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5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医院高龄患者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高龄患者由于机体功能退化,如存在营养不良,将导致其长期卧床,从而引发压疮等皮肤并发症,甚至引发感染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据相关报道显示,高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10%-25%,这类患者的死亡率较未发生压疮的高龄患者增加4-6倍[1]。因此,对卧床患者加强皮肤护理非常重要。2011年10月2日,我科收治了年龄为102岁的高龄患者1例,该患者营养不良且长期卧床而发生压疮。我科与压疮护理小组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了详细、可行的皮肤护理方案,通过为期104d的住院精心护理,患者的原有压疮基本治愈,且未新发压疮。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02岁,2011年10月2日因“发热、咳嗽、咳痰2天”,诊断为肺炎、脑梗塞后遗症、营养不良、右足跟Ⅲ期压疮收入院。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醒、失语、体型消瘦,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右足跟Ⅲ期压疮,骶尾压红,肛周潮红,身高152cm,体重32kg,体温392℃,脉博92次/分,血压为140/85mmHg。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的WBC为140×109/L,血清白蛋白含量为27g/L。检查营养指标显示,其软铁蛋白为117g/L,前白蛋白为124mg/L。住院期间患者体温波动在正常范围,2011年10月4日因排痰能力差,给予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留置胃管,患者住院104天,肺炎治愈,右足跟压疮基本治愈,经多次复查营养指标显示,患者的前白蛋白维持110-119mg/L范围内,转铁蛋白维持在08-091g/L范围内,而血清白蛋白维持在23-336g/L范围内,仍然存在严重营养不良,但患者的皮肤未新发压疮,其骶尾压红且肛周潮红,加强翻身以及营养支持可快速消退。
2护理
21压疮评估接诊后,以Braden[2]压疮危险评估理表对患者的压疮程度进行评分,仔细检查分析患者营养状况以及皮肤现状,并立即填写其皮肤情况报告表,与院内压疮护理小组研讨并制定详细可行压疮预防以及护理措施。同时,合理调整护理排班,严格交接班工作,做到细致交接患者的皮肤情况,并与压疮护理小组一通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以落实压疮预防及护理措施。
22心理护理该患者的神志清楚,文盲失语,无法语言交流,只能通知手势,口型交流,因更换环境,疫病原因,患者恐惧,不配合治疗想回家,针对以上情况,运用恰当的接触,在护理翻身时,注意掩盖身体,维护老人隐私和尊严,与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冶疗、护理及预后,经常让家属来探视,予以心理支持,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及护理。
23压疮、压红、肛周潮红的皮肤护理对患者右足跟Ⅲ期压疮,给予盐水清洗创面待干后,给予水胶体敷料贴敷,边缘透明敷料,防止水胶体脱落、打折,观察渗出情况,更换水胶体,对于骶骨压红给予温水擦干后,贴泡沫敷料保护(减压作用强),肛周潮红给予温水清洗后涂百多邦,并用纱布隔开,防止摩擦,保持干燥,用此方法处理后,患者右足跟Ⅲ期压疮于96天基本治愈,骶尾压红2天消失,肛周潮红3天消失。
24压疮的预防
241护理为防止局部受压,应建立翻身卡,并详细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并详细填写翻身卡。在翻身时,应注意避免进行退、拉、拖等动作,以免皮肤摩擦而造成损伤。患者取侧卧位时,应使患者侧倾30°,并采用软枕支撑其背部[3];取半卧位时,应使使床铺倾斜45°,从而减小剪切力,以免造成组织内的毛细血管血供受阻或者中断,从而损伤皮肤[4]。注意患者的肢体应摆放在功能位,在其足部及小腿垫软枕,双上肢垫软枕抬高,防止下垂,促进血液回流,给予卧气垫床,并应不断地调整,以改变受压点,从而缩短局部受压的时间,有利于预防压疮。
242皮肤护理保护患者皮肤清洁,给予定期床上擦浴,涂润肤油,穿宽松棉质衣服。同时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舒适。
243关节护理及营养管理在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关节活动,以防止发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保持关节正常活动度,减轻组织受压,促进血液循环,按营养师指示,给予患者合理鼻饲饮食,遵医嘱给予白蛋白,血浆静点。相关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患者发生压床的内因,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在35g/L以下,且营养不良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约为营养状况正常者的5倍左右。[5]
3小结
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由于机体营养不良,可导致皮肤营养供应以及正常能量交换减少,导致细胞的再生能力减弱,正常真皮结缔组织明显减少,且弹性纤维以及胶原纤维出现退行性的变化,从而导致皮肤干燥、松弛、弹性减退以及皱纹增加等[6]。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局部压迫,发生压疮的风险较大。因此,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皮肤护理,这也是高龄营养不良且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重点和难点。临床护理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协助患者勤于翻身、勤于按摩、勤于擦洗、勤于观察以及勤于整理和更换,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邓少娟70岁以上老年患者预防压疮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4,3(1):37
[2]Pedro L,et alRisk assessment Scales for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J Adv Nurs,2006,54(1):94-111
[3]王泠褥疮的管理(二)[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63
[4]陆文芳循证护理在老年科预防褥疮中的初步应用[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2):125-126
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2
日本大都市的老龄化现象着实堪忧,一些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很严峻。人口锐减,商业街凋敝,城市活力不足,缺少发展后劲。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企业成本上升;医疗费用剧增,社会负担加重;储蓄率递减,资金供应趋紧;养老保险入不敷出、制度难以为继等。不可否认,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给日本的综合国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能否顺利走出老龄化困境,对于日本“大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巨大考验。
“护理地狱”与“孤独死”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的社会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比重超过21%的则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日本最近公布的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表明,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300万,占总人口的26%,创历史新高。
