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减排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减排研究范文1
Key words: carbon tax;cap-and-trade;a hybrid policy of cap-and-trade and carbon tax;game model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01-04
0 引言
随着国际环保法规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制约日益严格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积极推行基于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政策,并承诺在2020年之前将中国的碳排放量降低40%~4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碳减排机制,如碳交易机制[1]、碳税机制[2]、以及碳交易与碳税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机制[3]等,这些机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实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中国正通过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多个省市建立碳交易所来推进省级碳交易试点。同时,国家财政部门曾多次表示要研究征收碳税的相关事宜。在环境保护和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下,我国的减排政策究竟是选择碳交易还是碳税,抑或是碳交易与碳税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政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文献[4]和文献[5]认为在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以及零交易费用的条件下,碳交易和碳税机制具有等效性,两者可以相互替代,只要将价格或者排放上限确定在边际减排成本与边际减排收相等处即可。但现实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很难满足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两种减排机制的政策效果并不相同。近年来关于碳交易和碳税的选择问题,学术界各执己见。部分文献支持应采取碳交易政策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6-9]。他们认为:①碳税虽然可以保持碳价格稳定,但是它不能确保既定的减排目标的实现,而碳交易机制通过确定碳排放总量提高了环境效益,碳交易优于碳排放税;②碳交易机制为减排提供了时间上的灵活性可以降低企业碳减排成本,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决策者的支持;③从长远来看,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相对稳定;④在碳交易机制中,碳排放权按照拍卖方式进行分配,一方面,拍卖方式可减轻广大消费者面临的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拍卖带来的经济收入可被用于降低其他扭曲性税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部分文献认为碳税机制有优势[10-13],他们认为:①碳税比碳交易更简洁更容易管理,即使在征收碳税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阻力,随着对全球变暖问题认识逐步深化,阻力也将会日趋降低;②碳税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价格信号,反映减排现状,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排放;③在既定碳减排目标下,碳税所需管理成本与经济成本最低,碳税优于碳交易;④碳税的税收收入如果用于补贴企业提高减排技术和其他扭曲性税收,不但会有效减少碳排放,而且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增收。还有部分文献认为根据减排目标需要和两种减排机制的适用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使用不同的减排策略或者采取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可以更有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刘小川,汪曾涛[3]认为在近期内应以采用碳交易为主再逐步向以碳税为主体的减排机制过渡;袁永娜,周晟吕等[17]认为将碳交易和碳税结合的复合政策可以克服碳交易过于灵活和碳税过于死板的特点;石敏俊,袁永娜等[15]将碳交易和碳税结合起来考虑,通过政策模拟手段,比较分析碳交易、碳税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在减排效率、减排成本和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的优劣,认为复合政策减排策略减排成本适中,不但可以确保既定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使较为分散的排放源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降低减排机制覆盖行业的减排压力,是较好的减排政策。
目前,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大有成为潮流之势。在我国,在碳减排机制的选择上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存在着分歧,以往文献的研究多集中在碳交易和碳税概念和定性的探讨[5,15-16],或从减排成本、减排效果以及经济影响角度比较其优劣[17]。本文考虑碳交易政策和碳税政策的属性,设计了单一碳交易、单一碳税以及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的不同情景。通过构建政府与两个具有竞争关系制造业在三种不同政策下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逆向求解,比较分析了在单一碳交易政策、单一碳税政策和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下社会总福利水平、产品的定价策略、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为政府碳减排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1.1 问题描述
本文以政府和双寡头市场下的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代表性制造业企业为研究主体,其中制造企业1采用常规生产方式生产普通产品,制造企业2采用低碳生产方式生产低碳产品,两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足够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碳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此外部性问题,政府首先根据国家总体减排规划和以往碳排放情况以及社会总福利水平对市场上两家企业选取合理的碳减排规制政策,并制定该行业征收碳税水平或碳交易排放权和单位产量碳排放配权的市场价格;两家制造企业针对政府实施的碳减排规制政策,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来确定各自最合理的减排研发技术和生产技术来降低碳排放并获取利润;两家制造企业在充分考虑其之间的竞争关系、各自生产的产品低碳水平的差异性、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等因素以及自身利润最大化确定各自产品的最优定价和最优产量。
1.2 模型假设
为简化模型,本文作如下假设:
①在双寡头市场下,有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制造企业,分别为:制造商1和制造商2,两家制造企业生产并在市场上销售同质产品,两种产品可相互替代,具有互补性和共存性,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选择产品。设制造商1生产普通产品,制造商2生产低碳产品,各自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分别为cj和pj其中j=1,2,本文假设三种减排策略下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同。
②市场容量为N,为简化计算,取N=1。并记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和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分别为q1和q2,并有q1+q2=1
③用T表示低碳技术水平服从均匀分布,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的低碳技术水平为T0,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的低碳技术水平为T2,政府规定企业不被征收碳税或在碳排放权之内的低碳技术水平为Tl,则有T0
④设产品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低碳技术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费用为k,当满足条件p2=p1+k(T-T0)时,消费者选择购买普通产品或低碳产品是无差异的。
⑤制造商2生产低碳产品,由于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节省了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使得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设为?浊(T2-T0),其中?浊为成本降低率。
⑥由于生产低碳产品,制造商2需要投入一定低碳技术研发成本R。根据文献[18]可设投入的研发成本正比于减排率的二次方,设?着2为低碳产品的单位产品减排率,则低碳产品的低碳技术研发成本R=■?茁?着■■(?茁为研发成本系数)。
