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体的含义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1

实践证明,科技的进步使信息传播渠道和终端不断发展和变化。它既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也让信息消费者的消费惰性不断滋长,它以传统媒介形态为发端,并以此为基础从内容和形式上无限放大、无限丰富,使媒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信息消费个性化的自媒体时代提早到来。同时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完美性,权威与大众化结合的高度统一性,海量信息与求真求证的互补性等特点。在传统媒体下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在新媒体中转变成信息的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流者甚至传播者。

传统媒体既要考虑信息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努力打造适合受众多变、多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一些渠道和形态,又要从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角度出发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围观心态”下的全媒体,我们该做些什么?新媒体传播繁荣景象的背后,应该如何规制媒体的管理模式?如何与时俱进?传统媒体如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做到传统媒体不局限于传统?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管理好新媒体,使之健康发展。

作为传统媒体,我们在清醒认识自身优势、明确对策与思路的同时,也必须坚持对形势的研判,理清我们的发展理念,那就是:融合、集优、人本、经营。

融合是媒体传播的大趋势。新媒体恰恰是集合了传统媒体的特点——音频也好、视频也好、文字也好、图片也好,新媒体最初的传播都是从以上几种形态出发,只是越走越融合,越走界限越模糊,所以说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集优是媒体传播的鲜明特色。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云状态下的理念创新和变化,整合、集优成为其显著特点。电台在发挥声音魅力的同时,集合各类媒体的优势,在全媒体传播上下足工夫,在新媒体打造中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细化成本、突出特色,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无论你是云媒体,还是库媒体,都是构建一个集各种信息与技术于一体,以求为更多用户服务的平台。广播要顺应大势,集各种媒介之优势,整合自己,发展自己。

人本是媒体传播的根本。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无论何种传播手段、技术、终端和平台的打造,最终都是为受众服务的。因此,以人为本是媒体传播者的发展之要和生存之本。新技术推动了信息的快速和多元传播,也推动了传播方式的人本与个性化的无限可能。媒体只有更加以人为本,更加从人性和人本出发,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受众,主流媒体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并主导舆论。

经营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营活动,经过筹划、控制、组织、实施,使其达到期望目标的活动就是经营活动。狭义上讲是企业根据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订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当今媒体的发展需要经营——产业需要经营,事业更需要经营。经营需要媒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关注投入产出比;经营要求主流媒体必须明确自身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优势还是内容和品牌,是权威与公信力,其他商业运作模式主流媒体可以借鉴,可以拿来。只要以经营的理念科学谋划、着力打造、发挥优势,主流媒体的事业和产业就能协调发展。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2

论文关键词 新媒体事件 把关人 新功能 媒介新结构

一、新媒体事件的含义

正如对“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的争议一样,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事件,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概念同时,他们也指明了新媒体事件的特征,正是在研究新媒体事件的特征中,才能概括新媒体事件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媒体事件时首先明确新媒体事件以网络、手机为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事件的外延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认为: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为民众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蒋谢尔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指由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为民众广泛关注能采取相应行动的热点事件。 蒋建国指出,新媒体事件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最近在社会上发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 韩敏指出,所谓新媒体事件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开放式媒介技术为基础,通过公民新闻运动产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中性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周葆华指出,“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的概念必须追溯至“媒体事件”(Media Event)。如果说“新媒体事件”主要指向突发事件,则“媒体事件”更多的是非突发事件——即预先计划好的事件。

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许鑫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比较指出,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新媒体事件主要指以为传播媒介,由网民传播、推动事件进程并挑战意识形态和现存社会权力结构的权威,带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体现于两点:一是事件的意义并非完全由权力阶层来定义,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是维护现存统治秩序,更多的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

以上有关新媒体事件的定义,从外延上递进缩小,即从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挑战主流社会的突发事件。这三种定义,各有特点。广义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优点是普适性强,但本文认为,这个定义太宽泛了,除了媒体形式有所区别外,新媒体事件和媒体事件很难有所区分。媒体传播的形式区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差别所在。狭义的定义将新媒体事件界定为突发事件中的反抗权威性事件,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由于中国处于过渡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冲突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各个阶层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在中国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公共领域,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社会的共鸣。这也与中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类新媒体事件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概括太单一,以至于把现代社会大量存在的新媒体事件的其他类型排除在外。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新媒体事件的比例会逐步降低。本文赞成中性的定义,认为这一定义既说明了新媒体事件和传统媒体事件的区别,又为新媒体事件有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新媒体事件”之“新”

