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经济的含义

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1

摘要介绍了平塘县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分析了其效益,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地;宽厢宽带;粮—经套作;种植模式;效益分析;栽培技术;贵州平塘

旱地宽厢宽带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厢分带,分别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1]。该技术是贵州省农推总站高级农艺师冯道友根据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实际情况,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发明的一种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对优化贵州省农村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塘县经过多年的推广,取得较好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了强化玉米、经济作物和其他高价值作物的集成与配套的多种种植模式,此项技术的应用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平均增收1 200元/hm2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现就几种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关键技术作如下浅述,以供参考。

1种植模式

(1)“玉米/豆类—豆类/蔬菜—蔬菜”栽培模式[2]。第1茬作物窄带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豇豆、四季豆等,豆类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莴笋等,玉米成熟收获前10 d,在玉米植株底部播种四季豆、豇豆,反季节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种种植模式第1茬作物玉米平均产量6 648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1 966.4元/hm2,纯收入6 716.4元/hm2,豌豆和四季豆平均纯收入10 200元/hm2,黄豆纯收入5 025元/hm2;第1茬作物纯收入即为16 916.4元/hm2或11 741.4元/hm2;第2茬反季节蔬菜纯收入为32 250元/hm2;预计第3茬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采取这种种植模式,平均年纯收入为70 916.4元/hm2或65 741.4元/hm2。单作玉米—蔬菜,玉米产量7 500 kg/hm2,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8 250元/hm2,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合计年纯收入为30 000元/hm2。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与一年两熟单作模式相比,增收40 916.4元/hm2或35 741.4元/hm2,分别增收136.39%和119.14%。

(2)“玉米/辣椒—蔬菜—蔬菜”或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收获前在根部点播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模式栽培玉米产量7 059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706.2元/hm2,扣除生产投资5 250元/hm2,玉米纯收入7 456.2元/hm2,辣椒无论采收青椒、红椒或制成干椒上市销售,纯收入在12 000~16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6.2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6.2元/hm2,增收144.85%。

(3)“玉米/花生—蔬菜—蔬菜”栽培模式。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花生,花生收获后种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栽培模式玉米产量6 882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387.6元/hm2,纯收入7 137.6元/hm2,花生产量2 250 kg/hm2,按6.00元/kg折算,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10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与收入与第2种植模式相同,年收益为71 637.705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1 637.6元/hm2,增收138.79%,增产效果显著。

(4)玉米/辣椒、豆类、花生—绿肥/蔬菜—蔬菜栽培模式。如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宽带与前3种模式一样,玉米平均产量7 474.5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第1茬宽带收入在10 500~18 000元/hm2,后面2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4.1~77 954.1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4.1~47 954.1元/hm2,增收144.85%或159.8%,增产效果显著。

(5)玉米/红薯—绿肥/马铃薯。宽带种马铃薯4行,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待马铃薯收后,栽种红薯3~4行。该栽培模式马铃薯平均产量24.3 t/hm2,以收购价1元/kg来计算,收入24 300元/hm2,纯收入20 550元/hm2左右,玉米平均产量74 74.5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减少),红薯平均产量24.198 t/hm2,按1.00元/kg折算,收入24 198 元/hm2,纯收入21 198元/hm2左右。年纯收入为52 202.1元/hm2。该模式比单作玉米—马铃薯一年两熟增收 13 835.1元/hm2,增收36.05%。单作玉米—马铃薯栽培模式中马铃薯平均产量33.515 t/hm2,收入33 510元/hm2,纯收入为29 764.5元/hm2,单作玉米产量7 779 kg/hm2,收入14 002.2元/hm2,纯收入8 602.5元/hm2,全年合计纯收入为38 367元/hm2。除此之外,间作种植绿肥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力、效益高的持续增产措施,也是广辟肥源解决旱地宽厢宽有机肥不足的主要途径。它既可缓解或解决玉米高产与缺肥的矛盾,又能改良土壤,培护地力,比施等氮量的有机肥节省成本75%~80%,且就地种植与施用,效果很好,因此应积极宣传和推广。