⑦在单一碳交易(T)规制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单位产品的碳配额为g,折算为单位产品的碳减排率即?着0(0?燮?着0?燮?着20)(仅考虑单周期,可认为碳交易价格不变)。
⑧在单一碳税(S)规制下,普通产品的单位碳排放量为e,政府规定对碳排放征收的碳税税率为t(元/吨CO2)。
⑨在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TS)的复合政策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单位产品的碳配额与单一碳交易规制下相同,但碳交易价格为■(仅考虑单周期,可认为碳交易价格不变);政府规定对碳排放征收的碳税税率为■(元/吨CO2)。
⑩消费者在购买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和购买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时获得的效用分别记作U■■和U■■,两个制造企业的利润记作?装■■和?装■■。政府的最优目标是使社会总福利最高。故可用社会总福利表示政府的收益函数,即政府的收益?装■■=社会总福利=消费者效用U■■+制造企业的利润?装■■+政府对企业征收的碳税[19-20],其中i=T,S,TS;j=1,2。
2 三种碳减排政府规制策略博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两家制造企业产品的产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三种碳减排规制政策下,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量为q■■,且q■■=1-q■■,则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需求函数为:
q■■=N×■■dT=1-■,(N=1)(1)
q■■=1-q■■=■(2)
消费者购买制造商1生产的普通产品获得的效用为:
maxU■■=■■dT=■(3)
消费者购买制造商2生产的低碳产品获得的效用为:
maxU■■=■■dT=■-p■■+■(4)
2.1 单一碳交易策略(T)
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q■■-e(1-?着■)q■■?滓(5)
制造商2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浊(T■-T■)]q■■-■?茁?着■■+e(?着2-?着0)q■■?滓(6)
此时,政府的具体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max?装■■=maxU■■+maxU■■+max?装■■+max?装■■(7)
2.2 单一碳税策略(S)
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q■■-eq■■t(8)
制造商2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浊(T■-T■)q■■-■?茁?着■■-e(1-?着■)q■■t
(9)
此时,政府的具体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max?装■■=maxU■■+maxU■■+max?装■■+max?装■■+eq■■t+e(1-?着■)q■■t(10)
2.3 碳交易与碳交税相结合的复合策略(TS)
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q■■-■eq■■-■e(1-?着■)q■■(11)
制造商2的利润最大化博弈模型为:
max?装■■=[p■■-c■+?浊(T■-T■)]q■■-■?茁?着■■-■e(?着■-?着■)q■■
(12)
此时,政府的具体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max?装■■=maxU■■+maxU■■+max?装■■+max?装■■+■eq■■+■e(1-?着■)q■■(13)
根据以上公式分别求得各碳减排规制的最优策略和最优利润列于表1中。
3 三种碳减排政府规制策略博弈模型的比较
3.1 命题1三种减排策略下,■>0或■>0。
命题1表明在三种减排策略下,政府制定的碳税税率或碳交易价格越大,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价格均会增加。
3.2 命题2 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①当0■时,普通产品的价格大小关系为p■■
②当0■时,低碳产品的价格大小关系为p■■
命题2中①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2,?着0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 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规制下普通产品的价格最高,碳交易(碳税)规制下普通产品的价格最低,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复合的政策,普通产品的价格处于二者之间;命题2中②说明低碳产品在三种策略下的价格规律与普通产品相似。不同的是,当■?燮■(■?叟■),即0
将三种碳减排机制下的最优价格带入需求函数得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最优市场需求量如表1所示。
3.3 命题3 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①当0■时,普通产品需求量的大小关系为q■■>q■■>q■■。
②当0■时,在减排机制下低碳产品需求量的大小关系为q■■
命题3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着■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机制下普通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碳交易(碳税)机制下普通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在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下,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处于二者之间。
3.4 命题4 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当0■时,生产普通产品的制造商1和生产低碳产品的制造商2的最优利润大小关系分别为?装■■>?装■■>?装■■,?装■■
命题4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着■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规制下制造商1获得的利润最少,制造商2获得的利润最大,碳税税率远高于碳交易价格时,普通产品与低碳产品之间的竞争趋近于低碳产品垄断情形;碳交易(碳税)规制下制造商1的利润最大,制造商2的利润最小,碳交易价格远高于碳税税率时,普通产品与低碳产品之间的竞争趋近于普通产品垄断情形;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利润处于二者之间,不会形成垄断。
3.5 命题5三种碳减排策略相比
①当0■时,在减排机制下社会总福利的大小关系为?装■■
命题5 说明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若?着■,?着■给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价格和税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碳交易价格较高),此时,碳税(碳交易)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最大,碳交易(碳税)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最小。这是因为,当政府制定的碳税税率高于(低于)碳交易价格,碳交易(碳税)带来的经济收入影响小,碳税(碳交易)带来的收入不但可以用于补贴企业提高减排技术和其他扭曲性税收,有效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增收。将以上命题结论汇总列于表1。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考虑同一市场中在三种不同减排政策下不同产品的竞争,基于单一碳交易、单一碳税以及碳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特点,构建了政府与企业间在不同减排机制中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在三种减排政策下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产品的定价策略、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分析表明在?着2和?着0一定的情况下,三种减排政策下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产品的定价策略、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受碳交易价格?滓和碳税税率t取值影响:
①在三种减排策略下,普通和低碳产品的价格与政府制定的碳税税率和碳交易价格相关,会随碳税税率或碳交易价格增大而增加;
②政府制定碳税税率较高时,在碳税减排政策下社会福利较大,低碳商品的价格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生产低碳商品的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大;碳交易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较小,低碳商品的价格较低,市场份额较小,生产低碳商品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小。
③政府制定碳交易价格较高时,碳税减排政策下社会福利较小,低碳商品的价格较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生产低碳商品的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小;碳交易减排机制下社会福利较大,低碳商品的价格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生产低碳商品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较大。
碳减排研究范文2
关键词:消费碳减排 干预政策 现场实验 书评