第一,新的把关人。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媒介=把关人。他说:“我们将媒体称为‘把关人’,而不是过滤器,这个词是库尔特·勒温启用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 新媒体事件的平台载体从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变为新闻网站、博客、论坛、手机、视频、搜索引擎、SNS社区等,这种媒介形式的转化,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风光不再。新媒介技术门槛降低、互动性强,普通民众甚至是社会底层可以和权力精英或者明星一样成为新媒体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或者赋权人。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经新媒体披露和传播后,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孤事件发展为可持续的运动,在营造群体氛围的基础上影响主流社会,其传播效果得到放大。这不仅是媒体形态的变化,或是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展,也是媒体内容、话语权、主体性的变迁,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笔者以为,这是公民新闻以及“群众书写”的要点所在,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信下阶层加入创造历史事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媒体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

第二,承担新功能。在媒体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传统媒体监督和批评权力精英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媒体事件的这一功能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娱乐社会的功能——这本是媒体的原本功能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或者传统思想的影响,媒体的监督或者制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精英主导与策划的,其程序单一,很容易被控制。但新媒体事件的出现使得政治精英对传统媒体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迅速走向失灵,其底层赋权与大众书写特征使得其发展方向充满着不确定性,它打破了事件传播与舆论进展的单向性而呈现出复杂状态,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往往很难由事件中的单一力量所能完全决向失控,这种状况下,预警失灵也就成为事件中的常态。 如果新媒体事件没有承载新的功能而仅仅是发生了传播形式和方式的变化,这种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就会丧失其现实意义。

第三,形成媒介新结构。这里的媒介新结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形成的新的结构状态。由于不同社会结构性差异,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其新媒体事件的表现也并不同一。在港台社会,借网络平台而生的新媒体事件常常被吸纳进主流媒介的光谱之中而逐渐“常规化”,新媒体事件由此变成传统媒体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素材;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另类”色彩,所以新旧媒体之间更多体现为竞争、甚至对抗关系,而较少出现港台社会的那种吸纳特征。就事件走向而言,在港台会因传统媒体的吸纳效果而使其常规化;但在大陆,新媒体事件的前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新媒体事件或者因其发展产生体制性变革,或者则因权力结构的打击而饱受压制、无果而终。 在中国,新媒体事件的频发使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竞争性结构状态。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3

从报刊、广播到电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传播信息的载体不断增多,传播的内容也不断丰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开始涌现,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有着强大的优势,但是它的信息传输仍然是通过有线网络,有空间上的缺陷。而基于无线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手机,因为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和发送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综合信息传播平台,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被看作是能够挑战传统媒体话语权的“第五媒体”。

而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3G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酝酿已久的“融媒体”概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所谓“融媒体”,表层含义是指各种媒介类型的整合,也即利用手机终端平台将报刊、广播、电视、有线互联网等媒介传播资源进行战略整合:其深层含义是指在利用其他媒介优势的基础上,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制作、传输、接收方式以及管理、运作模式。基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和报刊、广播、电视、有线互联网并列的媒体。而是前四者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共生后的集大成者,它能够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天候无限制传播。

虽然“第五媒体”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尤其是2008年,在抗击冰雪灾害、反击西方媒体不实报道、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等重大事件面前,展现了其强大实力。据中国移动统计,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多达22.6万名用户访问了北京奥运会手机官方网站,一共浏览了116.3万个页面。赛事期间,平均每天有超过20万用户使用手机电视观看奥运会比赛直播视频,1.4亿人次用户通过手机下载歌曲。中国移动与多家权威媒体机构联合推出的奥运手机报,以短信和彩信方式提供奥运赛前、赛时、赛后资讯。每天的读者超过1200万。

“第五媒体”的这种迅速崛起之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加速自身和“第五媒体”的融合力度,成为传统媒介的共识。新华社在其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手机短信和手机音视频等无线增值业务,抢占新的舆论阵地,提高新兴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全国最大的手机新闻信息服务等无线增值业务群。中央电视台凭借其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已经推出了直播、轮播、点播、下载、定制等多种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与此同时,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到了媒体的资源整合浪潮之中,可以说基于“第五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开启。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角色认知