日本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平均寿命的延长。2013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2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6.61岁。据预测,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将延长,2060年将达到男性84.19岁,女性90.93岁。二是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生育率(每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编者注)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一路走低(2013年稍稍回升至1.43个)。少子化与日本女性日趋严重的不婚、晚婚、不愿生育等现象有直接关系。生育率下降使14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就相对增加了。三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得到普及,国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1961年,日本建立了“国民皆保险”体制,把长寿化现象进一步向前推进。五是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开发以及新医疗器械的制造,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病症被逐一克服,长寿化现象日益突出。六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即“团块世代”已陆续退休,进入了老年人口行列。
近年来,日本以65岁以上老人为主的老龄家庭数量增长迅速,家庭成员对患病老人特别是长年卧床不起老人的照料和护理负担日益沉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护理地狱”的说法。目前,家庭中低龄老年人看护高龄老年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护理者以女性为主,占68.7%,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护理者因负担沉重导致心情沉闷,患抑郁症情况屡见不鲜。而随着老龄化的进展,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给家庭成员以及同居者造成很大的负担。一些实施护理的家庭成员自身也罹患此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需要看护的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看护人员的缺口正在不断地被拉大。
目前,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独居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陪伴。近十年来,独居老年人因无人照护,在居所内突发疾病导致孤零零死亡的“孤独死”事件频频发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统计表明,2013年,东京23区范围内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死于自己家中的人数高达2826人。一家管理着75万户租赁住宅的机构的统计表明,独居者死亡超过一周后被发现的事件数量(排除自杀和他杀)在2013年为194件,其中死者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有129件。
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不断出台保障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的法律。1963年颁布了被称为“老年人”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1986年12月修订),明确规定了国家、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护理中的职责;1986年颁布的《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强调了扩充居家护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社会对养老护理的认识从单纯依靠家庭成员转向寻求社区、地区的支持,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1989年颁布了《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简称“黄金计划”)和《地区老人保健福利计划》,旨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市町村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托老所、疗养型护理机构等设施,并培养家庭助手等。1990年,《老人福利法》等社会福利相关法律被修订,服务重点从养老院或医院护理转到居家护理,并在护理等福利领域导入了准市场机制。1992年《社会福利事业法》被修改。1993~1994年全日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完成了《地方高龄者保健福利计划》的制定。1994年“新黄金计划”出台,充实居家养老护理成为重心。之后又出台了“黄金计划21”,制定了“营造和发挥社会活力”的福利政策目标。2000年全面实施的《护理保险法》(1997年制定)改变了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由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费用,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另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银色人才中心”等政策,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服务,如送餐、上门护理、体检和安全确认等,让老年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
针对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日本政府开展了“护理预防事业”。他们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普及健康知识p宣传如何预防疾病,提供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尚未下降的高龄老人,尽可能维护并增强其生活能力;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有可能需要援助或护理的高龄老人则尽可能及早发现,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日间服务、访问护理等,延长其能够自立和自理的阶段,延缓其进入护理状态的进程,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颇受欢迎
日本传统的老年护理是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和照料,但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编者注)、单身家庭、夫妇二人家庭数量增多,难以仅依靠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而且随着日本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升高,比起在家照料老人,女性似乎更愿意外出工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境。而质优价廉、口碑好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医院又很难让老年人长期入住。一些从事养老护理的民间企业则收费较高,难以解决普通市民和低收入者的养老问题。
据内阁府调查,日本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42.2%的男性、30.2%的女性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为了让老年人在自己住惯的地区自立生活,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护理事业,在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务等方面全面提供支持。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咨询等服务。