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全球性重大议题。削减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传统上国际理论界倾向于关注碳排放总量(及生产层面的碳排放),而对消费层面碳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公众)已经成为碳排放的一个主要群体。消费者(公众)的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在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已经占重要地位。消费者消费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消费者降低能源消费,实现消费碳减排成为中国当前重要的现实课题。事实上,降低能源消费,削减消费碳排放也已经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2015年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法律义务,使公众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近年来理论界开始重视和研究消费碳排放及其削减问题。但是,对于消费碳减排的干预政策这一核心论题,目前理论界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相应地,探索消费碳减排干预政策的客观规律成为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管理领域一个迫切的基础理论课题。在这一现实背景和发展趋势下,王建明博士、教授的专著《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针对购买购置、使用消费、回收处理三环节,采用实验研究考察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的实际效应,检验态度变量的中介作用和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证据,丰富了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研究的范式。
本专著共七章。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和前提,先分析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和消费碳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计量分析和理论探索视角分析全书的两个基本概念:消费碳排放和外部干预政策。第二章先对消费碳排放进行总体测算,再考察消费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以便为进一步分析消费碳减排的外部干预政策奠定基础。第三章先对行为干预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其次对外部干预政策的内涵和分类维度进行分析,接着分别探讨信息干预政策和结构干预政策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作用,最后探索社会文化情境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作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从三个维度对外部干预政策(包括信息传播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实验研究,这是本书的重点和核心。其中,第四章以购买购置环节的消费碳减排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第五章以使用消费环节的消费碳减排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第六章以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第七章是全书的结论和建议,提出推进消费碳减排的外部干预政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路,最后总结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本专著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为研究外部干预政策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提供了第一手基础实验数据,并设计政策效应评估的基础性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2)为政府相关部门(发改委、环保局、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街道办等)评估消费碳减排干预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3)为政府相关部门设计和有效实施干预政策以转变消费行为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基本构架、制度设计和主要思路等)。
本专著主要采用现场实验和统计分析技术。(1)本专著进行了三次现场实验。第一次实验招募400个被试者作为对象(分为四个实验组),主要检验绿色信息政策对产品购买中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第二次实验招募1316个被试者作为对象(分为四个实验组),主要检验绿色信息政策对产品使用中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第三次实验招募1231个被试者作为对象(分为两个实验组),主要检验经济激励政策对产品回收中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2)对大样本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以客观测度干预政策、文化情境对消费碳减排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运用组间设计的实验设计检验特定干预政策的影响效应,运用2×2组间因子设计检验不同干预政策间的交互效应,运用2×2组间因子设计检验社会文化情境对政策干预效应的调节效应。
本专著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从理论上探索了外部干预政策对消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为干预政策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模型、路径和方法。(2)通过大样本政策实验,为测度干预政策的影响效应和文化情境的调节效应提供了第一手实验数据。(3)提出了消费碳减排的两维度三阶段干预政策构架,为政府制定有效干预政策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
本专著提出了若干创新性理论观点。(1)消费碳排放的基础研究应成为中国理论界重视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对于中国进行国际商务和气候问题谈判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2)加强对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干A和引导,促进消费者降低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实现消费碳减排是中国当前重要的现实课题。(3)中国区域间消费碳排放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经济发达地区消费,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担”的格局。(4)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外部干预政策分为两大类:前置政策和后继政策,或者分为信息政策(心理政策)和结构政策两类。(5)在购买购置环节,理性诉求比感性诉求的传播效果更好,利己诉求比利他诉求的传播效果更好。(6)在购买购置环节,宜优先采用理性信息诉求和利己信息诉求向消费者进行绿色信息传播。(7)在使用消费环节,大尺度信息诉求相对小尺度信息诉求更能促进消费者对信息传播形成积极的态度,也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节能型使用行为。(8)在使用消费环节,宜优先采用大尺度信息诉求向消费者进行绿色信息传播,同时结合利己信息诉求,这样传播效果更好。(9)在回收处理环节,垃圾按量收费政策的实际效应一般不会因为收费标准的高低而产生明显差异。(10)在回收处理环节,垃圾按量收费可以在部分城市(或城区、社区)先试行,特别是针对以年轻人、低学历者、高垃圾问题感知者为主的社区。(11)必须针对各微观主体设计针对性、独特性、具体化、精细化的外部干预政策。(12)消费碳减排的制度设计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类。(13)绿色信息传播者要特别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改变绿色信息传播的格局、逻辑和模式。这些理论观点散发着学术的清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学者的力量。
本专著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部干预政策对公众消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71203192)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诉求内容、诉求方式对能源节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主效应、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Y15G030053)”和浙江财经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B类)的资助。我认为,本专著试图从消费视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理念,选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结构逻辑严谨、数据分析规范,是消费碳减排实验研究领域的一本基础性、创新性、前沿性著作,对消费碳减排政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具有重大价值。希望王建明博士在消费碳减排领域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究,为促进消费碳减排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鉴于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此使用碳排放这一简称虽并不完全精确,但易被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参见王建明:《消费碳减排政策影响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第1页。
