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1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价值探析
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体验经历为价值取向,以数学学习方式为目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研究,以多元化的方法展开实验探索活动,可以促进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展,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意识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将对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发挥数学实验优势,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一、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中的推行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标准》),提出许多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主体性教学,为教育教学带来新思路,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下,大家都在积极探寻一种高效、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让学生活学活用,乐学乐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开展小学数学操作实验教学的步骤,一般是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起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实验准备,之后再指导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得出结果,最后由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再让学生针对此结果进行反复演练验证,加深印象。小学数学操作实验教学的优越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明显。
二、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中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新课程着重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学的问题,自主探索数学规律,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下很理想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将它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数学实验,锻炼学生手、眼、脑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
2.通过动手实验,弥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由于小学时期儿童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未成型的特点,通过实验,可以借助工具,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转变为实验过程中具体的问题,完成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3.通过数学实验,能够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猜想到验证,再到自己得出结论,归纳计算方法和公式等,通过自己动手,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能在实验中反复实践演算,不断得到巩固,培养数学思考方式。
4.数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数字推理、思维逻辑能力。数学实验可以让抽象变得具体、数量变得直观、计算变得形象化,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公式、法则、定律的推导验证,计算、图形的分析验证,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5.教师通过数学实验,让问题在数学课堂上直观呈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科,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6.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结论,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学解开奥秘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丰富实践经验,发现规律,总结出初步的概念和结论。
7.适应小学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该阶段学生年龄小、思维学习具象化、实践经验少、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8.数学实验具备指导性、目标导向性等特点,通过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问题探究空间,能够对学生起到强化、鼓励、指导、启发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都不成熟,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常有畏惧情绪,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研究问题、动手探索、动笔记录、思考结果,带着极大的兴趣来进行自主实践,体会到了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刻苦钻研的品质。
参考文献: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2
【关键词】艺术思维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
1 艺术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艺术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式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既有抽象思维的渗透,又有形象思维的提炼,还有灵感思维的顿悟,从而具有以下创造性特征。
第一,意象性。艺术一般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的,也就是艺术思维的结果是要用艺术意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目的就是要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这决定了意象性是它的首要特征。
第二,模糊性。艺术思维反映事物内部整体关系,这个过程能给思维主体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模糊性、朦胧性,也正因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激发人类的再创造活动。
第三,想象性。想象贯穿于艺术思维的全过程,艺术思维通过想象把真实的世界转换为虚灵的空间,感知为实,想象为虚,转换的深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度。
第四,整体性。上文提到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正因艺术思维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表象的活动,它呈现给人的便是如生活本身那样的多方面形成的整体,是以整体形象来把握本质的规律的。
第五,情感性。“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此为心理学阐述的感觉器官中的“联觉”现象。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艺术创作者透过情感“移入”,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情感客观化,使作品充满感染力。
2 艺术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以绘画为例,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以画竹著名。他画竹的典故家喻户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成语“胸有成竹”也正由此而来,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思维始终伴随着有形的“象”,同时这个象随着思维活动一直在变化。其实在任何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都充斥着形象、抽象和灵感思维的相互作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运动,形成大脑中的大量表象思维材料,以形象思维为主线,辅以抽象思维,相互间互动互补,通过想象致使灵感的爆发,从而将表象构思成完整的艺术意象。
了解了艺术思维的特点与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艺术思维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艺术认知方式,更是艺术创作与表现,将艺术灵感付诸实践的重要思维模式。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思维能力,要根据艺术创作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能力,激发他们艺术思维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的集合。
3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并参照与借鉴了包豪斯等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随着国务院对《中国制造2025》通知的下发,制造业的崛起势在必行,而其中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日益膨胀。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国外的优秀设计院校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培养出的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水平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教育不过是20世纪末的事情,当时主要是依托美术类院校和专业开设的,教学体系也基本上沿用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方法。但艺术设计与美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美术更多强调的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现,至于外界如何看待和理解关注较少;而艺术设计除了强调个人情感,其价值取向和审美还需接受外界的评判,针对的是大众和客户。因此,由工艺美术等专业转变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为美术专业的延伸,教育理念与方法相对陈旧,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3.2 教学设施落后