不难预知,愈演愈烈的融媒体时代必将是一个硝烟弥漫、竞争激烈的时代。传统媒体在守护和发展固有阵地的同时,一是要快速转变角色,在当前混乱的媒体竞争格局中确立一流内容提供服务商的地位:二是要积极主动与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合作,在资源整合中掌握主动权。

做好内容提供商。与传统媒体相比,3G手机电视带来了一条新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内容服务提供商、中游的电信网络运营商、下游的终端厂商以及最终的手机用户等。传统媒体主要承担内容提供者的角色。以电视台为例。通过多年的发展,它拥有着高水平的采编播队伍,具备生产新闻、电视剧、文艺等各类节目的强大实力,电视台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这种优势,努力担当最佳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借此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跨地域市场化、规模化运作,完成产业结构的转换,摆脱传统的一条腿走路的传播模式。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

抢占传播渠道的制高,最。为了占领传播渠道的制高点,国内的大媒体已经先行一步。有了一连串的实际行动。2007年10月,“十七大”召开期间,央视国际首次推出中国第一个视频手机杂志,实时播送“十七大”的重大新闻视频资讯,直播访问量达396万次;2008年3月28日,中国移动宣布自4月1日起面向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启动TD(即国产3G)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用。与此同时,各地方性媒体也不甘落后,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迅速展开,作为地市级电视媒体,新乡电视台在今年年初也和移动等运营商签署了相关协议,进军手机电视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手机网络打破了电视网络在传播上的诸多限制(例如,未上星的电视台长期以来只能在本地区传播信息。而手机信息却可以全国传播),这就给地方性媒体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内容提供商,只要有了渠道,就等于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拥有了同等的传播权利,谁生产的内容具有原创性。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融媒时代的创新策略

一个新媒体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依托传播技术与传播模式的创新,更需要传播观念和传播体制的彻底变革。传统媒体要想进入手机电视这一媒体新领域,只有在引进新人才、研发新产品、开拓新机制、创建新体制等诸多方面下足工夫,才能全面释放出资源整合后的传播能量,融媒体时代的媒体产业也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因此,“创新、融合、转型、再创新”正是融媒体时代的核心理念。

创新机制、体制融入新媒体。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产品营销观念和样式上和“第五媒体”有较大的差别。在融入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因此,报刊、广播、电视和有线互联网媒体应该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实现创新和变革,必须建立专门的节目研发体系和产品营销机构,按照“第五媒体”的传播规律运行。

在“第五媒体”构成的产业链中,内容服务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是两个主要环节,双方在合作中有太多繁杂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第三方交易机构出现。这些机构凭借更加专业的能力,可以化解双方在合作中的诸多矛盾和难题,使整个产业链的分工更加合理,使多方的精力更加专注,最终使受众更加满意。

此外,很多行业规则也急需建立或者改进。例如,为激励原创者的内容开发积极性,必须妥善处理移动传播中的版权问题。因此,需要从法律保护、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控制等方面共同约束市场行为,维护原创者的权益,为整个行业的有机运行提供公平、客观、有序的竞争环境。

在内容创新中引入新观念。作为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综合平台,基于3G技术的手机媒体,既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社会平台,又有异于网络媒体的分众传播社区平台,它“更多地体现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它既具有个性、移动、定向、实时、互动的传播优势,也存在信息容量、存储空间、屏幕尺寸、电池容量的限制。此外,手机媒体的消费人群更加类型化,消费习惯也更加多元化。如何把传统媒体的内容转换成手机媒体用户喜欢的方式,同时生产出符合这种新媒体特征的特定内容和服务,是进入新媒介领域的传统媒体应该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的媒介依赖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日常依赖,即媒介通过日常提供的信息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二是异常依赖,即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时,受众急于从媒介中了解各种新闻事实,依赖明显增加。在重大事件中。受众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信息饥渴,媒介最容易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来树立威信,提高声誉。按照梅尔文・德弗勒的传播理论,传统媒体在为“第五媒体”提供内容服务时。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信息内容生产进行规划和分类。在日常传播中,应该侧重于本地日常生活信息服务、新闻和娱乐的制作。其中新闻和信息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主要为本地区受众提供最新鲜、最及时、最实用的内容,而娱乐节目的商业化特征更明显,普适性、流通性更强,需要更有趣才能提高点击率。在重大社会事件出现时,内容提供商应该集中精力,依据“第五媒体”的特点,加强策划,推出主题性、专题性的服务内容,运作大型公益活动,以树立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08年这样一个非常的年份,在客观上加速了“第五媒体”的成长步伐。谁抓住了这样的机遇,谁就能先行一步。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87-04

