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春节前夕,在内蒙古考察时深刻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蒙草:草原生态修复20年的践行者

2014年1月28日,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企业之一,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它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这一天,亲临蒙草抗旱调研考察,给予全体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再一次吹响了他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蒙草抗旱是一个怎样的企业,蒙草抗旱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召明最具发言权,他给蒙草这样一个定义:“首先,蒙草是一个生态绿化公司,它不但要绿化城市,还要绿化草原、荒漠、荒山。其次,它又是一个草产业公司,进行牧草和草种种植、生产及研究。蒙草抗旱开展绿化工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乡土植物和野生植物通过科研驯化后,用于城市、荒漠和草原植被恢复,让这些植物更适合内蒙古的气候、水源、土壤等生存环境。”

蒙草抗旱公司成立20年来,已拥有国内领先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实力,先后成立了抗旱植物研究院、盐碱地改良研究所、草原生态研究院、北京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并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掌握了野生植物驯化、育种、节水抗旱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集成等核心技术。翻看公司20年的创业历程,用王召明的话讲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具有节水、抗旱、耐寒、耐盐碱特点的蒙草的研究和推广。如今,蒙草用它的坚持和对生态文明建设使命的担当赢得了的肯定。

如果说对于蒙草的研究和推广是蒙草抗旱在技术上的创新,那么“草原生态产业技术联盟”的创立则是它在生态产业上的一种革新。“生态建设跟生态产业相结合,我们的生态才能更好地发展。”蒙草王召明有这样的真知,其他参与联盟的企业也有如此的灼见。由此“草原生态产业技术联盟”于2013年9月应运而生,该联盟联合了内蒙古最著名的畜牧企业、乳制品企业、蜂产品企业、太阳能企业及其一些旅游企业,志在整合草原生态资源,在草原恢复生态的过程当中,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系统化的草原生态产业链。

时刻牢记的拳拳嘱托

“这是一种什么草?”“这种草可以四季常绿吗?”“生理生化实验室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来到蒙草抗旱研发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关切地询问了许多抗旱植物的特性及其应用,许多植物如紫羊茅、长青石竹、山丹等,他都能叫出名字,尤其是看到一种在冬天雪地中能够常绿的植物时,饶有兴致,还弯腰摸了一下这株绿草。了解到蒙草驯化培育了这么多种耐寒耐旱草种,而且得到了初步推广,改善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十分高兴。他讲到:绿化只搞奇花异草是不可持续的,要走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的,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自我开发,然后推广,你像这种长青石竹,四季常绿,又有节水、抗旱、耐盐碱这些作用,实际上我们自己这里就有,城市绿化是这样,当然草原、牧场也是,还有整个三北地区的防沙、抗沙、绿化,都需要这样的思路。的讲话深深地鼓舞着蒙草的每一位员工,董事长王召明表示,一定要坚持走好这条驯化本土草种、树种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绿草如茵。“我们公司在经营的基础上,也要推广生态系统的知识和理念。”“我们要用小草最坚韧的力量,呼唤全社会重视生态建设,让大家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在听了董事长王召明和其他科研人员对蒙草抗旱生态理念的介绍后,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的绿色意识,现在全民已经普及开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在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逐渐转变,关键还是要有可实现的途径、平台和手段。

“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曾多次这样强调。5年前,到过内蒙古,在离开满洲里时曾深情地讲到:“内蒙古之行让我欣赏到了祖国北部边疆的美好风景。”5年后,再次来到内蒙古,他指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美好风景”、“美丽风光”是对内蒙古大草原的赞誉,更蕴含着他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寄予的殷切期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我区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对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的新趋向,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新成效。

“美丽梦想”任重道远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这是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深刻判断。近年来,自治区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探索出不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作法,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但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区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在这样的形势下,考察蒙草抗旱时的讲话,对我区生态建设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在蒙草抗旱的讲话,时刻激励着蒙草人为他们的共同梦想而奋斗,那就是让内蒙古草原再现“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的美好景象。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植被保护与修复;生态学

近年来,由于全球生态环境越来越不规则的现象频繁发生。对此,国家加大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高度重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工程,多次强调对西部地区包括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加快速度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对黄土高原的绿化、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就目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引发对其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考。

