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范文1

[关键词] 免疫学技术 生猪屠宰检疫

[中图分类号] S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33-01

一、我国生猪屠宰检疫的现状

目前我国生猪屠宰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逐渐增高,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也纷纷建厂扩展。另一方面,动物疫病日益纷杂,许多疫病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难以区分。加强动物检验检疫,提高动物检验检疫的水平,一方面可有效防止病害生物进入我国,保障我国动物产品的养殖安全与生态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能控制疾病从疫区向非疫区传播,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维护我国动物产品的国际信誉,从而促进产品出口。在此背景下,生猪屠宰检疫水平、检疫技术也必须提高以适应相应的要求。但目前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大部分却依赖于检疫人员“一个钩、一把刀、一双手、两只眼”来从事检疫工作,几十年来未有新的、快速的检疫方法得以应用。

二、免疫学技术与生猪屠宰检疫

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尤其是免疫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把传统免疫学推进到现代免疫学的新时代。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化学发光标记免疫、酶标记免疫、核素标记免疫、生物素和荧光素标记免疫、金标记与稀土元素标记免疫等成为全新的技术门类,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免疫技术领域,而且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对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免疫学技术在生猪屠宰检疫的应用

1.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1.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这种反应称之为凝集反应。目前可用凝集反应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布鲁氏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囊虫病、猪萎缩性鼻炎、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等。

1.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侵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物的现象,称之为沉淀反应。目前可用沉淀反应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旋毛虫病、炭疽、猪支原体肺炎、猪链球菌病等。

2.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种酶联免疫技术。用于检测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即用酶标记抗体,并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目前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囊虫病、猪瘟、猪旋毛虫病、猪乙型脑炎等。

2.2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织化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目前可用免疫组化技术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等。

3.其他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技术范文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学各专业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近年来,根据我院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由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收集多年资料,优选标本,并参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编辑了常见细菌及有关病毒、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等章节,尤其是寄生虫学的实验课程,其内容包括观察染色标本和活体标本。病理标本和患者照片。通过实物、图像、照片、录像阐明各种常见寄生虫的发育过程、致病机理以及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自制CAI课件,根据实验、实习课的内容要求,选择结构完整、清晰的病原标本,分别从肉眼、低倍镜、高倍镜等不同角度观察。将相应的典型结构进行显微照相,输入计算机,建立素材库,并将所观察的标本由计算机发送到各实验室,通过对病原标本采集处理,展示的标本画面清晰,形态栩栩如生,动静结合,视觉生动,感觉直观,并对形态易混淆的病原标本进行鉴别,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必要时还可随意重复观看,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关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示范、讲解,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记忆深刻,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难找到的病原体可先从电脑显示中观察,然后自己查找,以直观、形象、动态等多感官特点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无法获取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学生实验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从而促进教学个性化的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正如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所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2 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负担过重,教师劳动强度增大,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要积极地开拓医学教育新思路,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应用,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有更加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生。多媒体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电视录像等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节省了大量的讲解时间;同时多媒体实验室提供的立体模型和模拟动画,在声、形、色、动、静等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快又牢固,轻松地学会观察、辨认各种病原体结构的技巧。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即使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改善,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科研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又保证了学生接受同等质量的授课信息,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效率。

另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不断充实深入。多媒体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便捷、时效性,可以为医学微生物学不断补充入新的血液,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弥补了教材更新慢的缺点。像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对人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这些病毒的资料并及时传递给学生。

3 节约教学资源,增强办学效益

免疫学技术范文3

24.33)μmol/L和MN组的(97.47±76.39)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免疫检查;生化检查;肾脏疾病;血抗凝血酶Ⅲ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25

近些年来,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 肾脏疾病利用生化检查以及免疫检查内容以及检查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为肾脏疾病等的诊断、肾脏疾病的治疗、预后评估等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对提高肾脏疾病的确诊率以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肾脏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本院收治的肾脏疾病患者的生化检查以及免疫检查的情况,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肾脏疾病患者90例, 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9~67岁, 平均年龄(35.8±18.7)岁;病程15 d~21个月, 平均病程(9.8±3.8)个月。经影像学诊断以及肾活检病理诊断确定90例患者均患有肾脏疾病。按照病例类型分为MCD组(30例)、MN组(24例)以及FSGS组(36例)。

