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益组织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益组织现状

公益组织现状范文1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如何进行创新设计。

1.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国家水利管理体制是以国务院授权水利部统一管理,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管理。流域机构在流域内按照水利部的授权行使水资源管理职责。各省市下设水利厅局履行各自区域内水资源管理职责。由于水利工程的多样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内容也存在差异。但是其管理模式大同小异,机构设置繁杂全面,分工太细,职责交叉。另外,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长期存在着体制不顺、机构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在运行机制方面,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单位职工吃“大锅饭”, 职工收入差、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水土资源的综合收益率低,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臃肿,因人设事,因人设岗,造成了人员臃肿且人才比例失衡的问题。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社会保障体系,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另外,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产、财务管理薄弱,难以做到规范化管理。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新能力差,没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而水价、电价偏低,水费收取困难,未能实现良性循环。并且我国大多数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时间都已经过长,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鉴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必须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设计。

2.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设计

2.1事企分开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类按照以下标准来进行:第一,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定性为事业单位,称为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第二,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称为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其中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第三,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定性为企业,称为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合理定岗。

企业性质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责人由企业董事会或上级机构聘任,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工资方面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明确职责,合理拉开各类人员收入差距。事业性质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要撤并不合理的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责人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实行优胜劣汰。在工资方面,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

由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企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围绕与水利工程相关的项目进行,保证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的足额到位。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严格划分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和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下属企业,实行财务独立核算。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

2.2人员分灶

企业性质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行筹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财政不予补贴。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分流人员。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具有行业和自身优势的项目的多种经营。在清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现有经营性项目时要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利用水利工程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经营的企业,要优先安排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流人员。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做好转制前后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衔接工作。

2.3管养分离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实行科学定岗,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剥离出来,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财政部门商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要逐步推广按立方米计量,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中任意加码和截留。

3.结论

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一项势在必行、十分紧迫的大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设计可以从事企分开、人员分灶、管养分离几个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学才.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公益组织现状范文2

一项新研究表明,塑料制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双酚A会增加女孩的肥胖风险,女孩体内的双酚A水平越高,其肥胖的风险越高。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减少塑料包装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采集了上海市1326名中小学生的尿液样本。结合这些学生的体重等数据,他们发现,双酚A对9~12岁女孩的脂肪代谢影响明显,当这些女孩尿液中双酚A水平超出每升2微克,肥胖风险就会增加1倍;超出每升10微克,则肥胖风险增加5倍。但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没有观察到双酚A对12岁以上的女孩和所有年龄段男孩的肥胖风险存在明显影响,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他们还不清楚。

研究负责人指出,人们应该认识到双酚A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对消费者而言,应尽量减少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对生产厂家而言,应使用不含双酚A的食品包装。

双酚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的化学物质,婴儿奶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和包装中经常含有这种物质。目前包括中国等国家在内,为保护婴幼儿健康,已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

补钙有助于延长女性寿命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与不定期补钙的女性相比,定期补钙的女性在10年当中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

在此之前,有研究认为,大量补钙会增加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但进行这项最新研究的加拿大研究人员明确建议,钙摄入量低的女性应该定期补钙。他们研究发现,日常补钙与女性死亡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着关联,并在每天补充多达1000毫克钙剂(无论补钙产品是否含有维生素D)的女性身上看到了成效。

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补钙的女性相比,补钙的女性发生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不过,从数据上看不出补钙对男性的健康有益。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补钙方式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补钙有助于更好地平衡血脂,降低高血压风险,改善骨代谢,并有益于肠道健康。而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食用奶制品和鱼类来摄取更多的钙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大多数人如厕后洗手不合格

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95%的人在如厕后洗手时间不够,无法杀灭手部有害细菌。

研究人员在酒吧、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卫生间内暗中收集数据,共计观察3749人如厕后的洗手表现。结果显示,每10人中会有1人跳过如厕后洗手环节,大约1/3的人不使用肥皂。

