林龄、林分起源类型等因素,因此今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重点仍是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完善。

【参考文献】

[1]Costanza R, d’ Arge R, Rudolf de Groot,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 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253-260.

[2]Pimentel D, Harvey C and Resosudarmo P.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benefits[J]. Science,1995,267:1117-1123.

[3]Serken G.The estim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in the region of M isi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Results from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6,9,30:209-218.

[4]Troy A, Wilson M A.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Practical ch al lenges and opportun it ies in linking GIS and value transfer[J]. Ec,obgical Economics. 2006,60(2):435- 449.

[5]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C]// Report of the Conceptual Frame work Working Group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IslandPress, Washington, 2003:245.

[6]Serafy S. Pricing the invaluable: the value of th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25:25-27.

[7]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米锋,李吉跃,杨佳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77-83.

[9]李景文.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10]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论[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1]施庭有.楚雄州森林生态效益的初步估算[D].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1999:(2):24-26.

[12]张岑,任志远,高孟绪,等.甘肃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S].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5(8).

[13]唐佳,方江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2010,25(3).

[14]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李金昌.生态价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16]靳芳,余新晓,鲁绍伟,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及其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17]王兵,鲁绍伟.中国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417-425.

[18]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编.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9]何萍,陈辉,席武俊,等.云南高原楚雄市热岛效应因子的灰色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29.

[20]李婕.楚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楚雄:楚雄师范学院,2011.

[21]鲁绍伟.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分析与仿真预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22]张治军,唐芳林,朱丽艳,等.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107-112.

[23]韩素芸,田大伦,闫文德,等.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6):6-13.

[24]云南省水利水电厅,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R]. 2000.

[25]王兵,李少宁,郭浩.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J].江西科学,2007,5(25):553-559.

,26]赵敏,周广胜.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468-1472.

[27]云南省水利水电厅,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R]. 2000.

[28]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16(5): 497-508.

[29]陈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其研究[S].改革与开放,2010,25(8).

[30]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

[31]陈留佳.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20(6).

[32]温庆忠,魏雪峰,孔德昌,等.滇池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5):365-372.

[33]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5

论文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

一、森林生态补偿的定义

众所周知,森林具有诸多价值。森林最传统的价值,也就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薪材。森林内在的价值,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环境(当然包括森林)是拥有一定权利的,它自身也具有其自身独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作为在理论上探讨和思想进步上的一种指引,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独立价值对于我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学科,都在解释和证明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美国,这类代表非人类自然事物的公益诉讼已经形成了一种判例。比如其中比较有名的:格兰德河鲦鱼诉美国垦务局局长约翰·W·基斯案(美国上诉法院第十巡回法院,2003年)。森林社会价值,所谓森林的社会价值,是指森林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人类社会的自然生存、自然发展与社会生存、社会发展两层含义。生态价值,森林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肺”,缘由基本上是因为森林能够吸附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的功能。森林对于我们而言价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保护好森林,养护好森林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下我国森林补偿方面法律问题的凸显,笔者以此为角度阐释一些看法。

在定义“森林生态补偿”之前,先要解释什么是“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没有对“森林”的含义作出解释,而只是根据人们对森林的使用用途的不同,将森林分为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个类别。究其原因,依然是没有跳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但是,当今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早已渐渐抛弃了这种纯粹以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衡量自然价值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于森林的理解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将其看作是一棵课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应该整体的思考。首先承认森林具有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并且将森林其本身也当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个自然系统的功能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具有价值,同样也是对于别的生态系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维持它们之间稳定与平衡的价值。有的学者对于森林所下的定义是:“由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与其所生长的灌木地、湖泊及沼泽地组成的协调共生的生物社会。”笔者对这个定义比较赞同,但是这个定义还是比较狭窄。因为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昆虫等都是森林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存在对于森林的稳定和能量的平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这个理解,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联系和整体的观念去理解森林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含义。所以,在生态补偿意义上的“森林”的含义应该是:森林是林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各种伴生植物、动物、昆虫等生物及其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补偿”,有自然科学领域和法学领域两个方面不同角度对“生态补偿”的理解。其中,生态学方面,主要是把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生态补偿是在生态系统自身受到损害之后,通过自我的修复和恢复,使之回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也可以叫作是“自然生态补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和收益与支出的总量平衡。经济学方面对于“生态补偿”也主要是持干预主义(外部性理论)和市场主义(科斯定理)来下定义。如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以上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来自生态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虽然这些定义不能成为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的定义,但是也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

