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背景

能源转型背景范文1

【关键词】慕课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 自主学习能力 重要性 可行性

前言

自中国入世以来,为迎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这就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独立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型学院侧重于技术运用性的人才,因此,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上逐渐提升,独立学院需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拥有良好的国际化意识,但相较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独立院校英语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仍然稍显不足。因此,在现阶段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基础上,本文引入先进的慕课教学方式,从而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慕课概述

1.慕课简介。慕课此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诞生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斯坦福大学开发设计,并于同年由清华大学引入中国,中国网友可在果壳网中实现注册学习。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互联网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之中,因此,基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全新网络课程模式慕课平台由此诞生。慕课也被称之为MOOC,即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课程)。分析慕课不难理解,其实际为一种大型在线课程学习方式,学生可享受在线学习,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慕课将理论学习与电子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该课程体系以其工具资源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易使用,受众范围的广泛以及参与度与自主性较强等特点一度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关注重点。在慕课模式下,通过在线模式学生之间可实现相互沟通,以此大大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慕课平台的出现为各大院校学生提供了便捷的英语学习资源,并且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质的学习环境,慕课为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2.慕课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对于独立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慕课利用先进的教育思维,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于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在慕课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到独立院校教学之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可激发独立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来构筑交流平台,促进了独立院校学生在在线平台上发言、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此逐步掌握英语相关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活化英语学习内容的展示模式;第二,相较于传统的书本教学,信息化教学呈现出更立体、更形象、更贴合生活的教学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展示英语知识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信息技术辅助独立院校生英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时效化。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自主学习理论背景

1.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独立院校隶属于本科院校,独立院校的发展结合了社会力量而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世纪交替之际出现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爱好广泛,善于表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渴望的意识相当淡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监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理论背景。Holec在1978年将学习“自主性”这一概念引入到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即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简称AL或者LA,他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意愿和语言学习的控制能力方面解释了自主学习的特点。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能针对不同的学习活动选择学习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熟练地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去并且能科学客观地评估和反思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专家在自主学习这一领域作出了一些探测性的研究。

三、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1.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校阶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校园获取量有限,加之缺乏一定语言环境,故需要借助信息教育手段加以引导。英语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进而转化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英语与互联网模式的相结合还能拓展学生英语学习视线,借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逐渐喜爱上英语。

在现代教育中,为了使英语专业教学迎合学生的心理,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十分必要。着眼于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慕课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优秀的教育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来构建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更加快速的方式,促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模式中,结合在线平台的广阔性与及时性,学生可以逐渐明确自身英语学习的不足之处,通过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基于慕课的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体现出了新课改精神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深入贯彻与落实,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可起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运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通过在线课堂的构建,共享资料,促使英语学习更加便捷、有效。由此可见,借鉴慕课模式,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迎合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2.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认清慕课为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变革后不难发现,在教育开展的根本目的上,慕课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基本吻合,因此将慕课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之中可以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打开学生学习视线,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以此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满足受教者的需求,确保教育体系建设以“育”导“教”,真正还主体地位给学生,在这一点上,慕课模式拥有同样的目标,因此借鉴慕课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校中具有一定可行性。

通常来讲,无论是互联网资源的多样化,课程学习操作的简单易懂,还是课程受众范围的扩大,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将学习自主性与参与性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自身发展需求来调整学习内容。而慕课正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将课程学习与学生自主实践相互融合,从性质上看两者之间具有融合的可行性。由此可见,基于慕课的指导来打造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新体系可以保证慕课模式的科学开展,有助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真正站在人本角度之上,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四、慕课背景下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基于实践化的信息技术辅助模式。了解慕课不难发现,慕课模式的构建本身已打破地域界限,消除时间阻隔,确保网络知识与网络技术快速、精准、实效、全面的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这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教育的共享,同时也确保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分享。可以说慕课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促使教育一体化时代降临。

借助慕课平台,本文认为构筑独立院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模式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造合乎英语语境的现代教学新环境十分必要。对此,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独立院校生英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保证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注重英语学习引入信息技术向多元化、多样化变革。故此结合慕课平台构筑多元教学模式,将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教学方法科技化,微缩化。迎合新课程改革需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育中发挥的能动性逐渐增大,学习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其二,教学开展主动化、自主化。信息技术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将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数字技术中找寻需求答案,并将英语知识学习内化到自身英语自主学习技能之中,从而实现英语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2.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化指导。结合慕课教学方式促进独立院校英语教学课堂多元化,需站在独立院校英语教学主体地位向学生发展方向转移的思维之上,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以便独立院校生在学习英语时可更具探索精神,更能内化英语学习技巧。

