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约粮食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约粮食必要性范文1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我县自营养餐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54号和《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育和体育局后勤办,由李恩虎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厉行节约专项治理日常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调,确定责任,使厉行节约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切实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工作任务。

二、认真做好宣传

发动教育系统专门召开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动员会,全局干部职工以及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后勤副校(园)长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学生营养办关于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深入贯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全系统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自觉把思想统一到要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使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人心,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相关要求

(一)我县把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列入每年工作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的核心目标将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主题教育作为学生养成教育重要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教学上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品德教育。深刻理解“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化“三爱”“三节”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了宣传教育,营造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氛围,首先,每学年初发放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宣传教育。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升旗仪式向学生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各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向学生进行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进餐“光盘”行动,其次,在学生食堂张贴宣传画“米饭粒粒念汁水,不借根食当自悔。”“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提醒师生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三)养成教育教师利用养成教育课,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和珍惜粮食的行为习惯,全校上下积极营造校园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课程,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培养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识和习惯。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把落实厉行节约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以实际行动把教育系统厉行节约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继续抓好责任制的落实。主动执行好、落实好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

二是抓好监督检查,切实把要求落到实处;

节约粮食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性品质、行为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因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说教被多次证明是徒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超越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实现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

一、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其三,自我资源。如通过“今天我当家”“上超市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生活能力,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

(2)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性应该十分明确,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要使课程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喝水、洗刷都需要水,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而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学生就“珍惜水资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灵活运用收集的资料,又能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号召大家都为节约水资源作出贡献。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课内外,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节约粮食必要性范文3

勤劳节俭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而勤劳节俭作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前景却不容乐观。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一代,他们正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现在“老调重弹”,有其相当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宏观背景

在公益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词说的特别好: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虽然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我们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普遍的提高,但我国现在的国情仍是人多而物不博。我国的国土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我们的资源还是相当匮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指出: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我国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口却已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列。另外,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但与此同时,在很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恰恰是与之相反的现象。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全国餐桌上的浪费竟然高达600亿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我国当前的国情,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还只是处在刚刚达到温饱、向小康艰难前行的时期,600亿元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又上升至800亿元,可见浪费之大。

曾经主席有过这样的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而眼下,将浪费视为与贪污同样是犯罪的人不太多了。而将浪费视为可耻之事的世风也在大大弱化。于是,有的人也就不再将节约视为美德、大德,视为君子、仁人和真正大智之士的重要标志。殊不知勤劳节俭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真正的德才兼备者,可敬品格之一便是以廉俭为荣,以奢糜为耻。

(二)微观背景

正是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误导,使得我们的许多青少年也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是老调重弹,早就没有了必要。当前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吃饭时挑三拣四,剩下的饭菜要倒满满几大桶;教室里随处可见丢弃、弄坏的铅笔、橡皮、圆珠笔、尺子等文具;学生离开教室常常忘记关灯、关电源,浪费水的现象也很严重,学生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珍惜。殊不知艰苦奋斗不仅对老一辈很重要,对青少年一代更为重要。

另外,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父母将教育重心全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勤俭节约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许多家长都表示认识到培养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等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也承认在家庭教育中都普遍缺乏对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视,结果导致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珍惜眼前的一切,铺张浪费成了习惯。但家长同时也无奈的表示在当前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不得不把孩子的学习当成重中之重,因而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只得有所取舍;另外,当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祖辈、父辈又都吃过苦,由于现在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多数家庭远离了往日的艰苦生活,经济状况较好,都想好好照顾孩子,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而且现在生活富裕了,勤俭节约也没有以往那么必要了,家长(特别是祖辈)出于疼爱,对孩子的要求几乎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供过于求;更有一些父母,要求孩子一定不要浪费,而自己却肆意挥霍。现如今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滋生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失家庭节约教育的孩子又怎能体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必要呢?不懂得勤俭节约的父母,怎么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勤俭节约呢?