碳减排研究范文3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世界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是密不可分,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为服务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城市圈建设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划时代改革创新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1 实施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
目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2 实施节能减排的条件
2.1 节能减排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想要节能减排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就要突出“长远性”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体制,节能减排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常抓不懈;突出“系统性”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突出“创新性”建立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优胜劣汰机制;突出“自主性”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而且当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2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
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减少小锅炉和私自乱建违建的锅炉,一些企业私自排放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原因,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制定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2.3 强化能评环评约束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工业发展占着非常大的比重,工业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导致气候环境变差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第三方环评机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应当完善能评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机构,优化审查流程,暂停不达标企业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查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进而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所有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能效水平和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环境监测标准,才能予以审核通过。
2.4 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实现
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都应提高环保意识参与其中,为节能减排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贡献,为了更好的明天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努力。
3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3.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减少煤炭的排废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2 低碳减排减缓温室效应的产生气候变化
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所以低碳减排能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就是为了将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3.3 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在 2014 年监测的 523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2 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 2/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 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32%,水资源为 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碳减排研究范文4
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因素分解;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114-06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和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变暖,给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2009年11月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数值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历来是我国CO2排放的主要部门,占我国CO2总排放量的70%以上,且近年来一直呈增加态势。因此,研究工业部门的CO2排放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与先行研究的关系
在CO2排放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低碳经济最基础的工作,即对CO2排放量的推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上。
在中国CO2排放量的推算方面,关键步骤是确定各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多数学者是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提供的方法进行的,如燕丽、杨金田[1]、金艳鸣[2] 等;也有利用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DOE/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中国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等几家的平均值,如王怡[3]等。
在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较早期的有张宏武运用Divisia分解法、基于Kaya模型Kaya模型是日本学者Kaya Yoichi提出的一种方法,详见Kaya Yoichi .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R].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IPCC,Paris,1989. 对1980~1999年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研究 [4]。此后,有学者陆续对此展开研究,如徐国泉等[5]的研究等。自2007年中国政府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冯相昭[6]、朱勤[7],宋德勇、卢忠宝[8]、王锋等[9],赵奥、武春友[10]、李艳梅等[11]、郭朝先[12]、蒋金荷[13]等。
在工业部门碳排放研究方面,有Liu Lancui等.对我国工业最终消费能源导致的CO2排放量变化因素的研究[14],刘红光、刘卫东对我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5],卢祖丹、赵定涛对西部大开发中工业碳排放影响的分析[16],邵帅等对上海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17],潘雄锋等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18]等。
纵观上述学者的研究,虽然对碳排放分解的研究相当活跃,对碳减排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