一、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

由于黄土高原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存在,致使其生态系统显得格外脆弱,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低。在众多地貌特征中,黄土高原处于由沿海向内陆、由平原向山地高原、由森林向草原、由湿润向干旱的过渡,其自然条件多样复杂、相互交错,导致黄土高原缺乏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易引发地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及水旱灾害,从而导致频繁的发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泥沙淤积等自然灾害现象。然而,由于人类不科学的采集、开发与利用,对地表植物进行大规模的滥砍滥伐、过樵过牧,致使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黄土高原引起强烈的自然环境反应,极大地增加了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究其以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已然遭到了破坏,并且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据历史资料详细记载,黄土高原本是沟壑稀少、原貌广阔、植被茂盛的地区,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以及人类大量的开采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环境的恶化,由于其植被的日渐减少,气候开始变干、土壤大范围的遭到侵袭。显然,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植被的大量开垦导致其植被大量减少,使黄土高原的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要想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原貌,仍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及挑战,必须从根本上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进行保护与修复。

二、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生态学思考

1、必须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治理方法,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根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必须坚持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方法,才能加快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的生态学思考

所谓保护,就是首先应停止人们对植被大量的开垦和采集,加大力度停止人为的破坏和负面干扰,并通过相关部门加强对黄土高原现有的植被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利用,维护其向良好的方向进行转化,避免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2)对黄土高原植被修复的生态学思考

所谓修复,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重新建立一个原始的、适合其发展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这种方法也正是当前国际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当然,要想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原始的生态系统,凭借当今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很难实现,就算有充分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要想找到黄土高原原始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更不用说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原始生态系统了。因此,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把修复定位在对生态功能被破坏或生态功能受阻的情况下,实行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方法,加快其生态系统的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黄土高原植被的修复方面,没必要一定要修复到最佳的原始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也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只要我们将其整个生态系统恢复到某个相对稳定的适中状态即可帮助其整个生态系统自身迅速、持久的提高生产力,靠自身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发展,最终营造适合黄土高原自身存在及发展的最佳生态环境。

2、制定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规划,并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为了响应国家对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重建的号召,在对其进行植被保护与修复之前,应制定一个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在黄土高原的植被修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的全过程中,有据所循,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整治中可能存在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更加全面的应对措施和解决途径。例如:黄土高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在类型表现上的多样性以及空间尺度上的多级性,都反映了自然界是一个多级的物质系统,并且各级物质系统都有其独立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重建、植被保护与修复的治理前,应制定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植被保护与修复规划,确保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重建及整个治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决策性。

结 语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的生态环境频繁发生着不规律运行的现象,近些年,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在全世界频繁发生。挽救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现象是当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建设与投入,也正是在为挽救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现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我国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现如今,我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改善其生态环境必须从根本上加大对植被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然而,要想恢复黄土高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一项久远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习以及加深对其植被保护与修复的思考,才能绿化我国的荒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前提。

【参考文献】

[1]韩新辉.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我的水土保持法中明确规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策略,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是我国长期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总结。然而在目前的国土资源利用机制下,实现预防保护之路仍很漫长。现就如何做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1保护原生态植被

1.1在综合治理中注重保护原生态植被

原生态植被,是在大自然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土壤基质、天然降雨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关系。若区域降水增加,则植被生长旺盛,演化进化加快,植被保护地表功能增强;若区域降水较少,则植被生长放缓,甚至停止演化进化,较少耗水,仍然能很好地保护地表基质。因此,在对某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时,若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低于该区域的土壤允许流失量,则应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原生态植被自然修复、演替、进化,而不应再采取人工植树种草措施。

1.2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让或保护原生态植被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生态植被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弥足珍贵,一旦破坏则极难恢复,甚至不可能恢复。如黄河源区砾质丘陵草甸草原,草甸生长在沙砾基质上,是一种自然原生态植被。这种植被一旦被破坏一小块,出露的沙砾在太阳照射下,温度可升至60~70℃,周围的植被会被烤死,出露的沙砾面积会迅速扩展,毁坏草地。原生态植被,尤其是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的原生态植被,长期演化形成不易,开发建设中必须避让和保护[1]。