目前,日本有以下几种养老护理服务。一是居家护理,即家庭访问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身体和生活上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如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护理服务,以及提供咨询、看护、康复训练等服务。访问护理服务对延缓老年人衰老进程、减轻家庭成员护理负担起到了很大帮助;二是日间照护服务中心,主要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如需要护士观察的患疑难病症、痴呆症的老人、有脑血管病等后遗症的老人、癌症晚期患者等。日间照护中心配有可升降轮椅的汽车,负责早上将老人从家中接来,傍晚再送回去。白天老人在设施里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及护理预防服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三是短期入住型机构,让老人短期入住护理机构,以使老人的家庭成员能有一段休息和放松心情的时间;四是入住型养老护理机构,包括特别养护老人院、老人康复医院、养护老年公寓、老年痴呆症患者共同生活护理设施等。近年来,一种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即把访问护理、日间照护与短期入住设施的“短托”(针对那些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居家护理的老人,让他们短时间入住,原则上一至三个月)组合在一起,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有些是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料和护理。设施规模比较小,不需要购进很多设备,成本小,可为十名左右的利用者提供服务。这种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支持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帮助维持并恢复其身心机能,同时也减轻了其家族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
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虽然类型和功能有所不同,但普遍硬件环境一流、干净整洁,服务也很人性化。例如,富山县一家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日间照护中心开创了一种小规模多功能的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即针对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残疾人、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同一机构内提供福利服务,洋溢着家庭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便是它的特色。
日本的老年护理机构既有市场化运营,也有政府委托运营。同时,社会福利法人运营的养老护理设施也占据相当比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进入养老护理领域并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些养老护理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时,不仅针对性强,还能够将心比心,悉心观察老年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在机构里设置咖啡馆,使家人来看望老年人时有团聚和聊天的地点;设置小卖店,出售老年人做的手工作品,让老年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设置玩具区,方便老年人的孙子、孙女来看望时可以有的玩。为了让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机构也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洗菜、收拾桌子等。为了减缓那些患痴呆症老年人病情的恶化,他们在院子里开辟小菜园,让老年人种植蔬菜,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收获的乐趣。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还十分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如举办和当地居民的交流活动,召开社区老人家属护理交流会,开设健身体操班、各种讲座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使老年人排遣了孤独,减少了老年人智能弱化情况的发生概率。居民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支援,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对于社区的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3
关键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骨牵引术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26-02
1临床资料
我院骨伤科住院部于2005年元月至2006年元月对3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术,其中女性28例,年龄在75~94岁,80岁以上25例;男性7例,年龄在80-93岁;91岁以上女性3例,男性1例。合并症列表如下:
均为75岁以上的老人,而且高龄老人多,80岁以上占约91%。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合并症多占约74.3%,有两种以上合并症者7例,占20%,病情复杂,给护理工作增加难度。均为农民老人,文化素质极低,相当于小学文化的5例,全文肓30例。
3方法
25例采用胫骨结节牵引患肢,患肢放在布郎氏支架牵引系统上离床面20-25cm成外展中立位(15°-30°)进行持续不间断的牵引,其重量是病人体重的1/7-1/10。(1)10例采用股骨髁上牵引,其牵引方法与胫骨结节牵引同,另小腿和足部用胶布辅助牵引,以防肢体旋转和足下垂(必要时穿丁字鞋),其辅助牵引的重量:小腿为1.5-2.5kg,足部为0.25-05kg。(2)成立护理责任小组,由3人组成。组长由五年以上临床经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组员由护士担任,每个小组负责3-5名老人,根据老人的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具体、详细的护理计划和实施步骤,按步骤对老人24小时连续不断的床边护理。
3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老年人大多感觉自己是风烛残年,本来行动不便,意外跌倒,当得知自己有骨折时85.5%的患者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如悲观失望、精神抑郁、烦躁、焦虑茫然,甚至感到自己将会离开人世,因此表现痛苦,不配合治疗,拒绝住院,甚至想用绝食来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这是我们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难点和突破口,我们的体会是:(1)同身受,体量病人的痛苦,体量其家人的心情,想方设法减轻痛苦,解决困难,让病人及家人产生信任,思维清晰的老人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建立情感沟通。(2)运用创伤骨科知识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详细讲解伤情及创伤愈合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耐心帮助病人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积极治疗,根据文化层次和理解力讲解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3)把握适当的时机及时介绍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成功案例,应让病人及其家属同时在场时宣传,最好是带领其家人看看同病老人治疗情况,使家人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并引导其家人关心体贴,多陪伴病人,照顾好病人的生活,安抚其紧张的心理,给病人以精神和情感的支持。