首先,大多数研究在计算碳排放时采用的能源种类、消费部门分类甚少,大多只是仅仅粗略地分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类,而消费部门也只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其他服务业等,没有工业内部的行业;其次,上述研究大多着眼于国家层面,对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研究较少,而对工业各行业的系统分析则更少;再次,大多数研究是以数年间隔(例如每五年等)为单位,根据本文试算,只采用期首和期末两年的数据与每年累加计算比较会造成很大偏差,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拟首先对199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进行推算,然后对其特征及变化动态作一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存在于这些变化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最后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中国CO2减排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变化及其特征
(一)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的推算
1. 推算方法
CO2排放量的推算,基本上是按照每个部门各自燃料的消费量乘以各自的CO2排放系数来进行的。如果用C表示化石能源起源的CO2排放量,则可得到: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用工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工业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工业增加值除了2004年及2008~2010年取自相应年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个别行业的缺失资料进行补齐外,其他年份的数据也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而CO2排放数据采用的是根据前述推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在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统一调整为2005年价格。
(二)分析结果
1. 中国工业部门影响因素驱动力的作用分析
图4是以1991年为基础年,对工业部门的分解结果进行逐年累加的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对工业部门CO2排放量增加驱动力最大的是经济(工业)规模因素,而且除了个别年份外基本上保持了持续增加的趋势;能源效率因素和经济效率因素则是工业部门CO2减排的主要驱动力,而且基本保持了持续减排的趋势;能源转换因素则驱动作用很小。
从具体计算数字来看,在研究对象期内,由于经济规模因素的驱动增加CO2排放117.76亿吨(表示如果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会净增的排放量),能源转换因素增排0.42亿吨,而能源效率因素减排42.39亿吨,经济效率因素减排34.94亿吨,四项因素增减相抵,净增数为40.85亿吨,与1991~2010年工业部门CO2排放量变化的实际数值相当,几乎没有残差,基本做到了零残差分解。2. 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因素驱动力的作用分析
(一)能源转换减排对策
能源转换减排是指通过转换能源结构来实现CO2减排的一种政策手段,从本文的分析中可知,研究期内我国能源转换因素不仅没有减排驱动,而且增排0.42亿吨,可见今后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通过能源结构转换来发展低碳经济的手段包括:脱化石能源化(从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脱煤炭化(从煤炭转向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利用的高度化(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开发和促进)等三种。
1. 脱化石能源化
脱化石能源化是要加大化石能源以外的如水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利用的比重。
水力发电是清洁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中国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应该优先开发,但也不应该忽视在小水电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今后通过大力发展核电来解决能源供应问题是一个出路,不过2011年日本发生核电泄露事故后,在世界范围内对核安全异常关注的背景下,发展核电尤其应该注意确保安全。
在发展风电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加强风能的计划和管理、开发与电网的协调以及财政、税收、价格政策支持等措施,着重解决技术开发以及发电送电之间的衔接问题。此外人才培养也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太阳能产业发展方面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和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产业和技术,争取在这一领域占据有利位置、保持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
2. 脱煤炭化
煤炭是在化石能源中单位发热量的CO2排放量最多的一种能源。从CO2减排的角度出发,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最清洁、利用效率高又便利的能源。今后的脱煤炭化对策应该是在逐渐减少煤炭消费比重的基础上,将以前投向煤炭开发、利用的人材、技术、资金等逐渐转移到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利用上。
3. 煤炭利用的高度化
煤炭利用的高度化是指在对选煤、洗煤加工、型煤加工等成熟技术进行普及的基础上,构建以先进的清洁技术开发、煤炭气化等为中心的煤炭精加工体系。在煤炭利用中削减CO2排放量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CO2向空中排放前对其进行捕获,二是在燃烧的过程中降低CO2的排放量。今后有必要在煤炭产地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开发。
(二)能源效率减排对策
能源效率减排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和经济投入产出效率来达到CO2减排的一种手段。从本研究的因素分解结果来看,这20年间,工业部门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O2排放高达42亿吨,驱动力为各种影响因素减排之首,为我国CO2减排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能源效率减排一直是我国工业部门CO2减排的主要途径。
虽然我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节能的余地还很大。减排主要有三个途径,分别是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
(三)经济效率减排
经济效率减排,主要是指通过提高工业增加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的附加价值率实现相对减排的一种政策手段。从本文的研究可知,我国工业的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减排驱动因素,CO2减排效果达到34.9亿吨,驱动力仅次于能源效率减排。
在工业行业效率改善方面,迄今为止主要采取的对策包括能源管理的改善、强化和设备新增改造、工艺流程的改进等,今后首先应大力加强既有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更新改造,特别需要加强高耗能产业的效率改善。例如对钢铁工业,需要采用高效率设备、废热回收等手段,对水泥制造需要对新一代流动床水泥烧成系统技术进行开发,对煤炭和石油化学工业需要加强对低温、低压生产流程进行开发,对造纸业可以采用高效率设备(蒸解、纸浆洗净、漂白、脱木质素工程),废纸利用的扩大,残材、低质材的充分利用等;其次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经济规模减排
经济规模减排就是通过人为放慢经济规模扩大的步伐甚至缩小规模的手段来实现CO2减排。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规模越小CO2排放量就越少。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大愿意采用这种政策手段的,而且这种规模的扩大还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例如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原材料等重工业的规模扩大不可避免。从前面的分析也印证了我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规模扩大所引起的,这就使得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低碳化的两难选择,给我国的CO2减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规模减排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的方式来给转型提供空间,因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就可以实现在经济规模不变甚至缩小的情况下达到CO2总量减排的目的。二是调整工业行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燕丽,杨金田. 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特征探讨[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32(9):92-94.
[2]金艳鸣. 我国各省电力工业碳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J]. 能源技术经济,2011,23(10):56-60.
