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86-01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发展,人们对河流的开发力度也在逐渐增强,对河道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出现。河流开发要考虑传统的水利作用,如:防滑用、发电、旅游、供水和航运等;另外还要考虑河流的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治理河道的目标就是将生态修复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结合,在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与开发利用河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河流的开发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第一,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政治河道导致了流量的变化及输送泥沙的变化,很多生物的原有栖息地消失,导致了物种的消失。第二,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并且城市中的强度有所增强,河流裁弯取直,河床的不透水面积有所增加,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了。第三,影响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给,这是由于河床硬化。第四,影响两岸的自然美景。
二、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原则
1.生态治理的原则
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河道的生态系统也有所打击,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要对原有成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留,最大程度上不去破坏原本的自然状态。有需要时可以进行人工修复,以建造河岸的方式来对河道进行治理,选择的树种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乔木等等。
2.远近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毕竟河流治理工程是长期的事业,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应该进行详细规划,分阶段进行。在城市的地形特征与发展状况要被考虑其中,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定时间和河流区域。
3.和区域规划一致的原则
河流的治理好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方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不能偏激的只考虑一方面内容,毕竟治理河道是为人们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出现冲突,要从两方面进行权衡,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治理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要与城市发展一起为人们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三、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
河道的生态修复有两种方法,一是工程措施修复,二是调度措施修复。调度措施修复方法是针对水资源利用造成的生态问题进行修复。工程措施修复是对由于河道治理导致的生态受损进行修复。
1.修复河道的形态
对于天然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状态,但是形态的修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河道要有连续性。将旧的拦河坝清除,直立的跌水可以改造成缓坡,架设辅助的水道,设置不同种类的鱼道,通常在落差很大的断面。二是使水体的流动具有多样性。利用植石治理的方法,把石头埋入河底,从而形成了深沟与浅滩。三是给予河流更大的空间。四是选择治理方案要严谨。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河畔林、生息地、濒临灭绝的物种等。
2.修复河床断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盖可以进行以下处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设置的硬质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局部河段可以用复式断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证率,把他们分成几个等级,按级扩展河道的宽度。河道的上部护坡和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一般可以种植矮乔木,这样还可以促成河道的立体绿化,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严谨对待河道覆盖和侵占。
原来河道与护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态型的护岸。生态型护岸有三种类型,自然原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
3.重造河岸的植被与湿地的群落
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河岸带,它的作用是缓冲、廊道、植被护岸等。利用河岸带的生物重建技术和河岸的缓冲带技术,可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植被,这是在生物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恢复和重建的技术包括物种引入、物种保护、物种选育与培植、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调控、群落结构了优化等。河岸的缓冲技术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恢复、坡面工程等。
4.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
一些发达的国家在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技术和经验。例如: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了一个计划,倡导一些河段要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例如:竹笼、木桩等。日本国内把它叫做”生态河堤”,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河流的生态状况应用了这种方式,结果就是流经城市的河岸草木葱茏,堤坝的修建都是用纯天然的石头,现如今,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河道生态修复的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正处在向外国学习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在全国内推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还为时尚早。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明显,对河道生态修复的热潮必然兴起。
结语
对河道进行治理及生态修复这已经是必然的,此项目在全国甚至是世界都是很有前景的。虽然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关技术和理论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它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保证了它的存在的必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河流,我们对河道的改造虽然满足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水质和景观都受到了极大,尤其是生态功能的破坏。我们进行的修复工作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态系统,提高水的自净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要从实践出发,并且有理论、技术的指导,在不断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创新方法,从而使得环境的良好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戴斌,尉红星.绿化生态河道.造福子孙后代――关于新民市柳绕地区生态河道建设的新思路[J].科技资讯,2009(22).
[2]徐晓艳,王鹏,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09).
