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保健重点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1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利用率,用R×C表检验。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9例产褥期妇女年龄18~44岁,平均(26.74±4.38)岁,中位年龄26岁。户口所在地:城市205例(48.93%)、乡镇85例(20.29%)、农村129例(30.7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4.30%)、初中128例(30.55%)、高中及中专130例(31.03%)、大专及以上143例(34.13%)。职业:医务工作者10例(2.39%)、教师40例(9.55%)、公务员14例(3.34%)、个体75例(17.90%)、公司职员或工人53例(12.65%)、服务人员10例(2.39%)、临时工25例(5.97%)、无业157例(37.47%)、其他35例(8.35%)。

2.2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现状419例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7.06%,其中仅有4.06%知道果汁、蔬菜汁等的添加时间,11.69%了解预防佝偻病的措施,42.48%了解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3.13%知道开始断奶的时间,能正确回答首选辅食者仅占18.62%。

2.3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不同,均为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农村大于乡镇;除“保健培训”和“其他”2个项目外,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保健培训”利用率最低;但城市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以“报刊、书籍”次之,乡镇以“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农村则以“亲朋好友告知”、“报刊、书籍”、“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见表2。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食品丰富多样,小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减少。但父母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懂科学、不会喂养等因素,仍是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大问题[4]。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产前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与保健、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5],增加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儿童保健的预见性指导作用,将早期教育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之中,向父母灌输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念,让每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6]。

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幼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达70%以上,关于婴幼儿过敏应对的知晓率达90%以上,这说明母乳喂养的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的保健意识。但产褥期妇女关于婴幼儿喂养和疾病预防知识仍相对缺乏,且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尤其以乡镇妇女表现突出。如辅食的添加时间,首选辅食,果汁、蔬菜汁等添加时间,开始断奶时间等知晓率均出现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而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或断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且与婴幼儿的营养不良有关[7]。因此,保健人员需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婴幼儿保健知识[8],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从而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其健康成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知晓率都较低,也基本呈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儿童骨营养水平与维生素D摄入量及日晒时间密切相关,特别是4~6月龄婴儿需添加富含铁的泥状食物如含强化铁的米粉以补充铁营养[9-10]。因此,相关部门应普及相关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倡导家长携带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以补充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从而预防佝偻病。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婴幼儿辅食,控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婴幼儿健康保障水平,使体弱儿及时得到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具体目标是年度辖区。

1、新生儿访视≥90%;

2、儿童健康管理率≥90%;

3、儿童系统管理率≥90%。

二、范围和对象

范围:辖区2镇,9个办事处。

对象:辖区内0-36个月所有居住儿童。

三、服务内容

1、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在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等。对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其出生时身长、体重,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2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情况等。对其进行身长、体重测量和发育评估。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个月龄时,共8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随访次数,特别是2、4、5、15月龄时。随访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这次之间的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为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儿童6-8、18、30个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4、根据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增加随访次数。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重度贫血等发育异常儿童分析原因,及时转诊。

5、儿童健康管理在时间上应与预防接种相结合。每次预防接种前,均要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禁忌症的评估。同时为满足生长发育监测的需要,除上述规定的访视和随访时间外,在儿童每次接受免疫规划范围内的预防接种时,应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生长发育图上。

四、服务要求

1、掌握信息,访视建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要及时掌握本辖区的儿童出生情况,获取婴儿出生信息,在婴儿出院后7天内进行第一次家庭访视,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并收回第一次服务卡。

2、按时随访,定期指导。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时开展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和满月后婴幼儿的8次随访服务。每次服务后填写相应随访服务记录表,并收回相应服务卡。对发现的高危新生儿及体弱儿要实施专案管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及时转诊,定期随访。

五、组织实施

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将其纳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统筹安排,全面做好儿童保健工作。

(一)明确职责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通过孕产妇保健、预防接种、门诊等途径掌握辖区中的适龄儿童数。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0-36个月婴幼儿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做好辖区内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和体弱儿的初筛、转诊和随访服务,按时统计上报有关信息。

2、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下,协助承担辖区内儿童保健服务任务。

3、妇幼保健机构

区妇幼保健院是辖区内妇幼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要根据辖区实际,细化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结合儿童保健常规工作,对本辖区开展的0-36年月儿童健康检查服务工作实行专项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定期开展检查、考核与评价。

(二)设计、印制婴幼儿保健手册

《婴幼儿保健手册》和保健服务卡是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记录载体,是反映儿童健康管理业务开展程度重要凭据。区妇幼保健院要按照国家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统一设计、统一编号,登记发放,严格管理。