[3]王怡. 环境规制视角下我国工业碳排放的灰色斜率关联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40):791-797.
[4]张宏武.我国CO2排出量的要因分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2):78-84.
[5]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6]冯相昭,邹骥. 中国CO2 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3-47.
[7]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 . 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8]宋德勇,卢忠宝.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8-24.
[9]王锋,吴丽华,杨超.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 经济研究,2010(2):123-136.
[10]赵奥,武春友. 中国CO2 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J]. 软科学,2010,24(12):55-59.
[11]李艳梅,张雷,程晓凌.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12]郭朝先. 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4-9.
[13]蒋金荷.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4):597-604.
[14]Liu Lancui,Fan Ying,Wu Gang,et al. Using LMDI Method t Analyze the Change of China’s industrial CO2 Temissions from Final Fuel use:An Empirical Analysis[J]. Energy Policy,2007,35: 5892-5900.
[15]刘红光,刘卫东.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 (2):285-292.
[16]卢祖丹,赵定涛. 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解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10(11):79-85.
碳减排研究范文5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碳排放限额与交易;单位减排成本;减排率;边际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080-06
Decision Mechanism Study on Product Pric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wo Level Low-carbon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CDM
XIE Xin-peng1,2,ZHAO Dao-zh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27
2.Schoo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Tianjin 300161)
Abstract:This paper,under the framework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starts from the customer's actual demand for low-carbon product,combining with the emission right exchange in the carbon market,and then deduces the profit functions which take retail price as decision variable of retailer and wholesale price as decision variables of manufactur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it can be derived that it has close relation between wholesale price and emission reducing rate,emission reducing cost as well as carbon trade price.Overhigh emission reducing cost means that the manufacturer will pay a huge cost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and then will lose the cooperative space when cooperates with retailer,meanwhile,overlow means that the product will lose competition ability,it has little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Key words:low-carbon supply chain;carbon cap and trade;unit cost of carbon abatement;carbon abatement rate;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引言
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温室气体(CO2)无节制的排放。国际社会致力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上来。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10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1]。
目前在众多的碳减排的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是征收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其中,排放权交易是在排放限额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管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减排手段[2]。CDM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2006年12月,安钢与英国CAMCO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安钢CDM项目协议。如此,发达国家通过资金购买不足的碳配额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而发展中国家开发了先进技术实现了碳排放量的减少。
1 文献回顾
1.1 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碳税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就是将生产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传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20世纪20年代庇古(Pigou)提出的庇古税[3];另一是20世纪60年代科斯(Coase)所讨论由外部性导致的社会成本问题以及采取“私了”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科斯定理[4]。科斯认为解决的方案应与强制企业支付给其行为造成损失的受害者的赔偿方案不同。
1.2 碳配额的政策研究
遵循着以上两种思路,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碳排放权分配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费分配、公开拍卖和标价出售,前两种方式最为常见[5]。Aarón David Bojarski等人设计了低碳供应链的网络模型,认为整个供应链中某一时期的碳排放量等于政府在这一时期免费分配的碳配额加上从市场上购买的碳配额再减去通过市场卖出的碳配额[6]。杜[7]在考虑碳排放及其交易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时认为:企业获得的排放许可来源于三种方式。即:政府免费分配量、碳市场交易量和碳排放减少量。本文在建立碳交易模型时也认为制造型企业的所有碳排放权来源于以上三个方面。
1.3 排放限额对企业行为影响研究
在对碳减排成本分析方面,张中祥[8]的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在国际间比较活跃的原因是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在分析环境对企业行为影响方面,Fredrik通过比较三种模型分别得出了他们的最优排放税收[9]。J A Poyago-Theotoky[10]考虑了企业减排的技术溢出问题,对于R&D合作,独立R&D和ERC三种不同情况设计了两种契约机制。杜少甫等人分别研究了净化水平确定下企业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净化量[11]。Zhang等[12]通过报童模型建立了企业依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的生产与存储的优化决策模型。何大义等运用存储论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企业的最优生产决策、碳排放交易决策和减排率决策[13]。
1.4 考虑碳排放约束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
Hoen等[14]研究了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两种碳排放规制对供应链中运输模式选择影响。随后,Hoen等[15]以一个实行运输外包的自愿减排的企业为对象,同时考虑了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定价问题。Benjaafar等[16]分析如何通过运营决策的调整减少碳排放。Cachon[17]研究供应链零售商下游网点布局如何在满足碳排放约束的同时使运营成本最小化。
张靖江考虑了由排放权供应商和排放依赖型生产商所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给出了各方的最优决策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利润[18]。在此基础上,Du等[19]在考虑由传统非营利绿色环保组织(如能源管理公司EMC)作为碳排放权的供应商和碳排放权依赖企业组成的新型供应链优化问题。
