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1
本质上来说,公共关系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它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体表达形式,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是开展各项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效应,媒体经营亦然。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和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除了注重新闻质量外,还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加强公共关系的运用,打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社会影响力,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2.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3.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总结式,致使新闻性较差。而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要将新闻传播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将事实传递给受众,还要拓展报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促进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精心组织,紧抓时效性。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树立“战役意识”,进入“临战”状态,要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及时调动各个方面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4.结语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新闻侵权 网络 网络新闻侵权
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发展非常迅速,它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让受众群体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新闻事件,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功能庞大的交流沟通平台。但是由于网络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介,网络新闻侵权比传统新闻侵权更具有杀伤力。《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做了规定,使得网络新闻侵权在立法上得以明确。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新闻侵权,避免第四媒体走上传统媒体侵权的弯路,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网络新闻侵权的特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网络新闻侵权的概念
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网络媒介有着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介的四个特征
虚拟性:是指网络世界是随着电子通信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类网络行动的显现而虚拟拓展出来的一个人类新的联结、信息整合、交互作用的环境或生存空间。网络为人们的交流创造了一个相对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具有几乎是实时的、面对面的特点,如同交流的双方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一样,但实际上交流的双方可能相隔很远,甚至位居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网络上所展示的空间、事物及其效果有着与现实环境几乎相同的特点,但实际上,网络上所展示的空间并非是真正的现实空间或物质空间,它独立于现实空间,是现实空间或物质空间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的折射。①
交互性:是指与一般通信方式相比,利用互联网通信和进行网络活动,尤其是利用多媒体通信和在多媒体条件下进行网络活动具有双方乃至多方几乎同时进行信息交流和网络活动的特点,而且网络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信息和交流对象,并根据对方的信息或活动立即进行信息反馈或相应的行为。②
技术性:是指与一般通信方式及社会活动相比,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会活动更加依赖于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络进行通信和网络活动的关键及根本之所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是先进而又复杂的。一方面,网络的传输速度与传输的信息量是惊人的,在网络时代,我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作出评价;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不像传统媒体是固定在一个水平上的,网络信息易于传播、复制、灭失、转载、链接、下载。网络黑客高手还能攻击网站,修改数据库。
开放性(无国界性):是指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没有国界。从技术上讲,它对任何人、任何地区都是开放的――只要每一个成员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相同的语言即TCP/IP协议时,它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
网络媒介特征对网络新闻侵权的影响
网络新闻侵权可能性明显增大。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性增大了信息传输量,新闻采编人员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做认真的甄别,不能及时识别虚假的“新闻信息”,从而加大了新闻侵权的可能。
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任何一个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帖子、建博客,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网民道德标准的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明显增加。
网络的高技术特征也在侵权方式上增加了新闻媒体侵权的可能性。如,链接作为网络高技术,为网民提供了便利,但也增加了新闻媒体承担新闻侵权责任的风险。2001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因链接引发的侵权诉讼中认为:被告搜狐虽然无法对其网站链接的信息内容加以控制,但完全有能力控制网站与其他网站或网页的链接,被告应对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告的链接行为本身并不侵权,但是原告明确提出停止链接被侵权作品后,出链者未积极行动,被告应承担责任。③