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2
关键词:驳坎;截污;沿河绿化;水质处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city in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view of the city some key problems of the inland waterway regu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of specific project at the river, cut pollution, the green, water treatment, etc main content corresponding mai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Keywords: was candy; Cut unclean; Greening along the river; Water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U6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内河整治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关乎居民基本生活的民生工程,在确保日常用水基本安全、免受人畜疾病传播、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最为直接的根本性意义。
宁波市的城市内河整治工程,以“人水和谐”为宗旨,以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风貌为总体目标,采取截污、疏浚、护岸、绿化、水质处理等方式,逐步改善内河形态,着重建设生态河道,全面完善河道功能,努力创建生态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内河整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生态经济、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就城市内河整治设计而言,着重把握河道驳坎、河道截污、沿河绿化以及河道水质处理等方面工程内容。
1 河道驳坎设计
随着对环境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河道驳坎从最初的硬性石驳坎向柔性和生态性驳坎发展并多样化。
柔性驳坎
柔性驳坎相对于硬性驳坎而言,在形态上,具有较大的非直线系数,平面布局自由,竖向标高设置上不拘泥于单一的确定数值,形成错落有致、丰富多样的河坎挡墙。就材料的选择,柔性驳坎可选用石材,或用大块黄石或者大块的条石、块石,工艺上用堆砌或者干砌;选用木桩,在河道边界将经防腐处理的木桩密排打入土中,形成挡土结构;配合沿河草坪、灌木等沿河绿化,组成一富有空间灵动的沿河复合构筑物。
生态型驳坎
生态驳岸是在柔性驳坎基础上,着重强调沿河支挡结构的生态功能,通过生物共栖、生物交换在水体与土体间形成生物群落,从而使河道水体具有自我的生态平衡与修复机能,是科学治水、生态治水、构建和谐水环境的重要方式。生态型驳坎由水生植物、水生生物、生态挡墙和湿生植物等共同组成。
图1 生态河坎挡墙类型一 图2 生态河坎挡墙类型二
2 河道截污
河道截污是就沿河排入河道的合流管道在不改造原有合流管道的前提下将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就地处理,达到一定水质后再排入河道。在截污设计中,首先确定截污规模,明确截污规模以便确定截污管道、截污井、提升井以及泵等配套设施的规格;其次,对于截污工程,工程措施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管道埋设、井的设置等均需根据河道状况有所针对的加以改造。
2.1 截污规模的确定
根据河道两岸的纳污范围,确定该范围内常住居民数量,按人口用水量指标的80%作为污水产生量,并考虑初雨5分钟的雨水径流量排入合流管道,从而确定污水总量。由污水量确定排水管道管径和提升井的尺寸及提升泵的参数等设计要素。
考虑到沿河居民数量的不确定性以及分布问题,用人口规模来估算污水用量对于截污管的设置及截污井规格的确定实际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设计前对所有排入河道的合流管道进行流量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考虑5分钟的雨水流量,从而确定总的污水量,为设计提供确切数据。
2.2 截污工程措施
截污工程措施包括截污井类型选定、截污管道类型及管位设计、提升井的设置等。
就不同区位的河道,根据截污要求,设计中截污井采用固定溢流口型和可调溢流口型。河道处于市郊,截污要求较低河段,采用固定溢流口截污井;下雨期间当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截污井内的污水标高超过溢流口标高,污水自然通过溢流口流入河道,在晴天污水则完全纳入污水管道。部分城中村河道则采用了可调溢流口型截污井;根据雨量的大小,按设计要求自动调整溢流口标高,使截污更完全彻底。
对于截污管道类型与管位设计,设计中大量采用刚度大、韧性强、密封性好的无二次污染的HDPE管。若沿河有现状道路、且道路开挖对主体建筑影响不大者,在现状道路上埋设截污管道;若沿河无现状道路,则将管道敷设于河坎挡墙前趾处,并用钢筋砼作包管加固,检查井与河坎紧贴。此敷设方式,对河道过水断面有所减小,但避免了沿河开挖对居民造成影响,因此在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实施性。
图3 沿河设置的截污管道
提升井的设置主要根据场地条件,在确定井位的基础上,按照污水流量选择污水提升泵的参数与型号,以及压力管、标尺等配套设备。
3 沿河绿化
河道的沿河绿化设计主要是结合河道线型与周边用地条件,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包括绿地、铺地广场、亭子、步行道等,并设有公厕等服务设施,它不仅为人们创造了舒适宜人的环境,同时它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对周围的环境起到衬托的作用。
具体设计中园路和铺地广场多采用现代主义风格,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在提供一个公共休憩空间的同时,解决部分人行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问题。
生态绿地的设计是为了创造一处具有野趣的空间。河岸内侧采用自然的绿地,再种植一些自然的水草,在高水位处再设计木栈道,当河水将绿地的岸边淹没时,人们仍旧可以在木栈道上行走,水草将河岸有层次的分隔开,从而形成了一处极有趣味的空间。
4 河道水质处理
河道水质处理是在清淤和截污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河道功能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对于河道水质修复处理主要有人工浮岛法、动植物修复法、机械推流曝气法和生化修复法。每一种方法各有自己的适用性,应结合河道现状条件,有针对性的选择水质处理方法。
设计采用了生化修复法,该河道水质修复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河道水质修复改良系统采用生化法为主,物化法为辅的处理方法,工艺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
2、工艺中所用机电设备由液位控制启停,并设有故障保护设备,从而保证了河道水质修复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
3、河道水质修复系统采用无毒的生化处理药剂,不会对的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使用该处理方法,运营半年后,河道水质提升效果明显,系统运行稳定、基本取得了预期的工程效果。
图4 河道水质处理立面示意图
5 结语
城市河道整治是提高河沿居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清淤、驳坎、截污、绿化、河道水质处理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对城区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对于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民生,陈振楼. 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理论、方法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2010.