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化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行自主性学习。首先,教师要建立网络化的自学信息反馈系统,对集中性的英语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解答,自学信息、反馈信息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使得教学策略更加有针对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差异,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制定人性化和针对性并存的指导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借助互联网在线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慕课教学的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生对于互联网教学的探究,当前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在线学习。但是传统在线学习的,学生通常为“一时新鲜”长时间下去,故此如何促使学生坚持学习则成为在线学习的一种挑战。慕课教学方式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慕课在线学习实施闯关模式,例如游戏中经营与养成游戏设置一样,学生在学习中可进行闯关,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进行自主学生,学生结合慕课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不断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长时间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论:基于慕课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思维得以变革的基础上的探究中不难发现,慕课模式对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说,利用慕课模式,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变革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利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慕课不受局限的课程范围、宽泛的授课形式应用到独立院校英语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87.

[2]Candy PC.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e,1991.

[3]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Language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e,1991.

能源转型背景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贸易结构;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9

近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而且正从一个环境问题演变成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等的复杂问题。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长期沿用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增长方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长期依赖资源型出口产品的外贸结构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相违背,亟待加以改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不仅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也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5-2020年期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年均至少需要降低3.35%—3.9%[1]。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正面临着艰巨的减排目标和任务。

当前低碳产品日渐成为国际商品贸易市场中的新主角,以低碳认证为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这导致主要以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过分依赖中低端制成品出口的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中显得越来越难以持续[2]。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生产和消费发生分离,在一国生产的产品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消费,而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对环境的破坏又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从而留在生产国。因此,国际贸易可能会使生产国的能源利用和环境状况遭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它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这一名词被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低碳经济研究的热潮,其中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和转型的研究也已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以及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转型路径研究两个方面。

1 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

1.1 国际贸易和能源消费研究

AryeL.Hillman等使用投入产出法,在 H-O理论模型中把能源作为解释变量,放宽假设,采用 3*2*2 的模式,即三种要素投入两个国家两种产出,最终通过这个新的模型,对投入产出法的研究作了更深入的探讨[3]。Machado G等研究了1970-1992年间巴西的国际贸易对其能源消耗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中的能源含量明显大于进口产品中的含量,巴西每单位产值出口商品平均要比进口商品多消耗40%的能源[4]。Chen Ying等利用投入产出法,对2001-2006年中国贸易隐含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巨大的外贸出口引起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但由于国际贸易,中国实际是隐含能源的净出口国。2002年中国出口隐含能源为4.1亿吨标准煤,但如果排除进口商品隐含能源1.7亿吨,中国净出口隐含能源为2.4亿吨[5]。Lan Yisheng等认为高出口增长和高能源消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大特征,并对21种出口行业工业品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过去的32年里隐含能源出口保持着年均23.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中国隐含能源的出口量将是能源产出量的8倍。作为一个人均能源产量比较低的国家,中国必须改变出口贸易模式,根据能源消费敏感度,对不同出口产品采取鼓励或限制的政策[6]。

赵晓丽等运用投入产出理论,通过建立能源消费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模型,运用1992、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首次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分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7]。朱启荣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活动能源消耗量,分析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由此形成的贸易结构不利于国内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8]。熊妍婷应用面板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检验了中国能源消费和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每增长1%,带来人均能耗0.09%的增加,人均能耗对进出口的长期弹性约为0.5[9]。赵晓丽等运用指数因素分解法,根据“联合产生和平等贡献”原理,研究中国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认为1980-2005年中国进出口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于出口商品能源效率变化的推动,高耗能产品净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10]。刘强等利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的46种重点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11]。Fredrich Kahrl等也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活动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迅速增长是导致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12]。王元道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证明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增加是我国整体能耗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13]。蒋和平等对广西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出口贸易波动对能源消费产生持续负向影响[14]。

1.2 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研究

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能源分析工作组首先提出隐含碳(Embodied Carbon)的概念,用以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隐含碳”和转移排放有许多相似之处,隐含碳核算又和投入产出原理密切相关,因此投入产出中的许多概念被应用到隐含碳的分析中,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也成为测算隐含碳排放的重要方法之一[15]。