网络新闻侵权的主体具有限定性。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者,其身份的确认比较容易。网络传播环境的新闻传播者,由于主体呈现出的游离、分散状态,使得对网络新闻侵权主体的确认变得十分困难,从而成为困扰各国新闻司法的一个难题。④另外,网络的高技术性会导致今天转载的网络信息,在明天,甚至转载不久就消失了。这样,在理论上存在着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由于技术上的不可行,或者成本过于高昂,转载网络新闻信息的媒体、网站往往无法证明网络新闻的原始来源,而要承担起新闻侵权的责任。网络的虚拟性和技术性限制了网络新闻侵权责任的主体范围,新闻媒体往往从次要责任承担者变为主要责任承担者,甚至是唯一的责任承担者。
网络新闻侵权的后果具有严重性。网络的技术性和交互性使得虚假新闻在短时间内可以为很多网络受众群体所获知;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侵权行为的后果跨越国界,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也是近些年受害人针对网络新闻侵权索要巨额赔偿的重要原因。
网络新闻侵权的预防
针对由网络特征导致的网络新闻侵权,我们必须采取特殊的防范措施,避免网络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让网络为新闻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
完善网络立法和新闻立法。目前网络立法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新闻立法又明显滞后,二者基本上还停留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面,对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有什么正当权利、权利行使的边界,对什么情况构成网络新闻侵权都缺乏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不能完全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这样,在网络新闻的运转机制中,我们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凭感觉、凭经验,根本谈不上依法预防网络新闻侵权。纠纷发生后,又过多地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造成界定网络新闻侵权标准的不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网络立法和新闻立法,对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如转载、链接等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
提高采编人员业务水平,严格把好采编关。网络新闻来源很多,但是如果采编人员业务水平很高,他就会有职业的敏感性,对新闻的真实与否、合法与否、侵权与否做正确的甄别。一般来说,和传统媒体一样,转载新闻要把好采编关,对被转载新闻的真实性给予充分重视。对网络新闻审查时,要用权威的新闻:有政府的,最好用政府的;有不同网站的,要用大网站的;既有商业性网站新闻,又有公益性网站新闻的,尽量用公益性网站的新闻。这是由于,一般来说,政府的新闻、大网站的新闻具有权威性,真实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对于博客、商业性网站的消息,要特别慎重。博客的消息往往出于博客主人个人的好恶,发泄的成分多;商业性网站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制造虚假新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相对网络新闻,读者对新闻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博文的信任度。63%的受调查者表示更信任新闻,仅有20%的受调查者表示更信任博文。⑤
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传统新闻侵权,往往与采编人员追求新闻轰动效应,对新闻的来源不做认真审查,对新闻标题、内容采取移花接木、夸大处理等有关。这样做既严重违背新闻工作人员的伦理道德要求,又容易引起新闻侵权。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侵权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因素,因此,遏制网络新闻侵权也必须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用行业自律来遏制网络新闻侵权。
加大网络技术巡查力度,及时遏制网络新闻侵权行为。许多网络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与“链接”和“论坛”帖子是有关的。即将于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仟。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这些规定,网络提供者的义务主要是监管义务,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帖子、链接或接到有关人员的投诉后应及时删除帖子和链接。如果能够主动发现、主动删除,就会把侵权帖子、侵权链接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如果没有发现,或者接到投诉后又不及时删除,那么就可能构成网络新闻侵权行为。因此,网络提供者必须加大网络技术巡查力度,防患于未然,有效遏制网络新闻侵权的发生。
注 释:
①刘德良:《从互联网络的特征看民法典的制订》,《理论与改革》,2004(2)。
②刘德良:《论互联网上的版权限制》,《知识产权》,2002(2)。
③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④王哲民:《网络新闻侵权及其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2007(7)。
⑤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2009年12月20日最后访问。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3
1 档案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1 档案信息与新闻宣传的共性:(1)同属于信息范畴,利用档案工作这个平台传递档案信息,为社会提供一定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人类认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2)以事实为依据,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点,档案是真实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无论是档案还是新闻,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点。(3)共同为大众提供社会。档案作为社会信息库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实物之一,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的信息,使社会信息库不断地得到充实,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求。作为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架起了人们相互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1.2 档案信息与新闻宣传的区别。(1)时效性不同,档案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信息一旦形成,其中的信息内容不能随意更改,是得到重视和保护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可以与事件同步报道。(2)重复性不同,档案的本质特点是记录历史,可以反复利用。新闻讲究的是鲜活,新闻是不可重复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旧闻。(3)公开性不同,由于档案保存着大量不宜公开的事实,是不能随意扩散的。新闻是必须公开传播的,无隐秘性,通过受众来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2 档案信息资源是新闻背景材料的主要来源