一、新媒体基本含义

搜索一下“百度百科”即可发现,关于媒体的解释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这不失为一个通俗的注解。媒体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传统和“现代”(即新媒体)之分。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 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不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本质工作都是进行媒体传播。媒体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的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信息传播的载体。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把传统媒体界定为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这是和媒体自身发展的历史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说好是对媒体业历史过程的自然总结。而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见于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 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一般认为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介质、载体和传播平台、手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并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体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杨继红在《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一书中把新媒体界定为凡是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这些事件将网络和广大网民推向了历史的前台,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纵观2005- 2009年有关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发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和社会舆论产生着深刻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力量的凸现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由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各种快捷网络(有线与无线)传播手段为介质,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些新媒体在承担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之外,又深刻影响着社会舆情和公众心理的新型传播力量。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严峻挑战

近几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基础就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传播状态方面的面对面、点对点方式挑战传统的固化了的由单点到多点传播方式的挑战。新媒体可以通过用户参与互动,信息的受众在某个时候也是信息提供者。传播机制是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传播,使得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及时。新媒体不仅拥有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而且每个参与者对所关注的内容都有自主的控制权和选择权,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点对多点的局限性。新媒体的基础是网络,而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传播的权利,而传统媒体明显受地域、时间、不同人群的限制。网络媒体可融文字、广播、画面为一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更有效生动直接,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传播者的信息。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发行、广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固定时间,固定方式,也基本固化了渠道。它基本遵循着由单点到多点的传播方式,很少有信息反馈或者反馈很慢。

(二)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易检性挑战传统的内容单一、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新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内容丰富,时效性、互动性及高度参与感强。缺点是因为海量内容,其监管审查的难度,导致其信息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感。即使有深刻的内容,也很难在海量信息中出头。而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大规模上传和庞杂信息,以即时快捷的方式直达受众,个性化的方式为广大用户消费信息提供了很多方便。当前,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是Web2.0、sns(网络聊天室)。有学者就认为“Web2.0”就是一个关于网络时代各种“微内容”技术与服务的“总成”。所谓“微内容”所指的是可以是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 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可以表现为一个博客,一条评论,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在新媒体的业务开发和技术研究者中,很多人吧web2.0看做是一系列的技术,或者看做是一个技术时代。其实web2.0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已经远远走出了技术的领域。它为新媒体的使用者提供了可以使用媒体的交互平台。它在支持着媒体传播双向化的同时,也支持着用户制作的内容被更多的用户分享,支持着进入这个交互和分享平台的人们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它支持着一个“媒体全民化”的时代,是这个支持“上传”的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应用方式,将话语权还于民,更支持着那些有表达欲的人们成为自媒体创造者。“用户创造内容”,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深刻改变媒体与手中关系的根基。如果我们检视一下近几年来新媒体典型案例就可发现,频频出现在国内网络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孙志刚事件、香港艳照门事件、河北李刚门事件等,都不失为这方面的经典。在这些事件中,网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事件都是近年来众所周知的新媒体事件。传统的报纸版、期刊、图书、广播电视都受一定平面载体的制约,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强约束性,缺乏讯息传播的自由度和空间度。传统媒体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要么是文字,图片单一展示。或者广播电视等音视频推送。由于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其互动性和时效性均显不足。

(三)新媒体的多面全覆盖挑战着传统媒体的许多传播盲点。与传统媒体的标准化制作、程式化信息传播不同,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为满足公众的个体化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手机画面,北京奥运会、神七升天,普通公众运用手机、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终端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内容也从单纯的娱乐恶搞到主流新闻无不包含其中。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报道的力量更加具体、丰富和形象。

据权威研究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就高达1.6亿,相当于每1.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网络视频用户。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它创造了巨大的内容提供商、视频运营商和终端用户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成、上传、浏览及消费产业链和产业营销市场。比如说当前流行的网络视频点播技术,就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播放相应的视频节目,它的特点是:改变用户过去被动式看电视的不足,专业视频网站服务网民。又比如P2P播放平台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允许用户通过中心的服务器协调来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文件,并且可以“点对点”下载所需要的内容,它要求用户在下载视频内容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电脑主机继续上传内容。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搜狐视频、QQ播客、新浪播客、土豆网、酷6网、优酷网、网易播吧等为代表的点播市场和信息平台。网络视频业务之所以能够如此快的兴起,正是来源于网民对于良好的用户体验的追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垂直视频分享网站,在技术、内容、营销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性特色而且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在资金、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访问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影响力居高不下,同时也在构筑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而这些都是以前传统媒体不曾拥有的市场资源。