(三)保障服务能力

1、开展儿童健康管理的机构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从事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2、设儿童保健室、诊断室。

3、有诊断桌椅、检查床、资料柜、儿科检查设备等。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3

一、新型职业角色“婴幼儿专家”的兴起

“婴幼儿专家”的兴起和近二十年美国婴幼儿最新研究成果、婴幼儿生存状况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这一新型职业起源于1995年“美国儿童健康保育”项目(Healthy Child Care America,HCCA)。该项目由美国健康与人力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和妇幼保健局共同资助设立。HCCA以健康保健顾问方式提高全国儿童保育项目中的健康与安全,其目标是在全国的每个州创建一个儿童保健顾问网络,促使保健专业人员、儿童保育机构与家庭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以支持儿童保育环节的健康与安全。保健顾问可以提供培训、咨询、评估或制定健康政策等多种服务,最终达到提高儿童保育质量的目的。由于HCCA的工作通常聚焦0~3岁婴幼儿,所以一些州的儿童保健顾问就构成了婴幼儿专家这一新型职业的基础,并最终促成了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

二、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

(一)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创建的动因

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是在脑科学研究最新成果推动下,美国各级政府重视并力图改善0~3岁婴幼儿保教质量的结果。随着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并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婴幼儿发展研究新成果认为,0~3岁是婴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经是一名有能力的学习者了。尽管父母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但3岁以下婴幼儿在家庭之外接受的集体保育质量对于儿童的发展同样具有根本性影响。

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综合科学委员会研究成果《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中指出表明,0~3岁婴幼儿与看护人之间积极、丰富以及可预知的关系能够帮助婴儿形成安全依恋。如果儿童和家庭以及看护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丰富和持续不断的,儿童就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为之后的学业成功打下良好基础。高质量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推动数学和语言能力发展,提高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能力。这意味着,看护人的照料对婴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关键性影响。

然而,1995年由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经济和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苏珊・赫本(Suzanne Helburn)教授主持,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各领域专家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婴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北卡罗来纳和康涅狄格四个州的婴幼儿保育中心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看护者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质量偏下,婴幼儿的活动不足,健康和安全存在问题,保育质量极低。

婴幼儿研究的新成果和婴幼儿保育质量低下,促使美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0~3岁婴幼儿保育和教育投入,着力提升婴幼儿保育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和州在推动和支持0~3岁婴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方面推行了两项重大举措。首先,1994年克林顿政府设立了“早期开端”(EarlyHead Start,EHS)项目,为处境不利的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早期教育综合服务。其次,1998年国会授权“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拿出部分资金资助低收入家庭0~3岁婴幼儿的早期保育。2010年,受CCDF资助的0~3岁婴幼儿约占全国接受该项目援助儿童的30%,哥伦比亚特区更是将48%的CCDF拨款投入到了3岁以下婴幼儿的保育资助之中。

(二)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创建的基本步骤

各州创建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步骤基本相同。首先,进行评估需求和前期准备。这一过程包括:思考本州对于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需求,以及现有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体系能够对专家体系所能提供的支持;收集人口统计、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信息系统、开端计划社区需求评估、家访项目需求评估、专业发展体系和QRIS等方面的资料。此外,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述评时要考虑一些关键问题:本州有多少0~3岁婴幼儿?多少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有工作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有充足的、并且获得资格许可的保育机构为需要得到保育的婴幼儿服务?这些地方的环境质量以及保育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怎样等。

其次,设立要实现的目标,确定工作范围和重点。在进行这一步骤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有:建立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婴幼儿看护者的数量,还是提高当前婴幼儿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是仅仅与那些有资助资金的项目打交道,还是与所有的婴幼儿项目打交道;是否要帮助看护者达到质量评级与改进系统(The QuMity Ratingand ImprovementSystem,QRIS)的标准;是否提供个别化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等。

第三,编制可行性预算。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有多个资金资助渠道,当前已经创建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27个州均接受CCDF的婴幼儿专项资金进行运作。此外,有一些州还有自己的资金运作方式,如,北达科他州、俄克拉荷马州使用本州的追加资金,加利福尼亚州同时接受私人资金的资助。

第四,设计评估方案。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创建与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助者会要求通过项目评估知道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否值得。因此,对于协同工作体系的评估应该是构建该体系的关键问题。创建者需要设计评估以测评该项目的作用,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必要的调整方案。