研究显示,50%的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为保持手部卫生,洗手时应该使用肥皂,洗15~20秒。但是,人们如厕后平均洗手时间为6秒,仅仅5%的人洗满15秒或以上。

另外,男性对手部卫生的关注度远低于女性。15%的男性直接跳过洗手环节,只有一半使用肥皂;而78%的女性使用肥皂,7%的女性不洗手。

开放式办公环境更易让人生病

大开间、无隔断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办公室布局方式。这种环境被一些人认为能提升工作效率。不过,近日一项研究指出,开放式办公环境让人更容易生病,工作效率偏低,请假天数更多。

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工作的员工比在独立空间中工作者请假多62%,工作效率也更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开放式办公室里病菌更容易传播;二是员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易紧张和有压力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生病的几率;三是员工会缺乏隐私感,容易受到其他人交谈声音的干扰。

香港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噪音和温度是影响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交谈声、电话铃声被认为是最为恼人的噪音;年龄在45岁以上的员工受到噪音的影响最大。

维生素B族可延缓记忆减退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预防脑组织萎缩,延缓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会有一定程度萎缩,正常情况下每年低于0.5%,但阿尔兹海默氏病患者每年“丢失”的脑组织超过1%。该研究为期2年,有271位轻度阿尔兹海默氏病(俗称认知障碍)或早期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参加。结果显示,服用B族维生素的患者大脑萎缩范围比对照组降低90%,认知障碍改善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美国的一位医学教授也表示,维生素B12对营养神经和红细胞很重要,适当补充有助改善记忆力。

专家提醒,该研究对象均为轻度认知或记忆力障碍者,不建议患者自行大量补充。

过多紫外线可致白发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过多紫外线同样会令头发变白。

研究人员介绍,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激素水平越高,从毛囊向皮肤“转移”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更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为何极端情况下,有人会“一夜白头”。

专业人士认为,遗传、酒精、吸烟以及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头发变白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无法单靠美容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人们尽量避免导致头发变白的生活方式,以便让头发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年轻色泽。

少睡80分钟=1个汉堡+1袋薯条

美国一家健康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越少越容易发胖。

研究人员募集了17名志愿者,严格检测他们的睡眠时间、进食量和运动状况。前三晚,志愿者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平均时间为6.5个小时。之后他们被分为两组,9人可以在之后的8天内,保持正常睡眠习惯,而其余8人的睡眠时间则降低至5小时10分钟。在此过程中,食物无限量供应。

公益组织现状范文3

关键词:社会公益 审计 创新模式

一、我国社会公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益的现状

社会公益,即是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利益。社会公益事业利国利民,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在组织机构、人员数量、救助范围和捐助款物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的社会公益组织数量已经超过了49.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6.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2.1万个,基金会2 961个。2013年5月31日前,国内共有基金会3 158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 811家,公募基金会1 347家。在收入方面,以基金会为例,2010年全国基金会的收入总额为183.97亿元,2011年达到了447.11亿元。在公益支出方面,2010年全国基金会的公益支出176亿元,2011年达到256亿元。在开展的公益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扶贫济困、社会福利、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受益对象主要是贫困户、残疾人、失学儿童、疾病患者等群体。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光明。

(二)社会公益存在的问题

1.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员数量不多,组织规模较小。从我国社会公益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公益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组织规模较小,与我国需救助对象的范围、数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

2.社会公益组织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在500家公益慈善组织监测样本中,年度透明指数在60分以上的组织有102家,占比20.4%;及格线以下的有398家,占比79.6%。说明我国慈善行业整体透明度不及格,其原因是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公众对慈善组织知之甚少。

3.社会公益组织监管不到位,公信力不高。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公益组织不到位的监督管理致使其行业公信力降低,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和形象大打折扣,值得社会公益组织深思和反省。

二、社会公益审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会公益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公益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法律法规方面,1996年审计署颁布了《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旨在规范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监督;2004年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每年要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公益审计实务操作层面,真正比较正式、规范且具有一定影响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对捐助款物所进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此后,社会公益审计在对象、范围以及深度和力度等方面,都逐步得到发展和扩大。