所谓新闻背景,是指用以补充说明或突出渲染主要新闻事实的材料,是新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根据新闻事件,需要交代不同的新闻背景,如,历史背景、政治背景、人物背景、国际背景,等等,都需要借助档案资料,来加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如在2013年5月13日,卫辉市举办比干诞辰3015周年,3000多名海内外后裔齐聚比干庙,举行祖庙拜谒活动,缅怀林姓始祖比干以死谏君,精忠报国的精神,媒体记者在报道此项重大活动时,借助大量历史背景材料,将新闻信息真实地传递给社会,给受众以震撼,起到了教育和增广见闻的作用,同时它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成为珍贵的档案。
档案信息在新闻宣传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广泛记载了国家城市历史的变化,同时更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通过新闻媒介,再现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如,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方英模辈出的热土,先后涌现出了众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全国“十大杰出女模范”以及郑永和、张荣锁等一大批全国先进模范典型人物,形成了独特的新乡辈出先进模范群体现象,新闻媒体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再现了英模们艰苦奋斗的历史,和人民勤劳致富的巨大变化,真实鲜活生动地传递社会正能量,传递一种进取奋斗精神,弘扬了新风气,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把历史档案信息贯穿其中,大大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3 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新闻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档案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新闻事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1 适应未来新闻媒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新闻档案管理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把握实时性和政策性敏感话题,为党提供准确的舆情方向。
3.2 新闻档案管理员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须时刻树立全局服务意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要责任是积极为编采人员提供所需的新闻信息和原始资料,同时收集各种新闻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拓展自身业务知识面,提高新闻判断和鉴赏能力,不断强化新闻档案工作人员现代意识,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
3.3 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整体规划,加强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管理,采用物理隔离、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软件,采用安全认证,数据加密、信息隐藏等技术,确保操作安全、接入安全、应用服务安全,按照国家档案法律法规,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依托,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档案目录数据库。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哲学视角 新闻报道 意义及方法
新闻深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思想性,另外一个是指导性。因此,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新闻报道方法是一个可取的路径。
一、哲学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哲学视角能够使新闻报道具有更深化的主题。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地针对事件的表面现象,还应该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复杂变化的社会现象,由表及里,从事物的外部联系发现事物的核心内容,发掘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好的哲学视角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高度和针对性。
应该牢固地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进而更加明确党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级政府的决策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正确地了解人们的思想,找到突破口,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高度,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哲学视角能够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
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深入到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利用这一原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克服各种矛盾,增强新闻报道的内涵。
二、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哲学视角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对事实进行正确地判断,而且应该对事实的价值进行判断。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会面临价值的是与非的正确判断,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就应该选择恰当哲学视角把握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
(一)作为职业要求,新闻一定要真实。