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3
【关键词】人水和谐生态河道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提高,对于水利工程不再仅仅限于人工改造,而开始注重人工改造对河道生态产生的影响。水利工程的设计元素,开始更加注重考虑河道的生态恢复可能性,从而形成生态河道,使得河道更加自然、原生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我们人类打造一个生态良好、水景观优化、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住城市。
一、生态河道治理的理念
生态治河就是在河道治理中要注重生态效应建设,培育具有生命力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既要适合人类的生存,也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生存的多样性,人类与多种动物植物互相依存,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种状态又要求提供这样一种河道生态环境:
(1)其水流必须是清澈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是自然多样的,蜿蜒曲折,有动有静,生动而不单调。
(2)两岸滨河带必须有绿色植物,并且搭配合理。两岸有适合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落,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保持环境自然气息。
(3)河道横向要有保持空气和水分流通、交换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尽量避免破坏水与土壤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条件,保留和创造人、水关系协调的亲水河岸,避免“三面光”河道。
(4)河道纵向尽量保留原有蜿蜒曲折的形态,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为水体自然流势多样性创造条件,避免裁弯取直。根据这些思想,该市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按照河道不同等级、功能和区划要求,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河流生态修复,使其重新“回归自然”,发挥其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路
生态河道建设要认真贯彻“尊重自然、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力求走出了一条建设(修复)生态河道、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之路。
1、树立正确的河道建设理念
由于传统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主要采取护岸等硬化措施,分隔了水陆生物的连续性,影响了河道自净功能,对河道生态功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投资较大。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应将全市河网水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建设来考虑,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逐步放弃传统非生态河道建设,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环境水利转变。
2、科学规划实施步骤
首先将基本功能消失殆尽的部分骨干河道和农民居住集中、淤积堵水严重、水质问题突出、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河道列为首批整治对象。这批河道整治方式先是通过上填(安全带)下挖(河底)边拓(河口)的方式使河道达到防洪和引、排水要求,再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植物绿化和水土保持措施,使河道能明显改善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恢复河道原有基本功能。其次是抓好面广量大的农村镇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主要是疏尽淤泥,两岸采取以种树、造林、植被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着力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河道面貌。
3、走资源平衡、节约高效的综合整治路线
在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大量淤泥的出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而河道两侧的耕地都能堆放(堆高为淤泥沉积后20cm左右,不影响灌溉),能有效满足施工需要。因此,可采用以还田施肥为主,抬高圩堤、填平低洼等措施为辅的堆放措施。这种措施既保持了泥土资源的相对平衡,又能有效改善河道两侧耕地土壤,增加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清淤方式可主要采用成本最低,效率高、速度快,清淤彻底的泥浆泵进行水力冲挖。河道清淤时间尽量安排在每年冬春季节,以不影响每年的主粮食生产。在做好清淤工作的同时,同步实现植物水土保持措施。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就能有效稳定河道形态,大大降低淤积速度,在下轮河道整治中只要清淤就可以了,从而极大降低了建设投资,也避免了河道与耕地的主要矛盾,使生态河道的建设走上一条良性道路。