在进出口贸易和碳排放关系上,国外的研究主要有:Wyckoff对6个OECD国家1984-1986年进口商品隐含碳排放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制成品中隐含碳占到总排放量的13%左右,认为进口产品会抵消国内减排措施的效果[16]。M.T.Tolmasquim在对巴西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中指出,一个国家向能源密集型的经济结构转变将会给该国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巴西在1990年代CO2排放量的增加与贸易专业化向能源密集型转变存在密切关系,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巴西碳排放增长7.1%[17]。

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出口商品隐含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Shui等通过研究中美贸易隐含碳问题,指出中美双边贸易为全球增加了7.2亿吨的碳排放量,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7%-14%[18]。Dabo Guan等分析了中国1980-2030年的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是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三个主要因素[19]。齐晔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20]。孟祺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国内的碳排放情况,指出进口中间产品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起到“减排”的作用[21]。李善同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各产业能源强度差异进行因素分解分析[22]。王媛等应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对中国影响隐含碳净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并对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进行估算[23]。魏本勇等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对中国2002年出口贸易引起的碳排放(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2002年中国为满足对外出口需求而产生的碳排放约为288.22-330.49亿吨,其中国内产生的碳排放量261.19亿吨,约占当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23.45%,单位产值出口的平均碳排放为0.093-0.106千克,其中0.084千克是在国内排放的[24]。李艳梅等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将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4种: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出口总量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并对1997-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造成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其次是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25]。宁学敏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中国1988-2007年碳排放量和商品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量和对外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两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出口的短期变动也同样对碳排放量存在着正向影响[26]。周新研究了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碳泄露”问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消费者污染负担”和“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重新测算各国或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发现美国是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进口国(464亿吨),而中国则是最大净出口国(452亿吨)[27]。

2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转型路径研究

目前,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的首要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报告认为,全球碳排放量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为此,发达国家应实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发展中国家实现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28]。Stern提出到2050年,碳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减少50%,发达国家应到2050年减排80%,多数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应该承诺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29]。丁仲礼等根据人均累计排放相对原则,通过计算各国的排放配额和剩余的排放空间,将世界各国或地区分为四大类: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增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的国家或地区[30]。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可能的实现路径和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发展低碳出口产业;二是加强低碳贸易的制度设计。

能源转型背景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兴企业、大型企业不断涌现,能源资源耗费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了目前世界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企业碳排放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实现节能减排有效改革,取得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平衡。本文将就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战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企业转型战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观念,通过产品转型、技术创新等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煤炭是我国工业发展所需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环境下,煤炭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转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转型的必要性目前

我国仍处于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并且工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企业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水资源、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植被资源和环境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给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是粗放型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发展已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并且难以提高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几年来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这样下去国民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紧随低碳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存在的障碍

(一)缺乏足够的低碳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物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能源资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这其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就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耗。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严峻,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因此没有形成改善环境的意识和树立低碳的观念。以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为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目光不长远,仅仅着眼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碳排放量较大,给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二)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虽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形式的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能源仍然是煤炭,不论是化工、钢铁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电力等行业,都非常依赖这种煤炭资源,这种单一资源结构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三)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严峻的环境形势让社会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发展,一些煤炭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创新和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而技术则是创新的基础,但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能源资源利用率都很低,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工业区,用资源换效益,牺牲环境求发展,跌入恶性发展误区。

三、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一)转变发展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企业应该逐渐脱离对石化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需求,降低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程度,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优点就是清洁无污染,并且成本较低,诸如潮汐能、风能等基本不需要消耗能源,用这些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石化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生产,企业才能更快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资源能够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低碳战略转型。

(二)做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企业应该积极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重视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将节能减排观念贯彻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积极了解和学习国家、政府出台的关于节能环保的方针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节能减排定额指标,建立节能环保管理制定并落实,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加强节能环保设施管理力度。

(三)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投入,高产出的技术型产业

(四)重视人才培养。企业要实现战略转型,就必须培养对低碳经济有充分理解、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积极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来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转型背景范文4

中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这意味着我国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由当前45%左右,提高到55%以上。同时,电能占终端的比重将由当前的22%,提高到32%以上。

电力系统不论从供给侧还是从消费终端看,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转型面临四大挑战:一、如何确保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运行可靠;二、如何优化转型路径,实现尽可能低的清洁电力供应成本;三、如何满足互联网时代各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诉求;四、如何推动实现转型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理清以下十个问题的思路,对能否成功应对上述四大挑战意义重大。 一、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到2040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完成,以及人口总量等要素变化,电力需求将从较快增长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040年后,电力需求会进入增长饱和阶段,每年增速将低于2%。

到2040年以后,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全国用电量大约是11万亿-14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是8000-10000千瓦时,电能占终端消费要提升到45%,对于人均用电的数据,有很多争议。比如,现在欧洲人均用电才8000千瓦时,那我们人均也到8000千瓦时,是不是偏高呢?

