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影响;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02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主要是指1994年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按照税种的不同把税收收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从而确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收入来源。具体到县一级,又因各省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以辽宁省为例,现行的财政体制仍然是以分税制为基础,同时在2010年省政府又对省与县之间的财政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分配体制基本不变,但在省与县之间,将原来属于省县共享税种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全部下划为县级收入,同时县需要向省上解税收以保障省级财力。为了弥补县级财力不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中央到省、市均给县安排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资金。此外,还有各种收入增量返还等奖励措施,用以激励县级政府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则是通过明确划分事权来确定支出范围,县级事权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事务管理等事项,近年来又增加了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应急等事权。县级政府要利用现行体制下取得的财政收入来为上述事权买单。
一、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1.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分税制财政体制壮大了财政收入规模,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激励作用明显,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现行财政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来源,激励地方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提高税收规模。例如辽北某县从本世纪初提出“税源经济”的理念,通过发展陶瓷、绿色食品加工、风力发电、轻工家电、牛产业、通用航空等实体经济培植税源,使县域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驶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8.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1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0.3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8亿元。
二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了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的收入结构,上例中的辽北某县通过加大对税收收入的征管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实现了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同时把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控制在80%左右,提高了收入质量,增加了地方可用财力。
三是转移支付调节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分税制体制下从中央到省、市均给县级安排了大量转移支付资金,有效促进了县级发展。本世纪以来,辽北某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连年高于预算收入,财政自给率在最低的年份仅为38%左右,在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超过70%,大量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等项目均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给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2.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体制上未能更多让利地方。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央在分税制中占大头,地方占小头,而在地方收入中按照省、市、县的层级层层递减,县级收入处于占比最小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财力高度向上级集中,县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持才能保证财政正常运转。其次从税种划分上看,税源集中、稳定性强的收入大都划为中央和省级收入,而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增收潜力小的税种则属于县级固定收入。
二是在共享税种分配上划分比例不合理。例如在工商税收中县级分配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例均较低,而营业税则达到了70%。但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县级主要支柱财源应为实体工业,所产生的主要税收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主要存在于服务业中,而县级受城镇化程度、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服务业远不如城市发达,营业税税源十分有限。此种分配方式,造成了县级政府辛苦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带来的税收却大部分被上级拿走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在现行财政体制中,涉土四税全部属于县级收入,而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县级财力的主要来源。县级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选择增加涉土税收的发展路径,这也就形成了“土地财政”、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等状况,造成了许多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负担沉重,商品房库存高企等问题。
四是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县级虽然处于收入分配的最末端,但其事权却一样不少,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最主要的支出事权包括供养全县行政、事业在职及退休人员,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保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支出,供养五保、低保等优抚人员,弥补企业养老保险缺口等。对这些事权,县级概括称为刚性支出。而在这些支出中还有许多“上级出政策、下级配套资金”的支出项目,例如义务教育的“普九达标”,在上级出台政策后县级只能自行投入资金进行校舍改造,形成了沉重的“普九债务”,再比如公检法公用经费达标、调整工资标准等均由县级政府安排资金,造成了县级财力紧张,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五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不科学。一方面转移支付缺乏固定约束,分配规模往往由上级说了算,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跑部钱进”就是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的体现。县级财政部门也往往是把向上争取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不仅牵扯了大量精力而且存在一定的权力寻租隐患。另一方面转移支付的构成不够科学,近年来县级财政收到的转移支付资金多为有固定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少有可以自主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这就造成了县级财力难以集中,想办的事情受财力制约往往办不成。
六是县级财政状况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本身分配的财权就少,2006年中央又全面取消了农业四税,导致县级财政更为艰难,而乡镇一级更是处于收不抵支的局面。为保证乡镇正常运转,县级往往还要负担乡镇的工资、运转等支出,再加上各类刚性支出,公建支出等,使财政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行财政体制下的收入规模,仅能保证县级的必要支出,即所谓的“吃饭财政”,不足以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为了筹集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部分县级政府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融资,造成了负债率攀升,债务负担沉重,而几年之后的今天,偿债支出又占用了大量县级财力,使本来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对现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培植税源,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扭D县级财政状况,提升县级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应当遵循有利于增加县级财力,有利于激励县级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县域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利于保障县级基本服务,有利于化解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是要财力下沉,增加县级在分税制中的分配比例。具体包括将消费税等中央税种转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种,给予县级一定的分成;提高县级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的分成比例;合理划分总分机构税收归属,将石油、电力、通信等大型国企所属的县级分支机构所产生的税收划为县级收入。使县级拥有较为优质、稳定的税源,增加县级财力保障水平。
二是要调整涉土四税的分配。在给予县级一定财力补偿的情况下,中央和省可以在涉土四税中享有一定的分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及上级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另一方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盲目发展“土地财政”的冲动。
三是理顺财政投入关系。当前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负担的事权过多,刚性支出压力大,制约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可以考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由中央及省对县级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直接投入。在降低地区间的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解放部分县级财力,促进县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四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提高转移支付的刚性约束,规范转移支付的安排流程,降低上级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方便县级依照自身发展优势自主支配专项资金。可以考虑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放宽专项资金使用限制,例如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允许县级打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县级政府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目标安排资金,集中更多的财力快速促进产业发展。