(二)社会公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公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公益审计工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之一是社会各方面对公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捐助人觉得,捐出款物是为了爱心,对公益审计并不关心;一些公益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认为,所得捐助款物任其支配,其他人无权干涉;一些审计人员认为,公益审计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2.社会公益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只有零散的规章、制度针对公益组织的财务状况审计。虽然1996年后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公益审计规章和制度与蓬勃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不匹配,与国外的公益审计法规体系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

3.社会公益审计的内容、方法、管理方式等比较落后。从公益审计的内容上看,以往审计重点主要集中在投资额大、社会比较关注、资金较为集中的重点资金和项目上,而对资金额相对较小、使用较为分散、涉及特定地区或特殊人群的社会抚养费、扶贫资金等的关注不够;从公益审计的方法上看,以往主要采用事后审计的方法,很少采用全程跟踪审计的方法;从公益审计的管理模式上看,以往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审计,社会其他各方真正能够有效参与公益监督的机会很少。因此,这几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社会公益审计创新模式

(一)创新公益审计理念

1.要树立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公益审计的理念。审计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公益审计中,首先应发挥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即通过审计使社会公益组织免于被内外部环境或个人干扰、侵蚀或损害;其次应发挥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即通过审计对社会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和分析,为其提出纠正措施、意见或建议;最后应发挥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即通过审计使社会公益组织能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危害成分,并加以适当调节和修复,以确保公益组织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健康运转。

2.要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公益审计理念。毫无疑问,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只是手段,服务才是其根本目的。在公益审计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对社会公益组织各项活动及其收支状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其履行公益责任及经济责任的情况,督促其遵纪守法,查错纠弊,改善管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审计的服务意识,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公益组织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公益事业的守护神和坚强后盾。

(二)创新公益审计制度

1.建立健全公益组织管理的规章制度。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之所以出现许多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原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益发展的需要,应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也应结合本地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政策和规定。

2.建立健全公益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2011年12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公益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11月30日,中注协印发了《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指导注册会计师开展公益审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如微公益审计、网络公益审计、跨国公益审计等,为此,公益审计规章制度也应与时俱进。

(三)创新公益审计内容

1.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是规范行为、约束行为的保证。要注重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其管理盲点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审查公益资助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各项公益活动项目都应该是在有计划、有方案、有预算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计划的可行性,项目预算的合理性,要将预算和决算相对照,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与决算相符,并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

3.审查捐助款物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公益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对捐助款物进行收支及管理。要注重审查捐助款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收到的款物是否及时登记并妥善保管,款物的发放是否及时到位,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捐助款物有无贪污、截留、挪用、冒领等现象。

4.审查公益资金的经济效益性和社会效益性。社会公益的目的是扶危济困、造福社会,公益活动注重的不是过程而是效果。因此,不仅要审查公益组织在资金分配、使用上的效益性,更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在社会上取得哪些影响和成效,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做的贡献。

5.审查公益组织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信息披露是公益组织提高行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注重审查公益组织是否按规定及时披露有关资料和信息,是否做到资料完整,信息可靠。

(四)创新公益审计方法

1.采用事后审计与全程跟踪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正常情况下,审计部门对公益组织一个会计年度后或某项公益活动后进行审计,以审查各项捐助款物的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等。对于一些特殊的公益活动,审计部门应当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即从接收捐助款物开始至公益项目结束,审计人员都要全程参与,同步监督。

2.采用全面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为对公益组织进行监督,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其进行全面审计,以审查公益组织能否始终做到财务收支和公益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但是,由于公益组织事务繁杂,审计力量有限,因此,审计部门可视情况,采取抽查审计的方法,测试、评价公益组织的运作情况。

3.采用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与公益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审计法》第24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还应开展公益效益审计,即重点审查社会公益组织是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效益,是否真正实现了社会公益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的。

