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设计与理论

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1

[关键词]考试模式 考核系统

大学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必须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对待,不能把它看作简单知识的累加。国内教育专家早已认识到现今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的瓶颈作用,一直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系统,使高等教育得以保持应有的生命力,增加社会对目前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为了适应复杂性知识和高级学习的需要,必须重新厘定大学考试的目的,实现由考察知识向考察能力的转变,使考试成为教学系统中的一项有效活动;同时着力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自组织学习系统中的积极要素。大学考试不能再以考察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为目的,而应指向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综合能力;不应再简单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而应当考察当学生遭遇到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困难的问题时,他们能否科学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分析评估这些问题,并有意识地和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知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符合高级学习的规律,才能促进大学生应有的发展,也才能适应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评分的标准主要不应该是学生对书本知识记忆的准确度,而应该是学生的表达是否清晰流畅,对问题的思考是否全面、深刻和辨证。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能否创造性地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等等。否则大学教育将丧失其应有的生命力,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会逐渐下降,科教兴国将变成空谈。鉴于此,大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考试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的考试存在严重弊端,早已丧失了应有的功能,考试制度已成为制约大学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模糊,功能丧失

教学评价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当前大学的考试应归属于总结性评价,其目的是评定并证明学生的总体学业成绩,然而,大学生已经通过了竞争激烈的高考,除了评定奖学金外,总结性评价证明学业成绩的功能已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大学考试变成了无目的的习惯性教学程序,实际上已没有意义。

(二)考试的形式单一,并且不科学

现行的大学考试以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对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应用以至表达、交往、创新情感等综合能力的考察。在形式上,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的方式,试题中客观题占较大比重。这样的形式虽然操作简单、管理方便,但却蕴含着致命的缺陷,容易误导学生死背书,强化了他们的接受――复制性的思维方式,因此,现行的考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三)考试的主体错位,工具色彩浓厚

高校的教学效果如何,应由就业市场来检验,用人部门理应对高校的教学和考试提出建议。可是,在当前的制度设计中,用人单位既没有兴趣也没有适当的通道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实际上,他们在录用新员工时并不太在意大学生在校时的考试成绩,大学的教学评价不重视社会需要,闭门造车,这是现在大学考试制度的致命缺陷之一。

鉴于以上三方面原因,高等教育考核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于考试制度改革,国内如安徽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诸多高校都进行了尝试。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的黄德智老师就提出:“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如果考试目的不明确,就会出现好多弊端”;“高校中部分课程还存在‘上课念讲稿、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对于这种封闭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考试内容和方法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实现本科综合性教育的目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改革了考试形式,加强了综合考核和实证考核。例如,大学校方反对对学生进行机械的知识测量,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形式的学习。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美国高等教育专业组织建议,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应该贯穿本科生的全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教师亲自指导的学习机会。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扩展、加深、整合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的经验,发展学生在未来的研究和专业工作中必需的分析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性。

有位美国老师曾这样说过: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到哪里寻找所需要的比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但是,如果死记硬背,那就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高等学校考试方式的改革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机械设计理论》平台课程群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精密机械设计》等课程。本文以《机械设计及理论》平台课程群为试点,对工科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做以探索,使之克服现有考核方式的缺欠,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接轨的、以考察能力而不是考察知识为主的考核系统。这个考核系统包含的题目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也不是客观的标准化考试。教师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闭卷、开卷、闭卷和开卷混合、小论文、小设计、口试、实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像实验、论文、设计、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均可适当采用等级制;增加平时考试的次数和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改变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的习惯做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写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即时的和全面的评价。使之克服现有考核方式的缺欠,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接轨的、以考察能力而不是考察知识为主的考核系统。

要建立这个考试系统,首先教师要深入生产实际,先成为内行,搜集与企业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与书本教学结合,汇集成新考核系统需要的试卷题目、论文题目、读书报告梗概、口试题目,形成可以操作的考核系统。这个考核系统体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统一,拉近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的距离。在走访企业的前提下,编写《机械设计及理论》平台课程群试卷库,拟订小论文题目、口试题目、讨论课题目,并加以实施。接着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完成一套包括试卷库、小论文、口试题、讨论题、实地考察报告在内的系列材料,以便于推广。

本文对本科生课程考核体制改革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对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对大学考试的认知程度,提高本科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受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2009195