但要注意,到2040年,电能占终端消费的比重达到了45%。现在欧洲的电能占终端的比重还不到30%。电能在未来的终端消费比例增大了。

电力需求增长减速,从地域上看,会先东部后西部;从产业来看,会呈现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局面。 二、电力结构从增量调整到存量调整,逐步实现清洁化,2030年前后,非化石能源成为主导发电能源。

2040年以前,电力需求还在增长,供应能力也要增长,还需要大量投资。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电源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电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阶段性的特点。2030年之前,电源结构的调整,主要在增量里实现。2030年以后,非化石能源将成为电主导能源。

煤电装机峰值大概在2025年前出现。总的峰值规模是12亿千瓦。2030年后,随着现有存量机组的逐步退役,煤电装机呈总量递减趋势。

未来,煤电将逐步从电量供应主体,转为容量供应主体。电力行业是一个需要瞬时平衡的系统,届时,煤电在瞬时平衡的电力支撑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电力行业在助力能源行业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承担着更多责任。

对电力行业来说,煤炭还有发展的空间。现在中国发电用煤的比例在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2%,欧美发达国家是80%以上。

煤炭最好的利用方式是发电。煤炭的其他用途,在煤炭需求达到峰值后,非发电领域的煤炭消费将转移到电力行业用于发电;所以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峰值会略晚于整个能源行业。

根据现有需求水平,和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达到80%左右的设定来分析,2025年前,电力行业将达到碳排放峰值。在这之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会快速下降,预计2030年、205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的下降幅度将分别超过25%和80%。 四、电网是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配置平台,要以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

中国的常规能源分布不均衡,但实际上,从资源的丰富度来讲,可再生能源也存在不均衡。这样的能源格局,不仅需要我们在更大范围去优化配置,还需要更远距离的能量输送。

我们采用一个指标叫能源距,即能源跨地区输送的量,与它输送距离的乘积,称为能源距。

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源的能源距,占整个能源距比重达到90%,届时跨区输送的能源绝大多数将是可再生能源。

这也对电力系统的高可靠性、高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未来的电网,必须具备故障“弹性可愈”、资源“灵活可调”、潮流“柔性可控”三大能力。 五、电力用户将进入以“互动化”、“智慧化”和“泛在化”为特征的“电气化2.0”时代。

电气2.0时代,我们会增加一些用电技术需求,也会增加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参与精神和分享精神,也会拓展到能源电力行业中。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的用电会随用户的行为模式进入2.0时代。并与电力系统进行更多的互动,产生更多的诉求,实现绿色发展理念。

供气、供热、供电、交通以及电力等多系统的耦合,会成为一个更综合的体系。丹麦燃煤供热机组之所以能实现10%-100%的灵活性呢,就是因为把电力的供应与热能供应紧密结合,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用电系统的特征。 六、新一轮能源电力转型呈现“技术驱动”特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供应系统。可再生能源无处不在,永不枯竭,但这个资源能不能方便、高效、低廉利用?必须有技术才能实现。这一次能源转型的最大特征是技术依赖。

化石能源在助力能源转型中还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化石能源要实现清洁高效发展,也需要技术的依托,没有技术创新提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无法实现的。

这个技术应该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提升、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等方面,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大电网及其运行控制技术,是确保未来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水平的重要支撑。大容量、高能力、跨区域的输电技术――如特高压,将分布式能源更好地集成外送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技术,都是提高电力服务的重要手段。 七、电力系统的成员构成、角色定位及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将大幅增加;气象条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更为密切,成为影响系统运行管理的新要素。

影响电力行业运行管理很重要的新元素将是天气,气象条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更为密切,成为影响未来电力系统运行的新要素,这个也是我们在下一步技术突破和系统运行高度关注的方面。

电力系统成员数量会呈指数的增加,在中国,煤电单个机组装机60万千瓦已经不算大了,现在建设都是100万千瓦。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也是上百万千瓦,大中型水电装机规模也较大,这些都是大块头的发电主体。