4.采用公益活动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开展公益活动审计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及公益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要把对相关领导干部的监督纳入公益审计的范畴,一旦发现领导干部借公益之名搞违法违纪行为,应及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问责和查处。

5.采用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在当今社会,社会公众对公益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关注日益彰显。除审计监督外,行政监督(如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公众监督、舆论媒体监督也广泛参与,形成了公益事业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审计部门要会同各方面、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各方信息来提高和增强公益审计的水平和质量。

(五)创新公益审计管理方式

1.调整和完善公益组织的年报披露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各审计机构和组织忙于主营业务审计,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公益年报审计。为进一步强化对公益组织的审计监督,可适当调整现有的年报披露时间。

2.强化公益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和审计机构法定的义务。审计公告必须做到全面、透彻、详实、准确,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内容外,都应当如实地向社会公布。公益审计公告除定期向社会公布外,遇重大问题或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应随时公告。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公益“官民共治”。社会公益的特点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志愿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事业一直是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自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公益意识的提高,社会公益应逐步“去行政化”,逐步放松对公益组织的控制与管束,增强公益组织的自治能力,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公益、支持公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来实现社会公益“官民共治”。Z

参考文献:

公益组织现状范文4

【关键词】公益捐赠,税收,优惠

公益捐赠是在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对社会财富进行的无偿性再分配,也称为继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后的“第三次分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比例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公益捐赠行为予以激励。近年来,公益捐赠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与之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出现了较多争议,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值得反思。

一、我国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我国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出台相对较晚,由于赠与税、遗产税等税种尚未确立,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在所得税制中得以体现且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都存在诸多局限。

(一)我国税收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我国税法缺乏对公益捐赠行为及公益组织的统一法律规范,有关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均分散于税收实体法中,内容杂乱,缺乏体系。碍于实体法的历史背景,对公益性捐赠行为所采取的政策难以协调、统一。如我国所得税制度规定,企业及个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可按照一定标准予以税前扣除,而流转税的制度对纳税人向公益事业提供的非货币捐赠按“视同销售”处理,课征增值税、消费税或营业税。

(二)企业捐赠税前扣除不尽合理

一般而言,企业捐赠在年度利润额12%以内的部分、个人捐赠额所占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但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抵扣和减免水平仍然偏低,且缺乏对超出比例的捐赠部分予以年度结转的税收优惠。此外,为防止偷逃税款和合理引导捐赠资金流向,政策规定企业和个人的直接捐赠均不予税前扣除;因缺乏专业的物资评估机制,对一般的实物捐赠不予扣除,这均为捐赠的途径设置了屏障,不利于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发挥。

(三)享有税收优惠的公益组织过于局限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只有向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方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公益性机构的认定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审查力度不够。税收政策对享有税收优惠的少数非营利慈善组织仅采取罗列形式,而将绝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组织排除在税收优惠的受赠范围之外。税收优惠的受赠范围狭小,挫伤了企业广泛捐赠的积极性,使得大多公益组织筹资困难,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长远发展。

二、国外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公益捐赠的所得税制安排较为相似,均允许将向公益、慈善、教育、文化等组织的捐赠款项予以税收抵免或纳税扣除,并对纳税人应税所得设定扣除比例。

(一)美国

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程度视捐赠对象的社会组织性质而定。个人和企业向公益性社会团体捐款,其捐赠税前扣除额分别为应纳税额的50%和10%,对于超出比例的部分,均可结转下一年度扣除,且结转的捐赠扣除优先于当年的捐赠扣除,但结转期限不得超过5个纳税年度。对私人基金会的捐赠,所占应纳税额20%以内的部分可予以抵扣,超出比例的捐赠不予结转。对于非货币捐赠以捐赠物品的成本计价;受赠人须对捐赠额达250美元的捐赠人开具收据;如果捐赠人接受了受赠人回赠的物品,其价值须从捐赠额中予以扣除。

