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的优势

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1

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逆差转为小幅顺差后,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加入WTO后,进出口规模增长迅猛,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至2009年累计顺差达12806.6亿美元,年均顺差1067.2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困扰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造成我国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西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更是加大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是遵循比较优势的,顺差增大的一个原因是部分贸易伙伴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另一个原因是我国部分地区的比较优势已经转变,但结构性调整滞后,故顺差是阶段性的。

一、我国的对外贸易是遵循比较优势的贸易

(一)出口劳动密集品进口资本密集品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人口的20%,且劳动力廉价,制造业工人的日工资水平不及美国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的10%。尽管与印度等一些亚非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力价格不具比较优势,但与欧美等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相比,我国是劳动力量多价廉而资本相对匮乏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我国对欧美等国的贸易应该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本文将运用经典的HOV模型对近年来我国迅速增长的对外贸易是否遵循这一比较优势进行检验。

在现代国际贸易学里,Heckscher-Ohlin 模型(HO模型)特别是它的变型HOV模型是解释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贸易的主流模型,对贸易类型的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HOV 模型的实证研究。对最终产品来说,若分析其生产所消耗的资本和劳动,不仅要分析其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直接使用,也要分析隐含在中间投入品中生产要素的间接使用。按照HOV 模型可以证明该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总使用(直接使用加上间接使用)B*=B(I-A)-1,B为技术矩阵,A为投入产出矩阵。从要素禀赋角度检验贸易的符号法、要素含量法、投入产出法都是基于这一表达式。本文运用经典的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结合我国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分析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思路如下: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出口和进口都为100万美元(或假定出口增加100万美元,国内生产重置进口品100万美元)。按照投入产出法,X代表各部门总产出列向量,Y代表最终产品列向量,A是直接消耗系数。解得,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矩阵中的元素(里昂惕夫逆系数)表示第j个产品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的产品对第i个部门产品的完全需要量,可计算的当然也包括每个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的产品对劳动力的完全需要量。事实上,生产每一单位的出口品或进口重置品所需的完全消耗的中间投入,即为企业为该产品生产所必需准备的资本投入,我们将所有出口品的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相加即为出口100万美元出口品所需资本的投入,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100万美元重置进口品所需的资本投入。

根据2002年中国经济投入产出表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每1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各产品部门的进口比重和出口比重,再运用投入产出法我们计算出我国增加100万美元出口需生产企业准备资本192.2567万美元,付劳动报酬40.4287万美元,资本劳动比4.546562。生产100万美元进口重置品需资本192.2567万美元,付劳动报酬40.4287万美元,资本劳动比4.75545。生产进口替代品所耗资本劳动比略大于出口品生产所耗资本劳动比。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2002年前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确实是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即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重略大,进口中资本密集品占比重略大。

(二)出口低技术含量品进口高技术含量品

Lall(2000)将SITC0-9类产品分成五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型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将后四类产品进一步分为的9个小类:以农业为基础的产品RB1、其他资源型产品RB2、纺织服装等产品LT1、其他低技术产品LT2、自动化产品MT1、加工工业产品如化工等MT2、机械产品MT3、电子器件及电器产品HT1、其他高科技产品HT2。低技术产品LT具有稳定和成熟的技术,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都很低,产品基本没有差异性,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故劳动成本是影响竞争的主要因素。但是低技术品中的一些产品(如纺织服装等)的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具有高附加值成分,这些产品更多的不是靠价格竞争,而是靠品牌服务等质量因素竞争。因而将LT产品进一步分为以服装等为代表的LT1类产品和除此以外的LT2类产品。中等技术产品MT大多为技术和规模密集型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需要较高水平的R&D投入和较长的学习过程其中MT1为自动化产品;MT2为加工工业产品如化工等;MT3为机械产品,这些产品的部分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可以在低收入国家进行但是并不普遍。Lall等(2004)进一步指出:中等技术MT可以更好地反应一国的技术深度。高技术产品HT具有先进的技术,需要较高的R&D投资,这些先进的技术要求有高端的技术基础设施、较高的专业化的技术水平。但是一些产品如电子产品在终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将这些环节放在低收入国家进行是经济的。这些产品的特点带来了新型的一体化的国际分工体系,即跨国公司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进行区位选择。HT1属于这类产品。此外,其他的高科技产品HT2仍然需要高端的专业技能、技术和供应网络,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发达国家。