2用经济杠杆保护土壤植被生态环境

2.1推行土壤植被资源有偿使用

土壤植被生态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助长了人们对其的过度开发利用,甚至是恶性开发利用[2-3]。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项目内土石方挖填尽量平衡,但是实际中都是就近取土石,就近弃土渣。如此不珍惜土壤植被资源的行为,只是因为项目内部土石方平衡费用高,就地取、弃土石成本低。如果针对施工单位就近取土石的行为征收一定的土壤植被费(税),使其成本高于工程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运输费用,则施工者必定会充分利用工程内部土壤植被资源,尽量实现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这就会减少土石方开挖和废弃的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壤植被资源。

2.2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

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这一规定为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此之前,依据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征收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一是标准较低,很难起到调节土壤植被使用不经济性的作用;二是法律依据不是很充分,很多开发建设项目拒绝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为此,陕西省在这方面做出大胆尝试,2008年陕西省政府以陕政发〔2008〕54号文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规定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企业水土流失补偿费计征标准,原煤陕北为每吨5元、关中为每吨3元、陕南为每吨1元,原油每吨30元,天然气每立方米0.008元,大大提升了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标准。

3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在生态脆弱区、预防保护区,当地要增加政策性经济补偿,减少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逐步实现生态移民和生态自然修复。

3.1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生态自然修复工程是利用大自然生态平衡、进化演替的功能,在适当的人工保护下,逐步恢复某一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措施[4]。一些生态比较良好的区域,如三江源区、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上游次生林区、六盘山子午岭边缘次生林区等,应当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这些区域植被虽然良好,但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已经使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都在增加。国家应当在类似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开展轮封轮牧、禁牧养草、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最终实施生态自然修复。一些生态脆弱区,人口稀少,干旱少雨,人工治理难度大、工程量大,一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还不能顾及到,国家可采取生态移民后,限制人类活动扰动,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3.2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退耕还林(草)对农户的直补政策(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和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将退耕还林草政策在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预防保护区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4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管护巡查

水土植被资源使用的长期不经济性,削减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重新树立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次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要用法律制度规范人们生产建设中的行为,严厉打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加大违法成本;鼓励生产建设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使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4.1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水土保持法对土壤植被资源保护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型生产建设活动重主体工程建设、轻水土植被资源保护与重建,小型生产建设活动基本没有水土资源保护与重建的事实是存在的。因此,还需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规范全社会的开发利用行为。目前,实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督察、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制度正是保证开发建设活动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重要举措。

4.2加强水土保持管护巡查

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是落后、贫困地区。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生态移民将贫困居民移出生态脆弱区,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水土植被资源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对江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生态自然修复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加强管护巡查,建立专职管护队伍巡查保护区;树立保护区警示牌,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查处破坏水土植被资源的违法行为。

5结束语

本文中主要针对水土保持的预防性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一方面,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另外一方面为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达.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9(01).

[2]向道友,滕云成,党修辉.对我国水土保持现状的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1)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

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多样,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水资源和农牧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跨区域的影响, 是维持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要害地区, 加上其本身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一旦遭到人为的破坏, 很难恢复, 若不给予特别保护,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不仅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中部与东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1]。目前,西部地区由于其区域自身自然地理条件不足、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以及长期的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环境恶化和植被破坏等严重问题愈发明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被列为重要内容,使得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仅造福西部,而且惠及全国。尽管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及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在工程规划、设计、实施和可持续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环境问题仍很严峻。

1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组成复杂,且区域差异显著,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根据中国科学院开展的遥感调查,主要分为6类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约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42.91%;森林生态系统,约占16.43%;农田生态系统,约占10.00%;聚落生态系统,约占0.52%;湿地生态系统,约占3.19%;其它生态系统,约占26.94%。同时,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多黄土高原和沙漠盆地,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降水量少,气候干燥,除冰雪融化产生的径流外,水资源贫乏,仅占西部水资源总量的16%;西南地区多高原山地,降水充沛,地表水和水能资源丰富,占西部水资源量的84%,但岩溶地区由于水资源储存条件差表现为干旱缺水;除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渝桂云贵地区以外,西部其他地区降水量大多在400 mm以下,区域差异显著。此外,目前西部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有:水资源失调,干旱灾害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蔓延等,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整个西部地区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2],使自然灾害强度加剧并且频度增加,造成社会经济的突出损失、增加了社会发展成本、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2中国西部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2.1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

