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贾增尧(1964-),男,河北定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河北保定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46-02
高校公寓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近80%的时间在公寓中度过;另外,这里也是学生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占领这一教育阵地,对于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寓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公寓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心理调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研究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构建完善的公寓文化体系是每个高职院校都要面对的、不可缺少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提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许多同志认为就是在学生公寓中开展一些学生活动,事实远非如此,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高职公寓文化建设是以学生公寓为平台,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教育管理者做支撑,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涉及到物质形态、价值准则、行为规范、文体活动、人文环境等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统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说可以将其分为三大部分:直观硬件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及精神形态文化。
直观硬件文化包含公寓硬件建设及视觉文化,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行为文化主要是公寓制度建设,它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的准则,是公寓文化建设的保证;精神形态文化是公寓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是培养大学生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素养的文化。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从而构筑起高职院校公寓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缺失带来的主要问题
就我国现行教育来说,由于教育体制、招生政策、培养目标等因素,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文化素质、文明修养也相对较低;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高,自信心不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经济生活压力相对也要大一些。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强。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显然,公寓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各种问题的多发区,如果学生公寓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先进的公寓文化做引领,将对学校各方面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道德缺失
随着高校后勤制度的改革,许多高校实行了学生公寓社会化管理,学生缴费上学、学生缴费住宿。公寓管理者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众多的事实表明,由于角色的转变,认识理念产生偏颇,导致学生的公寓道德规范偏离了校园准则。他们自认为是“上帝”,挑剔刁难公寓管理者,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公寓管理部门,不能正视自身问题及自我身份,再加上公寓管理者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脱节,致使教育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有些大学生毫无顾忌地在公寓抽烟、打牌、通宵上网;拉帮结伙,打架欺人;夜不归宿、破坏公物;不珍惜环境卫生,公寓内务脏乱差。这种错误的认识理念及行为必将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2.安全隐患突显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尤其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追求新颖,无所顾忌;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偏激;有些学生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身实际年龄不相符,这些都容易为公寓带来众多不安全因素。消防安全、财物安全、治安安全、卫生安全、网络安全、突发安全等,如果在安全理念上得不到统一的认同,就不能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安全体系,公寓不安全事件将会层出不穷。
3.不良思潮侵蚀校园
学生公寓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又是追求社会新意的主体人群,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乐意追捧新潮思想,然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有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任何文化思想都会在大学校园中迅速传播。尤其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各种思想在博弈碰撞,一些不良思潮很容易侵蚀大学校园。学生公寓又是不良思潮传播的集聚地,要抵御防范不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意义,要构建优秀的公寓文化,用正确的思想、优秀的文化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加强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文化是一个群体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化的思想、理念、行为和习惯。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引领与积淀。对于大学公寓文化建设也是一样,要创建一个优秀的公寓文化,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常言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公寓也是一样,一届一届的大学生是公寓文化的践行者,而公寓管理者、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则是公寓文化的创建者、引领者和传播者。因此需要领导者及管理者对公寓文化必须有一个统一正确的认识。尤其在实行社会化服务的高校公寓,由于公寓的管理者与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在职责上的差异,造成其对公寓文化认识上的差异,有时会对公寓文化的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公寓的社会化管理者必须有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理念,积极密切配合学校引领公寓文化建设。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公寓的日常管理,支持公寓的管理工作,只有形成这样一个有机的教育管理整体,公寓文化建设才会有培育发展的土壤。就笔者所在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为强化公寓文化建设的教育地位,学院将公寓文化建设称之为学生教育的“第三课堂”(注: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学生活动),将其列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之中,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教育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入学起始,就在学生思想中根植公寓文化理念。另外,为确保公寓文化的顺利开展,由学院副院长牵头,公寓的服务管理者与学院思想政治处、学生工作处、各系党总支等共同组成一个学生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研究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情况。由于认识理念上的高度统一,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一直是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亮点。
2.构建系统的公寓文化体系
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简单地做一些活动就等同于创建了公寓文化,它要触及到公寓的每一个角落,根植于公寓的每一个管理者和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涉及到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创建优秀的公寓文化,必须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公寓文化的特点,要根据本校的文化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行为修养为根本,精心设计适合本校特点的系统文化框架。要将直观硬件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及精神形态文化有机融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构建起公寓文化体系。单方面强调一点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不能构建起优秀的公寓文化。
3.要重视制度行为文化的创建
根据调研及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要在做好直观硬件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更要着重做好制度行为文化的建设。制度是行为的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的建立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就制度本身而言,必须坚持以人文本,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进取,构建和谐、安全、稳定校园为宗旨,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又要保证制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要加强制度的宣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制度融入到每个学生心中。同时管理者更要对制度融会贯通,做制度的宣贯者和执行者。再者,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在制度宣贯的基础上,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决不能将制度束之高阁。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公寓文化建设之中