借鉴Lall的分类及观点,对我国近年来的对外贸易品进行分类,发现我国的对外出口品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低技术产品LT1、LT2以及高技术产品中的HT1,这三类产品各年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基本都在14―30%之间,个别年份某类产品的出口比重略高于30%或低于14%。至于这三类产品中国是否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仅看出口是不够的,还要看进口。进口产品中LT1和LT2所占的比重不高,而HT1则占较大比重,HT1类产品呈现大进大出的贸易现象。其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对于高技术产品HT1的生产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基本是承担了这类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工作。故而这类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量大不能成为我国贸易的技术比较优势。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仍为低技术产品LT1和LT2。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正在转变

(一)资源禀赋优势正在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一编,逢2、7年份编制,同样运用里昂惕夫的经典投入产出法,针对2007年中国经济投入产出表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每1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各产品部门的进口比重和出口比重。再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我国增加100万美元出口需生产企业准备资本257.387405万美元,付劳动报酬35.0712268万美元,资本劳动比7.33899。 生产100万美元进口重置品需资本245.486269万美元,付劳动报酬33.927386万美元,资本劳动比7.2356375。

对比2002年中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对每百元美元进出口产品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对于所有产品生产的资本投入都增加了,相应消耗劳动明显减少,说明我国已不再是资本匮乏型国家。另一方面,出口品资本劳动比略高于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不断积累,我国一直以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正在向资本密集型生产转变,并已经开始且对外出口品也由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产品为主转变到以资本密集型生产为主。

(二)出口品中高技术产品增加,进口品中高技术产品减少

尽管通过对贸易品技术优势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是出口低技术产品,进口高技术产品。但若详细分析贸易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便可看出,出口品中PP、RB1、RB2、LT1几种资源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年小幅度下降,PP类产品出口在整个出口品中所占比重2005―2008年4年分别为4.8%,3.8%,2.8%,1.6%;RB1类产品在出口品中的比重分别为3.7%,3.6%,3.1%,3.2%;LT1类产品近四年在出口品中的比重分别为16.3%,15.9%,22%,16.1%。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出口品中MT类的产品比重稳步小幅增加。可见,我国对外贸易品技术含量在增加。

三、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思考

从上文对我国进出口品要素比较优势和技术比较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无论是从要素禀赋还是技术角度,都处于比较优势转变的结构调整阶段,新的比较优势通过不断的积累正在形成,而旧的比较优势相对应的产品生产尚未完全失去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产品的生产产能尽管落后,但尚未退出生产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正是新的比较优势已经形成,旧的比较优势尚未退出历史舞台造成的。这是我国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

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比较优势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具有其局限性,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生产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按照绝对成本理论,该国就只从他国进口产品,而不出口产品,则不能在贸易中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认为一国应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即出口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产品,进口机会成本比较高的产品,“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从而可从交换中获利。

二、比较优势陷阱及其产生的原因

比较优势陷阱指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即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用这些产品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交换。在这种贸易方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贫困化增长,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第二种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形势的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的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意味着中国贸易在产业链中处于利润率最低的低端位置。2004年1月到10月,中国进出口加工贸易累计4371.5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7%。虽然加工贸易有零关税的优势,但其科技含量低,究其根本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

虽然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有所发展,但总量依旧不大,而且“产品顺差、技术逆差”的构成显示了中国贸易对国外科技进步的依赖性。

况且,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组装、加工方式,产品贸易本身科技含量低,更多意义上依旧是依仗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方面都说明,中国面临着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在对外贸易中既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又能避免掉进陷阱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

三、应对策略

(一)保持传统比较优势,不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虽然我国面临比较优势陷阱,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毕竟良好的要素禀赋是形成竞争的基础。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我们始终拥有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在专业化生产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贸易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若我们放弃了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与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无疑是拿鸡蛋跟石头碰,并非明智之举。

所以,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我们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与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贸易作为国际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技术进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要使我国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里,我们就要注重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应用,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

首先要扩大技术引进,充分利用技术外溢;其次,引进技术后,要消化、吸收,加大研发力度,鼓励技术创新;最后则是要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实际,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同时,可以把高技术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结合起来,提高附加值,形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新特色,更具有竞争优势。