(6)糯玉米/辣椒—花菜/白菜。第1茬作物种植窄带糯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白菜,玉米成熟收获后翻犁种植花菜。第1茬糯玉米套作辣椒,产鲜椒17.34 t/hm2左右,按市场价1.8元/kg左右计算,产值31 212元/hm2左右,生糯玉米产量(包括叶)11.184 t/hm2左右,按市场价2.4元/kg左右计算,产值26 841.6元/hm2,第1茬总产值58 053.6元/hm2,第2茬花菜产量15.345 t/hm2左右,按市场价1.5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7.5元/hm2,白菜产量23.01 t/hm2,按市场价1.00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0元/hm2,第2茬总产值46 042.5元/hm2,全年总产值104 096.1元/hm2。净作模式的产值,第1茬净作生糯玉米产量为14.301 t/hm2左右(包括叶),产值34 322.4元/hm2,净作鲜椒产量28.005 t/hm2左右,产值50 409元/hm2,第2茬净作花菜产量25.74 t/hm2,产值38 610元/hm2,净作白菜31.845 t/hm2,产值31 845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玉米,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72 932.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31 163.7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白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2 25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21 842.1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9 019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15 076.5元/hm2。可见,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产量,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2栽培技术

(1)精选作物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杂交玉米选用半紧奏型中熟玉米品种[3],玉米采用营养袋(块、球)育苗拉绳定向移栽;辣椒、蔬菜、地瓜、黄豆等作物也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2)适时播种。适时播种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根据平塘县的气候情况,玉米的最佳播种期选择在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移栽;地瓜、豇豆、四季豆3月中旬播种;青辣椒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黄豆4月中上旬播种。该项技术科技含量高,要求严格,应安排在交通方便、群众经济及文化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267 cm的规格标准开厢。在267 cm的标准厢面中再划分为83 cm和183 cm 2个标准带幅(俗称窄带和宽带),窄带种玉米,宽带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作物时按年度种植3~4茬作物,不准在窄带和宽带中套种其他作物。厢面要规范,不能随意改变厢面尺寸,一定要按267 cm开厢来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栽培的作物规范,更好地解决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增加通风透光性,控制好种植密度,提高产量。种植作物一定要高矮搭配,才能处理好作物间的群体关系,利于作物通风透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栽培作物方式应从各个带幅的中间起栽,然后再往两边按标准尺寸进行。

(3)种植密度。玉米株距17~20 cm,行距40~50 cm,只栽2行;辣椒、蔬菜3行,株距20~23 cm,行距33~40 cm;豇豆、四季豆株距33 cm,行距117 cm,种2行,搭“人”字架;花生、黄豆株距27 cm,行距33 cm,种4行;马铃薯、红薯株距27 cm,行距40 cm,种3行、4行,行距27~33 cm,窝距20~27 cm,绿肥,采取条播,播幅33 cm;生姜、芹菜栽3行;菠菜、红苕、芫荽等栽4~5行。注意栽种作物时两边要向中间挤,窄带和宽带两边均留出17~27 cm的空距,即窄带和宽带作物空间距保证在50~67 cm,以利作物轮换。间距33 cm,株距55~66 cm,确保玉米4.05万~4.50万株/hm2,预留带2.31 m内套种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3~4行(套种时必须留足玉米两边空行50~60 cm,以防玉米后期遮荫影响),窝距66~77 cm。

(4)肥水管理。根据种植的作物及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施肥量,底肥以重施农家肥为主,同时施用钙镁磷肥、复合肥、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足。因种植密度增大,因此需肥量也较其他种植方式增多。旱地宽厢宽带技术,种植的作物密度较大,耗水耗肥量也增大。为了做到肥料不浪费,应采用条沟施肥。基肥的条沟宽度18~20 cm,沟深20~25 cm,追肥的条沟要浅,每次施肥掌握在沟宽10 cm,沟深10 cm较好,然后及时壅土。有水源的地块,在追施尿素后,可进行放水浅灌,没有水源的地块最好在雨前和雨后追施。