[参考文献]

[1]《创新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09/11;

[2]《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09/10;

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2

关键词:实训课程;课程改革;职业素养

前言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还要满足当前的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院校机制专业应该强调理实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使得机制专业的学生以“职业人”角色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中职机制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1.1教学方式跟不上步伐。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中职院校的教师还过分依赖书本,照本宣科,这样就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1.2.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

由于受到财力和物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材的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跟不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脚步,使得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

1.3.课程内容、门类众多

中职院校里面机制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性较强。基本上都要开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等课程。

1.4机械课程与市场呈现脱节的现象

由于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机械教材的开发较落后,使得机制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

2.搭建机制专业的合理的课程平台

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指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再根据中职的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修定和完善课程体系。

2.1要突显“应用性”

在搭建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将理论课、实训课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同时要重视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应该占总课时的60%以上,这样才能显出中职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合理培养,这样也就符合了中职教育理论课和实训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2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中职机制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应该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岗位胜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技术的应用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职机制专业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教学、软件的应用、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四大部分。这四部分是呈现递进的趋势。基础教学包括机械制图、钳工实习、专业认知等。这会使得学生对机制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软件方面的有CAD和上机实操、CAD/CAM的应用训练、数控加工仿真与维修以及相应的软件,Proe等设计软件。这些软件教学要求中职学生能熟练应用。并且相应的软件方面的实训内容要熟练掌握。课程设计包括减速器的设计、台式虎钳的设计等。综合性教学包括机加实习、数控中级车工考证,CAD高级证等。这种递进式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石具有实效性的。如果学生取得了双证,对于其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整合课程内容

为了更好适应中职的理论和实训教学的要求,有必要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使其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保持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比如说cad和机械制图可以整合成一本书,这样既锻炼了制图基本功,又熟悉了CAD的应用,还有就是数控车和维修进行整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时间,使其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3.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机制理论和实训课程

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她结合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种优势,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核心课程开发计划,共同开展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职工培训计划与方案;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共同研讨 “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规划,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与措施,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优势,开展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采取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措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育共评的作用,开展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4.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以任务为驱动、以设备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岗位工作内容分解为多个任务,课程内容在任务引领下实施项目教学,充分利用具有真实工作情景的创新实训室,营造职业情境,真正实施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开放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参与基地的管理与设备维护.

5.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指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再根据中职的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修定和完善课程体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还要满足当前的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院校机制专业应该强调理实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使得机制专业的学生以“职业人”角色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中职机制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要建立属于中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提高中职机制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相应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的一线工人。

参考文献:

[1]张玉兰等.谈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20-21

[2]杨晓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12-13

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3

关键词:机械液压设备 维修 保养 管理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液压机械系统最常见的故障,主要是由于液体在液压元件和管路中流动时产生压力差及各元件存在间隙或者恶劣工况条件引起的。液压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将会引起系统压力无法建立的重大问题.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一、如果是阀的表面几何精度不够,阀的同心度不够引起的,此时应对阀进行研磨或更换; 零件有砂眼、气孔、裂缝,密封件老化或损坏,都应予以更换;若是由于相对运动产生表面严重磨损情况的,应研磨修复或更换,油管接头松动的,应拧紧并检查扣是否损坏。

二、若检查发现油箱油位过低,可能是有泄漏,要及时查找油箱泄漏处并修补,随后加油到规定位置;也有可能是吸油管路堵塞造成的,要检查吸油管路及滤油器,并排除阻管路堵塞物;如果是油液粘度过高的问题,必须排空油箱,更换低粘度油;单向泵转向错误也会造成无法供油,应进行更改线序进行换向;若泵内有渣尘,应拆泵进行清洗排渣,泵元件严重磨损或损坏,此时应更换泵元件或更换泵。

三、系统没有压力主要是安全阀的原因,若是安全阀的误动作,应检查压力调定值并进行调整,如安全阀弹簧失效,则需更换弹簧。由于存在杂质使得阀不能打开的,拆开并清洗;若存在阀漏油现象,要查找出失效的密封,更换或修理,液压系统也会出现压力正常而在某处却没有压力的状况,当液压系统出现此故障时,可能是管路 或节流阀被脏物堵塞或漏损严重,此时应检查压力和油流情况。如果出现液压系统过热故障时,可能是安全阀压力调定值不适或有故障,应检查调定值并进行调整;如是泵磨损造成的内部漏油,则检查泵的内部漏油情况并进行更换。泵修理后安装太紧,则要拆开并重新组装;要检查油的粘度是否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