(三)调整贸易策略,把国家竞争优势同比较优势结合起来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一国的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它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因此,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无疑会大大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从波特的钻石模型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优势,结合不同的市场需求,借助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帮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制定最优的贸易战略。

同时,我国政府应该扶持和保护高技术产业和幼稚产业,为其形成竞争优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3

一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渊源与现状

西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的“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特别是对中亚地区)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使得我国的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泽和俊教授曾指出:“丝绸之路是古代罕见的国际贸易通道,是联结欧亚大陆的动脉、世界发展的主轴、现代文明的母胎,它为欧亚广大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汉代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当时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诸国的贸易往来达到空前规模。至清朝,西北地区与中亚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只是到了近代,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因素,致使“丝绸之路”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1996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5.55%,东部则高达48.49%;其贸易绝对额只有109.75亿美元,约为广东省的1/10,仅占全国贸易总额的3.78%。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上,首先从进口来看,西部地区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其次,从出口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以较具代表性的甘肃为例,1998年该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工业制成品占88.5%,其中,工矿产品占78.4%,农副加工品占12.6%,农副初级产品占9%。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出口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日本、美国、独联体、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中亚和西亚地区在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加大。

二 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与东部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国际贸易的根源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学说指的是: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获取最大利益;资源禀赋学说指的是: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时,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些理论不仅是西方全部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大量经验验证的理论基础。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其原来具备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却日渐削弱,以致于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了其比较优势。那么,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表1显示了1996年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异,表2则对他们在该年度的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进行了比较。

表1 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

地区省份   国内生产  从业人口  从业人口人均

职工平均

总值(亿元) (万人) 年产值(元) 工资(元)

西藏

64.53

115.67

5611

8930

四川

4215

6464.9

6519.8

5010

贵州

719.83

1783.20

4032

4758

云南

1491.62

2186.2

6823

6231

陕西

1175.38

1762.7

6668

4937

甘肃

714.18

1521.46     4694

5882

青海

183.57

247.20

7426      6513

宁夏

193.62

245.36

7891

5635

新疆

912.15

5098

西部地区

8757.73

14326.69

6112.88

5888

东部地区  37903.2

23906.41

15854.8  7229.9

全国

67795

68850

9846.8  6210

注:(1)本表根据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编制;(2)劳动力成本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代替;(3)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口人均产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从业人口

表2 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

地区/省份

单位工资产值(元)   单位产值工资(元)

西部地区

1.03

0.96

东部地区

2.19

0.45

全国

1.59

0.63

注:本表根据表1编制

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38%,比东部地区要低61%,而劳动力成本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比东部地区低18.56%。更具体一点说,西部的工资产值偏低,在西部每获得1元的工资只需生产1.03元的产值,而在东部需2.19元的产值,全国平均需1.59元的产值;而同时西部的单位产值工资额偏高,在西部每1元的产值就可获得0.96元工资,而东部为0.45元,全国平均为0.63元。可见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此优势还不足以弥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

(二)西部地区资本、资源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

1.资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瓶颈”约束严重等原因,所受到的投入约束往往特别紧,资本不足是这些地区的常见特征。对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使西部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1981年~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投资占全国比重由45.91%上升到54.27%,15年增加了8.3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由17.49%下降到14.27%;另一方面,在1985年~1995年整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西部地区只有4.2%。与此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了沿海地区。

2.资源。在劳动力、资本、资源这几大生产要素中,资源应该说是西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优势所在。(1)能源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地上虽然贫穷,地下却很富饶。据勘察,西部地区主要的矿产有天然气、煤炭、石油、镍、铜、铅等,其中煤炭保守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量的23%;天然气的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全国近62%的镍、57%的铂储量集中在甘肃,97%的钾盐分布在青海。(2)农牧业等物产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具备诸多农林牧物产所要求的特殊的生态条件,如光照、温差、土质、水质等,从而使得其物产资源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天然垄断性。西部的瓜果、药材、皮毛等特产久负盛名,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的希望产业。(3)旅游资源。西部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众多的人类遗址、王朝故都、陵寝墓碑、宗教胜地、石窟城墙等,加之多民族聚居,民风民俗特色突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大川名湖、奇峰险山、高原盆地、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构成了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