根据对陕西、江苏、武汉、广西等省(市、区)十几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除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实践条件较好外,其他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教学条件较差,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匹配,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实验设备的投入较少,实验实训环境较为简陋,专业书籍缺乏。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失去了实验室条件的支持,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3.3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开展得较晚,现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担任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由以前工艺美术等专业的教师改行过来,缺乏相对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与思维方法把握不够,甚至有的教师授课强调虚无缥缈的艺术感觉,而非教授正确的思维与方法,在成绩评定方面随意性较大,使得学风散漫,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不足。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进入教育行业,但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缺乏,在教学经验、产学研结合方面还比较欠缺,师资整体水平的不足也导致培养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难度较大。
3.4 生源质量较差
近年出现了“艺考热”,除因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外,更多的是因为艺术设计类高考对文化课要求门槛相对较低。入校的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但对专业的选择没有建立在自身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之上;还有一部分专业学生是从理工科考入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艺术表现技法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和质量的不同,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模式,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进而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
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多由之前的美术或工艺美术专业转化而来,导致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借鉴的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侧重点依然是美术方向的教学思想,对理性思维的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诸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工厂学徒的培养方式基本舍弃。以包豪斯为例,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接着进入工厂学习两年后方可毕业,学校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地将艺术知识和科学技术紧密地交汇融合,认识到艺术设计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本质特征,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设计大师。
因此,建设合理动态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课程体制势在必行,应根据就业的方向和专业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
3.6 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思维的培养不光是靠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实践项目的训练来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实践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是缺乏设计开发力量,缺乏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开展真正的产学研融合。
4 艺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艺术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寻找出有效的艺术思维培养策略。
4.1 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前文提到教学设施的落后是影响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因素之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所在部门要积极申请校内外实验室建设资金,对实践教学平台持续稳定地投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和实验实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从专业理论验证到岗前操作的完整的实践环境和设施,提升专业办学的内核。
此外,艺术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的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理念、办公室布置、教室布置,展厅等环境营造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心理的成长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改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建造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单位更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教学实践环境:利用大师作品、师生优秀作品布置教室、楼道、宿舍,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愉快的学习生活,在艺术的熏陶中不断培育自身艺术思维能力,得到灵感的火花。
4.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时无法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机融合,没有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有机的整体。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并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阶段性的设计成果。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只有将感性和理性思维、整体和形象思维同时并举,才是完整的艺术思维能力。现阶段,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与手绘能力都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中,手绘能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至关重要。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其制作出的作品往往机械雷同,没有真正的灵魂。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灵感通常是要靠手绘来捕捉的,手绘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性,没有良好的手绘功底,再好的想法和灵感都无从实现。另外,艺术设计作品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和高超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立场全方位来考虑问题,以便获得观众的认可。
4.3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鉴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大多由纯艺术类转行,加之经验缺乏与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如何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显得尤为迫切。但依现状来看,要求每一位老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项目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短期内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细化专业课程内容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理论功底好的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相应负责擅长的课程;引进或聘请具有校外实际项目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来校参与教学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激励现有师资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用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工学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挂职锻炼,提升其项目实践与操作能力,从而构建以双师型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 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4.4.1 个性化教育