刘纪远等:中国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路径的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 西部地区森林、草原、湿地、冰雪构成完整的生态屏障地带。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生态系统,即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上形成了一道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天然屏障,影响着毗邻国家和地区;而青藏高原中东部是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该区域的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等保障了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高原为主体的中国北方草原作为中北亚地区戈壁、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一直发挥着阻止沙漠前移、减少风沙入河、削弱强风卷携起沙能力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保障。除了自然形成的生态地理单元之外,国家在西部地区布设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强化了其生态屏障功能。

2.2提供水资源和农牧产品

西部地区水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黑河、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特别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河源地区冰川积雪的季节性冻融,发育了众多湖泊,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海拔湿地群,更有“中华水塔”的美誉。长江流域46%、珠江流域64%的水资源由本区提供,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占全国可开发量的70%,西电东送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我国的五大牧区均分布在西部地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肉、奶、毛绒、皮革产品。由于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产出大量的特色农产品。

2.3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积区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地形和基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生境类型多样,西部地区拥有高原、山地、丘陵、谷地、盆地等地貌类型,分别有寒温性、温性、暖温性、暖热性和热性等气候类型,有森林、草地、农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为多种生物种类栖息、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西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集中分布了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哺乳动物约占全国的52%,爬行动物占1/3,两栖动物占50%,各类动物特有种约占全国的50%-80%。植物种类更为多样,仅苔藓植物就占全国的近1/2,特有种占全国的1/4。青藏高原更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与形成中心,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3生态保护建设概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以来,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已垦草原退耕还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三江源生态工程、青海湖生态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沙漠化控制与沙化土地修复、石漠化治理、退化植被修复和重建、野生濒危动植物保护即自然保护区建设、流域生态保护、区域生态综合整治、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等。自2000年以来,全面停止3 000多万hm2天然林采伐,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6 100多万m3,调减商品木材产量1 230多万m3,新增林草面积1 460多万hm2,其中新增森林面积860多万hm2,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增加3.72%;到2009 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76 亿元,在六大草原牧区和云南、宁夏等8 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围栏建设4 503.5 万hm2,其中禁牧围栏2 216.5 万hm2,休牧围栏2 201.4 万hm2,划区轮牧围栏85.6 万hm2;退化草原补播改良970.9万hm2;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10.7 万hm2。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64%,比非工程区提高12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21.3 cm、3 185 kg/hm2和2 713.5 kg/hm2,比非工程区分别提高36.2%、75.1%和84.1%[3]。

4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

4.1部门主导执行模式不尽合理,工程缺乏针对性和协调性我国分散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管理体制导致了我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上表现为“部门主导”的政策执行模式,由于生态建设主要由中央财政投资,许多地区与部门希望在中央投资中多争取到一些资源。因此,各部门和各地区相应的部门多立足本位去争取工程立项,在制定计划时片面强调本部门特点,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结果。“部门主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和工程区农牧民的主动性与自主调控能力不足,在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发挥不够,地方政府没有主导权,工程所需配套政策不足,难以适应工程完善和后续发展要求,更达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几大生态工程隶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生态建设工程缺乏统一协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能达到很好的衔接,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要么缺乏明确合理的分工,要么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造成了科技支撑的缺位、滞后和脱节,使得生态建设项目在设计论证阶段得不到有效的科技支撑;政出多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导致了盲目攀比、资源的浪费以及效果异化。

4.2草地生态系统保护重视不够,持续退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实施了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得项目,但对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仍重视不够,持续退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4]。首先,草原监理和技术人员少,不能满足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平均每150万亩草原只有1名草原监理人员,目前的人员状况和条件难以保证完成如此繁重的草原监理任务;平均每100万亩草地只有1名技术人员,草原技术综合服务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需要。其次,草原生态链缺失,鼠害治理效果差。超载放牧和鼠害是草地退化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超载放牧,草场的经营方式粗放,安排方式不合理等因素,会导致草地退化。鼠害对草地具有极大破坏性,不仅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减少草地植被盖度,而且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地表蒸发和水土流失。若草地退化严重,鼠类则会向未退化和轻度退化的地区迁移,这使鼠害对草地的影响更加突出。再次,重视退化草地的治理,忽略原生草地的保护。在西部所有的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中,都只重视对退化草地治理和恢复,很少考虑不退化或轻度退化的原生草地的保护。