4、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河道建设应按照“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亲近,和谐自然”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腾出水体空间,加大河流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划出一定空间,以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保护边坡,防治水土流失。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大胆冲破常规束缚,应用“人工活木桩”原理,选择具有木桩作用的直根系植物来抵御常水位处的水流冲刷,下部配备水生植物以缓冲水流。并根据土质、水文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来配置适宜的物种,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性。这样使河道整治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续性。但实践证明:对于其中通航的高等级河道则仍宜采用护岸等防水土流失措施,或至少在河坡临水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水土流失措施,以减少船只过后形成船行波对河坡的冲刷而形成的大面积坍塌现象,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三、不同功能河道的整治措施
(1)对集镇或居民生活集聚区的河道,应结合防洪、亲水和景观要求,使用干砌石、卵石笼、大块石或预制块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并可在相应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植草,促进植物的生长。水下部分设计要提供为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栖息、繁殖的场所。水上岸坡缓陡相间,参差不齐,蜿蜒曲折,河滨慢行道路融入坡堤,为城乡居民提供健身、休闲的环境。
(2)乡村人居分散地周边河道,一般适用于梯形断面,结构简单实用,是农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断面形式,一般以土坡为主,进行植物措施护坡。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破坏,应设置保护带,通过出租或承包等试点,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带或绿化植树,并逐步推行市场化管理,确保绿化完整和堤防安全。
(3)开发区堤防高度一般不宜过高,要保证人们的活动安全。同时,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挡土墙与河岸景观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和造型的挡土墙,协调水与岸之间的关系,突出水景设计,掩盖堤防特征,使人走在堤边而又无堤之感觉,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
总结
生态河道整治融现代水利工程系、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使人类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生态护坡;跌水;减(防)渗;冲刷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传统水利由于更注重功能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河流的索取增加,使河流中生物生长环境及自然生态遭到破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一直水资源紧缺,为了满足城市用水,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几乎全部引入市区,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长年断流,河道两边土地沙化,近些年永定河沙石采盗,致使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每到冬春季节,西北风顺河道而下,京城顿时风沙弥漫。由于根本无水补给永定河,加上人口剧增及工业用水等,严重超采地下水,北京西部地区第四纪地下水已经全部枯干,永定河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取生态技术措施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迫在眉睫。
本文以北京市永定河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采取先进的生态技术及材料,如生态护坡、生态型跌水、生态减防(渗)等,达到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
1、永定河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概况
永定河古称浑河、无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上游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混浊,泥沙淤积,日久形成地上河。河床经常变动。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与黄河相似,故有「小黄河和「浑河之称。因迁徙无常,又称无定河。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将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1954年建成蓄水22亿多立方米的官厅水库,才基本控制了上游洪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永定河流域持续多年干旱少雨,下游常年处于断流状态。1985 年永定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四大防汛重点江河之一。