由此可见,开展青少年节约教育在当前是十分迫切和需要的。怎样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要好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城市,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二、开展的研究

根据目前情况,开展全民教育,树立节约观念,实为当务之急。总书记担任中央总书记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率领中央各级干部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重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重温的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的口号,其中一条就是: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逸为耻。提倡全民节约,反对浪费。

由于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节约教育的主课堂。因此,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也与此同时在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园内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我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年龄特征的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

配合学校的活动,我在班中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具备节约意识,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这里的“小”不仅仅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也是指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把节约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节约教育,我多角度、多线条入手,探索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重视认知教育,课堂教育、教学渗透节约意识

根据《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民族精神教育应遵循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我在语文、思想品德、好习惯养成教育等课程中,挖掘文本资源,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入手,研究将节约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其中,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取得了较大效果。

如:《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一单元“人人有需要”中有“需要有不同”,“需要与付出”“需要有哪些”“学会取舍”“劳动满足需要”等几课,都能从中找到联系,进行节约教育。再如:第二单元“学会购物”中有“价格秘密多”一刻,通过让学生做一份家庭购物统计表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明白如何合理的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俭的观念和科学的理财观。最后一单元中“我们制造了多少垃圾”及“垃圾减量大行动”等课,则使同学意识到垃圾的危机,养成主动勤俭节约的习惯。

2、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制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养成节约的习惯

(1)创设情境,开展主题活动,制造节约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围绕“节约小卫士,漂流集宝藏”为主题的,贯穿一学期的系列主题活动。创造一个“节约小卫士”不幸漂流到大海上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以节约小卫士的身份,在海上“节约集宝藏”,比一比谁能节约下最多的水、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能在海上坚持得最久,最后在学期末“找到陆地上岸”,如果不努力,就有沉到海底的危险。同时贴出了评比表,在表上记录“漂流集宝”的情况。活动内容包括每月定下一个“节约集宝”的主题大目标,再围绕大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

如:九月“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制作“节约水和电,我有好办法”小报,在班会课上交流节约的好方法,并选举代表成立监督小组,监督学生在校用水、用电情况,及时提醒不注意的小朋友;十月“节约每一粒饭”,制定班级记录表,把每天吃剩的饭菜称一称,记录下分量。还要张贴光荣榜,让大家学习每天都吃得干干净净的学生;十一月“节约每一分钱”,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小统计活动,比一比谁最会合理使用零花钱,在课上开一个交流会;十二月“节约每一张纸”,搜集资料说说纸的来历和原料,明白到节约纸张就是保护树木,同时开展比赛,比比谁最会节约用纸,不随意浪费、乱涂乱画、乱撕、乱扔纸张;一月召开“节约小卫士、漂流集宝藏”表彰大会,通过召开中队主题班会,总结活动内容,同时通过活动反映出学生的节约意识与习惯有无提高,表彰表现出色的“节约小卫士”。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本班大部分同学较开学初相比,节约意识已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节约的习惯。通过制作交流节约水电的小报,同学们知道了我国现在面临的危机,监督节水节电的小组组员也能每天按时到岗,作好纪录;通过称剩饭的活动,班级里吃饭挑食、浪费的现象也有所进步;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的家庭购物单,也明白了科学理财,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而为节约纸张设计的节约角”,不仅使同学养成了节约每一张纸的习惯,而且懂得了怎样为垃圾分类。

(2)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培养做节约的小主人意识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班四个小队围绕节约分别在各自的社区里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各不相同小队活动。其中有向社区居民宣传节约用水的,他们自己设计了口号,制作了标语,向居民进行宣传;有在小组组员之间进行节约用电比赛的,纪录下一周的家庭用电情况,进行评比;有制作调查表,去小区附近饭店进行饭菜浪费现象调查的;有在小区里以“保护环境、减少垃圾”为主题的减垃圾活动的等等。这一系列形式丰富、有趣新颖的小队活动,都是围绕节约这个大主题,设计小的活动内容来展开的,有的活动还持续或间断连续进行,贯穿一学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们从客观上被要求养成节约习惯转变为主观上要求别人来节约,自己以身作则作榜样,这一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为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主题班队会的开展,巩固各项活动的效果