未来如果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格局,尤其是以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发展为契机,那么,能够以发电商命名的能源角色将是成千上万个主体;在这样一个格局下,需要有一个新的、共生、共赢、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

现在整个电力系统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定位。未来怎么进化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每个利益相关方都需要大幅增加。 八、市场化建设是中国电力转型的“催化剂”,需加快建立形成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电力市场体系。

为什么欧洲的风能、太阳能可以协调运转,因为他们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欧洲电力市场。中国正处于电力市场化建设的初期,我们有很多的欠账,现行电力市场的格局并不清晰。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调用,不仅对已有一定市场化基础的国外同行带来冲击,也对我国电力市场带来新挑战。

国外的电力市场建设是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灵活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更好地融入。我国虽处于市场化初期,但这些因素也应该提前考虑。

未来我国的煤电发展,将从电量供应主体转为容量供应主体。容量供应主体就是说我们在电力运行里,是需要煤电行业的。问题在于怎么在市场上体现它的价值,在电力市场的设计里,应该要有必要的辅助服务市场,或者专门的容量市场,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这个市场里以自身优势去获取应得利益。 九、电力系统成本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趋势;近中期电力转型与电力系统成本上升重叠,远期人人将享受清洁电力红利。

近中期电力系统成本是呈上升趋势的,2015年-2030年,电力系统成本波动上升,2030年-2040年,系统成本缓慢上升,2040年-2050年,供电成本进入下降通道。

在2015年到2030年,电力供应力争实现尽可能的低成本,这个时期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在这一阶段,电力成本一定会上升,电力转型期与电力成本上升期是重叠的。2030年前,是我们能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这个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2040年以后,因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这个阶段,要做的是存量优化,我们肩上的任务会轻很多,进入一个享受可再生能源红利的阶段。 十、迈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将改变国际能源合作及治理架构;我国电力转型实践将助力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

未来的国际能源合作,一定会切换到技术分享和电力供应安全这些方面。而且这个应该要纳入全球能源治理架构。现行全球能源治理架构主要是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可获得性为主体。下一步,在国际能源治理结构方面,应该会有所变化。

能源转型背景范文5

新能源商机

任东明分析说,中国现在整体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占不到10%,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电网是一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备研发是另一方面,还有一块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新能源风电转换的检测设备。这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一个产业。面对机会选择,任东明强调,有关融资、设计、技术、人员的风险,企业一定要首先自我评估,上下游配套,做好足够的心理预测,才能更好地把握行业前景,也才能更有针对地引进国外投资。

在新能源的投资看点上,史利民进一步补充说,除了各国对风电的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太阳能热水器也是很多企业可以继续进入的领域。史利民告诉记者,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2300万平方米,使用量达到1.2亿平方米,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大的。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的生产国,光伏电池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千瓦。这些都为新能源的开发投资孕育了很大商机。

投资利好

山东东营国际新能源基地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投建之中。今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签署了东营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策划协议,标志着黄河三角洲新能源开发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东营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中心的王克强认为,东营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丰富。近年来,东营市以东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投资热情依然不减。王克强高兴地告诉记者,东营新能源现在的订单已经接到几年以后了,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没有感到任何的经济压力。这除了和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相关之外,还因为新能源投资是目前最活跃的产业。

王克强告诉记者,现在的新能源投资正面临一个很大机遇。一方面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鼓励,一方面绿色GDP增长的需要,还有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逐渐完善,来自原材料、人力成本的投资成本总额都会有一个预期的下降,这些都是吸引投资的利好因素。

两位数上升

新能源投资开发带来产业转型升级,这对投资商的回报十分巨大。随着各国对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未来新能源产业在进入规模性生产后将带来价格的下降,与高价的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也将更具竞争力。

欧洲新能源委员会政策官员称,全球新能源市场到2050年可以增加两位数,代替当今矿石燃料工业规模。由于经济规模,新能源如选址好的风能已经能与常规能源竞争。从2015年往后,他们可以确定各个行业的新能源将会成为最有效能源。这些都极大刺激着投资商们从事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欲望。

能源转型背景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战略转型 基本内涵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52-02

