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兽医学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兽医学学科评估

兽医学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 畜牧兽医 学科 发展 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发挥学会在引导学科发展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组织一批畜牧兽医专家、教授,在调查、文献研究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兽医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规模化生产、疫病免疫、诊断、检测、疫情控制与扑灭、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动物药品开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将更加关注,畜牧兽医学科对我省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畜牧兽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畜牧兽医既是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家禽时期;又是现代的学科,拥有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科学体系,也是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畜牧兽医学科是综合性应用科学,由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畜牧兽医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学、饲料营养学、繁殖学、饲养管理学、草地与饲料生产学、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中兽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动物疫病诊断学、动物疫病放射学、动物疫病内科学、动物疫病外科学、动物产科学等学科内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科的研究已扩展和延伸到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食品加工学、畜牧兽医法学、公共管理学、动物卫生经济学等领域。

随着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畜牧兽医学科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卫生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担供了宽阔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对我省畜牧业生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涉及的主要部门有: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市、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市、县(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教学、科研部门等。

2 学科体系建设现状

2.1 学科人才培养与教育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畜牧兽医)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多年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1986年建立了兽医内科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兽医学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动物生产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畜牧学研究生。目前拥有草业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1个,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兽医硕士和农业推广(养殖)硕士专业学位点 2 个。2001―2006年,已培养学士790名、硕士98名。同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与“临床兽医学”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创办于1985年,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是培养福建省畜牧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预防兽医学获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获得“省级精品专业”,2003年以来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专生320名、中专生1500多名。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农业学校均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已培养畜牧兽医中专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职业高中学校畜牧兽医班从1983年开始兴办以来,共招生6800多人,毕业6000多人。

省、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部门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标准化生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动物检疫、信息管理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仅1991年以来,省里组织培训就达70多次,培训人员上万人次,从而提高全省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服务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各地农函大利用教学培训资源,对全省畜禽生产第一线人员开展了短期培训,共培训4万多人。

我省历来十分重视畜牧、兽医科学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目前,“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研究所” 已在石狮建成并通过农业部验收; 由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设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已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农业部资格审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工程”也通过省级验收;设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已经立项建设;设在龙岩学院的“预防兽医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已经立项建设。

2.2 机构与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重视畜牧兽医机构与队伍建设,历经几次改革和调整,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省级成立畜牧兽医局,设畜牧兽医综合处、兽医处、畜牧处、饲料兽药处,拥有行政编制25人;事业单位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共有全额事业编制94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同时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等事业机构,共有939人员编制,实际人员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2483名,实有人员1418人,由于几次改革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影响到机构与队伍的稳定,目前正在理顺;为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实施,我省从2004年起,开始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全省共15043名,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津贴补助。此外,全省还拥有畜牧兽医教学、科研人员3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适应的畜牧兽医的行政事业、教学、科研机构与队伍。

2.3 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加大了对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体系、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场,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3215万元,建设了96个实验室,面积达19800平方米。其中1个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能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或确诊;9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分析、诊断等能力;85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具体承担辖区内畜禽抗体监测、数据整理、汇总和报告以及样品采集等能力;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2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基本具备了承担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31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备了承担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和消毒工作;373个乡镇兽医站,大部分初步具备了分发疫苗、实施免疫、样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计投入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建设经费5995万元,新建4个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1个国家水禽地方品种畜禽资源基因库和1个种畜性能测定与评估中心。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我省畜牧业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已达33914万元,其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5708万元、畜牧业标准化建设13120万元、生猪生产大县奖励3166万元、母猪保险1920万元。