以上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分析是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东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尽管这种优势正在削弱)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相对于东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使西部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突出,但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的资本约束将极大地制约着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西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较为明显,但是资本“瓶颈”、市场约束、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优势在目前仅能成为一种潜在的优势,而难以演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综上所述,依据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着现实比较优势上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贸易战略便成为西部开发与开放中的重要课题。

三 西部开放中的贸易战略选择

诚然,比较利益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以上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分析也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劳动、资源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客观上的确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因而上述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并不是要拘泥于静态利益的获得,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影响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的分析,为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一)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各国和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或标准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性。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别区情,又有着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

1.有利于动态利益的获得和可持续性发展。西部地区多年来处于低度开发状态,若在开放中只强调单纯的贸易静态利益,忽视长期的动态利益,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其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成本(尽管因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而被削弱,但仍具备一定相对优势)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一些贸易静态利益,在长期内却丧失了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同时,过度的、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又会造成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获得动态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联动效应的开发性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东西协调,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二元经济矛盾突出,而西部、东部地区既要支撑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要共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西部,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3.有利于充分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多边贸易制度日益自由化的趋势下,西部地区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十分艰难。而且如果其所选择的贸易战略过分倾向于保护,则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或贸易冲突,同时也可能给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设置故障,或者在加入wto以后因违背wto的原则和精神而招致制裁。因此,如何顺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是西部地区在制定贸易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几种贸易战略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学术界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议颇多,但对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而离开了客观制约因素来讨论贸易战略的优劣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各种贸易发展战略都有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在特定现实情况下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那么,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贸易水平和层次低、现实比较优势不很明显、潜在比较优势较难发挥的落后地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呢?

1.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替代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之一,它主要以保护来求得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特点:在关税水平上,高关税是进口替代实现保护下发展的基本手段。国产进口替代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在关税结构上,进口替代对资本产品和部分投入品实行较低的关税,甚至进口补贴,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投入成本;在外汇、汇率方面,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对汇率进行高估以降低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同时往往对外汇的供给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以控制进口的总量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在政府管制方面,进口替代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统制和保护型的贸易战略。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关税及汇率水平的规定、特殊优惠的提供等都是政府干预或管制行为的体现。

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贸易水平严重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无疑仍是其必经之路。一方面由于其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约束较松,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大,当一些资源被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其余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于出口了。因此,西部地区的进口替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现阶段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工业化发展的长远、动态利益。但是进口替代在关税、汇率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极有可能与东部经济逐步外向化、国际化的趋势相冲突,不利于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且进口替代对比较优势的忽视和明显的保护倾向又不利于顺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还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和制裁。

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它是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政策特点主要有:在关税水平上,出口导向所要求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以有利于降低进口投入品的成本,同时也使进口替代不能在过高的保护下发展;在汇率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比较适当的均衡汇率,有时还实行低估汇率,以促进和鼓励出口;在补贴方面,出口导向的首要政策工具就是出口补贴,补贴的形式主要有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等;在政府管制方面,出口导向客观上要求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取消贸易壁垒特别是非关税壁垒。

出口导向战略重视比较利益和贸易利益,特别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出口导向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若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同东部的关系,从而创建整体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对出口的鼓励和扩张则为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足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出口替代主张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对出口的过于重视会导致依赖国际市场而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出口过度将造成西部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西部在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得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出口替代所极为强调的出口补贴也可能引致贸易摩擦和违背wto的规则。

3.混合型贸易战略。

鉴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各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人提出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通过进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又采用出口鼓励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贸易战略”。如果这种有效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上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显然这是西部地区最为理想的贸易战略。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单一彻底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但上述理想结合的难度极大、可行性极低。原因在于保护政策会通过经济关联的过程形成对出口行业的转嫁,加重出口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转嫁系数据统计低者达0.43,高者达0.95。进口替代既提高了可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又可能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使得进口投入品和国内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征税。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又会抵消进口替代的保护效用。总之,保护政策的“反出口倾向”决定了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可能结合的。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需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较高,对出口产品的转嫁系数更高。

4.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1)这种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尽管现实比较优势不太明显,但还是具备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特别是其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因此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背景下挖掘、利用、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产业和主导产业,可以保证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2)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广阔不是拒绝对外贸易的理由,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虽然只占国内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市场潜力很大,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现在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部。若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得以开发,将和东部、中部共同组成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国内大市场,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支撑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3)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主张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对一些落后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整个贸易倾向是自由的,总体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此可见,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属于开放型贸易战略,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视同仁,适合西部地区现实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总体符合前述的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发挥西部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白光主编.西部大开发丛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 杨圣明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王耀中主编.国际贸易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利益;战略调整