1. 2 方法 肾脏疾病患者确诊为血管栓塞时, 分别测量三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24 h Upro、血红蛋白计数、Scr以及AT-Ⅲ[2]。利用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 来完成AT-Ⅲ的测定工作;AT-Ⅲ的浓度>2倍正常值表示阳性[3]。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三组患者均存在血管栓塞症状, 经过生化检查以及免疫检查的结果显示:FSGS组的24 h Upro略高于MCD组和MN组;MCD组的血红蛋白计数略高于MN组、FSGS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的Scr水平为(138.56±66.81)μmol/L, 显著高于MCD组的(89.85±24.33)μmol/L和MN组的(97.47±76.39)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脏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及早的发现并治疗, 对肾脏疾病患者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生化检查以及免疫检查, 能及时的对肾脏疾病做出诊断和鉴别, 对后期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肾脏的组成中最重要的就是肾小球的过滤功能。肾小球的早期损伤检测以及肾小球过滤功能的检查, 就是肾病生化检查和免疫检查的主要内容。肾小球的损伤检查可以通过定量的方式测得[4]。肾小球损伤的早期表现为:患者的尿液中能够检测出微量的中分子量蛋白, 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有中分子量蛋白, 这是因为肾小球的过滤膜具有屏障作用, 能够使蛋白质不能透过过滤膜进入尿液。如果尿液中检测出中分子量蛋白, 说明肾小球的过滤效果已经失效, 需对肾脏做进一步的检查。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通过免疫浊度测定技术得出的尿微量蛋白以及尿转铁蛋白。相关研究表明:Scr、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血清尿素(Urea)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灵敏度分别为72%、63%以及51%。肾脏疾病患者的GFR降低正常水平的1/3~2/3时, 肝酐、肌酐的水平才会呈现出异常现象, 无法灵敏及时的反应出GFR[5]。

近几年来, 临床越来越重视肾脏疾病当中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其中最重要的检测项目就是肾小管的标记蛋白TIN。肾小管标记蛋白主要包括低分子量蛋白、尿酶、抗原性物质三部分组成。当肾病患者的肾小管重新吸收功能受到破坏时, 肾病患者的低分子量蛋白排出量将增加。通过以上, 不难发现, 检查过程中如果尿液含有低分子量蛋白时, 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项指标可以作为早期肾脏受到损伤的一种检测指标和标志表现。

肾脏疾病的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冷球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抗基底膜抗体和血清补体等。目前原发性肾小管炎症诊断过程中关键的检测数据或检测项目就是抗中性粒胞浆抗体, 把握此就能及时发现肾脏疾病。此外,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 基因被人类不断探索发现其规律, 基因检测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肾病检测中, 其中肾实质基因突变能引发肾脏疾病已经被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 此种检测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的检验和诊断过程中, 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此种方法对于潜伏期的患者或无明显征兆的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等更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本文研究表明,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患者, 其血管栓塞特点不是一样的, 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肾病患者的AT-Ⅲ多处于正常范围, 膜性肾病患者一般来说尿蛋白均处于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 肾脏疾病的生化检查和免疫检查具有良好的前景, 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极具推广价值, 期待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迎霜, 余昊徵.肾脏疾病的生化、免疫检查40例临床诊治分析.吉林医学, 2012, 33(12):2511-2512.

[2] 张晓红.肾脏疾病的生化、免疫检查27例临床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4):94-100.

[3] 刘国勇, 贺理宇, 石艳, 等.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中国全科医学, 2015(30):3682-3685.

[4] 成水芹, 龚德华, 季大玺. 血液净化治疗冷球蛋白血症.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4, 23(1):93-98.

免疫学技术范文4

一、以本为本,注重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二、有所侧重,注意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模仿性的习题,但是,在课后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本在习题设计上的某些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如在教学《24记时法的认识》这一课时,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了解24时记时法的特点,掌握24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相互转化,在苏教版的课本上并没有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下面的习题:

1.你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来吗?

上午8时?摇?摇?摇?摇下午3∶00?摇?摇?摇?摇晚上9∶20

2.比一比,看看谁最先将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出来。

23时?摇?摇?摇?摇14∶30?摇?摇?摇?摇6时40分

这样针对性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方法,尽量避免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注意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达到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让学生小组合作选取合适的工具(报纸、米尺、软尺、粉笔等)表现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我设计了不同的方案。有的用4根米尺就围成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也有的用粉笔借助米尺画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还有的用几张报纸,借助米尺或软尺拼成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四、贴近儿童,注意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应通过儿童化的题型和充满童趣的练习模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时,我把写有1―10的两组卡片和11―20的10张卡片分别给30位学生,然后先让持有1―10卡片的任意两名学生站起来,面向持有其它卡片的学生,算出两卡片上的数的和之后,持有和答案相同卡片的学生就马上站起来,站对了就热烈鼓掌,站错了就唱一支歌。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在趣味游戏中练习了20以内的加法。

