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1

为自己的产品定价,本是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自,对于这一点,相信社会上不存任何误解,似无必要再费笔墨进行论证。需要引起注意的,倒是行政管制价格的违法嫌疑。我们不知道哪条法律赋予了政府审批价格的权力,也不知提价申报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如果不能给予说明,价格管制就构成明显的侵权行为。

历史上,市场经济国家仅在战争等非常时期实行过大规模的价格管制。即便在紧急状态下,政府也必须遵循法律程序,从立法部门得到授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执行正常情况下所没有的一些特殊职能。

如果政府无权干预企业的定价,是否可以号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通货膨胀时期自觉保持价格的稳定?对于这个问题,弗里德曼的回答可谓一语中的――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如果企业的股东一致同意:不涨价,牺牲自己的利益,为社会作贡献,毫无疑问,这些股东应当受到褒奖。但他们既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也没有道德的压力非这样做不可,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至于“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道义谴责,在法律上本无任何意义,而类似传统戏曲中的手法,贴上一个白脸就是奸臣奸商,行政部门就有了兴师问罪的由头。

若真要打击“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必须先在法律上给出严格的定义,道德标准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况且逐利行为未必就是不道德的。

撇开法理和伦理不谈,就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而言,价格管制无异于火上浇油。一方面,企业的成本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产品价格因行政管制而无法上调,预期利润率下降,企业会选择减少产出或者干脆停产,市场上的供应短缺进一步恶化,价格管制增加而不是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由于行政手段的低效和无效,预期未来通货膨胀得不到有效抑制,企业提价的冲动更加强烈,职工要求增加薪水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旦形成工资一成本一价格之间的恶性循环,成本推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升就可能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当前宏观政策的关键,因此不在控制实际的通货膨胀,而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管理预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及时和果断的银根紧缩将给市场送去清晰的信号,降低企业与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而价格管制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强化了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价格管制的另一弊端,是统计数据的失真。设计与公布各种价格指数的目的,就是跟踪与反映供需的失衡。现在人为地冻结价格,相当于病人已经发烧,偏要用冰袋捂着体温计,虚假的读数,或许可以给病人带来短暂的安慰,却有可能因误诊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确影响了民生,但价格管制有可能雪上加霜。如同计划体制下的情形,价格管制的结果必然是黑市的盛行,一般民众无力支付黑市的高价,而企业会千方百计地将产品从管制下的市场转移到黑市上,从而加剧大众市场上的短缺。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问题,水、电、成品油的价格管制都具有“劫贫济富”的性质。高收入家庭的水电消耗显著大于中产阶层,路上跑的大排量汽车也多为富裕家庭所拥有。在煤炭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政府管制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等于提供变相补贴,能源消耗越多的,得到的补贴就越多。不仅如此,价格管制惩罚了节能企业,因为当能源价格过低时,节能带来的成本下降可能不足以补偿对节能技术的投入。同理,过低的能源价格奖励了高耗能企业。

与计划思维方式不同,当能源、食品价格上涨时,如果背后的原因是供需失衡,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是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不必干预,高价带来的高额利润自然会吸引厂商进入,增加供给,促使价格回落。如果能源、食品价格的提高由成本推动,例如玉米和原油价格的永久性上涨,而不是周期性的波动,政府的最佳对策仍然是“无为而治”,高价将迫使企业与个人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寻找新的替代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对原油和粮食的依赖。这正是价格机制应有的作用,而行政管制恰恰了价格的这个最重要功能,将价格变为单纯的收入再分配工具。

无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定价永远是企业不可剥夺的权利,只要没有串谋等违法活动,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涨价。政府应该做的不是管制具体的价格,而是通过坚决和果断的货币政策,管理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2

在通货膨胀面前,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艰难,原材料与人工成本在提高,而充分竞争下的市场环境又不允许企业提价,中国的制造业的日子可想而知。

作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越是企业困难的时候,越要发挥竞争情报的作用。在2011年就要到来之际,未雨绸缪,做好新一年的竞争情报工作规划尤为重要。

竞争情报的工作规划,根本点还是企业的内部需求。笔者站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角度,在这里提出新一年情报规划工作要考虑的几个需求点:

第一, 站在企业老板或者总裁的角度,需要追踪影响与本公司相关行业的行业趋势及其市场机会,比如企业要扩充和发展,哪些行业还有进入机会,以及寻找进入的策略;

第二, 站在营销的角度,为市场战略服务,需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包括产品推广和定价策略等,对比自身公司与竞争对手的营销结果,为日常市场营销服务;