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由干流生态修复工程、支流清水河生态修复工程和北部新城(军庄)生态修复工程三部分组成。妙峰山段是永定河干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重点河段之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下苇甸电站到军庄之间(桩号Y70+610~Y83+200),总长12.59km。妙峰山段的主要来水为下苇甸电站的尾水,每隔30天左右来水一次,流量为38m3/s。由于该段河道来水较少且渗漏严重,大部分时间处于断流状态,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永定河妙峰山段长年断流引起的河床、两岸土地沙化、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等问题,拟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使之达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治理效果。为了实现永定河生态恢复的目的,工程中主要采用了多孔植物生长砖、生态墙壁砖、生态鱼巢砖和生态石笼网等新型生态材料对河岸进行了护砌,为了解决生态恢复所必须的水资源问题,在河道内新建了多处生态石笼网缓坡跌水蓄积来水,另由于永定河河底基本为卵砾石层,透水性较强,对蓄水区采取了压实壤土和复合土工膜相结合的减(防)渗措施。
2、生态护坡
本工程采用生态鱼巢砖+生态墙壁砖+植物生长砖组合的方式对妙峰山段河道进行生态护坡,通过建立河岸生态防护结构,以稳定河岸,并进一步改善永定河水质。
2.1材料特性
植物生长砖:使用一定粒径(5~31.5mm)的击碎骨料和高强度水泥为主要材料与混凝土外加剂搅拌,经二次振动加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无砂混凝土制品,植物根系可透过砖体植生于土壤。主要用于水利工程护坡。
生态鱼巢砖:使用一定粒径(5~10mm)的击碎骨料和高强度水泥为主要材料与混凝土外加剂搅拌经二次震动加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无砂混凝土制品,具有一般鱼类栖息的空间,为不规则六边形。主要用于水利工程护坡、护脚。
生态墙壁砖:使用一定粒径(5~10mm)的击碎骨料和高强水泥为主要材料与混凝土外加剂搅拌经二次震动加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无砂混凝土制品,种植孔内可种植花草等,砌筑后形成挡墙,为不规则六边形。可用于公路、市政园林、水利工程等护坡和护脚。
2.2设计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边坡护砌由现状河底高程开始,护砌坡度基本维持现状边坡的坡度。常水位以下采用生态鱼巢砖和墙壁砖,常水位以上采用多孔植物生长砖,对护坡基础开挖后,砌筑浆砌石基础,断面尺寸为600×500mm,其上码放两层生态鱼巢砖(500×500×200mm),坡度为1:1,之上再码放两至四层(视地形及常水位而定)生态墙壁砖(500×500×200mm),坡度为1:1,最后在顶层墙壁砖后边坡上铺设多孔植物生长砖(500×500×100mm),坡度不陡于1:2。生态砖与土坡之间设置200g/m2的土工无纺布一层,坡顶设500×100mm混凝土压顶一道。墙壁砖内和多孔植物砖上覆种植土,鱼巢砖给鱼类产卵提供所需场所,墙壁砖内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植物生长砖坡面播撒草籽使边坡自然绿化,岸顶根据景观需要栽种行道树。护坡断面设计见图1-1。
图1-1 生态护坡断面示意图
通过生态鱼巢砖、墙壁砖和植物生长砖等不同组合进行岸坡护砌,有效形成了河川生态链和陆地生态链,为自然生态复原提供了通道,同时也形成治水和亲环境能力的新概念型河川护岸。
3、生态石笼网跌水设计
妙峰山生态修复工程位于下苇甸电站到军庄之间,沿途经过下苇甸村、丁家滩村和陈家庄等,河道沿线有G109国道和S209省道,也是人类活动相对频繁地区。该区间主要来水为下苇甸电站的尾水。由于该段河道只有脉冲来水,其余时间基本断流,为增强该河段的生态特性,改善河道的整体生态环境,只有采取措施,蓄积现有的电站尾水,才能给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保障。
本工程在河道内设置连续跌水,形成梯级连续水面,为了不影响河道行洪,经防洪演算,确定每级跌水高为1m,总蓄水容量为26.2万m3。为满足河道生态建设需要,跌水采用生态石笼网结构,复合土工膜防渗心墙,下游坡面设计为台阶式缓坡型式。
生态石笼网结构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生态格网结构,成功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公路、铁路工程、堤防的保护工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同时与一些传统刚性结构比较起来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保护河床、治理滑坡、防治泥石流、防止落石、兼顾环境保护的首选结构型式。
生态石笼网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5%~10%铝锌稀合金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由机械双线绞合编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新技术网片。石笼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其适用于高流速、冲蚀严重,岸坡渗水多之河岸。石笼属柔性结构,对于不均匀沉陷自我调整性佳。岸面多孔性,石材间之缝隙利于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水面线以上石笼面可利用客土袋植生绿化,符合生态并满足安全要求。生态石笼网结构具有经济、施工便捷、可就地取材,填放土壤、碎石及天然级配砂石等优点,可迅速构成挡土或挡水结构体。