一、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对于贸易利益的影响

1.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利益产生深刻影响

在中国的大国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对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不断扩大也给我国的贸易利益获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贸易摩擦不断的增多。当我国商品出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利益产生矛盾和摩擦时,其他国家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对我 国进行贸易限制,从而导致我国商品出口数量下降,使我国不能够持续获得正常的贸易利益,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产生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据WTO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共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韩国遭受反倾销立案仅252起。总之,这些贸易摩擦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贸易利益的正常获取。

2.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对比较优势升级和我国未来贸易利益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低技术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是一种需求收入和弹性都很小的必需品,贸易利益获取比例小,而高端技术产品的出口国家则能获取较高的贸易利益。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成本为主导,高端技术产品比较优势增长缓慢,比较优势不合理。总之,劳动成本优势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贸易利益的获取,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不切实加强资本和技术比较优势的升级,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未来贸易利益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战略调整

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对于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程序爱你出外向型发展特征,并且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的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和资本型贸易比重偏小,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升级缓慢,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的发展,严重影响到我国的贸易利益获取,因此,为了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必须实现对对外贸易战略和模式的适当调整。

1.积极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内需

就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而言,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因而,我国仍然会比较长时期的处于劳动力成本和加工贸易成本优势作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格局。但是,这种以劳动力成本为主导优势的对外贸易格局日益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加剧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问题,会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的条件更加恶化。为了应对我国贸易摩擦问题,尽可能的避免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对我国贸易利益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根据具体的国情,根据世界贸易发展的情况,适当的控制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对当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的调整策略和调整方向主要有:循序渐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将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商品出口的规模下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规模与我国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加强我国收入分配的改革,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当的对商品房价格进行抑制,适当的对耐用的消费品进行补贴,通过这些政策实现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形成以我国国内的居民消费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内需型主导经济发展模式,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内需型发展模式的补充。

2.积极调整我国过分依赖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实现技术和资本的比较优势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不能够长时间的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外贸比较优势来获取贸易利益,必须加强调整和改革,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逐渐实现以资本比较优势和高新技术比较优势,促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升级,实现比较优势的科学合理化。为此,我国必须在适当的控制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规模的同时,加强本国资本和高端技术产业的培养和发展,充分发挥对当前产业存在的“干中学”效应的的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始阶段以一定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工具为高端技术产业成长提供空间。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贸易规则和措施加强对我国未来高新技术战略产业的适当保护,通过国家政策和补贴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不断的积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和生产经验,最终形成以干中学机制实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商品出口的规模不大扩大,出口商品的结构也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新兴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也不大的上升,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外向型经济。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一些弊端,也导致了我国面临着比较的对外贸易摩擦,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益的下降,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利益获取受到一定的阻碍,甚至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与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模式和格局密切相关的,进行对外贸易战略调整迫在眉睫。一方面要适当的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和资金产品的比较优势升级。

参考文献:

[1]崔津渡 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1].国际经济合作,2006,(4):27-29.

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和趋势。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外部影响因素仍然较多,各种原因相互融合,国内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企业经营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不容乐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不断,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诸多挑战和机遇,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其显著地特点。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是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自经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复苏阶段,在民众对商业市场的逐步恢复信心的过程中,国际市场金融局势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而私人消费与跨国投资也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在国际形势大背景的驱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主要表现分为两方面来探讨。

1、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

第一,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我国对外贸易在新兴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商务部门最新公布的信息,到2010年,中国与新开发的市场双边贸易强劲,中国已经成为贸易重要的出口市场,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继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贸易伙伴与第一出口目的地,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第二,自2010年以来,中国坚持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在实施了一系列计划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进入到快速调整与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的国民经济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已经出现回升与稳定增长的趋势。

自十二五之后,一系列规划的实施为经济诸如了新的活动力,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伴随着各级金融系统鼓励民间的投资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有效的支撑,持续平稳的发展。

第三,多双边经贸合作的主流形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相应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相关的环境,在国际金融行业深受打击的过程中,全球化的基本发展态势依旧没有根本改变,在多边贸易仍然为国际贸易主流的情况下,产同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依旧是贸易发展的主流。这对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我国而言,亦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