4.3替代产业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农牧民长远生计未得到根本解决符合西部地区的替代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农牧民的生计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改变了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但其并没有创造非种植业就业机会,客观上影响了农牧民的收入,而且新的退耕还林政策也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去提升农牧民转变就业、从事非传统农牧业活动的能力,仅通过延长工程补助期和解决农牧户基本口粮和生活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户的替代生计和发展问题。此外,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社会资本相对薄弱,符合当地实际特点的替代产业难以短时间内建立、并形成规模。在新一轮补贴期限结束后,如果替代产业和替代生计没有很好建立起来,农牧户复垦、超载的风险依然存在。

4.4生态环境和工程成效的监测与评估滞后

国家级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工程的成效评价指标单一,主要以覆盖率和生产力等表象性指标为主,极少考虑土壤、植被群落结构等指标。与此同时,国家对于西部地区过去几十年生态系统退化的真实过程及其成因不能全面掌握,对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成效及其存在问题也无法科学评估、快速揭示,直接影响了未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影响到工程的科学决策与滚动实施。此外,地方上监测能力建设滞后,对已经执行的工程成效说不清楚,也严重影响了生态工程的滚动实施与决策。

4.5生态补偿机制远未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政策有待完善生态补偿在我国部分行业和省份已有较好的试点,但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到目前为止仍停留在呼吁、宣传阶段。事实上,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坚持公有原则和永续利用原则,更好地体现生态资源拥有的间接社会经济价值;有利于正确化解生态资产大量“蒸发性”流失;有利于改正各种扭曲的环境及其经济利益关系。迅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保护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统筹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妥善解决当地生态工程区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具有战略意义[5]。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政策也不完善。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其他矿产资源与能源开发等重大工程,对西部资源开发和东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源开发在当地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并没有完全包含在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成本中,地方政府实际上要承担这些生态环境成本。这种较低的资源税征管体制,既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和保护资源,不能体现煤炭开采社会成本内在化和建立补偿机制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财政优势。

5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建议

5.1改革和完善生态保护、建设的管理体制

改革过去“部门主导”的政策执行模式,建立中央宏观综合管理部门统一主管的、地方政府负总责和执行的政策框架[6]。首先,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态管理体制,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相关生态管理内容,科学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在总结既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及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制订西部地区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整体计划。建立综合部门规划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工作。建议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综合协调和主管部门,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有效整合。其次,完善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负总责”的制度和机制。具体来说,即由省区政府负本省区生态环境建设之总责,组织专家起草和规划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方案,经中央主管部门论证后,交由省区组织实施,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生态建设展开动态监测和综合成效评价。第三,建立国家大型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科技支撑机制。在体制上建立、健全科研单位与专业技术机构在工程的前期规划研究、工程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的深入参与和决策支持的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规划,快速及时地提供监管信息,科学、准确地进行独立评审,以保证生态恢复和建设能按照自然和经济社会科学规律开展。第四,统筹制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长期战略。一方面,要逐步取消目前单一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任务,统筹规划长效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综合考虑生态区内各项保护、治理、恢复、管理、利用和发展等问题,逐渐将单一的种草、种树和禁牧、禁采工程转变为集生态修复、保护、长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业务工作,从而在机制上保证生态建设区具有长期的建设和保护规划、稳定的管理体系、持续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植被的特点,设计已恢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方案,将单纯、绝对的退耕、禁牧、禁采等转变为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第五,以生态保护综合建设区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的设计生态建设方案。根据生态保护综合建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长期的恢复和建设战略,按照生态学中的自然地带适宜性原则,规划建设项目,设计建设内容,同时,在投资标准、补助标准、政策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根据各建设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5.2加大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

加大草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草原监督管理队伍,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手段,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尽快将禁牧减畜、草原管理、工程设施管理等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巩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7]。