为了形成连续水面,根据河道纵坡本工程设计了29道跌水。跌水采用生态石笼缓坡结构,上游边坡为1:1,下游为阶梯状,跌水高出河底1m,上游设1.4m深齿墙。跌水内部设置复合土工膜防渗心墙,心墙上下游堆砌铅丝石笼,石笼内部填充卵砾石。跌水下游护底长10~15m,起消能和防冲作用。跌水结构详见图1-2。
图1-2 生态石笼网跌水断面示意图
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本工程跌水处河道抗冲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垂向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流量为38m3/s时,典型河段上1m高跌水前后不同断面处的流速分布,判断河底卵砾石覆盖层冲刷的可能性。利用垂向二维数学模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了跌水附近水流沿水流方向和水深方向的流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跌水上游水流流速沿程降低,底层流速低于表层流速,流速沿水深变化平缓。跌水下游存在一个10~15m左右的高速区,高速区内底层流速仍低于表层,但底部低流速区较小,中表层高速区较大。下游距离跌水较远处,流速分布受跌水影响较小,流速基本恢复为明渠流速分布,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
从冲刷破坏的角度,跌水前水流较为均匀,且流速较低,选择2.5~4cm粒径范围的卵砾石作为覆盖层即可满足抗冲要求;跌水后10~15m范围内水流底部流速较高,易于发生冲刷破坏,设计中在该区域加设铅丝石笼护底;高速区后流速逐渐降低,根据河道的坡度与地形特点铺设粒径为4~6cm的卵砾石。
4、河道减(防)渗及冲刷设计
蓄水区虽然有电站尾水补给,但现状河道河底基本为卵砾石层,透水性较强,渗漏严重,电站放水时间间隔较长,所以每次电站放水,尾水均从该段河道匆匆而过,入渗、蒸发后流失,彻底改变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再加上人为的偷砂取土,造成河道长年砂石,植被稀少,该段河道内存在7处废弃采砂坑,与门头沟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很不相称。
为达到形成连续水面的目的,通过跌水蓄积现有电站尾水的同时,要克服渗漏和蒸发等问题,逐渐修复河道生态系统,减少河道内水土流失,形成自然和谐的山水风景。因此,采取有效的减(防)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工程水面面积为34.2万m2,减(防)渗面积为37.6万m2,采用“土/膜”减(防)渗方案解决河道渗漏问题。
“土/膜”即为1/2压实壤土减渗+1/2复合土工膜防渗相结合的减(防)渗方式。具体方案为:在每两道跌水之间以中心线为界,上游段采用压实壤土减渗,下游段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并做好两种减(防)渗方式的搭接处理。压实壤土减渗层自各段上游跌水至中点位置,经渗流计算,确定减渗层厚度由40cm至60cm渐变;复合土工膜防渗层自各段中点至下游跌水位置,采用二布一膜形式。河床表层铺设30cm厚的天然卵砾石防冲。河道减(防)渗设计见图1-3。
此方案充分结合了压实壤土减渗和复合土工膜防渗各自的优势,在蓄水区水位较高时,通过压实壤土减渗,既可满足渗漏要求又补充了地下水,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当蓄水区水位较低时,通过复合土工膜防渗,保证了必要的景观水面和生态用水。
为了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恢复河道的自然景观,需保护土/膜减(防)渗设施不被冲刷破坏,设计时考虑在河床表层即土/膜减(防)渗层上铺设30cm厚的天然卵砾石,同时需保证当下苇甸电站泄流时,30cm厚卵砾石覆盖层不被水流冲刷,这也是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减(防)渗方案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永定河山区河段生态治理工程河道抗冲刷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①选取平均粒径为25mm、50mm、75mm的卵砾石进行起动流速试验,提出不同粒径卵砾石的起动流速。②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流量为38m3/s时,设计河段内水流的流速分布。根据流速分布,判断不同河段上卵砾石冲刷的可能性。
研究结论如下:在河床的缓坡段、跌水坝前等大部分区域,回填最小粒径为2.5~4cm的卵砾石作为覆盖层可以满足河道抗冲要求。在河底纵坡较大的陡坡段(纵坡超过0.6%的河段),如2#跌水至4#跌水下游、8#跌水上游至9#跌水、10#跌水至11#跌水下游、14#跌水至16#跌水间,以及23#跌水上游至26#跌水(右支流)等区域,建议采用较大粒径的卵砾石作为覆盖层,粒径应不低于6cm。
同时计算结果表明,设置跌水后,河道内水深明显增加,流速普遍降低。跌水的设置既有效地提升了河道的蓄水能力,又减小了河床覆盖层受到冲刷破坏的可能性,是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的有效措施。
5、结论
本工程于2010年完成妙峰山段生态护坡、跌水、减(防)渗工程的施工并成功蓄水,2010年10月底河道两岸边坡草皮及水生植物生长良好,蓄水区水位正常,12月底蓄水区已经结冰,冰层厚度大于0.5m,冰层附近生态墙壁砖及鱼巢砖结构良好。
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5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15]陈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河道生态修复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环境 综合整治 补水 生态环境 景观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56-02
1 项目概况