如今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人格特质等艺术气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潜力。因此,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需要重视,这要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艺术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可大力提倡教师工作室、Workshop等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项目制作,更好地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优秀设计师。
4.4.2 问题启发式教育
对于艺术思维的培养,问题启发式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抛出问题、小组研讨、课后辅导答疑,学生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参照新加坡共和国理工学院“一天一问题”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共四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修5科课程。按照一门课时15个问题,每天解决1个学科问题,一周就可以消化5个学科的5个问题,到期末将完成所有的学科问题。讨论问题以小组形式,5人一组设组长,每天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断更换组长,锻炼每位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通过集体智慧、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激发创意灵感,锻炼艺术思维能力。
4.4.3 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艺术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会创作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其内涵和品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理解和欣赏自身以及其他文化作品内涵的能力。现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阅读量较少,眼界不够宽泛,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离优秀设计师的要求相去甚远。艺术设计创作要求设计者能够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中探索自身或他人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体验与生活、事物与作品相融合。因此,必须开发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水平,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艺术理论著作、优秀设计作品欣赏,听取艺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与纯艺术的本质是:纯艺术更多的是强调感性思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艺术设计是为客户服务的,最终作品需得到客户的认可,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设计偶然性到必然性转变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将艺术思维转化成优秀成果。(偶然性是指在给予学生一个项目或命题时,赶上学好正好对此擅长或灵感凸现,学生可能做得很好,但你再给予另外一个项目和命题时,他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4.4.5 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艺术思维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进行不断检验与实现,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开展。
4.4.5.1 专业课程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在平时的课程专业教学中就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应充分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的作用,教师共同研讨制定详细且连续的课程教学大纲,处理好由入学到毕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大学生涯的几个大的项目实践内容,并分解到各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各课程详细制定出实践教学大纲,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完整,但又是总的项目实践的一部分,每门课间的实践项目内容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每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涯结束后,学生已然掌握了专业所需要艺术思维能力等相关技能。
4.4.5.2 校际、校企合作教学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校际、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充分利用各院校、企业的优秀教师、设计师资源以及实践教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尝试由外校教师、企业设计师进入课程教学与指导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与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4.4.5.3 设计工作室式教学
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设计工作室式教学,国内如江南大学等院校也已采用,各院校可借鉴国内外这些成功范例并根据各自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艺术设计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工作室需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设计理念、研究课题等条件,负责人可以由某一设计领域经验丰富的一名教师主持,也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维持,通过参与社会设计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灵感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设计制作经验等能力。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工作,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5.4 项目教学
教师积极开展横纵向课题的研究,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在科研项目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5.5 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组织针对高校学生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作品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艺术与创新思维体现以及作品效果表现。学校可常态化地将设计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参与竞赛,观摩学习其他优秀参赛作品,可拓展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4.4.5.6 社会实践锻炼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参赛、参展、假期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设计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将自己的优秀作品推向市场,通过得到社会认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6艺术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注重培养其自身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这样才能保持恒久的艺术创作力,而在校的这段时间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习惯只需要坚持10天时间便可养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创作出具有内涵和生命力的作品,不是单靠理论和方法就能解决的,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进行锻炼。为此,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推荐相关书籍,引导、启发学生在各阶段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及时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设计竞赛、校内板报设计、校园环境美化等都是理想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断激发设计灵感与设计思维,实现艺术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思维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立足于现实,通过改善教学实践条件、建立合理的师资团队、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24):122-123.
[2]刘浩然.艺术精神与思维对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4(4):231-232.