本班围绕节约主题,针对班级里出现的较大问题,结合十月“节约小卫士”主题――开展了“勤俭节约,爱惜粮食”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明白了各种粮食所含有的营养价值,懂得了均衡膳食,不挑食,节约粮食的道理。在第一学期末,还召开了“勤俭节约,从一做起”的主题队会,以文艺汇报演出的形式,通过小品表演、资料收集等途径,反映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思想交流。

节约粮食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渗透低碳意识;进行浅析

引言:

小学科学实际上也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作为小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定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科学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将低碳意识渗透到学生脑海之中,进而增强他们的低碳理念。虽然从当前现状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低碳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还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对此也将进行分析,并为此提出更多有效的措施,进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事业的有效发展和进步。

1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低碳意识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加深小学生正确理解低碳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加上很多小学的办学条件极其有限,从而使得小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相对较差一些。同时也间接地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为了让小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教师通常会通过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这样既有利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增长关于低碳方面的知识。由于这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因此学生将对科学教学这门课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也能让他们意识到低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促使小学生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小学科学教学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之上加强对小学生低碳意识的渗透,对改善他们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存在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某一章节就涉及到这样的内容:《吃什么和怎么吃》。为了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教师往往会告知学生提前对市场上的相关食品的种类,价值,价格等进行一定的了解,进而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再引出“合理饮用事物”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具有挑食习惯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浪费食物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表面上看他们是具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实际上却造成了食物的极大浪费。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意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还要督促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低碳意识才能有所加强,并且也清楚的明白具有科学的素养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2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低碳意识

2.1确保小学科学教学的规范化: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发现,学生严重缺乏低碳意识,实际上也和相关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无序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科学教学活动的规范化,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而且也更加利于低碳意识的渗透。以科学实验教学为例:将家庭中丢弃的盒子,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最终制作成储物盒,还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由于所使用到的物品比较多,所以,为了让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的科学化。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实验准备,尤其是相关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鉴于部分小学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在选择实验项目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性。其次是第二步,即做好相应地实验观察,这样才能直观的发现实验中的现象和变化。最后一步是懂得把实验中的结果进行简单的信息整理,其中就包括:数据,图表……科学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知识,只有确保相关的科学教学内容做到规范化,才能促使低碳意识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2.2增加科学教学的有趣性: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依旧有待提升,否则低碳意识则难以有效渗透到小学生的脑海之中。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在开展相关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尤其要注重科学教学内容选择的有趣性,进而才能激发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环保酵素”制作这个小实验中,主要就是想要把“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告诉小学生。学生要意识到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被我们丢弃的瓜果皮、蔬菜等也可以再次被循环利用。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将这些刚刚丢弃的垃圾与红糖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那么几个月后,发酵生成的液体就可作为有机肥料、家用清洁剂等绿色环保制剂。由于“环保酵素”制作的取材十分简单,因此也更便于小学生进行实际性的操作,而它的推广也将对低碳产生巨大的功效。

3结语

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依旧只把小学科学当作是副科,因此也就使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与此同时,环保意识也难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渗透。而这一切还是因为教师以及学生,甚至是学校对科学这门学科知识的认识都存在有本质上的误解,进而使得小学生的低碳意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低碳意识的渗透,还是需要不断强化教师对于小学科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2]任文章.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环保教育意识的影响[J].教育革新,2009.08.

节约粮食必要性范文5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在南京市的8个主城区从区到家庭每个抽样步骤都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操作,共抽取了720个家庭。随后在入户调查阶段,利用二维随机数表在每个家庭选择1名年龄在16~70岁之间的家庭成员作为样本。此外,为了使样本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分布均匀,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在入户调查之外,还在大街上进行了随机的拦访,共访问80人。入户访问的720人和街访的80人一起构成了本调查的800个样本。

 

从样本的构成状况来看,在性别结构上,样本中男性占49.4%女性占50.6%在年龄结构上,样本中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6~45周岁、46~60周岁以及60周岁以上的样本数分别为3个、79个、330个、271个和116个,其中,26~60周岁的主要社会活动人口占样本总数的75.2%①。在教育程度分布状况方面,样本中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中技)、大专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6%24.1%36.1%345%1.6%样本的职业构成状况见表1。总体而言,样本数量适中,分布均匀,对南京市民总体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搜集资料阶段,在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协助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8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达到100%和98%。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状况等基本情况描述;二是反应变量,主要是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在统计分析阶段,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11.5版)来处理资料。由于变量多为定类和定序变量,所以采用了单变量描述统计、交互分类表等统计手段。