3.2做好基础护理
3.2.1做好早中、晚间的基础护理:老年人体质差,抵抗力下降,各器官功能衰退,反应迟钝,加之合并症,尤其是糖尿病人皮肤的营养和弹性更差,易造成损伤,难以愈合。床铺要平整、干净,经常整理,并使用气垫床,不要充气过满(80%左右),软硬适中。早晚擦身由护士为主,陪人协助,并坚持叩背、全身按摩、肌腱关节的运动,坚持热水袋足底热敷每日二次,每次30-60分钟(水温45-50℃)[4]。促进末梢血运,协助口腔护理,观察口腔气味及溃疡情况,假牙者,帮助或指导陪人晚间取出洗净,洁水浸泡,次日饭前戴上,每5-7天洗头一次,督促陪人每日早晚梳理头发及头皮,以促进头皮的血运。
3.2.2加强合并症的护理:高血压病人每日晨测血压,慢性肺病病人增加叩背的次数,鼓励并指导病人咳嗽,口唇、指甲发绀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痰多者给予雾化,糖尿病人,每日晨起监测血糖,护士不仅要护理骨折部位,还要对老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的护理。
3.2.3老人的饮食管理:要以清淡、易消化、柔软、半流质为主,营养要均衡,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水果可以榨成果汁或果泥,保证蛋白质的供给如(肉、鱼、虾、瓜类等),糖尿病要根据血糖情况,制定糖尿病人饮食,血压高病人指导吃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经常与其家人沟通饮食要求。
3.2.4大小便的护理:由于老人持续骨牵引需较长时间卧床,床上大小便刚开始不习惯,护士要指导鼓励老人床上大小便,每次大小便后给予温水清洁,床垫潮湿用风筒吹干。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液,促进尿毒素的排出,有些老人怕小便多给护理人员和陪人添麻烦,故不敢喝水,这种情况就要耐心解释。
通过护理责任小组连续不断强化基础护理,35例没有一例发生褥疮及其它并发症,病人精神状态较入院前明显好转,有30例病人体重增加(2-4KG),病人及家人十分满意,有的病人甚至不愿回家,有的回家还经常请我们护士指导。35例住院病人最短的住65天,最长的住121天。
3.3专科护理:经常检查牵引针处有无不适。如皮肤绷得过紧,通知医生采取适当减张,每日1-2次用75%酒精滴入针眼以防感染。老年人都有骨质疏松,大多数牵引针1-2周后会两边移位,皮肤外面牵引针部分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用无菌纱布包扎。牵引针偏移了,要严格消毒后才能调整,防止污染部分进入皮肤甚至骨骼造成感染牵引早期每日测量伤肢和腱肢长度,进行对比,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防牵引重量过重引起牵引过度造成畸形,每日晨晚检查牵引装置各部分是否牢固,位置是否移动,避免牵引装置上压重物,保持牵引锤的悬空,维持设置好的牵引重量,维持持续牵引。
密切观察伤肢血循环、温度、颜色,注意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在牵引过程中病人再次出现疼痛及肿胀要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始终保持牵引绳与被牵引的肢体的长轴一致,平卧时伤肢外展中立位(15-30°),禁止突然提起重锤取消牵引,翻身不能超过45°,改变时一定要有一名护理人员双手握住足后跟与踝关节相当于重锤重量进行牵引才可取下重锤,并随改变纵向适当调整。
3.4功能锻炼:依据个体差异、合并症情况制定适合病人的功能锻炼,分阶段,循序渐进,以病人无不适为度。分早、中、晚期功能锻炼。
3.4.1早期(3-6周)抬高患肢,消肿止痛,踝关节主动背伸和跖屈运动,不能主动活动者由护士指导陪人或护士协助病人被动运动。随着老人疼痛的减轻,肿胀逐渐消退,信任护士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时,护士适时指导并加大患肢肌力训练的力度和腱肢关节(包括上、下肢)的主动运动,患肢肌力训练的方法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法:护理人员下压膝关节,大腿肌肉收缩,膝关节直立5秒,放松5秒,反复多次;股二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法:护理人员下压足后跟,膝关节保持直立5秒,放松5秒,反复多次;臀部肌肉训练,嘱病人收缩和放松5秒,交替进行。病人反复训练多次不但不累反而感觉舒适。
3.4.2中期由3-6周开始至8-10周目的是恢复肌力及活动关节。继续肌力的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强度,增加关节的抗阻力训练次数,可用腱下肢、两上肢的三支点力量,将臀部微托起,由护士协助指导,以不疲劳为度。
3.5晚期康复:大多数此期骨折已愈合,继续加大肌肉训练,加强关节的活动,由于伤肢较长时间制动关节内外组织粘连,韧带挛缩,肌肉挛缩,加强患肢的肌力和关节功能锻炼是重点,老人骨质疏松,尤其不能强行用力,防止再损伤,牵引针拔除后,能坐起的老人护理人员协助坐在床边,双腿下垂,训练膝关节的活动,逐渐过度到髋关节的活动,不能自主运动的要继续加强肌力和关节的被动训练。
4总结
从定期的护理家访中了解到病人出院一年后,有20例老人弃拐行走,8例老人拄拐行走,有4例老人由于老年痴呆只能坐轮椅,有3例91岁以上,其中一例因心梗死亡,一例因呼衰死亡,一例因老年痴呆合并高血压死亡。出院两年后有28例来院复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有4例病人无不适,肢体运动可,拒绝复查。
参考文献
[1]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06:710-711
[2]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06:243-244
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4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长期卧床;护理院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106-02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0.4%糖尿病患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固然重要,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则更加重要,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由此而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长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的益处[1]。为探讨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征,该研究通过对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2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入住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60~89岁,糖尿病病史2~20年,伴脑血管病吞咽困难10例、伴压疮糖尿病病足2例,肝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3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5例. 胰岛素治疗者14例,口服降糖药10例,联合用药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依据2008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血糖≤3.9 mmol/L作为低血糖标准及美国糖尿病协会低血糖工作组规定[2]。24例患者血糖
1.3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表现7例,昏迷者4例,因出现偏瘫误诊为脑血管病者5例、出现抽搐误诊为癫痫者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出现躁动不安、行为紊乱、定向力障碍等精神症状误诊为精神障碍4例。
1.4 治疗
以上均为住院老人,低血糖的确诊时间30 min~6 h,手指血糖1.0~3.0 mmol/L,之间,对轻者立即给予糖水或者蜂蜜水口服及糖果、饼干使用,30 min症状迅速缓解,对重症或昏迷者给予50%葡萄糖40~100 mL静推,继10%葡萄糖静滴,至病情稳定,复查手指血糖6.0~8.0 mmol/L,治疗期间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经积极治疗,29例迅速缓解,1例因伴有脑梗塞、肺部感染昏迷时间6 h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通过对护理院24例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诊断、观察与治疗,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及误诊的原因。