针对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只存在对事实的取舍问题,而不应存在事实的真假问题。报道虚假新闻是绝对不允许的,尽管这些虚假的新闻信息可能能够达到某些目的。所以,在哲学的视角中,目的的正当性并无法成为手段的正当性的依据。
(二)并不是所有的事实呈现在新闻报道中都是有利的。
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新闻媒体在报道真实的事件时必须能够区别哪些是有深度的报道。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事件都有报道的价值。依据这个思路,新闻报道的概念应该在“新近发生”的前提下再增加“重要”这一关键因素。其哲学解读如下:作为公共信息“过滤器”,大众传媒应该将那些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事件选择出来并进行报道。其次,作为人们监测自身生活环境的公共机构,新闻媒介应及时告知人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对他们的生活有影响,尤其是有关键影响的事件,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必须既能充分反映媒体的监督作用,又有利于公众履行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职责。比如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农民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都有必要得到充分报道。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一些媒体似乎忽视了这些关键问题,却对明星的八卦或者社会的负面新闻更加关注。另外,新闻的真实和科学的真实并不一样,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判断,是一个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合一的复合判断,科学真实中则不包含价值判断。
三、提高新闻报道策划深度的哲学视角
(一)哲学视角是提高新闻报道策划深度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本质的联系以及必然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大量的事物进行分析,才能使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最终能够掌握事物的规律。
为了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策划的深度,必须能够正确地预见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因此,必须使新闻报道人员能够具有一定的新闻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能够深入地了解新闻报道的规律和市场运作的规则,对新闻工作者以及受众心理活动进行全面地了解。独到的哲学视角是能够准确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的前提,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的深度通常是和客观规律紧密联系的。
新闻报道的策划并不适用于所有新闻报道,通常以下几类新闻报道需要进行新闻报道策划工作:
(1)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和非事件性新闻。比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等。
(2)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而且不能预见的突发事件。比如,日本核泄漏、利比亚危机等;
(3)重点问题和重要组织活动,新闻媒体需要持续跟踪报道。比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尽量选取独特的哲学视角,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从哲学的角度积极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客体。
(2)从哲学的视角来采写能够满足大众获取知识需要的新闻报道。仅仅传播给大众却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新闻报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新闻策划应以哲学视角作为切入方式之一,根据大众的需求提高报道的思想深度,尽可能地满足大众需要。
(3)新闻报道策划必须能够和媒体所具备的条件相适应。虽然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具有前瞻性,但是不应该只凭主观进行决策。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从哲学视角遵循客观规律,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合理选择,做出最佳的决策。
(二)唯物辩证法是新闻报道策划的有力工具。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所有事物是相互联系,并且不断发展的。每个事物都是各自独立的系统,任何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事物的功能是在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得以体现的。同样,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样,如果不能保持系统的思维,就不能成功地进行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知,分析问题应该从事物的全局来进行。一定要顾全大局,以下的几种关系必须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认真处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联系;眼前和长远利益的联系;灵活性和原则性的联系。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策划活动的效果和策划人员的组成、技术和后勤保障状况以及新闻媒介内部管理状况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从哲学视角进行新闻报道策划,能够扩大新闻报道题材的范围,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可以突出新闻报道特点、能够树立媒体的形象,提高竞争力。在新闻报道策划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能够使新闻媒体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
四、新闻报道文化的哲学视角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思想,将该规律应用于新闻报道的传播实践中,如果仔细思考,就能够发现大量矛盾的背反情况。比如:大众需要的广泛性和新闻报道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新闻报道工作人员观念的局限性以及倾向性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新闻报道的整体信息量和大众接受量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新闻报道传播者按照事实提取出来的论点和事物自身之间的差别形成的矛盾。但也正是以上这些矛盾不仅具有统一性同时也存在着对抗性,进而能够促进新闻文化的发展,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