四、液压系统工件机构运动不稳定时,表现为逐渐减慢,突然增快及跳动等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不良,摩擦阻力增大引起的,此时应改善条件,清除脏物;也可能是油泵吸空,空气进入系统所致,此时应检查油位,油位不能过低,并检查密封的完好性。若是压力脉动较大或系统压力过低,不足以克服外阻力的,要检查溢流阀的调定值是否符合要求, 如出现油中杂质堆积在节流通道壁上,或节流阀内外泄漏使之不稳定的。此时应检查节流阀,并进行清洗或修理。

五、液压系统故障的现象各种各样,产生故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具体的实际检修过程中,要根据工作经验具体地判断出故障的部位,然后按着检修程序进行修理。在诊断时先要搞清楚故障的基本现象或特征,再根据液压系统的构造和原理,深入细致地思考和具体分析有可能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按系统分段进行检查诊断,检查时可采用先查两头,后检中间,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首先,任何故障在发生前总有预兆,所以首先要到现场问操作者,询问设备出现故障前后的工作状态及异常现象,产生故障的部位和故障现象,故障的症状以及故障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步出现的,同时还要了解过去发生的类似现象的处理情况,通过仔细询问,可以充分了解故障发生的来龙去脉,在未搞清楚上述情况之前,切不可盲目拆卸。其次,要对液压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仔细地查看,观察故障现象,查找故障部位,查看泄漏情况,全面掌握液压系统的外在现象,为故障的分析诊断提供正确、直接的依据。同时,要诊断液压系统的异常声响,并确定产生异常声响的部位,仔细检查该部位零部件构造和运行机理,再根据思考和分析,推断出引起故障的原因和具体部位。此外,可用手触摸有关零部件的表面,直接感受到零部件的温度、振动及磨损等情况。通过一些有效的试验及先进的检测手段来进一步证实初步的诊断是否正确。比如,通过维修人员亲自操纵设备,试验故障产生的部位,体会故障的症状或通过更换某一个零部件利用排除法来试验故障部位等。

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设单位液压设备中的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施工性能越来越高,对机械管理员、操作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不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机械的结构、原理、性能,掌握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学习、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操作,具有良好技术水平的人员。

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4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问题;措施Abstract: at pres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various kinds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are also widely used,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performance, reasonabl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to reduce the enterprise cost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machinery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hoping to communicate with related workers to learn.

Keywords: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Probl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机械应用广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企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受不同条件与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工程施工中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不能正常发挥,严重制约着施工企业工程效益的提高。做好施工机械的管理与维护,确保机械的良好的运营,充分发挥其功效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相互协调,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逐步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1.1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影响正常施工秩序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且人员的调动与机械设备也比较复杂。为了降低工程成本,管理部门往往还会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或者直接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1.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难以落实,致使机械设备完好率降低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少施工单位对设备的保养有相关规定,但是一到工期紧任务重时,依然会忽视保养工作。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往往只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又有不少维修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机械故障草草应付,机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时造成了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与发展,为以后的使用埋下隐患。当问题出现时,维修与操作就会互相推卸责任,自己意识不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大大降低。

1.3.机械设备超负荷工作,且使用不规范,减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机械的使用率也是越大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单位便不得不加班加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种“轻管理,重使用”的行为大大影响了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另外,大部分操作人员只会操作,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知识了解不多,特别是聘用的临时工,对于机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条件不予重视,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违规操作的不良现象,这就加快了机械的老化与磨损查程度。对于某些发生故障的机械,施工单位不愿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这些因素都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减。

1.4 忽视老旧机械的及时更新,导致施工效率降低,影响施工竞争力

目前,大多施工单位都所存在着机械设备老化与故障问题,而部分施工企业片却面追求经济利润,对出现的问题不加重视,机械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负责机械的管理人员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想到长远的发展,更有甚者会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对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继续使用,同时也就导致了施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有所增加,这样不仅在安全方面给施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威胁,并且在施工效率方面也会有所降低,增加了整体的施工成本,减少了工程效益,而影响到整个施工单位的发展。