三、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由州政府管理,少数由高等教育机构或其他组织管理。各州将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工作地点设置在某个机构或组织中时,通常会考虑全州有没有为婴幼儿从业者提供专业服务的组织,该组织是否能与所有的保育机构、婴幼儿从业者和早期保育教育社区协同工作,是否具备婴幼儿保育专业能力,是否有足够的灵活性、有发展和改变的空间,等等。

此外,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管理组织还应具备以下经验:具有监管项目并成功实施的经历;有一个核心化结构以监管项目实施记录;已经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范围的合作伙伴;具有稳定的财政体系与完善的问责管理体系;曾经为早期教育项目提供过专业服务且效果良好;拥有一支有资质的、知识渊博的工作队伍以实现既定目标;具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力,能够对项目活动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与测评。

(二)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服务范围

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有广泛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多个机构的0~3岁婴幼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包括公立保育中心,私立保育之家和政府的EHS项目等。当前27个州的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均为公立的儿童保育中心提供服务,26个州拥有为私立的保育之家提供服务的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21个州的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为EHS项目提供服务。

现在,婴幼儿专家越来越多地与本州的QRIS密切合作,共同改进婴幼儿保育环境以获得更高的质量等级认证。婴幼儿专家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也可以与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协同工作。他们的工作通常从质量评估开始,比如,采用《0~3岁婴幼儿环境等级量表》对政府资助的保育中心进行评估,采用《家庭保育环境等级量表》对私立的家庭保育中心进行评估。这两个评估量表虽面向不同的机构,但评估的内容基本相同,都包括38个项目7个分量表,分别对保育机构的空间与家具、个别照料日程、听与说、活动、互动、项目结构和父母与保育人员的状况和质量进行评估。

(三)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需要获得的支持

为了达到有效运作的目标,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需要得到管理者和早期保教领域中各种组织的支持。婴幼儿专家协同工作体系的经理作为日常工作的管理者,需要对婴幼儿专家的工作提出要求。如,针对新人职的婴幼儿专家制定职前培训日程安排,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考评,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支持其发展所必需的、适宜的专业发展机会。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4

方法:选择以往在我站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500例,年龄范围在3个月至3岁。500例中,3个月~1岁婴幼儿152例,1岁~2岁婴幼儿170例,2岁~3岁婴幼儿178例,对500例婴幼儿进行血常规检查。

结果:根据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500例婴幼儿中,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03例,患病率20.6%(103/500),其中3个月~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70.4%;1岁~2岁组占18.2%,2岁~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低,占11.4%;相关因素分析:辅食添加不当占70.8%,需求量大占24.2%,先天储铁不足占2.6%,铁吸收障碍占1.8%,丢失过多占0.6%。

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1岁内发病率偏高,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是辅食添加不当,应针对婴幼儿家长进行贫血健康教育,加强对婴幼儿进行科学正确的喂养方法指导,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关键词:婴幼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辅食添加不当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86-02

婴幼儿缺铁及贫血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因食物中贴摄入不足,导致体内铁储存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贫血,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约2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90%以上都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抗感染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因此,为了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必须深入分析相关因素,研究出可行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我站以往接收的500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男童268名,女童232名,通过化验血球分析,结合询问母孕晚期贫血状况、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与种类等,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103例,其中男童56例,女童47例。

1.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判定标准:全部对象均采左手无名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血液化验检查红蛋白(Hb),Hb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我站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500例,500例中,3个月~1岁婴幼儿152例,1岁~2岁婴幼儿170例,2岁~3岁婴幼儿178例,查出10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中男童56例,女童47例,中轻度488例(97.6%),中度12例(2.24%),无重度贫血。

2.2 发病原因:70.87%的患儿是由于辅食添加不当导致贫血,喂养方式与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相关。靠单纯母乳喂养14例,贫血检出率19.18%,采用配方奶喂养喂养10例,贫血检出率13.70%,配方奶加淀粉类或单纯淀粉类喂养13例,贫血检出率17.80%,3~6个月按时添加富铁辅食9例,贫血检出率12.33%,未能按时添加富铁辅食27例,贫血检出率36.99%。可见,富铁辅食添加晚或未添加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辅食添加晚的婴幼儿大多因为小儿母乳量充足,家长误认为母乳量够,就不必添加其他营养了。