从新闻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探讨,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哲学视角来分析各类新闻事件。
(一)经济分析法:在经济层面上对新闻报道中的政治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体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手段之一。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决定作用。不管是政治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都能够反映经济问题。
(二)理论联系实际,不但指哲学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实践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包含了在实际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理论,并使新闻报道的深度进一步提高。正确的哲学视角能够使新闻报道工作极大地降低盲目性,提高其层次。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5
公众议程的形成必备的条件包括:问题的存在、公众参与的数量和力度、媒体的关注。在这三者的关系中,问题存在是基础,公众参与是关键,媒体是必要条件。在此,笔者认为此处的民众包括专业工作者(比如某领域的科学家)、居民、环保组织等。
问题的存在和发现
汉尼根认为在早期问题的发现和深入了解阶段,首先应开展以下工作:给问题命名,将它与其它类似的问题相区别;决定主张的科学、技术、道德或法律基础;确定谁应负责改善该问题的行动。②具体表现为:
(1)注重环境专家的研究和建议。从新闻传播角度分析,专家是新闻媒介重要的消息源。鉴于环境问题的专业性,加之发现问题有时需要科研技术条件,因此,环境问题一般总是由科学界人士发现并提出。因此,新闻媒介及时传递环境专家的信息,才能做到科学、准确。
(2)注重“日常生活”或“一般知识”。强调专家的看法,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可以忽略“日常生活”的一些变化。有一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如废弃物泄漏引起周围地区白血病、流产、新生婴儿缺陷和其他问题增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多造成大气污染加重、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上升。所谓“一般知识”是相对于专业技能提出来的,它来自农民、山民、渔民和一般居民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人们在每天呼吸空气、喝水、耕地、收获庄稼,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作业的基础上获得的常识。“一般知识”既是科学主张、理论产生的沃土,也是新闻媒介关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
(3)环境主张的形成须具备的条件:媒体不可或缺。发现问题的科学家们常可能具有一些局限和不足:摆脱不了学者的谨慎,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以及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等。也就是说,当发现问题情境时,可能因为媒体的缺失,而不能将问题情境较为广泛地公开甚至最大化,以期引起公众或相关人士注意,从而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府的决策范围或议程。“一般知识”的发现、环境主张的潜意识产生,可能由于对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事不关己”的无所谓意识、接触媒介的机会少或由于社会地位的影响以至于环境主张得不到相关人士或大众传媒的应有的重视等,环境主张便“胎死腹中”。虽然环境主张的提出、制订有自己的组织系统和专业化的社会运动方式,或环境主张的基本内容只有在政治、经济、地理“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才会清晰起来,比如“沙尘暴”肆虐、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泛滥引发关于环保的重视与投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环境主张的关注者――公众和组织
一个环境主张的成功除了与制定者的技巧和问题本身的潜在条件有关外,还与关注群体的数量有关。这里包括公众和环保组织。汉尼根认为公众意识的潮流能够推动一种主张向上直达政策议程。在中国,“非典”就是在公众的作用下,导致政府决策朝更加开明、负责的方向发展。
(1)公众的力量。
从环境主张的修辞策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③:一是独特性(或与众不同,但又必须为大家所认同、熟悉,而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以致可能远离公众视线);二是相关性,独特、特定的环境主张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也即与民众的生存、生命、生活、生产、生态相关联(美国公共新闻的崛起、中国民生新闻的兴起都与此相关);三是关注性――民众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特别指社会精英的动员,比如公共知识分子的发起、公共舆论分子的倡导。而一般民众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一般民众很关注农村环境的污染,但并没有被决策者重视。相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就可能发挥一般民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四是熟悉性――某一问题被公众了解的程度。环保组织对一些问题的组织、讨论、传播;媒体对一些问题集中报道,都容易为公众所熟悉。比如每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媒体的广泛参与,引起问题的关注。
(2)组织的力量。
美国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2001年4月,总部在华盛顿的一个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名字叫“杀戮之上的同情”(CompassionOverKilling),在得到内部消息后,向离他们不太远的一个养鸡场提出访问申请。这个养鸡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鸡场之一,也是美国养殖工业有代表性的企业。他们的申请被拒绝。
在不被养鸡场知道的情况下,这个组织的人员在夜间悄悄地钻进了养鸡场,并摄下了养鸡场内鸡的生存情况。这个实况录像记录了成千上万只鸡是怎样挤成一团,被关在用各种电线管道制成的笼子里。那些笼子一个一个地从地上码到空中。这样的装置,被称之为“电池笼子”。关在笼子里的鸡,许多甚至连羽毛都没有,看来光秃秃的,简直像怪物。还有许多鸡奄奄一息,看起来就像死了似的。这个录像被电视台公开播放后,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哗然,动物的权利成为舆论的中心,成为人们众谈的议题。禁止使用“电池笼子”,改善动物的生活状态,改善那些会是我们的食品的动物的生活状态,杀戮之上的同情,成为举国瞩目的大事。与此同时,麦当劳公司宣布他们在全世界的饭馆都只买给鸡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养鸡场的鸡蛋。美国动物权利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欧盟决定,到2012年彻底废除电池笼子,要求养鸡场必须给鸡提供健康的生活条件。