[3]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李J韦.“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锦绣,2013(8):20-22.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3
关键词:文艺学 学科建设 问题意识 间性意识 共生意识 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4
【关键词】重视;现实性;趣味性;开放性;可接受性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当前的课改理念,一节课中好的练习设置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自然就会得到体现。那怎样设计好练习题呢?作为教研员的我,在一线听课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现实性
这里的现实性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还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因此,练习题的设计要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例如:在练习“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学生对“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思考方法很难理解。讲课老师当时便找几个同学演示一下这样的题目:李乐带113元到书店买书,一套书的价格是97元,他给了售货员100元钱,售货员找他3元,问李乐还剩多少钱?然后让学生根据情景列式。学生列的算式有113-100+3、100-97+13、113-97等,接着让学生对比,进而明白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不必把所有钱都拿出来给售货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付钱。我认为这种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强化数学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执教老师设计了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且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变,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1)概念教学中开放性练习例举。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A、3+3+3+3=( )×( )
B、3+3+3+3+3+4+5=()×()
A是封闭式的,答案是唯一,B是开放性的,答案可以是:3×8、6×4、4×6等。在改写B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从模仿(相同加数的改写)走向了创新(把不是相同加数转化成相同加数后再改写)
(2)计算教学中开放性练习例举。两步计算式题:
A、封闭式:18-3×2,B、1832
B的答案是:18-3×2、18+3×2、18÷3+2、18÷3-2、18×3+2等
(3)解决问题中开放性练习举例。
A、封闭式: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是一个底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B、开放性: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B题中,可以是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也可以是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因此,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其答案分别是:90°45°45°和72°72°36°。
以上举例,主要是想说明怎样把封闭式练习通过改变转化为开放性的练习,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具有可接受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对教材中一道习题就作了适当加工。原题目是这样一组题:
5×8+8= 3×8+8=
6×8= 4×8=
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只要求算出结果,那显然,要求太低,但是要让他们说出每组算式间的联系就勉为其难了。这位教师很巧妙地鼓励学生:谁来模仿着自己编一组?这一问,为学生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了研究、发现的前沿。最终,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取得了成功。
总之,教师要重视课堂练习设计,就要充分发挥好各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枯中有趣,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效应。同时练习要讲究质量,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练习内容去确定练习形式。课堂练习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善于钻研,就能设计出扎实有效而又形式活泼的课堂练习来,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得到提高。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5
本次的一年级数学试卷共有9题。各种题型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整个试卷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成绩不够理想。第一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分值24分,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这一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做的对、写的正确。第二题,照样子画一画,再写数。共计3分。数学生都能数对,但是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在横线上也要画上相对应的符号和舒,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年级的学生看不懂题目的意思。第三题,先数一数,再填空。共计5分,这题主要考学生对“左右”的认识能力,但是由于题目文字过多,很多一年级学生不识字,因此很多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而没有做出来。第四题,填一填。第(1)小题,找规律,填数字。主要考察学生按顺序数数的能力,学生都能作对。第(2)小题,题目中又参杂很多文字,学生理解不了,因此失分较多。第4、5、6、7这几个小题让学生在空格上填上>、<、=或是填上+、-符号,除了个别较粗心的学生买几本也都能做对。第五题,比一比。这题属于比较类型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这题共有4个小题,第1小题,主要是认识物体和图形,由于认识物体还没有学到,因此,有一半学生没有做对的。第2、3、4两个小题,是比较轻重、长短的问题,能读懂题目的学生都能比较正确,但是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读懂。第七题,找规律填空。所有的题目中,这一题是整张试卷中难度的,也是失分最多的,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做对。这题反映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平时训练少有一定的关系。第八题,看图列算式。这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但学生十分还是很多,这也可能是平时训练不够到位。第九题,若理解题意,大多数学生都能把题目做对。
二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参与人数41人,其中成绩为112分,最低成绩为44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原因有客观的,但我们必须立足于教学这一根本,来分析主观原因,找到差距,并进行科学理性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6
记忆是思维之钥的储仓,没有记忆,思维就是断层的,记忆是智慧的母亲,没有记忆,学习就是失败的.化学知识点的繁多让许多原本喜爱化学的高中学生望而却步,甚至在高三几轮复习中,因为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记忆的偏差和缺失而导致解题正确率、速率停滞不前,得分不高从而沮丧抑郁,对其他学科的复习产生消极影响.但如果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将化学知识清晰地存储于脑海中,随时随地快捷地提取,压力山大的高中生涯将会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常见可应用于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记忆术有:
一、关键词记忆法
关键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钥匙,是对广泛的文字信息的综摄.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将已有的具体信息进行重新构思,产生更多的新的构思,由此发现和掌握问题的实质.一些枯燥的化学理论、规律同一幅幅由关键词串起的画面联系起来是记住它们的好办法.首先,要能够回忆起理论、规律中的关键词,其次要记住这些理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全面考虑有无特例.