尽快建立健全草原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退化草地治理、草地生态系统保护、预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伐,提高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含量,为生态治理项目提供科技支撑。抓好草原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管护力量,在每个村牧委会一级设立公益管护岗位,每个村牧委会设若干名草原管护员,草原管护员在县草原监理站和乡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开展草原管护工作。对于未退化和轻度退化的原生草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除了围栏外,要加强鼠害的监测,并采取以生物灭鼠为主、化学药物灭鼠为辅的鼠害综合防治措施。生态灭鼠是利用生态系统中自然存在的食物链进行种群间的自然调控,从根本上恶化鼠害的生存环境,不仅可以达到草地鼠害的生态控制,而且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层面收益。

5.3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积极发展农业替代产业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降低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地压力,将替代产业发展纳入到生态建设工程之中。

在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区,首要保证农牧户的生计安全,在基本土地保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人均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生态系统生产力低下,当地居民生活相对比较贫困。因此,在不能保证较大面积的人均土地面积情况下,生态工程应当规划有必要的移民减压、口粮补助、就地安排入职等措施[8]。在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之下,陡坡和其它边际土地的垦殖造成了天然植被的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的恢复必须改革传统的坡耕地种植方式,代之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政府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促进土地利用方式与产业结构的转变,将脱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建设结合起来。此外,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西部地区缓解人地压力、转换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土地利用模式,至关重要。改变当前农民、牧民和林农诸多“不可持续”的土地和资源利用模式,根本的途径只能是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劳动力转移。通过农业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和东、中部地区的逐渐迁移,逐渐减少过多农业人口对生态承载力有限之土地和资源的压力。

5.4迅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中央政府应当迅速开展重点生态服务的补偿机制试点,同时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9]。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补偿机制,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受益主体难以明确界定的森林生态服务,在短期内,政府应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基金制度,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在长期,可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生态税,为森林生态服务补偿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受益主体相对明确的森林生态服务,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森林生态服务收费制度。此外,可积极参与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建立绿色碳基金或森林绿色彩票等方式,拓展森林生态服务补偿渠道和资金来源。加快研究和落实以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为内容的工程性补偿制度,以征用、使用草原付费为特征的利用性补偿制度和以超载减畜补贴、草畜平衡补贴、种草补贴、牧草种子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鼓励性补偿制度。实行积极稳妥的草原生态移民政策,缓解人口对草原的压力。

建立跨省区的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和赔偿,建立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湿地占用补偿政策。主要围绕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由中央政府协调和引导,建立以省际横向补偿或赔偿为主,中央财政引导或奖励为辅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起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和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或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双向责任机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周边社区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因此理当对原来长期使用湿地资源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生态补偿。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重要的地区,采用租赁和买断土地使用权的办法,为湿地保护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此同时,应对湖泊与湿地实行类似基本农田保护的占补平衡政策,对湿地占用实行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用于湿地恢复。

也应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增加资源开发地区的经济收益并用于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10-11]。首先要抓紧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代内与代际公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其次,要积极推进资源税费制度重构,实现对各方特别是对资源型城市的合理补偿,并适当提高资源开发补偿标准,提高央企分支机构的煤炭企业所得税预缴比例,将石油、天然气企业所得税给留适当比例;扩展资源补偿价款的用途,增加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

5.5建立西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全面评估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区域生态系统过程综合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体系,全面评估过去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并为未来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研究并建立适合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并完成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规范;以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3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库,研制数据-模型-软件一体化的生态参数遥感反演子系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分析子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子系统,开发数据/成果库管理与信息子系统,集成形成中国西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运行平台;分析1978年以来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生产力提高的背景情况下,西部地区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宏观结构特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与变化过程;在对过去30年主要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和边界空间位置变化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评价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供给功能和调节功能的现状,模拟分析其变化过程,在大尺度上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拟与典型验证,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化规律;以中国北方防风固沙功能区、青藏高原三江源水土保持功能区为示范,研究开发脆弱生态恢复典型区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分析脆弱生态系统演变态势,提炼不同典型区域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植被系统恢复、高效生态产业等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在模拟分析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和平衡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研究地区之间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关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用户界面友好的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决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珂,王权典,陈特. 我国西部生态安全的法制保障[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4):98-104.[Zhou Ke, Wang Quandian, Chen Te. The Legal Guarantee of Ecosecurity in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2,(4):98-104.]