公寓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场地,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在公寓中度过。在公寓这个生活空间中,学生可以谈天说地,沟通思想,畅想未来,此时他们思想放松,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沟通中,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这种氛围中,青年学生之间最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寓文化建设就是要利用这一阵地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通过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在公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不宜采取硬性的灌输教育,应采取文化引领、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1)通过规范的制度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制度的执行,除日常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经常组织各种公寓活动,通过大量活动宣贯规范的行为和制度。
(2)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公寓中,和学生融为一体,在谈天说地的聊天中,耳濡目染地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向学生传输优秀的思想品质,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融洽氛围的营造及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意的教育,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党、团支部进入学生公寓。党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党、团支部的政治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旗帜作用,在学生公寓中营造正确的文化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宣贯优秀的文化思想。例如,可以在公寓建立“学生党支部文化园地”、“团支部文化园地”、“党员挂牌宿舍”、“先锋团员宿舍”等,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政治作用。
5.组织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理念。如何将优秀的公寓文化传承给每一届学生,根植学生的心灵,进而使公寓文化不断发展优化,这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青年学生活泼好动,他们不喜欢生硬的说教灌输。我们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公寓文化建设融入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活动中接纳、传承优秀的公寓文化。活动是文化创建、传承和发展的最好载体,对于我们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要赋予文化内涵,决不能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6.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创建公寓文化的基础
硬件设施是公寓文化建设重要的组织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公寓文化建设也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从硬件设施上要满足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良好的环境能影响人,良好的环境也能教育人。良好的硬件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创建优秀的公寓文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公寓文化的践行者,是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公寓文化的创建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公寓管理者为主导,在公寓中成立有意义的学生组织;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倡导由学生自主负责举办;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公寓文化的创建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只有这样,公寓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院一直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列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事实证明,优秀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严谨作风的培养、思想品质的提升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毕业后到到任何公司、企业就业,都能尽快适应公司、企业的文化,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一个优秀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55-02
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高职院校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高职学校文化氛围、品位格调的最直接体现。它不仅在师生的个人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建设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广义的,是长远的,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说定期开展军训、定期举行高职院校运动会,等等。他们认为简单的文化活动就能体现校园文化,忽略了文化活动背后的精心设计、系统安排和专业指导,这样发挥不了校园活动应有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为了加速学生与企业的接轨,过分推崇某些企业文化与职场文化。但是变相的企业文化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它在浪费学校资源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高速发展,把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建、扩招上,为了增加学校的竞争力,增加学校的招生率,盲目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物质条件来吸引家长与考生,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但是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从长远看,对高校的文化氛围的培养与品位格调的提高是不利的,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为不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陷入形式化的危机。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在方便了他们学习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对高职院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与文化教育完全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还有部分的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受网络上不良文化的影响,思想价值观逐渐扭曲,道德约束力逐渐减弱,慢慢地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在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部分高职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频繁跳槽,并非完全因为他们专业技能不足,而往往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单纯的校园环境,对复杂的企业环境不了解,没办法在新的企业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正常的位置,发挥不了他们的专业才能,这才导致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不顺利。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能把企业文化的精髓注入校园文化中,让高职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能让高职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团队精神
我国大多数的高职学生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过于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比皆是。但是在企业活动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等等。如何恰当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职场人员立足于企业的关键。显然,过于竞争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是与企业的团队精神背道而驰的,而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理念传递与灌输的重要环节。所以,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企业就要更加关注管理的创新与技术上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引入创新型人才。传统的高职校园文化过分强调实用型的知识技能,很少开展针对高新技术的活动,很难实现技术与管理上的创新,这阻碍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步伐。而使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在高职校园内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创造机会,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型比赛,能增强学生学习与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新事物,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可以为其日后在企业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推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有效措施