(5)科学接茬。在玉米收获前10 d内,在玉米植株基部播种豇豆或四季豆,每穴播1~2粒种子,同时割掉玉米植株雌穗下部叶,使玉米与豆的共生期为7~10 d,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豆架,节约豆架成本及人工费用。宽带中所种作物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高价值作物,不然会影响本项技术对农民使用的收入。并及时安排布局好接茬作物品种,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益[4]。宽带内经济作物收获后及时翻犁,种植黄瓜、白菜、胡萝卜、萝卜、窝笋等蔬菜品种,9月采收上市,10月接茬种植冬季蔬菜品种。并使收获后作物种植时间相隔30~35 d,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犁和处理,包括翻犁空行、对前茬作物带有病毒的土壤消毒处理和在翻土25 d后施用有机农家肥,让肥料熟化,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6)病虫害综合防治。旱地宽厢宽带病虫防治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3参考文献

[1] 余鸿村.旱地宽厢宽带粮—经作物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2):202-203.

[2] 聂晓文,张绍刚,郭国雄.旱地宽厢宽带高效种植模式[J].北方园艺,2008(1):89-91.

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关的学者指出,经济模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增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而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对经济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相应的引发了一些问题出现。进而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对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也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其需要人们于实际中不断的来尝试、调整,从而来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化的、稳定的、快速发展。

一、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

在我国一直实行“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该一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数量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在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数量的增加是其所关注的重点,而对于经济质量关注度不足,同时也未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区分。

此外,该一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对物资要素的增加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所以在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下,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的凸显了出来。换而言之,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下对于资源造成了浪费。不仅如此,由于人们过度的资源使用,同时还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

在当代,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理论被提出。该一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中心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断的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健康物资生活进行提升。以实现在提升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依靠人民群众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运行。在这一理念下,人与物高度统一,促使劳动与劳动的成果相结合,并于这一过程中来寻突破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较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成本支出有所下降、技术上有了大幅度的进步。进而在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条件下,来完成经济结构的优化。最终来实现对生产进行解放,全面的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含义

在当代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了时展的一种必然,而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则是指对当前生产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这三方进行转变。从而来依靠科技创新来完成当前的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与质量、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增长、投资与出口相协调。逐渐的将生产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度,并合理的来利用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的影响,不再单纯的依靠物资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以科学的、合理的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进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意义

虽然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事态良好,但是与之所相关的矛盾凸显的更为严重了。而事实上在原有主张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被大量的消耗了、生态环境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基于这些实际问题,相关的学者提出了新经济发展模式理念。进而以全局的角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人类文明、生态环境、政治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平衡。

并寄希望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来取代原有的“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来科学的发展我国经济。就时代的发展而言,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为在当代,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对于有限的物资资源其取之有限,当其消耗殆尽之时,若是没有新的技术能源出现,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势必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将举步维艰。因而就这一角度而言,当前采用“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创新措施

1.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虽然在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变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受到生产要素市场因素影响,无法有效的进行技术的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其却是促使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而在当前人们应基于市场的角度来对资源进行配置。进而来改善原有生产要素价格过于偏低、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健全等问题,平衡好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市场供求的关系,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使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快速、稳定的发展。

2.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在当前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调整,对于提升相关资源的配置率,进一步的促进产业升级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着重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快速,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表明目前在我国低端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开始受到市场的制约了,其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但是这类低端产业,受地域经济影响,在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相关部门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这类产业进行地域转移。进而来有效的对地域间市场差异情况进行弥补,以实现对地域间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的目的。

3.从财税政策角度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D变

另外,有关部门应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的财税政策进行调整。进而来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监管,公正、公平的来对企业开展财税征收、监督管理,避免地方政府过度追逐利益情况的发生。以有效地来改善当前低水平建设工作反复发生而引发的资源浪费情况,以提升当前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化方向所发展。

4.合理的、科学的进行社会收入分配

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促使经济的快速、持久化发展,相关部门应对当前社会的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的来对当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以为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化、合理化转变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大对当前弱势群体的政策保护,进一步的来扩大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六、结语

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在新时代下做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使其向着科学方向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未来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多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意义。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其需要人们在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期间问题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应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尽量做到科学的来完成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市场资源的合理化分配、生态环境、各项资源的有效保护、节约,为实现可持续化的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J].当代财经,2011(03).