第四,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的继续增强是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继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源泉。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继续提高,伴随着中国贸易活力的持续增强,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档次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就对外贸易的人才和资源开发而言,依旧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人口基数大,表示可塑性人才的来源较广;对外贸易中服务产业的开发力度和贸易程度不高,这就表示我国服务业贸易的发展潜力大、可开拓性足。

2、我国对外贸易的劣势

第一,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力度和保护程度不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与美国,日本与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也变得愈来愈严峻。中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缺乏响应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中国于1982年出台《商标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直到现今为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绝大多数企业中依旧较为淡薄,也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重视。

伴随着企业基本员工的变动,泄露原单位商业秘密的现象十分普遍。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的最为重要内容虽为商业秘密保护,中国的相关法律也对词做出了相关具体规定,但为数众多的企业与个人对商业机密的保护依旧认识的不够深刻。

第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外需增长力度不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各国市场竞争的增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外需增长减缓。在现阶段的发展状态下,世界经济仍然在复苏,不确定的因素依旧较多,世界经济依旧在内低位徘徊。2011年二季度以来,大规模刺激性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美国与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复苏虽然超出预期,但由于内部失衡加剧,后续增长依旧乏力。

第三,世界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障碍增多。

第四,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也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你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始终保持者持续增长的态势。尽管金融危机后,收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2、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分布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充分的是加工贸易,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集中轻工行业,如:服装生产、玩具加工、高科技产品的下游商品加工。而服务贸易等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新兴产业发展等开拓力度还不足。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国际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各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始终牵动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每一根神经弦。

4、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除了包括一般贸易、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租赁贸易、易货贸易,还包括出料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沌口货物等。

结语: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一直保持增速,但其发展存在较多不足,需要改进并增强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海.我国与新兴市场贸易增势强劲[J].机械制造,2011,(03)

对外贸易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  目标定位,贸易效应,技术创新

    近几年来,尽管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同时,国内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隐忧却越来越大。“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数字”,“中国出口成绩单的亮色仍然主要来自独资企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同时,中国政府也改变了先前“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的初衷,而是越来越多地强调扩大内需。笔者认为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产生上述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追求的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存在着从最初的定位不当到现今的目标缺失的问题。为了便于分析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演变历程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回顾及定性评价。

    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演变及其评价

    1.“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目标——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中国寻求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方针,因而“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自然成为这一方针下的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在这一方针下,对外贸易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是生产的简单延伸,因而处于一种辅助的,从属的地位。1953—1978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上所占位次由17位后移到第32位,从中便可窥见一斑。

    “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目标从根本上摈弃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比较利益原则。虽然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垄断贸易及计划贸易,达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政策目标,但成本巨大。追求这一政策目标产生以下三种主要经济损失:第一,国际贸易利益的损失。  “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使中国既不能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充分发挥本国劳动力生产力丰富这一比较优势,又不能借助于国际贸易弥补自身资本稀缺的比较劣势,从而未能实现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第二,形成垄断造成的损失。为实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目标,国家需要控制对外贸易活动,进而形成对贸易垄断。这使国内产业和企业处于不受外来竞争的地位。持续的保护使企业失去了技术创新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从而未能实现国际贸易动态利益。日本在1953年—1971年的国民收入增长中有 55.16%是技术进步贡献,而中国在1953年—1977年的 24年中,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只有13.27%;第三,规模经济损失。计划贸易限制了国内企业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利益的可能性。这三种经济损失增大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本。50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差无几,而80年代只有日本的1/4。这虽然可以归咎于,但与对外贸易目标定位不当,抑制对外贸易正常发展不无关系。诚然,这一目标是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使然,也是无奈之举。但它说明了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目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中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时中国理论界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借助外部资源发展得快些,还是封闭起来发展得快些,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是逆比较优势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过热烈而又充分的讨论。中国计划经济多年实践证明,开放比封闭好,顺应比较优势比逆比较优势好,利用本国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比消极地将对外贸易看作是“调剂余缺”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因而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由“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转变为“利用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国外资源)发展经济”。对外贸易目标亦相应调整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目标”。80年代中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以进养出”,  “三来一补”等一系列提法,就是政府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思想的具体体现。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目标较之先前的“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目标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它顺应了比较优势原则。在追求这一目标过程中,我国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本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大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32位上升为1