3 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

3.1 学科发展现状

3.1.1 畜牧

在畜禽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为重点,已建立了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福建黄兔、山麻鸭、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河田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长乐灰鹅、闽北白鹅、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晋江马等20个畜禽地方品种保种场和晋江马保种区,并开展了品系选育和配套系选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金定鸭品系选育和莆田黑鸭高产系选育,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麻鸭高产系和配套系选育相继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鸭高产系目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存栏量达到3亿以上,成为我国蛋鸭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山麻鸭配套系产蛋性能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前景。福建省农科院对半番鸭羽色性状进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鸭作为父本生产白羽半番鸭时,半番鸭白羽毛性状的遗传主要决定于母本,选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鸭的专门化母本品系,《半番鸭白色羽毛遗传及其应用研究》和《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选育》分别获得200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了半番鸭生产的经济价值,使我省的半番鸭选育推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正在开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鸭人工授精技术在我省起步较早,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猪RN基因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开展了黄牛、山羊以及猪品种的杂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进行番鸭的种用性能选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基金立项。 “优质白番鸭RF系列”列入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向全国16个省、市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望推广应用。“肉鸡、肉鸭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和“番鸭选育中动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对加快肉禽良种选育及推广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动物生殖机能的调控与繁殖新技术方面,取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多项。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在我省得到应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儿胎盘的内分泌学、组织学变化与胎儿生长、母体代谢以及母子妊娠期、围产期疾病的关系,提出了胎儿胎盘机能的内分泌学和组织学监测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外专业学术杂志上20篇,其中SCI论文2篇。在生殖内分泌对生殖机能调控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正着力于研发相关配套技术,力争实现奶牛一年一产,进一步提高禽类生产性能。番鸭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调控技术研究将通过功能基因的辅助选择,提高番鸭繁殖性能,可望在禽类分子育种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全国首创研究出蛋鸭无水面旱地圈养模式并得到推广应用,为水禽提供了替代传统水面放养的生物安全饲养技术。开展了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药物残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资助;开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初见成效;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项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并批量生产;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中兽医药技术为特色的肉猪、半放养优质鸡、黄兔的标准化生产和药残控制技术体系。“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福建黄兔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半放养优质鸡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猪新型免疫调节剂研究”分别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农业部门和省发改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在天然药物深加工及兽药新产品研究与应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中药多功能提取、分离浓缩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常用的中药的有效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加工,探讨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作用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07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鱼腥草系列中草药制剂开发研究”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近年开发出了多种新制剂和系列产品,主要有中药浓缩颗粒制剂、中药超微粉制剂、中药免疫调节剂、中药饲料添加剂、中药散剂等,与有关兽药厂家联合申报取得中兽药制剂生产批文10个,这些制剂在畜牧生产尤其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出系列新型兽用透皮吸收制剂,如洛美沙星搽剂、克痢星搽剂,环丙沙星搽剂等,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制出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使用简便、腐蚀性小、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无环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药系列,如“稳定化戊二醛消毒剂”和“新型溴氯海因缓释型消毒剂”,于2003年通过了农业部评审并获得新兽药证书;研制成功提高动物抗病力、减少应激的新制剂,如烟酸铬、烟酸铜、吡啶-2-羧酸铜,其中烟酸铬获得2002年国家新饲料添加剂证书,200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1.2 兽医

我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共患病,开展了病原生态学、血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6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毒株)以来,对该病的疫苗及单抗诊断技术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果奖3项。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伪狂犬病灭活苗”的应用,有效地消灭了牛羊Pr,牛伪狂犬病灭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标准”产品,该成果获得1984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建立了ELISA、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体,研制出伪狂犬病快速诊断试剂盒。1990年研究人员采用蚀斑纯化和温度诱变方法,从PRV闽A株(强毒)中选育出伪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鸡胚细胞冻干苗,该苗对猪安全有效,“伪狂犬病弱毒株的选育”于199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应用离心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与弱毒疫苗比较,不存在潜伏感染及毒力返强的问题,克服了油乳剂灭活苗常见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该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国伪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新型佐剂的引入及效果,对于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77~1978年对猪链菌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开始对猪链球病菌苗进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猪链球菌弗氏佐剂灭活疫苗”,被农业部批准列入九种兽医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80年,开展猪链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猪链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省兽药厂进行中试,在省内外扩大试用范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猪链球菌弱毒冻干疫苗”于1981年被农业部批准列入“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菌苗制造及检验规程”。1983年应农业部成都药械厂的要求,无偿将猪链球菌Ft117弱毒株赠送该厂扩大生产,为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方面,阐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在福建省内分离了3株PRRSV分离株,通过对病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证实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属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离的地方毒株进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选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为进一步研发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应用本地分离株研制了两种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护率高。本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在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88年在国内外率先分离鉴定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简便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诊断方法,研制成分别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和抗体的乳胶凝集和乳胶凝集抑制诊断试剂盒,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同时研制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先后获得成果奖三项,其中“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鉴定和诊断研究”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研究” 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诊断和防治”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来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在国内首次分离到5株病毒,应用电镜观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态、理化、生物学、抗原性、基因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组部分片断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规和分子水平上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2年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系在国内首次鉴定该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MDRV的RT-PCR方法,同时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获2004、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该疫苗临床试验已于2008年7月获得农业部批文。国外至今尚无活疫苗。