2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改善措施

2.1. 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2.1.1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2.1.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生产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明确强制保养原则,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施工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点检)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2.3注重预防性维修,“生产”与“维护”同等看待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克服“重生产轻维修保养”的错误观念,坚持预防性维修在机械维修工作中的地位,降低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故障率,减少维修费用,提高维修保养的可靠性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维修工作的主动性,为施工生产创造经济效率。无论是预防性维修还是排障性维修,首先要对机械的机况作出准确的诊断。来判定机械内部的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预测机器及其零部件的技术状态,这有利于机械的预防性维修和进行有针对性的项修,早期发现故障隐患,减少对机械零部件的错误拆卸,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加大工作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企业一定要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工程机械人员的操作技能。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或适应性措施,如对操作人员实行设备操作使用技术培训交底制度,使操作人员对施工要求、场地环境、气候等生产要素有详细的了解,对使用的设备有基本具体的理解,确保机械使用和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化。以防止降低机械的使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甚至酿成事故。当机械设备必须送修时,绝不能允许带病作业,但是在没有场地、设备等必要的条件下,切勿勉强拆修,以切实保证修理质量。拆装要按使用说明书和一定的工艺程序,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在拆装前后,零件要摆放整齐,严防磕碰和日晒雨淋。另外,也要培养维修人员具有完成抢修任务和应急修理的能力,做“一专多能”的人才,通过对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管理,以达到良好的工程设备管理效果。

2.5严格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工作。

工程机械的更新换代,对于企业的施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将眼光放得长远些,对于机械的报废制度给以严格的落实,切实做好工程机械的更新换代工作。严格按照更新换代的原则对工程机械进行处理,对机械定期进行科学检测,将构件磨损严重、性能不好、高耗能、低效率、高维修费用,已不能满足使用与安全要求的机械给予及时的更新,保证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此外,为了避免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于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程机械,不能以各种借口继续使用,必须给以及时报废。确保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营。

结语

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是一项系统而且复杂的工作,工程人员必须将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落到实处,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做好协调,积极探索研究科学的方法来不断优化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使之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孙书鑫.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及保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

[2]钟云.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5).

[3]雒焕仲.关于施工设备管理维护的几点思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0(11).

[4]岳波.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3).

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5

【关键词】项目建造;机械设备;安全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与国际接轨,也大力支持建造业的发展,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业迅速崛起,很多施工项目的施行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投入,以满足其增长速度。这么一来,机械设备的维修费和管理费占工程施工成本的很大部分。通过对机械设备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规避安全隐患、保证其性能完好、延长其使用寿命。管理到位,设备的维修费就得以降低,同时施工进度也不会因为器械故障而中断。作为拥有丰富机械设备管理经验的业内人员,作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如下是对机械设备管理发展方向的探讨。

1.管理实例中的瓶颈

(1)管理制度出现漏洞,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或管理不力,以及任务分配不到位。在实践中,会碰到这样的生产企业,没有相应体系化的组织机制,更没有完整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现在中这样的单位并不少见,它们对设备的管理工作更是杂乱。新设备的入账和信息的存储工作都不到位,这样对后期的维修和使用都有很大阻碍作用,造成资金浪费和进度延缓。

(2)管理帮助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行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发展,而且在制度布局上也有很大的变化,随着民间和外资的引入,出现了多种控股制度的生产企业。所有制不断发展变化,管理制度也应该与之同步,满足现行制度的需要。再加上目前作者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尚未完善,设备管理一出现漏洞,管理监管一缺失,就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现实中,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合理的缩减必要的安全管理维护费,造成机械老化、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最终导致施工事故的情况不少见。

(3)设备使用者的知识水平阻碍设备管理的发展。队伍庞大,却鱼龙混杂。很大部分是由农民工组成,他们没有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而且工作稳定性差、总体文化素质不高,这对他们熟悉机械功能、熟练操作、掌握正确的维护修理方法很不利。而且加上这部分人的不稳定性,施工机械设备并不是总在一个施工队的管理下。所以施工队对并不是他们长期使用的设备,不愿也不可能坚持实质的、科学的管理维护工作。