990年的15位。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  由1978年 0.75上升到1990年1.8%。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12%左右上升到90年的40%左右,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增强。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政策目标定位仍有不妥之处,在于它重视的只是国际贸易资源配置的静态利益,而忽视了对外贸易能够通过引入适当国际竞争,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等的动态利益。整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国执行着严厉的限制进口和国家管制有限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1991年中国关税总水平达 44.05%,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42%平均关税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目标下的垄断损失及规模经济损失依然十分巨大。国内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缓慢。日本进入80年代国民收入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高达80%,而我国只有25%-28%。这也是九十年代初我国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的缘由之一。

    3.“推动经济增长目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理论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将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调整为“推动经济增长”。然而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目标却是另一个问题。在如何实现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目标的问题上,我国认识似乎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是单纯通过扩大出口实现的。为此,进入90年代,中国加大鼓励出口政策力度,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提高外汇留成,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等。这些政策确实见效很快,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张。

    然而以后出现的情况是政策制定者事先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愿看到的,那便是出口量增加了,外汇收入相比之下却减少了。有资料表明,直至90年代底,中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这是因为政府为达到迅速扩大出口的目的,其鼓励措施都是直接针对产品的价格而进行的财政性支持,它使企业能够在不侵蚀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不断降低价格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许多出口产品创汇能力连年下降。现今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利润微薄,惨境经营,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出口只是赚取出口退税。

    客观地说,中国对外贸易目标从改革前摈弃国际贸易利益演变为80年代追求贸易资源配置的静态利益再演变为90年代追求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动态利益,表明其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推动经济增长”定位仍有不妥之处。诚然,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是通过其终极形式——出口来实现的。但出口增长应是通过产品的高价格实现的,产品的高价格是通过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的,产品竞争力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促进技术创新实现。  “推动经济增长”贸易政策目标过于宽泛,在如何通过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缺乏指导性。而忽视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效应,使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我国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不断被蚕食,加大了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成本。有关当局认为我国已进入高成本的外贸时代。

    4.对外贸易政策目标的缺失——20世纪九十年代底至今

    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经济学界曾对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模式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辩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外贸易是采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好一些,还是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好一些。经济学家们见仁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培育国家竞争优势,而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中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其国情不适应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中国仍应沿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虽经过几年的大讨论,学者们始终未能就这一关键问题达成共识,最终这一大讨论还是归于沉寂。因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

    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演变历程可以看出,贸易政策目标始终存在定位不当的问题,它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方向——贸易促进技术创新。而现今的目标缺失更使贸易发展无的放矢。其结果是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国民福利流失,技术水平落后。2005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中技术贡献率仅为33%,而日本在80年代就达到80%的水平。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普遍低下,参与国际贸易水平低,外资企业占据我国对外贸易大半壁江山,这与贸易忽视技术创新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贸易-[飞诺网feno.cn]

    二、九十年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调整评价

    1.九十年代美国对外贸易目标政策调整

    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在日益强盛的日本经济冲击下岌岌可危。90年代初克林顿执

政后,及时调整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提出了对外经贸政策的四项基本目标:即打开外国市场;坚持公平竞争;实行激进的贸易促进战略(即战略性贸易政策);将贸易政策与全球经济战略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克林顿政府推出了有史以来美国第一个系统的贸易综合改革措施,又称“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目的是强化美国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的外贸政策是要保证投资源源不断地流向新兴科技领域,创造21世纪的高工资就业机会,从而使美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位居世界首位,在一些关键技术的出口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增强了美国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实力,带动了美国出口的迅速发展,重新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2.美国对外贸易目标调整评价

    从调整后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可以看出:首先,其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具有系统性、全面性、长远性、战略性。美国是将对外贸易发展纳入其全球经济战略的宏图之中,为其全球经济战略服务,而不是让贸易游离于其外,追求贸易单独发展;其次,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准确性体现在目标是必须打开国外市场。贸易强国是近代历史以来铁的定律。从几个世纪前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到上一世纪日本的崛起都是这一原则的应用。因而要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必须打开国外市场。具体性体现在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品,而不是对所有出口盲目鼓励;最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到位,有的放矢。到位不仅体现在国家通过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保证投资资源不断流向新兴科技领域,使新兴科技领域具有竞争力。也体现在美国政府施展外交手段,促进公平竞争的努力上。因为政府很清楚若没有公平竞争,美国在高科技产品上的优势会被大大削弱;有的放矢体现在要使美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位居世界首位,在一些关键技术的出口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从而强化美国企业对外竞争能力,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用一句话高度概括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那便通过提高新兴科技领域里的产品竞争力打开国外市场。