综上,更多的学者还是侧重于要减少整条碳排放链的同时使得减排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侧重于考虑碳排放的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优化设计和布局。而很少有人关注于在考虑了碳减排约束条件下的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转移价格的博弈关系,及其与边际减排成本和碳交易价格之间的关系,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景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的。
2 情景与模型
本文分析基于如下情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环境意识将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要考虑价格因素外还会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碳减排与环保和健康的关系。例如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连锁京沪—西南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王伟对什么是“低碳家居建材商场”做了严格的界定,该企业通过倡导低碳理念,扩大了潜在的消费群体。又比如国内两大零售商国美和苏宁相继通过宣传低碳节能产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将一部分潜在的普通消费人群转化为低碳消费人群,最终实现了销售利润的提高。Fan Wang(2011)等学者就认为进行低碳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时,我们不仅要以价格作为标准进行判断,还要考虑到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低碳产品的需求将是价格和碳排放量综合的函数,即Q(p,e)。零售商将面对潜在需求增加与供应商抬高价格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而制造商将在批发价格与减排投资之间进行权衡和决策。
2.1 假设与参数设定
(1)供应链中存在着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双方均不存在库存。
(2)低碳产品的需求量是价格和减排量的线性函数。
(3)低碳产品采取成本加成法定价,即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加价率确定产品的价格。
(4)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定,制造商总的碳排放量将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5)单位碳排放的减排成本是减排率的增函数,并且随着减排率的增加而边际递增。
(6)减排成本投资对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影响,即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减排前后保持不变。
(7)政府在单一周期内免费分配的碳配额量是外生变量,并且当期碳配额不能转移到下一期使用。
(8)碳交易价格是由碳交易市场决定的,是外生变量。
(1)零售商批发价格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制造商批发价格曲线的斜率随着c(τ)τ的不断减小而由正值变为负值。制造商与零售商所形成的合作空间如图4灰色区域显示;
(2)随着c(τ)τ的不断减小,k1的变化速率要大于k2,于是灰色可行区域的面积将会减少,制造商批发价格的区间和上限都会减小,减排率由于减排投资的减少而减少;
(3)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讨价还价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减排对于制造商来说意义很小。
以上四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低碳环境中,制造商减排效果在其与零售商价格竞争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过高,将减少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进而提高利润的空间;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过低,将使产品的碳排放过高,使其在与零售商进行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在一定的区间内围绕着碳交易价格波动时,并且略低于碳交易价格的时候,将使得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讨价还价中更有话语权,此时的减排投资对于制造商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4 结论
本文从对产品的需求出发,讨论了低碳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价格,还要考虑到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构建了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函数。在假设零售商按需采购和制造商按需生产的前提下,得出并比较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零供双方的利润函数,结果可以看出双方均可以通过改变批发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批发价格是与低碳产品的减排率、减排成本以及碳交易价格有密切联系的。单位减排成本过高,制造商将不会投巨资去减排,零供双方将没有合作的空间;单位减排成本过低,所生产的产品将不具有竞争力,制造商的减排投资不会起到什么效果,制造商在与零售商价格竞争时失去话语权;而单位减排成本在靠近碳交易价格区域内波动是最理想的状态。此时,零供双方均会有较大的利润提升空间,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进行价格竞争时更有话语权。对消费者来说,产品更加清洁环保,消费者使用得更加安全放心;对政府来说,总的碳排放量会逐渐地有所减少,从而完成联合国限定的减排任务;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利于它的长期发展,使其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减排投资决策,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10.8.
[2]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
[3]Arthur Cecil pigou.Welfare Economics[M].华夏出版社,2007.177-179.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326.
[5]Tietenberg T H,Cui Weiguo.Emissions Trading–Reform on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M].Beijing Joint Press,1992.
[6]Aarón David Bojarski,José Miguel Laínez,Antonio Espua,et al.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Regulations in a Holistic Supply Chains Modeling:An LCA approach[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9,33:1747-1759.
[7]S DU,JF DONG,L LIANG,J Zhang.Optimal Production Policy with Emission Permits and Trading(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9,17(6):3.
[8]Zhang Zhongxiang.The Economic Impact of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Based on 12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rginal Abatement Cost Global Mode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03(9):95-99.
[9]Fredrik carlsson.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Strategic Commitment in Duopoly Model[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2000,15:243-256.
[10]J A Poyago-Theotoky.The Organization of R&D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7,62:63-75.
[11]杜少甫,董骏峰,梁樑,等.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81-85.
[12]JJ Zhang,TF Nie,SF Du.Optimal Emission-dependent Production Policy with Stochastic Demand[J].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1,3(1-2):21-39.
[13]何大义,马洪云.碳排放约束下企业生产与存储策略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2):63.
[14]K M R Hoen,T Tan J C Fransoo,G J van Houtum.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Regulations on Transport Mode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s[N].Working paper: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etherlands,2010.
[15]KMR Hoen,T Tan,JC Fransoo,GJ van Houtum.Switching Transport Modes to Meet Voluntary Carbon Emission Targets[N].Working paper,Schoo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October 17,2011.
[16]S Benjaafar,Y Li,M Daskin.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N].Working paper.2009.http://ie.umn.edu/faculty/faculty/pdf/beyada-3-31-10.pdf.
