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型课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1

一、研究到课程的定位

有研究者提出;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1)在这个描述性的定义中,研究者将研究型课程的课程目标仅仅归结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并且将课程与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混淆了起来。研究型课程的开展一般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式的学习来进行的,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这个“学习活动”的范围。就最一般的课程构成要素来说,课程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所构成,在描述某一课程时,应交待清南在这些方面的规范,就是在描述研究型课程时,应就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作出回答。这样,要定义研究型课程,我们可以从分析研究型课程的特征入手。

在由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一些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观点一: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

观点二;研究型课程是一种通过儿童对研究型课题作业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与发展儿童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地、积极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观点三: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旨在为儿童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时间,使儿童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观点四:研究到课程不仅仅在于使儿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些观点中,共同的一点在于“探究”,包括深究的学习过程、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探究的体验等等。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研究型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内容上,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中,它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在课程的评价上,研究型课程主要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虽然研究到课程在实施中,提倡通过学习者的探究(研究)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提倡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但它又不同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学校中所出现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式学习,后者强调通过严格的、按照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来发现某种知识,从而掌握这一知识。从课程的性质来看,研究型课程归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研究到江程的特点

考察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特点的研究有多种表述。

(-)从课程的构成要素来考察

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研究型课程在上述四方面中,都有不同于以往其他课程的特点。

1.课程目标上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在目标上的特点表现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不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并且这些目标指向在不同的课题探究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除探究能力和探究粮神外,儿童在探究过程中所达成的知识目标是开放的。

2.课程内容上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综合、开放、弹性大的特点。其中综合性与弹性是体现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此类课程的内容弹性非常强,在保证一定的学习量的前提下,儿童所探究的内容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的学习小组,都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

3.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点。

以开展合作性的、综合探究性的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儿童的探究过程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某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这几种形式都会出现。4.课程评价上的特点。

由于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评价中,不适宜运用目标评价,而应该运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这样,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就具有了过程性这个特点。

(二)从课程的编制和设计来考察

探究型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思想。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载体。各个学校可以根据“以学习者、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等原则,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教育条件和具体特点的课程。这就涉及课程的设计问题。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成形式和组织结构。它一般取决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一是广义层次的决策,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另一是具体的层次决策,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等。在研究型课程中,课程的设计者除课程方面的专家、专门的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之外,学校和教师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三、研究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一)关于研究型环送的设计问民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编制上的特点,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确立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编制的过程,课程的编制者由单一的课程设计者扩大到学校繁育中的各方面的人员,这种编制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课程编制。学校和教师已习惯于实施现成的课程,按照现成的教材和教参,组织教学、实施课程。因此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甚至学生是否能很顺利地参与到研究型课程的编制活动中,并使课程的价值得到体现,是在进行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学校和教师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学生是否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此类过程中?从一些尝试性的实践中发现,儿童对于研究型的活动的价值上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它不重要,原因在于它与考试没关系(这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贯关注于考试这一惯性所造成的);另一是觉得它很有趣,自己感兴趣(该学校在开展此类活动前,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作过调查)。从学习者这一方面来看,儿童是否能积极投入到此类课程的学习,是由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所决定的。就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以提高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被动的服从者,教师不会也不敢对课程、教材、教参中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修改意见。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能否适应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这是在研究型课程实施中首先会遇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关于研究型课程教材中的潜能开发

所谓研究型课程教材中的潜能,是指课程编制者的价值观和意图以及意图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学情境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同的价值观和实践经验有可能导致教师发现课程教材中新的课程潜能。研究型课程教材潜能的实现通常取决于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师的能力和喜好。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也是课程编制者和课程潜能的开发者。在这个层面上,对于研究型课程的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对研究型课程教材的课程潜能的识别和发展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基础、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态度、对课堂情境的感受能力以及组织课程教材、课题研究的经验都有助于教师对研究型教材的课程潜能的识别。

如何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潜能的发现和利用能力,在有效实施研究型课程中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要提高教师发现和利用研究型课程潜能的能力,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原有的教学经验的认同和习惯,使得教师容易按照旧的教学信性来实施新的课程,旧的教学习惯也阻碍了教师对于新的研究型课程的课程潜能的认识和利用。