3 讨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0~3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轻中度贫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严重的影响,临床表现主要为小儿食量少、消化能力弱、睡眠质量差、精神状况差等,严重的会出现身高体重不增、发育迟缓等。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缺乏会引起含铁酶与细胞色素酶的活力降低,影响DNA的合成,损害神经元发育与髓鞘的形成,铁缺乏会对婴幼儿智力发育造成影响。0~3岁是婴幼儿身体与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果不被重视,可能引起婴幼儿时期持久性轻度脑功能损害。

引起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不当。单纯的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较高的事实必须引起医生和家长重视。

500例婴幼儿中,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103例,患病率20.6%(103/500),其中3个月~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70.4%;1岁~2岁组占18.2%,2岁~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低,占11.4%,可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由于婴幼儿时期特殊的铁代谢特点导致的。婴幼儿3个月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消耗尽,另外此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增大,因此4~6个月时家长必须通过添加辅食补充铁等营养,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加强婴幼儿喂养的指导教育,有效防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建议如下:

(1)大力推广防治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对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宣传工作,讲解缺铁引起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危害性,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提出母孕期应当常规补充铁剂。

(2)指导家长科学喂养婴幼儿。无论母乳还是人工喂养,无论母亲母乳充足与否,家长都应在婴幼儿4~6个月时开始,利用婴幼儿味觉与咀嚼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添加铁含量丰富的辅助食物,例如蛋黄、瘦肉、动物血、鱼、虾、豆制品等,还有新鲜的蔬菜水果,像紫菜、木耳、海带等,补充足量的维C,以促进铁的吸收,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效预防由于铁缺乏可能引起的疾病。

通过上述相关因素分析可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辅食添加不当以及家长喂养方法不合理,家长应增强对婴幼儿进行补铁的意识,在小儿4~6个月时及时为其添加辅食,补充营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小儿因挑食厌食造成今后的恶性循环。向家长进行科学喂养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督促家长定期带孩子进行血常规检查,才能有效的防治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参考文献

[1] 赵荣娟,褚艳丽,王会珠.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第23卷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5

国务院最新的《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今年突出重点整治的问题包括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等的注册管理,继续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同时,“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开展全面检查。”

审计:3家乳企存管理问题

省食药监局表示,此次食品安全审计属常规检查。截至目前,我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5家企业均未在国家专项抽检中出现不合格婴幼儿配方乳粉。而针对此次食品安全审计发现的问题,广州、深圳、潮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督促企业进行整改。

不过,该局强调,截至目前,广东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5家企业,“均未在国家专项抽检中出现不合格婴幼儿配方乳粉。”

通告信息显示,雅贝氏、高培被查出的问题是:部分制度如质量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通过抽查记录,结合生产工艺损耗等因素,物料平衡核对方面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雅士利生产工厂内,物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存在不足,不合格品记录不完善。

而从属于雅士利集团旗下的施恩,则于今年4月11日主动申请停产。

此次被审计出有不完善处的雅士利公司,5月12日在回应记者采访时称,“针对潮州工厂在审查中发现了制度还不够完善的问题,雅士利将及时排查并进行完善。”

记者留意到,雅士利潮州工厂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7年3月28日。明年3月到期后,该厂是否将停产,而将产能迁移到新西兰工厂?对此,雅士利方面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到期后,潮州工厂可能还会继续申请许可证继续生产。而且该公司在山西还有工厂。不过,该公司坦言,新西兰工厂确实是以后生产的最主力。

对雅士利公司旗下的施恩工厂,省食药监局的审计结果是在4月份“停产”,这一表述又引来业界诸多联想。此前,有业内人士称,雅士利目前正在寻找买家抛售该品牌,原因是在蒙牛、中粮的撮合下,雅士利旗下已集结多美滋、雅士利、欧世蒙牛,并形成互补矩阵,施恩反而显得多余。

对此,雅士利方面表示,施恩奶粉并没有停产,只是将施恩奶粉品牌转到欧世蒙牛工厂进行生产。“从去年起,雅士利投10.5亿元人民币接手欧世蒙牛,为集中产能和管理,发挥产能的集约化优势,雅士利将施恩产品转移到欧世蒙牛生产。”据透露,施恩位于广州的工厂将通过出售,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生产布局。

行业:乳企兼并重组突发展

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为国人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监管,查找企业生产体系性问题,排查隐患,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婴幼儿乳粉食品安全审计制从去年起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加大监管这一领域的常规动作。

继去年8月,国家食药监总局首次对6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审计问题的通告后,今年又陆续多个相关通告,部分省级食药监部门亦将例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大众,从而让公众和企业了解乳企生产管理环节的状况。业界认为,此举对于重建国内乳制品,特别是国产婴幼儿奶粉信心有帮助。