三、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媒体介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传播主客体上看,传统媒体已然扮演着权威性、程式化特点。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传统媒体主要承担了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整理、大众精神重塑的社会政治功能,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的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各类筛选信息增加权威性,一般承当与民间传播方式有别的主流传统媒体的重任。所以,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真实可信的权威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具有品牌效应。受众经过长期的培养后,一般的消费习惯也养成了稳定的接受心理,把图书、报刊、电视和广播作为判断信息真伪甚至社会意识的重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目前已然占据着媒体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这种状态已经受新媒体受众市场分割的挤压而变得步履蹒跚,图书出版、报刊营销、电视广播等领域受众分化流失日益严峻。

第二,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朝着丰富、快捷、个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平面化、格式化、平板化的时空限制。而传统媒体受纸质载体和传播渠道的限制,筛选和甄别信息的过程有较长的时滞,信息的制作和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较明显,信息的消费也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和不可选择性。而新媒体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几乎人们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容纳能力难以估量,同时,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工具的支持下,信息更全面、更广泛,能及时,随时更新,并瞬间传遍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市场形成挤压甚至替代,并把低龄化人群逐步吸引到自己的消费群落中来,使传统媒体的定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三,传播方式上看,新媒体促成了信息在受众之间实现众人对众人之间的双向交流,个体化表达特征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大众传播依旧保持着信息单向流动,受众被动选择的尴尬局面,信息提供平台和受众之间缺乏有效的反馈沟通渠道。例如,从跑马圈地向品牌运作阶段的过渡中,倍受内容困扰的各类视频网站,开始图谋更大的产业版图和话语可能。而且,随着网络内容制作的日益丰富,信息运载平台的媒体化、影视化尝试已然走到前台,视频网站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将成为一种趋势。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传统媒体还难以做到向新媒体那样推出自己的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电子视频等,为自己的受众提供充分的互动空间,为个人和非专业的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接近新闻源和新闻发生地提供机会。

第四、传播功能上看,两者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断综合、可选择性的特色。传统媒体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图书仅供阅读、报纸仅供浏览,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声画文并茂,但却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新媒体则可以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维的信息服务,使受众在网上可以有选择地浏览各方面的信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将有关内容下载到个人电脑上或者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而传统媒体依然是传播业的主体,网络传播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

四、传统媒体营销空间的拓展策略

新媒体的日益崛起,无疑给长期僵硬的媒体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带来媒体市场的重新洗牌,进而推动媒介形态的快速变革。从目前的基本市场格局来看,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尚可兼容并进,共享市场份额。但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整合中,如何面对市场份额缩减、市场容量狭小等方面的现实挑战,能够借助新型媒体的技术和载体实现华丽转身,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增加传播手段,重新为自己的赢得生存空间。

(一)尽快实现传统媒体基础上的新媒体融合,打造媒体新格局。在目前日益激烈竞争新闻出版业环境下,新媒体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尚有一定的依赖性,主要是新媒体尚不具备完整的采访、编辑、制作方面的独占权力,更多的表现为一定商业性的运作程式,它的新闻信息来源还摆脱不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许多受众已然保有“早上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习惯。这为传统媒体适时而为、应时而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尤其是我国人民大众认知程度较高的传统媒体,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媒体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加灿烂的奇葩。因此,未来的传统媒体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结构、机制和人员的重新布局而不是被新媒体所取代。因此,和传统媒体结合实现双赢策略,是新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闻出版改制正是应对这种挑战的生动例子。

(二)加快利用新媒体优势开拓新型营销手段。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电视、传统连锁渠道等众多行业的变革、转型和融合。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中移动新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收入总和达到 1,350.00亿元,占到中国传统媒体行业总产值的1/4,到2009年这一比例呈扩大趋势。对于我国的媒体行业来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现在这两种媒体已经开始融合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在这方面许多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已经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同时还通过与网络新媒体、电信运营商等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和合作,以求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随着 3G的运行和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无线网络、手机电视、手机网游、动漫等手机新媒体将充分融入新媒体领域,而且会迅猛地嫁接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为更加广泛的受众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