龙岗河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是东江二级支流淡水河上游段,流域内有一级支流8条,二、三级支流5条,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见表1,属于东江水系,发源于梧桐山北麓,流经横岗、龙岗、龙城、坪地、坑梓五街道,在坑梓街道吓陂村附近进入惠州市境内。流域总汇水面积364.4km2(田坑水河口以上),河长35.5km(含主源梧桐山河),河床平均坡降2.7‰。
2 程治理任务及目标
“十二五”期间,随着珠三角及特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要求加强区域合作,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遵循这一要求,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规划主要是对界河、跨界河流及关外重要支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本次整治范围包括龙岗河干流和除爱联河、横岗福田河外的全部主要支流,整治工程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工程。具体治理任务及目标见图1。
3 龙岗河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河道防洪工程现状
(1)流域历史洪涝灾害调查
历史上龙岗河的洪泛区主要分布在沿河低洼河谷平原和中、 下游丘陵盆地区域。龙岗、坪地交界处油坑口,河谷狭窄、弯曲,严重阻水,是造成历史洪涝灾害的症结所在,特别是低山村等低洼地区更是逢暴雨必淹,经济损失达几亿。
(2)防洪工程现状
龙岗河流域内已建有小(二)型以上蓄水工程 37 宗,其中中型水库 2 宗。但水库现有功能均以供水为主,且除清林径、松子坑为中型水库外,其余均为小型水库,防洪、滞洪库容较小,对削减洪峰作用有限。
龙岗河主要干、支流总长为 83.6km,根据《深圳市防洪(潮)规划(修编)》,干流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一级支流50年一遇,二级支流 20 年一遇。流域河流治理工作始于1998年,目前干流及主要的支流大部分已经治理,防洪达标的河道长度为 62.6km,占河流总长的74.7%;已治理河段除南约河、同乐河、黄沙河部分河段淤积较严重,干流下游、支流田坑水受龙淡河瓶颈段水位顶托不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河段分别长3.5、6.5km,其余支流基本可防洪达标。
(3)现状防洪及护岸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一期河段浆砌石直立式护岸施工填筑和砌石质量差, 一期工程对已发生坍塌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河段进行拆除重建。
②二期河段主要受龙淡河水位顶托的影响, 在龙淡河瓶颈段疏通整治前,河口 3.5km河段不能防洪达标。
③受周边建设开发的影响,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河道淤积严重。
④中心城区段护岸外观型式各异、 质量参差不齐、 建设年限不一,与周边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特区内外一体化要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3.2 河道水污染治理现状
作为龙岗区母亲河的龙岗河,曾是龙岗人的骄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水体黑臭、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成为一条纳污河。随着2011年干流完善截污工程和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箱涵的建成,干流污水系统变得相对完善,这为改善龙岗河水质、保证污水厂效益的发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由于二期河道沿线雨污混流排放、支流混流污水未完全实现截留,以及城市环卫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一期工程实施后,龙岗河陂吓交接断面仍难以摆脱地表水劣V类的状况,水质指标距离界河治理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包括:(1)雨污分流推进难度较大,短期难以显著见效;(2)已建、在建截污工程未实现对干流排污口完全截留,已处理污水和未处理污水混合,未发挥污水处理厂效益;(3)已有截污干管的运行稳定性受截污型式的制约,已有或在建的干管主要通过堰式截流井和连接管方式对排放口进行点截污(图2),由于连接管径小(DN300),井内溢流堰前截流槽容易淤积,连接管堵塞后排放口的污水便又直接进入河道, 这是导致已有截污效果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已有截污效果无法得到体现。从一期已实施截留污水口运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溢流现象;(4)支流口实测旱季混流污水大于已设计总口截污规模。从2011年1月现场查勘情况看,丁山河发生溢流、 黄沙河口未运行, 未能截流部分混流污水再次汇入干流,影响水质图(3)。(5)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水体冲击较大,面源污染必须考虑。
3.3 河道生态现状
①河道成为纳污河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②缺少生态水量和涵养径流。 由于干流和主要支流源头均被水库截蓄,河流缺乏涵养径流,大量城市污水冲纳河道,色黑气臭。
③河流形态单一,缺少景观、生态、文化功能。二期河段主要为硬质对称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河道生硬单调,缺乏观赏性,同时河道缺乏与周边环境联系,滨水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缺失。