(三)关于学生的全员参与问题

由于研究型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儿童都能参与。但这类课程学习,无法通过大规模的集体授课来完成,而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小组指导来完成,其活动的开展形式也主要是小组形式。而我们的学校中,班级单位学生数相对来说较多,需要配备较多的教师才能实现。对于教师来说,还涉及教师的文化、学术的领域、水平、研究指导能力等问题;对于学校教学管理来说,怎样评定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效和工作量;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研究活动,学校的场地、设备、仪器等是否充足;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研究型课程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而有效开展,否则又将会出现实施活动课程中的一些异化做法(将学习材料“朗读”一遍,就算“活动”过了)。

(四)关于研究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问题

在初步尝试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提出的一些研究到课题大多涉及自然和社会领目的知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与基础型课程中向自然、社会等一些科目的教学相互区别和协调。在自然和社会科目的教学中,也倡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对于自然和社会加以了解,并运用这些科自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印时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相容易与研究型课程中的内容相冲突。研究型课程中所探究的课题与自然、社会等科目的学习内容相重负,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77-02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骨创伤及其系列疾病在疾病谱排列中已名列前茅。特别是交通、高空作业等出现的高能量创伤,以及电脑前工作,缺乏训练、营养饮食混乱造成的慢性颈肩腰腿痛疾患,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的发生率急剧上升,随着骨伤科疾病的发生率及病种分布的变化,治疗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过度崇尚坚强内固定,器械昂贵和过度“崇洋”等方面,因而出现了骨科过度治疗的现象。

1何谓“过度治疗”

那么目前骨科界存在那些“过度治疗”现象呢?一句话:或多或少,无处不在。我们认为骨伤科的“过度治疗”应当包括诊断和治疗两大方面,一是指相关的辅助检查超过了某一骨科疾患在诊断方面的应有需求;二是指没有合适地选择适应证进行手术或多重固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技术定势,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骨科治疗主要在“开放手术”上取得了技术优势,发明了一系列创伤骨折及骨病的手术疗法,且新型固定器械及替代装置层出不穷,越演越烈,因而,出现了一种“越昂贵越代表先进”的误区。二是盲目崇尚、缺乏创新思维,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种类似“崇洋”现象,他们以引进欧美新器械为骄傲,因而导致器械越用越贵,手术费用越做越高,有的国家骨科医疗界甚至将本国的“骨关节置换率”当成了这个国家是否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骨科界中曾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出这种现象。内容如下:有一个国家的首领将其国度内的一位市民全身置换了12个关节(双肩、双肘、双膝、双髋、双腕关节再加一个踝关节,一个椎间盘假体)作为其每次演讲的现身材料,以代表其国家的经济发展,体现他在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

2 “过度治疗”的特征性表现及其弊端

为了说明过度治疗现象的存在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我们选择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来说明,这些病例不只是发生在国内,而是从整个世界骨科范畴筛选出来的,谨以示之,想以此提醒我们在诊疗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尺度,造福社会及患者。

2.1案例1

一位年青腰痛患者,体检时没有明显的神经压迫体征,也没有相应的症状,CT显示腰椎间盘膨隆,结果某医师积极地为该患者施行了腰椎间盘摘除手术――这是腰腿痛专科范畴的过度治疗,是没有选择好手术适应证的过度治疗。据统计,很大一部分正常人群行CT检查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椎间盘膨隆退变现象,该患者腰痛完全可以通过中医推拿保守手段达到治疗目的,而手术摘除腰椎间盘不但不一定解决得了患者的腰痛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治疗副损伤及后继不良现象。

2.2案例2

一位45岁女性农民患者,膝关节时有酸痛,尚能行走,但不能耐受久行。经X线片显示:右膝骨性关节炎,内侧关节间隙轻度变窄,关节面良好。就诊某大医院,医生给予告知非人工关节置换无法解决问题,最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又给予昂贵的多联抗生素使用,结果该患者几乎倾家荡产――这是骨关节科范畴内的过度治疗。自从各种人工置换假体发明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甚至有的医院以关节置换率来代表医院“先进”技术的程度,因此,人工关节置换越做越多,患者所承受的医疗费用也越来越大。可是,巨大的医疗费用是否物有所值?事实并不是这样。