在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了该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2型,详细描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了检测该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该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禽霍乱研究方面,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1987年有偿转让给湖北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扩大生产,成为我院首个可以转让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开展“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示范推广”项目,两年内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近700万羽份,获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在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方面,从该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及细菌浓缩技术、血清学、超微结构、荚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病理组织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筛选到抗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制成诊断试剂,推广900多万头(羽)份,并获成果奖二项。研制了既适合规模养殖场又适合基层使用的口蹄疫、猪瘟等动物传染病的胶体金试纸条;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禽鸟住白虫病和血变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3.2 主要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对畜牧兽医科技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立足本省实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研究,使畜牧、兽医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骄人的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8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技术奖励(如表1所示),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4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按照畜牧兽医分类,其中畜牧28项,兽医20项。审定批准了1个新饲料添加剂和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个国家一类兽药证书。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兽医科学成就,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4 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4.1 学科发展趋势

畜牧学科研究将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猪、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优质品种遗传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质育种、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禽育种的重要内容。既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又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环境友好的饲料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环境控制、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养殖污染防控技术等领域研究亦日趋重要。高新技术将在畜产品中广泛应用,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疫病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来畜禽疫病研究将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开展对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的发病机制、共患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病原的遗传变异、基因组结构、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与抗原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动物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盒是发展方向;预防兽医学的研究进步将在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疫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结合信息技术,建立疫病预警预报和疫情快速应对体系。

4.2 关键技术

4.2.1 畜禽遗传育种

(1)技术需求:生产性能测定及遗传评定技术;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术;畜禽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技术;畜禽数量性状选育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畜禽超高产育种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猪的新品种(系)以及配套系的选育;优质肉鸡、水禽品种(系)、配套系的选育;山羊新品系的选育;优质肉牛、奶牛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畜禽肉质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种特有DNA资源的分离和鉴定;种畜禽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技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术研究。

4.2.2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1)技术需求: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与净化技术;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技术;传统疫苗的改进和完善技术;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技术;重点普通病与营养代谢病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重要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的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研究;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药物,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4.2.3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1)技术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加工生产、优化配制利用技术,以及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种和已有添加剂品种的低成本、高新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动物营养物质代谢、需求规律、饲养标准修订和配套饲养技术(含无公害、绿色、有无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饲料加工工艺开发技术;饲料及添加剂原料、产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不同畜禽地方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饲料谷物、蛋白质饲料等的优化生产利用技术;青粗饲料利用新技术;适用我省饲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配方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技术;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代谢调控剂、畜产品品质改进剂、药物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关键设备与工艺,配合饲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术;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与仿生饲料的生产技术。

4.2.4 草山草坡保护利用及草业开发

(1)技术需求:牧草品种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技术;牧草良种选育及良繁生产技术;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产品产业化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丰产、优质、多抗、适宜放牧、刈割、环保、绿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种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选育,优质牧草良种繁育技术;不同类型种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术,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产栽培及集约化生产技术;不同草产品加工工艺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开发;筛选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草食动物的四季牧草轮供品种。

4.2.5 畜产品加工

(1)技术需求: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畜产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质量控制及监督监测技术;功能性食品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动物性食品风味物质功能成份、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优质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型动物性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设备开发;冷却肉、液态奶、液态蛋白质、清洁、卫生、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特种动物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皮、毛、绒现代清洁初加工技术研究。畜禽副产品清洁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屠宰加工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原料与制品保鲜技术开发;大宗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畜产品与制品质量分类分级标准的制定及监测技术开发。

4.2.6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1)技术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洁生产”环境质量保证技术;畜禽场废弃物无害化自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安全无污染饲养工艺与配套设备开发技术;环境标准、质量监督检测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畜禽饲养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高效、低耗、装配化、标准化猪鸡环境设施的开发,新型清洁饲养工艺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粪尿高分离固液分离技术设备研制;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自理新技术与设备;经济型固体废弃物快速发酵技术,有机复合肥生产技术及设备,N素损失控制技术;液体粪便土地直接利用技术和配套设备;臭气控制新技术。

5 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5.1 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与畜牧业发展需要动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兽医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级安排农业科技专项仅为12886万元;而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科技资源各项投入在我省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这与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称。