比如,电离能和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变大的趋势,但价电子为ns2和ns2np1的元素相比较,由于第ⅢA族的元素原子p轨道上有1个成单电子,不稳定,比第ⅡA族的相邻元素更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故同周期ⅡA族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ⅢA族的元素第一电离能.与此类似的还有第ⅤA、ⅥA族的元素,第ⅤA的元素p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ns2np3),属于稳定结构,第一电离能数值大于相邻的第ⅥA族的元素;而电负性,描述的是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的大小,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变大.该规律圈出关键词后可简化为“三字经”言:电离能,看充满,左到右,趋变大,有特例,或二三,或五六;电负性,比引力,左到右,渐变大.
利用关键词进行记忆不仅能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将这种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应用在对化学问题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同时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想记忆法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将你想要记住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之间形成智力联系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具有某种共性或者共同点的人、物体、图像等之间建立联系.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我们习惯于将化学物质联想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次分类就是每一处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系统构造;我们将纷繁复杂的化学反应联想为形态各异的大厦建造,每一种生成物的出现都是微粒样砖瓦的重塑,演绎着决定和被决定的因果逻辑.对于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此法较为有用.
例如,记忆氧化还原反应中关于还原剂和氧化剂的概念,到底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还是氧化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常有学生混淆,此时介绍联想记忆法,会使概念清晰化,易于辨析.我们尝试将氧化还原的过程联想成一次好朋友之间赠与和接受电子的过程,初中熟悉的氧化剂是氧气,那么我们就将氧化剂联想成氧气,氧气的化合价为零,只能降低成负价,这是氧气接受了别的物质的电子造成的,下次它就要将电子再“还给”其它物质,所以生成物叫“还原产物”,这一过程氧气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而还原剂作为赠予电子的那一方,也就是把电子还出的那一方,化合价因为电子的离开而升高,下次它就轮到“像氧气那样接受电子”,所以产物叫“氧化产物”,这个[JP3]给出电子的过程就是还原剂被氧化的过程,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JP]
三、路线记忆法
路线记忆法是将联系、位置和想象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强大、完整的记忆技巧.首先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地点,比如你的家、学校、或者公园,用这个地点构思一小段旅行的路线,包含你最为印象深刻的地方,比作站点,每次运用这条线路时只要清空原有路线上的站点的内容,重新储存要记住的新信息;然后按照记忆内容的顺序安排站点的顺序,用这些站点储存要记住的东西,站点的选择最好与记忆的内容有关;接着是记忆这条线路,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旅行,沿途是自己熟悉的风景事物,一边数着每个经过的站点,直至终点站;最后是记忆内容,可以配合使用许多手段,比如夸张、色彩、动作、味道等等.
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离子得失能力顺序是我们熟练解决氧化还原相关题目的依仗,阳离子得电子顺序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反,比较容易记忆和使用,但是阴离子等的失电子顺序(S2->I->Fe2+>Br->Cl->OH-)较难记忆,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位置记忆术.假设我们学生高中学习期间常往来的地点有宿舍、食堂、操场、教室,高中学习压力大,大多数学生缺乏睡眠,希望留(硫S2-)在宿舍,更聪明一点得去食堂补碘(I-)这个智慧元素,途经操场大门上栏杆上都可以看到铁(Fe2+)锈(溴Br-)斑斑,绿(氯Cl-)草茵茵的操场.
四、谐音记忆法
利用汉字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轻松诙谐地句子、故事总使人心情愉悦,短时间里加强有意注意,大小之余,印象深刻.高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对有趣的事物充满求知欲,并且勇于模仿和超越.合理利用谐音记忆,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同时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今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