(4)实践中,作者们经常发现一个施工队接过并不新的机械设备,并不会对其检修防患于未然。只有当问题真正出现时,才不得不进行修理工作。

(5)实践中,不少的相关管理负责人一味的教条主义的进行管理工作。造成管理成本过高,得不到资金支持,无法正确的进行施工。

2.优化设备管理步骤方法

2.1创建相应科学的管理组织和体制

创建相应科学的管理组织和体制,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基层管理监督单位的工作更要明细、落实。机械设备的管理分这样三个方面:投入施工、养护、修理。而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到每台、每台要明确到某个方面,将这些管理工作明确的分配到确定的管理人员。有固定负责人管理固定的设备,不但有助于管理人员熟悉的掌握特定管理流程,而且易提高其责任心,这样可避免设备损耗,提高工作效率,防微杜渐消除安全隐患。

2.2严格进行经济账目记录,控制资金成本

经济账目记录工作要落实到每台每组的机械设备管理上。针对每台机械设备逐一设立账目表,其使用的电费、养护修理费和油费都需要一一记录在帐。这样有利于后期核对和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专门负责收集设备使用的数据资料的工作人员。从每台使用的次数、时间到所耗油量、损坏率和完成工作量都要进行真实的记录在案。熟悉了每台的工作情况,分析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可节省地方,相关管理负责人应有规律的进行探讨,及时提出调整方案,解决问题、降低消耗、减少成本。

2.3做好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保证设备完好、施工安全

在机械设备的管理流程中,养护维修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应该有专人负责对设备的周期性养护工作,监督设备的性能安全、操作流程安全,一旦发现安全问题,当场停止施工,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完整。实际施工中,要针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像电梯、升降机、起重机的各自管理方法都不同,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2.4管理技术知识的推广,同步提高专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管理素养

在设备的实际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设备的使用操作还是后期的维护管理都应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延长工作寿命。这样就要求现场施工人员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方法,而且要提高专门知识素养,理解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能判断安全隐患、进行简单的维护。

与此同时,专门的管理人员除能进行准确管理维护工作外,还能正确使用设备。

3.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步骤

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实质在于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的身心工作环境,在人本主义指导下,保证设备从施工到养护到修理全过程的安全。既然提出了问题,就该根据实际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1加大对设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及提高其安全意识,增强专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首先,设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其安全意识要着重强调。对于施工人员的培训计划要分阶段、有体系、有目的、讲效果。首先,把好施工人员的关,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其次,向现场工作人员发放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和科学使用的文本,使得现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随时提高安全知识。最后,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专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大对其的培训投入,使其不仅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而且能够正确处理不同繁杂环境下的管理。

3.2设备要选对,使用需调度合理

挑选机械设备时要注意的几点:(1)所挑选的机械设备应有全套的质量保证书、相关合格证,此外其安全配套设置一个不能漏;(2)挑选设备的厂家也很重要,只有到有相关生产资格的厂家选购,才能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每一样机械设备都因为其本身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其所需的技能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彻底高效的利用设备,就不得不要对设备进行合理调度。现实中,只有严格遵照相关操作流程、正确使用,才能降低不必要的损坏、提高效益、减少报废率、节省资金投入。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设备的调度问题。因为调度时经常会有谁养护和谁使用的矛盾。作者们应该做的就是详细真实实时的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和问题、项目进程,以此更好的展开不同项目间的设备调度工作。

4.结语

随着行业与国际的接轨,施工中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方法体系也应尽快和世界接轨。以高科技、专业管理知识武装管理人员,完善发展管理组织体系,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方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力求管理与业同步发展。同时对管理的实际操作人要做好:熟悉设备操作流程、正确进行养护步骤、修理得当、资金控制科学、记录详细准确。这样设备的损耗就会降低,施工效率会提高,施工成本降低,在整个行业就更有竞争。

【参考文献】

[1]张锦.SY215型挖掘机在液压系统中常见故障及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机械设计与理论范文6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社会资本 和谐

一、引言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和谐发展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站在物质资本的角度,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企业的社会资本,这必然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阻碍公司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重视社会资本,建立和谐的关系网络对公司治理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公司治理现状评析及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1.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在1932年就指出了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及由此而引起的公司治理问题。两者之间是典型的委托―关系。张维迎(1996)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置,来保证公司和谐发展,进而使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获得与之投入相适应的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2.公司治理现状评析。当前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妥善处理委托―问题,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进而降低公司治理效率。(2)忽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在委托―关系中,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完全控制人即经营者的行为,并且委托人也不可能像人那样掌握公司经营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引起人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由此可见,正式制度在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多问题需要靠当事人之间的信任、交流、良好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来解决。