[2]秦利芹.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华商,2008(15).

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3

1 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会计主体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普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会计理论得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行国际间的联合和分组。这无疑增强了会计主体的可变性,加大了对会计主体的认证难度,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变得更难界定。

1.2 会计基本前提

现代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前提是指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会计基本前提的各个组成要素都提出了挑战。

1.3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主要包括提供信息的原因、提供信息的对象、以及提供信息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通常将会计信息使用者视为一个整体,为其提供通用的会计报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会计信息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沟通交流,信息提供者在研究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全面思考其财务需求,进而提供详尽的财务报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目标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决策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

1.4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主要是为了根据企业决策和要求,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已取得飞速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操作和调控的时效性。企业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及时了解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因此,在现代经济下,会计分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1.5 持续经营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内部需求,依靠互联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之后,合作企业自动解散。在现代经济下,这种临时性的企业联合已经十分普遍,因此,持续经营的模式将逐渐退出会计理念。

1.6 会计要素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经成为新的经济核心,无形资产也发展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知识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会计要素。

1.7 货币量

网络的普及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金融活动的国际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种形式下,国际贸易急剧发展,市值变动的幅度也逐渐增大,这无疑增加了货币计量的难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可能出现一个全球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使国际间的金融贸易更加便捷。

1.8 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的会计平衡公式主要体现企业财务资本持有者的权益,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则未能体现,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知识、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成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财务体系不能只包含非人力资本,还应切实体现人力资本。因此,在现代经济下,必须及时更新会计权益理论。

2 现代会计理论的新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为顺应经济发展需求也产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若要研究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在熟悉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上述要素在现代经济下所发生的变化,进而推测和思考其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当前会计理论主要产生了以下变化:

2.1 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

会计分期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及时利用会计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现代经济下,信息传递速度飞速增长,传递渠道也呈多样化趋势,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共享。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会计分期含义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更加注重时效性和专业性。

2.2 持续经营理论的变化

持续经营要求财务会计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时间。财务会计理论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普及,许多企业,尤其是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寿命越来越短,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很大的未知性和多变性,持续经营的理念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改变,较之传统的持续经营理论变得更加复杂灵活。

2.3 货币量含义的变化

货币计量以货币价值恒定为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交往日益密切,货币价值产生了更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货币价值起伏变化的背景下,货币量的含义显然也要发生相应改变。传统会计理论中恒定不变的货币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因此,货币计量也在朝着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

3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财务会计理论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在发生相应改变,原有的概念含义和实行手段都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探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掌握其发展方向,促进其持续进步。总体而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3.1 会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会计理论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更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自己成长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会计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2 会计基表假设得以创新

不断深入发展的知识经济,对会计基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经济下,企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呈现出经济利益相联系的组合体的特点。持续经营的含义也更新为经济联合体从组建到实现经营目标的存在时间。会计分期假设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对于那些临时联合起来的企业,可以暂时不实行分期假设,而是将报表报告期直接安排在交易期。货币计量除了原有的计量范围,还包括非货币计量。

3.3 理财观念得以强化

在现代经济下,会计理财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重要的生产力组成要素,而人则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知识要靠人来创造、发现和发展,因此,人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与物资资本相比,人力资源具有更强的增值性。因此,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权责结合的财务会计机制,增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从业人员的参与性、积极性、创新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会计理论的因素逐渐增加,会计信息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和强化风险理财理念,增强风险观念,根据会计理论的内在规律,合理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和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的获取速度和数量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信息管理观念,熟练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能够准确、迅速、有效的搜集和分析信息。

3.4 网络会计得到普及

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4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⑴表现:

通过公有资产的优势来反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是量与质的统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公有资产有量的要求,且要水平高、素质高,同时要把住命脉。

量的优势:全国范围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资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量可以有所差别)

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确保了我国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⑵实现的形式多样化:

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⑴要性:国有经济直接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⑵表现: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必须提高整体竞争力和质量,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⑴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必要性: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

⑶作用:①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②增加就业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

⑷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结果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 ,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承认生产要素带来收益,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必须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保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条件(根本):能够开展充分的竞争,保持灵活的价格。

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平等性

含义: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什么决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

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②.竞争性

含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存在广泛的竞争

必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作用 :

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竞争激励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负面影响:竞争会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发性、盲目性)。竞争的动力源于对利益的追求竞争性易产生不规范行为要求市场具有法制性

要求: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竞争形式多种多样: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

③. 法制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含义:健全的完善的法律基础、经济活动要依法执行.

作用:法制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调节竞争中个体利益活动的矛盾,保护公平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 开放性

含义: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必要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带来利益。

作用: 优势互补;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 通过这两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求:

反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形成统一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以竞争为核心。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法制性是竞争性的保障,开放性是竞争性的要求。

四.宏观调控

⑴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⑵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供需)

法律手段:立法、执法

行政手段:要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必要行政措施来规范。

道德手段:建立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

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公益;经济法;干预国家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30-02

经济法如何产生,其产生是否有同一模式抑或各有自己发展轨迹,即经济法产生背景问题是经济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长期以来,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还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比较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经济法学基础研究有所裨益。

一、通说的缺陷

国内各种教材或著作在论及经济法产生背景时,通常存在如下缺陷:

1.分别阐述不同地域或国家经济法产生发展过程,一般是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有的还涉及到东欧和苏联经济法产生发展情况,但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结论。从科学角度看,这种论述方法是不妥当的,更让人感觉到似乎世界范围内经济法产生背景千差万别,无可比性。

2.关于“经济法”的含义标准不统一。由于“经济法”这一概念可以在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部门甚至经济法学等多重含义上来理解,因此,含义不同,结论就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如果把经济法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法规范,必然得出经济法与国家、法律同时出现的结论。这种思路的缺陷在于,表面上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实际却无视历史事实,更无法将经济法同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分,最终丧失了经济法的独立性;如果把经济法理解为法律部门,则经济法产生不过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事情。

可见在明确阐述经济法产生背景问题上,统一经济法的含义是关键性的前提。否则,表面上制造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虚假的繁荣,实际上却无益于该学科的发展。从其他法律学科研究的启示来看,将经济法理解为部门法,进而考察经济法产生的背景,才是合适的。

3.论者前后标准不一。其典型的思路是将近代以前的“经济法”界定为经济法规范,而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界定为独立的部门法。例如,“国家出现以后,便要对社会经济进行一些这样那样的干预、管理,发生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并以法的形式予以调整。这种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的法,便是早期的经济法……那时的经济法不是作为独立部门法而存在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严格地说,它只是经济法性质的法。”[1]这种对近代以前“经济法”采取“宽容”态度的本意也许在于表明经济法并非在现代社会突然产生,而是有着历史发展的渐进性和必然性。但作为科学研究的态度,这种宽容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经济法并无近代以前和现代意义上经济法之分。

耐人寻味的是,不论各种具体论说如何,他们却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2]。

正如李昌麒先生所言,学者们对经济法产生的表述并无实质区别[3],而这正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经济法产生背景的共同平台和基本前提。基于此,下文将进行经济法产生一般背景比较分析,对学者达成共识的事实不再赘述,而只是针对共识本身进行更为细致的解析、梳理,总结经济法产生背景的共性和个性。目的只是尊重事物发展的“”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我国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经济法产生一般背景比较分析

认为,事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经济法产生也遵循这一规律,即经济法产生背景虽然表面看来千差万别,但仍有共性的规律可循,分析如下:

学者们认为,总体上,经济法产生有两个渊源,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暂称之为和平主义的自然演进型经济法与以德日等为代表的战争经济法(包括苏俄),前者常被称为经济法产生的“常态”,后者则为“非常态”。的确,在前者,经济法产生与战争并不直接关联,而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时期过渡的必然产物,是在和平(美国本土远离战争策源地)的环境中,国家顺应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调整经济管理职能,有目的立法的结果,并与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脉相承。学界通常将竞争法比作经济宪法和经济法诞生的标志,而最早在美国产生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便是这个论断的注脚。而该法既与经济危机对策无关,也与战争无涉。而在后者,经济法产生却往往直接与战争的蓄意发动、战时保障以及战后重建等战争诸要素相关,体现出浓重的战争法味道,更与战后和平发展时期作为一种经常的国家适度干预手段的经济法不同。

但是这样的表述并不否认两个经济法产生渊源存在的共性。实际上,只要我们承认,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新型手段,而暂不考虑具体国家基于何种目的进行干预,我们就应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共性的必然结论,即经济法产生背景源于两个基本的前提: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的追求。首先,不论美国还是德日等国,在经济法产生之时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不同的是美国素有自由的传统,其市场经济在没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况下自然生长,充分发展,至垄断产生,负面影响凸显,国家以“看得见的手”主动进行干预。德日等国的资本主义则是在外界力量介入下(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产生的,并因为其发展时间较短,又较多地具有封建色彩,因而也成为战后经济民主化、自由化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称为市场主导型,后者可称为政府主导型。其次,经济法本质在于国家针对市场的天然缺陷进行必要干预,将个体正当利益的追逐限制在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二者的协调统一。表面上看,美国经济法中才真正体现出社会公益,即维护自由竞争秩序,从而维护美国的自由传统,而德日经济法由于战争法的味道浓厚,其体现的不过是被军阀、财阀控制的政府或国家的利益,而与社会公益有天壤之别。但本质上各国经济法立法都是统治阶级谋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的反映。

三、经济法产生的一般背景在中国的具体适用

上述经济法产生的一般背景的两个基本前提在中国同样适用。有论者认为,中国经济法发展大致可以1978年为分界线,前一时期,国家颁布了不少经济法规,但总的来说,经济法尚不十分发达,未形成完备的有机体系;后一时期,经济法迅速发展完备,形成比较强大的独立法律部门……1992年以后经济法又进入另一个新的时期。笔者以为,中国经济法应产生于1992年后,即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并以1993年颁布的中国的经济宪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标志,而此前的计划体制下难说已经形成经济法。计划体制本质上属于垄断,在此体制下,国家(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条与块)利益几乎成了唯一具有正当性的合法利益,而基于二元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个人利益以及社会公益则几乎不复存在。结果是,我们既无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尊重和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基本法――民商法,也无对民商法进行必要补正,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协调的经济法。

然而,承认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法产生背景的共性,并不是事物的全部。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经济法产生背景的个性,突出表现为复杂性。中国经济法产生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时期,这个过程至今尚未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市场经济以及相应的私法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尽可能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追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和谐共生。从历史演进的脉络来看,前者应当主要属于近代自由放任时期国家的任务,而后者则主要属于现代积极干预时期国家的任务。对于美国这样的“常态”国家而言,其按照“上帝的安排”,自然地完成了近代课题向现代课题的转变。但就现实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我们则既不能由近代直接跃进到现代,也不能走必须先近代,再现代的渐进式道路,而应把近代课题与现代课题一并考虑。当然,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商品经济传统缺失,私法文化不发达等现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尚未完成的近代课题上,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并大力加强民商事立法。

此外,较美式的“单一失灵”,即市场失灵,在经济法产生之初,我们主要面临着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首先更新观念,即从政府干预到“干预政府”,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经济”(而非权力经济)的需要。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当中,计划体制下政府和执法人员惯用的行政权力干预,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使得本来脆弱的市场经济掺杂了较多非市场因素,抑制和损害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人类千百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政府要干预好经济必须首先科学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权限,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要干预好经济应当首先受到‘干预’,那种不受任何干预的政府是不大可能真正干预好经济的。”[4]因此,“如果(说)西方经济法从一开始产生就以弥补民商法、行政法的不足为己任,那么中国经济法的形成,则应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为起点。”[5]而且,如果放在更宏观的视野里,“干预政府”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治的基本要求,更是行政法治,进而实现的根本要求,归根结底,从西方的历史来看,干预政府或说控制国家都是命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62.