从法律领域来看,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其内容也是以为权利和义务为主体的。那么,从法律领域对“生态补偿”下定义的话,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出发。笔者认为,生态补偿应该包含至少两种“补偿”,一是,对于为了维护生态效益而放弃发展机会和为生态效益的维持和增加而不行为或行为的人的补偿;二是,对于从森林生态效益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中获得利益的人对森林本身的补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森林生态补偿”的定义是:补偿主体(包括国家、企业、自然人及其他组织,后文详述)对于为了维护森林生态效益而放弃发展机会、为森林生态效益的维持或增加而不行为或行为的人的补偿和对于从森林所带来的正外部性中获得利益的主体对森林本身的补偿。

二、森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可见,“协调原则”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和有关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脱离了该原则就很可能背离了环保的目的。另一方面,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和我国提出的“协调发展”,只是文字的表述不同,其实质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森林生态方面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环保要同经济发展协调,那么从另一个方面看,环保的发展也是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我国并没有形成成体系的,统一的,完整的补偿模式。在森林生态补偿的方法和主体方面都比较窄,不利于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当下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高的大背景下,应该在森林生态的补偿方面下足工夫,力争与经济发展相平衡。

(二)环境正义的指引

“环境正义”是环境哲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是其中的主要问题。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政策和规约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方面,对每个行为主体(国家、组织或个人)来说,都能得到平等地对待和富有意义地参与。在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正义”的侧重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资源及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的永续利用。

环境正义中的三个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对后代负责原则。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统领后两个原则的。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自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才可能使森林资源良性增加,克服现存弊端。

(三)“等价有偿”的要求

“等价有偿”原是民法中的一个概念,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森林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它有其自身才在的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对于森林的正外部性在当下的时代已不应再是免费的午餐。享受了这些“生态服务”的受益人就应该承担这些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就可以直接的收归森林生态补偿基金,作为育林、护林、栽种新林的资金来源。这样,也能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森林的生态保护都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在负担着森林补偿的费用。

三、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现存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应扩大补偿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我国《森林法》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所实行的生态补偿,资金大多数来自国家财政,再由地方财政配套负担一部分。通过财政拨款来扶持生态林的建设与维护,固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也十分有限,一旦政府财政状况不好,承诺的资金就得不到保障,林业基金就很有可能被搁浅。同时,补偿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单单依靠政府则会因政府投入资金数额有限而导致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不能及时兑现,达不到补偿的目的,不能反映生态效益应有的价值,损害了经营者的利益。此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森林生态补偿金基本上演变成了林业部门、林场、保护站等林业职工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开支的主要资金渠道,林农最后得到的补偿金可能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当地群众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保护的效果⑧。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措施,除了加大财政支付力度,还应通过其它方式扩大补偿主体,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大财政支付力度。森林生态效益是一种公益效益,属于公共产品。长远来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基础保障和宏观调控。然而仅仅依靠当前从财政中划拨出部分资金作为林业基金不能满足补偿的需要,应该设立“森林生态补偿税”,向受益人和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征收,用以补偿生产森林生态效益所耗费的成本,维持生态产品的再生产,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发行“绿色森林彩票”。需要资金资助的公益事业,特别是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支持的关系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绿色森林,运用发行彩票筹集资金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可行的。同时,发行彩票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扩大森林保护的影响力。

3.设立受益部门补偿基金。可以由环保部门牵头建立“森林建设补偿基金”,从育林基金、征占林地费等收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建立补偿基金。也可考虑从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目前我国己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让受益个体不再免费享受森林生态效益,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

4.应用BOT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BOT的实质是政府将本该由财政投资、公营机构承担建设和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授权方式特许给外商或私营机构来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可以在减轻政府负担和扩大外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及投资建设规模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支持和积极性,降低建设成本,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而且利用BOT模式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建设,不同于完全的商业化或私有化,政府对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建设仍掌握战略控制权,待特许期满后,整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将移交政府所有。

5.接受捐助。社会捐助可以为环保人士提供表达心愿的途径,也开辟了环保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的捐助或援助。环保NGO组织的发展也为社会捐助环保资金提供了保障。 转贴于

(二)补偿标准过低并且单一,应当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不难发现,资金补偿的客体仅仅是管护费用和基本防护费用的一些刚性开支。且根据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即75/h㎡,这些费用只能是一种补助,很难基本达到营造和防护森林真实的成本水平,更不用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林农的发展机会损失进行补偿。“据调查,生态林的营造需要2100元/h㎡,而管护的费用至少需要150元/(h㎡·a)。而利用生物量法计算全国平均森林碳汇的价值为320元/h㎡,是补助当前补助标准的4倍左右。”

我国现行的森林生态补偿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和价值核算体系。例如:南方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比北方发达,划为生态公益林后,其丧失的机会成本比北方地区要大得多,难以调动人们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此外,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林区所耗费的抚育成本也不同,不同地区的群众的发展机会损失也不同。这些都应当纳入补偿标准的考虑范围。