(一)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丰富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是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点。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平台,把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要点灌输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结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实例,理解基础理论的内涵,学习最新的企业文化知识,深刻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魅力,把握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从而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除了遵循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任职要求外,还要充分分析企业的发展动态,确定核心能力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针对性地培养,务求高职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都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也应该不断优化。应采取开放式实训教学,强调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定项目,借助高职院校的资源,让学生自主研究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开发与评价开放实训教学,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引导与激励,并及时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学习到企业文化,把握企业发展资讯,跟紧企业发展步伐,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有效途径,是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企业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与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深入地在企业开展各种调查与研究活动,增进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企业领导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积极“请进来”。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优秀企业管理人员走进高职院校,以讲座、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重点介绍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现状、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相关企业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认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升自我能力,适应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抓好社团组织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社团活动是充分展示高职学生个人兴趣与特长的良好场所与平台,是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载体。应建立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学生社团组织,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辅导,保障高职学生能在社团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建立强烈的自信心。通过创业教育基地,创业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业过程,在体验成功、经受挫折的同时,增强学生与困难相抗衡的斗志,培养学生的企业责任意识与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为其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总之,从现阶段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重要性,积极推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应让高职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提前接触与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实践调研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应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企业责任意识与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为其以后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永伟,毕巍巍,付舒. 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6(2):188.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3
关键词:智障学生 语文教学 生活化 实践
对智障学生采取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智障学生很好地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下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教学生活化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普通的学生不同,智障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由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所致,比如说,智障学生在进行学习,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及对学习到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智障学生本身没有太强的学习意识,即对于学习的动机不是很强,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计划;还有就是智障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是很强,而且综合能力也相对不足等等。所以,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应更加注重对于生活本身的诠释。重点对智障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相应的教育。
一、生活化课堂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的生活化课堂,实际上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背景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智障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了解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社会面貌,这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将具有重要意义。智障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对于生活化教学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状态,逐渐地转变成主动探索。智障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普通的学生相比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应一味地知识灌输,而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方面的教育,以及家庭生活的教育,还有就是校园生活的指导等。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对课本上的那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的解释,以帮助智障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智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智障学生本身的心智特点来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体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有所侧重。比如说,由于智障学生本身在智力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限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减;另外智障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十分有限,所以,为了帮助智障学生有效理解,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引入更多的形式。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也要有所选择,生活化的课堂内容一定要来自于生活,这样才能够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当中生存;并且生活化的课堂所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实用性,这样一来,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对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在针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依据智障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以及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在对普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对于智障学生的的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智障学生的教学目标,与对普通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即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为了帮助智障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在社会当中生存下去,以及在家庭当中可以进行自理、适应社区的生活;我们要对智障学生进行穿衣、出行及交际等方面的教育。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技能,还有生活常识的学习,这些对于智障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十分必要。所以,在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以培育智障学生基本技能以及交际能力为目标。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但是,让智障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适宜进行生活化课堂学习的环境。由于智障学生本身的智力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十分有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具体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的抽象知识,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为今后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在我们的社会中,智障人群作为我们当中的一部分,由于生理原因,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有一定的障碍。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生活化的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
参考文献:
[1]潘雅萍.立足生活实际,促进语文教学――智障生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A版,2011(3).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4
一、开放创新