上述案例,主要是由环境保护组织发起,设置议题,利用传媒,聚焦曝光,审时度势地加大传播力度,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环境保护组织是一种专门性压力集团。“他们会利用官方的沟通渠道(例如派出代表加入政府的咨询委员会)、新闻传媒、科研机构等,引发新的环保议题,让政府和公众的注意力放在预设的目标上面。另外,绿色团体跟政党一样,需要经常透过媒体向公众曝光,因而绿色组织也是传媒的一个重要的消息来源。为了能够有效的吸引新闻媒体的注意力,西方的绿色组织在80年代开始运用专业公关顾问的意见,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媒体目光的卖点。这种发展趋势亦可视为环保运动专业化的一个方向。”④
目前,中国也涌现了诸多环境保护组织。虽然,知名度和影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组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国的这些组织所做的环保工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比如,自然之友协会,以各种环保议程的成功建构而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诸多方面的决策、行动都在政府,脱离政府,是任何事情也办不成功的。应该说,西方的社团要相对独立得多。所以,中国的环境保护组织,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NGO(非政府组织),笔者不认同这一看法。至少中国NGO是中国语境下的NGO。它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独立性小。由此,它们给政府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弱小。政府听从它们的一些建议大多是道义上的,并未真正从理性和制度上给以保证。因为“自然之友在保护滇金丝猴的过程中,最终依靠的是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权威和中央的财政补贴;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过程中,最大的依靠者是“野牦牛队”(因为诸多原因,特别是得罪了当地政府而被解散)。在保护洪雅天然林的过程中依靠的是全社会的舆论压力和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⑤。
2004年,NGO突然成为人们视野中的主角。绿色和平组织对APP(印尼纸浆造纸公司)破坏中国天然林、湖北转基因水稻种植与流通的调查,大陆NGO质疑怒江水坝建设、北京动物园搬迁等等一系列动作。2004年被誉为“NGO元年”。2005年,NGO又以强有力的姿态介入了北京颐和园铺垫防渗膜事件。这些议程的设置,环保NGO功不可没。本土NGO“天下溪”负责人梁晓燕认为:怒江水坝之争,给人们一种错觉:感觉NGO大量参与,并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媒体起到了放大作用。大陆NGO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压力集团。NGO的声音能否起到作用,还要取决于政府想不想听,什么时候NGO的声音政府不想听不行了,那个时候才能说“NGO元年”到了。鉴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经费有限、成长和运作的时间不长,在设置环保议程上的成熟性、独立性、影响力与西方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当然,这些并不能阻止NGO的步伐和未来的前景。
在我国,也通过设置一些奖项等活动来推动环境问题的组织、公众议程的建构,从而最终解决环境问题,比如:地球奖、 “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福特环保奖等。
注释:
①②③姜晓萍、陈昌岑主编《环境社会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 第28、29、30页
④蔡启恩著《从传媒生态角度探讨西方环保新闻报道》 刊载《新闻大学》 2005年 第3期 第66、67页
⑤王名等著《中国公共管理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第91、92页
(附)相关名词的界定: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范文6
2002年,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不仅标志着大陆电视新闻中具有特色“民生新闻”的诞生,更使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收视热潮,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在信息化社会到来之际,民生信息渠道的畅通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了,我们更多的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得一些公共事件能够更好的解决,公共新闻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民生新闻的一般概述
首先,民生新闻的概念。民生新闻一词既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词汇,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词汇,从民生一词的诞生到民生新闻受到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它既不断的继承了该词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容纳了社会发展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从而奠定了民生新闻的理论基础。谈到民生新闻的一般表述,学界的众多学者可谓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以上海复旦大学的陆晔教授为代表的人认为,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关乎新闻题材样式的专业性概念,它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南京师范大学的白小易博士为代表的人则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它以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播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并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对百姓所关心的事件进行评说的新闻样式;然而,笔者认为,所谓的民生新闻,应该是立足本地,并以当地普通的老百姓为受众对象,根据民众视角,反映民众生活、民本取向的一种新闻。
其次,民生新闻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其一,民生新闻中的民不包括农民。仅从民生新闻的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民生新闻应该是以广大的人民大众,即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城市市民及农民为收视对象的新闻。然而,现今民生新闻的报本文由收集整理道对象却日渐狭窄,其关注的焦点不自觉的转向城市居民,而忽视了那个庞大的、最应该被关怀的农民群体;其二,我国现今的民生新闻过分的追求视觉刺激和收视率。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对于新闻题材的选择往往没有达到道德规范的标准,这无疑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认知等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其三,在民生新闻的节目中,主持人评论过渡、误导观众的现象屡见不鲜。新闻的基本属性应该是真实性,而无论是记者还是主持人,在面对新闻的时候都应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而非带有自己强烈主观色彩的评论。