第三, 站在研发的角度,关注行业内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包括竞争对手的新产品规划和推出上市时间表,让企业在产品领域的竞争占据主动;

第四, 站在生产与采购的角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调查研究竞争对手节约成本的方法,特别是在采购方面,通过对比同行企业,找出降低生产管理及原材料成本的方法。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3

最近,随着希腊退出欧元区风险上升,有关欧元区经济危机将加剧并蔓延的恐慌再次袭来,导致了新一轮的不确定性和信用风险溢价的扩大,大幅度减缓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此次始料未及的冲击还波及了欧洲其他地区,甚至影响到欧洲以外的国家(地区)。欧洲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长期再融资计划”减轻了银行部门的筹资压力。这些措施,同其他强化财政约束、结构性改革以及财政整顿的举措结合,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的不安情绪。近期,有关加强欧洲金融“防火墙”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将强化这些政策的力度。展望未来,IMF的基准预测是2012年至2013年间,欧洲经济将实现缓慢复苏;然而,在根本问题得以解决之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存在加剧可能,进而抑制经济的增长,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实体经济前景展望

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下降幅度超过预期,许多经济体出口量均出现缩水。因此,IMF新研究报告对其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欧洲2012年经济增长数据下行的调整,幅度要大于其他地区。

欧洲经济意外严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债务危机国家的周边国家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前景、竞争力以及偿付能力均面临恶化风险。对于危机在整个欧洲地区的传播,银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债务风险的上升引发了政府新的筹资压力,并抬高了债券的风险溢价。于是,2011年下半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加速。实际上,这个去杠杆化过程相当于银行信贷的供给冲击,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私营部门贷款必然下降。欧元区银行去杠杆化和信贷增长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跨境特征,这在东欧尤为明显。

这些大体趋势在多大程度上延缓了欧洲经济个体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受影响经济体所处的危机环境以及潜在的风险冲击,还反映了它们的初始状况,特别是其财政状况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欧元区各个成员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比2003年至2008年期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仍然处于危机的中心地带,2012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衰退。预计2012年第三季度,欧债危机不良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受影响最为强烈的是意大利,其次为西班牙,其经济活动将于2012年第四季度明显缩减。至于在欧元区内及欧元区外的其他欧洲经济体,经济活动也将有所减弱,成为或接近成为轻度萧条区。

自2012年1月初以来,由于金融市场情绪有所好转,加之经济活动信号相对积极,形势趋于稳定。在债券市场,其他国家债券对德国国债的收益息差从高点回落——深陷危机之中的经济体除外。这种好转得益于欧洲央行于2011年12月中旬的三年“长期再融资计划”取得的成功。该方案降低了欧元区银行偿付债务的流动性风险,其改革及出台的整顿措施也减少了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对美国经济活动的意外冲击。

欧洲的短期前景和风险状况关键取决于欧元区的诸多事件的发展趋势。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的基准预测,假定决策者已通过持续的危机管理和进一步推进问题解决方案,成功地控制了危机。当债务危机出现改善,市场波动及收益将进一步正常化,但在某些情况下,更为严峻的财政整顿仍将拖累经济增长。

在债务危机不恶化的前提下,IMF预计欧洲经济增长将在2012年得以复苏,预计年均增长率将达0.25%,但明显低于2011年的2%,这主要受到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影响。同时,IMF基准预测表明:2012年至2013年间,虽然欧洲各经济体的前景仍呈现显著差异,但它们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有望缩小。

欧元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0.5%的负增长,此后开始复苏。许多经济体呈现的经济衰退预计不会深入,也不会持久——因为市场信心有望提升,财务状况有望改善,来自其他地区的外部需求也可能会加强。相比之下,希腊和葡萄牙仍然以欧盟和IMF的联合方案为指导进行调整;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尽管两国加强了财政约束的努力,但其国债收益息差仍将持续走高。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将更为严重,其经济复苏要到2013年才有望实现。

欧洲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增长预计在2012年期间出现反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提高全球总需求量、巩固欧元区核心国家的持续增长前景。许多欧洲经济体都避免了危机前的严重失衡,家庭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压力也将减弱。这有助于缓解欧元区危机外溢所带来的冲击。相比之下,由于英国金融业受全球危机的冲击相对严重,其2012年经济将仅缓慢增长。

欧洲新兴市场的短期增长前景同欧元区核心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基准预测,到2012年年底,大部分欧元区经济放缓的外溢将被吸收,整个2012年,欧元区以及全球范围内,贸易增长和制造业活动都有望回暖。但是,由欧元区银行去杠杆化造成的筹资困难很有可能会拖累信贷的增长。