五、拓展延伸,注意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练习中,学生不应是进行专项训练的机器,而应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应注意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外,还应注意设计探究性的习题。

又如学过长方形面积后,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一根40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怎样围占地面积最大?解决这道题目的思考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思考过程,有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围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往往就出现“会说不会做”的情况,没有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通过填表观察,展开讨论、交流,从表中发现规律:长与宽的米数越接近,所围成的图形面积越大。

附表:

免疫学技术范文5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艺术设计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不仅丰富了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而且相关学科间理论精髓的融合、互动更具有实际价值意义。作为艺术设计重要分支的书籍设计也有着强烈的融合追求,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像隐喻研究缘于对书籍设计的开拓与创新。书籍设计在之后迅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众多设计原则,从而指导书籍设计的创作。但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设计肯定会停滞不前,在这个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时代,融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理论精髓来促进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本文将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与设计学科中的书籍设计相联系,融合两者理论之精髓,剖析图像隐喻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工作机制,并运用隐喻性思维,为书籍封面设计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认识到隐喻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认知已经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其次隐喻是认知两个事物的行为,是一种创造。

二、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像隐喻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始终未能超越语言本身的局限。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学科,尤其是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很多西方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理查兹《修辞哲学》一书的出版在西方隐喻研究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在书中首次提出了隐喻互动(interaction)的概念,阐述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喻体映射到本体上产生的隐喻意义等。隐喻的互动理论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图像隐喻研究的重点,图像隐喻的工作机制以及构成基础都离不开隐喻的互动性。在书籍设计的创意构思阶段,设计师往往会将书籍的主旨思想利用象征性语言落实到封面上,然后将封面的构成元素(如图形、图像等)与书籍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发现其相似性,从而使封面的构成元素影射到书籍所表达的内涵,这一互动过程便是理查兹所提出的隐喻的互动理论,它为图像隐喻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如何作用于书籍封面设计的呢?图像隐喻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工作机制又是怎样的?王炳社先生的理论恰巧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王炳社先生在他的《隐喻艺术思维》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隐喻就是思维,而艺术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用隐喻来进行思维的过程。

图像隐喻将传统修辞学上隐喻的本体与喻体巧妙的转换成图像,使书籍本身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成为显而易见的主体,而将书籍所表达的信息暗示在书籍封面的图像上,发挥其喻体的功能,使读者将喻体所隐含的信息投射在主体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然而在喻体与本体发生影射关系的同时,还需要遵循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性这一规律,即通过指出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某种相似,使喻体与本体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影射的关系,从而使喻体隐喻并暗示书籍思想主旨。在进行书籍封面设计创意时,封面上所呈现的图像便发挥了喻体的功能,在相似性这一中介的推动下,与书籍本体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相联系,从而更加巧妙的将书籍封面的形式语言与书籍所揭示的主旨思想联系了起来,这便是图像隐喻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工作机制。根据福塞维尔的研究,图像隐喻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混合型图像隐喻(Hybrid type of pictorial metaphor)

整幅图画中的内容并非被视为一个单一整体中的某些部分,而是看做由两个不同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对象或完形(完整的形式),其中这两个部分通常被认为是完全属于不同领域的。解释这种混合现象通过两个部分中的一个来理解另一个。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体现为,书籍封面由不同的两个图形部分组成,在隐喻的过程中,通过指出这两部分存在的某种相似性,从而用一个图形来理解另一个图形,以到达隐喻并暗示书籍深层内涵的效应。

2.语境型图像隐喻(Contextual type of pictorial metaphor)

对整幅图像中的一个统一的对象或完形进行理解,要根据图像上描绘的其他物品所构成的视觉上的语境。语境型图像隐喻中的对象作为画面主体,其所属范畴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画面的语境给出强烈的暗示,从而作为喻体影射到书籍的内涵。

3.图画明喻(Pictorial simile)

在整幅图像中,将一个统一的对象和另一个不属于同一范畴的对象并置在一起,目的是通过两个对象中的后者来理解前者。

4.整体隐喻(Integrated/embodied metaphor)

即使没有语境暗示,一个统一的对象或完形只要和其它对象存在某种方面的相似,便可以为其所用,即通过指出封面形式语言中的图形与书籍内涵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使本体与喻体之间产生一种联动性,从而让读者通过封面便能与之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书籍封面设计中图像隐喻的美学意义