(二)德国

政府将公益性捐赠视作个人“特殊费用”予以纳税扣除。规定捐赠对象必须是政府机构或政府批准的组织,扣除限额为应税收入的5%。对科学性、慈善性和专门追求文化目标的组织捐赠,该上限可提至10%。对于以财产形式捐赠的,将按财产的公允市值予以纳税扣除。对纳税人向非营利组织捐赠达到一定数额且超过当年扣除限额者,允许分年度予以结转,并在所得税前扣除,自然人的扣除年限为8年,法人为7年。

三、完善我国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的建议

为完善我国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以下思路。

(一)制定统一协调的公益捐赠税收政策

完善流转税制中关于公益捐赠的优惠政策,并采取与所得税相一致、相衔接的政策。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中,针对纳税人依法捐赠给公益组织的货物、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等,给予相应的免税优惠待遇,实现对公益捐赠行为的统一规范管理。

(二)适当提高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并对超出比例的捐赠额予以结转

在保持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基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税前扣除比例,并允许捐赠税前扣除超额部分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确定递延扣除期限。既可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又可较充分地抵扣纳税人的捐赠支出。

(三)建立规范的实物捐赠价值评估机制

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牵头,与相关部门配合,尽快制定捐赠物资的计价标准和计价方法,可借鉴美国捐赠资产评估机制中以成本计价的方法,这样既可反应纳税人捐赠的实际支出,又可利用相关会计记录与其他价格标准进行核对和验证,方便灵活。

(四)适时开征遗产税,强化对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机制

遗产税在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其他税种难以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适时开征遗产税,更好地发挥税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通过开征遗产税政府可以强化对税收导向,激励纳税人的公益捐赠,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五)简化税收减免程序,统一和规范捐赠发票

针对享有捐赠人优惠的公益组织,由税务部门监制并统一推出捐赠发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办理税收减免的效率,减少捐赠成本。此外,严格监督和规范受赠公益组织的发票开具行为和内部帐目管理,严格把握捐赠款项的流向,谨防虚报捐赠数额,保障国家税收利益。

公益组织现状范文5

摘 要 有效的绩效考核对于提升组织管理,促进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等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存在着很大的难点和阻碍。本文从理论着手,依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对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 公益性 价值理念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绩效管理对于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绩效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绩效考核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如何改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

一、相关概念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颇有争论,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理论为:“受国家机关领导,不实行经济核算的部门或单位”、“事业单位是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的需要,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事业单位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

根据上文,本文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概念定义为:经政府授权,在法律范围内承担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组织,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或定额、定项补助,并且单位内部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不以营利为目的,所得收入用于机构运行发展事业单位。

(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组织依据组织内部有关规定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和态度等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活动。绩效考核可以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帮助组织管理者改善组织管理顽疾,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动力,达成组织的最终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能够清晰的辨别出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反馈环节以达到查漏补缺,扬长避短的效用。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考核的价值理念模糊不清

前文提到,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促进人民经济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的组织,因此,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中应突出考核的价值理念,即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但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中,主要存在:

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考核理念在实际考核工作中模棱两可。笔者认为,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仍停留在以管理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中。如公办中小学的绩效考核中,考核指标通常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这些考核指标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需求而设置,并没有突出公办学校的服务对象―学生为价值导向设置考核指标。

2.绩效考核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相关度不够。服务对象的相关度是指服务对象在实际考核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因此被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多公益性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为360度考核方法,是指被考核者的全部相关方都涉及到考核工作中,但在实际考核工作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服务对象在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处于边缘位置。

(二)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视不足

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上看,由于过分突出非公益性的考核内容而忽视了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追求。这在我国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上尤为突出,由于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指标,弱化服务质量,使得考核蒙上严重的经济色彩。这与国际医疗机构非盈利化趋势不符的同时,也违背了医院公益的属性。因此,弱化经济指标与量数指标,使质量指标与公益性重回人们的视野是当下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从绩效考核的方法看,陈旧的考核方法造成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考核存在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过度重视量化指标的使用,忽视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定性指标的使用,而另一种则是以领导个人意志为主的评定语式考核。