[2]孙志东. 美国西部开发的教训看我国西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J].环境保护, 2002, (6):38-39.[Sun Zhidong.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West China Using the Lessons of Developing West Americ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2, (6):38-39.]

[3]全国草原监测报告[R].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9.[National Grassland Monitoring Report[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4]张立中. 中国草原利用、保护与建设评析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33(5):523-528.[Zhang Lizho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Assessment of Grasslands Utiliza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5):523-528.]

[5]蒋升,陆发安. 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研究[J]. 市场论坛, 2007, (1),27-32.[Jiang Shengyong, Lu Faan. Several Studies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Western[J]. Market Forum, 2007,(1),27-32.]

[6]李清源. 西部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及策略选择.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20-23.[LI Qingyuan.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Area of China[J].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2):20-23.]

[7]刘云芬,包宗武,包桂兰.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浅析[J]. 内蒙古草业, 2003,15(1):23-24.[Liu Yunfen,Bao Zongwu, Bao Guilan.Analysi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Prataculture, 2003,15(1):23-24.]

[8]朱淑芳. 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是西部农业的出路[J]. 生态经济, 2001,5:4-6.[Zhu Shufang. Way Out of Western China’s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1,(5):4-6.]

[9]王信,尹杞月. 建立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探讨[J]. 生态经济,2009,(2):161-164.[Wang Xin, Yin Qiyu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Western Area Ecolog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 (2):161-164.]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5

“十三五”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促进养殖增收和草原增绿,任务繁重而艰巨。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畜产品消费增速放缓使增产和增收之间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传统养殖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廉价畜产品进口冲击对提升国内畜产品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安全关注度提高使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新阶段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妥善解决发展中积聚的问题和矛盾,推动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取得突破。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畜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按照农业部党组确立的“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工作主线,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1.持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500家国家级示范场,加强示范场监督管理,引导发挥示范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重点加大适度规模养殖扶持力度。推进生猪区域布局调整优化,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重点明确畜牧业节本增效的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研究推进养蜂业持续稳定发展。

2.加快推动饲料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继续组织开展部、省级示范企业创建和省级饲料管理评估,督促各地落实饲料行业管理工作。研究推进饲料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广散装饲料,促进饲料工业与畜牧业融合发展。

3.提升奶业发展水平。办好第二届中国奶业D20峰会,充分发挥D20企业联盟作用,使之品牌化机制化,引领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引导支持企业自办、收购、托管、参股奶牛养殖场,指导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提升奶业组织化、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落实液态奶标识制度。

大力推进种养结合

4.加大粮改饲试点力度。组织召开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暨粮改饲试点工作推进会,以“镰刀弯”和黄淮海等地区为重点,扩大粮改饲试点实施范围,加快推进牛羊优质饲草料产业发展,推动建立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种养业效益“双提升”。加强试点工作考核与技术指导,制定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切实推进试点工作,努力确保试点成效。

5.抓好现代草牧业发展。大力推进草牧业试验试点,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草畜配套,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扶持草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增强奶牛优质饲草料供给能力。以肉牛、肉羊和奶牛为重点,兼顾兔、鹅等特色品种,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

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6.大力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组织召开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便综合利用现场会。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推广高效实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强化典型示范引导,推动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7.加快推动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组织开展重要农副饲料资源调查,完善饲料原料目录。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项目,推动农副资源产业化开发、农牧循环利用。

8.着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补奖标准,扩大实施范围。推进天然草原改良,研究完善退牧还草政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开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试点,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推动启动牧区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加大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防控力度。

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9.加强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以卫生指标、禁用物质和牛羊源性成分为重点,继续组织实施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强化检打联动,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力度。以防止非法添加、查找潜在风险、强化原料把关为重点,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和预警监测,加强监测结果研判运用,强化检防联动,提高主动防控风险的能力。

10.继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继续组织实施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计划,监督抽查中增加牛羊养殖场抽检数量,异地拉网监测中增加对外调活畜问题多发地区的突击抽检。健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部门联动的案件查处机制,加大跨省案件督办力度和工作薄弱地区督查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瘦肉精”速测产品质量评价,指定技术机构开展可疑样品筛查,强化对基层监管的技术支持。