2.1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自身内在因素
①入住护理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对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技能评估,大部分老人属于中度重度残疾,生活技能丧失,日常生活明显需要帮助。
②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和胰岛素在体内沉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③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合并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口服药种类较多,药物相互作用,易诱发低血糖。
④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对自身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升血糖激素分泌减少,诱发低血糖。
⑤伴有脑梗塞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数自理能力丧失,都长期卧床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消化机能明显减退,吸收不良,由于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减少,易于发生低血糖。
⑥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缺乏,肝肾损害和肝糖生成减少。
⑦护理院的老人都存在着孤独、抑郁、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配合医护人员,口服药物不规律,存在漏服,或两次药物一起服用、不规律进食等都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2.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外在因素
①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伴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生活能力部分丧失,需要护工帮助喂饭,因护工不细心或没有耐心,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后不及时给老人喂饭,或喂饭较少,或老人近期饮食减少,没及时给医护人员反映,不能够及时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老人药物漏服,两次药物一起服用,占11例45.83%。
②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胰岛素和降糖药联合用药,每日查房没有详细询问老人饮食状况,没有动态监测血糖,在进食减少情况下,没及时调整药量8例33.33%
③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经治疗压疮痊愈后没及时调整胰岛素药量2例8.33%。
④因老人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没及时与老人沟通,注射胰岛素后老人不愿进食,护士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再次去观察老人是否进餐,护工在老人没进餐的情况下,也没向医护人员反映,发生低血糖2例8.33%。
⑤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交班不清楚 ,重复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1例占4.17%
2.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误诊原因
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复杂,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受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少见,往往只考虑到原发疾病的加重或出现新的疾病,在这种顺序思维影响下是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应对糖尿病知识相对缺乏,对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血糖控制,对低血糖的危害缺乏关注,警惕性不高。
③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及老人饮食状况,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不到位。
3 预防策略
3.1 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对住院老人、家属及护理老人的护工宣传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的危害,住院期间动态血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
3.2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识别能力,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动态监测血糖,对低血糖风险评估,及时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
3.3 适当放宽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指标
空腹6.0~8.0 mmol/L,餐后11~13 mmmol/L。
3.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剂量上墙标示,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在注射前后询问老人饮食状况,加强对病房的巡视。
3.5 加强对护工的临床专业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
对糖尿病患者重点告知老人饮食状况及规律服药,需喂饭的老人,在注射胰岛素前后了解老人的饮食状况等注意事项培训。
3.6 对脑血管意外后伴吞咽功能障碍者,因进食较少,积极与家属沟通,尽早鼻饲留置,既保证老人的营养又可防止因进食少而诱发低血糖。
3.7 定期血糖监测,低血糖风险评估,实行医生护士护工床位负责制。对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餐后血糖高于13 mmol/L与家属及时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
3.8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时常规手指血糖监测。
4 体会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的常见副作用,也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轻者治疗后及时缓解,重症者低血糖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出现休克、昏迷,脑功能障碍,危机生命。低血糖的治疗简单,后果严重,关键是对低血糖的正确诊断。 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表现为出汗、心悸、颤抖、面色苍白,饥饿、等典型的表现不难诊断,脑细胞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但葡萄糖的储量有限,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幻觉、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偏瘫、抽搐昏迷、甚至植物人等临床表现,此时受原发病的影响,容易误诊,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及时检测手指血糖,血糖
[参考文献]
[1] 葛焕琦. 远比想象中可怕的低血糖 [J].糖尿病天地(教育刊),2009,12(1):36-37.