2.3案例3

一位70岁高龄患者,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某医院给予行切开复位异形钢板手术治疗,术后骨折端得到短暂的对位及固定,1个月后出现内固定失败,并致腕关节功能大部丧失――这是创伤骨折范畴内的过度治疗。分析该病例,有以下三个因素可以质疑:高龄手术风险大;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内固定难以成功;关节内骨折内固定,如无法达到解剖对位,早期关节训练,功能恢复难以奏效。故这个手术某种程度上注定要失败。而传统的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就基本能使该患者达到治疗目的,既简单又价廉,为什么我们还要让患者承受如此的身心痛苦及巨额的医疗费用呢?

上述病例从多角度折射出目前骨科界的“过度治疗”现象。这个现象不是区域化的,也不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3坚持中医药本质特点,开辟中医骨伤微创之路

骨伤科“过度治疗”现象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在我们国家表现还不突出,为了防止“过度治疗”冲乱了我们的阵地,必须提高警惕,加以防范。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有着无数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医骨伤学的先驱者和后继者。尚天裕、孟和等一大批优秀的忠实于中医骨伤事业的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突破传统医学的局限,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孟和教授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吸取现代物理学及生物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中医骨伤微创技术,这一理论和技术是东方人特有的思维理念的产物。它具有绿色的、人文的、哲理的特点,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点,为我们防止过度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同时也是近百年来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之一。

其实针对“过度治疗”这一现象,我国四大中医骨伤基地,如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广东佛山中医院、山东文登正骨医院、辽宁海城正骨医院等已在不停地寻找一些创伤小、费用少、疗效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绿色疗法”,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治病的理念和要求也在改变,因此以损伤最小,痛苦最少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大多数患者的欢迎。反之“巨创”及“大创”手术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如案例2患者年纪不大,关节置换后有寿命期限的“假体”代替肢体,假体坏了还得换,出现了这种状况,病患的躯体、心理能否承受创伤和打击,经济能力是否能够承受,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思考过了吗?如果她知道具有微创特点的“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支架固定术”,她一定会选择这种“关节置换”的替代疗法。因为这种替代疗法无论是治疗效果、预后,还是治疗费用都有不容置疑的优势。目前,国内知名中医骨伤基地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新和发展新的技术,成为中医骨伤特色疗法的前沿阵地,努力摆脱中医的局限和区域局限,撇除己见,融合众家之长,使“中医骨伤微创疗法”朝着专科特色方向发展,为振兴我国的中医骨伤事业而努力工作。

中医骨伤学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传统医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新的理论的出现。以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适宜技术,避免过度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呼吁中医骨伤界的朋友们,克服中医科研的“模糊观念”,加强信息沟通,互取长短,融合传统及现代骨科技术,寻找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医科研和诊疗规范,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疗法推陈出新,福祉大众,造福社会。

4结语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4―01

一、 什么是微型课

顾名思义,“微”是小的意思,就是小型的一堂课,一般时间在15-20分钟,其中包括课程的导入、学生活动、授课过程、小结等,而且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坚持重点、难点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的正确性,在这样的一堂课中,要精选环节,精炼语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如何上好微型课

微型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集中,而且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平时课堂教学一样,老师在讲台上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包括提出问题、课堂活动、学生分组合作等过程都要一一展示出来。但是由于没有学生,授课人的这些教学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在整个过程中要求授课人准备充分、语言生动、过程精炼。

1. 要精心取舍课题内容、引入课题新颖迅速。因为上课时间短而授课的内容又是一整节课的内容,所以如何把大容量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上完,精心取舍课题的内容是关键。选择少而精的内容,导入新颖的课题能直接切入主题抓住重点,吸引学生。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引入课题,也可以从上一堂课的复习中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进入课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切入题目、引人注意,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与题目的关联衔接,迅速导入,这是进入课题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较多的时间分配到内容的讲授中。