 

二、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公众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清洁与卫生的意识不强,乱扔垃圾的现象较严重。在问到“当您走在大街上,如果有烟蒂、果壳或手纸等要扔,而附近又没有垃圾箱时,您通常会怎么办f时,3%的人选择“随手丢了”24%的人选择“趁没人注意时丢了”37.9%的人选择“丢在己有小堆垃圾的地方’,只有567%的人选择“拿在手上或放进自带的塑料袋里,直到找到垃圾箱’。近一半的人都不能做到将垃圾入箱,而且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让垃圾“物以类聚”,或是随手丢弃,不能文明处理垃圾的情况较为严重。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4个统计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群体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异。59.9%的女性能做到垃圾入箱,比男性高出65个百分点。18~25周岁的人做得较好,垃圾入箱意愿为65.8%,而46~60周岁的仅为50.4%。此外,大专以上,尤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垃圾入箱意愿高于其他群体其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垃圾入箱意愿为69.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则达到100%,而初中学历的仅为45.8%。在职业分布上,公务员的垃圾入箱意愿最高(70%),失业、待业和下岗人员的最低(39.5%)值得深思的是,同样是处理日常生活垃圾,87%的人在自己家里却都能做到将垃圾装袋,由保洁员或物业人员统一处理。小家与大家、内与外,情形迥异。

 

近半个世纪以来,空气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频繁接触到的空气污染源就是吸烟产生的烟尘。吸烟在现代生活中,既是部分人的个人爱好,也是一种交际手段。表面上看,吸烟是一种私人行为,其实不然。由于烟雾在空气中弥漫扩散,1个人吸烟,可能导致10个甚至上百个人同时被动吸烟,既影响他人健康,又污染环境。样本中,223名吸烟者(占样本总数的27.9%,实际吸烟的人数可能更多)在回答“在下列哪些场合,想抽烟时,您会忍住不抽烟f的问题时,41.3%的人回答在“有孕妇或小孩在的地方”不吸烟,51.6%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不吸烟,49.3%的人回答‘在禁烟的火车车厢、餐厅等场所”不吸烟,另外有6.3%的人回答“不管在哪儿,想抽就抽几口”。在所有烟民中,女性占13.5%,其中,不加节制、想抽就抽的女性占女烟民总数的比例为13.3%,而男性中只有5.2%的人会毫不克制。在教育程度维度上,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在自己家里吸烟的比例最高,但他们却能较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做到在禁烟场所不吸烟的比例最高。此外,在对各类职业人员进行比较后发现,在禁烟场所不吸烟的以自由职业者、学生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居多;在自己家里不吸烟的以企业职工和学生居多;在有孕妇或小孩在的地方不吸烟的以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居多。而不管在哪儿,想抽就抽几口的以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居多。

 

近年来,养宠物成为都市新时尚。但是部分养宠者不能文明养宠,带宠物进商场、饭店者有之,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者有之。问卷中,当请养宠者回答“您平时带宠物出门,会自带铲子和塑料袋等工具收集其粪便吗f的问题时,只有59.8%的人回答会这样做。近半数的养宠者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极大地污染了公共生活环境。

 

马天芳认为,环境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日常生活环境意识,二是生态环境意识[1。前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以上所说的随地丢垃圾、吸烟等都是日常生活环境意识薄弱的体现。这些行为固然造成了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但其危害远不如生态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的危害严重。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告诉我们,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使用资源,浪费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将被耗尽从而枯竭。因此,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不能善加利用资源、甚至浪费资源,势必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颠覆性破坏。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足5%,但却消费了世界不可再生资源的33%,对环境的人均损害要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高很多[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増长,追求“较高生活水平”所伴生的过度消费现象对环境的威胁也会大増。因此,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塑造节约型消费模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规定,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该尽可能地做到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废品和垃圾的处理上,85.6%的人将家中废报纸杂志、废塑料等卖给废品回收人员或废品回收站,67.4%的人曾经将旧衣物、棉被等捐赠给灾民或送给亲戚朋友,58.4%的人用洗衣水、洗澡水等冲洗厕所,51.3%的人会将旧手机、电视等家用电器出售,38.3%的人能做到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箱,而只有0.5%的人未采取以上任何一种处理办法,直接丢弃废旧物品。由于日常生活废品或垃圾的处理基本属于家庭行为,所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差异不明显。在各学历人群中,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回收箱的比例不足1/3,远远低于其他群体。