1.文化形式的开放创新。网络文化形式在网络全球联通的基础上具有了超地域和跨文化的特征,网络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在网络中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2]网络文化在其存在状态上是一种融开放性与有序性于一体的文化性状,表现为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融等性状的结构松散的文化体系。网络为建立环球文化和地球村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和特质载体,它模糊了人类地域文化和时空间概念,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中心主义,冲击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赋予其思维以更大的开放性和视野。
2.信息资源的开放创新。就网络文化的信息和资源的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海纳百川任意存取的环境,网络空间中不同主题的网站、博客、BBS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等,对网络主体都是开放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民族文化都能在此栖身,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表达其思想观点,突破了时空和地域局限。世界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空间中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各地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聚散信息和交流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开放与有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内容体系的开放创新。在内容体系上,网络文化是一个内容庞杂、多元和谐有序,且外延较宽泛的文化体系,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网络文化根本载体的网络,其全球化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影响和规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网络空间中,持多元思想观念的网络创建者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之时,也将代表其精神信仰和文化素养的思想信息融入其中,这使网络创建者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在网络中通过他人的点击浏览和链接访问而无限制地被传播和扩散。网页点击率多少主要取决于网站资源和信息内容的质量,这又使网络内容体系可以在自由和公平竞争环境中形成一个高度开放、平等和有序的文化世界。
二、平等互融
1.文化主置的平等互融。网络身份的匿名性使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属性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使得网络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具有互融性。以往文化的话语权形态都为社会精英群体所掌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生发展、普及应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催生、成形使传统的由社会精英群体掌控的话语权发生改变和动摇,也促使这种由少数人掌控、垄断的中心化和精英化的话语权形态逐渐走向终结。网络文化的低门槛、弱限制的文化参与、交流等特质优势可以实现全民参与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参与者和消费者是广大民众,这使整个网络文化的生成环境呈现出一种相对自由宽松和任意自发的发展状态。因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身份的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主体之间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个没有上下等级和身份障碍关系的平台和自由空间。在此环境下,传统的文化观中的中心性、权威性和主流性等固有的文化强势被弱化甚至消解,显示出信息时代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平衡张力。
2.主体参与的平等互融。网络文化是网民皆可平等参与和互相融合的开放型文化,具有极强的平等性与互融性。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使人们可以几乎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存储的超容性和传递的快捷性,有力地降低了广大民众参与网络文化和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由于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具有隐匿性特征,使得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平等成为可能,构成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前提性条件。在网络社会里,民众不再缺乏网络信息资源,而是要着力提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正确辨识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3.主体交流的平等互融。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平等性使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交流具有平等性与互融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将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络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能够满足网络主体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交往需求,在有力地拓展了网络主体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他们既相互交流沟通,又相互共存感染和互融。这种平等和互融的网络交流方式拉近了网络主体人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更自由开放地呈现和表达其内心世界和真实思想,网络主体在此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理解信任和彼此交融。
三、自由发展
1.文化交流的自由发展。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对话平台和活动领域,突破和变革了以往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交流沟通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在扁平的网络世界中,任何思想观点、任何民族文化都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得以传播和扩散。网络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弥补了受自然条件、物理条件和网络行为主体自身条件等局限而不能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主体进行接触交流和互动的短板,使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保证其引领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融合外来文化和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维护自身的多层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交流的主体也是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可以突破时空间限制进行任意主题的、多媒体形态的而且是低成本的文化交流互动,此种不拘地域时空、高度自由开放和宽容度、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交流互动是以往任何存在文化不曾有过的,这种全球性文化交流为散落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进行全球大合唱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2.网络行为的自由发展。开放的扁平化的网络空间中赋予网络主体以更大的自由度,网络主体可以自由地参与活动、表达观点和发表言论,自由地决定价值取向和选择网络行为方式。虽然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很多即兴而发的不尽客观全面的言论,但却展示了一个言论较宽松、行为较自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单向思维和单一论调相异,网络社会展示的是一个观点纷呈、复杂多面和的包容度极大的中国社会。
3.网络交往的自由发展。网络拓展和延伸了网络主体的交往方式,主要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和文件传输等。如同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一样,不同的轮子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所能拥有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疆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接受和支配信息的能力。因此,相较于传统文化下的各种交往方式,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和延伸了人们交往时间的自由度。
四、多元共享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5
摘 要 文章主要针对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当下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发展现状为根据,从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发展中的关系,以及融合方式优化等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家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融合方式
随着现在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多方面很好的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怎样更好的推动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根据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玩美融合,能够很好的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文章着重对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行详细分析,实现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
一、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