2. 选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授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合理、恰当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保障。所以,在微型课中我们也要根据所上内容去选择合理、恰当的授课方式。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是偏重理论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讲授、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发言、教师总结的方式,当然在设置情境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话题,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如果内容侧重操作的部分,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加演示的方式,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分小组演示成果,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形式来讲授。这里所说的合理就是学生能在本节课完成的任务或是较大的任务,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每个人完成一部分,总结后也能在本节课完成的任务。任务不能太难,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太大完不成,这样学生会养成拖拉的习惯。而且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展示、点评,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表扬或提出意见,让他们从这节课中有所得。

3. 要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根据微型课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当然是以讲授为主。微型课的教学主要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体现和检测,教学方式要符合微型课的课堂情境和教学特点,真正能够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准。微型课虽然时间简短,内容单一,但也要讲究课堂结构,既不能只讲主要问题,也不能不分主次。一堂课有导入、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点评,有板书有总结,这样一堂课才算是完整的一堂课。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导入要简捷新颖,语言精练能迅速切入正题,不要语言过于拖拉,上课半天导入不了正题,致使课堂头重脚轻以至于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快导入正题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中心上,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有讲有练有学生的活动。最后,一定要有小结。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圆满地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4

1、微型课的内涵

微型课本质上还是一堂课,在这堂课里没有学生,只有评委和同行。教师需要假想面对学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知识点的讲授,从技能传授到素质拓展,完全按照正常的课堂教学环节展开,在授课过程中,因为没有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微型课的是一堂教学环节齐全而规模较小的课,时间为15分钟~20分钟。

2、微型课的优势

微型课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具有了相应的优势:(1)微型课是一种高效的教科研形式。微型课时间短,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人次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核或者交流,大大节约了教师教科研活动的时间;(2)微型课比赛一般采用现场抽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备课工作,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并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预设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微型课的教学设计———以课题《电子相册———PPT图片动画的制作》为例

微型课因为省略了学生活动环节,是正常课堂时间的一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具体而微者”,教师在课题选取上宜“小而精”忌“大而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炼教学语言,点面结合,统筹兼顾点、量、度、序、法、情、时、效等教学要素。

1、微型课课题选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的技巧

(1)课题的选定

在课题的选材决定了这堂课的方向,选材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引人入胜的选题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案例中的微型课题选自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第六小节的“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在这个知识点的选题上要尽量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以“电子相册”为主题,选材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的照片制作动画效果,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体会到学完这门课后可以有用武之地。(2)教学目标的制定微型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抓住课题的核心知识点,要从小处下手,一堂微型课不可能解决大而泛的问题,要具体化到1~2个问题上,其次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目标层层递进,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逐渐加深。在制定教学目前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进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已经学习了PPT的相关操作,并在课前自主学习了PPT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能够制作比较简单的幻灯片切换、文字和图片的动画。因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本课题从“电子相册”这一主题入手本节课主要从电子相册的制作入手,利用自定义动画制作具有跑马灯效果的电子相册,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PPT动画制作的技巧,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去,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升华。

2、新课的引入

新课的引入是整堂课的关键,设定合适、新颖、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探知问题,产生目标意识,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抓住课堂导入的“三分钟效应”,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业余生活中都喜欢拍照、收集各种有趣的图片,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堂导入中,利用教师从小到大的照片制作的跑马灯效果的电子相册能够成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抓住学生眼球后,引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完成跑马灯效果的电子相册的制作。

3、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任务分解梯度化和师生互动自然化。任务分解梯度化是指将课题的任务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多个子任务,即在完成任务1后,自然的过渡到任务2,知识点形成串联,从点到面,从而完成最终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后,将课题的内容分解为两个任务:1.单张照片动画效果的实现:单击照片时,从左侧进入屏幕中心,进入的同时照片放大;再次单击照片后从屏幕中心向右侧退出,退出的同时照片缩小。2.实现多张照片的滚动播放(跑马灯效果)。跑马灯效果的制作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初步接触动画制作,一下子完成这个任务比较困难。因此,首先让学生尝试较为简单的单张照片的制作。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项目引领,分组完成的方式。学生首先根据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动画分解的关键步骤,并尝试动手完成,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并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小组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总结归纳,并详细演示操作步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解决了任务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张照片的滚动播放如何实现?同样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播放动画时分解动画,用语言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在任务二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多张图片的动画效果如何实现?2.复制完成多张图片的动画效果跟跑马灯效果还有什么细微差别,如何修改?在层层深入剖析,并逐步解决这两个问题后,本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时,教师要最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课堂中的知识点连贯起来。