书籍封面设计中图像隐喻的成功运用,不仅能切合书籍的内容主旨和情感,提高封面形式语言的表达力,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在视觉上体会到独特的美感。因此,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像隐喻有着非凡的美学意义。在不同的封面图像隐喻中,图像隐喻形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一切的出发点都在于对美的最求和对生命的理解,本人认为书籍设计中图像隐喻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洁美

书籍设计是一种比较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因此,封面设计的图像内容必须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理解。简洁明快、讲究意蕴即是书籍设计的一大显著特征。在书籍封面这块寸方之地,画面形式语言即要简明又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所以书籍封面设计中图像隐喻的美学特点之一就是构图简单、浅显易懂,形式语言简明扼要。

新奇美

古语说:“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指的是人们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就会减弱感觉的敏感程度,反之就觉得新鲜、奇特、别致、耳目一新。因此,书籍封面设计中图像隐喻画面的独创性,使封面形式语言新鲜、别致,给消费者中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美感。封面图形与书籍内涵的映射互动往往能是读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幻象美

在书籍封面中用图像隐喻制造幻象,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人与书籍之间建立一种现实―理想、物质―精神的关系,在读者与书籍主旨之间构架起一座精神沟通的桥梁。在产生隐喻效应的同时,使读者感受到独特的幻想美。

意境美

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书籍是承载文学的一种立体形态,是文学作品的栖息地。 书籍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是给书本身与读者之间架一座桥梁,在封面设计过程中不能把文字内容罗列在这寸方之地,也不能将文学形象直接再现于封面之中,所以我们要运用图像隐喻这一媒介,运用象征这一艺术创作规律来巧妙的隐喻并暗示书籍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从而使读者产生联想,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美。

四、结语

免疫学技术范文6

一、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虽然随着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校对平面艺术设计专业也越来越重视,平面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来蓬勃发展,但是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在现阶段高等院校关于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搭配不合理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接触知识面时就会比较窄,不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许多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将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公开课、实践课安排不合理,有的高校为了学生能够早点将学分修满将基础课和专业课混搭安排,这样在两门课进度没有安排好的情况下将会出现在专业课中需要基础课的知识时学生没有学过的现象,这样就使得老师的教学很被动,讲专业课时学生基础课程没有学,到基础课程讲到专业课的知识点时,专业课老师早就将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跳过去了,导致学生的基础课程学的不够深入,同时专业课程也学得不够好,这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搭建,只会使得学生感觉每天虽然在学习,但是依旧对老师所讲的没有深入的理解,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关于平面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提升,这种高等院校的教育也不达不到现阶段社会对人才要求。(二)现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依赖于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这样不能使学生的手绘能力与一些理论知识得到锻炼。虽然现如今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如果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过多依赖于电子设备去完成设计,将使得他们的创作思维受到限制,因为现在一些现有的素材太多了,有的学生为了方便就直接利用电子设备在现有的素材上进行加工创作,虽然可以大大节省学生的时间,但是这样使得学生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不想过于深入的了解,会使一些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无法支撑接下来继续创作的现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不利,特别是以后进入工作,一些难的创作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完成,但是没有一些比较牢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将会使得平面设计作品缺乏灵魂,显得比较呆板。

二、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为了使得学生拥有比较牢固的基础知识,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是应该进行合理安排,虽然现在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将专业课学习好,学校应该先将基础课程开设,可以在中间穿插上一些专业介绍类的课程,以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防止学生在学习阶段出现对平面艺术设计没有丝毫了解的现象,加一些专业介绍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平面艺术设计以后工作是干嘛的,以后工作会用到哪些专业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好好学习专业课,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尽早的定下以后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高等院校在排课时应该每周都安排有课,并且在晚上还应该安排专业课答疑,因为现在高等院校上课就是一遍过,如果存在不懂的地方只能靠自己去查,但是有些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所以专业课答疑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专业课上的疑问,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课上打好基础。(二)尽管现在电子设备功能比较强大,但是教师还是应该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能够手绘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生如何去使用一些电子设备以及软件,像Photoshop之类的软件就可以教学生去使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使得平面艺术设计作品更加有层次感,但是也不能过多的依赖于这种电脑软件以及一些电子设备,还是要注重学生在手绘能力上的培养,因为在电子设备上或则在软件上进行操作可以利用现有的素材,但是纯手工绘制的可以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