2011年下半年,许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减弱,鉴于经济活动放缓、商品价格下跌,预计未来通货膨胀将得到较好控制。对于通货膨胀上升或高于目标值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一次性因素,如能源价格上涨和间接税的增加。

欧洲经济短期增长前景面临的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尽管欧元区最近在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只要重债务国家偿还能力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欧元危机仍有可能再度升级。由于该地区的大多数经济体联系密切,一旦触发贸易紧缩和金融链条断裂,则意味着欧元区危机的爆发,这将是欧元区面临的主要风险。

危机的溢出效应

如果欧元区危机不断升级,银行体系的资金收缩、不断加深的财政脆弱性及总需求的减少之间的负反馈循环,可能重新开启。首先,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进一步加剧,如像2008年至2009年间出现的情况,债券收益和风险溢价将大幅上升。其次,不确定性和全球风险规避情绪可能导致市场信心低迷,这将抑制有效需求。此外,国际贸易(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下降幅度将超过整体地区的总产出减少程度,这将会对外向型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最后,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下降,进而对大宗商品出口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

溢出效应的影响大小还取决于与欧元区相关的风险暴露规模。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同欧洲最紧密的联系是贸易往来,欧洲(欧元区内以及欧元区以外的先进及新兴的欧洲经济体)内部贸易联系最为紧密。欧洲大陆以外,同欧洲贸易联系最强的是独联体国家,其次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而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量往来相对较小。

除通过欧元区银行、中央银行及其中东部欧洲分支机构,给欧元区以外地区带来负溢出效应以外,通过金融关联形成的风险暴露相对有限。资料显示,欧洲的金融市场外部溢出效应相对较小,对其他地区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到1/5,而这种效应溢出明显小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然而,在激烈的金融动荡时期,金融溢出效应可能会加强,如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美国金融市场对全球的负溢出影响。

未来政策挑战

欧洲总体政策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在解决根本问题时出现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进一步恶化。这需要欧元区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在诸多方面做出政策性调整。在该地区的大多数经济体需要推出组合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面临的挑战,妥善管理金融行业风险。

适当的财政整顿显然是当务之急。深陷危机的欧元区经济体以及财政状况较差的国家(如意大利、斯洛文尼亚)都需要落实近期商定的计划,以加强财政约束。西班牙的新赤字目标,旨在进行一场大整顿,这在总体上是适当的,虽然它的实施可能进一步加剧疲软的经济增长前景。然而,许多其他欧元区经济体应允许自动稳定体系自由运作,以防止仍然处于疲软状态的经济活动和下行风险,打击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就财政账户的实力及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而言,财政政策仍有“用武之地”的经济体,应考虑放缓巩固财政的步伐,并将重点放于旨在加强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措施(如德国)。欧元区以外的发达经济体,其市场一般保持良性状态,加之融资成本低,因此自动稳定体系不应受到限制。此外,欧洲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允许适当放缓结构性财政调整的步伐。如果经济状况恶化,可以考虑进一步放缓财政约束步伐。新兴欧洲市场对巩固财政的需求差别很大;最近几个月,市场压力增强和债券收益上升的经济体,都必须继续稳步巩固财政,如匈牙利。

由于广泛的财政收缩需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负担大部分落到货币政策上。考虑到短期内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加之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小,一般应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应降低其基准利率而继续使用非常规的措施,以解决银行筹资和资金流动问题。欧洲许多其他先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很少或根本没有通过常规手段而得以好转的案例,必须使用非常规政策支持经济复苏。在英国,经济增长疲软而商品价格下跌,这两方面因素导致通货膨胀可能低于2%的目标,据此,英格兰银行可以进一步放松其货币政策立场。新兴欧洲市场中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迅速下降,这为央行实施宽松的政策提供了新空间。

鉴于当前危机核心部分的债务风险与经济增长前景密切相关,或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因此,进行刺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迫切。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可以提高生产力,它们对于存在竞争力问题和内部或外部失衡的经济体至关重要。运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巩固市场信心,提升财政状况的可持续性。

要阻止危机进一步升级,还需要在欧元区层面对两个维度进行干预。首先,危机管理机构必须强硬。就这方面而言,近期将“欧洲稳定机制”同“欧洲金融稳定机构”相结合的决定颇受欢迎,加之最近欧洲做出的其他努力,将强化应对欧洲危机的机制,并支持IMF加强全球金融“防火墙”建设。要限制破坏性的去杠杆化,银行需要提高资本水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支持实现。此外,需要一个泛欧元区机构,有能力直接获取银行股权,包括那些财政空间很小、难以自己做到的国家的股权。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4