低碳经济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的挑战,明智的企业正相继转向低碳发展战略。了解和认清低碳经济与企业战略转型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战略的调整和规划都有重大作用。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低碳”这一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低碳”的概念首先是英国人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企业低碳发展就是以战略转型为依托改变企业发展模式, 是通过不断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关乎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地区),每一个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被称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五次浪潮”。如何迎接低碳经济浪潮,中小企业应有远见与智慧,超前谋划,掌握主动,赢得先机,才是正确的经营战略。

二、低碳经济与企业战略转型

中小企业向低碳战略转型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主题,更是一块新高地。但从目前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仍将以“高碳经济”发展为主,表现在:

1.能源消费增长快。城乡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能源需求巨大。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原油消费量3.6亿吨,增长5.1%;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增长10.1%;电力消费量34502亿千瓦时,增长5.6%。同期,我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同期,我国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

2.能源结构不合理,偏重高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耗能的服务业和农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碳需求量比较大的重化工业占到工业比重的70%左右。

3.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经济发展依赖于先进科技支撑,比如甲烷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等。然而,我国相关技术水平整体落后欧美国家。

战略转型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方向,以低碳经济推动企业战略转型是下一个经济发展周期的发展潮流和希望所在,这就需要所有的企业将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战略转变为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以低碳经济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企业如何通过将低碳经济的思维融入其企业战略中,以创造出源源不绝的价值,降低风险,增加收入,并建立强有力的品牌,提出以下建议:

1.将节约带入企业日常运营细节中。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应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用“低碳”让生活变得更和谐,用低碳让企业的运营增加更多的“绿色GDP”。

低碳经济,不仅是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中小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现实中不少便利的经营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因此企业运营中,应树立环保意识,从中小企业主到员工,将节约带入到日常运营的细节中,即使本身所处的行业与环保无关,也能够从细微之处做起,为低碳经济的宏观发展尽份力量。期望着低碳经济从个人到企业都成为一种时尚。

2.技术创新是关键。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革命。

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缺乏能源的背景下要更加重视企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非常适合中小高科技企业。这种模式首先要求企业要拥有过硬的、能够迅速建立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其次,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做支撑,以技术来整合其他资源,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目前国内的风能、太阳能光电这两种技术发展很快。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有限公司10年前进入这个领域时,就确定走技术领先战略,寻求合作式的技术创新之路。它创立时采用了北大新能源中心的先进技术,后来与中国航天合作,将航天技术民用化,联手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推出世界首台绿色无氟太阳能热水器。这种领先技术最终转化为市场优势,使他们在2009年的销售增长超过80%。

3.培育企业低碳文化。中小企业通过低碳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如节水节电、资源再利用等,依靠制度、管理创新,建立企业内部的低碳文化。如韩国三星在2008年3月召开了绿色经营会,将绿色经营分成经营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工厂的绿色化,地区社会的绿色化,并树立了具体的实践目标和阶段性实施方案。韩国三星在管理上的一些措施:比如在制造现场导入高效率能源设备,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减少工厂直接排放和产品使用中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基于节约有限的地球资源,所有三星公司开展了“省1元活动”,通过关掉不必要的电源,节约办公用品,引进高效率设备,保持室内标准温度等多种节约能源的活动。三星电子宣布了到2013年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的目标,就是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50%,争取用5年的时间到2013年底,通过三星产品的使用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8400万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LCD和半导体生产线将使用PFC和SF6节能技术,并加强能量消耗管理系统的使用。

4.服务至上,拓展企业利润增长的空间。低碳经济的兴起也将伴随着一些新行业、新产业的兴起。目前,这种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而盈利的公司队伍越来越壮大,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向低碳的转型,除了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外,还引领了一种绿色消费。

最典型的如西门子、GE等公司,纷纷转型成服务提供商,在一些节能领域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以GE为例,这块业务每年可以为它带来100多亿元的收入,从2005年5月开始,GE的绿色创想已经在全球推出80项高能效环保产品及相关服务,其中有21项在我国广泛应用。

北京绿创环保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崛起。这个公司立足于为工业企业、商业地产、市政工程等发放社会、法律接受的“通信证”:在噪声与振动控制、声舒适环境领域,向客户销售整体解决方案;承接咨询、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环保达标验收交钥匙总包工程;销售环保设备、产品、绿色材料;对国内声学工程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政府或客户委托的试验开发。五种商业模式综合使用,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

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低碳经济’发展浪潮,蕴含着无限商机,对中小企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次难求的机遇,所以中小企业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让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志元.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思考.现代商业, 2009(06)

2.王小玲.浅论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科学咨询,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