(三)考核程序的形式化

目前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监管不力、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走过场”成为主流风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形式为发放考核表的形式,被考核人员不参与其中,由人事部门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评定结果,并最终通知被考核人。但由于最终考核等级不明显,许多单位的考核等级只有优秀与合格两个等级标准,且绝大部分人都为合格,“大锅饭”的现象由此滋生。考核结果与薪资挂钩不明显,造成的往往是对待考核的态度消极,最终使考核流于程序化。因此,加强考核结果等级分层,薪资与考核结果明确挂钩,使被考核人重视考核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手段。

(四)考核结果的领导意志化

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领导个人意志权重比过高。当考核最终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时,损害的不仅是单位内部的民主环境与员工积极性,对于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原则也是毁灭性的。当领导者的权重过高时,其他因素在考核中的地位都会相应大幅度缩水,这种带有个人主义或政治色彩的考核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式人际关系左右着考核结果。

三、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改善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迅速,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现行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阻碍着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应当如何改善这些不足,搭建高效、实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塑考核的价值观念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决定了它的价值核心观念为以服务对象为核心,这尤其体现在那些直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单位。因此,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应当在考核内容中得到重视。第一是应当围绕与公共物品提供紧密联系的岗位开展设计绩效考核的内容框架,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第二是针对与服务对象挂钩的考核指标,慎重考虑定量与定性的比例问题,避免定量指标过重造成的考核简单量化现象。在强调基于定性设置指标时,应在避免出现服务对象“一言堂”现象的同时,突出服务对象满意度在指标设计中的权重比率,以引导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走向。

(二)创新绩效考核形式

为保证绩效考核实效性的实现,应摒弃以往粗放、简单式的考核形式,采取精细化、多样化考核。区分单位中不同的岗位,如管理岗、工勤岗、技术岗等,进行分类别管理,分类别考核,以改进以往考核的弊端。第一,应当依据“德、勤、能、绩、廉”的要求,对不同岗位中职能的不同,进而影响不同,按照以工作实际为原则,确定合理的考核要素比例,以适应工作中的实际要求。第二,形成层次化考核,针对不同级别的员工,确定不同考核形式与标准,以达到上行下效、相互激励的作用。第三,建立完善的规范化考核制度。应当明确考核目标、形式、程序、结果,形成规范化的考核系统,建立短期考核、长期考核相结合,年末考核、任期考核相互补充的考核制度。

(三)重视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目标是通过考核以发现员工在工作、服务中的缺陷,进而通过奖惩措施达到激励作用,促进员工的自我改善,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实效的绩效考核,应当对结果进行深刻的反思整理,使被考核者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工作的现实状况、优点与缺点,从而激发优点,改进不足,达到深层激励的效果。所以,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中,仅仅关注考核的过程不足以完全发挥绩效管理为组织带来的作用。

四、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面临着双重的机遇与考验。绩效考核作为改善组织管理的有效工具,应当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的尴尬处境。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性,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与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乔立娜,李志更.我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考核的现状与发展[J].第一资源,2011.02.

公益组织现状范文6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益事业;百里健行

前言

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但在我国长期“重竞体、轻群体”思想的影响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多。百里健行这样具有非竞技性、公益环保性、参与的灵活性、民间组织性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能让学生、企业以及其它体育爱好者都能参与其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起步很晚,既有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参与不够,企业和媒体的参与不足,也有公益内部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行业支持,大多数公益组织特别是民间公益组织普遍存在人才和资金的匮乏。仅仅依靠体彩的收入来投身我国的体育公益事业是不够的,可以充分挖掘民间财富和公众公益慈善积极性,让公益事业走进公众日常生活、填补社会诸多急需而政府又缺乏的财力物力,调解矛盾,还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利国利民。

1.百里健行概述

百里健行最早可能来源于毅行活动,毅行是户外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又称百公里徒步,起源于香港,由香港慈善机构乐施会组织的公民自愿参加的徒步活动,现在毅行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扩大,是目前我国最有影响力的长途步行活动[1]。