[2] 祁俊, 俞学芳.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10,16(18):66-67.
[3] 朋凤光. 局部氧疗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 11(1): 43-44.
[4] 周南.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8例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2009, 37(5): 757.
[5] 王艳.自体富血小板凝胶与标准疗法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 17(11): 822-825.
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5
Abstract:Population aging has coming to 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news media, and care ageing men had already put forward various cop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ut, in our special groups - the ageing population, the old man needs us more refined atten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do sex stro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老龄化 失能老人 社会保障
Key words:Aging disability old man social security
失能老人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而不断增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的未富先老的特殊性,失能老人的生活会在人力和经济上遇到困难。如何在我国还没有达到人口老龄的高峰时,提前规划、提前准备老龄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是我们经济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人口部门、民政部门、社会团体的共同目标。若把失能老人的问题解决好,那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把社会老铃化问题解决了一多半。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
一、家庭生命周期
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 6个阶段。标志每一阶段的起始与结束的人口事件,如表所示。
失能老人一般生活在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后期和解体期。这也是家庭的衰老期。我们重点分析这一时期的家庭生命周期特性,为失能老人的生活从家庭层面上提供帮助。
一般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是在最后一个孩子已离家或结婚成家,夫妻均退休,年龄大约在60岁以上开始,当夫妻只乘一方时空巢期结束。空巢期还可以70岁为界细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失能老人大都集中在空巢期后期。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是在1980年出生的,他们离家或结婚是按25岁计算,那就是2005年。到他们的孩子离家或结婚时,那就是2030年,他们已50岁。他们的父母都已75岁以上了,步入了空巢期的后期,可能已有失能老人出现,需要他们在人力上给与支持。由于夫妻都是独生子女,若将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接到家中照顾,那就是将三个空巢家庭合并,2位50岁的在职人员照顾4位75岁以上老人其中有可能还有失能老人。这时家庭的人力资源就会失横,必须引进家庭以外社会人力资源来补充。
从现在到2030年,进入老年期的是1960年左右到1980年以前出生的,这期间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都会有2到4个子女甚至更多,他们步入老年初期也就是在70岁之前,还可以照顾已进入老年期后期有可能已出现失能的父母。2到4个甚至更多子女家庭来照顾双方的失能父母在人力上没有太大问题,他们的子女又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步入老年初期时他们的子女大都已成家,虽然要帮助子女带孙子,但是子女双方的父母都有能力带,也就是会出现四个老人帮着带一个孙子的局面,这时候若家庭中出现失能老人,家庭在人力上照顾是没有问题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到2030年前我国家庭中养老养小在人力上是不确少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期间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政策是可行的。但是到了2030年以后,独生子女步入50岁,他们的父母大都已70岁有可能还失能时,家庭的人力会出现严重不足。现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政策将无操作性。
二、 失能老人的涵义及现状
失能老人一般是指生活部分或全部失去自力能力的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的不断衰老,75岁后基本上都会出现轻度失能,一些重的、难的日常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中度、重度失能大都是生病后的后遗症,中度一般是能下地活动,但日常生活都需要帮助;重度基本上已卧床不起,饮食起居都需要专人照顾。
失能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费和人力支持。经费是保证他们生活的基础,人力则是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失能老人大部分是1940年以前出生,有很多人没有退休金,生活费用靠子女提供。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很难有基本的生活保证。急需社会经济的支持。近期政府启动了全民社保和医保,使没有退休金的老人都得到了一点补助,缓解了一点失能老人家庭的压力。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家庭人口减少,这就会造成失能老人的家庭人力支持彰显不足,这是需要人力市场等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来缓解的,失能老人照顾的人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解决失能老人照顾的基础。目前这一市场的不完善是不可能解决好失能老人的养老的。
三、失能老人的管理与服务
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从现在9个人中有1个老人,发展到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且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测算,60岁及以上人口中残疾人数量比1987年时该年龄段增加了2365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新增量的75.5%,占到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度残疾的失能老人。也就是说在20个老人中就有3个以上的失能老人。其中:轻度的占近50%左右;中度的占20%左右,重度的30%左右。