(三)重新塑造品牌,开拓营销市场,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艾瑞咨询推出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报告》仅就中国网络视频的统计显示,受惠于网络视频营销的高速成长,在多种外部利好因素促进及行业各方努力下, 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达到13.2亿,其中企业付费市场规模达到7.4亿,比上一年增长124.6%。艾瑞咨询认为,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尤其是企业付费市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标志了网络视频运营商以视频营销为基础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媒体,依赖自身的权威地位和意识形态定位,基本上形成了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的信息制作传播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图书市场、报刊市场愈来愈受到电子网络市场的挤压和分割,已有的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出版,正规出版社因体制僵化,不具备灵活性而难以与民间出版公司竞争,报刊的编辑与发行分离难以即时反映受众市场的阅读需求,广播电视传统信息制作形式、话语方式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受众接受心理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竞争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深化新闻出版改革,在改革中重新塑造品牌资产,积累品牌价值,占领品牌高端市场,加强营销团队和渠道建设,将成为新媒体时代应对挑战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2008-07-24.

[3] 翟学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中的出路与对策[J].传媒,2007,(3).

[4] 吕芳,李志刚.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5] 廖云.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哲社版,2003,(5).

[6] 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危机中的政府传播对策[J].公关世界,2003,(10).

[7] 李姝阳.新世纪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J].湖南社会科学,2001,(2).

[8] 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Emergence of the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business strategy

QIN Yan

( Chinese society newspaper office,Beijing 100032,China)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41-02

一、新媒体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一)新媒体的含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体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1]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互换角色。每个角色分别承担双重责任,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成为发出信息的传播者。利用新媒体,学生可以自我决定接受信息的时间、内容、形式,而且可以及时将自我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感作为信息输入媒体中,及时传递给其他信息的接受者。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会产生一种参与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信息非常有价值,参与的主动性会及时被调动出来。

2.个性化与专业化

例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都不可自己制作和播放,新媒体能够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针对不同的受众体提供个性和专业的服务,受众也可以依据自我的想法和需求以各种形式定制或选择信息。

3.开放性与及时性

传统媒体需要经过层层把关审核,大部分信息处于限制、控制或需要反复修改的状态,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传播。在定制信息的时间上,新媒体可实现瞬间地接受和,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化的信息传递和交互。以3G手机为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接受和信息,形成信息链和朋友圈子,甚至可以直接与资深的专家学者对话,信息丰富、话题多样,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4.便捷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属于流线性的,而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属于网状式的。这种网状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强大的存储空间,便捷的搜索功能,随时存储、随时搜索相关的信息。或是3G手机、电脑只要可以上网,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任何提供的信息皆是触手可及。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各类信息的形式,或是通过相关软件编辑成自己需要的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和业余的生活。

5.直观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集成文字、声音、画面、图像成一体。目前,大学生最喜爱的新媒体就是手机媒体,从通话短信到彩铃彩信,从浏览新闻到网上购物,他们通过利用手机发表微博、博客,在BBS上阐述自己的最新观点,搜索周围新鲜发生的事件,琳琅满目的信息都可以利用手机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多种形式的直接传送,个性的交流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完全沉浸在属于自己喜欢的圈子里。正是新媒体形式的直观性才使学生乐于交流和便于使用。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

新媒体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时间不长,部分党建工作者将新媒体只作为一种开展工作的手段,但对新媒体的内涵和作用不甚了解,重视不足,往往忽视了新媒体交互的及时性和传递信息的隐匿性等特征,所以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或多或少地排斥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模式,而仍旧沉浸于传统的灌输和命令,致使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缺少实践环节

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高校表面上注重呼吁利用其开展党建工作,但是,不论是学校的相关网站,还是学生的课堂上都难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有些高校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只停留在建立一个电子平台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浏览相关信息,或是通知活动。对于反馈、提议、交流和监管等互动性较强的内容很难被找到。党建工作的实践活动再次回归内容乏味、形式单一的传统模式,学生也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抵触情绪较高,使党建工作缺乏核心的凝聚力。部分高校虽然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但重视形式,轻视实际效果。工作停留在建立了相关网站、QQ群、微博、博客平台,甚至请专家团队编程党建工作软件,而实际工作操作复杂、功能单一、远离工作实际需要,造成大量的铺张浪费却没起到实际效果。