11.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全面运行生鲜乳收购站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全国奶站和运输车的动态化、精准化监控。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基地为重点,对奶站和运输车进行监督抽检,严厉打击生鲜乳违法添加行为。以D20企业奶源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和控制措施为重点,编撰中国奶业质量安全报告,宣传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

12.大力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全面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育种工作。建立种猪育种评价体系,推进中国荷斯坦牛全基因组选择遗传评估。加快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大种畜禽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良种供应能力和质量。完善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加快家畜品种改良。提高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保种能力,促进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13.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及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强化优质饲草料作物品种选育和区域适应性研究,加快饲草料栽培管理、青贮调制加工、饲养饲喂等技术示范推广,依靠技术集成创新和组装配套,指导基层的科学生产和高效应用。加强与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及科研教学机构的协调互动,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技术优势和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继续做好畜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

14.加强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规模养殖场和种畜禽场直连直通直报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和反馈服务互动机制。开展生鲜乳收购站自动化监测试点工作,提升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做好统计员培训工作,加大数据核查力度,保障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建设,推进畜牧业相关业务统计数据的精准化。

15.强化形势分析和预警信息服务。定期开展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市场的跟踪监测与形势会商,做好关键时点的形势分析研判,及时上报和预警预判信息。举办畜牧业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畜牧业监测预警数据的权威性。开展面向养殖场户的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试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16.加强畜牧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促进畜牧兽医监管监测一体化,推动畜牧业统计监测、行政许可、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应急指挥等系统的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深入调研“互联网+” 畜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积极推动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立种公牛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信息化监管手段。建立国外畜牧业发展情况数据库。整合升级饲料行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饲料生产企业管理精准化。

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17.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开展区域发展布局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政策创设等课题研究,梳理行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等,谋划畜牧业中长期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政策体系。开展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机制模式研究,指导贫困地区推进畜牧产业扶贫攻坚。做好战略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上升为具体扶持政策。

18.全面研究落实草原改革任务。按照《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重点组织开展包括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在内的18项草原改革任务研究,为推进草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大草原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保护力度,加强草原执法监督。

19.着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全国草食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和《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全国“十三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和《草原休养生息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确保规划含金量,引领各行业科学发展。

20.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修改形成《基本草原保护条例》送审稿,完善《草原法》修订稿初稿。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和通报力度,严格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保护和巩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研究制定《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6

一、抓牢组织推动,确保打牢基础作用

为落实“三个狠抓”,全力确保2020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任务有效推动,一是狠抓方案实施。针对目标任务制定年度计划保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和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各项目标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狠抓机制推动。各部门具体负责工作推进,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开展;三是狠抓督查考核。细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开展工作进度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确保各项目标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二、立体生态空间构建

完成道路绿化25公里。3月底完成外业调查,编制完成《2020年县至道路绿化项目实施方案》初稿,4月完成编制清单、控价,完成需求论证的公示,6月初完成财政评审,目前进行政府采购招标工作,下一步将开展项目实施。

三、生态示范区建设及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

(一)完成省级财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监测点1个,完成投资15万元。3月完成《县省级财政草原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完成审批,4月采购配套建设围栏、标牌,购置监测采样、数据处理设备,目前正在项目点县木鱼村白恩牛场做网围栏及监测设备安装前期准备工作。

(二)森林防火工作。严格火源管理,突出重点环节监控,在春节及2020年3月至5月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重点时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在做好全县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工作的同时,对重点林区、林区输电线路、林区施工单位和林区煨桑点等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部位,严防死守,确保不出问题;严格执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人,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事有人抓、责有人担;开展防火的宣传教育,森林草原火灾的隐患排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三)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2.9‰以下。1-3月开展完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工作,4月与7乡3镇签订《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合同》,开展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工作,5月对全县145.7949万亩松林踏查,完成率100%,全面完成2020年度春季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

(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肺炎疫情期间对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及其他县级医疗机构、12个卫生院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开展宣传教育1次,摸清辖区环保问题底数;4月开展中央、省、州环保督促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切实推动全县各类环保问题整改;6月完成了第二季度双随机所有执法任务,配合省、州级开展环保督查。

四、存在问题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全民意识还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强化。

(二)路种花项目实施地点处于高寒牧区,因雨季时间短存在施工期短、施工难度较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