[2] [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2.

[3] 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

现代经济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金融投资体系;环境评估;投资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92-02

金融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影响,使我国金融行业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文章将对金融投资和金融投资环境的含义进行介绍,然后对构建金融投资体系的方式做出讨论,再对金融投资环境做出评估。

一、金融投资和金融投资环境的含义

(一)金融投资含义

金融投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主形成的,是在商品经济出现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也是在市场化和信用存在证券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新的投资形式,这是现代信用制度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产物。

金融投资具有高流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高流动性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需要将有价证券企业当作自己的中介机构,将债权和产权作为投资依据,并以有价证券的身份周旋于投资者之间,因此具有较强流动性;高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资产作为抽象化的实物资产,与实物资产一样,商品市场中依然要面临未知危险;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还要承担来自于金融市场的风险,由此可见金融投资的风险性极高。高收益主要是在金融投资在初始投资阶段就能获得丰厚利润,在金融市场中还可以使用投机或套现的手段获得一定的利润差价。金融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果出现操作失误就会出现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投资环境的含义

金融投资环境是地区或国家为方便金融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行为所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是投资者展开投资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环境系统。根据金融投资理论得知,金融投资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属于投资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二是金融产业中的投资环境,也就是一直影响金融投资的众多要素之和[1]。

二、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

在金融体系构建中,要准确掌握其中的主线,对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解析,并进行综合整体分析,从多角度共同开展体系构建。其中正确的主线就是指在金融活动中要对投资者(进行)更好的服务,促进金融行业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经济发展出现又好又快的情况。要构建良好的金融体系,就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从国情出发

最先考虑的就是本国国情,将国内金融投资作为立身之本。给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增加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兴趣,让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投资中,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和机构投资者也参与金融投资。此外,还要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投入到国内金融中,实现金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二)创新金融

要实现金融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研发与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网络通信技术为金融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现阶段,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要及时引进和使用先进技术,金融基础设施要及时进行更新,淘汰落后设备,保证现有设备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从多方面对投资者展开服务,这样才能将投资者留住,促使其再次投资,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

(三)政府监管

在构建金融投资体系中,要将国内市场经济需求和企业制度需求作为根本,将金融投资建设成民营形式的中介机构。国家要对金融投资机构的信用制度加以规范,并制定相应的自律制度。此外,还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对社会公众和投资会员加以监管。

(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

国家是经济调控的主体,具有调控经济的能力,为了尊重市场经济发展,国家要减少对金融投资过程和金融投资活动的直接干预,在发挥调控职能的同时,要将自己作为对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和调控者。

(五)服务宗旨

作为金融投资机构要根据国内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满足金融投资者的需求作为根本服务宗旨。首先,要改善金融投资环境,特别是其中含有的复杂物质因素;其次,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加强改善金融投资环境,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因素[2]。

三、金融投资环境的评估

(一)科技与管理环境系统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科技和管理作为经济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在对金融投资环境的成熟度和发展状况加以评估时,一定要最先考虑到这一问题。

现阶段的证券交易场所和其他的金融投资市场,在进行投资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是电子交易系统,并且这种方式也趋于普遍化。这时,就需要将高科技含量的系统技术加入其中,保证金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出现错误的几率就越小,就会使金融投资活动逐渐走上稳步发展的状态。人力资源得以发展以后,金融投资空间就会越大,投资环境也会因此更加完善.

(二)金融企业环境系统

金融企业是为金融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因此,就要对金融环境加以评定。首先,从专业机构的数量上就能看出该地区的金融市场是否成熟,还能看出该地区的金融市场成熟到什么地步。其次,从企业的硬件设施上就能得知该地区的金融投资环境,如果企业硬件设施较好,就可以得知该企业的金融投资环境较好,反之较差,这也是影响投资者能否在此进行投资活动的最直接的感受。最后,社会生活状况也在影响着金融企业环境,这主要是指人们在金融上、投资上的观念和文化认知水平[3]。