家庭是我国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每个家庭都是社会上的一份子,对于家文化在我们身边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却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前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家文化是组成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现代企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辅助与实现,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融合,很好的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家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应用过程中,也很好的实现自身的文化发展价值。从国家发展与进步上来讲,家文化是民族形成与强大的基础,对于家文化来讲,是推动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对于家族成员更是影响深远,对于人们的发展以及各种行为处事等都进行着约束于管理。在家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容易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帮助家族成员更加清晰的认清社会发展与进步,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文化中对于团结勇敢的精神进行不断传递,将这种家文化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中,利用家文化中的家族团结精神等优势更好的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实现,很好的推动了现代企业文化的完善与优化,同时根据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勤奋刻苦、尽职尽责等精神帮助家文化之间实现丰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角度下,更好的实现现代企业文化与家文化之间的完美融合,更好的实现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二、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前的融合主要是顺应社会对时展的需要以及丰富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企业之间的融合,更好的增强了企业现代文化发展的进步,以及现代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很好的丰富了家文化的发展热荩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根据社会发展角度以及现代企业发展角度方向进行分析,详细的阐述了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实现整体上的发展。根据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前的发展与融合,根据发展历程进行详细分析,实现改善与优化。
首先,利用家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发展逐渐渗透其中,家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逐渐在现代企业文化发展中形成固定的发展规模,并且在现代企业管理与经营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企业文化中家文化渗透的并不理想,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更深一步的进行渗透。从企业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企业规模上来讲,不断创大企业发展形式,在管理方面以及企业的经营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改善企业经营运行中管理与经营为一体的方式,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间进行科学分离,在提高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融合,逐层改善基础上实现现代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根据家文化中的企业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根据现代企业文化子啊发展中的自由发展方式进行加强,现代企业文化在没有改革与优化期间,不管是经营方式上还是管理文化上都比较单一,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发展的进步,传统单一的企业文化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根据在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家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促进家文化于现代企业文化发展之间的融合,创新现代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及进步,当然在不断改善与创新基础上,现代企业文化与家文化之间的融合还需要时间。
最后,利用现代文化融和的方式对家文化进行完善,根据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企业特色为出发点,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以及企业经营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改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中比较落后的企业文化,积极推动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发展之间的融合,将家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精神与现代企业文化中的职业精神之间进行结合,团结企业发展的中心凝聚力,根据企业更加完善的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是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现代企业文化与家文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利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更好的实现现代企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6
关键词:组织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组织组织文化的定义、特点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又称管理文化,实际是文化系统下面的分支文化,是用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与文化融合现象时产生的一种亚文化学科。
(二) 组织文化的主要特点
1.社会性:组织存在于社会中,社会文化时刻影响组织文化,渗透到组织文化中。组织所处的地域不同,那么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也各不相同。
2.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灵魂,组织文化蕴涵着民族传统文化。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在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继承与发扬。
二、X学校组织文化的落实情况
X学校办学十多年来,一直秉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教学理念,以“耐心、爱心、信心、细心、精心”五心教育为核心,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模式以及辉煌的教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全体教职员工以对教学工作的耐心、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任务的信心、对教学设计的精心和对学生生活的细心为核心,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倍加关注。
X学校的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学校而产生的。组织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的,全校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办学理念等,渗透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学校发展起统领作用。实践证明,组织文化一旦确立,便随时间的推进和学校的发展而凝结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并影响着社会文化系统。
三、X学校组织文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一)组织文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贯彻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有与组织文化相背离的情况发生。
1.家族组织管理阻碍组织文化良性发展
“家族组织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人十分注重“家”,注重“家族”中的亲情。组织无形中形成了“创业依靠家人、成功依靠亲戚、外人不可靠”的观念。家族组织的组织结构不完善,思想和观念都停滞在原有的状态,组织主要职位都是老板的亲戚担任。如X学校财务、后勤采购由其家人负责。不按照现代组织管理机制用人,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组织的良性发展。
2.管理过于严苛,缺乏活力
该组织属于教育性质,在组织中女性员工占总员工人数的80%以上,而在这80%的女性工作人员中,绝大部分年龄在25-30岁之间,作为年轻女性,都喜欢穿着漂亮艳丽的服装。但该组织严格要求员工着深色工作服上下班,到单位换上工作服是严格禁止的。
3.缺乏人情味的管理,抑制工作热情
该组织中的请假规定过于严苛。在问卷中,一位员工对此规定表示不理解。她刚毕业,未领毕业证和学位证便到该单位上班。当老师通知她领取毕业证时,她向单位请假。单位人事部负责人告知,请假要找领导。她向领导说明了请假缘由,领导要求她提供学校老师的电话,随后他拨通电话求证领取毕业证这一事情。得到证实后,领导便在请假条上签字。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员工的不信任。此外,该学校办公场所的每个角落都安置了摄像头,员工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中,这严重侵犯了员工的隐私。组织对员工缺乏信任,这严重挫败员工的工作热情,必将造成员工的大量流失。
(二)该组织文化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现代组织制度
家族组织,只有建立现代组织制度,聘请专业经理人管理组织;引入竞争机制,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以循,也使组织受制度约束,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科学,推进组织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组织必须摒弃把人当作“物”加以利用管理的思维模式,尊重员工需求,充分信任员工,改进管理方面的欠缺或不足,关心员工的发展,重视员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实现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赢。
3.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我国大部分家族组织长期以来家族文化与组织文化不分,成员之间以亲缘关系为纽带,以维护家族和个人利益为目标。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组织成员的意念,齐心协力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努力,也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有效的手段。
4.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
家族组织应摒弃血缘、亲缘关系,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德、能、勤、绩各方面考核员工,约束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组织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
组织文化关乎组织生存与发展问题。做好组织文化工作,既要让组织成员熟悉组织的发展现状、理解组织理念;又应使领导熟悉员工的工作状态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X学校的领导若能从内心理解员工,信任员工,才能保证组织的持续进步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琳.组织文化塑造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大学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