今年以来,巴西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物价不断上涨。不久前,巴西国内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巴西经济缘何突然放缓?巴西出现局势不稳的原因是什么?就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者近日专访了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国际部主任里纳托・鲍曼教授。里纳托・鲍曼 1983年起任巴西利亚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年4月起担任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巴西利亚中心负责人。

报告:近日,巴西爆发20年来最严重的抗议示威活动,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里纳托・鲍曼:街头示威侧面反映了中产阶级的扩大。涌上街头的人们的需求是不明确的,但是有些要求是相类似的,即要求更好的公共教育、更好更便宜的公共交通、更完善的公共卫生和严惩腐败问题。这些都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要求,也揭示了对当前状况的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关系到收入分配格局,并且这种模式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巴西(和大多数拉美国家一样)提出了收入显著提高的发展模式。然而基尼系数从2000年以来却迅速的提高,现在更是接近美国的水平。如果巴西目前系数改善的情况能够维持,并且美国系数的恶化不会反转,那么几年内巴西有可能出现一个类似美国情况的收入分配规律。

报告:巴西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吗?

里纳托・鲍曼:巴西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让巴西一直都走在世界农业的前沿位置。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力是相当高的,国家也从中获利。

近年来,巴西一直致力于让大部分人口跨越贫困线,其他拉美国家也是如此。巴西更是把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带入到消费市场。这些人属于一批不断增长着的新兴起的和扩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提出了新的需求模式和需求理念,正如预期的那样,同时也受益于一些社会福利计划。许多卓有成效的社会方案正在继续实施,如果民众有什么建议,当局也会据此来改变相关政策。总而言之,解决以上问题的更大挑战是应对这类人群越来越多的新需求。

报告:巴西与中国都属于金砖国家,这些年来一直保持奇迹般地增长。你认为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发挥了作用?

里纳托・鲍曼:巴西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主要得益于巴西采取了一系列通过各种途径刺激国内消费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创造工作岗位、提高平均工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一些社会政策和其他政策。同时经济增长还要归功于十分有利的外部市场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环境。由于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贸易方面出现了一个热潮(当然这要多谢中国),有了明显增加的外国资本的流入。在财政和直接投资方面都有明确的政策去改善对外贸易的基本环境。所有这一切作用在一起,让巴西的GDP在一段时间内有了一个相对的高增长。

报告:巴西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0.6%,升幅低于预期的0.9%。金融市场分析师将2013年巴西经济增长预期调低至2.49%,今年巴西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什么原因?

里纳托・鲍曼:今年和明年GDP增长速度的预测远低于2013年年初的预期。那时虽然有统计上的原因(即2012年增长率过低的事实),大家仍然预期本年GDP增长率会超过3%。然而我们现在所谈论的2013年的增长率最终低于2%。这可以有许多种理由来解释。首先,在目前的经济模式下一味强调国内消费,投资没有跟上步调。因此以国内生产商的产量来应对需求的增长量是有限的,用进口来满足这一需求是非常合适的。贸易差额已大幅下降,这是因为进口量的增加,也是因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就像中国经济一样,没有像前几年那么迅速的发展,因此商品价格和出口量都已经下降了一些。尽管已有大量投资流入,且国内信贷量已经显著增加了不少,但这些资本的形成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家庭债务的程度有所提高,从而制约了信贷供应,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报告:尽管巴西央行半个多月以来多次入市干预,大量抛售美元外汇掉期合约,仍未能阻止美元汇率上升的势头。专家担忧,雷亚尔走软将进一步推高巴西通货膨胀。对于巴西通货膨胀,你认为应采用什么政策?