④城市的快速发展及规划、管理的相对滞后,使部分河道两岸空间被严重挤占,丧失了成为城市连续的开放空间。
可见,仅靠流域内现有和在建的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龙岗河干流的防洪、水质和生态景观仍难以达到上层次规划提出的“防洪达标、水环境安全、生态良好”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现有工程基础上对干流实施高标准的综合治理。
4.综合整治方法及有效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河道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不仅要满足防洪的要求,还应具有景观、生态、文化、旅游、娱乐、改善人居环境
等多方面的功能。对龙岗河的综合治理.必须重新审视河道水域空间这一宝贵资源,从防洪、治污、生态、景观、城市发展等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这一问题,将河道的多种功能相互结合、和谐统一。为此,龙岗河的治理应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通过截污、清淤疏浚、补水、防洪整治、景观改造、生态修复等丁程。大力改善河流生态和提升河流环境承载力,使河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实现人水和谐。针对龙岗河治理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对成都沙河、潍坊白浪河、深圳观澜河、韩国清溪川的成功治理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工程措施:
4.1 防洪整治工程
经过多年来的整治,龙岗河干流现有防洪问题主要是受龙淡河惠州段的顶托和河道淤积的影响。结合龙淡河整治和河道清淤。龙岗河干流基本上可满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水质改善工程
(1)截污工程。目前龙岗河实际上已成为一条纳污河,而河道作为污水受纳功能被过度利用必然导致其他功能如供水、生态、景观、气候调节等的丧失,要治河必须首先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
可在龙岗河干流两侧设置截污箱涵。将两岸漏接污水口及所有雨水口全部截排入箱涵中,并对未能实现清污分流的支流口进行总口截污,实现干流旱季100%截污。同时。考虑到流域内面源污染严重,截污箱涵应具有收集一定蹙初期雨水功能,并通过建设调蓄处理:[程来处理该部分初期雨水,确保流域水质的达标率。需要注意的是,截污箱涵的建设需与已建、在建截污干管作好衔接,确保充分发挥各项工程应有的效益。
(2)清淤疏浚工程。龙岗河干流近年未进行系统清淤,部分河段,如干流梧桐山、大康河汇合口――一蒲芦陂水闸段、蒲芦陂水闸――圳蒲岭段起点、南约河口一交接断面等3段的淤积较为严重;且根据调查研究,龙岗河底泥中有机物含量高,部分河段底泥重金属含量超标,容易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为确保龙岗河干流的防洪和水质安全,需对龙岗河干流全河段进行清淤疏浚。
(3)补水工程。龙岗河干流进行全面的截污后,需要对河道进行补水。位于龙岗河干流起点的横岗污水处理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补水条件,横岗污水厂一、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
均为10万m3/d,2010年二期工程建成后,处理规模可达20万m3/d。对污水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可作为龙岗河补水的主要来源。另外,对基流量较大且实施条件成熟的梧桐山河、大康河、南约河支流进行整治,实现清污分流,将支流的基流剥离出来,可进一步增大龙岗河的补水量。
(4)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河道两侧的截污箱涵,将现在的直立挡墙改造成透水、透气、多孔隙的生态型复式岸坡;同时对部分河滩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湿地公园,植被重点选种水质净化、水源涵养效果好的品种,营造自然的河底浅滩、深潭。恢复天然河道水体水陆通透的交换功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可生栖环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4.3 河流生态功能恢复措施
针对龙岗河干流河道岸坡因施工破坏、河岸交通不连续等问题,本工程结合水质改善工程对河道岸坡进行修复设计。 具体的工程内容主要包括:
(1)岸坡修复工程
河道污染底泥清除65万m3,绿道建设31.6 km,采用生物~生态措施,沿河岸坡生态修复面积280万m2,沿河重点打造五处生态节点:起点处“生态绿屿”、嶂背路“悠悠河岸”、龙城南路“U梦广场”、龙园公园“竞渡园”、低山段“揽香谷湿地公园”。
(2)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①河道形态及生境塑造
龙岗河干流在防洪整治过程中河道形态保持的较好, 现状有 8 处较大的河弯段,并有多处形成河漫滩或分流岛。本工程在水质改善和河道疏浚施工中,充分考虑河道现状及弯道的水流特性,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保留河漫滩地12处(面积 27.4ha),并对现有漫滩地实施改造,建造成蜿蜒曲折适合生物栖息的浅滩;保留河心沙洲群 10 处 (面积 16.2ha), 并对现有生态岛的植被进行丰富,建造水坑、沙砾区域为生物生存提供环境, 通过深潭浅滩的营造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体形态塑造
利用污水厂回补的尾水, 结合龙岗河干流的地理特性和周边的城市休闲需求,通过设置跌水设施形成多层次的水面效果。河段重点塑造浅水的水面形态,局部位置结合实际的河道纵坡,沿河设置 2 处生态跌水坝(汀步)形成低堰跌水的水面形态。结合河道纵坡形式,在河道坡度较大河段抛石,形成急流,水花飞溅,营造动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