2公共新闻的一般概述
首先,公共新闻的概念。公共新闻还被称作是公民新闻,它是一种兴起于美国并对新闻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一种新闻思潮。公共新闻是一种交互式的新闻形式,它让媒体积极的募集到生活中形形的人,并让他们生产新闻故事及新闻报道的一种新闻形式。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人是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的教授jay rosen,他认为,新闻业是健康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呼吁新闻媒体应该担当起更加积极的角色,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的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复兴公共生活。
其次,公共新闻的优越性。其一,公共新闻有助于真正公共领域的构建。公共领域是公众进行辩论的竞技场,在此竞技场中,人们可以针对自己的观点对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以达成最终一致的意见。公共新闻的出现与发展使媒体为公众成立平台成为可能,公众可以通过公共新闻的平台来广泛参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其二,公共新闻有助于提升公民对于对公共事务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在公共新闻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深入群众并发动群众的媒体,才有可能得到稳定、持久的发展。此外,公共新闻还将公民看做是政治参与者,这种将被动接受采访信息的公民看作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分析意识与自我主见参与者的改变,正是公共新闻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其三,公共新闻有助于推动公共事件的顺利解决。由于媒体与生俱来的巨大影响力,致使一旦媒体将某一事件视为公共新闻,则不仅有助于个人能够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识,更加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其四,公共新闻有助于促进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公共新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保持工作持久的注意力,即媒体与观众之间长久的联系。然而,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的目的,公共新闻通常是以连续报道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的,这势必需要媒体间的紧密合作才有可能实现。
3传播学视域中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关系
首先,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与联系。其一,在表现主体上,民生新闻更加关注民众,而公共新闻则更加关注公众;其二,在新闻解读方式上,民生新闻的记者只是向观众反映新闻事实而已,而公共新闻的记者不仅要向观众展示事实,还要向关观众解释为
转贴于
什么该新闻值得关注,并尽可能的为观众提供建议以促进其广泛的参与到公众生活中去。所以,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无论从表现主体、价值取向上,还是从新闻的解读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和不同,但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和矛盾。民生新闻的理念在公共新闻的身上得到了操作的复活,而公共新闻则是民生新闻的延伸与发展。公共新闻所突出强调的凸显公共权益的价值理念是民生新闻发展遇到瓶颈时的最佳借鉴,为了使民生新闻更加顺利的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它便应该积极的借鉴并吸收公共新闻的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理念,,即充分关注公众的公共利益,尽量避免百姓平民意识的过量渗入,应该积极的寻找政府满意与民众关心之间的平衡。
其次,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继承与发展。在电视节目改革的历史时期,民生新闻是一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一定时期新闻发展规律的、并且获得了广大观众认可与好评的新闻形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生新闻毕竟不是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其收视巅峰期一过,势必会出现收视率下降的现象。民生新闻想要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更新其新闻理念,随着时代的收视需要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公共新闻是由民生新闻的普及与深入转变所形成的一种以公民的基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新闻形式,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恰好是民生新闻庸俗化与社会责任感不足等缺陷的有效弥补。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在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生活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然而,其在表现形式与价值取向上却大相径庭。民生新闻倾向于反映普通百姓、社会大众的个人生活遭遇,而公共新闻则更重视反映公众的权益维护,它所坚持的理念便是使媒体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平台,使其成为百姓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以百姓生活中的一些频繁出现的小事、琐事为主,由于其出现的频率较大,致使其新闻价本文由收集整理值的含金量不断降低。而公共新闻的报道内容同样也是以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同时又加入了一些对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播报。公共新闻不仅关注民众的生活状态,更加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不仅提高了新闻节目的价值含金量与公共品格,更加为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搭建了平台与桥梁。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在新闻理念上的提升,它是民生新闻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