南昌市为了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提高广大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英雄城南昌的文明程度,加速城市和谐发展,全面展示新南昌的美好形象,由南昌绿野户外俱乐部发起的“百里健行”公益徒步活动是大型全民健身公益品牌活动,该活动自2009年开始已成功连续举办六届,由最初只有俱乐部发到后来由南昌政府组织主办、俱乐部或企业协办,由参与人数从100多人到现在每届人数多至两万,百里健行已经成为南昌市民所熟知的大型全民健身公益活动,一年一度的户外盛会。

2.我国公益事业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益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说还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规不健全,税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支援捐助的动力,造成了公益捐赠水平较低;公益机构发展刚刚起步,不仅数量少,而且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多数尚且没有足够的社会公信力;公益事业发展研究和支持工作严重滞后,尚未有较全面的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机构,即从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专门技术方面的支持系统,由部分机构摄像参与此类活动计划,但由于缺乏战略性的全面考虑以及资金的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公益活动的不连续性;来自公益事业民间组织本身的挑战。一方面管理体制落后,我国民间组织的不少管理机制还停留在仿照事业单位模式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中国大量民间组织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不高,对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使得尚缺乏人才的民间组织;由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统包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造成公民公益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公益捐赠参与率较低[2]。

3.南昌市第六届百里健行与公益事业的结合

3.1环城徒步百里,强健身心,培养团队意识,具有教化价值

第六届百里健行活动设置八个打卡点,每经过一个点都要打卡登记,全部打卡以后可以获得中国百里健行协会颁发的奖状,通过长距离、长时间的徒步,体能和毅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通过参与、坚持、友爱互助,其意志品质、社会公德、集体意识得到强化,参与者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

3.2 增设子项目――公益挑战赛,为爱而战

此次百里健行增设子项目―公益挑战赛,它以组队形式报名参加,分为企业组、高校组和自由组,团队间进行筹款、竞速和人气三个方面的综合竞赛,最终所有的筹款,由南昌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统一管理,用于帮助继续救治的大病儿童。

3.3利用新媒体全程记录文明公益行

全新的网络线上微博、微信互动:文明益起“赞”、文明益起“拍”、文明益起“拾”、爱心益起来!用手机记录在“百里健行”公益徒步活动中觉得很“赞”的人、物、事,记录南昌城市的街道、建筑、环境卫生的变化,徒步活动中的趋势,城市中美中不足希望提升的地方,在徒步活动的过程中,看到路边有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品随手拾起放入垃圾桶内。这种微公益是一种简单易行、方便快捷的公益模式,大大降低了公益事业传播和参与的门槛,其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积少成多的力量也很大[3]。

3.4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既做公益,又增加社会影响力

3.4.1中航信托提供爱心午餐

中航信托倡导健行活动“全民健身,为爱而行”的赛会主题,为参赛者们精心准备了国旗爱心贴卡,健行爱好者身披贴有国旗爱心贴卡的战袍一路传递着爱与希望。设置在活动第五大卡点的中航信托爱心中转站还为参赛选手精心准备了免费的面包及饮用水,在适逢午饭时点为广大健行爱好者提供了切实的贴身关怀。

3.4.2多家媒体与企业全程赞助

活动参与者只需要报名参加,不需要任何的费用,还能免费得到组委会颁发的奖状。这对参与者不仅是一份荣耀,更加坚定自己坚持锻炼,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公益事业。

南昌市第六届百里健行的成功举办,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表明全民健身和公益事业能够协调统一的结合起来,具有社会个人双赢、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利国利民的社会效益。

4.小结

百里健行运动符合人们新时期对锻炼意识与身体以及增加社会责任感的需求,应该要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企业运作的模式,响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政府动员式的健行运动参与活动中,参与者怀着对公众利益的诉求或期望,希望通过参与这项运动表达自己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和支持,使民间组织与政府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来推动公益事业的持续进行[4]。(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

基金项目:南昌航空大学第九届三小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占坤.毅行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5(01);49-50.

[2]孟劲.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