我国的退休年龄相对国际上有些国家较低,退休人员中有年龄比较轻的身体还比较健康,若有养老金其生活质量还不错,因此,我们在人力物力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要把重点放在失能老人的管理和服务上,这样我们才能最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老铃问题,这也是老龄工作的重点。
1、建立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我国已建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对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有一定指导依据,但是,随着失能老人在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将失能老人做为一个单独的群体进行独立立法,以便细化失能老人社会保障时,有据可依。
在进一步落实全民社保的基础上,对失能老人发放失能老人失能津贴,首先对老年人口中的6%的中、重度失能老人发放倾斜性差别化的护理津贴,把有限的财力放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为失能老人支付社会护理打好经济基础。
建立社会护理服务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护理,特别是针对中、重度残疾失能老人,要建立具体的可操做的社会护理服务机制,规范化其服务内容,提高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不能以货币补贴代替护理服务,若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市场建设不完善,那么失能老人就是拿钱也是买不到护理。
2、建立多样性的失能老人护理形式
家庭护理:通过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分析,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和未十年内我们以家庭护理失能老人在人力上是可行的,重点需要社会经济支持,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完善津补贴的发放。
家庭与社会护理相结合:有些家庭由于少子女或子女身体不好等各种原因可能需要请专业的护工帮助照顾失能老人。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
社会护理:无子女或子女无能力的家庭就需要社会护理,一般都是进养老院。这种方式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床位和护理人员,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和建设周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失能老人的保障主要是从经济、物资和人力三个方面解决,经济方面政府已经开始实行全民社保和医保,对重大疾病实行了补贴,这对失能老人有一定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老龄的加剧,这方面的补帖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养老院的建立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也可在商品房的建设中建一些老年公寓或政府从开发商手中回购一些适合失能老人居住的户型,配备各种失能老人需要的服务,以补贴价或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失能老人居住。在专业服务方面要从学校开始,扩大卫生学校的招生,设制相关的专业,医院设专门的失能老人护理专科,聘用这部份学生,再把这些学生派到各个养老社会服务单位,也就是劳务外派,形成良性的招生、学习、就业的环境。
失能老人的保障是多方位的,以上仅从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人文关怀方面、动员舆论关注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呼吁社会关心失能老人群体的生活处境,发动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家捐资建立专项基金,发动有爱心的年轻人成立志愿者队伍,用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耀 “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失能老人服务现状与对策 ” 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9.12
高龄卧床老人护理重点范文6
【关键词】 细节管理; 跌倒;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72-02
住院患者跌倒是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问题,并引起了国际和国内医疗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1]。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因失去平衡意外的触及地面或其它低于平面的物体[2]。据有关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人每年有1/3的跌倒率[3]。跌倒也是导致老年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解决跌倒的最好办法就是注重细节管理[4-5]。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大多患者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且病情重,容易发生跌倒。而护士是预防患者跌倒工作中的最重要群体[6]。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住院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重视预防,可有效降低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为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防范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开始对住院患者实施了防范跌倒的细节管理,有效落实防跌倒的措施,提高了住院患者的的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1-12月收治住院患者共476例,男274例,女202例,年龄21~92岁,其中21~64岁185例,65~92岁291例。患单种疾病(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者50例,患2~3种常见慢性疾病者229例,患4种及以上慢性疾病者97例。2011年1-12月共收治763例患者,男452例,女311例,年龄24~81岁,其中24~64岁305例,65~81岁458例,患单种疾病者76例,患两种以上疾病者687例。
2 跌倒原因分析
2.1 疾病原因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大多患有2~4种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病痛折磨,身体虚弱。本组有2例因头晕、腿脚无力、步态不稳发生跌倒。
2.2 年龄因素
65岁以上老人每年有1/3的跌倒率,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每年有20%的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7]。本组跌倒的4例患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
2.3 环境因素
约占跌倒原因的33%~50%[8],环境不熟悉、病房内物品堆放过多、跨越障碍物、灯光照明不足等是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滑倒是跌倒最常见的原因,地面潮湿、地面有水、地板打蜡引起滑倒占环境因素中近1/3[9]。本组1例患者因跨越障碍物、地板滑而发生跌倒。
3 细节管理具体措施