 

除了家内生活要勤俭节约外,在办公室、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也应节水、节电、爱护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8%的人在外就餐时,会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一次性用品。61.5%的人在外就餐时,多数时候会将没吃完的菜打包带走。624%的人在天气不太冷(或热)时,在饭店就不开空调。在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维度上,60周岁以上的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的比例最低(仅为7.5%)约比其他年龄段低6个百分点。女性的节约意识强于男性,75.8%的女性多数时候,会将没吃完的菜打包,而只有652%的男性会这么做。在各类职业中,个体工商业者节约粮食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比例高于其他职业群体。

 

保护环境是公民的共同责任。面对他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市民又是如何做的呢?当问到“如果您在公共厕所看到他人没有把水龙头关好就准备走,您会(怎么做)f时,18.9%的人选择“提醒他(或她)应该把水龙头关上再走”,48%的人选择“不是自己的责任,懒得管闲事”,76.3%的人选择“过去把水龙头关上”。这表明,绝大部分人对于他人浪费资源的行为都不会置之不理,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提醒或暗示对方纠正过失,而多数人则直接亲自解决问题了事。市民选择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管可以减少那些浪费资源者本次行为的不良影响,但由于他们未能受到警示,以后仍然有发生同类事情的可能。令人忧虑的是,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亲为派”有逐渐増多的趋势。26~60周岁的人中有19.5%的人选择作出提醒或暗示,而18~25周岁的人中只有11.4%的人会这样做。高中学历的有21.7%的人会提醒浪费资源者,而样本中没有一个研究生会选择这种方式。另外,近V10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认为他人的过错与己无关,懒得管闲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新老更替,我们不得不忧虑,未来社会环保卫士是否会越来越少呢?

 

保护环境,除了要与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之外,还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改善环境的事业当中。在调查对象中,33.1%的人曾经参加过义务植树活动。但从职业状况维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参与过植树绿化活动的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居多,他们参与这项活动,多数是单位组织而非个人自发进行的。公众自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愿还有待加强。

 

三、讨论

 

1.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在某些行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致性

 

数据显示,不能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的市民,资源节约意识也较弱,积极干预他人不良行为的也较少。这说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在某些行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如文明养宠者中有421%的人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回收箱”,而在不能文明养宠的人那里这一指标只有37.3%。在垃圾未入箱者中有7.6%的人认为他人不关水龙头“不是自己的责任,懒得管闲事”,而在垃圾入箱者中持同样观点的人只占27%。

 

2.影响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因素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是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状况的集合体现。而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的职业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在这4个维度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较显著。在几个年龄段中,18~25周岁的青年人尽管在垃圾入箱方面做得较好,但他们敢当环保卫士,纠正他人不当行为的精神不足。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总的来说,学历越高,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程度上,高学历人群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弱,遇到他人不当的行为往往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加以解决。

 

此外,调查还发现,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还与其在以下几个尺度上的取舍有关。

 

(1)公德与私德

 

对那些在外随地丢垃圾的人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中有超过1/3的人能正确处理自家的日常生活垃圾。同时,近半数的吸烟者在自己家里可以控制烟瘾不吸烟,但在公共场所,即使有孕妇或小孩在,也无所顾忌地吞云吐雾。道德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利他的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是空白的。

 

(2)律人与律己

 

人们常说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1/10的饲养宠物者声称极其厌恶“饲养宠物扰他人”的行为,但自己却正属于不文明养宠者之列。这种对人严、对己宽的价值取向是致使诸多不文明行为屡治屡犯,形成痼疾的根源之一。

 

(3)观念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