里纳托・鲍曼:巴西的中央银行在最近几个月中通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了在过去两年被大幅降低的基本利率。此外,政府还延迟提高在公共交通工具方面的关税,以及国内燃料的价格。当然这些都是短期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应该在削减公共支出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5

虽然中国内地外汇储备体量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除美国),但相较2014年6月的外汇储备高点,已经减少了近1万亿美元。

在2016年11月到12月间,经济决策层的智囊部门就外汇储备是不是“保”3万亿美元这条线有过争论。而在今年1月,外汇储备真的掉到3万亿美元以下后,央行及其相关的外汇管理部门都尽量低调地处理这个信息。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是:不用太在意一个整数关口,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有很多。

的确,3万亿美元不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但有关部门对它有意的漠视,却说明决策层对货币和外汇政策在2017年年初有了一些变化。

有关部门为了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元出人意料的越发强势,而抛出美国国债和美元,以对冲人民币过大的贬值幅度。也就是花外汇储备以稳定汇率。这种策略对货币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外汇储备量消耗比较大对内有收紧流动性的作用。

你还记得若干年前人们对外汇储备的恐惧吗?那时候由于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中国又采取强制结汇的管理制度,所以,在贸易项下出口企业通过顺差获得更多美元,然后被强制结汇,央行此举引发更多的人民币换取企业账户上的美元。这种情况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当时,经济决策层的解决方案是,在资本项下放松管理,同时也推进对资源型产品的进口比率。

当时,在各种信息口径中,外汇储备被描述成一种“坏”东西,它导致中国资源价格扭曲,以至于各个经济部门资源分配效率低下。高外汇储备还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房地产泡沫。

有的通俗财经作家甚至把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解释成美国的“阴谋”,似乎美国人是故意通过汇率游戏侵占中国人的劳动、坐享其成(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才证明并不是这么回事,美国人恨死这种贸易逆差了)。甚至有经济学家建议把外汇储备平均分给普通居民(我怀疑这是媒体误传),而在宣传中忽略了高外汇储备也是中国投资的基础和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保 证。

由于信息鞑サ墓芾硪约叭嗣强山邮苄畔⒌母丛有韵肮呶侍猓中国关于宏观经济内容的传播总是具有比较强的单边性,也就是说,一定要分出某一种宏观经济现象或者某一类市场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但那些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它们总是带着两面性。一段时间确认为“好”,另一段时间确认为“坏”的事,在资本市场中最为多见。外汇储备似乎也是这样。

对外汇市场的单边性认知有什么坏处?那就是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和贬值周期的认知相当僵硬,比如从2005年到2015年10年中,人们始终对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在2015年下半年,由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而做出贬值调整,人们对人民币则出现长期贬值预期。这也是很多中国居民在2015年年底到整个2016年都在想尽办法把手里的现金尽量多地换成美元并寻找海外投资机会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范文6

追溯其源,可以看到,欧元诞生于一个有利的时机。前十年欧元较为平稳地走了过来。大多数欧洲经济体都稳步地增长,并且通货膨胀也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欧洲中央银行也在货币政策判断方面享有良好的声誉。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金融危机的确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这些赤字正使得不同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政策如处于显微镜下,暴露无遗。而希腊的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原因是它在过去的财政赤字被严重低估了。因此,希腊的债务担保成本急剧上升,市场开始怀疑希腊是否有能力为其债务进行后续融资,或者更实际地讲,它是否还会是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之一。

最终,很显然希腊已经无力自救,所以欧盟各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周末(5月8日至9日)敲定的一揽子救助方案是设立巨型稳定基金,在3年内用于帮助希腊和那些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此外,欧洲央行也开始购买希腊国债,并且另设资金用于平衡收支。目前,市场某种程度上已经恢复信心。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面对欧元的结构性弱点,我们已经找到一个持久的解决方案了吗?恐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财政援助方案只是临时性的。政府建立了一个3年期“特殊目的载体”(SPV),即通过为支持困境中的经济体提供贷款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但这不是一个能够持久下去的结构。因此,我怀疑,正如包括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在内的一些人所建议的,欧盟将会设立一个更类似于欧洲货币基金(EMF)的机构。这将需要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也卷入“拯救”那些国内公共开支早已失控的经济体行动的德国,这将是不容易的。

第二个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欧洲的银行。我们知道,如果受债务困扰的南欧国家违约或决定进行债务重组,一些欧洲银行就会陷入很大的困境。这种可能性不能被排除掉。需要梳理希腊实际问题的预算削减措施是尤为严苛的,而政治上是否足够稳定以使得预算成功削减则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相信需要建立另一种财政机制,以一种欧洲清算机构的形式,处理泛欧洲银行陷入困境的问题。这个同样在过去已被提出过很多次,但迄今证明政治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迄今达成的改革方案并没有解决如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自欧元确立之后的这些年,他们与德国的竞争力相比已显著恶化。相比德国,它们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更大,相对而言,它们的出口却呈回落态势。至今的改革方案没有一点能够纠正这一十分不利的趋势。而要想扭转趋势,将需要在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进行激进的改革,而这样的改革是极难被推进的,当然,这也是出于政治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