3.1 高危跌倒患者评估
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及时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以确定是否为高危患者。评估项目为表格式,打勾填写即可。重点评估以下方面:(1)有无意识障碍、癫痫、躁动不安;(2)有无运动失调、偏瘫;(3)有无四肢无力、眩晕虚弱头晕;(4)患者是否服影响意识或活动之药物(如利尿药、止痛药、镇静安眠药、降压药、降糖药等引起头晕、性低血压的药物);(5)年龄≥70岁、步态不稳、有跌倒史;(6)睡眠障碍、视力下降等。凡有以上危险因素者,均列为高危人群,对所有高危患者及家属都要书面告知有跌倒的危险及预防跌倒的注意事项(即发放住院患者安全告知书),护士与患者或家属双签名。及时对患者、家属、陪护做好安全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采用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等预见性的防护措施,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指导患者不能跨越床栏下床。
3.2 设立醒目防跌倒标记
对于高危跌倒患者,护士在床头、卫生间挂“防跌倒”的温馨提示牌,引起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包括护工的警惕。并在病房、走廊等墙面上张贴“预防跌倒十知道”,让大家都掌握预防跌倒的方法。术后或长期卧床的患者第1次下床活动需由护士协助。
3.3 对疾病引起跌倒的防护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变化,对于“性低血压”的患者,注意监测其平卧以及站立位时的血压值;对糖尿病的患者要检测血糖的变化;使用镇静药后的患者,嘱其卧床休息,拉起床栏,并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根据需要安排家属陪伴。
3.4 健康教育
对老年患者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护士要告知患者上下床、起身速度宜缓慢,久病卧床患者起床应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再起床,起床后30 s再站立,站立后30 s再行走,改变时,使用扶手;出现头晕立即平卧,发生在走廊应扶墙而坐,防止跌倒[10]。对步态不稳的患者下床行走必须有人在旁陪伴。对一些痴呆症患者,安排专人陪护。对高龄患者要嘱其使用手杖避免发生跌倒。
3.5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
病房光线充足柔和,物品放置有序,通道无障碍物,患者常用物品如杯子、纸巾、呼叫器放于随手可及的地方;地面干爽、防滑,地面潮湿时有防滑警示标志,走廊、厕所、浴室要设扶手,以防滑倒。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需要协助时随时呼叫护士。
3.6 质量管理检查
护士长每天对跌倒高危患者质量管理进行检查,检查责任护士的评估是否正确,督促预防措施落实到位,从而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护士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层层把关,确保每位住院患者安全。
3.7 建立健全预防跌倒的安全管理制度
护理部及科室制定了完善的预防跌倒安全管理制度及建立跌倒预防、报告及伤情认定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年轻护士的培训,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如:入院时患者的风险评估,预防跌倒的防范措施和跌倒应急预案等,不断强化护士预防跌倒意识,增强护士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当患者发生跌倒时,当班医护人员应全力配合,迅速采取救助措施将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积极评估伤情,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24 h内将患者跌倒及处理情况口头汇报护理部;一周内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讨论,护理部每季度对跌倒事件进行汇总和原因分析,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
4 结果
2010年收治的476例患者中高危跌倒患者273例,发生跌倒4例,男3例,女1例。2例患者去卫生间时跌倒,致头皮及颜面部擦伤、口角瘀血。1例因障碍物绊脚、地滑跌倒,皮肤擦伤。1例下床活动时因步态不稳跌倒在床旁,轻度皮肤擦伤。自2011年开始实施细节管理后,763例住院患者无一例发生跌倒。
5 讨论
细节管理即把整套的护理流程细节化、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完成每一个护理细节,从而有效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减少医患纠纷,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10]。细节管理的关键是制定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预防跌倒的安全管理制度,对高危跌倒患者正确评估,并根据患者年龄、用药和疾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及有效的防范措施,使防范跌倒的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防止住院患者发生院内跌倒,提高住院患者的安全性。但是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迭加的累积效应,跌倒的可能性随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11]。因此,预防跌倒是医护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共同责任,需要护理、医疗、后勤等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合作,做到适宜、可行且细节化,才能减少跌倒的发生,有效的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陈蔚.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918-920.
[2]朱月妹,袁浩兵,陈雷,等.老年人预防跌倒意识与行为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2):155-157.
[3]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5,5(5):56-58.
[4]夏庆华,唐传喜.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6(14):207-209.
[5]段玉香,杜秀珍,高春香,等.细节管理在骨科住院患者防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57.
[6]张烨,徐亚芬.“1+3”模式在预防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1,10(9):818.
[7]施晓丽.细节管理在预防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5):23.
[8]季淑凤,朱慧.老年跌倒问题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63.
[9]张金花.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新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6,5(5):336-337.
[10]焦薇,蒋琼华.细节管理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体会和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