3.社会资本理论概述。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1980)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某种持久性网络占有分不开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并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个体所占有的资本数量依赖于他所占有的网络规模和数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所有行动者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源数量”。社会网络被视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行为主体通过其建立在信任、合作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资源的集合。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行为主体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和质量,二是行为主体利用其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

三、公司和谐治理的提出

公司和谐治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置,来保证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和谐、合作互利,保证公司和谐发展,进而使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获得与之投入相适应的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企业社会资本就是指企业通过其建立在信任、合作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资源的集合。“企业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纽结,并能通过这些联系而摄取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在公司和谐治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备性,公司的正常运行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行为者的自觉、道德、信誉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企业建立在信任、合作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实现公司和谐治理的必要条件。

和谐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协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制度安排。和谐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信任、互利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

四、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公司和谐治理研究

1.和谐治理的目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契约理论和传统公司治理理论,本文提出了公司和谐治理观。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各利益相关者分别向企业投入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并非构成企业的惟一要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构成企业的重要要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最终目的不是参与公司治理,而是获得与之投入相适应的收益。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公司和谐治理的目标是公司通过其建立在信任、合作和互利基础上的内部和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保证公司和谐发展,保证各利益相关者都获得与之投入相适应的收益。

2.公司内部和谐治理。公司内部和谐是公司和谐治理的基础,公司内部的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置都是围绕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1)股东与经营者。公司治理中的问题不可能都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签订契约来解决,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非正式制度在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和谐的关系网络会进一步促进委托人与人之间信任,并且通过声誉、道德方面的强化也会对人产生非制度的自我约束。从社会资本角度考虑,只有人与委托人形成信任、合作、互利的关系时,人才可能在此关系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资源集合。对委托人来说也是这样。因此,一方面,为了自己的社会资本增殖,委托人与人建立了信任、合作、互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的增殖也会促进两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加深。由此可见,基于社会资本的公司和谐治理可以极大地改善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并能降低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促进公司和谐发展。(2)员工。企业能否和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努力和部门间的合作,即取决于员工的社会资本能否积累并发挥作用。由于员工职位的高低和所属部门的不同使得员工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而员工不同的利益取向使得关系网络更加复杂。

要使员工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转变为社会资本,必须培养员工之间的交流、信任、合作和互利意识。为了培育员工的社会资本并让其在公司和谐治理中发挥作用,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企业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责任感,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并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精神情感方面的满足会促进员工之间和谐关系网络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员工的社会资本才能极大地发挥作用并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建立在信任、合作和互利基础上的员工关系网络有助于公司制度、政策的贯彻,有助于融洽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3.公司外部和谐治理。当把企业看作一个行为主体时,就会发现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建立在信任、合作和互利基础上的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具体地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和社会。(1)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通过签订契约来节省频繁的市场交易成本,但契约不可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和谐的关系网络也有助于解决许多契约中未说明的问题。诚信是企业间和谐关系网络形成的基础,没有诚信就谈不上信任与合作。为了构建和谐的关系网络,促进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企业必须在与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长期的经济交往中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企业信誉。良好的企业相信誉有助于降低企业间的搜寻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有助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累积。(2)政府凭借行政权力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政府与企业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是实现公司外部和谐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企业首先应熟悉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政策法规,并了解政府的运行机制;其次应加强与政府的人际联系和信息沟通,树立企业在政府部门良好的形象。(3)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应该为影响社会和环境的行为负责。社会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会把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资本,企业首先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应加强内部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五、结论

把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公司治理,大大拓宽了公司治理研究的视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契约理论和传统公司治理理论,本文提出了公司和谐治理观,并对公司内部治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公司外部和谐关系网络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公司和谐治理的思路。公司内部和外部建立在信任、合作、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能极大地促进公司和谐发展,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进而保证各利益相关者能获得与之投入相适应的收益。

参考文献:

[1]Berle and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 New York:Macmillan, 1932.122

[2]Jensen and M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Vol.3:305-306

[3]张维迎:所有权,治理结构与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 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