[17]Gérard P,Cachon.Supply Chain Design and the Cos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N].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1.
碳减排研究范文6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品牌;差异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自助、散客等旅游方式的兴起,以及商务客人的消费观念渐趋理性,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的是清洁、廉价的酒店。经济型的酒店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在我国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一种新型的酒店形式。
所谓经济型酒店是指经济、简约、酒店规模小;设施相对简单,但装饰布置考究;注重功能性,力求在提供的核心服务住宿上精益求精的一种以接待住宿为主的酒店运营形式。因此,减免了大型辅助设施,投入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一、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已开业经济型酒店总数达到9924家。与2011年底相比增加了2610家,增长幅度为35.68%。统计中的9924家经济型酒店分布于488个连锁品牌,客房总数达到981712间。根据迈点网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在我国国内运营的经济型品牌风云榜前十名分别为:如家快捷、锦江之星、7天连锁、汉庭、格林豪泰、速8、布丁、莫泰168、桔子、宜必思。
2013年8月,如家快捷品牌的指数为111.34,与上月相比上升了2.38,增幅为2.18%。从细化数据来看,其用户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媒体影响力,与上月相比增长了4.14,行业影响力与上月相比则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如家快捷品牌指数下降了22.76,降幅为16.97%。以上数据显示,目前,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数据随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按照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经济型酒店房间数达到1-3星级酒店房间数的一半时,品牌间的正面竞争开始;经济型酒店房间数与1-3星级酒店房间数相当时,竞争趋于激烈;经济型酒店房间数与1-3星级酒店房间数达到2:1时,市场饱和。我们认为目前经济型酒店品牌正面竞争已经开始,市场尚未饱和。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现在有了一些名声很大的经济型酒店连锁集团,如:如家、七天、锦江之星,但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快捷型酒店的经营者通常以追求短期利润为目标,品牌意识淡薄。许多酒店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没有领悟到经济型酒店的实质管理内核。还有一大部分经济型酒店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小、弱、散的状况,多为单店经营,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和获取客源能力差,发展空间狭小。许多本土快捷酒店缺乏保证经济型酒店成功的“连锁”和“品牌”两大要件,没有统一采购系统、订房系统和品牌的支持,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它们尚可以衣食无忧,一旦市场趋于饱和,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经济型酒店的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各个品牌之间尽管有所差距,但其提供的具体服务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通过控制成本,去除华而不实的大堂、娱乐休闲、餐饮等豪华配套设施以及配套人员,以优惠的价格来吸引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人群。 这对于酒店的品牌建设和营销宣传都起到了限制的作用。
3.服务附加值低,缺乏品牌营销能力
虽然很多店挂上了快捷酒店的名字,但是由于部分门店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经济实力小,运营能力有限,导致了服务附加值低,从而降低了市场盈利能力,甚至影响了整个快捷酒店行业的声誉。对于一家新加盟的快捷酒店来说,选择一个好的品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顾客新消费观的驱动下,品牌是快捷酒店形象力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营销优势,而良好的品牌也是影响消费者入住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有的经济型酒店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但成功者却很少。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管理者品牌建设意识,有效强化品牌建设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经济型酒店的管理者要加强品牌建设意识,通过品牌建设创造企业价值。
(1)运用CIS 策略提升酒店品牌形象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周边的关系者,并掌握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也就是结合现代设计观念与企业管理理论的整体运作,以刻画企业个性,塑造企业优良形象,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称之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有了良好的形象后,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扩张发展连锁经营,形成更强的品牌竞争力。
(2)运用连锁集团化经营模式,促进品牌建设
经济型酒店价格低,所以要以规模取胜,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要以品牌取胜,最大程度地提高入住率。通过全国酒店行业的资产重组,实力强、声誉好的酒店通过兼并、合并、特许经营等方式,组建酒店集团,统一品牌,连锁经营,增强酒店集团的竞争力,提高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化进程。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连锁型经营模式可以推进经营目标化、过程标准化、行为规范化和机制具体化。在连锁店中,分别从营业和人力资源利用两个方面试行指标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2.加强连锁酒店品牌差异化建设
虽然,我国经济型酒店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强势的国际竞争对手面前,本土饭店集团的弱势地位不容否认。面对国际品牌的渗透,未来酒店经营还是要以品牌差异化建设为主,投资酒店应该放眼长远更加理性,不能“跟风”,也不能视酒店的数量为旅游业和投资环境的标志,或打造“形象工程”,不顾需求争相上马。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是特色,只有牢牢吸引住特定客源群,才能在众多大同小异的酒店中脱颖而出。
3.提高服务附加值,增强品牌营销能力
通过个性化服务的提供和针对不同顾客的消费政策,提升经济型酒店的服务附加值。品牌要向什么层次发展,要切入哪类市场,要主攻哪类人群,品牌就要更精准地定位,更有效地占领市场,快速占位。明确了品牌受众也就明确了品牌的发展方向,品牌不管在产品研发、渠道选择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也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增强了品牌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彬:中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定位研究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