五是帮助化解政府债务。当前政府债务沉重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财政资金用于还本付息支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上级财政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并不是简单的代为偿还,而是首先解决偿债负担重,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可以考虑由上级财政部门出资对县级到期债务及高利息债务进行置换,待县级财政状况好转再逐渐偿还给上级财政。一方面减轻当前的偿债支出压力,另一方面减少利息支付,节约财政资金。
六是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按照我国“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管理原则,县级政府虽有本级财政的管理权,但税收管理的权力却较为弱化。在现行体制下,国税局为中央直管单位,地税局为市管单位,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说,税务部门并不属于县级政府序列。县政府对税务部门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也较低。这就导致了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税务部门与县级政府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有些强化税收征管的政策由于难度大、成本高往往难以执行,造成地方税款的流失。今年,中央充分向基层下放各类管理权限,辽宁省的工商、质监等部门均已完成下放,可以考虑在今后的改革中下放地税管理权,进一步理顺县级税收管理体系,更好的凝聚全县力量做好财税征收。
参考文献:
[1]谭乐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的偏离[D].山东大学,2016.
[2]高军,王晓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2004-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03).
[3]刘佳,吴建南,吴佳顺.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基于河北省136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01).
[4]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08).
[5]刘佳,马亮,吴建南.省直管县改革与县级政府财政解困――基于6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03).
[6]张占斌.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J].行政管理改革,2011(06).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economy to obtain a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reform prove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eanwhile,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growing,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to achiev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oal of building.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demonstration of economic reform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Keywords: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计划经济体制又被称为指令型经济,通过国家调控对生产资源及商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沿用这一体制;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也就造成了优势经济资源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倾斜,如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前期都受到宏观政策的控制影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分布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保证国内重工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歧视政策的约束,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规定,也形成了中国式的二元化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国际方面,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始掀起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成为改变国际社会新格局的关键变量。在20世纪后半期,饱受经济发展障碍的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步入经济转型的井喷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实践角度来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体现出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中国而言,也迫切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
国内方面,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商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这一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违悖,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管理过严,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流通模式,阻碍了产品生产和商品供给。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方式单一化,平均主义思想泛滥无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进一步导致商业发展退化、弱化;以煤矿经济产业分析,受到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发展战略和资金积累模式影响,导致了煤矿经济发展脱离了应有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向,因此无法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从农民中吸收的人员比例极低。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必须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商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煤矿经济为例,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资源的销售受政策影响较大,存在“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大大削弱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煤矿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产量后生产处于滞后状态;于此相对应的是对煤炭资源的日益高涨需求,火力发电、农业生产、城市供暖等需求逐年增加,造成市场大面积缺煤现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探究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人口比例分析,目前来说农村地区人口仍然占据人口总数的较大部分,经济体制导向必然会向农村方向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解除了将经济体制纳入社会基本制度的观念误区。
思想的解放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是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因此必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放宽农村人口从事企业经营的渠道,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实现我国经济模式的多元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环境建设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筹发展,逐步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
(一)土地管理
土地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国家部门制定了农村集体用地的管理条例,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将土地作为一种稳定的生产资源提供使用,极大的稳定了农村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单一化,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靠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构成二元化社会、经济机构的主因,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户籍制度的缺陷一再经过修正,但在目前城市化建设全面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诟病。从经济角度来说,30年终城乡经济整体收入增长提高五倍,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却扩大了2.28个百分点。同时,在政治权利、文化资源、医疗教育资源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通过经济体制逐渐弱化户籍制度的作用,实现平稳过渡。
(三)环境建设
环境设施建设时城乡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通过对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善,逐步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方面趋向一致,实现劳动力、技术、资源方面的交流共享。同时,逐步构建起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如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等等。
三、“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深度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归纳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城镇格局规划。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涉及六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
十六届四中全会支出,我国在计划经济侧重重工业发展史必然的历史阶段,在实现工业化发展预期阶段之后,必然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同时支出,协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市场深度挖掘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实现了免除农业税、实现种粮补贴等政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施行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弥补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在享受要素配置和要素增值成果方面的不公平性。以土地为例,农村土地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下,增值收益仍然流入城市,农业在国家资本申请享有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在就业方面,高等学历人才仍然局限于城市,而农村市场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无法形成互动的人才交流市场。