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畜禽遗传育种技术滞后,对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研究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营养和饲料添加剂核心技术较少;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基础研究、生态分布与流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重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比较落后,与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寄生虫病研究尤为落后;兽药特别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研究还需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利用、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畜禽场环境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畜牧兽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踪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平台,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少;缺乏处于国内外前沿的高素质研究团队,科研人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5.2 建议

5.2.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畜牧、兽医科学所需的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术平台,提高学科的创新能力。重点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安全Ⅲ级和Ⅱ级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种畜质量遗传评估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畜禽防疫体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同时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并建立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长效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

5.2.3 加大学科关键技术攻关

要根据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投入力度,重点在畜禽优质高效高产技术、畜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技术、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技术、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技术、健康养殖与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7-农村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陈越,杜生明. 21世纪初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展望[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2008)[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课题组成员:

1. 梁全顺,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兽医师。

2. 王寿昆,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兽医学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TBL;PBL;Sandwich;医学教育

【Abstract:Team-based Learning attracts our attention in various attempts for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to me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and design of TBL 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ducation, compared the different between Lecture-based Learning,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Sandwich,analyzed the challenge for applying of TBL. To make medical educat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BL and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TBL 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TBL;PBL;Sandwich;Medical Education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当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1]。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就是我国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上的有益尝试和探 索,国内多个院校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或借鉴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PBL跨学科程度高,对学生能力要求高;适用于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处在临床阶段的医学生等。为了弥补PBL的不足,顺应当前医疗环境下对医务人员团队合作和医患沟通能力的要求,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Team-based Learning,T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起医学教育者的关注。我国已有多个院校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或借鉴TBL教学模式,这些课程包括解剖、内科、护理学、西医外科学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笔者结合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对比TBL与LBL(Lecture-based Learning)、PBL、Sandwich教学法的异同,分析TBL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加深医学教育工作者对TBL的认识,从而促进TBL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1 TBL概述

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提倡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讨论,以促进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的教学方法[3,4]。它专注于应用基本知识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适合基础科学和临床教学。TBL教学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Okalahoma大学商学院的Larry Michelson教授等正式提出,在欧美发达国家,TBL教学法也逐渐得到采用[3]。TBL最初起源于商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仍是相对新兴的教育模式,在欧美多家医学院校使用时取得较好的效果,成为目前最新的医学教育模式[4-7]。美国50多所医学院校开展了TBL教学,课程包括护理学、牙科学、兽医学、助理执业医师和住院医师实习项目,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也相继开展TBL的教学实践活动[3]。TBL适合于课堂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教学与学习,在我国大学扩招的情况下应用TBL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内已经引入 TBL 教学模式的部分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成功[8-10]。

TBL教学设计:TBL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的准备和阅读相关材料;(2)准备妥善的保证过程(Readiness Assessment Process,RAP)。课堂上教师先进行个人预习认定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s,iRAT),测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准备材料的理解情况;随后进行团队任务测试(Team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s,tRAT)。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并达成组内共识后,各组间可相互讨论,得出所有学生一致认可的答案,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更加明确、系统。(3)应用性练习。教师给出一系列复杂测试题,学生在小组中将前两个阶段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的情景中,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发言,持有异议的小组可采取相互辩论的方式说服对方,之后老师总结反馈讨论情况后达成全体共识。最后,同学之间接受组内的互评(Peer Evaluation),对小组成员在发言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团队的贡献大小评分。

2 TBL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比较

2.1 与LBL教学法的比较。

TBL转变了学习的重心,课程的目标从知道转变为应用,从知识“是什么”变成“怎么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临床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对课堂节奏和整个过程的把控,必要时对小组进行指导,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与应用知识;在能力培养上,TBL“团队式”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更显得格外重要(见表1)。

2.2 与PBL教学法的比较。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TBL有固定的团队,成员具有多样性,而PBL没有过多强调分组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小组,而不是团队;TBL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适合任何阶段的医学生,而PBL跨学科程度高,缺乏知识的规律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现有的考试制度不匹配,适合临床阶段的医学生;TBL教师学生比高,对师资数量需求低,适合大班教学(见表2)。二者的不足之处是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例如需要教师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有足够的教学空间,充足的图书和网络资源。