4、小结反思

小结是对本堂课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反思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因此小结与反思在微型课中有重要作用,知识点的梳理要短而精,并进行必要的素质拓展。(1)梳理每节课的知识点,归纳知识要点。课堂小结一般都是由教师总结陈词,快速的归纳知识点,以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其实,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总结收获,反思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对本节课的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本课题的小结反思部分,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为学生归纳PPT动画制作的要点,并谈谈收获体会。(2)知识点拓展。这是小结反思的重要环节,在学生总结完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归纳,为下次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工作。在课堂小结环节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通过一段话和一个动画引入的:“有人会问:做出一流的动画是否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来通过一个精彩的动画作品来说明。在这个动画作品中只用到了擦除和出现两种最基本的动画,因此,对于动画作品,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观察力和模仿力。需要亲身体验、动手反复摸索,才能成为自己的经验。”(3)素质拓展:为学生介绍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完后还能够有欲望去研究、去学习。因此,设置第三个内容:推荐网络PPT达人:秋叶,展示一些更加精彩的PPT制作的动画,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5、作业和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往往容易忽视,通过作业的布置可以指导学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本课题中,作业和拓展的设计为:(1)完成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组长完成任务记载卡的记录;(2)为家人制作一个电子相册;(3)以组为单位构思一个集文字、图片、音乐等综合元素于一体的动画作品,并收集好相关素材。

三、结束语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微型;实验;功能;设计

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节约原料简化装置为前提来取得化学信息,其效果要求达到现象明显、安全环保、操作简便为目的的实验方法和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化学实验起源于美国,是一种被认可的、并以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为核心的、化学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被赞誉为化学实验里的一场革新。本文对微型化实验的功能和微型化实验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以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化学实验课的要求。

一、微型化实验的功能

1.微型化的实验教学,是对化学实验课的发展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师传统实验课的实施和实验技能的挑战。

2.微型化的实验教学,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3.微型试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而且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容易携带、不易破碎、经济环保等优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条件实现自己的实验设计,体验化学的乐趣。

4.微型试验更能体现启发性、探索性教学。

5.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的操作体验中来,通过准备阶段、设计方案到实验的实施及产品的获取、结论的得出,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微型化实验设计

1.微型化实验设计的原则

型化实验设计的原则不仅遵循化学实验的原则还有自身的特点。

(1)科学性是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微型化实验设计过程中虽然要求简捷,但仍然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凭空设计。

(2)其次是安全性原则。安全性要求对环境无污染,对人身无伤害。

(3)微型化原则。实验设计能够体现微型实验仪器小巧便携、不易破碎、经济环保、操作易行等优点。

2.微型化实验设计的方案

实验设计的方案的形式有多种,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的思路等八个主要方面。

(1)实验名称:明确验证物质的制备、性质或者用途。

制备SO2并验证其性质实验

(2)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的思路。明确实验的目的,设计合理、科学,选择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实现哪些实验的微型化。

①对SO2制备、性质、及尾气处理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经济环保、操作易行。

②培养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

(3)实验原理:运用了哪些实验原理,验证哪些性质。

运用SO2气体的制备及检验SO2性质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氧化物性质。

(4)实验器材和用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的思路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和用品。

水槽一个、100mL小烧杯、250mL大烧杯、滤纸条

(5)实验步骤:体现微型化实验的要求,更加简便,节约原料,环保及实验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

步骤:

①把20.0克亚硫酸钠固体放入100mL的小烧杯里,把100mL的小烧杯放在装适量浓度约为5moL/LNaOH溶液的培养皿里(可用水槽代替)。

②将一个250mL的干燥大烧杯底部粘上一条湿润的PH试纸(可用蓝色石蕊试纸代替),一条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条,一条浸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条,一条浸有硫化氢溶液的滤纸条。