(三)内容创新不够

高校对于新媒体的利用仍处于薄弱的阶段,缺乏科学、系统、严密、整体的工作环节和制度保障。对于党建工作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有的仍研究传统形式的党建工作方式,有的则照搬他校的工作模式,或是效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模式,设计的主要板块大多是领导开会精神、讲话原稿、相关通知等,很难找到创新的工作内容。而且,网站等新媒体载体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并无专人经常更新或维护,时间一长学生不屑于访问,厌倦这种工作的方式,对党建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制度保障缺失

新媒体环境下,党建工作开展需要相应制度层面的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党建工作具体规划和实施中存在许多疏漏,一是对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规定要求,包括工作的具体规划、原则和方法。二是对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载体和路径缺乏明晰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致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建工作难以高效运转。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一)强化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的意识

高等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到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才是抓好党建工作的基本前提。当然,新媒体既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首先,领导要充分重视。领导的决策决定着党建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积极的决策可以推动党建工作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消极的决策可能依然使党建工作原地踏步。只有领导对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这才能给党建工作者以明确的方向感。其次,要设法占领如高校QQ、BBS等党建工作的主要阵地,拓展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的路径、不断更新观念,时刻与上级机关和广大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另外,高校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党建工作极大的支持。比如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网络环境。为党建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提供自愿及可依靠的信息环境。总体来说,不要把工作只停留在政策上,而是从思想和行动上不断倾斜党建工作。

(二)建立了解新媒体的党建工作者队伍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承载着更多的技术空间和想象空间,党务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驾驭和使用新媒体为之服务。党务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党建工作功底,还要具备主动强化舆论引导的能力,善于依托党建博客开展工作,因此党务工作者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使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效结合,传统载体与新媒体有效互动,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3G手机、微博、博客、网络应用等。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建议依托在校学生的网站,创建高校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即时沟通的平台,工作时间保持在线,随时保持与学生近距离沟通。这样,每位党建工作者都可以运用自己习惯的载体形式开展班级和支部的党建工作,学生在关注教师的同时,也会及时关注党建活动,感受老师贴心的关怀与帮助,避免让学生认为党建工作是铁板一块,没有实际作用。

(三)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的方法

首先,建立网络党课平台。网络党课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不同时期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此带动党建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模式,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参与党建活动的兴趣,丰富党建工作的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其次,传统党建工作大多是以灌输和命令为主要的方式开展,学生心理难以接受。以新媒体为主要的工作载体,建立党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留言、学生评论、意见箱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快速做出相应的引导。党务工作的网络化、系统化、既可以适应未来党建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横向与纵向的联动与互动。

(四)加强党建工作的内容建设

博客的主题要始终保持“三贴近”,即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活动主题。这样才能使博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实现使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多样性互动的博客,使学生的视野、意识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比如,通过博客可以链接到校园热点、革命电影的精彩片段、优秀党员的感人事迹等,学生通过关注博客开展学习活动。另外,党建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博客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动向,一方面可以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工作中精选有针对性的工作材料,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平等式的反馈意见,从而使党建工作有的放矢。为了使博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建立一定的博客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工作内容及时更新,与学生互动比较频繁的博客要及时给予表扬。比如,定期开展优秀博客评比,对于胜出的博客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将博客成绩与工作的实际绩效挂钩,鼓励党建工作者能积极投入到博客的维护和更新上,发挥博客的互动功能。

(五)规范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体制

在高校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很多学校关注信息的权威性。在及时更新和信息的同时,要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信息输出的接受性,是否为学生使用新媒体浏览信息的习惯和诉求。比如开通官方的人人网主页、朋友圈、微信平台,使权威的信息能够在学生乐于沉浸的网络环境里,争取学生的话语权。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入党的思想汇报,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完全不需要如传统形式下的递交,可通过党建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将思想汇报提交到系统中,一方面党建工作者可以及时查阅学生思想变化动态,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查找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甚至党建工作者可以将写作深刻的思想汇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提交给其他同学学习,这样可以实现新旧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又可以使党建工作者及时监督学生党员是否在思想和行为上是进步的。在实践中接受党建工作者、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监督与考察,以监督党员发展质量。