综上所述,要抓住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契机,重点解决城乡之间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这对政府职能的提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牢固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学调节理论,开拓监管有力的市场体系,通过协调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职能现代化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汪锋,刘旗,张宗益.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软科学,2007(05)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3
——三谈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省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意见指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一要求,切中目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要害和关键,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首先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这一点,虽然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却非常必要。因为在现实中仍有不少同志对此认识不足。
从理论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较为有效的配置资源的形式,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与先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理念和体制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思想解放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已经成为推动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金融体系改革;回顾;思考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业属于基础,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体系改革的特殊性也是由于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必须要立足于我国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实际的国情才能够顺利的进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回顾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历程。
1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部门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所以在经济体系改革中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因此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首先是要将宏观层面的与财政体系相互独立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其次要立足于微观层面,采用企业化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造。但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本身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在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仅属于对货币经营的企业,同时也属于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相关机构。国家在经济过热时期会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其很难对贷款的冲动进行遏制,会最大限度的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放贷。这时候企业化的金融机构目标就会与国家政策制定的目标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而宏观经济会由于这种冲突变得不稳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银行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功能就是核算和结算,由于企业融资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
我国在1978年以来采用的是双重转轨下的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一方面是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而另一方面则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机地联系了两个转向,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随后采用企业化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造,这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最为主要的两个步骤。所谓的激进式改革就是将两个步骤并为一步,所谓的渐进式改革就是分别采用两个步骤进行改革。必须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特殊的国情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确定到底选择渐进式的金融体系改革路径,还是激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由于我国本身经济的落后性,因此不可能选择和苏联相同的激进式改革,而如果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则必须要具备一种搭配方式,也就是先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然后再采用企业化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造。在我国国家干预的工业化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这种先后顺序。国家在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将金融看作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政府面对这种情况有控制金融的需要。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变得越来越快,这时候在金融体系的约束条件方面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开始逐步的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明显的滞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先进行公司制等非主流的东西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顺序,这样资本市场作为融资渠道之一就具备了发展的必要,在完成非主流领域的改革之后,再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2]。
2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历程
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重心就是要将与财政相互独立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金融体系改革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将适应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创造出来。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个阶段的一个分界线,中国银行在之前的金融体系中属于监管系统,我国的银行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国家专业银行、区域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中介主要包括担保公司、信托投资、保险公司以及各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有机构无市场是我国90年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完成第一个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任务之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在90年代以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明确下来之后,我国的金融监管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除了原先的中国人民银行之外,同时又出现了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除了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在银行系统中又出现了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并且纷纷的建立了一系列的区域性城市银行,在21世纪之后我国还出现了很多外资银行[3]。
以金融结构市场化为取向的企业化改造是第二阶段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阶段改革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除了使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得以满足之外,同时还要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体系改革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从而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企业机制形成。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造的总体目标一共包括3个方面的小目标:首先,使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实现有限责任机制;其次,对银行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完善;最后,对外部监督进行强化,将与政府相互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监管建立起来。采用这种渐进式的金融体系改革除了使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实现了平稳的经济发展之外,同时也保证了自身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并未出现诸如其他国家一样的大起大落,这也是我国采用金融体系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非常成功的地方。
3 结语
目前,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之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完善。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要想能够充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据,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创新。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要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对金融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从而最终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风隽,仇娟东.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基于中国视角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5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6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