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从未放松,并有逐年趋严态势。5月12日,记者从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6〕30号)看到,今年的重点工作中就多次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

如在“突出重点问题综合整治”内容里提到,要制定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突出问题和监管措施清单。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的注册管理;继续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等重点产品监管;要求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开展全面检查。

在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方面,上述通知也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督促和指导企业依法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重点产品追溯体系。记者从省食药监局获悉,今年初,该部门就向省内各级相关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区域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结合实际,真实、准确、有效记录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建立和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全过程信息可记录、可追溯、可管控、可召回、可查询,全面落实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主体责任。

国内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和品牌众多,再加上近年来跨境电商业态迅速发展,吸引更多境外品牌蜂拥而至,进一步加大监管难度。为此,国家将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近两年均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今年,上述通知更明确,该项工作内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专家:全面整治 堵不如疏

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6

【关键词】临床路径 儿童保健 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97-02

儿童保健是儿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科医学发展的新亮点。为执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提出的“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1]的要求,使儿童保健及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工作得以全面开展。2008年1月以来,我院将临床路径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儿童保健门诊工作中,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16例,男162例,女154例,均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孕37~42周),自然分娩或选择性剖宫产,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2500~4000g,母孕期健康,观察期间无神经系统疾病及影响体格智力发育的重大疾病。将所有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8例,两组婴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性别、喂养方式、父母亲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带养人文化水平、家庭构成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逐月进行常规体检及发育营养测评,仅予口头健康宣教及指导;观察组遵循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参照资料制定临床路径,把早期教育的理念、方法都教给家长,并适时进行常规体检及发育营养测评总结,采取个体化的科学育儿原则进行指导,具体流程如下:(1)0~7d:建立微机档案,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ABA)、打印并发放保健体检及免疫接种预约单,重点指导新生儿抚触;(2)1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重点指导婴儿操;(3)3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常规体检,重点指导辅食添加;(4)6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常规体检,重点指导大运动如坐、爬;(5)9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重点指导贫血及拘偻病的防治;(6)12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常规体检,进行视力筛查,重点指导牙齿保健;(7)18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常规体检,重点指导语言及自理能力培养;(8)24个月:填写CDCC心理发展量表,常规体检,进行视力筛查。

1.3 观察指标:由2位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进行体检和发育营养测评,智能发育测评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根据贝利智力量表研制和标化的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量表(CDCC量表)。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疫苗漏种0人次,对照组疫苗漏种43人次(27.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小儿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均不成熟,其正常的发育取决于遗传因素和与其气质特征相适应的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制约着当时的生长发育状况,而且对以后的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整个成人期的智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均有重大影响[2]。已有大量研究表明[3],早期正确的教育可促进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并有较好的长远效果。目前临床工作中,传统的错误育儿观念还很普遍,例如给小儿戴手套或听任老人捆绑肢体,从而限制、束缚了其探索世界的能力;长时间不给婴儿洗澡、洗头,使其缺乏水的触觉感,同时也引起生理上的不适感,导致婴儿烦躁、哭闹等情绪障碍;总是喜欢抱着婴儿,不敢让其有俯卧、翻身、坐爬等活动,容易导致日后感觉统合失调;将小儿交给保姆、老人,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限,缺少交流,易为孤独症埋下隐患;此外,片面理解早期教育就是教小儿识字、读书、写字和算术。而不知道早教的本质是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因势利导,训练其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而进行的一种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是由医师、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多专业合作团队进行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流程管理,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各学科协作的全面服务,以使患者获得最佳服务,避免医疗处置失当,增加患者诊疗的一致性[4],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5]。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用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提高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项保健措施更易落在实处。临床路径根据不同月龄进行设计并落实规范的、标准的保健计划,将育儿知识、小儿发育梯次不同的正常情况、早期发展措施及重要性等结合起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传统儿童保健相比更讲究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此外,临床路径规范了医生的行为,减少了医疗行为的随意性,增加了家长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使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最佳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疑惑,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应用临床路径理论及方法可有效提高儿童保健门诊工作效率,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满足了家长的保健需求,提高了家长对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全面提高了门诊效率及门诊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林渊液,陈镇奇,李家亮,等.正常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及社区干预现状的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9,20(2):148.

[3]刘春阳,刘经平,梁爱民,等.抚触对正常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远期效果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2(4):3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