传统媒体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特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迈进了信息时代,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日益提高的要求,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无疑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并且还能够使人们了解大量的新闻事件信息,从而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发展与创新,对我国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新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1.新媒体的含义在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促进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需求,作为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三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主要的传播媒体。新媒体作为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媒体,其主要包含了媒体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为人们传播更加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信息。通常情况下,多媒体主要包括了依靠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传播功能的电子智能产品,如电脑、手机、Ipad、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而如QQ、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种网络传播软件更是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以说,新媒体的产生,不仅使电视新闻传播的主体更具普遍性,而且还使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促进了新闻信息的更新,使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断提高的求知欲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2.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的发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使新闻传播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使新闻传播更加全面性和真实性,这一切都与新媒体的及时化、多样化和大众化等特征有密切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得到有效加快,而且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新闻。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起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要快很多,尤其是在电脑、手机功能的逐渐完善,使新闻消息能够随时随地的快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使新闻传播的主体具备多样化,而且能够使新闻的内容更具全面化和丰富化;不管是在国家大事、政策法规还是在平民小事,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所有的观众都能够参与到新闻传播中,使新闻传播更显大众化和平民化。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概述

1.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弊端电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的基本,需要对电视新闻传播采取相关的策略促进其发展,使电视新闻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电视新闻传播在播出时受到了时间限制,导致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具有局限性,要求观众们观看电视新闻就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频道进行观看,若是过了时间点则需要在另外的时间点观看重播或是无法观看。另外,由于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导致观众在观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时候无法得到全面的认识,在理解方面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这也就使观看电视新闻传播的观众无法得到普及,无法真正的做到新闻传播。2.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现状根据新媒体的特征来看,在新媒体视域下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去,使得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各谈各的想法,还拥有自己的意见阵地,这也就导致了电视新闻传播在主导方面的作用减弱,无法真正的实现宏观方面的调控。而新媒体借助互联网也结束了之前一直存在的传播与接收的局面,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隙,散发垃圾信息、谣言和虚假消息,逼迫人们不想接受都不得不接,无法辨别接受到的信息、新闻事件的真假。由于虚假消息和垃圾信息、诈骗消息的铺天盖地的散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使原本平静的生活受到了干扰。另外,在新媒体视域下无法确保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知识产权受到保护。在新媒体上新闻信息,作为者来说,其所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都随时被他人随意更改和引用,导致第一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

三、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要点

1.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改变(1)传播内容的改变。在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得到了突破和创新。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传播内容中,大多数传播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国家大事新闻,与多数观众的日常生活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这也使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传播的时候很难产生共鸣。而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内容相对于以前来说,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不管是在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上,都能够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来,更加符合传播的需求的和特点。在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显得更加的丰富,同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从而使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证。(2)传播方法的改变。在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变,而在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法中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弊端,而新媒体的出现正好完善了这些弊端。随着传播方法的改变,观众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而且还能够搜索和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电视新闻,能够更好地掌握好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向,使人们所获取的电视新闻内容更具全面性和真实性。(3)传播形式的改变。在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过去,传统的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或纸媒等进行传播,而电视传播内容大多只能够通过电视向人们进行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得到了改变,增加了更多的传播形式,随着电脑、手机和平板等智能产品的普及,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观看新闻内容,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频道观看新闻,而不会再因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错过了新闻。2.加强和完善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方法(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电视新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可能一直都不受限制的,因此,为了能够使电视新闻传播拥有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需要相关国家部门和政府机关部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公民都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公民在享受言论自由权利的时候,也需要尽到相应的公民义务,对于一些故意颠倒是非、传播谣言和假新闻的公民,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罚。(2)不断提高人们的防范认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利用新媒体观看新闻传播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要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在人们经常观看电视新闻的地方设置和宣传一些能够让人们对信息真假进行分辨的办法,让人们能够自主的分别电视新闻的真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3)有效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可否认,传统媒体一直以来在电视新闻传播的方面,仍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将传统媒体可信度高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优点进行有效结合,充分的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运用数字化的形式使电视新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传播在新时代和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拥有全新和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也满足了人们对电视新闻传播和真实性日益提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产物的新媒体,为电视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不同的改变,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既符合了人们的需求和爱好,又扩大了电视新闻内容的范围,使电视新闻更加满足在新时代和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所需,从而进一步促进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质量和发展标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符岩.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传播刍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11-111

[2]李季冉.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传播特点[J].山西农经,2016(4):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