2.3 与Sandwich教学法的比较。

Sandwich教学法是一种在小班教学中穿插同学小组讨论、同学交叉学习、同学学习汇报等环节,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沟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思考以及探索新知识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11]。Sandwich为16-30人的小班,与传统100多人的大课相比仍需限制人数。Sandwich不适用于纯理论知识的传输,而适合于知识的应用过程,适合在学生初步具备医学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实习阶段正是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见表3)。

3 TBL面临的挑战

3.1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T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不是领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TBL创建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教师要做好随时接受学生提问的心理准备。就学生而言,TBL需要学生有严格的自律性,积极主动地承担学习责任,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往往会觉得TBL教学法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要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3.2 对师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高。TBL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资料和设计问题,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这是做好TBL教学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出于职称晋升和学术水平的需要,一些教师在二者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往往选择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这也为TBL在推广的过程中增添了阻力。此外,我国医学生年龄普遍小于国外,国外学生需要先接受理工科教育后再接受医学专业教育,其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我国学生整体能力相对欠缺,使得TBL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2]。

3.3 与现有教学评价机制的衔接。TBL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个人和团队的测试,对每一位学生及其团队的预习进行动态测评,同时注重学生互评。TBL评分系统是对学生个人表现、团队表现和个人对团队贡献的综合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公平性难以保证,目前也未见可供推广的评分标准,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仍以终末性评价为主,TBL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教学评价机制与现有的考试制度合理衔接的问题。

2001年 11 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为我国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据,“最低基本要求”把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能作为对全球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3]。毫无疑问,TBL是适应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要求的。然而,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医学教育改革无一不是经过了科学论证、周密设计、试点推行、持续改进等步骤,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TBL的推广应用不可能一步到位,应结合课程特点、教师和学生等多种影响因素,在TBL本土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灵活选用LBL、PBL、Sandwich等方法,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文,陈琪,季晓辉,等.高校改革发展中的质量问题.教育评论,2007,14(5):20-22.

[2] 周玉华.T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信息,2011,(21):28.

[3] Parmelee DX. Team-based learning: moving forward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 a commentary. Med Teach. 2010;32(2):105–107.

[4] Thompson, BM, Schneider VF, Haidet P,Levine RE,McMahon KK, Perkowski LC,Richards BF.Team-based learning at ten medical schools: two years later[J].Med Educ,2007,41:250-7.

[5] Nieder GL,Parmelee DX,Stolfi A,Hudes PD.Team-based learning in a medical gross anatomy and embryology course[J].ClinAnat,2005,18:56-63.

[6] Shellenberger S,Seale JP,Harris DL,Johnson JA,Dodrill CL,VelasquezMM. Applying team-based learning in primary care residency programs to increase patient alcohol screenings and brief interventions [J].Acad Med,2009,84(3):340-6.

[7] Parmelee DX, De Stephen D, Borges NJ. Medical students’ attitudes about team-based learning in a pre-clinical curriculum [J].Med Educ Online, 2009 Jan 7,14:1.

[8] 姜冠潮,周庆环,陈红等.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

[9] 景玉宏,尹洁,刘向文等.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在局解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6-98.

[10] 陶人川,马飞,曾启新等.TBL教学在牙周黏膜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3):255-257.

[11] 黄亚玲,马建辉,彭义香等.Sandwich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08,21(3):55-56.DOI:10.3870/j.issn.1006-5563.2008.03.021.

[12] 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13]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兽医学学科评估范文3

一成教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其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课程设置基本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教计划、大纲的浓缩与翻版,教材挪用或套用普通本科教材,存在许多弊端。近年来,尽管我校成人高教的课程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基本上尚未摆脱普通高教的课程模式。这些问题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更不可能实现成人高教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一,专业培养方案不合理,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基本资料大多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关材料,忽略了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

第二,从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脱节,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从业人员的具体需求。

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接收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存在的差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成教“普教化”现象严重。

第四,培养方式单一,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第五,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与成人远程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差别。

第六,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较差,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因此,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结合畜牧兽医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强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平台,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对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本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

第一,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结合我校成人教育的实际,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按照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标准,以畜牧兽医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导,以提高在职、从业和社会其他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改革,努力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品牌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第二,确立专业建设目标。深入研究国内外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国内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省级特色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和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确保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优秀技术人才。具体建设目标: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学年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满足成人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熟悉成人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是搭建成人网络教学平台:以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依托,搭建能够满足成人教育学生在线学习需要,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支持课程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与学过程跟踪统计,并为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网络施教环境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