    美国鼓励企业的出口政策主要有:

    (1)政府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为企业排除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美国政府官员忙碌的身影常年穿梭于各国之间,或劝诱,或威胁,其目的是为美国企业产品的畅通无阻地进入他国铺平道路。

    (2)金融上大力扶持。美国通过美国进出口银行、农业部、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加尼福尼亚亚洲出口贷款办公室直接为企业出口商提供出口贸易信用担保、出口流动资金担保和出口信用担保。2000年有2, 176家企业从进出口银行中获出口贷款23亿美元,比 1999年增长土3%;2000年美国又推出“企业快速贷款”,申请到批准时间仅36小时。

    (3)技术上支持。美国联邦贸易部、美国进出口银行一起建立了19个美国出口推动中心;美国国内有30个国际贸易中心、企业发展中心专门从事企业出口准备工作;进出口银行,国际贸易贷款计划处联合开办出口风险分析热线网站,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国际市场信息。

    可见美国鼓励企业的出口政策也与我国有很大不同。一是多渠道地帮助企业出口,二是主要通过金融和技术方面的帮助,不似我国一味诉诸财政性补贴。调整后的美国贸易政策目标的结果是显着的: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不仅促使九十年代美国出口快速增长,而且使美国相关产业的出口价格指数稳步提高。据统计,如以1990年为基数,美国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1992年为101%,1993年和1994年分别为101.4%和103.6%,1995年和1996年进一步提高为 108.8%和109.4%。尽管1997年和1998年略有下降,分别为107.7%和104.4%,但1998年与1990年相比,出口单位价格仍提高了4.4个百分点。横向比较,美国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也明显高于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法国。这表明,这些贸易促进措施既使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也增加了美国的国民福利。这和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不断下降,国民福利流失形成鲜明对比。

    三、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几点建议

    美国情况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我国是正在转型

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国内一些条件我国并不具备,比如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因而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经验。但它还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借鉴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的调整经验,我国今后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应准确,具体,具有针对性。

    1.树立“谋求国家竞争优势”对外贸易政策目标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是采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还是竞争优势发展战略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追求创新的世界里,具有创新产品才具有竞争优势,而创新产品并非局限于高科技产品。2002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来全球十大创新产品,传统产品,如橄榄公司的to tal牙膏,吉列公司的马赫3型刮胡刀同仁天堂电子游戏被评为全球十大创新产品。可见传统产品进行创新后,同样具有竞争优势。此外,笔者认为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非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二者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出口产品成千上万种,有些产品可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些则可遵循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例如,有些产品短时期内都难以改变其劳动技能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如珍贵的药采,稀缺的水产品,精美的艺术晶等,这些产品获利都很丰富,但它们占中国出口额的份额很低,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便是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情况。但我们也不应固守比较优势,而应用高科技对其进行不断创新。私营企业青岛金王集团推出的一系列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的蜡烛,克服了蜡烛燃烧时冒烟的弊端。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对蜡烛进行了创新,产品大受国外消费者欢迎,三根蜡烛的出口平均利润等于一台冰箱。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正是通过这林林总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的综合构筑的。

    2.将出口同提升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

    在出口方面应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首先政府应建立高新产品和创新产品的鉴定及认定机构,对高新产品或具有创新产品给予认可。据一些高科技企业反映,他们的一些产品问世后,由于国内缺乏权威性的机构给与认可,他们的产品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及推广,因而难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其次,对高新产品或创新产品的出口采取倾向性鼓励措施,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效仿美国做法;再次,政府建立一套使企业受制于要求创新或提高质量的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使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减少无效供给。

    3.注重进口创新效应

    许多先进技术及创新作为商品可以引进,从而节省了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产品上的研发及创新过程和费用,实现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因而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政府应在进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政府可在最新技术、知识等方面的收集、传播及技术援助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这些技术还可以“外溢”到国内其它行业。政府同时还应引导企业走上进口技术一消化吸收一再创新的轨道上,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