因此,我们认为确定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应该核算好森林的生态价值,将其生态效益合理量化,而不应单纯地考虑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成本核算包括公共建设资金、劳务投入、风险投入以及为保证生态体系稳定失去商品经营机会的损失。这应当是补偿标准的底线,也是对林农利益的最低保障,若补偿低于这个标准,则是对林农利益的剥夺。对森林生态效益成本和价值的量化只能构成补偿的最低标准,补偿标准的确定还应当在此基础上由交易双方进行博弈与协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参与来弥补政府补偿管理成本高,速度效率低的弊端,并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因为市场补偿机制具有补偿方式灵活、管理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可以通过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样,在保证最低补偿标准基础上,实现生林生态效益的自主经营,从而更有效的落实补偿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补偿手段单一,应当实现多元化补偿,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

当前主要是资金补偿,应该补偿方式多样化,拓展到技术,发展机会补偿等。森林作为林区农户的生活空间和场所,是林农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对森林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林业也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森林保护后,不但直接减少了林农的收入,而且会影响当地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减少了林农的间接收入。所以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需求,通过优惠政策帮助其改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并积极寻求森林多效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是对现有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补充。造血型补偿是指政府或补偿者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被补偿方(地区),帮助生态保护区群众建立替代产业,或者对无污染产业的上马给以补助以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建立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是为提供生态屏障的欠发达地区构筑一个发展平台和空间,为其提供发展机会,激活其发展潜力,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探索“造血型”补偿机制:

1.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允许源头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招商引资和异地发展,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并以发展所取得的利税返回,支持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2.通过技术援助,虽然不直接投入资金,通过技术的提高,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谋生手段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技术援助可以包括技术支持和农经教育,增强林农致富的本领。

3.基础设施援助,为这些地区填补基础设施,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偶啊生活质量,激励其保护森林生太效益。

这将有利于调动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形成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依赖保护促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四)法规制度相对滞后,应加快立法进程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气候;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自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以及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断向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获取生存资源,大气环境已经发生了变迁。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于地表,而是扩张至大气,将影响逐渐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数据显示,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由产业革命前的280μmol・mol-1,增加到20世纪 90年代初的350μmol・mol-1,地球表面年均温也随之上升0.6℃。而由于大气的变化,也同样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对生物多样性的稳定遭到破坏。因此,探讨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手于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综述。

1.研究背景与进展

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非常多,比如石油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其中均含有能污染大气改变气候的物质。迄今为止大家较为熟知的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时,会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各项气候问题的出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全球、区域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证据表明,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全球的平均温度从1900年开始已经增加了0.8℃。且气候变化越恶劣,物种灭绝的风险就越大。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极易遭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因此清楚认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气候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关系

2.1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平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气候的变化将在某种程度上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可以发现,气候不仅影响着森林的分布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北半球一些森林林线有明显向更高海拔的区域迁移的趋势。另外森林生态系统是众多物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当气候变化超过了物种的迁移能力时,这些物种则无法抵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使其生命遭到威胁,甚至出现灭绝的可能性。据预测,气候变化可能导致43%的物种消失,即大概5.6万种地方植物和3700种地方脊椎动物将会灭绝。

2.2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典型草原是温带内陆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草原类型,其植物主要为旱生和广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中国的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据调查,每年因春旱严重导致草原植物返青率平均下降10%一20%;乐馗珊凳沟猛寥浪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随水分蒸发被带到地表,使大量盐分积聚于地表,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的退化。且当干旱发生时,草原土壤的蒸发量将远大于降水补给量,植被的生长也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2.3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滩、海岸滩涂、盐沼及稻田等。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气候变暖会使湿地分布面积缩小,大片的芦苇、苔草湿地退化为碱蓬地甚至盐碱光板地。使大量生存在湿地中的物种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水生生物,由于水比列的下降使其生存空间受限,同时水中的含盐量增高,影响淡水生物的存活。除了水生生物,气候变化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群落的变化,甚至有的种群可能会逐渐消失,严重危害湿地中生物的多样性分布。

3.展望

通过上述总结可以看出,气候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主体,必须得到及时的改善与防护,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其稳定发展是基础。对于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破化的生态系统要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适应性调整,减轻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损失。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需要从根源的环境保护做起,建立应对预案。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仍然将重视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与广大人民群众配合,合力改善现有状况。让大家清晰地认识气候变化背后的严重性,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旨在建立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创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颜廷武, 尤文忠. 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综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 30(12):70-73.

[2]赵慧颖. 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3):281-284.

[3]牛建明.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分布和生产力影响的预测研究[J]. 草地学报, 2001, 9(4):277-282.

[4]於P, 许红梅, 尹红,等.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地区的影响解读[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3):179-184.

[5]王春磊, 晁晖, 孙迪. 气候变化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 127-130.

[6]倪健. CO_2增浓和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大自然探索, 199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