四是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省级特色课程建设为示范,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学校立项建设12门主干课程,使每门课程都具有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自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试题库等,并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

五是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具有丰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主编,编写6门适合成人教育的动物科学专业系列教材。

六是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提升成人教育内涵建设,促进我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领导保障。学校十分重视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沟通协调各部门工作,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立了由学校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动物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要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财务处、动物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品牌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经费投入与预算、检查与监督等主要工作。动物科技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成立了“品牌专业建设团队”,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论证,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课程建设的管理与督促,教材的规划与编写等工作,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模块化、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探索和创新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科学地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并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

第三,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第四,以构建能力本位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注重实习、实训的实效,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包括独立实践课、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课以及毕业实践环节在内的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学会岗位操作,解决技术问题,培养必备的技术应用能力。

第五,注意“专升本”与专科的知识衔接。“专升本”是成人高等教育特有的本科层次,属于专科后的继续教育,且考生群体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教学重点放在专科知识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

(三)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第一,建立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学队伍。选聘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师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一只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专职教师队伍稳定,兼职教师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

第二,成立了校内外相结合的辅导教师队伍。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学校制定了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辅导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要求各函授站按照管理办法要求聘任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主要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师组成,主要承担课程教学辅导、答疑及教学支持服务工作。

第三,积极开展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学校出台了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主要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平台建设和应用、教学辅导、师生在线交流、远程教学、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对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系列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改善教学条件

第一,教学软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经过1年多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教学基本条件。学校投入14.35万元购置了新的服务器,用于支持青岛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运行,投入5万元购置了三分屏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剪辑系统。

第二,搭建了现代化网络教学综合平台。2010年,我校搭建了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它能向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如浏览所选课程相应的课程辅导材料,进行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等;可向教师提供网上教学支持功能,如选课信息、布置作业、制作课件、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并永久保留各项网上学习痕迹和各项统计消息等等,从而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大了师生视野。

(五)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源

第一,立项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学校开展了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立项申报项目,首批立项建设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产学、动物育种学、兽医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6门课程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编写要求。同时,将教材建设与课件资源建设进行同步开发,确保文字教材和教学课件的一致性。

第二,开展课程资源系列化建设。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线,积极开展省级特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根据不同课程的实际情况,立项建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动物营养学课程被列为2010年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根据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秀课程和院级重点课程等不同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12门,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线的系列课程资源,有力地推动了精品课程资源系列化建设和品牌专业建设。

第三,开发教学课件,方便学生学习。为了加强网络化教学,方便学生的学习,学校从课件建设入手,引进三分屏课件录制编辑系统,录制公共课多媒体教学课件9门,专业课多媒体教学课件3门,并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

第四,扩充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学校建设完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包括猪、鸡、鸭、鹅、奶牛、肉牛等特种经济动物和水产养殖动物等实用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饲料配制技术手册和教学录像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扩大了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实现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五,建立了动物科学品牌专业网站。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介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进度、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专业网站有效地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信息量大,特色鲜明。现已向学生开放,从品牌专业网站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课程网站,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远程交流,效果良好。

(六)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研究

为了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促进我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学校组织了2010年度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评审,确定校级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共32项。研究内容包括成人教育综合研究、教学管理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等。

三改革后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一,组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均建立了包括教学大纲、自学指导书、专用教材、电子教案、授课视频、试题库、案例分析等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采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将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略不同的表现和阐述。同时扩充教学资源(技术手册、录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新型教育理念。

第二,初步实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根据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自身特点,积极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方法,搭建了青岛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将自学、辅导答疑、集中面授、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初步实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

第三,采取“培训+学历教育”的方式,开展畜牧兽医专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自2008年开始,学校与青岛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根据生源差别大、专业方向多样的特点,采取“培训+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培养。将学生分流为几种不同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核心基础课实行学,专业课实行模块化分类培养。通过入校集中培训、现代远程教育、专家下乡指导等,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发展需要。该项目深受学员的欢迎,也引起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09年青岛市委30件大事之一。

参考文献

[1]唐勇奇,黄绍平,刘洁纯,何许腾.成教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0(11): 46-47.

[2]刘燕红,王子原.21世纪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职教论坛,2004(31):32-34.

[3]吉俊玲,张力,卢炜,张玲.动物科学专业产学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