③向小烧杯中的亚硫酸钠固体上滴加浓硫酸, 立即盖上250mL的大烧杯(NaOH溶液应封闭250ml烧杯下口),多余的SO2被培养皿里的NaOH溶液吸收。

注意事项:步骤②中将一个250mL的干燥大烧杯底部粘上三条纸条时,操作不能太慢,滤纸条上的溶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则实验现象不佳。

(6)实验现象:通过现象验证了什么性质,与预期的效果怎样。

现象:

①通过PH试纸变红色不褪色,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②通^使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并能与①对比说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局限性。

③通过使浸有硫化氢溶液的滤纸表面产生淡黄色固体说明二氧化硫有氧化性。化学反应方程式:SO2+2H2S=3S+2H2O

④通过使浸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

+2H2SO4

⑤多余的SO2被培养皿里的NaOH溶液吸收。有害气体不会外泄,保护了工作环境。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OH+SO2

=Na2SO3+H2O

效果:显色效果明显,课堂效果较好。

(7)实验装置:新旧实验装置对比,清晰直观展现微型化实验的功能。

(8)与传统实验相比的创新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实验的创新点。

与传统SO2实验原理(如图)对比:通过对SO2性质实验进行改进,打破常规思路中,该装置中不仅有SO2的制取装置、性质检验装置、还要有尾气处理装置,该设计的创新点是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操作易行,便于携带,低碳环保。

通过微型化实验的设计,学生们不但需要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需要对知识灵活变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甚至还要查阅资料,从设计实验到实验的实施,学生综合实验能力逐步提高,并真真切切体会到化学的神奇,从而带动学生对化学的热爱,激发潜能,培养出素质人才。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化学实验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贵银.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6

作者:王永刚 齐承刚 朱亚玲 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院校把它从化学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从而有了大学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说.基础化学实验从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进而走向独立,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问题接踵而来,大学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严重脱节,认为实验教学是基础化学实验课的事与自己不相干,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把两者割裂开,使基础化学教学处于不正常状态.为建造和谐统一的大学基础化学教学新秩序,我们认为应提倡研究性学习,把微型实验用于化学理论课堂教学,从而改变理论教学与实验完全脱节的局面.同时认为大学化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验表现能力”,丰富课堂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征.

1大学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全脱节实验是化学得以发展的基石,是帮助学习者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独立开设基础化学实验课,无非是想把基础化学实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改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落后局面,同时也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把本该和谐统一的基础化学教学分割成互不相干的两块.基础化学实验的独立课程设置似乎给了化学理论教学以解脱,四大化学理论课很少有人主动地和实验联系起来,一只粉笔或是一张光盘便是整个化学课的道具.只是泛泛讲述前人的经验理论,没有主动探索大师们开拓创新的思维方法与手段.这是非常可怕的,与设立基础化学实验课的初衷相背.

2微型化学实验——联系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纽带微型化学实验早已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这方面的论文也频繁见诸学术刊物.化学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安全环保、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是它的特点.我们认为它的概念应该延伸,应把“微型化学实验”定义为:由教师主导、师共同设计,所用化学药品尽可能少,所用仪器设备简单,具有良好启迪性、开拓性的“学生实验”.它不是课堂演示实验,比大型学生实验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它应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中教师用实验处理难点、重点的教学形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微型化学实验不失一方良药,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是联系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纽带,为打破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间的割裂提供了可能.通过微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把理论教学很好地同实验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点.这样,化学理论教学就可以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做出有力支撑,两者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任.

3化学教师的实验表现能力——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割裂的突破点一名好的大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有传统教师的优秀素质,还应具有超强的“实验表现能力”.“实验表现能力”是化学教师根据教学难点重点组织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教师只有对化学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对知识点有更深的把握与理解,才能设计出优质的微型实验,从而丰富课堂表现手段.化学实验表现能力是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升华,是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割裂的突破点.它能使教师从空洞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体现实验——理论——再实验——优化理论的化学学科理念.所以只有化学教师具有了超强的实验表现能力,才有可能改变理论教学与实验完全脱节的局面,从而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间的割裂,创建和谐统一的大学基础化学教学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